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 考研重要题 精心编辑的答案

马哲 考研重要题 精心编辑的答案

马哲 考研重要题 精心编辑的答案
马哲 考研重要题 精心编辑的答案

社会形态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更替的原因

社会形态就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归结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因此,社会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有五种类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具有必然性。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社会运动的规律性属于历史必然性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行程的制约性,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形态更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3)社会发展的选择性

就人类总体历史过程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一个必然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民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有三层意思: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二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三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是这个民族的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

第一、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的利益是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规定着历史选择的方向。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于只有社会主义才符合拯救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利益。

第二、取决于交往。任何一个民族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国际交往中。而国际上先进的社会形态对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能为这个民族提供了“历史的启示”。中国人民正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第三、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这个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有着直接联系。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选择。

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人们历史选择性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改变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

(1)从纵的方面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运动总是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人类总体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在具体民族的历史上,这一过程表现为,在没有外在干涉和影响下,民族的历史也将依次经历上述五种社会形态。因此,马克思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确认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的不可超越性,并不是说,一切民族,不管它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历史轨道,相反,它承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民族能超越某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例如,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

在研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统一性,又要看到多样性。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各个民族多样化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也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的跨越的方向和限度都要受到总体历史进程制约,也就是说,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规定着跨越的限度,现实存在的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都是在世界上,尤其是周围国家已经存在着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条件下实现的。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没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也就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2)从横向来看,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任何一个封建社会都是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为基础。但是,同类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在经济方面主要采取土地国家所有制,西欧的封建制度主要实行“采邑”制。

(3)从人类总体历史看,社会形态的更替体现了人类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本民族的特点、历史传统以及国际环境来设计、创造自己的社会存在形式。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即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思格斯指出:“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过程中。阶级的存在与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决定的。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维护旧生产关系的阶级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之间便形成了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质的飞跃。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直接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这种阶级斗争,不断地给统治者施压,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种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阶级利益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它们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在生产体系中所处的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压榨和掠夺。为了使其经济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它们要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被剥削阶级为了摆脱剥削状态,就不得不进行反剥削斗争。阶级之间利益的对立,导致阶级斗争的产生。而且阶级斗争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这三种形式,但一切的阶段斗争都是围绕这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4)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方式的矛盾。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估计阶级斗争的作用。首先,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是解决这—矛盾的主要形式。其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变化的,从根本上说,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阶级斗争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再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最后的斗争,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永恒的。

(5)把阶级斗争理论转化为认识中的指导线索,也就是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有利于我们认识阶级社会中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生活的脉搏。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善于运用阶级分析法,正确地把握阶级关系,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战略、策略。

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我们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同时也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

为什么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待整理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已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或如何理解“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或社会革命的本义是:促进社会形态实现质变的社会活动。革命的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和政治领域实行根本的改造,因而也使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根本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社会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势下发生的。它的爆发既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横渡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3)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这个论断高度赞扬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而且,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

再次,革命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4)马克思主义重视革命的伟大作用,但不否认改良作为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为争取改善劳动者境况的作用。马克思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因为改良主义主张用改良代替革命,它不可能根本扫除社会发展的障碍,甚至成为阻碍革命的绊脚石。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从而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相对于革命而言,社会革命适用于解决原有的社会体制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进行变革,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如唐朝的改革促进了“贞观之治”。“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当时的经济危机。(4)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见整理笔记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里面包括3个问题)

(1)区分历史创造者与历史参与者

在人类思想史上,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唯物史观在考察人民的历史作用时,对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进行了区分。凡是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人都是历史参与者,而历史创造者则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历史的创造者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参与者不一定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的去从事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而社会发展规律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注:形成与实现是2个方面)(3)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看,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在“人们”中,既有普通个人,又有历史人物。因此这涉及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在考察谁是历史创造者的原则上,唯物史观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从整理的历史过程来考察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社会发展整理的历史并非个人历史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定群体的演进过程。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考察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只有代表生产力方向和社会发展必然性的人才属于创造者之列。

第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揭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三个层次,即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马克思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正是将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这无疑肯定了总体的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可单独成题)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出发,马哲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为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因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B、人民群众的内涵

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它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然而,不论历史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

C、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就是劳动群众。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的必须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文化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不断积累经验,改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科学的生产和发展根源并依赖于劳动群众生产经验。科学理论来源于劳动群众的生产经

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充当着“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是也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制约的历史条件中,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现成的生产力对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条件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而精神文化条件也起着激励或阻碍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条件既为人民群众提供活动的基地,又使他们的活动受到制约;人民群众既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又不断地突破这种限制。从群众活动和历史条件的辩证关系中看,每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然而,人民群众世代延续下去,其创造历史的力量则是无限的。

E、联系我国实际谈启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详细版见下面)

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这启示我们应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经济建设正在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增思考题: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以人为本。(可能作为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来结合来考)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

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它的基本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指导下形成的,它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

(2)新时期的行动启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查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同时,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梵音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十八大强调了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强调要坚持人民的主题地位。这就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终的主导地位,就要遵循依法治国战略,就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只有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反,它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按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把个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按对历史影响的性质(促进抑或阻碍),又可把历史人物分为:进步人物和反动人物。历史中的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起过一定作用,但其作用有大有小。因此,在分析个人在历史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2、历史人物是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邓小平的200周年诞辰)

