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6(表格式)

导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流利朗读全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难点: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以及用典的意思;

2、学习鉴赏词的方法,体会词中多种艺术技法的运用,如用典,借景抒怀等等。

学习时数:

一课时

上课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听我讲、学我讲。

听老师讲析也是辛弃疾作品与本文很相似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幻灯片)

三、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幻灯片)

1、读熟全词,并结合文下注释,感知词的大致意思。

(1)——点读,范读,齐读。

(2)——词的上片提到哪些人?词的下片谈到历史上哪些事、关系哪些人?

2、词中几处应多注意的地方:(幻灯片)

(1)孙仲谋: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背倚海疆,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谟玄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4)封狼居胥:《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禅,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将廉颇免职后,亡于魏。后秦击

赵,赵无人能敌,赵王起起用廉将军,派人赴魏探险视,使者被颇之仇人郭开收买,最后,赵王未再起用廉颇。

四、典故在词中的意义:(幻灯片)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是劝阻北伐?

——显然不是!

——乃是借此典故暗示南宋权臣,要以前事为鉴,妥为筹划,虑而后动。一句话,要慎重啊!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以廉颇自况。廉颇,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自己是堪比廉将军的。

——(2)廉颇的遭遇,会否在自己身上重演?这不仅仅是个人升沉得失的问题,而是关系国运兴衰的啊。

五、思想内容:

上片:

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望南宋当局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下片:

渴望北上用兵,但不可急于事功,轻启兵端,而应妥为筹画,虑而后动,并抒发愿当局者能重用自己的期盼之情。

六、艺术手法:

1、使用典故,出神入化。

看辛词用典,毫不牵强附会,而用得天造地设,自然圆熟;不是吊书袋,显学问。

2、用典好例: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2)、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陶渊明《乞食》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4)、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七、作业:

1、细细揣摩其他诗词中使用典故的例子,体会它们的妙处。

2、对比揣摩诗词其他艺术手法,如移情入景,借景言情,烘托映衬等等,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和答题水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山水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教案(简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旷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描绘的美妙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本课 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投影出示济南冬天全景图。 二、初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投影显示) (二)听读课文,并正音正字,自行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谈谈在听读课文中,对哪一点印象最深。 (三)重点检查部分字的读音及部分词语的意思(具体见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济南是块宝地”的的评价、济南的冬天天气温晴的特点 四、赏析济南的山水 (一)赏析济南的山 1.赏析济南阳光下的山景(投影出示阳光下的山景图) (1)指名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2)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山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的: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教学难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一、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三、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四、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六、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作者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第二部分(2——5),分写济南的山和水。 先写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2);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3);城外远山如诗如画(4)。 再写水: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5)。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水”,作品接着铺展了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何等恬静,何等明媚,对济南的地理环境,作者只用一句话就写准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济南的冬天教案.doc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济南的冬天教案,希望能够帮到您!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 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 澄清(chéng )发髻(jì) 贮蓄 (zhù)镶(xiāng ) 着落(zhuó ) 着急(zháo) 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 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冬季,大家会马上想到怎样的画面呢?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遭,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

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 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 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 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济南澄清贮蓄水藻发髻镶嵌 3.指名读课文,随即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小结: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品味。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物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 济南的冬天教案

2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创景导入: 实用文档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实用文档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友情链接 实用文档

《济南的冬天》教案(详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济南的冬天》教案 旷晓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6.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描绘的美妙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时序已经进入冬天。说到冬天,我们往往想到寒风呼啸,草木凋零,白雪皑皑,给人一派萧瑟,似乎没有什么美景可言。可是,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就是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并投影出示济南冬天全景图)

