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

贸易出口进入

合同进入

投资进入

广告学子之路

广告门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选择

A B

和/或

在外国生

间接出口直接出口

贸易公司

出口管理公司捆绑出口等外国分销者

中间

外国市场分公司

条约生产

特许

合资

100%所有

一,贸易出口进入方式Nestle

间接出口

直接出口

反向贸易

由间接出口向直接出口方式的

转变

(一)间接出口

Nestle

?1,通过国外公司或机构驻本国的采购处、分公司、分支机构,将企业的产品出口到他们的国家或其他国家。

?2,通过大型贸易公司出口。

?3,通过出口管理公司出口。

?4,利用已具有外贸自主经营权的出口企业已经建立的国外渠道和经营能力出口,即“搭便车”出口。

间接出口方式的评价

?优点:1.投资少2.风险小

?缺点:1.降低出口效益2.难以开展营销活动3.不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国际市场信息,不能获取国际经营经验,很难树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信誉。

总结:这是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常使用的方法

(二)直接出口

?国内出口部

?公司驻外办事处

?国外营销子公司

?直接卖给最终客户

?外国的经销商或代理商

出口进入方式的评价

?优点:风险较小,可以避免在东道国建立制造设施的重大成本,同时通过集中制造然后向其他国家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全球销售获得显著地规模经济效应。

?缺点:如果在海外有更低成本的制造地点,则从本国制造出口的模式并不理想;运输成本可能使出口缺乏经济性,特别是大宗产品;关税壁垒也会使出口丧失经济性,当出口数量较大,同时出口采用的主要竞争方式是价格竞争时,会引起进口国的配额控制约束或反倾销抵制。

(三)补偿贸易进入方式?产品返销

?互购方式

?部分补偿

?第三国补偿贸易

?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往往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如果能采用补偿贸易形式,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还能带动本企业产品的出口,则是一举两得的事。当然我国企业也可用这种方法扩大自己产品和技术的出口。

二、合同进入方式

?许可证贸易例:可口可乐

?特许经营例:麦当劳

?合作生产

?管理合同

?建筑或交钥匙工程合同

三、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全资子公司

?控股子公司

?对等拥有

?参股子公司

?直接投资是国际化经营的高级形式,担风险较大,灵活性差,管理难度大。

四、国际化进程

?风险最小——出口方式

?盈利简便——许可证贸易

?完全控制——全资子公司

美国建筑师约翰逊及其助手对瑞典的公司中的国际化进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其国际化的四个阶段:(1)没有规律的出口活动(2)通过独立的代理商出口(3)建立一个或若干个分销子公司(4)在国外投资建厂

国际化进程

企业出口

独立代理商

分销子公司

国际营销部

出口部建厂生产

出口获取利润

利润加大利润潜力大

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方式应考虑的

因素

外部因素

本国环境因素

进入模式的选择

资源因素

技术因素

内部因素

产品因素外国环境因素

(一)影响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的

外部因素

1.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

市场规模

出口进入或合同进入

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出口或投资进入方式

2.目标国家市场的竞争结构

分散型竞争

许可证贸易

出口或投资激烈

投资进入

买主垄断型或寡头垄断型

出口进入

生产成本投资

进入

出口或合作

?目标国家政府对外国企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

?地理位置

?经济状态

?外部经济关系

?本国与目标国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政治风险

4.本国因素

?国内市场规模

?本国的竞争态势

?本国的生产成本

?本国政府对出口和向海外投资的政策

论进入国际市场模式

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 10商务英语2班103304240 姚清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进入模式选择是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对主流的三种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分析,说明各种进入模式的利弊, 关键词:国际市场;国内企业;进入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home and abroad becoming increasingly Cut-throat,more and more domestic enterprises are trying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selection of entry mode for domestic firms to foreign market is the core aspect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case of the three kind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mode ,we can find what is good or bad between them. Key: International market.domestic enterprise, entry mode 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是一种系统性的安排,它使得公司的产品,技术,人才,人员技能,管理或者其他资源进入国外市场成为可能。[1]进入国际市场模式是指国际营销企业进入并参与国外市场进行产品销售可供选择的方式。归纳起来,具体有三大类:一是出口,即所谓国内生产,国外销售,这是一种传统,简单,风险最低的进入方式;二是合同进入,又称为非股权进入,它有多种具体的形式,而且富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又称股权进入,即所谓企业直接在目标市场国投资,就地生产,就近销售。 一,国际市场典型进入模式分析 1.出口模式 出口模式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方式。间接出口是指企业通过本国的中间商(既专业性的外贸公司)来从事产品的出口。此种方式下,企业可以利用中间商现有的销售渠道,不必自己处理出口的单证、保险和运输等业务。同时,企业在保持进退国际市场和改变国际营销渠道的灵活性的情况下,还不用承担各种市场风险,初次出口的小企业比较适合运用间接出口的方式。直接出口是指企业拥有自己的外贸部门,或者使用目标国家的中间商来从事产品的出口。直接出口有利于企业摆脱对中间商的依赖,培养自己的国际商务人才,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的经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但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风险,由于其业务量可能比较小,企业自己处理单证、保险和船务不能达到规模经济,而且企业进退国际市场和改变营销渠道的灵活性不足。

