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学复习材料

行政法学复习材料

行政法学复习材料
行政法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介绍

一、行政的概念和特点

二、行政权

三、行政法的概念和地位

四、行政法的内容及其特点

五、行政法的形式(渊源)

六、行政法律关系

七、几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行政

1、基本分类:私行政、公行政

二者在主体、性质、手段、目的上有区别。

2、概念和特点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即是国家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权的行为。

3、特点:

1)国家意志性

2)法律性

3)执行性

4)强制性

行政权

1、定义:是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2、内容:国家行政规范制定权;证明、确认权;对权利的赋予、剥夺权;对义务的科以、免除权;对争议的调处权。

3、特性:执行性和优益性;法律性和强制性;不可处分性。

4、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

1)区别:

行政权力公民权利

主体国家机关或组织公民

性质国家行为不属国家行为

动词搭配行使享受

实现上单方性多不具有

处置上不能自由处置可以放弃或转让

2)联系:行政权力源于公民权利,是其一种特殊式。一方权利(权力)的实现,要求另一方履行相应的义务。对于公民,既要守法,要服从、配合和参与行政管理,尊重行政权的合法行使;又要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的滥用或不当行使。

行政法的概念和地位

概念:行政法是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的总和,是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仅次于宪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其目的在于保障国家行政权运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地位: 1、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体现和组成部分2、是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标志3、有助于提高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4、是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行政法的内容及其特点

1、内容:1)有关行政主体的法律规范2)有关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3)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规范

4)有关行政违法和行政责任的法律规范5)有关行政救济的法律规范

2、内容的特点:1)行政目标的优先性2)内容的广泛性和易变性3)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交织性行政法的形式(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表现形式,也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载体。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4、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性规章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法律解释

7、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

1、宪法

国家行政权力的来源和行使权力的基本原则

行政机关在国家机构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体制

行政组织及权限

公民权利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处理原则

2、法律

关于行政权力的设定及权限范围方面的法律

关于行政权力行使及运用方面的法律

3、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行政法规必备的前提条件:

1)从属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2)须是按法定程序和方式制定发布的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性规章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机关有: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地方规章的制定机关有:

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3)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6、法律解释:依法享有法律解释权的特定国家机关对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其效力位阶:一般来说,立法解释优于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司法解释优于行政解释。

其法律效力:法律解释不应超出法律本身的范围;法律解释的机关应享有解释的权限;法律解释应遵守法定程序。

7、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

国际条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际组织间缔结的有关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规定并确定其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议。

行政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间相互签订有关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的各种协议。

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人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具体包括: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直接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服务关系、合作关系、指导关系、行政赔偿关系。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关系。

1、特点

1)主体上,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内容上,都与国家行政权力直接有关

3)内容处分上,当事人对权利与义务不能自由处分

4)双方当事人所处的地位上,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享有很大的优益权

5)解决争议的方式上,行政主体有处理行政争议的权力

2、构成要素

1)主体: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2)内容:主体在该关系中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目标,也是权利和义务的媒介。包括人身、行为和财物

行政法学与行政法

区别——归属不同;对象范围不同;任务不同

联系——行政法学是有关行政法的学科,而行政法则是行政法学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

行政法学与行政学

行政法学行政学

研究着重点国家行政管理的合法性,解决科学性,旨在提高

国家行政主体如何依法行政行政管理的效率

属性法律学科管理学科

联系:都与国家行政管理有关,都以其有关问题为研究对象;有部分内容重合,不少国家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同时被行政法所确认,从而同时成了行政法学的内容。

行政法学与行政管理学

区别——研究着重点不同;属性不同

联系——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行政管理学研究行政管理活动,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行政法既是行政管理的根据,又是行政管理的手段。离开了行政法,现代行政管理就不可能进行。另一方面,行政法是为了调整行政管理而制定的,是作用于行政管理和为行政管理服务的。离开了行政管理,行政法就失去了存在

第二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本章内容介绍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及特点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机关、行政组织的区别 三、中央国家机关 四、行政主体的类型

五、关于几种特殊情况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六、行政主体之间关系-纵向关系

行政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是指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以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 二、行政主体的特点

1、职权要素:享有国家行政权力或行政职权

2、组织要素: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3、名义要素:要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

4、责任要素:独立地承受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和行政诉讼的效果 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一)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二):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但是行政法主体未必就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仅限于组织,不含个人,行政法主体既可能是组织也可能是个人。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国务院,省、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和行政机构(政府所属的部、委、厅、局、处、室 ) 内设机构:

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行政职权 行政优益权 行政职责 固有职权 授予职权 行政优先权 行政受益权 合法 合理 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律关

系)主体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主体 行政相对方 监督主体 行政主体

2、各级人民政府直属的内部机构

3、政府职能部门下设的内部机构

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在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别授权的情况下,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如公安派出所、县级工商局设置的工商所,县级税务局设置的税务所

临时机构:行政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为协助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设立的,协助其处理某些临时性行政事务的组织(如: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其在特定时期,为处理特殊的行政事务而被授权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一)

行政主体:代表国家实施行政权

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时

的三种身份

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时

提示:行政机关只有在行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二)

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其他组织)。提示:行政主体不限于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被授权组织)指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是依据法律、法规(宪法和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而取得行政主体的资格,并能行使行政职权的非国家行政机关。

(一)范围

(二)与行政主体的关系

(三)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的条件

1.行政机构:A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B行政机关的某些内部机构(商标评审委员会、专利复审委员会、公安消防大队交警大队、价格监督机构、步行街管理办公室下设的南京路步行街监察队)

2.社会组织(工会、共青团)

人民团体(残联、妇联、红十字会、法学会)

行业协会(律协、会计师协会、佛教协会)。

3.企业单位:(行政性公司)地铁运营公司、烟草自来水煤炭煤气电力公司、中国工行、中国建行、中国农行、中国银行等,在现金管理方面享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4.事业单位(卫生防疫站、检验检疫机构、国境卫生检疫机构、高校)

(二)与行政主体的关系

在依法行使被授予的行政职权时,则成为行政主体的组成部分;

没有经过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或某些组织,即使它们行使着行政职权,仍然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也不可能成为行政主体;被授权组织在从事行政职权以外的其他活动时,也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是普通的组织。

(三)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具备的条件:由特别授权(法律法规的直接授权);具有相应的组织形式;符合法定程序要求。

行政机关、行政机构与行政组织

行政机关是联结各行政机构的综合体。在三者中,只有行政机关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可以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特定主体。

行政机构不具有独立的编制和财政经费预算,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进行管理;一般可作为行政相对人;只有在法定授权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组织则没有独立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任何可能性。

中央国家机关

1、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国务院各部(专业性)、委(综合性);

3、国务院直属机构(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国家统计局、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

4、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商务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医药管理局、烟草专卖局;科技部――地震局、专利局;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局、海洋局、测绘局。

地方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厅局委)、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由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派出)、区公所(由县级人民政府派出)、行政公署(由省级人民政府派出)。

行政主体的类型

一、内部行政主体和外部行政主体

二、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

外--按照管辖关系对社会上的相对人实施管理;

内--按照隶属关系对内部相对人进行管理(本行政主体的组成机构、公务员或隶属于本行政主体的其他主体)

区分意义: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的有效性;有助于确定行政诉讼中的被告

根据行政职权的产生方式:

行政职权随组织的成立自然形成,即行使宪法、法律或法规赋予的固有行政职权例,即为职权主体;

行政职权来自于有权机关授予的管理主体,便是授权行政主体,如海市地铁运营公司;高校

区分意义:对其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角度不同,对授权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首先应审查授权关系是否合法成立。

关于几种特殊情况对行政主体的认定

1、在行政联合关系中的主体问题

非行政主体不会因为与行政主体共同作出了某个行政行为而转化为行政主体。

2、在行政派出关系中的主体问题

设立派出机构的行政组织是行政主体,被设立的派出机构除非法律、法规直接对派出机构设定某种行政职权,或有权机关对其作了某种行政授权,并且当它行使这种职权时,才是行政主体。

3、临时行政机构的主体问题

一般与设置它的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按行政委托关系处理,除非法律法规直接设定它以某种行政职权,或有权机关依法授予其某种行政职权,便有可能是行政主体。

4、行政主体发生越权时的主体问题

是否越权不是衡量是否是行政主体的标准,只是确认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违法性的标准之一。

5、党组织实施行政行为时的主体问题

党组织不是行政主体,也不会因为其实施某种行政行为而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之间关系-纵向关系

