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调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小麦调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小麦调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小麦调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小麦调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邬大江

浙江恒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215

摘要小麦调质是清理工艺的一个关键环节。研究与实践表明,小麦调质的效果与小麦品种、小麦清洁度、水质、加水量、水温、环境温度、着水设备、着水润麦次数以及润麦时间等因素有关。小麦调质不仅可以改善小麦的制粉特性,还可以改善面粉的品质特性,同时还会给面粉生产带来一定的食品卫生安全风险。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小麦调质工艺与设备技术很有必要。

关键词小麦调质加水润麦制粉特性

中图分类号:TS21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5280(2017)03-0005-05

小麦调质处理就是把一定量的水加入经过基本清理干净的小麦中,并使水分均匀地分布到每粒小麦的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浸润之后,使麦粒表面的水分渗透到麦粒的内部,使麦粒内部的水分重新调整的过程[1]。小麦调质过程包括了加水(着水)、水分分散、静置(润麦)三个环节[2]。

小麦调质是获得最佳制粉工艺效果必不可少的关键工序[3]。小麦调质后,小麦水分重新调整,从而改善其物理、生化和制粉工艺性能,以获得最佳的工艺效果[4]。调质后小麦皮层韧性增加,胚乳强度降低,皮层与胚乳容易分离,小麦的制粉特性得到改善,从而提高面粉出粉率、降低面粉灰分、降低动力消耗.,保证面粉水分。调质处理还能明显影响酶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游离氨基酸、多肽、单糖、低聚糖含量,改善面粉的生化特性、流变学特性、烘焙蒸煮特性及食用品质特性和食品工艺特性[5]。小麦通过调质,增加了小麦含水量,从而提高了面粉、麸皮的水分,使得面粉、麸皮不耐储存,导致麸皮容易霉变。润麦过程中小麦容易滋生微生物,影响面粉食用安全[6]。

小麦调质是实现制粉生产连续高效、面粉质量持续稳定以及经济效益良好的手段之一。除了具备先进的润麦工艺和优良的着水设备之外,还须要准确设定入磨水分、科学计算润麦时间、精准控制加水量,才能持续获得最佳润麦效果,确保调质后的小麦水分适合制粉性能要求:麦堆内部各粒小麦水分均匀分布,且水分在麦粒各部分中有一定的分配比例[7],即小麦水分均匀稳定、润麦充分。小麦调质过程中,还应该尽量避免小麦被污染以及控制微生物的滋生,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1 原粮对调质的影响

原粮品质是决定调质处理的内在决定因素。原粮水分低、吸水量大的淀粉和蛋白质

的干物质含量较高,因而吸水量大,原粮水分高的则相反。小麦的成熟程度、表面形状不同,吸水能力不同,皮层厚、籽粒瘦小、虫蚀粒多的小麦,皮层和胚含量高,吸水量少而快。硬质小麦组织结构紧密,吸水量大而且速度慢,调质处理时应加大着水量、增加润麦时间,软质麦则相反[8]。

原粮小麦品种均匀度与水分均匀度对小麦调质有直接的关系。小麦来源于千家万户,很容易导致一仓或一批小麦品种、品质以及水分不均匀,不同硬度、水分的小麦配麦混合后的混合麦质量和水分不均匀,硬麦、软麦对调质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些因素存在会影响到小麦调质处理的最终效果,从而影响制粉,所以,应该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条件允许的话,硬麦、软麦最好分开调质处理。

小麦加水一般都是放在小麦经过一次清理流程之后,小麦的杂质基本清理干净后进行的。小麦清理的干净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调质的效果,如果小麦清理不干净,含有尘土以及病变粒小麦,这将增加小麦污染以及滋生有害微生物的风险。因此,在润麦前应尽量将小麦中的各种杂质清理干净,这样才能防患食品卫生安全风险。

