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城市肌理历史变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论文

杭州城市肌理历史变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论文

杭州城市肌理历史变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论文
杭州城市肌理历史变迁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论文

论杭州城市肌理之历史变迁

由于在杭州生活多年,对杭州的感情也是颇深,作为一个生活节奏适中,气候适宜的沿海城市,杭州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很多人中意的生活旅游之处。

众所周知,杭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

1953年,针对杭州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初步规划方案提出杭州市应发展成为以旅游疗养等为主的城市。1956~1959年,对1953年的规划方案作了根本性的修改。修改方案于1959年开始实施,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城市布局。这个经过修改的规划方案规定杭州市的城市性质是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78年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杭州的城市性质是:省会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这些都是近代对杭州城市的规划,在古代,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在那时经济与发展达到一时的巅峰,环绕凤凰山麓,北起凤山门,西至万松岭,东白候潮门,南到钱塘江边,方圆共九里的范围,成为南宋皇城所在地。因此,对于杭州的规划,以及皇城内部的规划,在当时更是颇受重视。

在皇城周围建设城墙,其南门为丽正门,北门为和宁门,东门为东华门,在绍兴二十八年又增筑皇城西门即西华门及东南之外城。所有的城墙高三十余丈,阔一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外城城门有清波门,亦称暗门,在今天杭州清波路与南山路相交处。

与此同时,除了对皇城的精心布局外,对于整个杭州城也有系统的规划。南宋杭城主要以北宋杭城南部是州衙所在,中北部为民居生活及市场区的布局结构为基础在作较大的调整来进行规划的。

南宋杭城主要以北宋杭城南部是州衙所在,中北部为民居生活及市场区的布局结构为基础在作较大的调整来进行规划的。首先,皇宫是在州衙之址上持续扩建而成,朝廷中枢官署则位于皇城以北。它的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六部桥以西,直至青平山、宝莲山麓一带方圆数里之地。其次,独具特色的御街建设。御街是专供皇帝通行的、贯穿京城南北的大道,又名天街;它是南宋天下第一街。御街的中心是御道,街道两边是用砖石砌成的河道,河道外边是走廊,以供市民百姓行走。同时御街两旁出现了店铺林立的景象,形成了以御街为中心的南、中、北三大商业闹市区。再然后,出现了新的坊市布局。由于北宋以前是坊市严格分开的,坊即为居住区,市即为商业区。到了南宋时期的杭州两边民房与店铺相间混杂;坊内的巷与大街相接,形成纵横交错大街小巷的网状的道路。极大的提高了购物的效率和促进了夜市的繁荣。

当然,杭州整个城市肌理的变化还不仅仅在于城市本身的规划布局而已,南宋朝廷着力于杭州市政城市建设也是不可小觑的,特别在整饬河道,疏浚西湖方面做作出了巨大成就。在一百年中,史书记录的较大规模的疏浚治理西湖,达七次之多,历任都城知府,都极为重视治理西湖环境,美化景观。维护了西湖的良好生态,美化了景观,形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为现今西湖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南宋西湖的建设,就没有如今举世闻名的西湖遗产。同时南宋政府还着力于整治杭州城内河道组成了京都内外的水运网,保证了京都航运的畅通与物资供应。而这,也奠定了杭州城市繁荣发展的基础。

而如今,杭州随着历史的变迁,愈加的繁荣,也愈加的引人注目。如今杭州市的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塘)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统筹生活设

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调整,形成如今的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那么这种空间结构模式到底是怎样组成的呢?“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一主三副即为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双心双轴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城市新中心、城市生态轴、城市发展轴。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发展,杭州的整个城市的形态尺度,乃至于经济变迁与自然开发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这个城市,而这些变化的肌理又在改变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城市的进步,历史的进步,人们生活的进步,就在这潜移默化中产生。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 通过十周的学习,这门通识课让我获益不浅,在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小组的合作讨论下,我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中,我重点了解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与前景。在这里我谈谈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的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不足的一些看法。 一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形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国力也显着增强。 二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对所有国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开放不是依赖别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邓小平就说道:开放也是改革,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当中国的经济体制前进一步,就会遇到旧开始朝经营权不断向地方和部门分散,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段扩大、管理手段更加接近国际通行做法。尤其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发展与转型,通过融入国际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生产体系与价值链创造,中国已经演变为全球的制造与贸易中心,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出口与贸易盈余的第一大国。在这一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继续在总体上保持了开放与自由化的趋势,不但履行了中国加入WTO所做的非歧视待遇与市场准入的承诺,而且在实施区域经济与贸易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公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环境与社会发展论文

