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表面技术

现代表面技术

现代表面技术
现代表面技术

现代表面科学技术作业

—热喷涂表面处理技术

学号:

姓名:

日期:

任课老师: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热喷涂技术的作用原理、工艺特点、分类。总结了热喷涂技术的应用状况。探讨了新工艺在热喷涂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热喷涂;表面处理技术;新工艺

1 前言

近30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表面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复合和创新, 使大量的现代表面技术涌现出来,在各个工业部门、农业、生物、医药以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表面技术的应用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用于耐蚀、耐磨、修复、强化、装饰等, 也可以是光、电、磁、声、热、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应用。表面技术所涉及的基体材料不仅是金属材料,也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表面技术的种类很多,把这些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构件、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各种材料,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

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延长仪器设备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又面临高性能结构材料成本逐年上升的问题。近年来,表面工程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热喷涂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为解决上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热喷涂是一种通过专用设备把某种固体材料熔化并加速喷射到机件表面上,形成一种特制薄层,以提高机件耐蚀、耐磨、耐高温等性能的表面工程技术[1-2]。

由于热喷涂技术可以喷涂各种金属及合金、陶瓷、塑料及非金属等大多数固态工程材料,所以能制成具备各种性能的功能涂层,并且施工灵活,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经济效益突出,尤其对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改进产品结构、节约能源、节约贵重金属材料、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热喷涂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已有的热喷涂工艺不断得到改进的同时,一些新的工艺也应运而生。目前,包括航空、航天、原子能设备、电子等尖端技术在内的很多领域内[3]热喷涂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 热喷涂工艺的原理

热喷涂技术是通过某种热源将某些材料加热至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然后喷射到涂敷的基体表面,形成一层性能优于原来基体的涂层,从而使原工件具有更加优异的表面性能,或者是使工件获得一种或几种原来基体材料不具备的表面性能膜状组织[4]。喷涂层的形成包括喷涂材料的加热熔化阶段、熔滴的雾化阶段、粒子的飞行阶段和粒子的喷涂阶段。涂层与基体的结合一般认为有机械结合、扩散结合、物理结合和冶金结合。在使用放热型喷涂材料或采用高温热源喷涂时,熔融态的喷涂材料粒子会与熔化态的基体发生焊接现象,形成微区的冶金结合,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喷涂层内的粒子之间的结合以机械结合为主,而扩散结合、物理结合、冶金结合等也共同起作用。

3 热喷涂工艺的特点

自1910年瑞士肖普(Schoop)博士发明了一种火焰喷涂装置(即热喷涂)以来,热喷

涂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热喷涂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其他各种表面技术相比,热喷涂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

(1)可在各种基体上制备各种材质的涂层,包括金属、陶瓷、金属陶瓷、工程塑料、玻璃、木材、布、纸等几乎所有的固体材料。

(2)基体温度低。基体温度一般在30~200℃之间,变形小,热影响区浅。

(3)操作灵活。可喷涂各种规格和形状的物体,特别适合于大面积涂层,并可在野外作业。

(4)涂层厚度范围宽。从几十微米到几毫米的涂层都能制备,且容易控制,喷涂效率高,成本低。喷涂时生产效率为每小时几公斤到几十公斤。

热喷涂作为一种表面处理技术,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涂层存在结合力较低、孔隙率较高、均匀性较差且不易对涂层进行非破坏检查等问题,主要体现在热效率低,材料利用率低、浪费大和涂层与基材强度较低三个方面。

4 热喷涂方法的种类

完成工件热喷涂的一般工艺流程为:工件的表面准备-工件的喷涂-工件的喷涂后处理。整个过程除与设备类型有关外,还涉及喷涂材料、热源和喷射速度。喷涂材料包括金属、陶瓷和塑料等。热喷涂方法大体可分为火焰喷涂法、爆炸喷涂法、超音速喷涂法、电弧喷涂法、等离子喷涂法和激光喷涂法等。

(1)火焰喷涂法是目前喷涂技术中使用较广泛的一种工艺。采用火焰喷涂法技术,可以制备各种纯金属、合金、陶瓷及塑料等涂层。

(2)爆炸喷涂法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工艺性能较强的新技术,也是一种高能喷涂方法。与一般火焰喷涂相比,必须提供足够高的气体压力,以产生高达5倍于音速的焰流(1830m/S)。气体的消耗量也很大,就氧气而言,通常是一般火焰喷涂的10倍。

(3)电弧喷涂法对各种金属材料都能喷涂,大量地应用于防腐、耐磨等工程。目前,电弧喷涂法已经从一种粗糙的高喷涂率的技术演化为能以低成本生产具有高质量涂层的较为精密的手段[5]。

(4)超音速等离子喷涂

超音速等离子喷涂的原理是将主气(氩气,流量较小)由后枪体输入,而大量的次级气(氮气或氮气与氢气的混合气)经气体旋流环的作用后,与主气一同从拉伐尔管形的二次喷嘴射出(钨极接负极,引弧时,一次喷嘴接正极),在初级气中经高频引弧,而后,正极转接二次喷嘴,即在钨极与二次喷嘴内壁间产生电弧。在旋转的次级气的强烈作用下,电弧被压缩在喷嘴的中心并拉长至喷嘴外缘,形成高压的扩展等离子弧。大功率扩展的等离子弧有效地加热主气和次级气,从而获得从喷嘴射出的稳定的、集聚的超音速等离子射流。喷射粉末经送粉嘴加入超音速等离子流,获得很高的温度和动能,撞击在工件表面形成涂层。该方法主要特点在于具有极高的热源温度(等离子弧温度高达16000℃)和功率,因此能够在短

时间内将陶瓷粉末加热到其熔点以上,得到高质量的涂层。它兼有等离子弧喷涂的加热温度高及气体爆炸喷涂和HVOF喷涂的喷涂材料飞行速度快的特点[6]。

(5)激光喷涂

作用原理是把焊丝顶端(或粉末)用高能密度光束加热至熔融,再用喷出的高压气体使熔融部分粒子化,并喷向基体表面而形成涂层。喷涂环境的气氛可以选择在大气气氛下,也可在惰性气氛或真空状态下进行喷涂。激光喷涂的优点:喷涂所获得的涂层结构与原始粉末相同;可以喷涂大多数材料,范围从低熔点的涂层材料到超高熔点的涂层材料;涂层的气孔率即使在采用焊丝制备时,也比用等离子法喷涂粉末时制备的涂层气孔率低[7]。