2 水质对调质的影响

一般说来面粉厂用于小麦加工的生产用水有3种途径,一是从城市供水管网直接

取水;二是加工厂自己打井取地下水;三是有些延江河湖泊的小麦加工厂会直接从江、河、湖中取水。在小麦加工过程中的生产用水不管是地下水还是地上水,使用前均应经有关部门对水质进行化验,看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如不能达到则应根据水中的超标物质进行处理。小麦调质加水过程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是水质问题,由于小麦加工中所加的水有一部分会渗入胚乳中,将来会随着面粉直接被消费者食用,因此水质问题对面粉卫生品质有直接影响。水质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用于加入的水质本身的问题;二是水

在车间内暂存时或加入时受到污染[9]。

实践证明,改善水质可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王安东[10]发明了一种小麦面粉纯净水着水润麦新技术并运用于生产实际,该技术是在小麦粉生产过程中使用由深井原水经过过滤而成的纯净水着水润麦,经过处理过的水源对小麦进行着水润麦,不仅提高了水渗力,还避免了因水源污染造成的重金属、农残、细菌、虫卵等各种生物、化学、物理方面对人体的危害。

有研究表明,在水中分别添加纤维素酶、盐水、臭氧水等均可以改善调质效果。卞科[11]等发明了一种酶法小麦调质方法。该发明采用在润麦水中添加纤维素酶或者戊聚糖酶可缩短润麦时间,相应的在润麦过程中微生物的滋生也大大减少。合适的加酶量: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1~0.2g/kg小麦,戊聚糖酶0.1~0.2g/kg小麦,通过加酶处理后,润麦时间减少,出粉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在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15g/kg小麦条件下,润麦时间可缩短到5h,出粉率达到76.6%;由于润麦时间大大缩短,相应地酶

河南省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河南省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前言 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围绕核心要素粮食作物产量,谷物产量,小麦产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研究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南阳市小麦产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南阳市粮食作物产量指标分析 (3) 一、南阳市粮食作物产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粮食作物产量现状统计 (3) 三、南阳市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产量比重统计 (3) 四、南阳市粮食作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南阳市粮食作物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粮食作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粮食作物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南阳市粮食作物产量同全省粮食作物产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南阳市谷物产量指标分析 (7) 一、南阳市谷物产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谷物产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南阳市谷物产量占全省谷物产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南阳市谷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南阳市谷物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谷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一、项目名称近海有害赤潮应急处置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

一、项目名称:近海有害赤潮应急处置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1)责任专家:张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院士/研究员,海洋科学有害赤潮是一种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理方法,有 关赤潮的防治成为世界性技术难题。该项目发明出高效治理有害赤潮的改性粘 土材料以及专用设备;发明了赤潮生物分子探针检测技术,实现了对赤潮生物 快速、灵敏的检测分析,取得了有害赤潮防控领域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在我 国近海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整体技术经达到了该领 域的国际领先水平。本人认为该项发明成果已经达到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相关授 奖条件,愿意作为责任专家,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2)提名专家:秦大河,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院士/研究员,自然地理学 有害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不仅影响近海生态环境,甚至威胁滨海核电冷源安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成员长期从事有害赤潮防控方面研究,发明了高效治理有害赤潮的改性粘土材料,发明了服务于现场治理的赤潮快速检测技术,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迄今,该技术已在我国沿海从南至北20多个水域得到成功应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鉴于该团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技术应用效果,本人郑重推荐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3)提名专家: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院士/教授,水产养殖学随着沿海人类活动的加强,有害赤潮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生态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如何应对这种突发性的赤潮灾害,一直是国内外该领域的一个技术难题。该研究团队针对这一国际难题,自主研发了改性粘土应急处置技术和赤潮快速检测方法,取得了海洋环境保护领域上的重大突破,满足了国内外的迫切需求。本人认为该技术发明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符合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相关授奖条件,特提名该成果申报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及前景 摘要: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讨论了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进展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的有益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栽培品种,对其抗性、品质、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双亲亲缘关系较远造成杂交不结实、杂种不育、杂种后代长期分离、预见性差,使该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植物转基因技术被证明是进行外源基因定向转移独特而有力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改进了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以按照需要,将有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进行人工重组,在离体条件下转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表达,定向改造植物,可以打破基因流的界限,而且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小麦是举世公认的最难转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且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经过许多学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逆性(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例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已经通过安全性试验;抗草胺膦转基因小麦、抗咪唑啉酮转基因小麦、高蛋白转基因小麦、抗虫和耐镇草宁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抗蚜虫转基因小麦、抗小麦黄花叶病毒转基因小麦,以及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的转基因小麦正在田间释放[1,2];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3]、转Trx-S 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已进入中试阶段[4]。近年来,中国在小麦转基因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并获得了一批具有抗病虫、抗逆境及改善品质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部分品系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本文概述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常用遗传转化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小麦转基因技术 小麦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 导入小麦细胞,使之稳定地整合、表达并遗传的综合技术。小麦转基因技术可根据转化目的基因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第二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如PEG法、电激法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一类方法。 1.1 花粉管通道法 中国学者周光宇1974 年提出的DNA 片段杂交假说是花粉管通道法的理论基础,他于1983 年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该技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 送入胚囊中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利用该法进行基因转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国。1992 年,周文麟等通过花粉管法将C4作物的DNA 导入小麦,获得了具有C4作物若干性状的转“基因”后代[5]。随后,曾君祉等利用该法将带有GUS基因的pBI121 质粒导入小山3号,获得 5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4.7%[6]。阎新甫等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花76,既获得了符合遗传规律的稳定抗病后代,还明确了抗白粉病基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7]。Ziberstein A 等将质粒DNA 涂于授粉的柱头,提高了转化频率,并完成后代分析和分子鉴定[8]。成卓敏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 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品种,获得了抗黄矮病毒GPV 的转基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假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赤潮的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7:17-21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耶和华这样说,我要用我手里的杖击打河中的水,水就变作血,因此,你必知道我是耶和华。 河里的鱼必死,河也要腥臭,埃及人就要厌恶吃这河里的水。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对亚伦说,把你的杖伸在埃及所有的水以上,就是在他们的江,河,池,塘以上,叫水都变作血。在埃及遍地,无论在木器中,石器中,都必有血。 摩西,亚伦就照耶和华所吩咐的行。亚伦在法老和臣仆眼前举杖击打河里的水,河里的水都变作血了。 河里的鱼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吃这河里的水,