环境与社会发展 Xxx xxx xxx 摘要: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规划 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1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 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1.2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导致生态问题开始出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导致环境污染的出现。 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出自人类的贪欲与无知,过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机理知之甚少而贸然采取行动。 2 人口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 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其中: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 2.1人口发展状况

图一: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图二: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 表一: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由上面的图和表格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2)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3)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比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4)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死亡率继续下降、农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2.2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 图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的的压力来自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 2.2.1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水资源总量: (1)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 m3; (3)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700 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2.2人口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论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变迁 ——基于郭兴华老师的讲课内容 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实体背景发生 了变化,价值观演变空前活跃,需要建构新的价 值观体系来协调新的社会生活。厘清当代中国社 会价值观演变的基本问题,明析价值观中的“变因”和“常态”,把握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变迁 和价值观改革的历史脉动与逻辑发展顺序,对于 科学认识、调节和化解社会矛盾,学习和贯彻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在研究“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本思路中,提出了“社会转型”的问题。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 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 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

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意识,它会随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成长很有帮助。价值观念是对政治、道德、金钱等事物是否有价值而进行主观判断后,形成的主观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变化,人接触任何事物都会下意识的运用与之相近的、已有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观念对新事物进行评价,然后指导自己的下一步反应。 3.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1)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首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其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建筑学122 杨镜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一方面,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城市肌理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包括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巴黎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公元888年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巴黎发展至今经过多次扩建与改建。中世纪的巴黎以巴黎圣母院所在的城岛为中心。绝对君权时期,路易十四对巴黎中世纪城区的改造,主要内容有卢佛宫改

【完整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优势一.选择该主题的原因:(杜祥威) 因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二.该主题目前状况综述:(陈裕捷)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1]

现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论文)

现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伊始,由于我们国家急于在经济上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30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国力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种战略思想也有它的缺陷——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和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全部集中到“发财致富”上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方式或活动方式决定人们的思维和思想意识。这样一来,经过了30年的潜移默化,一种足以将整个国家民族摧毁的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正在甚至已经生成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率”——它能够让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一夜暴富。因为,这种拜金主义价值观必然导致这样一个逻辑: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何为拜金主义?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拜金主义者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这种价值观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根源之一。由于拜金主义者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致于拜金主义者变得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经常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其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在金融危机之后尤为如此。环球网就此发起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网民承认中国是第一“拜金主义”国家。 中国为何沦为第一“拜金主义”国?这既有思想根源,也有社会历史根源。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是鄙视“拜金主义”的,崇尚舍生取义。但民间也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我们必须看到,这些腐朽、没落、消极的思想观念在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完全消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又沉渣泛起,为一些人所奉行。从社会历史根源看,拜金主义的滋生与市场经济规则不完善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但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而“拜金主义”就是在市场经济中滋生出来的负面观念。 由于“拜金主义”的蔓延,使“金钱至上”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在利益驱使下,“毒奶”、“砒霜果汁”等出现了;教授忍受不了寂寞了,开始商业化操作了;作家自甘堕落了,开始“下半身”创作了;明星陷入“多重门”了,开始“潜规则”了;“凤姐们”疯狂了,开始自我炒作了……从这些社会现象可以看出,“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今年走红的《非诚勿扰》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物质”“拜金”的热议一直没有平息,7月各大重量级媒体纷纷发声,炮轰物欲横流、拜金炫富的相亲节目,将当前中国社会上拜金主义的为害性,提高到损害社会肌体的高度。当电影《非诚勿扰》红遍中国后,许多单身男女们都期待这样浪漫的邂逅。相亲,并不流俗,相反还有点时尚、温暖……但是,一档综艺栏目《非诚勿扰》却惊扰了年轻人的美梦,让“相亲”伴随着丑恶、势力、物质而来,使人们对其产生了困惑和厌恶……“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听你说话,我就觉得你欠抽,我去找鞭子去……”,刚走了“拜金女”,又来了极品男,相差几十岁的母女俩竟然同台征婚……《非诚勿扰》相亲就像一场五光十色的马戏表演:有时抛出骇人的价值观炒作;有时拿抗旱救灾的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苏州新区的区位功能研究 1、苏州新区的社会功能研究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区,苏州新区有着与其他工业城市同样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在目前258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内聚集着数十万的人口。苏州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为这近三十万人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繁衍条件。苏州新区不断向外发展,苏州新区的人口也同时在飞速地增长。在十一年前的农田到今日的现代化都市,苏州新区的人口增长了数十倍。伴随着目前企业的不断增容和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外地人口在不断地涌入,古城区的人口也在向新区流动。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苏州新区的房产价格年年攀升新高,已经超越市区的房价。没有广阔的市场,这一现象不可能存在。 不可否认苏州新区优良的生存条件为苏州新区的经济提供了不可忽缺的作用。良好的社会功能发挥为经济功能的深化提供着深厚的基础。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人们的家居环境提供了支撑。从这一方面说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据统计仅苏州新区创业园一家就汇聚着4600多名科技人才,而且其中其中300多名来自海外。 苏州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现在苏州新区各类中学、技校也在飞快地建立起来。苏州新区的各类民办学校更是如火如荼。新区国际小学等知名基础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坐落在苏州新区内的普通高校苏州科技学院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苏州新区为提高科研质量,自1996年起就开始了企业博士后站的规划,并与2001年正式成立。去年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苏高新创业园顺利启动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发展基地首期210亩用地已安置完毕。高新区去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1家,引进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苏高新软件园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软件园之一。 当然目前苏州新区在社会功能的体现上还比较单薄。各项事业还未进入成熟期。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基本还是围绕工业建设。新区的存在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区上。新区的商业、旅游、娱乐等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单单的苏州乐园要为新区带来的旅游繁荣不大现实。新区的白领和外籍人士闲暇之余的更多的是前往古城区。纵观新区地图工业区与商业娱乐区是不成比例的。新区的商业街与市区相差甚远。这些都是新区在未来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建设,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 2、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研究 苏州新区的经济正如旭日之东升朝气蓬勃。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苏州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APEL工业园区仍然实现了高平台上的增长。2002年,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两者现已合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力度。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6家,占全市的42%以上,市区的64%,全省的11.3%;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0项,占全市的20%,市区的41%。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

