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

时间:2016-07-21 08:50:09 | 作者:刘俊利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n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习汉文化,重建我们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汉服了解到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我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最准备好了吗?

汉服文化节策划书-副本

XXXX学院 国风汉服文化节 活 动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国学社 目录 一、活动背景简介 (3) 二、活动设计理念 (3)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3)

四、活动可行性分析 (3) 五、整体活动流程 (4) 六、活动简介 (4) 七、活动详细方案 (5) 八、活动紧急状况的替换方案 (9) 九、活动详细经费预算 (9) 一、活动背景简介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汉服,关注华夏传统文明。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去传承和发展我们央央华夏的礼仪文明,将我们的汉服文化发扬广大。汉服复兴不断得到国内外众多爱国人士的支持与赞扬。汉服的复兴正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华夏有衣汉服社顺应

这一时代要求,在我们行院积极筹备并举办“汉服文化节”活动,旨在宣传汉服礼仪,宣扬华夏文化。 二、活动设计理念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活动主题 礼乐中华,盛世霓裳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1、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丰富我院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品位,进一步美化我院同学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间交流、合作,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深化相互的友谊,进一步融洽学院的氛围。 2 弘扬汉文化,为复兴汉族自己的民族服饰而努力。让全校学生对汉服文化能有更多了解,带动同学们对汉学的兴趣,同时让同学们感受汉服的魅力,尽力恢复汉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行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一抹亮丽的风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高新生活动兴趣,并提高同学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 三、活动可行性分析 1、本次大赛由国学社举办,在礼仪接待方面做足准备的前提下,特别邀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汉服协会的嘉宾表演,使大赛的举行有一个浓郁的文艺气氛作背景。 2、本次汉服展活动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把我们自己民族服饰含有东方元素的含蓄之美展现给我们的同学,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具

凤曦国学汉服社活动策划书

2015工商职业学院 凤曦国学汉服社 汉服展示宣传活动策划策划书

主办单位:财经管理学院承办单位:凤曦国学汉服社 目录 一、活动概述 1、活动背景 2、活动简介 (一)、活动主题 (二)、参赛对象 (三)、活动目的 (四)、容要求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地点 3、活动资源 (一)、人力资源 (二)、物品资源 二、活动准备 1、策划准备 2、活动宣传 (一)、宣传工作 (二)、报名工作 三、活动流程 四、部门分工 五、注意事项

六、附录 一、活动概述 (一)活动背景 汉服,即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近四千年中,以汉族(及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等)的礼仪文化为基础,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其它民族传统服装的服装体系。当代,社会上重新出现了复兴汉服的热潮,希望透过复兴汉服让国人认识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现在,就从我们做起。(二)活动简介 1、活动主题 汉服展示宣传(走进华夏衣冠,展现汉服华韵) 2、活动目的 通过汉服的展示和相关知识的介绍,纠正本校大学生对汉服的误解,加深对汉服的认识,并以此来引导参与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服文化,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本校的复兴提供一个有效的渠道,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汉族传统服装。 3、参与对象 工商职业学院凤曦国学汉服社全体会员 4、容要求 汉服观赏,知识讲解。展示的汉服必须形制正确,不能出现非汉服或与汉服不想关的东西;宣传的容必须正确、合法,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5、活动时间

(待定) 6、活动地点 淘宝街 (三)、活动资源 1、人力资源: (1)、广阔的人脉资源 (2)、身边有专业的“大家”,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帮助 (3)、社团社员众多,大家出谋划策,集思广益 (4)、得到社团的支持 2、物品资源: (1)、有几套形制正确的汉服 (2)、社团预期购买几套汉服 (3)、宣传海报、活动物品及其相关的其他物品 二、活动准备 (一)策划准备 办公室整理相关的资料供给组织部,并协同组织部写策划,宣传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财务部支出一些社费买相关的物品,供活动使用。 (二)活动宣传 1、贴海报:宣传本次活动的基本信息,并简单说明活动的奖项设置,引起大家的关注 2、挂横幅:在横幅上简明扼要的说明活动举办的主旨,容深刻,扩大影响力。 3、QQ、微信等宣传 4、在活动期间,由多名同袍穿上汉服,起到吸引的效果,让其他同袍可以试穿汉服。 5、报名工作:当场报名 三、活动流程 到活动开始时间后,主持人和汉服讲解人一同汉服入场,主持人简单介绍下这场活动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 时间:2016-07-21 08:50:09 | 作者:刘俊利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n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浅谈:汉服的色彩搭配艺术

