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布刺绣

夏布刺绣

夏布刺绣
夏布刺绣

一﹑概述:

江西省新余市,古物豫章,位于赣中西部,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夏布之乡”。早在清代黄原裕所著的《种苎麻法》一书中就称“豫章织绩苎麻甲天下”。千百年来,深厚的豫章文化和传统的“夏布之乡”,培育了夏布刺绣这朵古朴绚丽的民间工艺之花。渝州绣坊的掌门人,夏布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张小红,继承其母家族一百多年的刺绣、剪纸手艺,使夏布刺绣这一古老绣种流传于今天,被刺绣艺术名称为继绢、丝、绸、缎为面料的“四大名绣”之后的第五大绣种,被专家们称为“中国夏布第一绣”。

2005年,渝州绣坊制作的夏绣“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获江西省文化艺术节精品展一、二、三等奖,夏绣制作获“绝活表演”优秀奖;2008年10月,夏绣《天工开物》全图获“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精品博览会”金奖和“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作品;2008年12月,在“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上,夏绣“猫头鹰”、“丽人行”分别获金奖和银奖,有四幅作品被“中国刺绣艺术馆”收藏陈列;2007年8月,张小红荣获“首届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家”称号。

走进夏布刺绣制作基地的渝州绣坊,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秀、雅、素、趣映入眼帘,令人心醉。展厅中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一个个绣娘专心至致的操作,不由使人萌生怀古之情。作为民间工艺

-1-

的夏布刺绣,既充分利用了夏布挺括、吸湿、抗霉、不褪色等优质的理化性能,又使绣品粗犷、古朴、内雄外秀,具有极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

二﹑制作工艺:

⒈夏布处理工艺

脱浆处理:将夏布浸泡在70℃左右的水中约2小时,人工搓揉、捶打、软化组织,降低硬度。

热烫夏布:制作图案时,对夏布进行热烫,保持布面约30℃温度进行图案制作,其后即上绷刺绣。

⒉刺绣工艺过程

⑴设计画稿

⑵勾稿

⑶上绷

⑷勾绷

⑸配线

⑹刺绣

⒊工具、材料

⑴工具:绣架、剪刀、针、压条;

⑵材料:

织物(夏布)

绣线:分为棉质绣线、丝质绣线(真丝线)、合纤线、金银线、

-2-

绒线等。

三﹑主要价值:

⒈艺术价值:夏布刺绣是刺绣艺术的一个支系,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民间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成为观察我国民间刺绣迈向艺术刺绣的一个窗口。

⒉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夏绣”这一民间艺术,就是保护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⒊经济价值:民间夏布刺绣走向艺术刺绣,可以更好地促进夏布生产发展,达到为农增收,扩大就业的目的。

四﹑濒危状况:

⒈由于夏布刺绣属手工细活,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年轻人不愿学、坐不住、静不下、存在人才青黄不接,有失传的危险。

⒉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使民间刺绣功利价值受到极大挑战,民间刺绣不再为人宠爱,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

五﹑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将夏布刺绣这一民间工艺,新余市政府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倾斜,全力支持把夏布刺绣做大做强,打造成为知名品牌。

⒈2009年2月,新余市政府批准成立“新余市夏布刺绣艺术研究所”,全面开展夏布刺绣的艺术研究,同时加大培训力度,让身怀

-3-

绝技的老绣娘“传、帮、带”,培养年轻一代的夏绣人才,提高绣娘的社会地位。

⒉市政府已批准江西渝州绣坊有限责任公司征地30亩,兴建“中国夏绣(赣绣)城”,打造“夏绣”女红发展产业。

⒊市、县两级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农民扩大苎麻种植,发展夏布生产,确保夏布刺绣的优质原材料供应。