人口与社会 发展论文

浅议瑷珲—腾冲线及当前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取的鼓励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建议和对策 唐一凡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2201110152) 摘要:21世纪的世界俨然步入了一个数据经济的时代,中国更是逐步强调了对“大数据”的重视,而瑷珲—腾冲线则是对其包容的巨大有价值数据的集中体现。这条线不仅是人口的分界线、地理的分界线、气候的分界线、历史的分界线,它还是文明的分界线。本文从其作为人口的分界线的角度,浅议瑷珲—腾冲线及当前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取的鼓励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瑷珲—腾冲线,西部大开发,推拉理论,人口迁移,建议和对策 一、瑷珲—腾冲线的内涵及提出 黑河—腾冲线,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英文:Hu Line),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爱辉—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条奇特的线,也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瑷珲─腾冲线的概念,于1935年由地理学家胡焕庸首次提出的。他根据1933年的人口分布图与人口密度图,提出了此概念。在该年《地理学报》第二期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写到:“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该文中所附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是中国的第一张全国人口密度图;该文后来还陆续被美国《地理学评论》及英、德等国的著名地理期刊介绍或转载。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75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75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面积686.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4%。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是通往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蒙古、俄罗斯的重要通道。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未利用的土地多,草原面积辽阔,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独特,农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水能资源