在汉服吧潜水很久了,一直关注汉服运动,也为汉服能重现中华而开心与欣慰。常常无事便去些汉服商家,在那些或超逸,或庄重的汉服里,寻找自己喜欢的那一款。现在的商家对待汉服的态度越来越严谨,形制也愈发正规,让人高兴。可同时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配色。 不知道同袍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常常看到一件汉服,会心喜它的雍容,飘逸,庄重和美丽。可一穿到身上,或出去走一圈,就能感觉到一种异样:是环境太过现代化还是自己人不够漂亮?为什么穿在身上总有那么点浮躁,花哨,与环境格格不入,总有点观感上不如和服,韩服的感觉呢? 我是个沉迷于色彩的人。尽管对色彩的了解还只是皮毛,却也隐隐嗅到了一些汉服因色彩不对味所带来的视觉尴尬。一件精致的汉服,形制自然重要,可是若没有合适的面料,和谐的配色,汉服的感官效果与文化韵味便会大打折扣。而我们古人在配色上,是有很高的造诣与完备的系统的。可惜我不才,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泛泛,但是这里依旧想把自己的一些观点与看法贴出来。说得不好,还希望各位见谅~ 前面有些冗长,汉服要在后面一点才讲,希望筒子们耐着性子看完。 我想每个国家,都有着最具代表性的本国传统颜色,说两个最为熟知的,中国红与中国黄。然而很多人不喜欢所谓的传统颜色,嫌它俗气,艳丽,乡村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能惋惜地叹一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断层得太厉害了。要知道,我们的传统色彩远非只有夺目的红黄二色。中国古色,原是以婉妙,雅致,鲜妍为特点的。而那些笔墨难以形容的色彩,更是都有着自己独特而美丽的名字。灰褐不叫灰褐,叫秋香色,棕黄不叫棕黄,叫琥珀色。青色有雨过天青和鸭蛋青,绿色有绀碧色与松花绿……文化的断层,使这些美丽的颜色只能在染坊和裁缝店的簿本上找到。 幸运的是,有网友因为看到日本的传统色彩谱所感,收集整理了一套中国传统色彩谱。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颜色。虽然整理得不算很全,颜色上也多少有点误差,却已是难能可贵了。下面先贴上来。 下面的图谱,还是很重要的,里面的颜色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为保持连贯性,希望筒子不

中国汉服文化

.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

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第三,弘扬华夏礼仪。我们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而在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君子与淑女的形象,男性更显挺拔与潇洒;女性更显清秀与雅致。第四,纠正一些错误看法。一来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只是沿着华夏文化的传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装的简称,是我国各名民族服装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影响范围极为广大的一种民族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学家研究论证传统的汉民服装最为符合人体健康要求,其舒适程度远远大于大于现代服装。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的束缚极小。汉服礼服高雅华贵,气势雍容,汉服常服潇洒飘逸,如仙如云。汉服在千百来曾经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组合,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汉服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和民服也可分为礼服和常服。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袴褶为常服。 一、汉服特征

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襦裙”制(襦,即短衣) “袴褶”制(上短衣,下长裤)等 1衣裳

衣裳,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领大袖的,裳的结构类似裙子,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形式.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制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2深衣 上衣下裳相连,有曲裾和直裾之分。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即"续衽钩边"。深衣被儒家赋予了很多理念与意义,成为文人的基本装. 3袍服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

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4襦裙 上短衣,下裙,裙以带系扎.有短襦,半臂,大袖衫 二、汉服的种类 常见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

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 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

中国古代汉服文化

中 国 古 代 汉 服 文 化 季莉 201102344088 财务二班

中国古代汉服文化 一、简介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二、特点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三、基本结构 1、首服 首服,亦称元服。元本指头。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汉民族的成人礼——男子冠礼,女子笄礼,足见首服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可谓: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冠巾对应着身份地位,二十弱冠后,士人冠而庶人巾。衣冠齐整才是完整的仪容,古人重之。 2、体服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如襌衣、襜褕(chan yu)、复袍;根据生活方式的适应,样式也有变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汉服英文介绍

汉服英文介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Dress culture is introduced 服饰文化介绍 Hanfu clothing is the traditional clothing of the Han Chinese(Han -the predominant ethnic group of China).?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 It's the significant cultural symbo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it has had a long history for nearly 4000 years since China originally began.? 她从中华文明开端时就已经存在,至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当然如果你喜欢你可以说成5000) However, it has been eliminated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Qing Dynasty (the Manchu minority ruled dynasty) in about 300 years. The ruling class of Manchu banned Han Chinese clothing and replaced it with their own costume. This is why today's Chinese national costume was widely known as Qipao (Chi-Pao), a Manchu style of clothing. Our effort is to re-promote and advocate Hanfu to the public awareness.? The main feature of Hanfu is wrapping the right side over before the left.There are casual wear and formal wear of it.?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包含礼服和常服两种。 For the casual wear such as Shenyi (Shen-Yee): a long full body garment; Ruqun (Zu-Chin): a top garment with a separate lower skirt, etc. Formal garments may include: Xuanduan (Shyan-Duan): a dark robe, this dress is mostly used in sacrificial ceremonies and state occasions; Yuan-Lin Shan: a closed, round collared robe, mostly used for official or academic occasions.?Chinese civilization, also called "Hua-Xia" ("Hwa-Shia"). "Hua"("Hwa") means the beauty of the dress & decoration which is Hanfu clothing; "Xia"("Shia") is the grandeur of rites and social conduct.? 中华文明又被称为“华夏”,华代表服饰之美,夏代表礼仪之大。 Many East Asian national costumes, such as the Japanese Kimono, the Korean Hanbok still share the basic style with Hanfu,as historically these nations we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Han) Chinese culture. 东亚许多民族的传统服饰,比如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是在汉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ostume in the Han Dynasty 汉服