5 热喷涂技术的应用

5.1 喷涂耐腐浊涂层

采用热喷涂技术可以喷涂耐各种介质腐蚀的保护涂层,如锌铝不锈钢镍合金蒙乃尔合金、青铜、氧化铝、氧化铬陶瓷涂层和塑料等。由于涂层的电极电位比钢铁高,因此,易在涂层孔隙处产生电化学腐蚀,故对应用于以下机械部件如柱塞泵的活塞和活塞杆、液压油缸、蒸汽机机轴的密封部件、船舶尾轴、阀门等的涂层,必须封孔处理。陶瓷涂层用于防腐也必须经过封孔处理。目前,国内用得最成功的防腐涂层是锌、铝涂层[8]。其技术已应用于大型桥梁、海洋钻井平台、水利设施等。如英国普利茅斯Tamar公路大桥,从1961年喷涂了0.08 mm厚的铝一锌复合涂层,至今只重新喷涂过一次[9]。此外,该工艺在化工、食品等行业也得到广泛应用,如葡萄酒厂低温发酵车间的发酵罐内壁采用火焰喷涂聚乙烯涂层,有效防止了罐壁的点蚀,控制了酒中铁离子的含量[10]。

5.2 喷涂耐磨涂层

热喷涂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喷涂机械零件耐磨涂层,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或修复磨损失效的机械零件。美国Metco公司在中国小浪底水电站中承担了水轮机耐浊涂层任务,共耗13吨喷涂材料。可使水轮机叶轮寿命从3年提高到几十年[11]。在航空发动机中,采用可磨耗涂层能成功减小转予与机壳的间隙[12]。

5.3 喷涂耐高温涂层

热喷涂技术同样可以改善机械零件的抗高温氧化性能。采用热障涂层隔离金属体与高温环境,可以有效保持金属构件的力学性能。例如人造卫星表面喷涂氧化氯涂层,在急剧热交变条件下,可保证其内部仪器始终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靠地工作。美国在“探险者”喷涂氧化铝,其遮盖面积为卫星总面积的25%。

5.4 喷涂功能涂层

热喷功能涂层广泛应用在电器工业中。如喷涂屏蔽涂层于监测和控制汽车发动机排气中的氧含量和毒性化合物含量的探测仪,以保证其灵敏度。而热喷涂生物相容性涂层在生物医学方面则展示了良好前景。如喷涂羟基磷、氟羟基磷石等可与人体种植体形成紧密结合,这种技术已应用于人工牙齿、人造骨头种植体上[13]。

5.5 喷涂成型

采用热喷涂制造机械零件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特殊制造技术。例如,采用电弧喷涂制造冲压塑料和皮革制品件模具、等离子喷涂陶瓷或耐火喷嘴、雷达整流、高温炉元件,以及纤维增强钛合金复合材料发动机部件等[14]。在模具制造方面,西安交通大学将热喷涂与RP 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制造出了锌基合金模具[15]。但是,用喷涂成型法制造的零件具有孔隙度高、机械强度差和大部分需后处理的缺点,此项技术还待完善。

6 热喷涂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热喷涂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现代等离子喷涂技术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减少了工作强度以及出错率;大功率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出现,使等离子喷涂的沉积效率进一步提高,喷涂功率已达200kW;轴向送粉的三阴极等离子喷枪和高频等离子系统的发明,使喷涂材料受热均匀、喷涂质量更高。为了喷涂发动机气缸内壁等部件,开发出了旋转等离子喷涂装置[16]。在喷涂钛合金涂层时,通过高频等离子喷涂过程中氮气与钛合金反应,形成钛合金一氮化钛复合涂层,极大地提高了钛合金涂层的耐磨性能。低压等离子热喷涂技术是热喷涂与热处理的结合,根据所采用的能源的不同,出现了激光重熔和电子束重熔俐、微等离子热喷涂的工艺[17]。监控系统的发展是近年来热喷涂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为提高热喷涂涂层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正在开发各种在线测量装置,如自我诊断监控的智能热喷涂系统已经出现。此外,热喷涂的计算机仿真软件也己出现,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18]。

7 结语

目前,热喷涂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新的表面处理工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热喷涂材料和工艺继续发展的同时,也使热喷涂设备和工艺实现自动化。但在实际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温、高速、非均匀性等参数的影响下,喷涂质量的控制还比较困难,还需重视热喷涂技术的理论研究。在热喷涂过程的动态测量和控制,涂层质量的动态无损检测技术和热喷涂基础理论的研究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的突破,使这种工艺性的技术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基础工艺科学。对陶瓷,纳米等材料的继续深入研究,热喷涂技术定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曾晓雁, 吴懿平. 表面工程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92-112.

[2] 赵文轸, 材料表面工程导论[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134-138.

[3] 江民涛,郑典模等. 磨损、解决磨损的方法及耐磨材料综述[期刊论文]-江西科学, 2007(4).

[4] 吕家舜, 卫军强, 李锋等. 热喷涂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及其发展[期刊论文]-鞍钢技术,

2010(6).

[5] 吴涛, 朱流, 郦剑,等. 热喷涂技术现状与发展[J]. 国外金属热处理, 2005, 26(4): 2-6.

[6] WILDEN J, FRANK H, BERGMANN J P. Process and microstructure simulation in th

ermal spraying[J]. Surf Coat Technol, 2006, 201(5): 1962-1968.

[7] 阎洪.金属表面处理新技术[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63-67, 91-106.

[8] 吴涛.冷喷涂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表面工程,2004,17(3):48-49.

[9] 王敏. 热喷涂长效防腐蚀技术[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3,20(3):4.

[10] 王娟.表面堆焊与热喷涂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62-275.

[11] 陈怡勇.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预防泥沙淤堵和磨蚀的工程措施[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

4, 24(1): 47-48.

[12] LINSVFC,BRANCOJRT, DINIZFRC,et a1.Erosion behavior of thermal sprayed, recycl

ed polymer and ethylene-methacrylic acid composite coatings[J]. Wear, 2006, 262(3):

2 71-281.

[13] HEIMANN R B. Thermal spraying ofbiomaterials[J]. SurfCoat Technol, 2006, 201(5):

2012-2019.

[14] DA VID F.Sprayformed steel moulds for polymer moulding[J].Mater World,2002,10(12):

14-15.

[15] 张忠礼.热喷涂快速制造模具技术新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06(1):93-96.

[16] 曾克里,刘广海,宋希剑. 我国热喷涂技术近期的应用概况与发展趋势[J].机械工人(热加

工),2002(10):14-16.

[17] 赵力东,ERICH L,李新.热喷涂技术的新发展阴.中国表面工程,2002,15(3):5-8.

[18] 徐滨士,张伟,梁秀兵.热喷涂材料的应用与发展[J]材料工程,2001(12): 3-7.

