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林守京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一》第一章第三节,从整本必修一来看,本章节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主要表现在:由于地球自转主要包括三个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与区时、地转偏向力,而本小节的内容承接前面昼夜交替的知识,学生在掌握了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之后,再由地方时过渡到本节课的区时,学习用区时计时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使知识点的衔接显得自然。“启下”主要表现在:本节课属于地球自转的现象,为第四节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的现象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一天内早、中、晚时间点的变化,也和第四节的“二分二至日”构成了完整的时间体系。由自转到公转,由时差变化到四季变化,再将自转和公转两者的运动结合起来,整个知识点的教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记忆顺序,提高了学习效果。

(一)学生心理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对各种奇特的地理现象都有好奇心,喜欢探索、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落实到本节课,对于学生而言,本节课展现出“同一时空各地区时间不同”的现象突破了他们平常的思维认知和惯性思维,向学生打开了一扇多元时空的大门,因此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学生能力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学习了1个月的高中地理知识,形成了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然而,由于时区的知识对于缺乏长途旅行经验的学生来说很难从日常生活中直观感受,他们很难建立起调整时差的概念,甚至从来没有从全球的宏观角度考虑过时间差异。因此,教师如何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使学生理解时差现象存在的现实性、客观性和必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维特点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包含较多数学元素和推理关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标准》的要求,化抽象概念为具体案例,化平面图片为立体模型,化静态知识为动态画面,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加上动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取材上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分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并且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师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时区和区时进行简单换算

2.学生能够根据国际日界线的意义并判断东跨和西跨日界线时的日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将影视作品贯穿整个课堂,激发学生对时区和区时知识的浓厚兴趣

2.通过教具演示和动手实践的直观感受,学生能建立起时区系统的空间立体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将知识与实例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2.通过课堂互动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世界各地区时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侧日期的转换和原理

1.教学环境:

具有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室,学生群体

为高一上学期的普通高中生。

2.资源准备:

时区教具、教学PPT、PPT翻页笔、导

学案等相关教学资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主要是遵循以下两个原则来展开课堂教学: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由于地理区时与时差转换的内容属于全球性、宏观性、动态性的知识,因此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很难用动态的动画和模型使学生感知时区系统的空间立体感以及区时的动态变化过程。本节课改革传统教学中的静态教具展示和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为动态的模型演绎和师生的双向互动。该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实践和亲身参与中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采用有趣、形象的事例,真正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时区与区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宏观、抽象和复杂的知识。一是由于该知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切入,需要学生有全球化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这对于较少开展的长途旅行的学生而言存在较大难度;二是由于该知识涉及较多的数学运算和公式,直观类的内容不是很多,以抽象知识为主,重在理解、计算和运用,与前面“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两节等单纯阐述现象的课程产生较大转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明显感觉到学习难度逐渐增大。教师在本节课上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本章节内容,还要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抽象知识回归生活,并结合有趣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将复杂问题阐释清楚。

(三)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发现地理、运用地理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生动的故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在情境中体会到所学的区时知识对于今后生活、工作的巨大作用,从而在运用地理的过程中喜爱上地理。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情景性教学,以大家熟悉的法国小说家儒勒2凡尔纳1872年发表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一书中的故事引入,因此我想采用:直观演绎法、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1.直观演绎法:教师运用PPT动画以及模型演绎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展示各地区时的动态变化。

2.活动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活动,并通过组织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理

解时区的分布和区时的运用方法

3.情境教学法:教师以案例或场景为载体,通过创设画面,引入情景的方式,辅之生动的文学

语言,并借助媒体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引入教师营造的情景中,师生就在给氛围中开展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学生在主动参与前提下,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分析得出对结

果的正确解释,并从中发现知识。

2.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合作性学习。

【承转】为了帮助福格先生赢得比

赛,他的仆人“路路通”需要在出发前

认真学习区时的相关知识。

二、【实践活动】——火眼金睛

【具体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教具上

各时区的钟表时间,将看到的数据记录

在表格中,并分析数据之间的规律。

【承转】在了解区时的换算方法之

后,我们一起跟谁着福格先生开始环球

路线,并在该过程中运用刚刚学过的知

识。

三、【实践活动】——我是路路通

【承转】在兰州地区调整好区时之后,福格先生和路路通一同去搭乘火车,却发现错过列车,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刚才学到的理论错误了呢?

中国全国采用东八区°作为全国的统一时间,即后来的“北京时间”。

【承转】当回到原出发地伦敦的时候,福格先生的手表已经转过80圈,他自以为自己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输掉了赌局。然而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出乎

东八区

福格先生的环球旅行:

一、出发地

出发地一:伦敦——时区基准线“本初

子午线”经过的地区

1.未知区课堂小结:

时=已知区时+13小时

2中国兰州区时=伦敦区时+7小时

二、途经地

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

二、国际日期变更线规律

自东向西减一天

自西向东加一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地理区时与时差换算》导学案亲爱的同学们,地理时区与区时作为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重要体现,是必修一第一章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由于本节课的区时和时差属于宏观化、空间化、数理化的知识,因此请大家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运转自己的大脑,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请大家牢牢抓住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同一时空下,各时区区时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该知识点贯穿整堂课,是判断各类问题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种奇特现象出现的基础。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同学们,加油!

一、各时区区时的简单关系

仔细观察,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 +1小时3

二、菲利亚斯2福格先生的旅程

1)旅程一:从英国伦敦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分析: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在___________区,和英国伦敦有_______小时的时差,仆人路路通需要将福格先生的手表____________(调快/调慢)________小时。当伦敦此时为中午12点时,兰州为_______点。

2)旅程二: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到中国兰州

分析:中国兰州在___________区,和英国伦敦有_______小时的时差,仆人路路通需要将福格先生的手表____________(调快/调慢)________小时。当伦敦此时为中午12点时,兰州为_______点。3)材料:晚上7点,他们去搭乘T9201次列车,却被意外告知火车已经在一个小时前开走了!

思考:在调整时差之后,为什么菲利亚斯2福格先生还是错过了兰州当地的列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际日期变更线

材料:福格先生抵达伦敦时,他的手表已经转过了160圈(每2圈为一天),按照他手表转动的圈数计时,他已经用了80天的时间,加上从伦敦火车站赶到皇家科学院的时间,他已经超出了80天,输掉了比赛。然而,女皇却告诉他,他还有24小时的时间。请分析在各个时间结点,当伦敦时间已知的时候,各途经点的具体时间?以及在各途经点福格先生需要将手表拨快几个小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