057.城市街道演变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研究

城市街道演变视角下的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研究 杨佳杰,程磊 摘要:作为我国北方旧时的区域重镇,呼和浩特市拥有四百余年的城建史,其“归化城”与“绥远城”共同形成的“双城”格局在中国城建历史中也具有较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城市街道的历史演变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近百年城市肌理演进过程的复原和对城区现状建筑的研究分析,结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空间分布情况,明确了呼和浩特市城市街巷空间格局的主要发展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1)归绥古城的空间格局是呼和浩特市城市肌理演化与发展之滥觞,其街道历史空间格局被整体保留并融入当代呼和浩特城市街道肌理;2)归绥双城时期的城市和街道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布局;3)宗教建筑与信仰对古归化城的肌理影响显著,民族与地域特色建筑和街道是目前影响呼和浩特市城区风貌的重要因素;4)城市街道的功能与属性有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城市街道演变,城市肌理研究,呼和浩特 1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城市肌理历史演进过程 1.1以军事目的和交通枢纽为主要用途的驻防城阶段 呼和浩特市的城建历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云中郡,作为整个内蒙古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封建城市(如图1所示),连同云中古城东侧的原阳县(呼和浩特八拜古城)和西侧的九原城共同发挥着屯兵驻防的作用,军事目的显著,后鲜卑族创立北魏政权并定都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如图2所示),由此开始,呼和浩特地区逐渐成为北方各游牧民族与汉族互市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 图1云中古城遗址图2盛乐古城遗址16世纪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驻牧于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部的土默川平原,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稳定的时局,其游牧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也初具规模,久而久之“板升(Bayising)”开始出现,蒙语意为“房屋”,也作“居民点”或“市镇”,为归化城的兴建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1581年左右,时蒙古部落领袖阿拉坦汗(亦称俺答汗)开始兴建归化城,蒙语译为“库库和屯(K?ke qotan)”,并在之后的50年间作为蒙古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Interpreting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Paris 卞素萍 Bian Suping 摘要 本文分析了巴黎的城市结构、城市肌理与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关系,并介绍了两种经典的城市设计的发展方法在城市中的运用。通过相互之间的关联,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得到有效的整合。最后阐述了在旧城更新过程中保护和改造问题及滨水区城市设计和绿地规划等,对我国诸多城市建设的意义。关键词 巴黎 城市形态 空间结构 城市交通 整合 保护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ree aspects of cities, which are urban structure, urban texture and urban spatial form. Moreover it introduces two classic means of urban design. Through interrelation, urban streets, transports and urban spaces may be integrated. Finally it expatiates the problem of conser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novation of old cities. Discussion also focuses on design of urban waterfront and greenbelt planning. It provides many valuable teachings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Paris, urban form,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transport, integration,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4.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0)01-0074-03作者简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6)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的同时,保持城市应有的特色,一直是各国探讨的重要问题。城市形态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巴黎空间形态的发展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及文化特征。以下将从城市形态因时空的因素而存在的差异性所表现出来的城市内部及外部特征即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肌理两方面来具体地阐述。 1. 巴黎的城市结构与城市的空间形态 巴黎城市形态的改造以全新的多中心布局的区域规划思想代替了单中心布局的传统手法。在丰富城市空间和城市自然环境的同时,较完整地保护了老城区的肌理,满足了城市发展的要求。其在轴向空间上的发展既保持了中心区的繁荣,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有序的增长空间。这种城市发展方式也是我国当前许多城市在面临更新时所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 1.1 老城区城市空间历史景观的保护 沿着塞纳河这根城市轴线,埃菲尔铁塔、荣军院、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一直到新城等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沿着成网的干道向城市四周展开。这种文化积淀的轨迹已成为人类共同文化知识的特征。巴黎各轴线的关系尽可能利用了对景和借景的效果,如星形广场沿发散方向则向人们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城市街道空间。而城市也正由于保护了这些经典空间而闻名于世。 1.2 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的形成 巴黎的发展是以塞纳河为发展轴的带形城市结构,工业和居住用地重新安排在城市外围。规划了两条即南边“城市走廊”和北边沿塞纳河平行发展“城市走廊”。五座新城即在这两条走廊上,除新城之外,规划设计了均匀地布置在巴黎中心区周围的德方斯等九个副中心,每个副中心都分布有多样的配套公建和住宅,以减轻老城的负荷。同时加大它与老城间的快速交通的建设(图1)。通过轴线引导规范城市的空间增长,即将城市空间扩张限制在这两 条平行的城市发展主轴之间,此扩展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1.3 独具特色的新城镇和副中心 周边的五座新城的共同特点有:与城市中心保持较近的距离;有方便快捷的公交换乘系统、轨道交通与城市相连;各项设施齐全;低层、低密度且与自然融合的生存环境;各种产业活动已成为新的增长点。新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大幅度缓解了原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巴黎众多副中心中最典型的即为集行政、商务于一体的新区的拉德方斯的建设,保护了历史名城的风貌,弥补老城区内空间发展的不足。其规划强调了区域协调和均衡发展,不仅包括产业和经济布局,也包括环境规划、服务设施、文化娱乐等涉及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 2. 巴黎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和空间特色的营造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进行结构性策划整合,及对城市核心区或重点地段的设计寻求合适的 1 巴黎拉德方斯 2 巴黎的城市轴线 3 巴黎协和广场 4 凯旋门 5 纪功柱 6 巴黎埃菲尔铁塔 74 国际城市形态论坛 International Urban Morphology Forum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0.1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摘要: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Abstract:Urban structure i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al history and product,which is the carrier of the human memory and history information. How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terpret the human memory and construct the bright future of the citie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ities' develop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xi ancient town,how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urban structure,continue the city'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style,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human settlements and make the new urban structure become "organic entry" the original structure,become the urgent reality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形势政策课课程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涵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这面旗帜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一面能够指引中国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伟大旗帜、光辉旗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关键字: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决策,必将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引导我们的事业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要求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十八大大会上胡锦涛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2000多名代表、82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历史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国内外简明鲜明的庄严宣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文献综述】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