⒋注册“夏绣”商标,申报“夏布刺绣”专利,保护好夏布刺绣的知识产权。

-4-

传统手工 刺绣、编织、扎染 教学大纲

《传统手工——刺绣、扎染、编织》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64 学分:3 开课对象:艺术设计服装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传统手工》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强调学生在理解多种传统手工技艺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制作,进行实际操作和设计,运用到服装的装饰设计中。 (二)课程目的: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 1、了解刺绣的发展历史,熟悉普通刺绣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同时掌握刺绣 的基本表现手法和针法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服装设计中需要用 刺绣表现点、线、面时可以体现设计的需要。同时提高美术修养。 2、了解传统手工扎染的发展历史,熟悉扎染工艺的工具材料及其性能特点;同 时掌握扎染的基本制作方法,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提高提高美术修养的同 时,能把扎染的艺术特征运用到服饰设计中。 3、了解传统棒针、钩子编织原理,同时讲解电脑机织原理与使用。掌握其基本 技法,为服装设计中需要用于表现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讲解1、刺绣、、、、、发展,现代机绣与手工刺绣的区别,,教授花色设计与具体针法,刺绣的基本表现手法和针法的使用;2、扎染的历史发、特点、染料与面料的关系、制作方法;3、钩针、棒针的编织原理、符号识别、编织技法;在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都具有较强的实做要求。 (四)教学时数分配: (五)教学方式: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制作方法,进行实际操

作,运用到服装的装饰设计中。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1、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动手操纵相结合,整班讲授、 教师示范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2、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审美,和装饰设计立意,以及的实际运用能力。 3、作业辅导、讨论、讲评与作品的分析、讨论相结合。 二、正文 第一章刺绣工艺 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发展等,掌握刺绣的,现代机绣与手工刺绣的区别。 2、针法与制作。了解多种针法和表现特征、掌握主要几种针法,熟悉运用到服装中。 重点:材料与特点、掌握熟悉针法 难点:绣线与面料的匹配、花色设计与服装的有机结合、针法图案于服饰面料的结合教学要点(知识点): 1. 、、、、、发展 2. 3、花色设计 4、多种刺绣针法 类别: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各类针法10种以上,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打子、结子、网绣、挑花、纳锦、穿珠针等 学时:25学时 第二章扎染工艺制作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手工印染种类、国内外手工印染概况,熟悉手工印染的面料与染料的特点和性能,掌握扎染工具与材料基本针法制作工艺。并能思考把扎染的艺术特征运用到服饰设计中。 重点:不同面料与各种染料的性能、扎染基本针法、制作工艺及其步骤、效果的呈现。 难点:扎染中不同针法对应不同效果的特点、染料的特性。 教学要点(知识点): 1、手工印染种类 2、国内外手工印染概况 3、手工印染概论 4、手工印染的面料与染料 5、扎染工具与材料基本针法制作工艺 学时:25学时 第三章手工编织技艺 教学要求:了解编织的发展、种类、工具、特点,掌握服装手工编织的基本技法、编织技法符号识别、电脑机织原理与使用,思考将传统编织物运用到服饰设计中。 重点:基本技法、编织技法符号识别

浅谈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刺绣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

学科分类号760.45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刺绣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赵小娅学号1211020540043 院(系)艺术学院 专业美术学年级 2010级 指导教师宋廷位职称副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

贵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绪论 (2) 一、黔东南州苗族刺绣的概况 (3) 二、黔东南州苗族刺绣的使用范围及文化内涵 (4) (一)黔东南州苗族刺绣的使用范围 (4) (二)黔东南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 (5) 三、黔东南州苗族刺绣在教学中的应用 (6) (一)黔东南州苗族刺绣在美术教材中的体现 (6) (二)黔东南州苗族刺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9)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摘要 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苗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在其独特的文化中,苗族刺绣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对于苗族人来说,其服饰最佳的装饰是刺绣,苗族服饰是体现刺绣艺术的最佳舞台,正是因为此,苗族刺绣成为了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杰出的代表。贵州东南部的刺绣独具特色,其工艺性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黔东南苗族刺绣历史悠久,题材丰富,想象力超凡,在其色彩的运用与图案的造型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贵州黔东南州苗族刺绣在美术教材中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体现,例如苗族刺绣与当代文化、苗族刺绣与油画创作等,都是苗族刺绣在美术中的运用,通过其传承性,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流传至今。 关键词:黔东南州;苗族刺绣;美术教材;渗透 Abstract Guizhou Qiandongnan Miao has a long history, large population, at this time, the Miao minority has formed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nique in its culture, Miao embroidery i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arts. Miao embroidery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stumes of the Miao, as one of the decorative clothing, i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skill of our country minority embroidery. Miao embroidery of Qiandongnan is unique, has the value of art of high technology, Qiandongnan Miao embroidery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imagination, extraordinary, have a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ts use and pattern color style, embodi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china. Penetration of Guizhou Qiandongnan Miao embroidery in the art teaching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embodies, Miao embroidery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Miao embroidery and oil painting creation, is the use of Miao embroidery in the art, through its inheritance, form a unique culture, spread to this. Keywords:The state of Qiandongnan;Miao embroidery;Art materials;Infiltration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以四川方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偏误和教学对策