领导关系:领导方的行政主体对被领导方的享有命令权、指挥权和监督权,前者可以直接改变或者撤销后者的行为。

指导关系:指导方对被指导方的行政主体享有指导权,无指挥命令权,前者无权直接改变和撤销后者的行为,后者拒绝服从不引起法律责任问题,只涉及工作作风。

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

行政授权行政委托

1.主动方主体授权方:行政主体委托方:行政主体

2.被动方主体被授权主体(下属组织) 被委托方( 被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3.行为目的解决是否有权行为问题解决是否亲自行为问题

4.行为客体行政职权(归属权)行政职权(实施权)

5.关系纵向关系横向关系

(内部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

6.行为性质具有强制性不具有强制性

7.行为形式决定、通告等协议形式

8.行为效果创设行政主体创设行为主体

9.在行政诉讼被授权方作被告委托方作被告

中的地位

行政人章节内容介绍

一、行政人的概念和特点

二、行政人的相关区别

三、行政职务关系

四、行政人资格及认定

五、行政人的类型

行政人的概念:特指依法代表国家,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其行为效果归属于行政主体的个人。

行政人的特征:1、是个人而非组织2、是实施行政行为的个人3、其实施行政行为必须也只能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4、其实施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效果由所属行政主体承受

行政人与行政主体:

行政人行政主体

个人组织

代理人独立法律关系当事人

联系:二者是委托代理关系,不是并列存在的当事人

被授权组织被委托组织

实施行为的名义以自己名义以委托组织名义

产生根据不同法律法规授权,授予的职权和职责

同时转移委托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委托

行为后果不同后果由自己承担,可成为被告后果由委托机关承担,即为被告行政人与国家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定义: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法律授权的组织中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也即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不仅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立法、审判、检查机关、各级党委机关及人民团体机关中使用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

具体包括:1、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2、各级人大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3、国家检查机关和法院的工作人员4、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5、人民团体(工青妇、工商联合会等)机关的工作人员6、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公务员的两种法律身份:

A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可以自己名义从事活动,不得以国家名义从事活动;其行为代表个人,不具强制性,行为效果归属自己。

B 公务员:以公务机关名义从事公务行为;行使职权享有优益权,同时要承担行政职责;公务行为具有强制性,行为效果由公务机关承担;所属公务机关对公务员个人过错负连带责任。

行政人与公务员的区别:

行政人国家公务员

法学上法律上

动态(行为)静态(编制)

联系:公务员是行政人的主要载体;行政人还包括公务员以外的依法执行行政职权的人员。

行政职务关系

一、行政职务关系定义:公务员基于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权利、义务

A、权利

(1)非因法定事由、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行政处分。

(2)获得履行职责应有的权力;

(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4)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5)对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依照本条例规定辞职;

(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B、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

(2)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

(3)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公正廉洁、克已奉公;

(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行政职务与职称

行政职务是国家职务的一种,用于行政组织时称职位即国家设置在行政组织中的位置;用于人员时称职务即处于此位置上的人。是同一客体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表述。

行政职务的名称即行政职称,反映了其所代表的职务,体现了行使多大职权,履行多大职责。分为领导职称(如局长)和一般职称(如科员),不能永远保留,随职务的消灭而失去。行政职称不同于技术职称(如讲师、编辑)。

四、行政职务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1、产生:(1)选任(2)委任(3)调任(4)聘任

3、消灭:(1)死亡(2)丧失国籍(3)辞退(4)开除公职(5)被判刑罚(6)离、退休

行政人的资格及认定

一、确定行政人资格的意义:

1、对行为效力的意义—行政人的资格关系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对行政主体的意义---行政主体不承受非行政人的行为效果

3、对相对人的意义---决定相对人是否有权拒绝其管理和监督

4、对诉讼的意义----非行政人的行为不可进行诉讼

二、行政人资格的取得:

自然人要取得行政人资格必须首先符合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即:1、该自然人是中国公民2、该自然人已年满18周岁3、自然人必须有行为能力4、自然人不能是正在服刑的罪犯。符合上述基本条件的自然人依据下述情形之一,即取得行政人资格:1、进入行政机关成为国家公务员2、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自然人受到法律或行政主体的委托而获得行使行政权的资格。

三、自然人行政人资格的丧失:

以下法律事实:1、原为公务员的自然人丧失公务员身份;2、取得行政人资格的自然人失踪或死亡;3、非公务员已获得的行政权被收回或到期。

四、确认行政人方法是划清以下两个界限:

1、划清行政人与自然人之间的界限(行为性质、责任归属、诉讼性质)

2、行政人与相对人的界限(是处于管理还是被管理地位;两种行政法律关系下的两种身份)

行政人的类型

内部行政人和外部行政人---按隶属的是内部行政主体还是外部行政主体职权行政人和授权行政人---行政职权的来源

单独主体行政人和共同主体行政人

行政相对人章节内容介绍

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行政相对人的特征

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行政相对人身份的认定

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即相对人,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也就是处于被管理地位上的组织和个人。

行政相对人的特征:1、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而不是仅指个人2、是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而不能等同于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人3、不是永恒的或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人,而是在某一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来说4、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行政参与权,包括参加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参与行政程序;了解行政信息等。

·行政协助权,包括报告权、制止权、扭送权等。

·行政保护权,人身权和财产权应当获得国家行政的合法、正当、平等的保护,当其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行政机关提供行政保护,否则有权提出行政诉讼。

·行政受益权,有权依据法律从行政主体那里获得某种利益,如获得行政机关的奖励等。

·隐私保密权,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公开行政相对人的隐私。权利-义务

·行政监督权,对国家行政工作享有监督权;对行政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不法工作人员的控告和揭发权;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行政赔偿和补偿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了财产损失,有权依法获得赔偿或补偿。行政相对人的义务:遵守行政法律秩序;服从行政命令;协助行政管理。

行政相对人的分类及划分意义

一、内部与外部行政相对人

根据行政主体基本类型的对应性,与内部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当事人属内部相对人,与外部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为外部相对人。

划分意义:内部行政相对人不能成为外部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内部行政相对人不能构成行政诉讼中的原告。

二、组织类与个人类行政相对人

根据当事人的组织状态,其中我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属于个人相对人。

划分意义:某些行政行为同行政相对人是对应的(如行政拘留适用后者);二者都可以作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

三、法人类与非法人类行政相对人

根据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来分。划分意义:我国大多数行政法律规范二者都适用,但某些只适用于法人相对人。

1、国家组织:国家行政组织、其他国家组织

2、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4、外国组织和外国人

确定行政相对人身份的意义:

一、有助于确认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一定的行政行为只能针对一定的相对人,否则无效。

二、有助于确认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认定原告资格的理论是以行政法学中行政相对人的有关理论为基础行政相对人与行政对象人:

行政对象人---行政行为在形式上所针对的组织和个人,不可以作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直接承受行政行为法律效果,可以作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二者一般是同一的,但也可以分离。

派出所、工商所的行政主体资格问题

在我国行政序列中,派出所属于地方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即公安部门的派出机构,是市公安机关派出具体负责一地治安管理工作的基层机构,行使公安机关的部分权力。派出机构一般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只有法律、法规授权时才能在授权范围内独立行使行政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6年3月1日生效)授予了派出所有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以警告、500元以下罚款的权力。也就是说,它只对其在治安管理领域内作出的警告、500元以下罚款行为独立承担责任,它所作出的其他行为,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仍应视为其派出的公安机关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承担法律后果(行政委托)。一旦引起争议,由公安机关应诉,作为被告。

《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

第八条工商所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区、县工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工商所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一)对个体工商户违法行为的处罚;(二)对集市贸易中违法行为的处罚;(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工商所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前款第(一)、(二)项处罚不包括吊销营业执照。

第三章行政行为概述

章节内容介绍: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及效力

三、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四、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五、行政行为的分类

六、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行政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特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特点:1、公共服务性与效力先定性2、单方意志性与强制性3、从属法律性与裁量性

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职权性立法、授权性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检查、行政处理、行政执行)和

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复议)。

行政行为的内容:如行政奖励,如行政处罚,权利义务范围扩大、缩小,如行政公证和行政确权。

行政行为的效力:1、公定力 2、确定力 3、拘束力 4、执行力

公定力:一经作出,被推定为合法而具有法律效力。除了法律规定的绝对无效的情形以外,在被有权机关撤销之前,都被推定为合法,所有的社会公众都必须予以尊重和服从。

确定力:指相对稳定,不经法律程序不能改变或撤销,且改变与撤销的法律程序与作出时相同;效力不受原作出主体和原行政人变动的影响。

拘束力:行政行为内容对有关主体所产生的约束其履行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的效力。相对人不服从行政行为,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执行力:对行政行为内容的自行执行和强制实现的效力。可以依法自身强制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主体要素:通过行政人