埃及遍地都有了血。 赤潮发生时,海水变得黏黏的,还会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摘要: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概述了国内外赤潮监测和预报状况,着重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赤潮预报的方法;总结了赤潮遥感预报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机理和生态过程的赤潮预报模型将是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赤潮灾害;监测预报;遥感;模型 Abstract: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offshore red tide hazard severely damaged oceanic ecological balance and marine environmen.t The status quo of red tid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described.Themethods of red tide forecasting by remote sensing are particularly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affecting red tideforecasting are summari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d tide forecastingmodelbased onmechanism and ecologicalprocess is promising. Key words:red tide hazard;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remote sensing; model 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局部海域因浮游生物突发性地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几百万~几千万个赤潮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变色发臭的异常现象。赤潮首先是生物学的问题,但同时也是环境学的问题,赤潮是海洋严重污染的结果,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是其形成的物质

小麦品质研究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姓名: 赵娇娇 学院: 农学院 专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 种子72班 学号: 1127219 指导教师: 王秀娥职称: 教授 2010年5 月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赵娇娇指导老师:王秀娥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72班, 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约为 8%-20%,主要包括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是面团弹性和延伸性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组分与格组分的分布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因此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进 HMW-GS 组成一直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改良的重要途径。目前推广的优质强筋小麦基本都携带优质亚基,然而真正适合烘焙优质面包的强筋小麦并不多,贮藏蛋白组分的含量及比例不合理是主要原因,改进贮藏蛋白亚基的质量组成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谷蛋白、醇溶蛋白、品质、加工品质 Wheat proteins and their subunits and quality of wheat flour ZHAO Jiaojiao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7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Key words: 前言(引言):×××××(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正文:×××××(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结论:××××××(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1) [3]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