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BCD必答,E结合具体题目

A、历史人物的作用不同于普通个人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的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起重大作用,包括重大推动作用和重大阻碍作用)在历史人物中,代表先进阶级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对社会发展其显著作用的人物,称为杰出人物。

B、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指挥者,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具有个人的外貌特征。例如,赤壁之战则深深地打上周瑜、曹操等人的烙印。因此,历史人物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有时能起到决定的作用。

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发起任务)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特质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作为发起者,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因此他首先将新的历史任务指出来,并提出可行方案。

第三、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影响进程)历史人物能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为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无论这种作用有多大,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早些或晚些,出现或不出现;能决定在事变结局的成功或失败,但是在社会发展总进程来看,只不过是对社会发展速度和具体外貌而已。)历史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顺应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需求,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反之,历史人物必将走向失败。

C、历史人物出现的由来(时势造英雄)

历史人物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及其作用都要受社会历史的制约,收到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当历史任务成熟,杰出人物就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这是必然的。但是谁来充当杰出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则是偶然的。但是偶然中又有必然,没有这个人,终将会有另外一个人代替,而代替者是迟早出现的。恰巧拿破仑充当了法兰西共和国的英雄,但如果没有拿破仑,终将

会有另一个人代替他的角色。所以说,时势造英雄。

D、评价历史人物及其作用的科学方法

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而且历史人物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愿。因此,我们要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去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我们要用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首先,要尊重历史,如实反映他的历史地位。其次,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再次,要具体考察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作用。最后,要根据历史人物比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来判断其历史功绩。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我们要将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进行分析。其次,要结合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表现进行分析。再次,要结合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来看待历史人物的命运。最后,要结合阶级的局限性来看待其局限性。

E、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邓小平诞生200周年或评价毛泽东)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无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时也会有失误。

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是由政党领导的,政党则是由某个领袖领导的。)

无产阶级的领袖具有以往任何阶级的杰出代表所不可比拟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他们既是人民的领导者又是人民的公仆,既具有卓越的才能又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群众、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领袖。如果没有领袖的组织和领导,群众斗争就会缺乏战斗力;如果没有政治上成熟的领导集团或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到挫折。

同时,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服从党的组织和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无产阶级领袖在促进社会历史进步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受群众爱戴。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关的概念。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而技术则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从历史上看,科学进步与技术的发展是平行的,二者相互交错,但总体上有机联系。

在当代,科学与技术趋于一体化,于是产生了“科学技术”这个复合概念。当代的科技实质就是把科学进步与物质生产在技术基础上的变革结合起来,以科技进步对射虎生产力进行质的改造。

近代以来,蒸汽机和信息科技的崛起使得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根源于科技革命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技革命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而且是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一个重要动力。从总体上看,科技革命通过变革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

首先,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近代工业革命就是如此。

当代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更为突出。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型型人才日益成为劳动者的主体部分;其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智能型机器逐步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其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其次,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当代科技革命将人们带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使得人们不断通过学习实现自身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更是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科技革命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近代科技革命使人们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当代科技革命使得人们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去研究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3)科学技术的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这些问题因具有全球性质,因此被称为“全球问题”。从一定意义来说,“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并使人类与自然发生冲突的结果。

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因素的问题。霸权主义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便是一个佐证。因此,应变革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来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哲选择题答案

15.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5.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辩证法 )。 6.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9.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 10.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13.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6.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马哲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 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B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 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6、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 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 起决定作用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 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 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 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2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世界统一于存在 参考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是最根本性的存在,世界除了物质的存在,其他的什么也不存在。存在的本意是有,世界上存在着两者基本现象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存在有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物质存在是基础。把世界的统一性笼统地表述为存在性,没有明确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存在着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企图,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只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中存在才专门指物质存在,在其他哲学语境中存在既指物质存在也指精神存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本质问题特别是对意识能动性特征的科学论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既表现在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A.具体细节 B.一般特征 C.具体阶段 D.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A.人们谋生的手段 B.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闲的手段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3.自由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4.必然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状态 B.原始社会 C.文明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C.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 D.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6.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理想 D.两种不同的选择 7.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环境的优化 8.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们能够随心所欲 C.人们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的认识基础上对客观的改造 9.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它()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追求的目标 1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是()

A.夺取政权 B.消灭阶级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这两种社会状态是() A.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 B.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3.下列属于共产主义涵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4.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A.欧文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斯密 6.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7.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 8.在共产主义社会() A.工农差别将消失 B.城乡差别将消失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将消失 D.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将消失 9.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选择题(附答案)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d) 1分 A.辩证法 B.不可知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b ) 1分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a ) 1分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b) 1分 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 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 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 5.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句话说明(a) 1分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6.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1分 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7.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 1分

马克思(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辨析题 绪论: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4)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4)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有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有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有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有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 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 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 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 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 3.2 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质和事物的存有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有直接同一的

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全集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 一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C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威廉.配第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11.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2.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3.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5.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马哲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就是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 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4、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5、真理是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6、“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即是真理”。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宿命论论认为,人的命运和社会变化受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人的活动没有任何主动性。 3、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观上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