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1. 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领域的自然辩证法,有其历史的渊源。从I.康德于1755年和P.-S.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提出18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等著名论断。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技术史,论述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有重要意义。

2.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研究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

第三周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主要原因有:

1.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与人类是两个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通过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人依赖于自然界,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又反作用自然界,即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自然界对人有用,而人对自然界也存在着反作用。理论表明:人的能动性与人的受动性是对立的统一当然,人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在这种制约下发展。

2.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最高境界:自然界是人居住的家园,一切活动都发生在自然界

中。没有自然界,人是无法存在的。但是,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最高产物。因此,随着人类的产生,纯粹的自然转变为属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两者的密切关系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是协调的关系,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2、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

的想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道路一定艰难,首先我国的经济不发达,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需要长期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积累,最后一点是区域发展不均衡。虽有不足,但依靠政府的努力和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最重要是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第四周: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

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

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

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

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

解进行阐述。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

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

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

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

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

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

社会的高尚事业。同时科学和工业

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应当说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诸如有关当事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经济利益、专业背景、伦理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目标之类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必然会对科学知识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些经过科学家的主观努力或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而避免或减少,有些则无法避免甚至倒是应当主动予以考虑和加以利用的。说到底,社会因素乃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首先,从《自然辩证法概论》书中对科学含义和本质的定义来回答,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有如下的深刻论述: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史一种社会的、精神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我个人觉得科学是在一定时期内关于真理的知识体系,它只是社会建制中的一部分内容,往往通过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来体现社会机制的价值观念,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为更好的实现科学的社会目标和功能,必须结合社会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定期的检验科学理论,更好的理解科学,以调整完善科学理论。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科学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不能免于怀疑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比如说:理想气体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度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科学家们懂得他们的理论一开始就是近似,所以他们从未指望从其理论导出的结论与真实世界无丝毫误差。所有的知识是人造的,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进化而已,他们也会有错。自然界的秘密存在于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样特点表现自己,但不会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可见用“最逼近真理”这一词项既强调科学的严密性,又强调了科学对世界的认识意义。所以说科学不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是很大的。社会性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社会需要什么,人们才会在这一方面进行寻找,才能促进科学知识的产生。科学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的,并且是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可以说科学知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

我觉得很多科学知识的发现,以及科技产品的产生过程,其实就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人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考虑社会需要,以此作为自己生活工作的标

准。影响因素,大体包括:社会习

惯、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社会共

识等等。

第五周:

(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认为是技术建构论,我的理解是,技术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演化出的可以再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称。有了技术,我们可以实践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重在怎么运用它。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简而言之,技术就是由人们发明的并由人们使用的工具。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是人的客体。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技术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端在人之为用。如果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利益,那么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被滥用,则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轻则阻碍社会发展,重则生态破坏人类灭绝。因此,技术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一定要慎重使用任何一种技术,旨在造福人类。

技术与人是在矛盾中共同发展的,技术是由人开发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人类造成的,技术产生之后,人们会利用技术去生产一些产品以服务社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人们肯定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会促使新技术的产生,所以技术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技术。(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者,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知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即技术有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类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技术的生产关系式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技术进步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

(4)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科学技术的像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也带来了危害。放在历史长河中,技术的发展的确给予了人类诸多方便。但是,最先进的技术都是用于军事的,也就是用于杀人的技术。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科幻电影中的科技灾难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中。成也科技,败也科技。技术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也能导致人类社会的倒退,比如核子能量的发现,可以带给我们巨大的能量,但是一旦核泄漏,那就是灾难,即使上百年都将对环境、人类生活具有影响。这就告诉我们要注意使用技术。

第六周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关于科学是不是在伦理和善恶价值中立的,针对这个话题有中立说和

价值负载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中立论”中最具代表性而且在科学界影响甚广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价值“中立说”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那些由经验的语句组成、摆脱了主观和价值因素的、能借助于数学公式和进行严格逻辑推理的具有精确性概念和稳定体系的有用知识才是科学。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因素统统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被看作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社会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更进一步的中立说:不仅科学知识本身价值中性,而且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只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马克斯·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性的行动,通过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理性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韦伯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当是“为科学而科学”,他们“只能要求自己做到知识上的诚实……确定事实、确定逻辑和数学关系”。韦伯断言:“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关于禁区一词,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法令或习俗所不允许涉及的范畴。由此自然科学研究的“禁区”可以理解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存在法令或习俗上所不允许涉及的对象和领域,或者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涉、阻止、禁止、反对自然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确保人类公正、合理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因此,当我们进行一项自然科学研究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该项研究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后果做一个事前的预测与评估,对于那些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大于益处的自然科学研究,我们应该暂时把它列为“禁区”。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进一步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相对禁区是指某项自然科学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存在法令或习俗上所不允许涉及的对象和领域。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涉、阻止、禁止、反对自然科学研究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首先要为人类谋福利,要坚持利益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把人类的利益作为评价和选择科技活动的标准。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应当成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基准。本着

这样的目的,遵守上述原则,如此科学研究才能造福人类。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1997年2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和忧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罗特布拉特甚至将此一科技的突破与原子弹相提并论。因为在理论上,同样的技术可以用来从一个成年人身上取一个体细胞,利用其脱氧核糖核酸制造在遗传上同样的人。