对象要素:人、物、行为

内容要素:赋予权利或科以义务

形式要素:口头、书面、动作、默示

依据要素:事实依据(充分确凿)、法律依据(适用准确)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主体合法

2、权限合法:人口普查

3、内容合法

4、程序合法

《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项规定,认定一个行政行为违法可以从下面5个方面着手:

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行政复议法》也做了大体相同的规定。

一、抽象和具体:基于行为的适用范围

区分的意义:1、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在时间上的适用性;2、有助于确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二、内部和外部:基于行政行为的效力范围划分

内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对隶属于自身的组织、人员和财物的一种管理,是国家的自我管理。

外部行政行为是公共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对社会行政事务的一种法律管理,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

划分意义:

1、外部行政主体不能作内部行政行为,其所作出的外部行政行为不能直接对内部相对人发生法律效果;

内部行政主体不能作外部行政行为,其作出的内部行政行为不能直接对外部相对人发生法律效果。

2、行政相对人不服内部行政行为不构成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理由,原则上不受司法审查,主要依赖行政机关自身的救济手段。

三、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基于行政主体主观意志参与的程度

羁束行政行为:又称法规裁量。在法律对行为适用条件有明确而详细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严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又称便宜裁量。法律对行为的目的作原则性的规定。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

区分二者的法律意义:

1、审查标准。违法与否的问题;在裁量权范围内是否合理问题。

2、赔偿责任。行政赔偿中使用违法赔偿原则。对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法院无法审查合理性,即使造成损失,不赔偿。

3、可诉性。在法律救济上,羁束裁量错误,构成违法,应接受违法处分,可行政诉讼;自由裁量不当属不当处理,可上告,不可行政诉讼。

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一、行政行为的无效:指行政行为重大违法或有明显的瑕疵,行为至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

无效的条件:(p135)

无效的法律结果:(p135-136)

二、行政行为的撤销:有权机关针对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取消其效力的过程。在被撤销之后才失去其效力。

撤销的条件:(p136)

撤销的法律结果:(p137)

三、行政行为的废止: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使得该行政行为不再适应新的情况,便依职权决定停止该行政行为的往后效力。

废止的条件:(p137)

废止的法律结果:(p137-138)

第四章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内容介绍: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定义、特点、形式

二、分类、成立要件

三、行政法规

四、行政规章

抽象行政行为:由行政主体作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一般表现为制定各种行政规则的行为。有以下特点:1、准立法性2、是依职权的单方行为3、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4、具有往后的反复实用性5、具有不可诉性

《行政诉讼法》(1990年)第十二条: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

必须是书面的,主要有: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提出法律议案;编制规划和计划;制定行政措施;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

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程序:

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见p143)→程序:立项、起草、审查、决定、签署与公布备案

行政机关除立法行为以外的其它抽象行政行为(见p162)→程序:起草、协商协调、征求、听取意见、审核、签批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特点如下:

1、主体上:制定权专属国务院。是其依据宪法所享有的固有职权,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于立法权的授予产生。

2、依据上:从属于国家法律性,是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

3、性质上:属于法律法规的一种形式,属于法的范畴。

行政法规的名称:条例、规定、办法、暂行条例、暂行规定(国务院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

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低于宪法和法律。

诉讼地位:人民法院审判行政案件的适用依据。

行政规章

定义:国务院主管部门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较大市的市政府,根据并且为了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在自己权限范围内依法制定的规范性行政管理文件。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立法事项:

国务院部门规章的规定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地方政府规章规定的事项是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诉讼地位: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参考依据。

第五章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介绍

一、定义、特点

二、类别、性质、形式

三、行政许可

四、行政命令

五、行政确认

具体行政行为

1、定义: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进行的,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事项,直接引起相对人权利义务法律效果的行为。

2、特点:1)行政性2)特定性3)外部性和可诉性4)法律效果性

3、类别、性质、形式

名称说明性质(对相对人)对象形式

行政赋权行为创制权利有利行为

行政相对人许可、认可、奖励、救助、其他

行政限权行为剥夺与限制权利

不利行为处罚、即时强制、强制执行、征收、征用、命令、其他

行政确认行为证明事实和法律关

系中性行为

证明、公证、鉴定、

其他

行政裁决行为解决纠纷

中性行为

裁决、确权、其他

行政救济行为救济行政行为中性行为行政主体撤消、撤回、废止、变更、赔偿、补偿、其他

行政许可

1、定义:是指行政主体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拥有可以从事为法律一般禁止的权利的资格的法律行为。

2、特点:1)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2)行政许可: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3)内容为直接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和资格4)是一种依声请行政行为5)通常是要式行政行为,大多要求采用书面形式。

3、行政许可证制度

行政许可制度是由有关许可证的申请、颁发和管理等构成的制度。

申请许可证要符合以下条件:1)向法定的行政主体提出 2)申请人须具有与许可内容相适应的行为能力,能够从事申请所指的某种行为。

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

范围:关系到公民、社会、国家利益的特殊行业、经营活动;关系到公民生命、自由、财产利益的特殊职

业。

可以设定许可的事项:p187

行政命令

1、定义:行政主体依法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行为,是行政限权行为的一种形式。

2、特点:1)依法或依职权作出2)表现为要求行政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3)是科以相对人一定的义务,不是赋予一定的权利4)是为相对人设定行为规则,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事或特定人所作的特定规范5)行政命令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为保障,必须令行禁止。

3、行政命令的种类和法律效果

种类: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作为的命令,为“令”;要求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不作为的命令叫做“禁止令”。法律效果:行政命令所引起的现实效果由行政主体承受,若命令违法或不当致使相对人受损,原则上由行政主体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进行行政赔偿诉讼。

行政确认

1、定义:指行政主体证明和确定特定的既存事实和法律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确认一般为非终局性的,可以寻求救济。

2、特点:1)要式2)羁束性3)外在表现形式通常为技术鉴定书等

3、主要形式:1)确定 2)认可 3)证明 4)登记 5)批准 6)鉴证 7)行政鉴定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

抽象具体

行为对象不特定对象特定对象

行为的溯及方向约束将来可能发生的行为约束人们业已发生的行为

行为适用的次数反复适用适用一次

行为效力的间隔需行政决定无中间行为

行政处罚本章内容简介:

一、行政处罚的概述

二、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设定

四、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管辖

五、行政处罚的程序

六、行政处罚的执行

七、与行政处分、行政强制措施的区别

定义:特定的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相对人(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行政制裁。

特征:特定的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而尚未构成犯罪行为;惩戒违法,制裁性。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一、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二、一事不再罚原则三、法定原则(主体、职权法定;处罚的种类法定;依据法定;程序法定)四、公开、公正原则五、相对人救济权利保障原则

行政处罚的种类:

1.在行政处罚法上的分类( 从实施的形式角度):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行政拘留;其他。

2.从行政法学理论的角度分类:人身罚(自由罚);财产罚;申诫罚;行为罚

行政处罚的设定

定义:指在其他规范性文件尚无对行政处罚作出规定条件下,该规范性文件率先对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幅度作出规定。

行政处罚设定的内容(待解决的问题):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处罚的幅度。

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设定权:法律的设定权;行政法规的设定权;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行政规章的设定权。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1、拥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法定性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

2、法律、法规所授权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

3、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2)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3)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行政处罚的管辖:是确定某个行政违法案件由哪一个行政机关受理和实施处罚的法律制度。

管辖原则:违法行为发生地行政机关管辖原则;县级以上行政机关管辖原则;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除外原则。

行政处罚的适用--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在认定行为人违法的基础上,依法决定对行政相对人是否给予行

行政处罚的程序

定义:是指依法享有卫生处罚权的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进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与规范的总和.

程序制度: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是一般程序中的特殊程序,不是独立的程序.