全球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趋势

全球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趋势 一、国际情况 近年来,世界粮食作物产量增长幅度正常,但落后于需求增长幅度,总体上产不足消,供需缺口依靠库存弥补. 2008年末,全球粮食库存量降至30 年来的最低点,仅只够消费53 d,这不仅直接带来了粮食安全隐患,而且也导致粮食价格飙升,仅2007年全球粮价就上涨了40%。当前,世界正经历着6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危机,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 30多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 1.世界主要生产国的小麦产消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总耕地面积稳定,约为14. 15亿hm2 .在美国、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耕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中,约有1/3~3/4的耕地用于发展谷物生产,主要产麦国10% ~40%的耕地用于发展小麦生产.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 4亿hm2,其中57%用于发展谷物生产, 16%用于发展小麦生产. 就世界小麦收获面积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在2. 1亿~2. 3亿hm2之间, 21世纪最初几年的平均数和20世纪60年代基本相当.中国小麦生产和世界小麦发展趋势一致,所不同的是,中国小麦总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有所减少,不同年代的平均单产提高幅度更大,约是世界平均单产提高幅度的2倍.有关资料还表明,从1949—2007年,中国小麦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其中1997年前,小麦生产稳步向前发展,1998年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呈下滑趋势, 2004年后由于国内粮食供求偏紧、粮食直补政策与免农业税等,播种面积有所恢复,到2007年约为2 298万hm2,单产和总产分别达到4 781 kg·hm-2和1.098 6亿t。(世界小麦产消与贸易形势动态分析及小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贺德先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 o.l 43 No. 2 2009)

小麦调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小麦调质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邬大江 浙江恒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215 摘要小麦调质是清理工艺的一个关键环节。研究与实践表明,小麦调质的效果与小麦品种、小麦清洁度、水质、加水量、水温、环境温度、着水设备、着水润麦次数以及润麦时间等因素有关。小麦调质不仅可以改善小麦的制粉特性,还可以改善面粉的品质特性,同时还会给面粉生产带来一定的食品卫生安全风险。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小麦调质工艺与设备技术很有必要。 关键词小麦调质加水润麦制粉特性 中图分类号:TS21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5280(2017)03-0005-05 小麦调质处理就是把一定量的水加入经过基本清理干净的小麦中,并使水分均匀地分布到每粒小麦的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浸润之后,使麦粒表面的水分渗透到麦粒的内部,使麦粒内部的水分重新调整的过程[1]。小麦调质过程包括了加水(着水)、水分分散、静置(润麦)三个环节[2]。 小麦调质是获得最佳制粉工艺效果必不可少的关键工序[3]。小麦调质后,小麦水分重新调整,从而改善其物理、生化和制粉工艺性能,以获得最佳的工艺效果[4]。调质后小麦皮层韧性增加,胚乳强度降低,皮层与胚乳容易分离,小麦的制粉特性得到改善,从而提高面粉出粉率、降低面粉灰分、降低动力消耗.,保证面粉水分。调质处理还能明显影响酶等生物活性物质的活性,游离氨基酸、多肽、单糖、低聚糖含量,改善面粉的生化特性、流变学特性、烘焙蒸煮特性及食用品质特性和食品工艺特性[5]。小麦通过调质,增加了小麦含水量,从而提高了面粉、麸皮的水分,使得面粉、麸皮不耐储存,导致麸皮容易霉变。润麦过程中小麦容易滋生微生物,影响面粉食用安全[6]。 小麦调质是实现制粉生产连续高效、面粉质量持续稳定以及经济效益良好的手段之一。除了具备先进的润麦工艺和优良的着水设备之外,还须要准确设定入磨水分、科学计算润麦时间、精准控制加水量,才能持续获得最佳润麦效果,确保调质后的小麦水分适合制粉性能要求:麦堆内部各粒小麦水分均匀分布,且水分在麦粒各部分中有一定的分配比例[7],即小麦水分均匀稳定、润麦充分。小麦调质过程中,还应该尽量避免小麦被污染以及控制微生物的滋生,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1 原粮对调质的影响 原粮品质是决定调质处理的内在决定因素。原粮水分低、吸水量大的淀粉和蛋白质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渤海湾等近海海域中,曾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潮水,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赤潮”,赤潮的出现不适无缘无故的。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赤潮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赤潮是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甲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