谈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以 7-ELEVEn 为例

谈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以 7-ELEVEn 为例 摘要:企业在计划海外扩张时必须做出三个基本决策:进入哪个市场、什么时 候进入,以什么样的规模进入。一旦确定海外市场进入策略后,就面临着选择最 佳进入模式的问题。日本7-ELEVEn便利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特许经营企业之一,年销售额超过620亿美元。1980年2月台湾第一家7-ELEVEn便利店在中国开业。本文以7-ELEVEn为例,分析其进入海外扩张市场进入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本文 试图从7-ELEVEn 进入中国台湾的案例中总结出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决策的必备条件,试图为我国零售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7-ELEVEn,特许经营,海外扩张,进入市场 1公司简介 7-ELEVEn 是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特许经营者,年销售额超过620亿美元。7-ELEVEn 便利店最早其实是1927年的美国“南大陆制冰公司”。由于店铺的营业时 间是从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11点结束,南大陆公司于1946年正式将图腾店改名 为7-ELEVEn,从而真正地揭开便利店时代的序幕。 1973年,铃木敏文把“7-ELEVEn”便利店引入日本。在代表伊藤洋华堂和南方公司 谈判的时候,铃木敏文亮出了技术牌,完美地解决了双方关心的利益分配问题。 这张技术牌是这样的:特许权使用费率降低→店铺规模扩大再顺利→ 连锁店不断 增加→营业额持续升高→特许权使用费快速提升。最后南方公司作出了较大的让步,伊藤洋华堂也发扬风格,把特许权使用费率提高到0.6%。1973年11月30日,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与美国南方公司正式签署区域特许经营协议,日本第一 家7-ELEVEn店开业。这也就是日本“7-ELEVEn”公司的前身,从1975年开始变更 为24小时全天候营业。 作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企业,1980年,7-ELEVEn与台湾统一商超公司达成了特许经营协议,从而在中国台湾开设了首家7-ELEVEn便利店。至今,7-ELEVEn已经成为便利商店的国际共通语言。 2问题引出 7-ELEVEn 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如此之快,以至于其在美国之外的连锁店数量很 快就达到了国内的四倍。1974年,7-ELEVEn 通过准予特许经营进入日本开始了其 在亚洲扩张的步伐。随后7-ELEVEn 由台湾统一集团代理进入港台地区和中国大陆。7-ELEVEn当初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开始进入中国台湾海外市场扩张,而且还是以 特许经营模式,而不是以其他形式进入台湾地区呢? 3应对策略 3.1进入哪个市场 7-ELEVEn选择中国台湾作为海外市场拓展的首个地区的主要原因有四点:首 先是考虑台湾市场对海外资本有潜在吸引力的政治和经济因素。80年代是台湾经 济发展的第四个10年。大体上,1970-1979年是台湾的经济转型时期,这期间的 台湾经济发展迅速,平均年增长率为9.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 社会迈入高消费时期。根据国际便利店行业经验,当人均 GDP达2000-3000美元时,为便利店导入期;当人均GDP达5000美元时,便利店市场便进入快速成长期;当人均GDP达1万美元时,进入行业激烈竞争期。在政策上,台湾当局也提 出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口号,政令开放、外汇管制的放宽、关税的降低,都有利于海外企业进入台湾市场。二是中国台湾的地理、社会特征对其便利 行业的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四面环海的台湾地区位于亚洲东部,每平方公里人