关于行政处罚的程序制度:(1)“告知”与“听取”制度(2)调查人员与决定人员分开制度(3)听证主持人与指控人,主持人与调查人员分开制度(4)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制度

简易程序

须符合以下要件:

1、违法事实确凿

2、对这种违法行为实施处罚有法定依据

3、处罚较轻

符合《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即: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下,对其他组织或法人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条件:1、处罚较重的案件2、情节复杂的案件3、当事人对于执法人员给予当场处罚的事实认定有分歧而无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

步骤:1、立案2、调查取证3、告知处罚事实、理由、依据和有关权利4、听取陈述、申请或举行听证5、作出行政处罚决定6、送达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的听政程序

听政的适用条件:

实体条件:只适用与行政处罚较重的行政处罚案件,即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

程序条件:只有当事人要求听政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才可以提供听政。

行政处罚的执行

1、定义:行政处罚的执行是指执行组织对已经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文书,在当事人逾期拒不履行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从而使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文书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活动。

2、特点:)执行组织是人民法院或者有权行政机关;2)强制执行的根据是已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文书;3)须以强制力为之;4)执行的法律后果是裁判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得以实现。

3、原则: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2)决定罚款与收缴罚款相分离原则3)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4、法律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1)依法给予20元以下的罚款;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3)在边远、水上和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的,经当事人提出要求,处罚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卫生行政机关及其卫生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

5、行政处罚执行的措施:

当事人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有以下措施:

1)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2)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3)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主体不同由法律法规规定一般的行政主体

适用关系属地主义属人主义

性质和法律救济外部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

表现形式警告等7种警告、记过等6种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措施

1、行为性质和目的不同:行政处罚:制裁手段,具有惩罚性,目的在于纠正违法行为。行政强制:处置,目的在于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的社会的行为产生。

2、立法上的表现形式:行政处罚:出现在“法律责任”章节中。行政强制:在“执法检查”章节中。

3、针对的对象不同:行政处罚:针对违法者,且此违法行为是已被确定。行政强制:有可能针对违法行为,仅仅是被怀疑违法,还有一些针对的根本不是违法行为。

4、法律效果不同:行政处罚:处分权利,最终行为。行政强制:临时限制权利,中间行为。

行政强制本章内容简介:

一、行政强制概述(内涵、分类)

二、行政强制措施三、行政强制执行

提示:行政强制制度涉及行政管理的效率,也涉及对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处分或者限制。目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一些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既存在对某些严重违法行为因为缺少强制手段处理不

行政强制概述

1、内涵:行政强制是指为实现行政职能而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采取强力方法的行政行为。

2、特征:1)主体--行政主体; 2)对象--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或对社会秩序及他人人身健康和安全可能构成危害或其本身正处在或将处在某种危险状态下的行政相对方;3)目的--保证法定义务的彻底实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保护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免受侵害;4)法律性质--具有可诉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3、分类:根据行政强制的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行政强制分为即时性强制和执行性强制。前者的目的在于预防或制止违法或紧急事态的发生;后者的目的在于强制负有行政法义务的人履行义务或实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

行政强制措施

1、内涵:又称行政即时强制,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或在紧急、危险情况下,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或者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

特征:1)强制性2)非处分性和临时性3)实力性

2、手段方式(分类):

1)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如:强制带离现场、盘问;留置盘查;强制扣留;强制收身;收容审查;强制检疫、治疗。

2)对财物的各种处置:表现为对所有权四项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各项处理,如:当场查封、扣压、冻结等。

3)对土、建筑物、住宅、经营场所的强行进入、处理、检查等强制:当公民的生命、身体、财产有迫切危害,非进入住宅等场所不能救护或不能制止时,但须有法律明确授权。

4、设定: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尚不完备,完全由法律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可以采取以法律设定为主,以法规设定为辅的方式,逐步在条件成熟时过渡到全部由法律加以设定。

5、程序:(一)行政强制措施的一般程序:是指实施各类行政强制措施都应遵循的程序规定。

(二)查封、扣押程序:在对财物实施查封、扣押时,行政人必须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并当场交付当事人查封、扣押决定书。(三)冻结存款程序:冻结存款应当由特别法规定的行政主体作出决定,并且不得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作出该决定。行政主体冻结存款应当书面通知金融机构。

6、救济:行政强制措施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而对它实行复议、诉讼救济,并根据复议和诉讼结果决定是否赔偿或补偿,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中也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强制执行

1、行政强制执行内涵: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自己或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的行政相对人采取强制方式,以迫使该相对人履行该义务,或者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之状态的行为或制度。

2、行政强制执行特征:1)主体:行政主体和法院2)内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

3)前提:相对人逾期不履行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4)对象:是针对相对人

3、强制执行权的分配:行政机关和法院都可以成为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它们之间的行政强制执行权限的分配,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

4、强制执行的方式:

间接强制执行:

1)代履行:又叫代执行,是指义务人不履行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或者行政行为所确定的可代替作为义务,由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人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行政强制执行方法。

2)执行罚(滞纳金):是指在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已生效的行政决定所设定的义务,而该义务又不能实施代为履行时,行政主体通过对义务人科以新的金钱持续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方式。被多数国家采用。

直接强制:是指在采用前两者不能达到执行目的,或无法采用时,执行主体可依法对义务人的人身或财产等直接实施强制,迫使其履行义务或实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强制执行方法。

1)对人身:强制履行、强制服兵役、对拒不缴纳罚款又无其他方式履行义务的相对人强行拘留、强制传唤、强制扣留、遣送出境、强制隔离等。

2)对财物:查封、扣押、冻结;强制划拨、强制扣缴;强制收购;限制出售;强制收税;强制拆除、强行退还等。

5、设定:对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权应当作出严格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由法律规定。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任何行政强制执行。法律没有规定应予强制执行的,即使相对人没有履行义务,行政机关也不得擅自强制执行。

6、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

(一)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一般来说,行政机关强制执行要经过以下程序: 1)告诫 2)陈述和申辩 3)制作执行决定书 4)送达5)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方式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义务,行政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接到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的申请,一般进行书面审查。

申请→审查立案→决定与通知→准备与实施→收取费用

7、救济:

1)行政机关申请法院执行的,由于执行主体是司法机关,所以此种执行行为不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可以适用申诉或赔偿程序以作救济。

2)对于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行为,它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相对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以提起行政诉讼作为救济途径的。

第八章行政程序法

本章节内容:

一、行政程序概念、要素

二、行政程序的特征

三、行政程序的分类

四、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程序

定义:行政程序是由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限、顺序所构成的行政行为的过程。

要素:1)方法、方式,即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者动作形式等。2)步骤,即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所必须履行的相应的环节。3)顺序,即所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4)时限,表现为每种步骤、方法、方式等的时间限制。

行政程序的特征:1、是行政行为的程序;2、是行政行为的实施形式;3、由行为的方式和步骤构成(方式:行为过程的空间表现形式。步骤:行为过程的时间表现形式。)

行政程序的分类:1、抽象与具体2、内部与外部3、法定与意定

1、抽象行政行为程序:指行政主体实施抽象行政行为所必须遵循的程序。

具体行政行为程序: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许可、处罚等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步骤与方式。

2、内部: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实施内部行政行为必须遵循的程序。

外部:行政主体进行的涉及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程序。

行政程序法所规定的行政程序以外部为限。

3、根据程序对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约束程度。

法定(强制):由法律、法规和规章明文规定的行政程序,行政程序当事人必须遵循的程序规则、违反该程序将导致对当事人不利的后果。

意定(任意):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由行政主体的裁量决定或选择采取的行政程序。

在复议和诉讼中,依法撤销的限于法定程序,不包括意定程序。

行政程序法

一、定义:是行政行为的基本法,是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方式、过程、步骤、时限,调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二、行政程序法的目的:在于贯彻宪政的精神。具体包括:

(1)扩大公民参政权行使的途径,增加行政透明度,使政府和人民融为一体;(2)保护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益;(3)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使行政行为达到迅速简单经济的目的;(4)培养相对一方积极守法意识,确保被管理者对行政的信赖性;(5)监督行政主体公平实施行政职权,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6)稳健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

三、原则:1、公正原则2、相对人参与原则3、效率原则

1、公正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排除各种可能导致不平等或者不公正的因素。

保障制度:(p316)回避制度;合议制度;辩论和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2、相对人参与原则:即互动型行政,指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有了解并被告知有关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的权利。

保障制度:表明身份的制度;公开、告知和说明理由的制度;陈述、申辩程序、听证程序和调查程序;救济程序的告知制度。

3、效率原则:指行政程序的设立与采取应有利于行政效率的实现。

保障制度:时限、时效制度;关于步骤、顺序的制度安排;简易程序的适用。

第九章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章节内容介绍:

一、行政瑕疵

四、行政越权

五、行政滥用职权

六、行政不当

一、行政瑕疵定义:违反行政合法性原则为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合理性原则为行政不当行为,二者合称行政瑕疵。