材料表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表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表面技术课程编号:0603024D 考核方式:考查学时/学分:32/2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课程类别/性质:专业特色课/选修课 一、课程定位: 材料表面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的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表面技术的相关知识的基本理论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的任务学习现代表面技术的涵义、分类、应用和发展,介绍了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了各类表面技术的特点、应用范围、技术路线、典型设备、工艺措施和应用实例,为学生以后进行材料的表面改性提供了思路。 课程的教育内容是专业教育,隶属于专业特色课,定位于专业基础知识领域的一般知识单元。 二、课程间相互关系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毕业论文(设计) 相关课程间衔接及互补关系:材料表面技术课程内容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提升和深化,是毕业论文(设计)等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1.知识培养目标 (1)现代表面技术的涵义、分类、应用和发展。 (2)介绍表面科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3)分析各类表面技术的特点、应用范围、技术路线、典型设备、工艺措施和应用实例。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管理的能力,并注意渗透相关学科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初步具备应用化学工程师的基本意识和能力。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1. 绪论(2学时) 表面技术的含义,表面技术的分类,表面技术的应用。 2. 表面工程技术的物理、化学基础(4学时) 表面晶体学的基本知识,金属的吸附、润湿、黏着及金属表面反应现象,表面缺陷和表面扩散现象,涂层的形成机制有关知识。 3.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6学时) 金属表面形变强化的原理及方法,表面热处理的方法。 4. 热喷涂技术(6学时) 热喷涂的原理,热喷涂技术的种类和特点,典型热喷涂技术的方法和工艺。

现代化学分离技术(2)

现代化学分离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卷②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能够除去发酵液中钙、镁、铁离子的方法是() A过滤B萃取 C 离子交换 D 蒸馏 2.超滤膜截留的颗粒直径为( ) A 0.02~10μm B 0.001~0.02μm C <2nm D < 1nm 3.下列哪一个是速率分离过程() A.蒸馏 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 4.气体渗透过程的推动力是() A浓度差B范德华力C压力D直流电场 5.反渗透主要用于()分离。 A.悬浮物 B.不含固形物的料液 C. 小分子有机物质溶液 D. 电解质溶质 6.下列哪种作用力不是分子间作用力() A色散力B共价键C诱导力D取向力 7.等温等压下进行的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典型的膜技术分离过程是()。 A反渗透B超滤 C 电渗析 D 透析 8.下列哪一个是平衡分离过程() 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 9.气体渗透是利用气体的()不同,渗透性不同的原理进行分离的过程。 A分子半径B压力 C 温度D气体组成 10.反渗透的前处理通常需要加FeCl3进行絮凝,目的是去除水中的()。 A微生物 B金属氧化物C胶体D有机污染物 11.蛋白质的回收与浓缩可选用()。 A超滤B反渗透C微滤D电渗析 12.当压力逐渐增加,膜面形成浓差极化时,通量()。 A增加放缓 B下降 C维持不变D达到极大值 13.对于电渗析器,增加(),可提高脱盐效率。 A级B膜对数 C段D水量 14.反渗透传质机理可以用“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解释,该模型认为反渗透膜材料为()。 A亲水膜B疏水膜C离子交换膜D荷电膜 15.那一种膜孔径最小() A反渗透B超滤C微滤 D 纳滤 二、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过程有、、。(写出三种即可) 2.衡量分离的程度用___________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____________。 3.按操作压力不同,蒸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减压蒸馏 4.分离剂可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电渗析的核心是_________。在__________的作用下,以为__________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_______,把 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实现溶液的淡化、浓缩及钝化。 6.精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主要针对_________和________ 物系,这两种特殊蒸馏均采用加入第三组份的办法以改 变原物系的________________。 7.进行反渗透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和;而进行电渗析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请指出自来水、饮用水、纯净水、活性水的制备方法,各自采用了哪些分离技术? 2.比较膜蒸馏与渗透蒸馏的差异,为什么说膜蒸馏与渗透蒸馏过程可用于溶液的浓缩? 3.简述双极膜电渗析及其水解机理。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乳清溶液含1%NaCl,处理量为20m3,利用电渗析脱除90%的盐含量。电渗析器有效膜面积为 400mm×900mm,共100个腔室。若操作电流为100A,电流效率取0.9,求所需脱盐时间。 2.用间歇渗透汽化过程脱除发酵液中的丁醇。当发酵液中丁醇浓度从6%降至0.6%时,其体积减少了13%,试计 算渗透物中丁醇的浓度。

现代表面技术

现代表面科学技术作业 —热喷涂表面处理技术 学号: 姓名: 日期: 任课老师: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热喷涂技术的作用原理、工艺特点、分类。总结了热喷涂技术的应用状况。探讨了新工艺在热喷涂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热喷涂;表面处理技术;新工艺 1 前言 近30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表面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复合和创新, 使大量的现代表面技术涌现出来,在各个工业部门、农业、生物、医药以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表面技术的应用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用于耐蚀、耐磨、修复、强化、装饰等, 也可以是光、电、磁、声、热、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应用。表面技术所涉及的基体材料不仅是金属材料,也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表面技术的种类很多,把这些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构件、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各种材料,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 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延长仪器设备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又面临高性能结构材料成本逐年上升的问题。近年来,表面工程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热喷涂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为解决上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热喷涂是一种通过专用设备把某种固体材料熔化并加速喷射到机件表面上,形成一种特制薄层,以提高机件耐蚀、耐磨、耐高温等性能的表面工程技术[1-2]。 由于热喷涂技术可以喷涂各种金属及合金、陶瓷、塑料及非金属等大多数固态工程材料,所以能制成具备各种性能的功能涂层,并且施工灵活,适应性强,应用面广,经济效益突出,尤其对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品寿命、改进产品结构、节约能源、节约贵重金属材料、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热喷涂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已有的热喷涂工艺不断得到改进的同时,一些新的工艺也应运而生。目前,包括航空、航天、原子能设备、电子等尖端技术在内的很多领域内[3]热喷涂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 热喷涂工艺的原理 热喷涂技术是通过某种热源将某些材料加热至熔融或半熔融状态,然后喷射到涂敷的基体表面,形成一层性能优于原来基体的涂层,从而使原工件具有更加优异的表面性能,或者是使工件获得一种或几种原来基体材料不具备的表面性能膜状组织[4]。喷涂层的形成包括喷涂材料的加热熔化阶段、熔滴的雾化阶段、粒子的飞行阶段和粒子的喷涂阶段。涂层与基体的结合一般认为有机械结合、扩散结合、物理结合和冶金结合。在使用放热型喷涂材料或采用高温热源喷涂时,熔融态的喷涂材料粒子会与熔化态的基体发生焊接现象,形成微区的冶金结合,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喷涂层内的粒子之间的结合以机械结合为主,而扩散结合、物理结合、冶金结合等也共同起作用。 3 热喷涂工艺的特点 自1910年瑞士肖普(Schoop)博士发明了一种火焰喷涂装置(即热喷涂)以来,热喷