浅谈以四川方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偏误和教学对策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戴叶笛 摘要: 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例,探讨了在方言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和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着重分析了四 川话在语音和词汇上的一些特点,预测在对外汉语中可能会出现的偏误,并针对这些偏误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对外汉语四川方言教学偏误教学对策 一、四川方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方言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财富,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载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专家莱拉博格迪特斯基说:“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认知世界的工具箱,含概了一种文明历经数千年发展得到的知识与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里有如何感知、归类和实践的方法。” (一)四川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杨雄《蜀王本纪》中说到“蜀左言”,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指出蜀与中原“莫同书轨”。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的儿化现象。而普通话语音系统声母共22个,韵母39个,4个声调。尽管四川话有那么多有别于“官话”的词和读音,四川方言在语音上仍属于北方语音系统,具有兼通南北的“准官话”功能。 (二)学习四川方言作用 研究方言,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方言背后,蕴含着文化多样性的精髓。索绪尔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四川方言中有不少词语反映了四川人的民俗风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四川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中的偏误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以四川话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普方的偏误在所难免,我们应正视这些 偏误。 在了解了方言的特点上,正确引导学生。本文拟从四川话中选出川中(东)片、 川西北片这两个特点最显著的方言来进行比较。 (一)四川方言语音的偏误 在语音方面,一方面,四川话特有的而学习者母语没 有的特殊音会造成学习者学习四川话语音的困难,例如入声字的发音;另一方面,即使学习者有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基础,在学习四川话的时候也会造成偏误,例如单韵母e[γ]的语流音变。笔者将从四川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两个片区的比较中归纳其语音特点。 1川中、川东片 川中以南充为代表,说该方言的人大多居住在川中、川北地区。这一地区的方言就是经典的四川方言,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四川话多属这一片的。川东片则是以重庆为代表地区,该片和川中片没有大的差异,故为一类。 语音特点:1.1n、l不分。在川中方言中,/l/和/n/是同一个音位的自由变体,不区别意义。川中、川东话常常混用/l/和/n/,通常把/n/也发音为/l/,比如普通话中的牛(niú)奶(nǎi),川 中、川东话就说成/liou35lai41 /。 1.2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即zi、ci、si和zhi、chi、shi不分。例如普通话中的吃(chī)食(shí)川中、川东话就说成/ts‘ι34sι34/ 1.3没有[耷]这个音素,ing直接读成[in],eng直接读成 [藜n]或者[o耷]。在说 “英国”的“英”时,常常读成[in];“永恒”的“恒”读成[x藜n]; “主人翁”的“翁”读成[uo耷]2川西北片 川西(北)入归阳平: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也可称为成绵片,本文中以成都话为代表。 语音特点: 2.1不圆唇元音的舌位高。 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北方言常将鼻音韵母ɑn、uɑn、iɑn、üɑn韵母中的ɑ读作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ê[ε]。如“蛋dɑn51”读作[dεn213],“晩wɑn214”读作[uεn41], “炎yɑn35”读作[iεn44],“冤yuɑn55”读作[yεn44 ]。 2.2普通话单韵母e[γ]音在川西北话里发生语流音 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藜 写 文 教 学 ◆79

刺绣总结

“乡村少年宫十字绣小组”活动总结 (2012—2013第一学期) 本学期开展了十字绣的活动课,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目标,而且自己还有了一些小收获,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稳定品质的最佳时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主要过程,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高雅的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灵活性多样性,富有实效的十字绣教学方法。力求改变单一的十字绣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情感--能力--知识。经过多方研究、借鉴和实践,我主要运用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放大教师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看清操作过程。二是师生互动型,借助师生对话来和学生一道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如:针对个别动手能力低下的学生,我就采取手把手的教学方法。三是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通过协作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在绣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自己确定表现主题,根据选材,将图案分化,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我将全组分成三人一组共六组,分工到人,各负其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提升了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十字绣知识和技能。

