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是日也:这一天。

21.惠风:和风。

22.和畅,缓和。

23.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所以:用来。

25.骋:使······奔驰。

26.极:穷尽。

27.信:实在。

2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29.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30.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31.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32.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

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33.暂:短暂,一时。

34.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5.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36.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37.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8.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9.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40.向:过去、以前。

41.陈迹:旧迹。

42.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43.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4.期:至,及。

45.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4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7.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8.喻:明白。

4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5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5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5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4.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3.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意为“像”)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今:抱在怀里)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⑩引以为

..流觞曲水(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11.

..一世(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俯仰

12俯察品类

..之盛古义:(类.:.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2、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3、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4、形容词作名词

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5、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6、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7、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2)及其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3)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4)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6)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7)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8)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9)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5)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6)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⑴若合一契(一起)

⑵其致一也(一样)

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列坐其次 (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所以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⑵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斯文有感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

⑵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5、映带(于)左右

出自本文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

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

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王会稽”。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

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合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资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的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之风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风,书写了一篇情真意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

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文体知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是古代惜别时的一种赠言,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古代送别多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也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学常识】

1、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2、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3、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

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我国农历纪年法天干地支读法这是由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而来的。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5、魏晋书法四大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洵

唐代书法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

宋代书法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自称“刷字”。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

【字音】

癸(guǐ)丑会稽((kuài jī)修禊(xì)流觞(shāng)

骋(chěng)怀趣(qǔ)舍嗟悼(jiē)彭殇(shāng)

【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2):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生之乐的喜悦,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第二部分(3~4):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1-2段记会:记叙兰亭集会盛况第3段慨叹:抒发人生感慨第4段明意:交代作序目的

【理清思路】

第一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第二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痛:对快乐人生的贪恋不满足、对乐境易逝的眷恋、对生命的短促无奈与伤感

第三四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内容详解】

1.作者笔下的兰亭之景具有怎样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明确:作者笔下的兰亭具有素淡、雅致的特点,写山,言其“崇”“峻”;绘竹,言其“修”;写水,言其“清”和“急”。这些景物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点出兰亭周围的优美环境。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启下,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有何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联系?

明确:文章写兰亭景物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绿树成阴、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只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是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4.从第1自然段用词简约、格调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第1自然段里用词,无论是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程度,真可谓“惜墨如金”。

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作者之笔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可以说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体现。

5.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的?

明确: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写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两种人的不同生存状态: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悲叹。

6.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是想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

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有生之乐。为下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埋下伏笔。

7.作者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又顺理成章,为什么?

明确:作者由眼前相聚的欢乐,推想到天下友朋相聚的情境: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团聚的终要离散,幸福也会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自然规律不可逆转,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由乐而痛的情感变化应是十分正常的。

8..“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虚无。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9..理清思路,思考本文抒情为什么先乐后悲?

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周围的环境、宴会的活动内容、当天天气等,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3、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宴集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这种写法符合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景本来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10.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文章对兰亭集会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暗含了对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留恋。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明确地表明了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生命虽短,但要活得积极有意义。他自己的一生也正验证了这一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书法遗产。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问题探究】

1.《兰亭集序》是怎样将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文章开篇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穷尽细节,表现与会者的高雅,巧妙地引出景色环境的描写(山、水、天气),将兰亭四周景物描写得清新宜人,自然而然地引发下文的抒怀感慨。

2. 《兰亭集序》是如何在叙事中拓展文章题旨的?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3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此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课文主旨】

本文以淡雅清新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感慨。从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写作特色】

1.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第三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

2.写景、叙事、抒情的有机统一。

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是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就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写景、叙事、抒情的有机统一,句句真切自然,极有情致,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兰亭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体系 1、词语: (1)词类划分(2)常用词法 2、句式: (1)判断句(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 1、重要实词(生僻实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1)修禊事也禊:古代祭祀礼节。三月三人们到河边去 邪修:做 (2)茂林修竹修:高 (3)况修短随化:修:长寿 (4)清流激湍:激湍:流得很急的水 (5)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把…作为 (6)列坐其次:列:排列其次:曲水旁边 (7)畅叙幽情: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9)所以游目骋怀:所以:所用来,表目的 (10)足以极视听之娱:足以:能拿来极:穷尽 (11)信可乐也:信:确实 (12)夫人之相与:相与:相处交往 (13)俯仰一世:俯仰:时间短暂