光电技术 论文

专业概述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作为信息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并已形成经济支柱性重大产业,我国已将其列入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与产业之一。信息显示技术与光电技术已成为综合学科交叉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结合,涉及到光学薄膜电子学、材料学、制造学、半导体电子学、大面积电子学、微电子集成系统学、真空微电子学、光电子学、信息系统等诸多领域,是推动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教育、交通、广告、导航、军事、仪器仪表、测量、照明等高速发展的原动力。当前我国对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正逐年增加,人才供不应求,并预计这种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2培养目标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除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外,还将掌握新型显示器件及驱动电路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驱动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有光电材料与器件基本知识,掌握信息储存、显示、传输、以及驱动电路的设计和光电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信息显示实现、器件性能分析和设计、驱动电路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在现代通信、电子信息显示、半导体器件、光电成像、传感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等相关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业务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岗位。 [1] 3主干课程 基础物理、工程光学、工程制图、工程计算与仿真、材料分析基础、信息显示技术、显示器件驱动电路设计、真空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发光原理基础、阴极电子学、电子光学及应用、液晶显示技术、有机电子材料与器件、固体摄像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真空微电子学、视频接口技术、普通化学、C语言、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单片机应用基础、光电成像物理、可视化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光电电路设计与应用、光电测试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学、信息传送与接收技术、LED显示技术等。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练习题及答案(XRD,EBSD,TEM,SEM,表面分析)

8. 什么是弱束暗场像?与中心暗场像有何不同?试用Ewald图解说明。 答:弱束暗场像是通过入射束倾斜,使偏离布拉格条件较远的一个衍射束通过物镜光阑,透射束和其他衍射束都被挡掉,利用透过物镜光阑的强度较弱的衍射束成像。 与中心暗场像不同的是,中心暗场像是在双光束的条件下用的成像条件成像,即除直射束外只有一个强的衍射束,而弱束暗场像是在双光阑条件下的g/3g的成像条件成像,采用很大的偏离参量s。中心暗场像的成像衍射束严格满足布拉格条件,衍射强度较强,而弱束暗场像利用偏离布拉格条件较远的衍射束成像,衍射束强度很弱。采用弱束暗场像,完整区域的衍射束强度极弱,而在缺陷附近的极小区域内发生较强的反射,形成高分辨率的缺陷图像。图:PPT透射电子显微技术1页 10. 透射电子显微成像中,层错、反相畴界、畴界、孪晶界、晶界等衍衬像有何异同?用什么办法及根据什么特征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答:由于层错区域衍射波振幅一般与无层错区域衍射波振幅不同,则层错区和与相邻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衬度,相应地出现均匀的亮线和暗线,由于层错两侧的区域晶体结构和位相相同,故所有亮线和暗线的衬度分别相同。层错衍衬像表现为平行于层错面迹线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条纹。 孪晶界和晶界两侧的晶体由于位向不同,或者还由于点阵类型不同,一边的晶体处于双光束条件时,另一边的衍射条件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也可能是处于无强衍射的情况,就相当于出现等厚条纹,所以他们的衍衬像都是间距不等的明暗相间的条纹,不同的是孪晶界是一条直线,而晶界不是直线。 反相畴界的衍衬像是曲折的带状条纹将晶粒分隔成许多形状不规则的小区域。 层错条纹平行线直线间距相等 反相畴界非平行线非直线间距不等 孪晶界条纹平行线直线间距不等 晶界条纹平行线非直线间距不等 11.什么是透射电子显微像中的质厚衬度、衍射衬度和相位衬度。形成衍射衬度像和相位衬度像时,物镜在聚焦方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质厚衬度:入射电子透过非晶样品时,由于样品不同微区间存在原子序数或厚度的差异,导致透过不同区域落在像平面上的电子数不同,对应各个区域的图像的明暗不同,形成的衬度。 衍射衬度:由于样品中的不同晶体或同一晶体中不同部位的位向差异导致产生衍射程度不同而形成各区域图像亮度的差异,形成的衬度。 相位衬度:电子束透过样品,试样中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产生的库伦场导致电子波的相位发生变化,样品中不同微区对相位变化作用不同,把相应的相位的变化情况转变为相衬度,称为相位衬度。 物镜聚焦方面的不同:透射电子束和至少一个衍射束同时通过物镜光阑成像时,透射束和衍射束相互干涉形成反应晶体点阵周期的条纹成像或点阵像或结构物象,这种相位衬度图像的形成是透射束和衍射束相干的结果,而衍射衬度成像只用透射束或者衍射束成像。

光电技术与光电检测技术概述

光电技术与光电检测技术概述 摘要:光电技术是以激光,红外,微电子等为基础的,由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而成的高新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是光电技术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它主要包括光电变换技术、光信息获取与光信息测量技术 以及测量信息的光电处理技术等。如用光电方法实现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微光、弱光测量,红外测量,光扫描、光 跟踪测量,激光测量,光纤测量,图象像测量等。它集中发展了光学和电子固有的技术优势,形成了许多崭新功能和良好的技术性能,在国民经济、国防、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潜力,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柱,受到了各方面重视,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关键词:光电技术光电检测技术 引言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光电技术已成为获取光学信息或提取他信息的手段。它是人类能更有效地扩展自身能力,使视觉的长波延长到亚毫米波,短波延伸至X射线、γ射线,乃至高能粒子。并且可以在飞秒级记录超快速现象,如核反应、航空器发射等的变化过程。而且光电检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测量的高新技术,是光电技术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电检测器件对载荷有被检测物体信息的光辐射进行检测,并转换为电信号,经检测电路、A/D变换接口输入微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最后得出所需检测物的几何量或物理量等参数。因此,光电检测技术是现代检测技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计量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光电技术与光电检测技术的含义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性特点是纵横交叉,彼此渗透,边缘科学不断露头和进展迅速。由于光学现象可以进行近似线性化使它可以采用有关线性系统的一般原理,因此在电系统中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移植到光学中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光学也开始向集成化发展。 光电技术是以激光,红外,微电子等为基础的,由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而成的高新技术。它集中发展了光学和电子固有的技术优势,形成了许多崭新功能和良好的技术性能,在国民经济、国防、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潜力,成为新技术革命时代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支柱,受到了各方面重视,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 光电检测技术是光电技术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它主要包括光电变换技术、光信息获取与光信息测量技术以及测量信息的光电处理技术等。如用光电方法实现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微光、弱光测量,红外测量,光扫描、光跟踪测量,激光测量,光纤测量,图象像测量等。 光电检测技术将光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各种量的测量,是21世纪的尖端科学,它将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本身涵盖了众多的科学技术,它的发展带动了众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光电产业。 二、光电技术与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 光电技术与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1960年成功研制红宝石激光器以后,接着又发明了He-Ne激光的气体激光器和GaAs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器的发明为光电技术与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给与了革命性的推动,因为它不断给光电检测器提供主动照明的可能,而且有了传送、接收和加工