联想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策略分析

《联想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分析》一.联想企业背景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之初的联想公司营业额仅300万元,到1994年营业额发展为11亿元的年销售额,2004年销售额300亿元。今天的联想集团是中国IT企业的领先者,主要是在中国从事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手机设备、服务器和外设的生产、销售,已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联想从成立至今已跨越两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前,联想主要是一家贸易型的企业,生存是主要的目的;之后十多年是第二个台阶,是发展自有品牌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联想在计算机行业已经稳居亚洲第一,在中国市场称雄,未来的空间是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二.联想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联想在中国这块版图上历经2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战绩,也谱写中国企业富有魅力的传奇。那联想成功的秘密到底在那里呢?通过对联想企业的发展历程和联想文化的理解,认为联想的成功在于根据企业所处阶段的不同对企业文化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伴随联想一次次的转型,文化也在进行一次次的嬗变。 1、伴随联想的文化变迁 回顾往昔20年,联想企业由柳传志等11名科级人员创办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为一个国际性大企业集团。其经历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联想的初创阶段(1984至1987) 这个阶段起始于1984年,柳传志等11人靠20万元起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公司的前身。这个阶段主要是利用技术服务积累资金,通过拳头产品打开市场。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创业者们通过研究员站柜台和制定联想天条等方式,探索企业管理管理。其中,联想提出过不看过程看结果,看功劳不看苦劳的效益观,质量是生命,用户是皇后的市场观以及信誉比金子还贵等道德观。 2).联想的起步阶段(1988至1993) 1988年4月16日,联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开创外向型高科技产业誓师大会,吹响了联想向海外进军的号角。并于当年成立了香港电脑有限公司。其间,联想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概括起来有四类主要模式可以选择:一、合同模式、二、出口模式、三、投资模式、四、战略联盟.合同模式主包括:许可证贸易、合同生产、特许经营、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出口模式主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投资模式主包括:合资企业和独资经营。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很难判断哪种模式是最好的,这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环境背景来选择适合自己国际市场的模式。企业千差万别,在进入模式上肯定也不能一律相同. 而就我国以下五个企业的特点不同其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都是不一样:(1)中国某手机移动浏览器企业准备将其移动浏览器App产品打国际进市场;(2)国内某快餐连锁企业希望进军国外;(3)国内某手机企业把产品卖到印度;(4)国内某廉价酒店集团希望在越南、缅甸等地开店;(5)内地某着名啤酒公司希望进军东欧.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1)可以就企业的性质特点选择合同进入方式的许可证贸易进入国际市场.许可证贸易是通过转移无形资产或产权来实现进入国际市场的目的.在许可证贸易中,许可方企业把某种有价值的工业产权,以收取使用费的形式让渡给许可,许可方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而且不必投入大量资金,还有效地克服了向国外市场出口时所遇到的壁垒.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2)、可以选择合同进入方式的特许经营进入国际市场.特许经营指的是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作为特许

人将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商标、企业标识、技术诀窍、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特许给对象国独立的公司或个人使用,被特许方必须按照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程序、规则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方支付初始费用和提成.特许经营对特许方来说它是企业实现商业资本海外扩张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可以节省大量资本投入的条件下,免去企业独立开创国际市场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快速扩大销售组织、渗透国外市场、推广企业品牌、扩大国际影响.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3)可以选择出口进入的模式的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间接出口是指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中间商出口,间接出口一般需要改变企业的产品线、组织、投资或任务.在间接出口中包括有四类中间商:(1)通过国内专业出口中间商出口; (2)委托出口管理公司代理出口;(3)与其他企业联合出口;(4)与其他企业全作出口.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进入模式. 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特点分析企业(4)可以选择投资进入模式的合资企业的形式进入当地市场.采用合资企业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好处在于合资双方或多方是同共济的伙伴关系,是相对固定,长期的经济合作关系.以这样的形进入往往是出于政治或经济方面的考虑.从政治的国度看东道政府有时禁止或不欢迎国外企业独资进入,合资进入可起到一种政治缓冲的作用,帮助跨国公司减少政治风险.从经济的角度看,国际企业为了在目标市场国获得本企业所缺乏的原村料,或者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从而得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制成品,合资企业不失为一种弥补各种资源不足的较好形式.

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苹果公司国际市场进入决策分析 一、选择目标国家:中国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再加上苹果在中国日益扩大的fans群体,价格方面的劣势并不会对苹果手机的竞争力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手机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智能手机占比创新高 2016年,中国手机市场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来自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6年Q1、Q2,中国手机市场整体需求量均在11000万部以上,而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则均超1亿部,同时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占比在整体手机市场中第二季度已经达到91.9%,创新高。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一)出口进入模式 出口模式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国内生产,然后通过适当渠道销往国际市场的方式。 苹果公司在中国有一部分业务采取的直接出口模式,公司拥有自己的国际业务部门,通过自己的外贸人员将产品直接出口中国进内,苹果公司把一切国际手续都通过自己来办理,这样不仅减少对外商的依赖,而且还有利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为日后市场的扩大储备经验和人才。 (二)投资进入模式 指企业在国际目标市场投资建立或扩充一个永久性企业,并对其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的市场进入模式。 苹果公司在中国采用的合资进入模式,苹果公司通过与富士康的战略联盟合作,直接带动了苹果品牌在中国当地的需求量。苹果公司在该渠道的销量在所有品牌第五,超过三星,索尼和LG,这是战略联盟的直接成果。 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表示,阿里巴巴与苹果公司正在商讨支付领域的潜在合作事宜。 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影响因素 企业环境因素:

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 市场规模:根据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公司周四公布的行业研究数据,截止二月底,iPhone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上升到27.6%,主要由iPhone 6的火爆销售驱动。iPhone的整体市场份额同比增加了9.7个百分点。iPhone 6是目前中国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0.2%,三个月前这一数字为9.5%。排在iPhone 6后面的是红米Note,第三名是iPhone 6 Plus。 苹果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从39.3%下降到38.8%。不过,iPhone 6同样是最畅销的智能手机。大屏幕、LTE兼容、可靠性和耐用性成了用户购买的主要因素。 中国已经成为苹果非常重要的市场。该公司第一财季在该地区的营收高达161亿美元,接近欧洲地区的172亿美元。美洲仍然是苹果最重要的市场,营收规模达到306亿美元。 竞争结构: 在中国,华为、小米等一系列品牌也以价廉物美赢得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的信赖。事实上,智能手机(Smart Phone) 的竞争是如此激烈,以至于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手机报废的速度。苹果的新机型已经越来越难打动消费者了,所以热度慢慢下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材料中的图表显示的是手机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三星、华为等手机使用的就是安卓系统。信息是2012年的,最近的数据显示,苹果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4.1%,而安卓系统下降到了51.7%。所以就美国市场而言,苹果具有统治地位,可以认为已经拥有垄断地位(就好像三星在韩国)。而中国市场则更接近寡头竞

国际贸易中进入国际市场的三种模式

进入国际市场的三种模式 长虹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出口进入模式) 长虹有着无数次的国际化选择,包括外方多次找上门来的谈判,但长虹惟独选中了低价贴牌加工出口这条容易遭到反倾销的“超常规”国际化道路,这是长虹的误区,也是倪润峰式“规模战”思维的必然。 我们以长虹的国际化误区为商业标本进行分析,对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1980年日本松下社长松下幸之助第一次访问长虹算起,长虹就和很多电子巨头结成了一直维系至今的合作关系。仅仅近5年来,长虹就与一些大公司有过重要的合作谈判,但均未果。除了索尼、松下、东芝、飞利浦等几大巨头,法国最大的电子公司汤姆逊13次来到长虹进行艰苦卓绝的谈判,最终还是失望而归。 长虹的合资谈判有两项奇怪的“最”:一是时间最长、过程最艰苦的谈判往往是最没有结果的谈判;二是当技术谈判、资金谈判、基建谈判、销售谈判等谈判种类越来越如火如荼时,整体谈判却是越来越没有成功的指望,频率越来越慢,越来越在倪润峰那里排不上队。 2000年5月1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长虹正与飞利浦探讨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但到2002年仅是实现“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的结果。在长达两年的谈判中,双方就如何整合资产产生很大分歧。飞利浦要求长虹将重心放在国际市场,而且贴飞利浦的品牌。这伤害了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的长虹人的感情,受到了市政府和长虹高层的一致反对,当时复出的倪润峰对此更不能接受。 2004年2月,新鸿基的“掌门人”郭炳湘致函省委记学忠,请求参与长虹国有股减持方略。但新鸿基后来对长虹彩电独撑大局的模式产生了怀疑。倪润峰的“独生子女策略”与“规模经济”策略坚持了10年,曾令长虹风光无限,但后来成为制约长虹的瓶颈。长虹在中国彩电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超过30%,但其他彩电厂商并未在其强势攻击中倒下,而是弱而不死,反而将长虹拖入长期不能自拔的泥潭。 2004年1月底,微软开始传出将在数字家电、数字娱乐和教育信息化等领域与长虹进行投资与合作。6月30日,长虹与微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双方否认谈过股权方面的合作。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