二、行政违法

1、概念: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法律关系而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2、行政违法的特征:1)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2)性质: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的行为3)程度: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4)法律后果:承担行政责任

3、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为人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行为人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行政违法的主观要件-客观违法原则。

4、我国行政法学对于行政违法的分类:1)行政主体的违法和行政相对人的违法 2)作为行政违法和不作为行政违法 3)内部行政违法和外部行政违法 4)实体行政违法和程序行政违法 5)行政失职、行政越权、行政滥用职权、事实依据错误等

5、行政违法的确认和后果(法律效果):

1、行政违法的确认:人大的确认权;司法机关确认权;行政机关的确认权

2、法律效果:

(1)影响行为的法律效力 P330 (2)引起法律责任(3) 对法律救济的影响

行政失职:指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因不履行法定的作为义务而构成的行政违法。

特征:1)以违法主体负有法定职责为前提2)是一种不作为的行政违法,表现为对法定职责的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

行政越权:是指行政主体超越职务权限而进行的行政行为。

1、以行政主体的行政权限为衡量标准,行政权限理论乃是行政越权理论的基础

2、是一种作为形式的行政违法。违反的是不作为的法定职责。

3、主要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来认定。是行政违法中最严重的违法行政行为。

行政滥用职权:即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指行政主体在自己裁量权范围内不正当行使行政权力而达到一定程度的违法行为。

1、发生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之内

2、表现为不正当的行使权力(如不正当的迟延)

3、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而不是行政不当行为.它是违反合理性、正当性已达一定程度的行政不当行为,各国都叫行政违法。

行政不当

1、定义:即行政失当,是指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所作的虽然合法但是不合理的行政行为。

2、特征:1)以行政合理性为侵害客体。合理性的问题只发生在自由裁量行为中。2)以合法为前提。是行政合法范围内的不当,而不是行政合法范围以外的行政不当。

3、种类:1)组织管理中的、人事管理中的、公安管理中的等。2)对象、客体、时间、地点行政不当。3)权利赋予不当、义务科以不当、权利赋予对象和量不当、义务赋予对象和量不当等。

行政责任

概述:

1、行政责任定义:是指行政主体及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2、构成要件:1)主体:行政主体及执行公务的人员;2)前提: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3)主观:过错;

4)客体:违反国家行政管理秩序。

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

1、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撤销违法决定;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履行职务;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

2、执行公务的人员承担行政责任方式:接受批评教育;承担赔偿损失责任(被追偿);接受行政处分。

3、行政相对人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接受行政处罚等制裁;履行法定的义务;恢复原状,返还原物;赔偿损失。

行政责任的追究:1、权力机关的追究;2、行政机关的追究(行政主体自我承担责任;上级机关以撤销、纠正或责令等形式要求行政主体承担责任;行政复议制度)3、司法机关的追究

行政责任的免除:一般必须由法律明文规定。1、外交豁免2、军事豁免3、自由裁量行为的豁免

第十一章行政复议

二、行政复议(概述、行政复议人、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管辖与机构、程序、审理、决定与执行)

三、行政诉讼(定义、原则、受案范围)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一、行政争议

1、行政争议: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主体与相对方因具体行政行为而发生的争执。

2、行政争议的特点:主体一方为行政主体;争议起因是行政相对方不服具体行政行为;争议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争议的内容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救济程序有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

二、行政复议

1、定义:相对方不服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向该行政主体的上级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申请,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

2、特征:1)主体为国家行政复议机关;2)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3)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为条件;4)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标准;5)以书面审查为主要方式。

3、原则:1)合法原则;2)公正原则;3)公开原则;4)及时原则;5)便民原则

4、行政复议的意义:1)有利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2)有利于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3)有益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5、行政复议人:1)复议申请人2)复议被申请人3)第三人

1)复议申请人:(1)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公民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申请复议;(2)有权申请的法人或组织中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组织申请;(3)行政处罚中受被处罚人侵害的人。

2)复议被申请人:(1)公民、法人或组织对行政行为不服的,作出行为的机关为复议被申请人;(2)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的,二者共同为复议被申请人;(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为复议被申请人;(4)行政被委托组织受到委托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委托组织为复议被申请人;(5)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机关为复议被申请人。

3)第三人:

应具备的条件:(1)与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2)在行政复议过程中,经复议机关批准参加复议活动;

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情况:(1)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被处罚人或被侵害人中一方申请复议,另一方可以请求第三人参加复议。(2)在因行政裁决引起的复议案件中,被裁决的民事纠纷中一方当事人是申请人,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3)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就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对其中一个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其他行政机关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复议。

6、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不能申请复议的行为:1)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 2)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其他处理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二)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六)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者废止农业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八)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九)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的;(十)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7、行政复议的管辖与机构

行政复议机构:是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一种专门负责复议案件受理、审查和裁决工作的办事机构。专门负责解决行政争议和一定范围内的民事争议,一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复议权,代表所从属的行政机关对外行为。

行政复议管辖:指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行政机关之间受理复议案件的分工。

一般管辖:本级人民政府管辖、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管辖、国务院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管辖。

辖(3)不服法定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4)不服共同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5)不服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管辖

8、行政复议的程序

1)行政复议机关:(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充当复议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充当;其他特殊机关充当;(2)作出具体行为的机关内部特设的复议机构;(3)作出具体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人民政府或上级机关。

2)行政复议的申请:

(1)申请条件: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为侵犯其权益的相对方;有明确的被申请人;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申请复议范围;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A、应当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B、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继续计算。

(3)申请形式: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3)复议申请的受理:

必备条件:符合法定申请期限;符合法定申请条件;未曾向人民法院起诉。

9、行政复议的审理

1)审理前准备

2)审理方式: A、书面审理B、开庭审理

3)审理的内容:合法性和合理性

4)复议不停止执行

以下除外: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10、行政复议决定

以下几种:1)维持具体行政行为;2)补正具体行政行为;3)限期履行法定职责;4)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5)责令被申请人重作决定。

复议决定的期限:一般为60日。

11、行政复议执行

1)维持复议决定由原机关依法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变更复议决定由复议机关依法执行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卫生行政复议情况

1、卫生行政复议分类:医疗纠纷、卫生监督、人事管理、医政管理、行政审批

《行政许可法》、《信访条例》出台后行政复议申请激增。

2、特点:1)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行政复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2)涉及医疗纠纷、卫生监督的案件居多,占到59.6%。3)因行政复议法未规定不予受理的情形以及第六条的兜底条款,近年的行政复议受理范围不断扩大。

3、卫生行政复议工作存在的问题:1)行政复议法自实施以来,存在有关法律依据不明确、法律条文在适用中存在争议等问题。2)行政复议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行政复议工作公正性体现不足,如维持的案件达90%以上。3)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关系不够明确。4)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时存在的时限问题。5)在行政复议中,还存在没有设置和配备专门的行政复议机构和人员的问题。

4、如何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效率和质量

1)健全法律法规:尽快出台《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对行政复议法的具体适用及有关未明确的法律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2)加强培训: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行政复议工作培训会,对从事行政复议工作的业务人员给予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

3)建立交流机制: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建立行政复议工作经验交流机制。

4)开展国际交流:多开展与行政复议有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行政诉讼

1、定义: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卫生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和解决行政案件的活动。

2、原则

3、受案范围

4、管辖

5、起诉期限

2、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起诉不停止执行的原则;不适用调解的原则;被告负有举证责任的原则;相对人选择复议原则。

3、受案范围:

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4、管辖: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5、起诉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性质行政行为司法行为

受理的机关上一级法院

审理的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

审查范围合法性、合理性合法性

法律效果复议后可诉讼两审终审

行政法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行政法学考试重点

行政法学考试 1、什么是行政法?有何特点?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关系主体行使其权利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特点:(1)、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2)、在内容上的特点:行 政法内容广泛;以行政法、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易于变动;具有双面性。 2、行政法的渊源有哪些? 一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基本含义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律关系之中,知道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准则。主要有: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合法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权的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要求: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合理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要求: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该建立在正当的考虑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平等的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1)、含义: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者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2)、要求:因该做相关的监督;应由法定机关行使;损害应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要给与一定的补偿。 4、什么是行政职权?有哪些内容?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职能。主要有:1、行政立法权;2、行政许可权;3、行政确认权;4、行政检查权; 5、行政奖励权; 6、行政物质帮助权; 7、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执行权; 9、行政合同的签订权;10、行政复议权;11、其他行政职权 5、什么是行政授权?有什么特征? 所谓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直接规定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由特定的的行政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将某项或者某一方面的行政职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授予某个组织的法律行为。 特征:(1)行政授权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规定为依据;(2)行政授权必须 符合法定的方式;(3)行政授权的法律后果会使某一原本无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取得主题资格,或者使其原有的行政主体的职权范围夸大,职权内容增加。