现代表面工程与技术概述

现代表面工程与技术 Modern Surfa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什么是表面工程? 表面工程是将材料的表面与基体一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利用各种表面技术,使材料的表面获得材料本身没有而又希望具有的性能的系统工程。 第一章表面技术概论 表面技术是直接与各种表面现象或过程相关的,能为人类造福或被人们利用的技术----宽广的技术领域。 一、使用表面技术的目的 1、提高材料抵御环境作用能力。 2、赋予材料表面功能特性。 3、实施特定的表面加工来制造构件、零部件和元器件。 途径: 表面涂覆:各种涂层技术(电镀、化学镀、热渗镀、热喷涂、堆焊、化学转化膜、涂装、气相沉积、包箔、贴片)。 表面改性:喷丸强化、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激光表面处理、电子束表面处理。 二、表面技术的分类 1、按作用原理 (1)原子沉积 电镀、化学镀、物理、化学气相沉积 (2)颗粒沉积 热喷涂、搪瓷涂敷 (3)整体覆盖 包箔、贴片 (4)表面改性 2、按使用方法 (1)电化学法 电镀、电化学氧化(阳极氧化) (2)化学法 化学转化膜、化学镀 (3)真空法 物理、化学气相沉积、离子注入 (4)热加工法 热浸镀、热喷涂、化学热处理、堆焊 (5)其它方法 涂装、机械镀、激光表面处理

三、表面技术的应用 1、广泛性和重要性 (1)广泛性 内容广 基材广 种类多 遍及各行业,用于构件、零部件、元器件,效益巨大 (2)重要性 ?改善耐腐蚀、磨损、氧化、疲劳断裂、辐照损伤 ?提高产品长期运行可靠性、稳定性 ?满足特殊要求(必不可少或唯一途径)

?生产各种新材料、新器件(在制备临界温度超导膜、金刚石膜、纳米多层膜、纳米粉末、纳米晶体材料、多孔硅中起关键作用;又是许多光学、微电子、磁性、化学、生物等功能器件研究和生产的基础) 2、在结构材料及构件和零部件上的应用 表面技术作用:防护、耐磨、强化、修复、装饰 3、在功能材料和元器件上的应用 制造装备中具独特功能的核心部件。 表面技术可制备或改进一系列功能材料及元器件 物理特性: ?光学 反射镜材料,防眩零件 ?热学 散热材料,耐热涂层,吸热材料 ?电学 表面导电玻璃,绝缘涂层 ?磁学 磁记录介质,电磁屏蔽材料,磁泡材料 化学特性: 分离膜材料 4、在人类适应、保护和优化环境方面的应用 (1)净化大气 原料、燃料→CO2、NO2、SO2 措施:回收、分解 方法:制备触媒载体(钯炭、铂炭、钌炭、铑炭) (2)净化水质 制备膜材料,处理污水、化学提纯、水质软化、海水淡化 (3)抗菌灭菌 TiO2(粉状、粒状、薄膜状)可将污染物分解 ?当光照射半导体化合物时,并非任何波长的光都能被吸收和产生激发作用,只有能量E满足式(1)的光量子才能发挥作用。 ?光子波长 h-普朗克常数,4.138×10-15 eV·s; c-真空中光速,2.998×1017 nm/s 锐钛型TiO2的Eg = 3.2eV ?在TiO2粒子表面上,有还原作用;产生氧化作用。 在界面处的还原作用:

气凝胶

气凝的应用:(一)气凝胶在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 据报道操作人员在开采海底油田和气田时的一项关键需求,是输送未加工炭氢化合物的能力,它们经常处于高温高压状态下,而且沿海底的输送距离也越来越长。若没有充分的绝热,这些炭氢化合物将发生冷却并生成水合物或蜡化,最终堵塞流送管,对操作人员产生巨大的成本,气凝胶卓越的保温性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二)气凝胶的应用 随着远洋运输、海上油田的发展,与之配套的海上钻井平台、石油运输船、液化天然气(LNG)船,液化石油气(LPG)船等发展迅速。这些特种船舶对于隔热保温和防火分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气凝胶材料应用新的平台。 (三)气凝胶在建筑应用 气凝胶卓越的保温性能让他可以在建筑保温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潜力,相对于目前使用的聚苯泡沫气凝胶不仅保温隔热效果更好,而且不可燃烧,可以有效的防止火灾的发生。气凝胶的耐老化性能也十分良好,可以保证外保温体30年不老化。目前气凝胶的成本相对较高,等将来工艺更加的优化,成本下降,必将在建筑保温方面大量应用。同时由于气凝胶的透光性,使其可以用来制作透光屋顶。 (四)气凝胶在航空航天应用 目前,气凝胶已经在航空航天需要隔热保温的地方中大量使用。其中有一项就是在航空航天用热电池上的应用,使用气凝胶材料作为隔热保温层完美的解决了航空航天对热电池高性能的要求,下图为某种热电池的隔热气凝胶材料。 (五)气凝胶其他应用 气凝胶卓越的隔热保温性能使得他在电化学、服装、新能源、催化剂等方面也有十分强大的应用潜力。由于气凝胶的孔隙都是纳米级的,比表面积很大这使得他吸附能力较