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的危害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赤潮预测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赤潮预测方法研究 引言: 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等均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弄清楚赤潮发生的机理并对其进行准确地预报,对预防赤潮的发生以及减少赤潮灾害带来的损失至关重要。鉴于赤潮突发性和复杂性和对其机理的认识,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依据赤潮影响因子的变化判断其是否发生,它是一个模式识别过程。由于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表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预测方法有效的很少。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好的处理非线性模式识别特性,它独特的信息处理和解算能力对机制尚不明确的高维非线性系统具有很好的建模能力。目前神经网络在生态系统模拟、生态数据处理以及要干生态参数的提取方面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1,2]。本文介绍一种常见的神经网络算法网络,即BP(Back Propagation)网络,以及它在赤潮预测中的应用。 1 赤潮及赤潮的预测研究 1.1赤潮 赤潮(red tide)也称红潮,通常是指一些海洋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水体中过度繁殖或聚集而令海水变色的现象,藻华(algal bloom)有时称水华或藻花,是指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现象,习惯上将水体中藻类达到一定密度后的藻华称作赤潮[3]。自20世纪70年代有比较齐全的赤潮资料以来,我国赤潮发生主要有以下趋势:赤潮的发生以每10年3倍的速度不断上升;赤潮的规模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增加。 有害赤潮是一种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生态异常现象,人们至今还没有对其发生机理有完整、统一的认识,而且赤潮生物的繁殖与其影响因子之间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从而很难采用传统的偏微分方程对其规律进描述。在这种情况下,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主

河南省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河南省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数据专题报告对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做出全面梳理,从粮食作物产量,谷物产量,小麦产量,玉米产量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的理解,洞悉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郑州市小麦产量和玉米产量现状 (1) 第二节郑州市粮食作物产量指标分析 (3) 一、郑州市粮食作物产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粮食作物产量现状统计 (3) 三、郑州市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粮食作物产量比重统计 (3) 四、郑州市粮食作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郑州市粮食作物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粮食作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粮食作物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郑州市粮食作物产量同全省粮食作物产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郑州市谷物产量指标分析 (7) 一、郑州市谷物产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谷物产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郑州市谷物产量占全省谷物产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郑州市谷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郑州市谷物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谷物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资源与环境学院 姓名:漆海龙 学号:3115701060 摘要:在粮食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最为困难的作物,加上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其它作物。随着基因枪的问世、新的选择标记基因和高效启动子的运用,1991年以后小麦转基因研究开始增多。目前小麦遗传转化尽管有多种方法, 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转化方法尚不成熟, 因此建立合适的转化方法是小麦遗传转化成功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小麦基因枪转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几种重要遗传转化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小麦遗传转化, 基因枪法, 农杆菌介导法, 花粉管通道法 正文: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 约占谷物蛋白质的38% ) .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30%. 小麦面粉约含70%~ 80% 的淀粉.通过遗传转化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遗传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可以实现新品种的定向改良,从而创造新的小麦品种。与国外小麦相比, 我国小麦的蛋白质总量不低, 但是在加工品质上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我国小麦贮藏蛋白缺少优质蛋白质亚基。目前在小麦品质改良领域中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过特异地改变某些亚基的构成与比例, 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来改良其营养品质, 进而提高烘烤品质. 二是调节淀粉生物合成途径, 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少甚至没有蜡质的小麦品种,提高其加工品质. 近几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小麦转基因研究大多采用授粉后13~14 d 的幼胚为受体材料,表达载体构建中普遍采用Ubi、E35S 等启动子和bar、nptⅡ、EPSPS 等筛选标记基因,筛选剂一般使用Bialaphos、Glufosinate、G418 和Glyphosate 等,成功利用的农杆菌菌系包括ABI、Agl1、c58C1、LBA4404 和CP4 等。总之,小麦转基因研究涉及报告基因或标记基因较多,目的基因较少,所用的受体基因型大多是Bobwhite。因此,拓宽小麦遗传转化的受体范围,完善农杆菌转化小麦的技术体系,将一些控制抗病、优质、抗逆和抗虫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是今后小麦转基因研究的重点。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 所谓的小麦遗传转化就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麦, 整合在染色体上, 并获得携带目的基因后代的过程. 与其他作物相比, 小麦转基因成功的例子较少, 转化率也只有百分之几, 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组织培养植株的再生频率低, 而且建立稳定的小麦再生体系比较困难. 另一个原因是小麦基因组比较大, 具有17 Gb, 而且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用于制造面包、具有烘烤品质的小麦, 95%是六倍体, 其他的则是四倍体硬粒小麦.另外,小麦的遗传转化体系也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小麦转基因最常用的方法仍集中为基因枪法(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 )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和花粉管通道法( polly tube pathway).虽然也有一些其他转化方法的报道, 比如: 聚乙二醇法( polyethyleneglycol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protoplasts ) 、电击法( electroporation) 、碳化硅纤维介导法( silicon carbide whiskers) 、激光微束穿刺法( Microinjection) 和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ion irradiation) 等, 但随着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的不断改进, 这些转化方法已经被逐步淘汰. 现在基因枪法( microprojiectile bombardment ),农杆菌介导法(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和花粉管通道法( polly tube pathway ) 是小麦成功转化的基础方法, 以下主要介绍这三种方法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及影响因素.