行政法期末复习重点

行政法期末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12可能简答) 1,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对在实现公共行政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行政立法:广义理解是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普通性规范的行为。狭义理解是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行政奖励: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那些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和起到模范作用的行政相对人以物质或精神上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5,行政合同:又称为行政契约,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6,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7,行政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决定的活动。 8,行政给付:又称行政救助,是行政主体依据法定职责,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对已经陷入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质或精神层面上的救援与帮助的具体行政行为。 9,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2016年10月自考行政法学(00261)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61)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o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具有行政法规范最高效力的是 A.宪法B.自治条例C.行政法规D.国际条约2.下列关于行政法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法是一部完整、统一的法典 B.行政法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文件是分散的和大量的 C.行政法和一般法律规范一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D.行政法中的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别独立成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3.下列属于行政公开原则具体要求的是 A.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B.行政过程公开 C.不存在偏见D.不单方接触 4.下列有权行使行政调解权的是 A.基层人民法院B.县公安局 C.中级人民法院D.海事法院 5.下列不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A.某市消费者协会B.民政部 C.某市税务局D.某县人民政府 6.下列不属于公务员的是 A.某目有.企业总经理B.某镇政府的副镇长 C.某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法官D.国务院审计署科员 7.行政行为以其适用与效力作用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可分为 A.羁束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B.依申请行政行为与授益行政行为C.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与要式行政行为8.行政奖励属于 A.授益行政行为B.抽象行政行为 C.不利行政行为D.双方行政行为 9.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A.法定的国家权力机关B.法定的国家机关

行政法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1.海口市陈某驾驶货轮在我国内海航运时,被上海市海关缉私队查获,货轮上载有我国禁止进口的货物。上海市海关对该货轮做出处罚决定:该货轮载有国家禁止进口的货物,无合法证明,认定该货物为走私货物,依海关法给予该货轮罚款2万元,拘留10日,并没收上述走私货物。陈某以处罚决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向海关总署申请复议,请求海关总署撤销该处罚决定。海关总署经复议,决定除没收走私物品予以维持外,罚款改为 1.5万元,并决定对陈某处以8日的拘留。请问: (1)陈某仍然对复议不服。陈某如果提起行政诉讼应向哪个法院提起?理由是什么? (2)如果陈某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3)陈某是否可以不经过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4)陈某如果不经过复议,而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应由谁管辖,谁是被告?为什么? 答:(1)陈某可以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何一个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一,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对海关处理的案件不服的,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二,《行政诉讼法》还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三,行政诉讼法还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和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海关总署所在地的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被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述行为均不服的,既

2020年10月自考行政法学(00261)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2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A.某县社保局向社会发布2014年本县参加社会保险统计数字B.某市工商局购买办公用品 C. 某市环保局为净化空气禁止某餐馆以煎炒方式做菜 D. 某市卫生局与市财政局交换某块土地使用权 2.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这是行政行为的 A.公定力B.强制力C.确定力D.拘束力 3.下列属于外部行政行为的是 A.某市工商局对本单位王某进行降级处分 B.某市公安交管局拒绝为王某颁发驾驶执照 C.某市卫生局宣布一批新任科长名单 D.某市政府对所属区政府下达完成年终考核的命令 4.行政行为主体明显超越行政主体职权的,该行政行为应属于A.有效行政行为B.无效行政行为C.可撤销行政行为 D. 效力未定行政行为5.下列不属于行政法渊源的是 A.宪法 B. 法律C.行政法规和规章D.道德规

范 6.2014年4月17日下午,王民与张华合伙投资购买的水泥管丢失,王民怀疑是张华转移,便用不堪入耳的言语谩骂,张华不满也以侮辱性的言语谩骂,王民与张华在漫骂中发生厮打,双方均受到了轻微伤害。县公安局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2014年6月18日作出处罚决定,对张华予以罚款100元,对王民予以行政拘留5日。公安局的行为违反了 A.行政合法性原则B.行政合理性原则 C. 诚实守信原则D.责权统一原则 7.某工商局干部张某在周末开公车,带领家人到外地旅游,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单位因此给予其警告处分,张某不服。下列关于他的救济途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先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如果对复核决定仍不服,还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申诉 B.可以不经复核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机关提出申诉 C.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行政监察部门提出申诉 D.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8.下列做法符合《公务员法》规定的是 A.某卫生局副处长李某因在年终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被降低一个职务等次任职 B.某市税务局干部沈某到该市某国有企业挂职锻炼一年 C.某市公安局与技术员田某签订的公务员聘任合同,应当报该市组织部门批准

行政法案例分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 1. 1996年国企职工张某因奖金分配事宜与厂长发 生争执,严重妨碍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县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依据《省政府关于保障国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的规定》,对张某处2年劳动教养。张某不服,张某认为依据行政法规,张某作为国企职工不在可实行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以内,县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对自己的行政处罚无法律依据。县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认为《省政府关于保障国企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的规定》就是自己行政处罚行为的法律依据,而且省政府有权制定规章,该规章第5条规定对妨碍国企厂长依法行使职权的国企职工可处3年以下劳动教养。 问: (1)县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对张某处2年劳动 教养的行政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还是 抽象行政行为,为什么? (2)张某与县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主张何为正确,为什么? (3)如本案诉至法院,法院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答;(1)县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对张某处2年劳动教养的行政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其是针对特定人张某作出的。3分 (2) 张某与县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主张,张某的主张正确,因为省政府只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立法,且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省政府的规章超越了省政府的立法权限,因而其超越的部分是无效的。3分 (3) 如本案诉至法院,法院应撤消劳动教养委员会的行政处罚决定,因为依据行政诉讼法,缺乏法律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应撤消。3分;综合分1分2.张某未经规划部门批准,在自家的院子里盖了一 间两层小楼,扬州市城管局于2004年1月10 日向其下达了限期拆除的通知,并罚款2000元。 张某不服,以扬州市城管局无法定职权为由诉 至法院,2004年5月10日,法院以市城管局无法定职权为由撤销了市城管局的具体行政行 为。市城管局不服,认为自己虽无对违章建筑 的执法权,但得到了具有法定职权的市规划局 的委托,于是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问: (1)限期拆除与罚款2000元的性质是什么? (2)受理本例行政案件的法院应是哪个法院? (3)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1)限期拆除属于行政命令;罚款2000元属于行政处罚。3分 (2)受理本案的一审法院应是扬州市城管局所在地的基层法院。3分 (3)法院的判决正确。因为受委托的组织在行使受托的行政职权时,应以委托单位,而非本单位的名义进行。本案市面上城管局以市规划的名义作出限期拆除与罚款2000元的具体行政行为。3分;综合分1分 3.交警张某认为李某驾驶机动车辆违背了交通信 号闯红灯,当场将其拦住,处以罚款100元,要求当场收缴,李某认为自己没有闯红灯,自己是在绿灯亮时通过的停车线,不同意接受处罚,且指出即使是罚款当场处罚并收缴的也只能是50元以下。交警张某认为李某认识态度不好,决定加大罚款幅度,处200元罚款。双方为此发生争执。 问: (1)交警张某对李某当场罚款100元并要求当场收缴的行政处罚适用的法律程序是

(完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行政法 1、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行政组织及其职权、行政行为的条件与程序,以及对行政活动予以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特征:(1)行政法涉及的内容广泛;(2)行政法规范具有易变性;(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没有截然分开。 2、行政法的渊源及其制定主体: (1)宪法; (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3)行政法规:国务院;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6)行政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地方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7)国际条约与协定; (8)法律解释; 3、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 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对由行政活动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后,所形成的行政主体相互之间、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他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主体中,行政主体一方是恒定的; (2)行政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具有对应性和不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国家权力具有不可处分性; (4)行政法律关系的设定具有灵活性与及时性; 构成要素:(1)主体,行政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2)内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 (3)客体,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或标的。 4、依法行政原则: (1)合法行政,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具体要求: A、职权法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首先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权,即职权法定; B、依法的规定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包括遵循法定条件,依照法定程序行政; C、法律优先,在依法的规定进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行政主体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等多种法律文件,此时从法制统一的要求出发,必须遵循法律优先。 D、法律保留,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