进入国际市场的包括四种产品观念:整体产品的观念、产品的组合观念、产品的周期观念、创造开拓的观念。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有:固有产品策略,产品更改策略,机会牵引策略,聚力开发策略,专门产品策略,尾随跟进策略。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四种产品观念 1.整体产品的观念。市场营销学所研究的产品就是整体产品。整体产品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实质产品(又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实质产品就是产品的基本需求效用;形式产品是指产品的实体外在形态,包括品质、特征、式样、包装、商标和厂牌等;延伸产品则是针对产品本身的商品特性而产生的各种服务保证。市场营销学的产品价值观就是消费者的需要,产品的整体概念就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思想,正因为这样,国际营销学者在营销过程中,就应不折不扣地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适应消费国的顾客需要,否则在策略的运用上便有失策的可能。 2.产品的组合观念。所谓产品组合,即指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有机构成,或者是各种类产品的数量比例。国际市场营销要求每一个国家或企业,一定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技术条件来确定产品的经营范围及产品的结构,这是任何国家面对国际市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充分发挥本国优势(避开劣势)确定产品的出口结构,它就不能利用国际经济为本国的建设发展作用。所以,出口什么产品是自家长处,缩短和发展什么产品对已有利,营销者必须心中有数。 3.产品的周期观念。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到消失的过程就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就同类性质的产品而言,大类的产品与大类的某种产品以及某个牌号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来说,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产品一般都是某种产品或某种牌号的产品,这就要求产品的经营者不仅要考虑到个自产品的经营周期,还要考虑到该种产品及该类产品的周期。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必须适应产品的这种周期变化并符合各种类型产品周期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4.创造开拓的观念。国际市场不仅是市场营销的新领域,而且也是竞争创新最广阔场所,不创造就没有前途,就企业的自身条件来看,开拓精神是企业最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国际市场经营者,必须多动脑筋,经常保持头脑清醒,多创新意,不断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服务领域,不断生产独特新颖的产品,去争取顾客、影响市场、开拓市场、创造市场,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 1.固有产品策略。以本国或本企业原有的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即为固有产品策略。运用此策略的产品范围是有限的,并不是任何固有产品都可行销国外,凡可直接销往国外的产品,一般都具有某种需求共性。下述三类产品可用于此策略;传统产品,如景德镇瓷器、法国葡萄酒、美国的可口可乐;矿产品及某些原材料产品,如石油、煤炭等;某些已畅销国内市场的产品。由于此策略大大方便了营销者,诸如无需另行研究开发和可以降低成本等等,所以此策略很具有吸引力。 2.产品更改策略。这是基于改变整体产品要素的思想之上而产生的产品策略。国际市场的需求与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有很大不同的,很多产品在某些方面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当然,更改整体产品的哪个部分和如何更改,需要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而定,也正因如此,在变化无常的国际市场上,在产品的“个性化”方面,该策略显示了很高的灵活性。一般产品的更改着眼于下述五个方面: 功能的更改。这是一项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利益的产品更改内容。如空调车等。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一)

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一) 国际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从事跨国界的营销活动,只要其营销决策具有"跨国"性质,其营销活动就属于国际营销范畴。 市场营销一般原理的应用可以跨越疆界,如同在国内市场上组织营销活动一样,国际市场营销同样需要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细分、市场营销组合等一系列营销过程的战略确定及战术实施。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特指超越国境的市场营销活动罢了。然而,并不能就此而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跨越国界本身决定了国际市场营销比之国内市场营销具有更大、更多的差异性、复杂性和风险性。 进入国际市场的包括四种产品观念:整体产品的观念、产品的组合观念、产品的周期观念、创造开拓的观念。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策略有:固有产品策略,产品更改策略,机会牵引策略,聚力开发策略,专门产品策略,尾随跟进策略。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四种产品观念 1、整体产品的观念。市场营销学所研究的产品就是整体产品。整体产品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实质产品(又称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实质产品就是产品的基本需求效用;形式产品是指产品的实体外在形态,包括品质、特征、式样、包装、商标和厂牌等;

延伸产品则是针对产品本身的商品特性而产生的各种服务保证。市场营销学的产品价值观就是消费者的需要,产品的整体概念就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思想,正因为这样,国际营销学者在营销过程中,就应不折不扣地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适应消费国的顾客需要,否则在策略的运用上便有失策的可能。 2、产品的组合观念。所谓产品组合,即指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有机构成,或者是各种类产品的数量比例。国际市场营销要求每一个国家或企业,一定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技术条件来确定产品的经营范围及产品的结构,这是任何国家面对国际市场营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充分发挥本国优势(避开劣势)确定产品的出口结构,它就不能利用国际经济为本国的建设发展作用。所以,出口什么产品是自家长处,缩短和发展什么产品对已有利,营销者必须心中有数。 3、产品的周期观念。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到消失的过程就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就同类性质的产品而言,大类的产品与大类的某种产品以及某个牌号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来说,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产品一般都是某种产品或某种牌号的产品,这就要求产品的经营者不仅要考虑到个自产品的经营周期,还要考虑到该种产品及该类产品的周期。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必须适应产品的这种周期变化并符合各种类型产品周期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上求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因素