赤潮的基本知识

【赤潮的基本知识】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与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 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赤潮发生时,海水变的黏黏的,还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的典型特征】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 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危害:1、2,赤潮频发给我国沿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赤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的年份可达 10 亿元以上。而有些有害赤潮生物能产生毒素,经贝类或鱼类累积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和生命,调查表明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这两类主要的藻毒素污染普遍存在于我国沿海,在近年有记录的贝毒事件中,就有有几百人中毒,数十人死亡。 3、4,然而,上述这些损失和影响也只是我国沿海赤潮危害的冰山一角,因为赤潮频发预示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失衡恶化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近年来在渤海、东海等海域都发现了水母比往年发达、而鱼虾资源减少的现象,这很可能与基础饵料改变、甲藻类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而使食物链演变有关。生态系统的这种异常改变将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沙尘暴”在向不利于人类居住的方向演变一样,赤潮频发的危险信号是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小麦品质研究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赵娇娇 1127219 : 王秀娥职称: 教授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摘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约为 8%-20%,主要包括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是面团弹性和延伸性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组分与格组分的分布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因此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进 HMW-GS 组成一直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改良的重要途径。目前推广的优质强筋小麦基本都携带优质亚基,然而真正适合烘焙优质面包的强筋小麦并不多,贮藏蛋白组分的含量及比例不合理是主要原因,改进贮藏蛋白亚基的质量组成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谷蛋白、醇溶蛋白、品质、加工品质 1.优质小麦品质指标 小麦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品质主要包括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以及形态品质[1]。小麦加工品质通常用出粉率、灰分含量、动力消耗和面粉百度等磨粉品质衡量;还包括烘焙品质、蒸煮品质及制作品质在内的食品加工品质。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程度决定小麦的营养价值,因此小麦各种品质都与它所含蛋白质的种类与含量有关。对于小麦的一次加工品质,存在于小麦胚乳中的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小麦面筋的主要成分,约占面筋总量的90%,评价小麦品质不能忽略蛋白质的质与量。目前对品质性状的评价主要是对一下三点进行分析研究。 1.1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HMW-GS) HMW-GS是由小麦第1组染色体长臂上基因编码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2],面包的烘烤品质与蛋白质的不同组分,特别是与一些HMW-GS有关,在Glu-D1位点编码的5 +10、Glu2B1位点的7OE +8﹡及17 +18、Glu-A1位点1及2﹡,对面团强度、沉降值和面包体积贡献较大。国外种质资源特别是含 5 +10的HMW-GS,在品质育种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新发现的亚基Glu-B1a (7OE+8﹡) 可显著提高HWM-GS总量和面团强度,7OE+8﹡可作为优质亚基用于强筋小麦育种。 但是,HMW-GS只能解释30%~79%的品质差异。HMW-GS的表达量、LMW-GS亚基以及醇溶蛋白等组成的不同,也是造成沉淀值和面筋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栗站稳[2]对443份国内外材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外品种相比优质亚基的频率明显偏低,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中国品种醇溶蛋白谱带数目较少,且含有非优质谱带,可能是烘烤品质较差的另一个原因。目前,对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选育优质品种的一种方法。 1.2沉淀值(沉降值) 沉淀值即小麦面粉蛋白参加沉淀反应的沉淀体积,沉淀值测定法包括Zaleny法和微量SDS沉淀法。大量研究表明,沉淀值与面包体积、面团流变性参数、比沉淀值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品质评分等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沉淀值是反应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综合指标,国际上已将沉降值作为鉴定小麦品质的重要标准。沉降值遗传力较高,高于蛋白质含量遗传力,比其他方法能更深刻地反映出遗传差异。所以,沉降值具有高遗传力,并与面粉品质呈显著相关,可作为品质育种的早代选择指标。 1