行政法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典型案例分析 1.市某驾驶货轮在我国海航运时,被市海关缉私队查获,货轮上载有我国禁止进口的货物。市海关对该货轮做出处罚决定:该货轮载有国家禁止进口的货物,无合法证明,认定该货物为走私货物,依海关法给予该货轮罚款2万元,拘留10日,并没收上述走私货物。某以处罚决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向海关总署申请复议,请求海关总署撤销该处罚决定。海关总署经复议,决定除没收走私物品予以维持外,罚款改为1.5万元,并决定对某处以8日的拘留。请问: (1)某仍然对复议不服。某如果提起行政诉讼应向哪个法院提起?理由是什么? (2)如果某提起行政诉讼,应以谁为被告?为什么? (3)某是否可以不经过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4)某如果不经过复议,而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应由谁管辖,谁是被告?为什么? 答:(1)某可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何一个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一,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对海关处理的案件不服的,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二,《行政诉讼法》还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三,行政诉讼法还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和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海关总署所在地的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被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述行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故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2)某应以海关总署为被告。因为《行政复议法》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3)某可以不经过复议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为海关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海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先向做出决定的行政机关或上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4)某可以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或市中级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行政诉讼。某应以市海关为被告。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是被告。 2.甲与乙在定县的火车站候车时发生争执,甲将乙打伤。定县的铁路公安分局处理了该案,对甲罚款500元,甲对此不服,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将罚款改为400元,甲仍然不服,便向市公安局所在地铁路运输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铁路法院受理了该案,市公安局认为该法院没有管辖权,以口头方式提起管辖权异议。请问:(1)该法院对此是否有管辖权?(2)市公安局以口头方式提起管辖权异议的做法是否正确? 答:(1)没有,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审理行政案件,也不审查和执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因此,铁路运输法院对此没有管辖权。(2)错误。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以书面形式提出。所以,市公安局口头提出异议的做法是错误的。

(完整版)行政法重点复习资料

行政法重点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权的概念、内容、特点P11 行政法研究的核心——行政权 (一)、概念:一般认为,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关于该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行政权是一种执行权;第二,行政权来自于国家法律的赋予或认可。(P11)(二)、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规范制定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指导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执行权、行政裁决权、行政复议权等权利。(P12) (三)、特点:1、执行性2、法律性3、强制性4、优益性5、不可处分性(P12) 二、行政法的特点:P17-18 1、形式上的特点:①、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②、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庞大、形式多样; 2、内容上的特点:③、行政法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④、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 ⑤、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 三、行政法的渊源P19-21 (着重记黑体字部分,非黑体字了解应该即可)(一)宪法:是行政法最根本的渊源,也是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规范的基本形式;其效力低于宪法,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 (三)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表现为“条例”、“规定”、“办法”。其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前提: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五)行政规章:是国务院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六)法律解释:有权机关对法律法规所做的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 (七)国际条约和协定: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 四、行政法律关系 (一)概念: 指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P21)(注意:行政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行政管理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

全国自考2018年10月00261行政法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61)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豳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 A.民事法律关系 B.刑事法律关系 C.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D.公务员权利与义务关系 2.下列属于我国行政法一般渊源的是 A.法律解释 B.判例 C.行政法规 D.国际条约 3.下列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A.县人民检察院 B.市教育局 C.市人民法院 D.县人大常委会 4.下列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 A.省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各部委 D.市人民政府 5.根据《公务员法》规定,下列属于公务员法律关系发生途径的是 A.晋升 B.委任 C.辞职 D.死亡 6.下列关于行政行为效力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行为作出后,如果行政相对人认为其是违法的,可以不予执行 B.行政行为作出后,可以根据情况随意变更 C.行政行为是对行政相对入作出的,对行政机关没有约束力 D.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自觉履行行政行为确定的义务7.下列关于行政给付的理解,错误的是 A.行政给付的内容可以是一定数量的金钱,也可以是实物 B.行政给付通常是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C.获得行政给付是符合给付条件行政相对人法律上的一项权利

行政法-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复习进程

行政法-案例分析举例 分析

行政法 案例分析 1994年9月田某考入北京某大学,取得本科生学籍。1996年2月,田某在参加一课程补考过程中,随身携带有该课程公式的经条,中途去厕所时,纸条掉出,被监考老师发现。监考老师虽未发现田某偷看纸条的行为,但还是按照考场纪律,当即停止了田某的考试。同时,北京某大学于同年3月5日按照该校《关于严格考试管理的紧急通知》之规定,决定对田某按退学处理。田某不服,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问:北京某大学退学处理的行为,是否属于行政意义上的行政? 分析 本案中北京某大学属于法律、法规授权的一种公共组织,其对田某退学处理的行为是基于法律授予其学籍管理权而作出的,因而属于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案例分析(一) 1988年6月至1989年6月,航天工业部某省管理局所属某厂,以“经当地电力主管部门的授权,维护高压电线路”为由,未经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在某县无证砍伐高压线路下林木达12.3亩。据此,某县林业局根据《森林法》之规定,对某厂接到决定后,以“在其管辖的高压输电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砍伐或修剪危及线路安全的林木、竹子属于正常的线路维修工作,对线路的管理经当地电力主管部门的授权,并按上级部门的指令进行。根据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砍伐危及电力线路安全而不受法律保护的林木,是合法行为,不是滥伐森林的行为”为由向某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本案中涉及哪些行政法法源,它们的效力位阶如何,当发生冲突时,该如何解决? 分析 在案中所涉及的法律《森林法》和行政法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有一定的冲突,在制定法法源序列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的位阶次之,法规的位阶又次之。据此,本案应适用《森林法》而不是《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案例分析(二)“会议纪要”的效力该如何认定 原告:河南省开封市文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被告:河南省开封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原告诉称:原告是响应开封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号召来汴投资设立企业,并决定在开封市金明广场南侧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小区“浪漫之都”。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了“关于开封市文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议纪要”,包括人防费在内的全部税费以150万元总包干。而被告却作出了要求原告交纳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2225464元的行政处理决定,其数额高出上述会议纪要中的150万元的包干数额。认为被告作出的汴防处字(2004)02号处理决定书显失公正,请求判决变更。 被告辩称:1.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开封市文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议纪要”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是无效的。2.其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不存在显失公正、法院可以判决变更的问题。3.其作出的汴防处字(2004)02号处理决定书,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请求判决维持其作出的处理决定。

行政法学重点、要点3

1、行政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行政合同的履行原则:实际履行原则、自己履行原则、全面适当履行原则 3、解决行政合同纠纷一般采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1)行政合同的纠纷属于行政纠纷(2)行政合同纠纷可以适用调解(3)行政合同纠纷承担的责任形式主要是赔偿责任 4、行政指导的种类:(1)以有无法律根据为标准:分为有具体法律根据的行政指导和无具体法律根据的行政指导(2)以其指导层次或指导对象为标准:分为宏观行政指导和个别行政指导(3)以其作用的性质为标准:分为促进性指导和限制性指导(4)以行业或部门管理领域为标准:分为教育、科技、商业、对外贸易等若干类别(5)以其功能为标准:分为管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促进性行政指导 5、行政程序的种类:(1)以行政事务的法律目的和行政程序的适用范围为标准:内部行政程序、外部行政程序(2)以行政事务处理的适用频度、范围、时限和行政程序的适用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抽象行政程序和具体行政程序(3)以法律是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为标准:自由行政程序、法定行政程序(4)以行政事务的法律关系特点为标准: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裁判程序 6、行政程序法的地位:调整与规定行政过程的程序性法律规则,是程序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司法程序具有同样重要的法律效力和地位 7、行政程序法与行政实体法的关系:(1)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行政实

体法共同构成了行政法的外延(2)调整行政程序关系和调整行政实体关系是两类不同的法规范 8、行政程序法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法体系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其所调整的对象仍是行政关系,但它侧重于行政程序关系 9、1889年西班牙《行政程序法》(以法典形式出现的第一部行政程序法)和1925年奥地利《行政程序法》(国外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第一阶段) 10、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是行政程序法兴起和发展的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标志;行政程序法法典化的内在推动力在于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 11、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状况:(1)《行政诉讼法》颁布施行以来,中国的程序法建设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2)《行政处罚法》是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根据《立法法》,国务院于制定颁布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这两个条例分别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公布、解释作出明确规定,使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得以健全和完善(4)是中国行政法制建设领域又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正在向纵深发展 12、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行政程序法的基本精神和准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不仅要追求行政效率,更要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坚持公正平等 13、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所谓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执法人员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仇敌,或者与本案有其他关系足够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的情况 14、表明身份的制度是程序公正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相对人参与的一个先决条件 15、行政违法:(1)行政违法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但是尚未构成犯罪,最终承担的是行政责任(2)违法主体既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行政相对人(3)无论行为