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因素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活顿管理学院鲁特教授的观点,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应充分考虑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目标国家市场因素、目标国家环境因素、目标国家生产因素和本国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企业产品因素和企业资源投入因素。 下面详细论述每个因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影响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外部因素 1.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 (1)目标国家市场规模的大小。较小的市场规模可选择出口进入方式或合同进入方式。反之,销售潜力很大的市场应选择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出口,或者投资进入方式。 (2)目标国家市场的竞争结构。竞争类型总是在分散型(有许多不占主要地位的竞争者)到卖主垄断型(有少数占主要地位的竞争者)及寡头垄断型(具有单一公司)之间变化。 对分散型竞争的市场,一般选择出口进入方式,对卖主垄断型或寡头垄断型市场,则常常选择投资进入方式。如果断定向目标国家出口或投资的竞争太激烈,企业也可转而采用许可证贸易或其它合同进入方式。 2.目标国家的生产因素 目标国家的生产要素投入(原料、劳动力、能源等)以及市场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港口设施等)的质量和成本对进入方式的决策有较大的影响。对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应选择投资进入方式。反之,生产成本高会抑制在当地的投资。 3.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有: (1)目标国家政府对外国企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如:提高关税、紧缩配额和其它贸易壁垒等。另一方面,目标国家也可能采取优惠政策(免税)来鼓励投资。 (2)地理位置 (3)经济状态 (4)外部经济关系 (5)本国与目标国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6)政治风险 4.本国因素

LG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LG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2010年10月 页脚内容1

LG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一、了解LG 集团 1.集团简介 LG集团创立于1947年,是韩国第三大公司。年销售额高达730亿美元(2006年数据),全球目前拥有16万员工。是领导世界产业发展的国际性企业集团。LG集团目前在171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300多家海外办事机构。事业领域覆盖化学能源、电机电子、机械金属、贸易服务、金融以及公益事业、体育等六大领域。 2.旗下产品 二、LG 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观念基础 LG集团在进入国际市场时紧紧抓住国际市场营销这一先进理念,即非常重视目标国家市场上顾客的需要,调查与了解这些需要,并根据需要组织国际营销活动。故LG集团每进入一处国际市场,总会先调查研究目标国际市场上顾客的需要,根据这些需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提 页脚内容2

供优质的服务,使顾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LG 集团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程序 1.LG集团是否真的有必要进入国际市场或扩大国际市场营销 一个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扩大在目标国家市场的营销,对这个企业来说有可能意味着更好的前景,更好的收益,但也有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挫折甚至是失败。LG集团集团深深地明白这点,在思考作出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时紧紧地抓住自身企业的目标、机会、能力这三大重要因素。1)LG集团的目标 通过基于经营理念的正道经营,LG最终要实现的是“一等LG”,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成为引领市场的排头兵。 LG的蓝图中“一等LG”是指: (1)顾客信赖的LG (2)对投资商最具吸引力的LG (3)人才梦寐神往的LG (4)竞争公司既感到威胁又想效仿的LG 为了实现“一等LG”的目标,不能只追求规模方面的发展,更要以实质性的竞争优势为基础,不断提高市场价值。将依靠挑战精神和拼搏精神,最终实现“一等LG”的目标。 2)LG集团的机会 1947年,LG集团的创始人莲庵县仁创建了乐喜化学工业社(现LG化学),此后集团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开始成为跻身于化学、能源、电子产业等领域龙头的韩国企业。从上世纪的 页脚内容3

可口可乐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分析

可口可乐进军国际市场的 战略分析 姓名:张金梦 学号:201315104009 班级:经济管理学院13级市场营销班

可口可乐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分析 摘要: 可口可乐是世界最大软饮料公司,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其品牌价值已超过700亿美元.是世界第一品牌.他占全世界软饮料市场的48%,它在全球各地有500多种产品销售,其中可口可乐、健怡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四大品牌在全球畅销汽水前5位中独占4位,大约每秒钟售出19,400瓶饮料,每日饮用量达10亿杯。 可口可乐进入国际市场战略我们总结为5点:分别为公关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产品策略 关键词:国际营销、可口可乐、 一、公关策略 (一)体育赛事战略 世界三大体育赛事:奥运会、世界杯以及一级方程式赛车一直以来都是传播最为广泛,观众最为之多的体育赛事。可口可乐1928年开始和奥运会进行合作,1974年与世界杯结缘,为每届世界杯最主要赞助商之一,2004年进入F1。通过这世界三大体育赛事,推广力度是毋庸置疑的,品牌早已印入了人们的脑中,家喻户晓。 (二)二战策略与借力策略 为响应二战初艾森威尔将军的号召,保证每个军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以5美分的价格得到一瓶可口可乐,而不管其成本为多少。可口可乐的装瓶工厂,随着美国军队推向全世界,有美国大兵的地方就有可口可乐的存在,这一举措不仅使可口可乐在欧洲和亚洲国家获得了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树立可口可乐的爱国形象,恐怕是伍德鲁夫最成功的公关举措。 二、渠道策略 (一)特许经营战略 这么多年来经营方式的选择, 始终根据它对饮料市场脉络变化而把握,先后经历了许可贸易、合作生产、合作改合资、合资改“锚式”合作(相当于特许经营) 。今天的可口可乐的列车以特许经营进入模式开进世界。更为迅捷的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产品也因其管理优势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二)供应链管理 可口可乐以长期合同、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供应链,就是致力于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有了这种长期伙伴关系,就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生产力和附加值,改善供应链的获利能力。(三)网络营销战略 可口可乐网络营销策略主要包括消费者策略、沟通策略、策略联盟策略、互动策略等方式。 1、消费者策略 可口可乐发现,网络现在是对年轻人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媒介。有数据为证:目前中国的网络用户有1.1亿,其中有4000万是宽带上网,并且这个数据每天都在增加,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这一切都说明年轻人对网络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在攀升,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对年轻人的吸引正在下降。 2、沟通策略 2005年,可口可乐在全球推出了ICOKE平台。这个集音乐、娱乐资讯、游戏的快速