(14)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诸:之于怀抱:志向 (15)或因寄所托:所托:爱好的事物 (1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陈迹:旧迹 (17)况修短随化:短:长寿,短命。化:自然 (18)终期於尽:期:到 (19)齐彭殇为妄作:彭:长寿殇:短命 (20)故列叙时人:列:一个个 (21)录其所述:录:记下所述:作的诗歌 (22)其致一也:致:兴致,情致 (23)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 2、重要虚词 ①之 (1)代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件事 感慨系之矣这种情况 不能喻之于怀古人的文章 (2)动词,到。 及其所之既倦 (3)主谓取独 夫人之相与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不知老之将至 (4)结构助词的,或音节助词无意义 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2、仰观宇宙之大的 3、后之览者的 4、悟言一室之内的 5、暮春之初音节助词无实意 (5)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以 (1)介词,表示方式,原因,工具等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表因为 (2)连词,而,表顺承、修饰 (3)连词,因为。 (4)连词,来 所以游目骋怀连词,来 ③而 (1)连词而,表顺承 (2)连词而,表修饰 (3)连词来,因而。表因果 (4)连词却,表转折

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考点】书法题知识点总结 中考的书法题主要是针对我们人教版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书上介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进行考查。所以只要把书上有关书法家的字体特点和作品搞清楚即可,不会考超过课本以外的书法题。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二:汉字造字法——六书 象形: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出来,所谓画其成物。如日、月、山、马等。 指事: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如上、下等。 会意:由多个字根组成,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明、休、信、歪、旦等。 形声:由形、声旁组成,分为上形下声、左形右声、内形外声等。如清、围等。 转注:用于两字互译,彼此同义而不同形。如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 假借:借用一个字来表达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如闻指听说,但后来被假借为嗅觉。 三:唐代四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 ①颜体书法特点: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楷书名作:《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大麻姑仙坛记》等。 行书名作:《祭侄文稿》(祭奠从侄季明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②柳体书法特点:结构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 楷书名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冯宿碑》、《神策军碑》。 行书名作:《伏审》、《十六日》、《辱向帖》。 ③欧体书法特点:结构独异,法度严谨,笔力险峻。 楷书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 行书名作:《行书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④诸遂良书法特点: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 楷书名作:《雁塔圣教序碑》、《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 四:王羲之 ①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该着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书法特点:刚健娟秀,朴素精巧,真率蕴藉,飘逸端庄,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五:草书 ①创始人:汉代张芝,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②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从东晋开始,草书便发展到高潮。 ③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孙过庭,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1.孙过庭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和答案

兰亭集序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2、亦将有感于斯文 .. 3、或取诸怀抱 ..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5、所以 ..游目骋怀 6、俯仰 ..一世 7、俯察品类 ..之盛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 况修短 ..随化死生亦大.矣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 ..左右②一觞.一咏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 ..之娱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二)一 (1)若合一契(2)其致一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4、余船以次俱进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6、陈胜、吴广次当行: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6、修守战之具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4、期(jī)年之后 5、、君与家君期日中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 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 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 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 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 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 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会面) . 二、古今异义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世称“王右军”。 文体“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文化知识 1、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3)干支纪年法。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如:《兰亭集序》“岁在癸丑”。) (4)年号干支兼用法。 (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2、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三、通假字 悟. 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四、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胸前; 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砍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详细版)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2019 一、基本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 ,竟今:读zeng 多作姓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 译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点全面归纳

通假字 1 ?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4、弓1(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 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矢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冋,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 (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 ... 一边 .. 。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 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 期(j i )年之后 周、满 5、 、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4、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5、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高 长 学习 进步 办好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整治 至 、及 ,注定 期望、要求

高二《兰亭集序》知识点复习归纳(整理精校版)

高二《兰亭集序》知识点复习归纳 必修教案 0405 08:24 :: 《兰亭集序》知识点全面归纳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大全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大全【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 _________(朝代)琅玡临沂(现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称,世称"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诗文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胸前; 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

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2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开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兰亭集序》教案(三课时) 王景瑞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 二、(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乐——痛——悲(板书) 【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兰亭集序 文言知识整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觞:喝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少:少者;长:长者。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死生亦大矣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④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一词多义】 (一)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修 修禊事也做 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长 (四)盛 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五)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课后成语】 东床快婿

(完整版)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一、基本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 ,竟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 ..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知识点

兰亭集序知识点 学习总结(1):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兰亭集序》选自《__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 琅?临沂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家,有 " "之称,世称" "。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诗文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 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2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开 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弓I申为 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弓|申为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 "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及巩固练习.doc

兰亭集序 知识点梳理 《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与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 ?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乂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 ?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 ?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 ?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 ?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 ?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肇毕至,少切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 ? ?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殓为妄作把……看作相等(形容词作意动词)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 ? 4、数词作动词固知了州生为感谜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 ?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艮化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 ?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O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o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

~ 必修5文言知识归纳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二、词类活用: 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2、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3、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 4、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5、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6、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7、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三、一词多义: 1、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 2、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3、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顺承) 四、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 (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六、补充: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 ②胸前; 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欣于所遇(宾语前置) c)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④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 【一词多义】 (一)之 (1) 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一)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知识点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