大,可以在用来做催化剂的载体;由于其吸附性,同时密度极低,所以也可以用来储氢;他良好的保温性可以用来制作服装,只需要很薄的一层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保温效果。 作为隔热保温材料,可用于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装甲车、船舶等的大功率发动机隔热,工业用高温炉的隔热以及高效热电池、绿色智能建筑的保温等;作为防火分隔材料,可用于大型船舶、高层建筑物中防火门、防火舱壁的制造;可用于特种服装(防寒服、消防服、防弹背心)制造、隔音材料、催化剂载体等。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摘要:介绍了表面处理技术的内容,现代材料表面处理技术与传统表面处理技术的区别,重点介绍了表面处理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和发展,最后针对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表面处理技术区别模具问题。 一、表面处理技术的内容 材料表面处理技术与工程,是80年代以来世界十大关键之一的新兴技术,现已迅速发展成跨学科的、综合性强的新兴的先进工程技术,涉及到材料、物理、化学、真空技术及微电子学等许多学科,应用领域非常广。 表面处理技术包括:表面覆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和复合表面处理技术。 1)表面覆盖技术 这项技术的种类很多,目前主要有下列24类:1电镀;2电刷镀;3化学镀;4涂装;5粘结;6堆焊;7熔结;8热喷涂;9塑料粉末涂敷;10电火花涂敷;11热浸镀;12搪瓷涂敷;13陶瓷涂敷;14真空蒸镀;5溅射镀;16离子镀;17普通化学气相沉积;18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19金属有机物气相沉积;20分子束外延;21离子束合成薄膜技术;22化学转化膜;23热烫印;24暂时性覆盖处理。上述每类表面覆盖技术又可分为许多种技术。例如电镀按镀层可分为单金属电镀和合金电镀。单金属镀层有锌、镉、铜、镍等数10种,合金镀层有锌铜、镍铁、锌-镍-铁等100多种。按电镀方式,可分为挂镀、吊镀、滚镀和刷镀等。某些分类有重叠情况,例如塑料粉末涂敷可归入涂装一类,但由于其特殊性,故单独列为一类。又如陶瓷涂敷,其中不少内容可归入热喷涂一类,但考虑其完整性,也单独列为一类。有些技术,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根据其特点和发展情况,在需要时可单独列为一类。例如片状锌基铬盐防护涂层(又称达克罗等),是由细小片状锌、片状铝、铬酸盐、水和有机溶剂构成涂料,经涂敷和300℃左右加热保温除去水和有机溶剂后形成涂层,因具有涂层薄、防蚀性能优良、无氢脆、耐热性好、附着性高以及无环境污染等优点,所以发展迅速,可考虑从涂装中单独列出。 2)表面改性技术 目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喷丸强化;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等离子扩渗处理;激光表面处理;电子束表面处理;高密度太阳能表面处理;离子注入表面改性。 实际上“表面改性”是一个具有较为广泛涵义的技术名词,它可泛指“经过特殊表面处理以得到某种特殊性能的技术”。因此,有许多表面覆盖技术也可看作表面改性技术。为了使这些覆盖技术归类完整起见,我们说的表面改性技术是指“表面覆盖”以外的,通过用机械、物理、化学等方法,改变材料表面的形

材料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常用方法及各自的用途

一材料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常用方法及各自的用途

二 X射线电子能谱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 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X光电子能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定能量的X光照射到样品表面,和待测物质发生作用,可以使待测物质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该过程可用下式表示:hν=E k+E b+E r其中:hν:X光子的能量;E k:光电子的能量;E b:电子的结合能;E r:原子的反冲能量。其中E r很小,可以忽略。 对于固体样品,计算结合能的参考点不是选真空中的静止电子,而是选用费米能级,由内层电子跃迁到费米能级消耗的能量为结合能E b,由费米能级进入真空成为自由电子所需的能量为功函数Φ,剩余的能量成为自由电子的动能E k, 上式又可表示为: hν=E k+E b+Φ E b= hν-E k-Φ 仪器材料的功函数Φ是一个定值,约为4eV,入射X光子能量已知,这样,如果测出电子的动能E k,便可得到固体样品电子的结合能。各种原子,分子的轨道电子结合能是一定的。因此,通过对样品产生的光子能量的测定,就可以了解样品中元素的组成。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其结合能会有微小的差别,这种由化学环境不同引起的结合能的微小差别叫化学位移,由化学位移的大小可以确定元素所处的状态。例如某元素失去电子成为离子后,其结合能会增加,如果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则结合能会降低。因此,利用化学位移值可以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和存在形式。 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的应用 (1)元素定性分析 各种元素都有它的特征的电子结合能,因此在能谱图中就出现特征谱线,可以根据这些谱线在能谱图中的位置来鉴定周期表中除 H

表面工程技术的作用

表面工程技术的作用 表面工程技术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最重要的作用为提高金属机件的耐蚀性、耐磨 性及获得电、磁、光等功能性表面层。 1) 腐蚀保护性即可以提高基体材料的耐大气、海洋大气、天然水及某些酸碱盐的腐蚀作 用。例如若在钢构件上喷涂一层8515AI15合金,可使构件在海水中耐腐蚀20 - 40年。 2) 抗磨性包括抗磨粒磨损、粘着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冲蚀磨损等。例如若在刀具表面镀上一层 TiC、TiN或Al 203薄膜,成为防止钢屑粘结的表面薄层,从而提高刀具寿命3 - 6倍。 3) 电性能包括绝缘性、导电性等。 4 ) 耐热性包括抗高温氧化、热疲劳等性能。 5) 光学特性包括反光性、光选择吸收性、吸光性等性能。 6) 电磁特性包括磁性、半导体性、电磁屏蔽性等性能。 7) 密封性。 8) 装饰性包括染色性、光泽性等性能。 9) 其它表面特性诸如耐疲劳性、保油性、可焊接性等性能。 表面技术的应用使基体材料表面具有原来没有的性能,这就大幅度地拓宽了材料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潜力。举例如下: 1) 可用一般的材料代替稀有的、昂贵的材料制造机器零件,而不降低甚至超过原机件的质 量。 2) 可以把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各取所长,解决单一材料解决不了的问题。 3) 延长在苛刻条件下服役机件的寿命。 4) 大幅度提高现有机件的寿命。 5) 赋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有助于某些尖端技术的发展。

6) 可成功地修复磨损、腐蚀的零件。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表面工程技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办法,但一般均认为表面工程技术包括表面涂镀技术、 表面扩渗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三个领域。表面涂镀技术是将液态涂料涂敷在材料表面,或者 将镀料原子沉积在材料表面,从而获得晶体结构、化学成分和性能有别于基体材料的涂层或镀层,此类技术有有机涂装、热?镀、热喷涂、电镀、化学镀和气相沉积等;表面扩渗技术是将原子渗入(或离子注入)基体材料的表面,改变基体表面的化学成分,从而达到改变其 性能,它主要包括化学热处理、阳极氧化、表面合金化和离子注入等;表面咫理技术是通过 加热或机械处理,在不改变材料表层化学成分的情况下,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性 能,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包括表面淬火、激光重熔和喷丸等。可见,表面工程技术远远超出 了最初的化学热处理、电镀的范畴。 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 目前,对新型金属表面技术主要集中力量开发的为以下三方面技术:

表面与界面助剂化学

【摘要】纳米粒子易严重团聚,为了有效使用纳米粉体,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成为纳米粉体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论述了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机理、表面改性剂、表面改性方法和改性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材料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改性应用 1 前言 1.1表面纳米技术在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在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过程中,一方面纳米粒子比表面大、表面能高,纳米粒子很容易团聚;另一方面纳米粒子与表面能比较低的基体的亲和性差、二者在相互混合时不能相溶,导致界面出现空隙,存在相分离现象。为了确保纳米粒子在材料中以纳米级的尺寸存在,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成为纳米粉体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代表面技术是构筑在表面科学基础理论之上、由现代物理和化学方法与传统表面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涉及一切表面和界面领域以及各种金属、非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先进技术,是一种可以在几乎一切材料表面上获得材料本身没有、但又希望具有的功能特性的表面成形技术。 现代表面技术包括:l表面涂层技术;2表面薄膜技术;3表面改性技术。同时,现代表面技术还涉及:涂层和薄膜制备材料,工艺与设备、工艺与质量控,表面分析、表面性能与评价;测试技术、检验方法和标准;环境损伤过程与机理等。由于现代表面技术的特点和所可能获得的特性,它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工业、民用领域,如:航天、航空、航海、计算机、电子、信息、交通、石油、化工、建筑、水利、机械等以及人民生活的一切领域。有统计表明二与表面技术直接相关的产业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 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发展表面纳米技术和工程,是表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当今纳米科技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表面纳米技术发展市场应用前景 纵观高新技术创新来看,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是更小、更廉价、更快、性能更好。从技术的通用性来看,表面纳米技术与工程趋向是共性技术或通用技术,它可应用于很多领域。如:高耐蚀耐磨涂层(包括热喷涂、冷喷涂的金属合金涂层和非金属涂层,纳米无机有机涂层等),超硬表面涂层,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涂层,宽频的微波、红外和雷达波吸收纳米涂层,化学催化和电化学催化涂层和材料,电池表面工程,超精细工程表面涂层,扫描探针 显微镜薄膜,等等。 从性能价格比看,任何一种重要的新产品能成功地走向市场的关键因素是其性能与价格。一种新技术要取代已受保护的技术和支持该技术的基础结构,必须要么是价格不变性能大大提高,要么是性能不变而大幅降价。表面纳米功能结构涂层就具备这种性能和价格保持平衡的潜在优势,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2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的机理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即纳米粒子表面与表面改性剂发生作用,改善纳米粒子表面的可润湿性,增强纳米粒子在介质中的界面相容性,使纳米粒子容易在有机化合物或水中分散。表面改性剂分子结构必须具有易与纳米粒子的表面产生作用的特征基团,这种特征基团可以通过表面改性剂的分子结构设计而获得。根据纳米粒子与改性剂表面发生作用的方式,改性的机理可分为包覆改性、偶联改性等。 2.1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改性 包覆法是用无机化合物或者有机化合物(水溶性或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及脂肪酸皂等)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包覆,对纳米粒子的团聚起到减弱或屏蔽,而且由于包覆物而产生了空间位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复习知识点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原子吸收灵敏度:也称特征浓度,在原子吸收法中,将能产生1%吸收率即得到0.0044的吸光 度的某元素的浓度称为特征浓度。计算公式: S=0.0044×C/A (ug/mL/1%)S——1%吸收灵敏度 C——标准溶液浓度 0.0044——为1%吸收的吸光度 A——3次测得的吸光度读数均值 2. 原子吸收检出限:是指能产生一个确证在试样中存在被测定组分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该组分的最小浓度或最小含量。通常以产生空白溶液信号的标准偏差2~3倍时的测量讯号的浓度表示。 只有待测元素的存在量达到这一最低浓度或更高时,才有可能将有效分析信号和噪声信号可靠地区分开。 计算公式: D=c Kδ/A m D——元素的检出限ug/mL c——试液的浓度 δ——空白溶液吸光度的标准偏差 A m——试液的平均吸光度 K——置信度常数,通常取2~3 3.荧光激发光谱:将激发光的光源分光,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以I F—λ激发作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能够吸收200 ~ 800 nm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源于价电子或分子轨道上电子的电子能级间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量测定,辅助定性分析(如配合IR)。 5.热重法:热重法(TG)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TG基本原理:许多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常伴随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有助于研究晶体性质的变化,如熔化、蒸发、升华和吸附等物质的物理现象;也有助于研究物质的脱水、解离、氧化、还原等物质的化学现象。热重分析通常可分为两类:动态(升温)和静态(恒温)。检测质量的变化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热天平(图1),测量的原理有两种:变位法和零位法。 6.差热分析;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差热分析曲线是描述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差(ΔT)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在DAT试验中,样品温度的变化是由于相转变或反应的吸热或放热效应引起的。如:相转变,熔化,结晶结构的转变,沸腾,升华,蒸发,脱氢反应,断裂或分解反应,氧化或还原反应,晶格结构的破坏和其它化学反应。一般说来,相转变、脱氢还原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吸热效应;而结晶、氧化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放热效应。 7.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

(完整版)现代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现代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光具有极快的速度、极大的频宽、极高的信息容量,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光电信息技术是光学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信息技术、计算 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的产物,是多学科综合技术,它 研究以光波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对光波实施控制、调制、传感、转换、存储、处理和显示 等技术方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其研究内容包括光的辐射、传输、探测、光与物质的相 互作用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众多领域。 现代光电信息技术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有效延伸人眼的视觉功能,使其探测阈值达到光 子探测的极限水平,而探测的光谱范围在长波方向达到了亚毫米波段,在短波限则延伸到 紫外线、x射线、y射线乃至高能粒子;其二,以光为信息载体,结合计算机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光电系统的响应速度、带宽和信息容量。使超快速现象(核爆炸、火箭发射等)可以在纳秒(ns)、皮秒(ps)甚至飞秒(fs)量级得以记录,利用光网络的多台计 算机传输和处理海量信息得以实现。正是光电信息技术的上述两个重要的特点推动着信息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 1.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况 1873年发现了硒的光电导性(内光电效应) 1888年德国的H.R.赫兹观察到紫外线照在金属上时,能使金属发射带电粒子 1890年P.勒纳通过对带电粒子电荷质量比的测定,证明它们是电子 1900年,M.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的普遍公式 1929年,L.R.科勒制成银氧铯(Ag-O-Cs)光电阴极,出现了光电管 1939年,苏联的V.K.兹沃雷金制成实用的光电倍增管 20世纪30年代末,硫化铅(PbS)红外探测器问世 40年代出现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温差型红外探测器和测辐射热计 50年代中期,可见光波段的硫化镉(CdS)、硒化镉(CdSe)光敏电阻和短波红外硫化铅光电探测器投入使用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红外探测器及红外探测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2.光电子器件方面的发展简况