二、初读课文 (一)简介作者(投影显示) (二)听读课文,并正音正字,自行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谈谈在听读课文中,对哪一点印象最深。 (三)重点检查部分字的读音及部分词语的意思(具体见投影展示)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作者老舍先生在课文第一部分说,在北中国的冬天,济南真得算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济南是块宝地),济南的冬天天气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温晴)。在这一部分,作者还提到了两个地方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作了对比——北平和伦敦,北平的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伦敦的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而济南的冬天,没风,有阳光,所以作者觉得舒适、温暖。(课件出示体现济南冬天总体印象的两幅图。) 附:本节完整的板书: 第一部分(1)济南是块宝地温晴(对比) 四、赏析济南的山水 导语过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冬天”,细细品味济南冬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济南,赏析济南的山水 (一)赏析济南的山 1.赏析济南阳光下的山景(投影出示阳光下的山景图) (1)指名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2)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山的特点? (3)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阳光下的小山:可爱(拟人) 2.赏析济南薄雪后的山景(投影出示薄雪后的山景图)。 (1)指名诵读第三自然段内容。 (2)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指导背诵。 (3)提问:济南雪后的小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后小山的特点? (4)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拟人比喻) 3.赏析城外远山(投影出示城外远山图) (1)品读,理解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手法。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 为大家分享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3、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发现并感悟济南冬天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秋)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为了让大家更能深刻的体会大自然的四个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幻灯片放映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这些照片漂亮吗?(漂亮)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 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25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并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平易自然、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疑,激发兴趣 朱自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四季,风光旖旎,摇曳多姿;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怎么样呢?他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上帝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 二、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作家作品。 (1)学生相互交流收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自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等,散文清新优美。 2.关于济南。 位于山东境内,南面为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有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他们都是“小山”,最高千佛山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其他地方的冬天气候截然不同,城内多泉水,号称“泉城”。 3.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语感的把握。

(课件展示冬景图) 4.学生自由读。 (1)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 响(xiǎng)晴着(zhuó)落宽敞(chǎng) 贮(zhù)蓄 澄(chéng)清髻(jì)水藻(zǎo) 狭(xiá)窄空灵 (2)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等。 教师点拨:朗读课文时,脑海中要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5.学生展示读,可配乐。 师生共同体会朗读的情感把握。 三、整体把握,理清全文脉络 教师提示阅读方法:粗读,把握基本内容;细读,理解主题,揣摩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的。 1.学生默读,思考。 (1)用一句话概述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可从不同角度)。 (2)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 (3)文中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 (4)作者对景物怎样描写? 2.学生合作讨论上面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 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进行体会。 四、创新活动——当一当导游(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要给一个没有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请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济南冬天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展示。

《济南的冬天》教案第二课时(可编辑修改word版)

《济南的冬天》教案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的景色,把景物融入作者的感情与意志,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ft的热爱之情。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不但运用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 学情分析:《济南的冬天》也是非常优美的抒情散文,前面已学过朱自清的《春》,相信对《济南的冬天》的把握,学生相对来说能更加娴熟一些。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分析文中描绘济南的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ft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问题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1、诵读 2、多媒体教学 3、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作者通过三个对比,得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第二段,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课文分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上节课的话题,一起来分析下面几段的内容。 请一位同学读第3 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的第一句话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么雪后的ft景具体“妙”在哪里? 明确:妙在雪光、雪色、雪态。 师:在第3 段有几个字用的非常妙,我请同学来赏析一下: 顶:准确地写出了树尖上白花的位置和形状; 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ft尖连着蓝天的景观; 穿:拟人,形象地写出了雪、草覆盖的状态,给人一种动态的生活实感; 羞:拟人,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描绘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师:我们再看到第四段(教师读),同学们分析下文中的两个“卧”好在哪里? 明确: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师:第2 段到第4 段,作者非常详尽地向我们展示了济南冬天的ft景图,那么济南冬天的水又是怎么样的呢?它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我请**同学朗读底5 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绿、清、亮、活、暖 师:大家再看到这一段的第三行“水也不任得冻上”中的“不忍得”用得非常好,谁能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突出“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和第五段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 1、第三段和第五段在写景顺序上有什么不同?