行政法重点整理

行政法重点整理 1.行政关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同被管理者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称。 行政关系的特征:a.行政行为的主体一方为国家行政机关。 b.行政行为的发生必须要有行政机关的意思表示方能成立 c.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 . 行政行为的性质:第一,行政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第二,行政关系是一种权力服从性质的关系。 2.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面是3条扩展 含义) 行政法的核心是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行政法是规范承担行政权力的组织,行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 行使的后果进行补救的法律。 行政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确认和建立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 的行为法律程序 3.行政法的渊源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与行政法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宪法包 含着更多行政法规范和重要的行政法原则。 宪法包括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是:1.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2.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职权的规范。3.关于行政管理活动基本 原则的规范。4.关于国有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外资或合资经济组织以及 个人劳动者在行政活动中的权利,义务的的规范。 法律: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的规范性文件整 体上具有行政法的性质,有的规范性文件部分具有行政法的性质。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行政法的根本价值,指导行政法制定,执行, 遵守以及解决行政争议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 和行政救济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依法行政原则:1)法律优位原则:指法律处于优越于行政活动的地位。一切行政行为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在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等事项方面,只 有法律明确授权,行政机关才能实施相应的管理活动。 1宪法意义上的保留: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一些重大的事项只能由国家人 民代表机关以正式法律的形式规定,而不能由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代 为规定。 2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实施 的除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外的其他行政活动。他包括 以下内容。第一,任何行政职权的存在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权,任何行政职权 的行使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第二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统一

2001.10-2017.10自考00261行政法学历年名词解释

00261自考行政法学历年名词解释 *1.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P118 2017.10 2.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P161 2017.10 2014.10 201 3.1 2010.10 2006.10 *3.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者的名誉、荣誉、信誉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以示警戒的行政处罚,故又称为申诫罚或精神罚。P178 2017.10 4.行政侵权责任: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义务,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P242 P2017.10 2007.10 5.行政复议机关:是指受理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P258 2017.10 2017.4 2014.10 2002.10 6. 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为。P129 201 7.4 2015.4 2013.1 2003.10 7.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对此承担的赔偿责任。P313 2017.4 2010.1 2007.10 2005.10 8.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P174 2017.4 2015.4 2013.1 2006.1 9.相对人参与原则:是指行政相对人在程序上有了解并被告知有关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的权利。P224 2017.4 2015.4 *10.派出机关:是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行政机关。2016.10 1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P96 2016.10 2013.10 2012.1 12.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P148 2016.10 2015.4 2001.10 *13.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处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对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P188 2016.10 *14.行政规划:也称行政计划,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公共事业和其他活动之前,首先综合地提出有关行政目标,事先制定出规划蓝图,以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为实现该综合目标所必需的各项政策性大纲的活动。P194 2016.10 *15.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采取某项措施时,必须权衡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和个人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若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目标而可能采取对个人或组织权益不利的措施时,应当将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而且要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比例。P71 2016.4 *16.国家行政机关:又称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即狭义上的人民政府,是指国家根据其统治意志,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的国家机关。P82 2016.4 17.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或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P108 2016.4 2014.10 2012.10 2011.10 2011.1 18.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

行政法案例的分析方法(教学版)

行政法案例题的分析与解题方法 舒扬 新浪微博:@法学人舒扬 一、行政法案例的历年考查情况分析 (一)考查年份与分值 (二)难度情况 (三)考点分布 二、2013年的案例分析 (一)题目的考点分析 案情:《政府采购法》规定,对属于地方预算的政府采购项目,其集中采购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其授权的机构确定并公布。张某在浏览某省财政厅网站时未发现该省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在通过各种方法均未获得该目录后,于2013年2月25日向省财政厅提出公开申请。财政厅答复,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与张某的生产、生活和科研等特殊需要没有直接关系,拒绝公开。张某向省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要求认定省财政厅未主动公开目录违法,并责令其公开。省政府于4月10日受理,但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张某不服,于6月18日以省政府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 1.法院是否应当受理此案?为什么? 2.财政厅拒绝公开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3.省政府在受理此行政复议案件后应当如何处理才符合《行政复议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 4.对于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信息未予公开的,应当如何监督? 5.如果张某未向财政厅提出过公开申请,而以财政厅未主动公开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目录的行为违法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二)考试特点

(三)2014年的考点预测 国家赔偿的质证程序 三、如何解题 (一)案例分析的命题目的与方法 1.考的基本能力 (1)把握学科重点的能力 (2)提升与概括能力 2.考的具体能力 案例分析考的几项要素: (1)甄别知识板块的能力 (2)捕捉基本信息的能力 (3)理清法律关系的能力 (4)选择法条的能力 (5)组织语言的能力 (6)整体协调能力 3.解题方法与步骤 (1)甄别知识板块 (2)捕捉基本信息 (3)理清法律关系 (4)判断选择法条 (5)挑选组织语言 (6)进行整体协调 4.如何做题:结合题目来讲 先来看一道2011年的真题 案情:经工商局核准,甲公司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木材切片加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由乙公司供应加工木材1万吨。不久,省林业局致函甲公司,告知按照本省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新建木材加工企业必须经省林业局办理木材加工许可证后,方能

公共行政法学考试重点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行政法学考试重点试题及参考答案 1、什么是行政法?有何特点?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关系主体行使其权利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特点:(1)、在形式上的特点:行政法没有统一的、完整的法典;行政法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2)、在内容上的特点:行政法内容广泛;以行政法、规章形式表现的行政法易于变动;具有双面性。 2、行政法的渊源有哪些? 般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 法规、地方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特殊渊源: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其基本含义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律关系之中,知道 行政法的立法与实施的根本原则和基本准则。主要有: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合法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权的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2)、要求: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违法;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合理性原则:(1)、含义: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要求: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为应该建立在正当的考虑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平等的适用法律规范;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社会道德。 行政应急性原则:(1)、含义: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者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 (2)、要求:因该做相关的监督;应由法定机关行使;损害应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要给与一定的补偿。 4、什么是行政职权?有哪些内容?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 家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职能。主要有:1、行政立法权;

行政法知识点总结归纳

欢迎共阅 行政法知识点总结 (详细版) 第一部分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法律优先(法已规定不可违);法律保留(法无规定不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则:公平公正对待;考虑相关因素;比例原则(合目的性、适当性、损害最小) (三)程序正当原则:行政公开(知情权);公众参与(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务回避(实体程序回避) (四)高效便民原则:行政效率(积极履行职责、及时履行职责);便利当事人(减轻当事人程序负担)(五)诚实守信原则:诚实(信息全面、真实、准确);保护信赖利益(稳定、撤回补偿、撤销赔偿) (六)权责统一原则:行政效能(赋予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行政责任(行政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利害关系人 (一)行政主体 1.行政主体概述 ( 1)行政主体的含义和资格 ( 2)行政主体的特征: A. 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B.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公共行政活动的组织 C.行政主体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公共行政活动的组织 D. 行政主体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 3)行政主体的分类: A.根据取得的法律依据可分为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B.根据其组织构成和存在形态可分为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 ( 4)相关概念辨析 A、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处于管理者地位同时接受监督的行政主 体,也包括处于被管理者地位,但可以启动监督程序的行政相对人。所以行政主体不等于行政法主体,而只是行 政法主体中的一部分。 B、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行政主体种类,但不是行政主体的全部。行政主体的类别中 除了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被授权组织。 C、行政机关与行政组织:行政机关与行政组织的概念有时并不一致,行政机关必有其组织,故,行政机关 亦可以说是主要的行政组织。广义上的行政组织除了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 D、行政机关与公共机构:所谓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 组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机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机关各级行政机关或者机构、政协 机关、各级法院机关、各级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团体。行政机关只是公共机构 的一部分。 E、行政机关与国家机关:所谓国家机关,系指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所以,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的一种类型。 F、行政机关与行政机构:从严格的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看,行政机关是指国家机构中行使行政职权,承担 行政事务的机关,是由各行政机构组成的整体;而行政机构则是指构成各行政机关的个体。行政法上的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编制、预算,能够对外行文,并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机关整体,与行政机关含义不同。 2、行政主体的类型: ( 1)中央行政机关 A、种类: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国务院办公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B、国务院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