表面技术

1.3 表面技术的分类 材料表面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或者说是正在形成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该学科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分类,国内外都无公认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就会有不同的分类。如: 按作用原理可分为:<1>原子沉积:沉积物以原子、离子、分子和粒子集团等原子尺度的粒子形态在材料表面上形成覆盖层,如电镀、化学镀、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 <2>颗粒沉积:沉积物以宏观尺度的颗粒形态在材料表面上形成覆盖层,如热喷涂、搪瓷涂覆等。<3>整体覆盖:它是将涂覆材料于同一时间施加于材料表面,如包箔、贴片、热浸镀、涂刷、堆焊等。<4>表面改性:用各种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表面,使之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性能,如表面处理、化学热处理、电子束表面处理、离子注入等。 按表面强化层材料可分为:<1>金属材料层;<2>陶瓷材料层;<3>高分子材料层。 按工艺特点可分为:<1>电镀,<2>化学镀,<3>热渗镀,<4>热喷涂,<5>堆焊,<6>化学转化膜,<7>涂装,<8>表面彩色,<9>气相沉积,<10>“三束”改性,<11>表面热处理,<12>形变强化,<13>衬里等,每一类又可分为一些更细的工艺项目。 图1-1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

该分类方法比较清晰地体现了工程技术的特点,而且与工程技术上的名称基本一致,容易记忆。但缺乏学术上的逻辑性,因为有些技术尽管工艺不一样,但基本的改质机理是相同或相似的。按工艺特点分类方法示意图如图1-1所示。 按表面改质的目的或性质可分为:<1>表面耐磨和减磨技术,<2>表面耐蚀抗氧化技术,<3>表面强化(提高疲劳强度)技术,<4>表面装饰技术,<5>功能表面技术, <6>表面修复技术。 实际上,表面技术有着广泛的涵义,综合来看,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表面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理论。 (2)表面处理技术。它又包括表面覆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和复合表面处理技术三部分: (3)表面加工技术。 (4)表面分析和测试技术。 (5)表面工程技术设计。 现将各部分所包含的内容简略介绍如下。 1.3.1表面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理论 现代表面技术的基础是表面科学,它包括表面分析技术、表面物理、表面化学三个分支。表面分析的基本方面有表面的原子排列结构、原子类型和电子能态结构等,是揭示表面现象的微观实质和各种动力学过程的必要手段。表面物理和表面化学分别是研究任何两项之间的界面上发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的科学。从理论体系来看,它们包括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一方面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表面的组成,原子结构及输运现象、电子结构与运动及其对表面宏观性质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宏观尺度上,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各种表面现象。实际上,这三个分支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表面科学不仅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而且与许多技术科学密切相关,在应用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表面技术的应用理论,包括表面失效分析,摩擦与磨损理论、表面腐蚀与防护理论、表面结合与复合理论等等,它们对表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1.3.2表面覆盖技术 1.电镀:它是利用电解作用,即把具有导电性能的工件表面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并作为阴极,通过外电流的作用,在工件表面沉积与基体牢固结合的镀覆层。

光电技术的应用

引言 光电子技术确切称为信息光电子技术。20世纪60年代激光问世以来,最初应用于激光测距等少数应用,到70年代,由于有了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和传输损耗很低的光纤,光电子技术才迅速发展起来。全世界铺设的通信光纤总长超过1000万公里,主要用于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以光盘为代表的信息存储和激光打印机、复印机和发光二极管大屏幕现实为代表的信息显示技术成为市场最大的电子产品。人们对光电神经网络计算机技术抱有很大希望,希望获得功耗低、响应带宽很大,噪音低的光电子技术。 当今全球范围内,已经公认光电子产业是本世纪的第一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光电子产业的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鉴于此,光电子技术应用的开发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新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发现中。 我国光电子技术和发展,从“六五”起步,开始发展以激光技术为主的光电子技术。1987年科技部把信息光电子列入“863”计划,给予支持,激光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受到国家的很大重视,在国防建设和社会应用上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光电子产业的原始基础是军事光学,军用光电子学和红外技术。自60年代以来,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神龙”高功率激光装置,激光分离同位素装置,军用靶场激光经纬仪,激光卫星测距仪,高速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等重要的军用光电子设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实力雄厚的10多个光电子技术研究基地。70年代末,光纤通信的研究和开发也在我国兴起。80年代中期光盘技术和光电平面显示技术也得到发展。我国在"八五"计划期间对一些光电器件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已在"九五"计划中产生了效益。例如,12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已经在1996年投产。国家重大成套通信设备2.5Gbps同步数字系列(SDH)光通信系统,于1997年研制开发成功,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通信骨干网的建设[1]。 总之,我国的光电子技术经过“七五”入轨,“八五”攻坚和“九五”拼搏,在信息光电子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我国光电子技术理论的迅速发展,更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理论的延续。对于较新兴的技术领域更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光电子技术理论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论文年平均增长率在光电子技术领域的所有专业中最高,这为光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材料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常用方法及各自的用途

一、材料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常用方法及各自的用途 表面分析与测试是以获得固体表面(包括薄膜、涂层)成分、组织、结构及表面电子态等信息为目的的试验技术与方法。基于电磁辐射和运动粒子束(或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种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构成了现代表面分析方法的主要部分,大致可分为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扫描探针分析、电子能谱分析、光谱分析及粒子质谱分析等几类。 1 分类 表面分析方法是用一个探束(光子或原子、电子、离子等)或探针(机械加电场)去探测样品表面并在两者相互作用时,从样品表面发射及散射电子、离子、中性粒子(原子或分子)与光子等,检测这些微粒(电子、离子、光子或中性粒子等)的能量、质荷比、束流强度等,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原子结构(即排列)、化学组成、价态和电子态(即电子结构)等信息。 (1)表面“形貌”分析指“宏观”几何外形分析。主要应用电子、离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当显微镜的分辨率达到原子级时,可观察到原子排列,这时“形貌”分析和结构分析之间就没有明确的分界。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诱导扫描电子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2)表面成分分析包括表面元素组成及元素在表面与沿纵向深度分布、表面元素的化学态。用于表面成分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电子探针、二次离子质谱、离子散射谱等。 (3)表面结构分析研究表面晶体原子排列、晶体大小、晶体取向、结晶对称性以及原子在晶胞中位置等晶体结构信息。主要采用的衍射方法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等。 (4)表面电子态分析主要是对表面原子或吸附粒子的吸附能、振动状态以及他们在表面的扩散运动等能量或势态的分析。主要有紫外光电子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 2 主要几种分析方法的用途 分析方法名称主要用途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形貌分析、晶格结构分析、成分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面组分分析、化学态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AFM 表面形貌与结构分析、表面原子间力和表面力学性质 的测定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表面形貌与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