济南的冬天 公开课教案

济南的冬天 一、导入: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三、初探文本 一篇文章总会有一个核心思想,而文章的总的感情爆发都会在哪里?——结尾。当然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老舍最后发表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奇怪了,我们的题目是什么——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冬天的济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能否把题目换成冬天的济南,以便点题? 明确:济南的冬天,中心词在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让人生出冬天之感,重在感觉(精神),而结尾冬天的济南,中心词在济南,突出的是济南特有的韵致,重在景象,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济南的冬天,而不仅仅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老舍对于济南的感情究竟怎样?这里补充一点老舍的创作背景:任教7年,对山东产生深厚的感情,济南也因此被他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散文是老舍为他的第二故乡——山东所作的散文。 那老舍眼中第二故乡的冬有什么特点,其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速读课文,思考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北平、伦敦、热带与济南的对比, ⑴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⑵伦敦的阴——济南的晴 ⑶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总的特点是温晴。 济南的冬天真的如此温晴吗,在百度百科“济南”词条中有对该地冬季气候的介绍,“常受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晴朗是真的,温暖倒不见得。文本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说明“温晴”是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主观体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济南的冬天 教案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济南的地理环境;济南的气候环境;济南的人文环境;济南的名人、趣事、。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济南的图片信息: A、济南的地理环境; B、济南的气候环境; C、济南的人文环境; D、济南的名人、趣事、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六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济南的冬天教案 (通用3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通用3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济南的冬天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阅读注解一)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四)分析课文1、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2、有诗云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讲到济南一定得说说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1)第二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2)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3)第三段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变化的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5)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6)济南是有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把济南的山描绘。 济南的冬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学习目标:

(完整版)《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第12课《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认识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当地自己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寒风、冰雪覆盖且又很快融化、寒冷、萧杀、雪树、雪人、雪仗…… 2、导入: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过过冬,感受一下这座名城冬天的气息。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济南(Jǐ)着落(zhuó)宽敞(chǎng)贮蓄(zhù) 澄清(chéng)暖和(huó)髻(jì)水藻(zǎo)镶(xiāng ) 看护(kān) 薄雪(báo) (多音字济、着、澄、看、薄)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2、作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龙须沟》《茶馆》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写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2020年济南的冬天教案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案板书设计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

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一等奖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一等奖 篇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评论(0) 学时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评论(0) 学时难点 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冬季,大家会马上想到怎样的画面呢?” 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案

济南的冬天-公开课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济南的冬天 一、导入: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三、初探文本 一篇文章总会有一个核心思想,而文章的总的感情爆发都会在哪里?——结尾。当然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老舍最后发表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奇怪了,我们的题目是什么——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冬天的济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能否把题目换成冬天的济南,以便点题? 明确:济南的冬天,中心词在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让人生出冬天之感,重在感觉(精神),而结尾冬天的济南,中心词在济南,突出的是济南特有的韵致,重在景象,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济南的冬天,而不仅仅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老舍对于济南的感情究竟怎样?这里补充一点老舍的创作背景:任教7年,对山东产生深厚的感情,济南也因此被他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散文是老舍为他的第二故乡——山东所作的散文。 那老舍眼中第二故乡的冬有什么特点,其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速读课文,思考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北平、伦敦、热带与济南的对比, ⑴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⑵伦敦的阴——济南的晴 ⑶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总的特点是温晴。 济南的冬天真的如此温晴吗,在百度百科“济南”词条中有对该地冬季气候的介绍,“常受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晴朗是真的,温暖倒不见得。文本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说明“温晴”是老舍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附课文原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执教者:郑瑞景 班级:11中本四班 学号:1101000408 指导老师:李路丽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执教者:郑瑞景【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1)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理清脉络。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2、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大自然为主题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和体验欣赏、揣摩课文优美的语言。 3、(1)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教学重点: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握文章中济南的冬天的主要特点。 4、本文的教学主要是面向普通的七年级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已经初步具有鉴赏能力。并且,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喻、排比等写法,为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奠定了一定基础,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闻,体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画面再现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音乐伴奏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的平生。 2、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在我们的印象里就是既有美丽的雪景,又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而且冬天里不仅没有呼啸的寒风,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三、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济南的冬天》是作者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四、检查预习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五、走进文本 (一)通读文本: 1、听音感知,巩固生词,掌握文章大意。 2、再次阅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第一部分(1段):写济南冬天的温晴。 第二部分(2~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二)深入探究 1、思考: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济南冬天的“温晴”。 2、思考: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