在作品评价上,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十字绣基本功的实践操作,重视课堂展评,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全组学生欣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展评交流,同学们都会深深的体会到:做十字绣必须要有信心、耐心,自从开始绣十字绣,在老师、家长、同学们鼓励和教导下,大多数学生克服了浮躁,做事更为细心周密了;如有的学生说:"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没搞十字绣之前,我从没拿过针,也不会用针,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但会拿针,用针,还能绣出一幅美丽的小作品"…… 三、活动的收获: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养成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并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活动,学生的动手、协作、表达、实际操作、社会交往、团结协作等能力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不仅获得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学会了换位思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3年七月六日

夏布酶法后整理条件的优化

第28卷第3期2007年3月 纺织学报 Jo啪alof7rextileResearch V01.28No.3 Mar.2007 文章编号:0253.9721(2007)03.00“一04 夏布酶法后整理条件的优化 彭源德1,唐守伟1,杨喜爱1,严理1,沈建新2,付五兵2,熊和平1(1.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6;2.湖南尤特尔生化有限公司,湖南岳阳414009) 摘要为了确定夏布酶法后整理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在利用高效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复合酶进行夏布后整理的基础上,研究酶的用量、浴比、温度、起始pH值和处理时间等因子对夏布酶法后整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布酶法后整理的适宜条件为:木聚糖酶用量(对夏布)O.5%,纤维素酶用量(对夏布)O.5%~2%,浴比1:15,温度50℃,起始pH值4.5。5.o,时间1h;夏布酶法后整理中,纤维素酶浓度对整理效果的影响最大,起始pH值次之,浴比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夏布;后整理;木聚糖酶;纤维素酶 中图分类号:偈195.5文献标识码:A optiIIliz觚onofe眦ymatic6Ilisllingco础tio璐ofh舳d-mader锄iecloth PENGYuandel,TANGshouweil,YANGxi7ail,YANLil,sHENJiaIl】(in2,Fuwubin92,xIoNGHepin91(1.m硪t姚矿曰∞£硒erCnDps,劬in黜A∞如r可0,Ag庇沈啪Z5c据,黜s,c胁,拶地,五kMn410006,劬iM; 2.月hMn^锄cent“可口幻ckm溉Z(ⅣC鳓一co.,删.,地e,竹愕,月hMn414009,吼i船) AbstractForoptimizingthepmcessconditionsofenzymaticfinishingofthehand—mademmiecloth,highemciencymixtureofxylanaseaIldcellulasewasemployedintheenz)rmefinishingofthe cloth.卟eeffectsofenzyrrledosa窘e,bath瑚土io,temperature,pHValueanddura上ionoftreatmentonthefinishingresultwereinvestigated.Itdemonstratedthattheoptimizedprocessconditionsofenzym砒icfinishingofthehand.maderamieclothareasfollows:0.5%xylaIlase,0.5%~2%cellulase,bathratio,1:15,pHvalueatthe瑚geof4.5~5.0,and恤atingat50℃forlhour.Amongthefactorsinnuencingthefinis}ling,ceUulaseconcentrationisinthefirstplace,aIldf0110wedbyori百nalpHvalue,thelastisbathratio. KeywOrdsraIIliecloth;finishing;xylanase;cellulase 夏布是用苎麻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是制作衣料、刺绣、饰品、蚊帐的上等材料。目前使用浸濯漂洗方法(主要包括清水漂白、日光漂洗、露漂、石灰水漂、炭熏、牛粪浸渍等)生产的夏布是未经脱胶的原麻制品,布上有胶质、红根、斑疵等杂物,为此,国内广泛开展了苎麻织物的酶法处理技术研究¨。12|,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在用高效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等复合酶进行夏布后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夏布酶法后整理的影响因子,确定夏布酶法后整理的最佳工艺流程和参数,为加速研究夏布酶法后整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解决我国夏布存在的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淀粉等含量高,品种颜色单一,刚性强,毛羽多,刺痒感强,不柔软,色泽不光洁,不利于产品的增值和深度开发等关键问题。 1试验部分 1.1材料 夏布(产自四川隆昌县);CMc(sigmac一5678)、木聚糖、聚半乳糖醛酸、无水葡萄糖、柠檬酸一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硫酸、3,5一二硝 收稿日期:2006一06—20修回日期:2006一10—29 基金项目:国家948项目(2003.z52) 作者简介:彭源德(1965一),男,副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农产品生物加工的研究。熊和平,通讯作者,E.majl:一iexhp@public.cs.hn.cn。 万方数据