国学第3课-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上课讲义

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 一、衣冠上國今猶在——漢服簡介 何谓华夏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谓“夏”,华夏就是指我们这个服饰盛美、礼仪优雅高尚 的民族。华夏民族(汉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通常用华夏和中华指代中国文明。◆《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 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何谓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 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 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汉服特点 ◆交领右衽 左领压右领是有对别人的尊重,体现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的含义。 ◆无扣结缨 ◆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 汉服制式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 然而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周制昏服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 服——襦裙。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下图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 的宋代襦裙剧照。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钗钿礼衣——(左图)唐代盛装。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 ◆上下连裳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 样式。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走进汉服美丽教案

走近汉服 课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美术是文化的载体。在服饰上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如何从蛮荒走向文明,建立起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秩序。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一次经受历史的洗涤,从君主集权走向民主共和,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上的尊卑体系也被打破。一部服饰的发展史,是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发展史。 2,汉服极具美感。中国美术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自然中蕴含线条之美,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用灵动自然的线条塑造画面。汉服中也极力寻找线条的节奏韵律,展示流畅柔和、内敛含蓄的汉家之美。 过程和方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法、观察法、比较法、实践法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汉服产生兴趣,进而探究汉服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 1,在课堂的引入阶段,通过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 2,展示有亲和力的卡通汉服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3,展示古代绘画或出土文物图片,增加课堂内容的严谨性。 4,请学生模仿出土文物例如汉代折腰翘袖舞陶俑的舞姿,让学生能更好的代入情境,体会汉服的特点。 5,朗诵今人词作,将课堂上体会到的身为华夏民族的自豪感抒发出来。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情感和价值: 1,自信、自尊、自豪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从诞生之初,就是极其优秀自信的民族,由于其文化远超四方,曾经周边各国都纷纷以颁布法律的形式学习华夏的衣冠。作为中国人,应该有傲视四方的实力和自信。 通过分析汉服的各种特点,增加学生对汉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说过“越是在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的认同,身份辨异。而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通过服装系统能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记忆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3,但晚清以降,曾经的天朝上国已不复存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也曾盲目洋化,过分追求西方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理念。相反,华夏文化日渐式微,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破坏。而随着我国的复兴,中国再次跃升世界强国,这需要我们在文化上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重建具有独特民族特点的适应新社会发展的礼仪和道德系统,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篆体"华夏",请同学辨认。 问:”华夏的含义?”华夏为族名,是汉民族的前身。 问:“那我们汉民族为什么要用它来作为我们民族的名称呢?” 据《左传》记载:华为服章之美,夏为礼仪之大。我们汉民族是一个有着美丽服饰,良好礼仪的民族。 以“华夏族”自居的,是生活在伊洛平原的中原之人,因其文化远高周围四夷,所以将生活其中的空间称作“中国”。 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所指区域也随之扩大,基本与“华夏”同义。中国与华夏,也常被后来合称为“中华”。

国学社汉服巡礼主持串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独华言之缺,独夏谓之残,两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始称华夏。”曾记否,白居易“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曲”的飘然若仙,曾记否,李太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中的彩云轻描,曾记否,纳兰容若“一片亭亭空凝伫,趁西风,霓裳徧(bian 去声)舞”中的唯美婉转。 “幽幽千年,熠熠华服。”尊敬的诸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在这个皓月如水的夜晚,我们很荣幸诸位能在百忙之中莅临本次锦绣华章汉服巡礼现场,我仅代表本次活动主办方表示诚挚的谢意,我是主持人 XXX XXX XXX 在晚会开始之前,请允许我荣幸的为大家介绍本次巡礼的到场嘉宾,他们是。。。。。主办方。。。 承办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国学社]。。。。。。 赞助商。。。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以上领导和嘉宾的出席表示欢迎与感谢! 主持人:常言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相遇即缘且珍惜,举杯共醉舞良宵又何尝不可。轻步曼舞燕子伏巢、疾飞高翔鹊鸟惊夜。美丽的舞姿闲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如此良辰美景、与君同在,舞一世何如?接下来有请来自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同袍带来的《长安歌》掌声欢迎 主持人:月在众多文人骚客的雕琢中多少带着些许离愁别绪,月有千千面,人有万万情。人心不识东风绪,月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下面就让《月满西楼》为我们展现别具一格的月之风韵。 主持人:一曲《月满西楼》真令我等大开眼界。然而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琴棋书画”这雅人四好不免明珠蒙尘。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当文武相遇又是