文献综述 建筑学 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 一、材料来源情况 为推进姜山镇公共文体事业的发展,本次设计的综合性的姜山文体商业中心项目,将在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展示城市文明和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姜山文体商业中心设计方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商业活动基地; 2、群众的广泛参与性; 3、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一体化和整体性; 4、独具特色。 本地块包含商业和文化体育中心两个项目,用地各占一半。其分界线由设计者自行确定,应充分考虑两个项目的关联性、共享性和互动性以确定各自用地的边界。要求设计过程中以城乡过渡区的城市肌理方面的问题为出发点,极力塑造文化氛围,考虑全民参与的文化体育项目和商业定位,注重整体环境的协调。 二、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国外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城市空间或实体的研究。 1. 形态—空间理论: 将城市抽象为二维平面,通过对其中各构成要素及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感知城市空间,.主要有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纹理理论和精简句法分析理论,是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A.图底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理论”,即“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引起视觉注意中心的地称为“图”,注意的边缘——背景成为“底”。是用于研究城市肌理论方法中最著名的理论。正如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

该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为基础,即被选择的对象就是实空间,为“图”,而被模糊的事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是虚空间,为“底”。然后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而且通常根据关注对象的不同而决定什么是底什么是图(见图1.1)。 B.联系理论: 又称“关联耦合理论”,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道,序列空间,通视走廊和景观条件等。通过对各种“线”性空间的分析,来找出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及其动因,目的在于组织一种网格关分析联系统来梳理和明确城市中的空间秩序,从而引导出城市空间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此种理论分析城市空间属于“物质——形体”分析,但是其注重的是视觉艺术和形体秩序,忽视城市实际空间结构的丰富内涵和活力,如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地域文脉等。 C.纹理理论: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对城市纹理(Grain)做了大量论述,他认为纹理是不同元素象联系的密切程度,纹理的要素可以是各种活动要素、建筑形式、人或者其他特征,并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纹理:居住纹、活动纹理、密度和可及性的纹理、控制纹理、小气候的纹理、生态系统的纹理等等。 通过凯文-林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体察到城市肌理内容所涉及的深度、广度和城市肌“层”的概念。纹理组织形态、聚居形态、交通模式、密度等是理想的城市肌理模式包括的。 D.空间句法分析理论: 这是由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提出的,又称为“社区空间分析”,是一种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社区分析”综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在城市和建筑两个层次上,用客观、精确的描述方法,实际调查研究环境,把社会可变因素与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试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他证明了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

城市肌理—系列服装设计与文案策划(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第一章:城市肌理设计概述 (3) 1.1引言 (3) 1.1.2意义 (3) 1.2主要研究内容 (3) 1.2应解决的问题 (4)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国内设计现状 (4) 1.3.2国外设计现状 (8) 第二章城市肌理设计说明 (13) 2.1设计过程简介 (13) 2.1.1确定灵感源 (13) 2.1.2收集资料及市场调研 (13) 2.1.3方案优化 (15) 2.1.4服装制作 (23) 2.1.5模特试衣 (23) 2.1.6服饰品设计制作与搭配 (23) 2.2城市肌理设计说明 (23) 2.2.1城市肌理设计创意 (23) 2.3实体服装展示 (27) 第三章城市肌理设计总结 (35) 3.1课题设计总结 (35) 3.1.1作品总结与心得体会 (35) 3.2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点 (35) 3.2.1设计特色 (35) 3.2.2创新之处 (36) 3.3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36) 3.3.1改进之处 (36) 结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7)

城市肌理——系列服装设计与文案策划摘要:本论文从城市肌理的角度分析了构成要素对于服装设计的指导思想,在通过解构主义分析下,将城市肌理的图形图像、立体结构、现代化信息、时尚资源等非物质元素,融合进服装设计之中。利用城市脉络作为再造资源,进行二次创新,能够使抽象的几何图形获得更加广阔的运用领域。从抽象画派中汲取大师的智慧,学习对色彩的运用和把控,让服装从外形结构上有着高度的审美价值,而城市肌理带来的又是服装的文化价值。同时利用立体线条和面料裁剪,给服装设计定性为女性柔美中的干练。 关键词:构成要素;抽象;解构主义;审美价值; Urban texture - a series of clothing design and copywriting plann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fashion design from the angle of city tex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econstruction, the city texture images,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moder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the intangible elements into the fashion design in. The use of urban context as a recycling resource, two innovations, can make the abstract geometric graphics get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areas. Draw the wisdom of the master from the abstract painting school, learn to use and control the color, so that the clothing has a high aesthetic value from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and the urban texture brings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clo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lines and fabric cutting, clothing design qualitative for women in the soft and capable. Key words: constituent elements; abstract; deconstruction; aesthetic valu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