刺绣教材(1)

第一课刺绣的基本认识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刺绣的针法有:直针(垂直的线形体,边口整齐,配色单一,没有和色,后来演变成为铺针加刻的针法)、盘针(切针、接针、滚针、旋针)、套针(平套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单套、双套))。④长短针(仿真绣)⑤抢针(二三针、纱针、锦纹针)。 加工方式有:机绣、手工绣。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如下图: 第二课我国的四大名绣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

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注:苏(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蜀(以成都为代表)、粤(广东地区)、湘(以湖南长沙为中心)

第三课 刺绣的基本针法 一、柳针绣

、回针绣

三、平针绣

第四课链针绣 如果跳过上面的最后一步,重复步骤1、2、3,这种刺绣针法就叫做链针绣这种针法常被用于花瓣或叶片的刺绣。如下图: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

试论黔东南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摘要:刺绣是苗族传承已久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更是苗族服饰的核心和灵魂。贵州省黔东南州是苗族主要聚居区,其刺绣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技艺,以针法精巧、古绣文雅、色彩丰富而闻名于世。本文从苗绣的图案纹样、构图形式及独特工艺剖析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及历史价值。 关键词:苗族刺绣图案纹样构图形式独特工艺 苗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民族,拥有众多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瑰宝,刺绣就是其中之一。苗绣多用于服饰装饰,如领子、袖子、肩部、围裙、头帕、裙子等部位。纹样古朴、造型稚拙,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体现了一种原始、纯真、古朴、大方的民族特色。黔东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其刺绣艺术技法精湛、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及历史研究价值。 一:黔东南苗族刺绣的图案纹样 (一)以神话传说题材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都有一个来历和传说。如“兰娟衣”“姜央变月”“老鼠娶亲”“龙船节”“铜鼓传说”等,这些题材的图案纹样在苗族服饰上比比皆是,各具特点,且都带有鲜明的神灵崇拜观念。 (二)以动物形象为主体的纹样 苗族人民一直处于农耕生活,因而纹样体现的内容也与生活相关。以动物形象为母体的纹样一般有龙、凤、牛、羊、虎等,这些动

物形象反映在刺绣纹样中时,已与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不太相同,而是加入了刺绣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才能把多种动物的特征综合起来,创造出似像非像的纹样造型,反映了一种带有神灵化的超自然现象,这种纹样造型承袭了远古先民的原始艺术风格。 (三)以植物花卉为主体的纹样 以植物花卉为母体的刺绣纹样一般有石榴、桃花、梨花、油菜花等,这些植物形象与自然景观和民族迁徙密切相关,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命运乐观豁达的精神。这种对造型、时空的随意性大胆的夸张想象,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所以才能创造出独有的质朴、神秘的艺术天地。 二:黔东南苗族刺绣的构图形式 (一)以动物图案为主的形式 中心式:在台江县的刺绣绣片上,经常可见的就是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的图案,一般采用的是中心式构成形式。动物形象为变形后的龙、蝶、牛、狮等,龙为一条或两条盘踞于中,周边配以蝶或花、鸟或对称的两条龙,在两条龙中设一“元宝”,再四周饰花。 (图一)