湖北省小麦产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湖北省小麦产量情况数据分析 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湖北省小麦产量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 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湖北省小麦产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 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湖北省小麦产量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 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湖北省小麦产量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主要粮食总产量,主要谷物总产量,小麦产量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湖北省小麦产量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湖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指标分析 (3) 一、湖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现状统计 (3) 三、湖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比重统计 (3) 四、湖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湖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湖北省主要粮食总产量同全国主要粮食总产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湖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指标分析 (7) 一、湖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湖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占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湖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湖北省主要谷物总产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主要谷物总产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是小麦还是水稻 小麦和水稻哪个产量高

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是小麦还是水稻小麦和水稻哪个产量高 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是小麦还是水稻?现在让小编告诉你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是小麦还是水稻? 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是小麦还是水稻? 是小麦。小麦的世界产量,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麦种植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产量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 简介 学名:小麦、浮麦、浮小麦、空空麦、麦子软粒。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子宽条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播种时期的不同有春小麦、冬小麦等。小麦是禾本科小麦属的重要栽培谷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具4~7节,有效分蘖多少与土肥环境相关。叶片长线形;穗状花序直立,穗轴延续而不折断;小穗单生,含3~5花,上部花不育;自花授粉;颖革质,卵圆形至长圆形,具5~9脉;背部具脊;外稃船形,基部不具基盘,其形状、色泽、毛茸和芒的长短随品种而异。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小麦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它含有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家B、卵磷脂、精氨酸及多种酶类。不但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小麦苗、麦芽、麦麸、麦籽均可入药.早在1700年前,我国医圣张仲景就创立了“甘草小麦大枣汤”这一著名药方。由此可见小麦用于治病的悠久历史。 主要分布 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 华东地区:山东、江苏、安徽 华中地区:江西、湖北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 北方地区:内蒙古 来源产地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每年小麦产量都占到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0%以上。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赤潮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赤潮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叶丽娜 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监测主要依靠船只定期调查和岸滨人工定期观测。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发现短周期的尤其是像赤潮灾害等突发性的变化。近年来,国内外监测赤潮的主要手段是船只和飞机或卫星。常规船只监测赤潮需要采样进行生物、化学分析,既耗材又费时费力。飞机和卫星监测费用高,且受天气等限制。赤潮形成机理复杂,其爆发又颇具偶然性,靠传统的监测手段必然无法解决赤潮监测与预警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建设先进的赤潮监测预警体系,准确预警海洋赤潮灾害,才能减少赤潮造成的损失。 建立赤潮预警预报体系的紧迫性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通称为“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赤潮的危害性极大。赤潮不仅给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给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给旅游业和人类带来了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之一,因而被喻为“红色幽灵”。 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海量不断增加,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为赤潮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赤潮已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加、爆发规模扩大、原因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重的发展趋势,赤潮灾害已居世界前列,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从全国来看,仅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近海记录到赤潮75次,90年代则高达234次,进入21世纪,沿岸赤潮继续呈频发态势,仅2003年就发生119次;一次赤潮的面积从几平方公里扩大到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2004年5月浙江沿海发生的赤潮面积就超过1万平方公里;发生区域从近岸局部海域发展到整个近海海域;灾害损失从90年代初期的近亿元增至90年代末期的近10亿元,进入21世纪经济损失有增无减。1998年在珠江口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持续了30多天,一次造成约4亿元的渔业损失。在厦门海域,2001~2005年共发生赤潮25次,累计赤潮发生面积9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2005年就记录赤潮7次,累计赤潮面积258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