中国家电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选择

中国家电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选择 摘要: 中国的家电企业想要走出国门,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大致分为四种模式: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海外品牌兼并与收购模式;贴牌生产和自创品牌相结合模式;在发达国家建厂模式。四种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 关键词:家电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更低,我国品牌产品面临的不再仅仅是同国内企业的竞争,而是需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知名品牌竞争。国际化战略是我国许多企业的必然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已成为我国许多家电企业的重点工作。 1.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国际化战略是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有利方面:充分利用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产品价格与日、韩竞争者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对那些追求物有所值而不是名牌产品的顾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若能扩大在该层面顾客的市场份额,使顾客逐步认同和接受中国品牌产品,将有利于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为吸引顾客,零售商总是在寻求价格适宜的优质产品,为新产品留有一定的货柜空间,尤其是在竞争对手较少的高端电视市场。如果上广电能提供价格具有吸引力且制造精良的品牌产品也是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的。一旦能站稳脚跟,将有巨大的市场。相对于在国外建厂或兼并国外企业模式而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在管理上相对较简单,可控制性强,不存在文化上和管理上的整合。通过与海外经销商合作,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公司在海外的营销能力,逐步增进对国际市场规则和顾客行为的了解。和在海外建厂相比,投资小,经营风险较小,且能在较短的时期内给企业带来利润。 不利方面:发达国家的市场进入门槛最高。主要表现在:国际品牌众多,销售网络固定;消费者需求已得到较好满足,且大多数消费者都拥有自己熟知和喜欢的品牌如松下、索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

案例分析——企业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三种模式的利弊 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进入战略打入目标市场,这是国际市场营销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具体而言,有三种进入模式可供企业选择:出口进入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这三种进入模式,从企业的控制程度来看是逐渐增强的;同时其风险也是逐渐增大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国的国情来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一、出口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 商品出口是最古老的一种进入全球市场的方式,也是现在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方式。商品出口是指国内企业把其产品通过适当的销售渠道销往国外市场。根据企业是否选择中间商和所选择的中间商的不同,商品出口可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 案例一:日本丰田汽车进入美国 1958年,丰田公司在美国只卖出了288辆汽车。1978年,在庆祝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市场20周年时,它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达到50万辆。1975年,丰田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进口汽车品牌,超过了它的最大劲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成为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年产量超过300万辆。 丰田公司根据市场研究和详细的竞争分析精心选择销售地点。“可乐娜”牌汽车于1965年在美国正式推出之时,丰田在美国已经拥有了384家经销商以及价值3000万美元的零配件库存,在进行任何的行销攻势之前,丰田公司一定会在营业地区建立服务中心,以给行销最强有力的支援。 案例分析: 直接出口是指生产企业独立承担一切出口业务,直接把产品卖给国外市场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具体做法有:(1)利用国外的经销商;(2)利用国外的代理商;(3)直接卖给最终用户;(4)设立驻外办事处;(5)建立国外营销子公司。 直接出口的优点:(1)生产企业对国外目标市场的控制程度比较高;(2)生产企业能更直接、更迅速地取得国外目标市场的信息;(3)可更好地保护商标、专利、信誉和其他无形资产。 直接出口的缺点:(1)成本比间接出口高;(2)企业独立处理外贸业务,需要专门的外贸、法律等人才;(3)需要自己寻找客户和自己建立流通渠道。 二、合同进入国际目标市场模式 合同进入国际目标市场的方式是指从事国际营销的生产企业通过与目标国的法人签订协

企业单位进入国际化的方式

第二节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供选择的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贸易出口进入、合同进入、投资进入三大类。

一、贸易出口进入方式 间接出口 间接出口:企业通过设在本国的各种外贸机构或国外企业设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出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特点:经营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相分离。(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 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