浅谈四川饮食文化

论四川饮食文化 摘要: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熣灿的明珠。 关键字:川菜饮食文化麻辣火锅盆地 正文: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另外,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众所周知,四川人喜欢吃火锅,其喜欢麻辣在全国有名。滚烫的火锅,丰富的美食,构就了四川饮食文化中的一朵靓丽的奇葩。四川是一个盆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火锅。火锅是一个小盆子,四川乃一大盆也。 但凡到过四川的人都知道,蜀中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阴冷潮湿。在寒冷的冬天吃着滚烫的火锅,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预防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的侵袭。火锅中的辣椒,麻椒,三莱,八角等物不仅可以大开口胃,而且对于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这也是川菜中缘何多辣椒等物的原因。与湖南的酸辣、陕西的咸辣、贵州的香辣却是大大的不同。其他地方也不乏吃辣者,但推究其本意,与这种潮湿阴冷的气候没有太大关联。 火锅是一个大杂烩,其包罗万象,在中华食文化中开创了伟大的先例。肉禽蛋,各

美术校本课程教材

白果树中心小学校本教材

前言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

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浅谈湘西苗绣

浅谈湘西苗绣 花垣县吉卫民族小学周秀芳 摘要:苗族刺绣简称苗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作为一种工艺和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型载体和无形表征。 关键词:湘西苗族刺绣 一、古老的传统民族工艺 湘西苗族主要分布在吉首市、花垣县、凤凰县和古丈县。这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因为苗族是一个只有独立语言,而没有独立文字的民族,所以苗族的起源迁移和发展,全靠歌谣传说、工艺美术和有关史料反应出来。其中被称为“无字文化”的苗绣是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特征。从《后汉书.南蛮传》所描述的苗族先民“三苗”好五彩衣来推断,最迟在战国时期,苗族刺绣就已经产生了。这个古老的传统民族工艺,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湘西苗绣多用于苗族服饰中的袖口、衣襟、后肩、裤脚、腰裙及帐帘、门帘、被面等的装饰,而很少为单纯的艺术品。苗绣的题材选择非常丰富,但较为固定的有龙、凤、狮子、鸟、花卉、蝴蝶。湘西苗绣在绣法上好多种。从针法上来看有:平绣、挑绣、破线绣、锁绣、贴布绣等。从刺绣的色彩来分,可以分为三种:(1)以红色为主的暖

色调,主要花纹多用红色,花纹的次要部分纹样及边缘图案则以白、浅蓝、绿色等(如图一);(2)以绿色、紫色为主的冷色调,再配以褐色、白色、蓝色等冷色挑绣花纹的枝节部分(如图二);(3)以红、绿为主,并以黄色、黑色等色调绣制地综合调,制作工艺复杂(如图三)。 图一图二图三 三、独领风骚的图案功能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族徽功能 苗族各支系内部成员,从大自然的纯粹客观存在中提炼出有着相同代表意义的图案,从而形成具有向心排异的族徽。湘西苗族中,以龙、凤作为自己的族徽。在湘西苗族地区,过去人们深受同治阶级的压迫,他们只有把希望寄托于龙的身上,传说龙是苗族人敬仰的神灵,人们向往着龙能除灾去病能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所以在苗族人的观念中,龙是神奇能力财富于一体的形象;凤是四灵之一,远古时代被视为神鸟而被人们崇拜。它是百鸟之首,身如鸳鸯尾翼似孔雀。在湘西苗绣中,凤多于自然物相结合,象征着吉祥如意富贵。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

浅议四川方言词及其规范问题

浅议四川方言词汇及其规范问题 学生:赵俊学号:20080204010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的壮大需要吸收融合有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方言词汇。汉语各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普通话相比他们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本文以四川方言为主要材料,研究方言的规范问题,对方言词与普通话词汇的关系,方言词汇的规范原则及方言词规范的方法分别作了具体阐述,文章的重点在于通过四川方言词汇的规范反映对中国各地方言词汇如何规范。 关键词:词汇四川方言词汇普通话词汇规范 一、四川方言词汇规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要高度发展就得首先规范语言,词汇的规范化是语言规范的基础。吸收方言词的规范是词汇的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普通话词汇发展得比较快,大量方言词汇涌进普通话里,这的确起了丰富普通话词汇的作用,但也给普通话词汇带来一些分歧和混乱,使得同一对象有几种说法,如:摆农门阵、冲壳子,闲扯等等都是普通话中“聊天”的意思;并且现在很多方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滥用、乱用,造成了语言混乱。因此方言词汇的规范问题已迫在眉睫。 以四川方言作为研究方言词汇规范的材料也有其必要性:从地域上来讲,现代四川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地域上涉及今天四川省全境;它在历史上被称为“蜀语”,包括今天云南、陕西、重庆、贵州的部分地方,占了较大面积。四川方言词汇是中国