怎么样的场面?文武交融是否能挣脱物质的桎梏,洗涤浮躁之风呢?接下来有请XXXXXX带来,《阳关三叠》 主持人: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礼经过数千年的锤炼臻至完善,礼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一举一动莫不蕴礼。茶亦有其礼仪,名曰茶艺。 主持人:罗纨绮渍盛文章,极服妙彩照万方,汉服于今时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记起,我们也收到了来自各大高校的学子们对汉服的热情 主持人:千江有水映明月,天地百转梦中吟。净莲寒影回花落,山河问之世间情。一曲云水逸,且让我们在云水之间逍遥,笑看红尘又一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全盛时期的唐朝有理由让所有华人为之骄傲,唐韵遗风犹存至今,我们还记得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佳人么?她们或荣华富贵,或才貌双全,而今她们早已远去,我们拿什么来追思呢?请欣赏由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带来的情景剧《大唐红颜赋》。 接 主持人:振袖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接下来请欣赏由商学院带来的舞蹈,《水调歌头》 主持人:仿佛兮若轻云之闭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有请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国学社的 xxxxxxx带来的相和歌掌声欢迎 ,豆蔻是指几岁13

中国汉服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是从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和影响了整个。汉人、汉服、、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 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第三,弘扬华夏礼仪。我们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而在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君子与淑女的形象,男性更显挺拔与潇洒;女性更显清秀与雅致。第四,纠正一些错误看法。一来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只是沿着华夏文化的传统,回归华夏正道;二来.汉服不是古装;三来,汉服复兴不是“汉服热”那么简单,离开历史谈传统服饰是荒诞的。

汉服与汉文化复兴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汉服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 汉服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目前来说,我国关于服装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只有“外观设计专利”这一项(一般某件时装的独特外观设计申请在当天就可以取得专利申请号码,并在6到8个月内获得专利授权)。而汉服作为民族服装,款式和外观基本上是固定的,从款式和外观来说属于全体公民共有,所以任何商家不可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面料和颜色花纹基本上属于面料的范围(国外有面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没有),而商家的面料一般是从外采购,所以不同商家也可能买到相同的面料,某家商家不可能用了某种独特的面料就不允许别人用(因为就算面料有专利,也属于面料开发商,而不是汉服制作商家)。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汉服商家自己设计出独有材质或花纹图案的面料,再拿去纺织厂生产出来,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时的这个汉服商家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独家使用权的(当然这种自己设计定量生产的面料,其他汉服商家估计也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到,就算想山寨也山寨不能)。而最后就剩下颜色搭配了,这个的侵权更没有办法认定的。 第二,从国内整个服装行业来看,主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商家基本没有。这是由服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服装外观设计专利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服装产品因为与人体的特

汉服文化题

一、汉服文化 1.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交领右衽或领口呈“y”字型的衣服即为汉服。 B.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 C.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但古装具有历史时代性,而汉服具有传承及发展特点。 D.汉服是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朝末汉人所着服装而形成的一整套服装体系。 2.在汉服复兴运动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话出自哪部书? A.《论语正义》B.《左传正义》C.《毛诗笺》D.《春秋繁露》 3.明确出现定义“汉服”一词为汉族民族服饰的书是? A.《辽史》B.《汉书》C.《唐书》D.《元书》 4.如果你是一个导演,日前你在拍摄一部相关赵飞燕题材的电视剧,导演要求美术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历史真实,不能有乱穿越的现象,那么,底下有哪个是不符合这个要求的设计: A.高髻分髾B.道袍C.直裾D.垂鬓 5.《礼记?深衣》提到“五法已备,故圣人服之”,是指深衣的五种基本法度,如下表述正确的是? A.规、矩、权、衡、平 B.规、矩、方、直、衡 C.规、矩、绳、权、衡 D.规、矩、衡、方、平 6.对成人礼(男冠礼女笄礼)意义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明确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B.明确成人所应具备的行为举止。 C.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为重。 D.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 7.在汉服宣传过程中,你认为哪种行为是较为不妥的? A.遇到不解温和发问者,耐心细致讲解。 B.面对家人朋友长辈时,找准适当话题润物细无声地普及汉服概念。 C.路人甲疑心拍戏,面带鄙夷火冒三丈朝路人甲臭骂一通。 D.在工作、求学、生活中,争取机会进行合理的推广。 8.“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句解释婚礼伦理含义的话出自哪部典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