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 销售渠道:1、外驻机构 2、大型贸易公司 3、出口管理公司 4、借助具有外贸自主经营权的企业 间接出口的优势:投资少,使企业在不增加固定投资的前提下开展国际业务;风险小,利用其他企业的专有知识、经验资源少犯错误。缺点:存在中间商,降低了企业的出口效益;中间商对企业生产情况、产品工艺、技术特征等了解不深刻,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困难;不能迅速准确掌握国际市场信息,不能获取国际经营经验,很难再国际市场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和信誉。 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企业不经过中间机构,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客户或者最终客户。 1、国内出口处 2、公司驻外办事处 3、国外销售子公司 4、直接卖给最终客户 5、外国的经销商或代理商 优势:可以直接掌握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发展动态,方便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直接销售产品可以加强品牌的市场渗透,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风险小,潜在收益也大。缺点:如果在海外有更低成本的制造地点,则从本国制造出口的模式并不理想;运输成本可能使出口缺乏经济性,特别是大宗产品;关税壁垒也会使出口丧失经济性。 补偿贸易进入方式 补偿贸易进入方式:一种与信贷相结合的贸易形式。买方以信贷的方式,从卖方进口设备和技术,然后用产品和劳务予以偿还。 这种贸易方式,买方可以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卖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作业论文题目 -- --《华为与海尔进入国际市场 的不同模式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夏晨亮 一.前言 本文首先阐述了华为和海尔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产品的海外销售业绩,通过企业主要海外市场拓展的历程,和对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战略、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选择的内部外部因素的研究,论述了华为公司和海尔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战略的不同和各自国际市场进入策略的优劣势。以期帮助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走得更稳更远。 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 目标国一旦确定,进入模式就要相继确定。通过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研究发现,初涉国际市场的公司其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 1、通过契约的方式进入,企业通过转让无形资产来参与海外别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中特许经营、许可协议、组装是契约式的主要形式。 2、通过出口的方式进入,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制造类企业,它们一般先用产品贸易作试探,通过在贸易过程中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和在海外建立业务和渠道关系来为接下来的国际化打基础。

3、通过投资模式进入,企业将其自身资产投入到海外别的企业并直接参与被投资方的经营管理活动或自己在海外投资建厂。其形式有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方式。 上述的几种进入模式各有其利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企业条件以及国际环境来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决定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模式。三.华为和海尔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 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在国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后,1996年华为公司开始全球化历程。华为主要选择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南斯拉夫,俄罗斯,巴西,南非,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后于1997年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并创下了良好的业绩。2001年伊始,华为公司以10G,SDH 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后来顺利的进入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03年与3COM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企业数据网络解决方案的研究。200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同年,获得荷兰运营商Telfort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时至今日,华为公司已经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个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8万人。2012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达亿元,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

对可口可乐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战略模式的思考

对可口可乐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战略 模式的思考 ——以“投资进入模式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模式。对外投资可分为两种形式: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 投资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在国际目标市场投资建立或扩充一个永久性企业,并对其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的市场进入模式。 投资进入模式的形式[1] 1、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1)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进入是指企业通过在目标市场国家直接投资,建立公司或分支公司,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从而进入该目标市场的方式。 2)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是一种以证券为媒体的投资活动。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是证券投资。 2、合资与独资 1)合资经营

合资经营是指与目标国家的企业联合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分享股权及管理权,共担风险。 2)独资经营 独资经营是指企业独自到目标国家去投资建厂,进行产销活动。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大批参战的美军回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铺下的大摊子,原来是国防部的人力和财力作为军需生产维持的,现在要独立支撑,简直无法应付,海外市场面临着迅速萎缩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伍德鲁夫提出了“当地主义”政策,其主要原则是: 1.在当地设立公司,所有员工都用当地人; 2.由当地筹措资金,总公司原则是不出钱; 3.除了可口可乐“秘密配方”的浓缩原汁以外,一切设备、材料、运输、销售等,都由当地人自制自办,总公司只提供技术服务; 4.销售方针、生产技术、人员培训由总公司统一负责。 “当地主义”使可口可乐的海外市场得到了奇迹般地扩大。据统计,几十年来,可口可乐已经在全球借别人之力建起1200多家装瓶厂。可口可乐公司这种既避免风险,又给人以利,共同开创事业的“当地主义”成为可口可乐的一大营销创新。 20年前,3万箱可口可乐被运到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大商场大宾馆寄售,从此,可口可乐开始了在中国的历程,到现在,可口可乐已是无处不在,人人皆知。 在这一进程中,可口可乐的本土化策略是赢得中国市场的关键一着棋。陈奇伟做为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这一策略的实施。我们通过陈奇伟先生的想法和作为来了解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1.开放: 可口可乐乐进中国 记者:陈先生,从你的经历看出,你在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之初就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员,从财务工作起步,到今天坐在总裁这个位置上,你亲身经历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请你谈谈这个过程。 陈奇伟:其实早在本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就已经进入中国,解放后基本停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