丰富多彩的方言中的一种,占了较大的比例。从前人的研究成果看:大量的著名学者也曾把目光聚焦于四川方言词汇的研究,例如:王启涛《四川方言的佛教语词拾零》列举一些四川方言中出现但不存在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的佛教语词进行了分析;杨小平《四川方言词义考释》提倡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干红梅《浅析四川话中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少”》对四川话口语中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的副词“少”的一些用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因此以四川方言词汇作为研究方言词汇规范问题是可取的。从上述研究成果也可以发现方言词的规范都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关联,那普通话与方言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关系 1、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具有从属性和统一性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明确规定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但普通话词汇远比北方方言区任何一个地点方言的词汇都丰富多彩,都更加具有普遍性。因此四川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有共同的一面,方言词从属于普通话词汇,两者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如四川方言词汇中词的结构形式、词义系统、构词规律等方面基本上和普通话词汇相同。例如: 四川方言中形容词:“悬吊吊的;红扯扯的;粑希希的;淡瓦瓦的;香喷喷的,瓜兮兮的,”的结构形式与普通话形容词结构形式有共同之处。普通话形容词也有:“亮晶晶的、红通通的、软绵绵的、

夏布刺绣

一﹑概述: 江西省新余市,古物豫章,位于赣中西部,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夏布之乡”。早在清代黄原裕所著的《种苎麻法》一书中就称“豫章织绩苎麻甲天下”。千百年来,深厚的豫章文化和传统的“夏布之乡”,培育了夏布刺绣这朵古朴绚丽的民间工艺之花。渝州绣坊的掌门人,夏布刺绣技艺的传承人张小红,继承其母家族一百多年的刺绣、剪纸手艺,使夏布刺绣这一古老绣种流传于今天,被刺绣艺术名称为继绢、丝、绸、缎为面料的“四大名绣”之后的第五大绣种,被专家们称为“中国夏布第一绣”。 2005年,渝州绣坊制作的夏绣“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获江西省文化艺术节精品展一、二、三等奖,夏绣制作获“绝活表演”优秀奖;2008年10月,夏绣《天工开物》全图获“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精品博览会”金奖和“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作品;2008年12月,在“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暨中国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上,夏绣“猫头鹰”、“丽人行”分别获金奖和银奖,有四幅作品被“中国刺绣艺术馆”收藏陈列;2007年8月,张小红荣获“首届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家”称号。 走进夏布刺绣制作基地的渝州绣坊,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秀、雅、素、趣映入眼帘,令人心醉。展厅中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一个个绣娘专心至致的操作,不由使人萌生怀古之情。作为民间工艺 -1-

的夏布刺绣,既充分利用了夏布挺括、吸湿、抗霉、不褪色等优质的理化性能,又使绣品粗犷、古朴、内雄外秀,具有极高的实用、观赏、收藏价值。 二﹑制作工艺: ⒈夏布处理工艺 脱浆处理:将夏布浸泡在70℃左右的水中约2小时,人工搓揉、捶打、软化组织,降低硬度。 热烫夏布:制作图案时,对夏布进行热烫,保持布面约30℃温度进行图案制作,其后即上绷刺绣。 ⒉刺绣工艺过程 ⑴设计画稿 ⑵勾稿 ⑶上绷 ⑷勾绷 ⑸配线 ⑹刺绣 ⒊工具、材料 ⑴工具:绣架、剪刀、针、压条; ⑵材料: 织物(夏布) 绣线:分为棉质绣线、丝质绣线(真丝线)、合纤线、金银线、 -2-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 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自此以后,苗家死了人就不再念经,开始打牛皮鼓。 苗族如今没有文字,只有依靠口耳相传从而实现世代相传。民间故事是苗族在山水间创造的灿烂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此类主人公为牛的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苗族人民与牛之间有着许许多多道不清说不明的“恩怨情仇”。这都说明在漫长的年岁里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深厚,不可分离。 二、牛元素在苗家人生活中的运用 1.在建筑上的体现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