克隆人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所以克隆人不仅仅存在科学问题,更包含了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在动物克隆中允许出现的差错或失误如果出现在人体克隆过程中是不可想象的,如美国俄勒冈地区灵长目动物科研中心不断发现,克隆动物常常不明原因的死亡,有时甚至引起怀克隆胚胎的雌性动物丧命。他们还发现,该中心克隆的牛、羊胎的约半数是有严重缺陷的畸胎[2]。基因工程无限制地使用会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后果。现在只是构建了基因草图,如果实现基因重组的话,那样就可能出现新的物种,而后可能构成现代人类自然物种一个崭新的生态环境。因为在自然环境下,每种物种都有天敌与天敌之间相互制约,使得自然界的平衡不至于被打破人为制造的东西。由于没有天敌,很可能出现极度的繁殖进而出现生态失衡给原来天然物种带来危险

第七周

一是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但对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无可奈何。

二是不承认科学家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科学技术被用于何种用途与科学家无关。

三是认为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还有义务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比如促进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增进人类的福祉、促进科学传播与技术推广、对科技应用进行评价及预测以趋利避害等。

对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科学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吗?如果有的话,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我认为科学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小科学时代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还未凸现出来,也就谈不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成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刻地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时,科

学就不再是完全中性和客观的事物。科学研究日益成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就提上议事日程了。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曾指出:“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科学家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某些危害比其他人认识得更清楚。

一、科学家从事科学普及的责任

科学普及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普及,让社会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家应使大众明白自己的研究指向,理解研究动因,懂得研究成果的应用,倾听公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期望。公众对科

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已日益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科学家正确认识和宣扬科学技术价值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公众作为纳税人,作为科学事业的支持者以及作为科技应用后果的主要承受者,有权利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进行全面地了解,科学家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未来承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要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一方面科技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诸文明中发挥着贯穿、渗透和整合功能,体现出巨大的正面价值;另一方面,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体现了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价值。

三、科学家弘扬科学精神的责任

科学家要弘扬科学精神,也要站在反对伪科学的前沿阵地,捍卫科学的尊严。一位科学家往往只在他所从事的和熟悉的范围内是专家,对其他领域可能知之不多,甚至是无知。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常会把信赖科学同信赖科学家等同起来,在有关科学的是非面前,常常听从科学家的意见,由科学家来裁决,而科学家在对自己

不太熟悉的事情或领域进行表态时,就极易被伪科学所利用。

四、科学家的社会伦理责任

科学不仅求真,还要扬善。科学家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还要讲究科学良心和社会良心,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成为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爱因斯坦曾向那些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的青年指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五、科学家的社会政治责任

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使科学的应用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福利,科学家也应该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对科学体制和社会政治承担责任。对于重大工程进行科学的论证;对于滥用和误用、恶用科技成果的防范呼吁有关立法;对于确定社会发展战略方面,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第八周: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

物质层面: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物质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纵观历史我们很清晰就会看到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人类的物质文明从石器时代开始—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动机时代—原子能和计算机时代。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重要体现。

精神层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体现其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精神文明受到物质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

了变化。在17世纪之前,神论和上帝论仍然占主流,但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不断突破,使唯物主义思维形成了主流。

政治层面: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科技的发展则能使政治科学化,解决科学地政治决策、科学管理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科学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上,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上。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损害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现代科技发展也造成对人的异化。现代科技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退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弱化甚至丧失,科技的飞速发展反过来造成了对人的异化。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那样,“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

信念是有害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上层建筑的因素(比如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最根本人的创新因素。上层建筑和人的创新的因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才能发展的,毕竟这一切都是经济结构决定的。而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

第九周

根据一些有识之士的诊断,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或者分裂。根据他们的理由,在教育体制上,专业教育的分科化已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在学科性质上,科学的日益强势和科学自诩的与价值无涉使得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如此等等。然而,“科学”和“人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又在何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对立或者鸿沟?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存在融通的可能?又该如何融通呢?

科学人们习惯于是看做客观的,而人文科学(政治、诗歌)看作是非客观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自然科学( 如物理学)观的,而将其他的学科( 如政治、诗歌等) 看作是非客观的, 并将后者统称为精神科学或软性学科(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学科,罗蒂基本上是用精神科学来称谓人文文化的) ,且认为有一套只适合后者的特殊方法;这种观点还认为前者是一种发现的活动( 即发现自然已经创造了的东西),而后者是另一种不同的创造活动( 即创造自然还没有创造出来的东西) ;前者所需要的是说明( expl anation) ,后者则以理解( understa nding) 为前提;前者可以进行精确的预测( 因为作为自在存在的非人的存在物,并不从内部改变自己,而只是被人们用更好的词汇加以描述、预测和说明) 后者则不能进行这样的预测;前者中可找到可以公度的概念之网,因而可以找到统一的语言,后者则产生不了可公度的概念之网,语词不能相对于一个共同的表达层次来规定( 因为作为人文对象的人是自我规定的动物。) 人们都这样那样地坚持要在实在与现象,或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作出区分,即总是习惯于将事实与价

值,主观与客观等等分别开来,也就是在科学的东西和科学以外的东西之间制造对立。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科学至上的传统观点。在这种传统的观念中,科学和真理基本上是等价的, 正因为这样科学才获得了崇高的地位,格外地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而其它文化现象,尤其是精神科学的东西则没有这样的属性,于是在地位上就自然形成了二元的对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