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统计试题(01-07)

心理统计试题(01-07)

心理统计试题(01-07)
心理统计试题(01-07)

2001年---2007年《心理统计》试题

2001年心理统计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为了解某个数值以下的数据数目是多少,需要制作(C)

A、次数分布表

B、次数分布图

C、累加次数分布表

D、累加次数百分数的分布表

2、在7,7,8,9,10,11,12这组数据中,比中数大的数据数目是(A)

3、当一个次数分布向左偏斜时(A)

A、X

B、X>Mdn

C、X=Mdn

D、X≤Mdn

4、有时实验结果的次数分布图上会出现双峰,产生真正的双峰的原因是(B)A、数据差别过大 B、数据的性质不同

C、分组的组距不合适 D、数据过于集中

5、已知某班学生的反应时分布的Q1=180ms,即有25%的人的反应时比180ms(A)

A、短

B、相等

C、长

D、接近相等

6、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最高点在横轴上确切位置的是(A)

A、μ

B、σ

C、N

D、Z

7、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求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须用自由度(C)

A、n=30

B、n>30

C、n<30

D、n<35

8、如果要检验一个平均数大于另一个平均数是否达到显著水平,须用(B)A、双侧检验 B、单侧检验 C、双侧T检验 D、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9、已知R甲=+1.0,R乙=-1.0,两种情况下回归预测准确性是(D)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没一定关系

10、某实验用被试20人,设置四种观察条件,得到了四种观察结果,其X2=8.74,自由度为( B )

A、4

B、3

C、18

D、19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当横坐标代表的变量不是连续的数量,而是不同的准确数时,就只能画直条图。

2、把一个分布中较大的一半数据,再分成两半的那个数据 / 数值就是第三个四分点。

3、表示集中趋势适合用中数的情况下,表示离中趋势则宜用四分差。

4、散布图中各点如果都落在一条直线上,说明数据间有完全的相关关系。

5、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差称作平均数的标准误,可根据样本的标准差来估计。

6、虚无假设是假定要检验的两个总体样本平均数是没有真正差别的。

7、如果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概率较小,就可以认为总体平均数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8、已知ê=.5y+2,当y=120时,预测E的值为62。

9、在进行X2检验时,如果数据只有二组或df=1,就需要进行f值较正。

10、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值,又叫均方或变异数。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全距

2、正态分布

3、显著性水平

4、交互作用

2002年心理统计试题

一、单选(每小题2分,共20分)

1、 157.5这个数的上限是(C)

A、158

B、157.75

C、157.55

D、158.5

2、在比较两组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的分散程度时,宜用(C)

A、全距

B、四分差

C、离中系数

D、标准差

3、下列哪个相关系数所反映的相关程度最大(D)

A、r=+.53

B、r=-.69

C、r=+037

D、r=-072

4、已知平均数=4.0,S=1.2,当X=6.4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为(B)

A、2.4

B、2.0

C、5.2

D、1.3

5、某班200人的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其平均数=12,S=4分,成绩在8分和16分之间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B)

A、34.13%

B、68.26%

C、90%

D、95%

6、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和样本的大小(D)

A、没有一定关系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成正比

7、为了避免偏性估计,用来推测总体的样本应该是(C)

A、任意抽选的

B、随意抽选的

C、随机抽选的

D、按原则抽选的

8、 XY两个变量间隔正相关,R=.76,其回归是(B)

A、似合的一条线

B、准确的两条线

C、确定的一条线

D、拟合的两条线

9、在心理实验中,有时安排同一组被试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实验,获得的两组数据是(A)

A、相关的

B、不相关的

C、不一定

D、一半相关,一半不相关

10、双因素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有三种,组内设计、组间设计和(A )

A、混合设计的

B、单因素设计的

C、多因素设计的

D、多水平设计的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当知道了几个 个数不相等的数据的平均数后,要计算这些平均数的总平均值应采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集中趋势是说明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性统计量

3、若散布图的所有点自坐标原点沿对角线从左下到右上散布,说明两个变量间的相关为完全正相关。

4、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是通过把各原始分数和平均数相减再用标准差去除来实现的

5、统计推论中的第一类错误是把随机误差误认为是总体平均数的真正的差异

6、随机抽选样本,是指总体中每个成份都有相等的机会被选中。

7、从总体中抽取出很多N相等的样本,计算出的1个样本平均数的次数分布,称为平均数的样本分布

8、在两类刺激实验中,实验也可以安排成三个一组,被试从三个里挑一个,这时p等于1/3,q等于2/3。

9、在双因素实验的结果图中两条直线平行,说明二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

10、当两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是P=.06时,按习惯被认为是差异不显著,此时如判定为差异显著,其可靠性等于94%。

三、名词(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大样本

2、成功的概率

3、主效应

4、 W2

四、简单应用(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测验兴趣在于研究空间位置记忆能力的男女差别,分别抽取男女各8名被试的成绩如下:

被试 1 2 3 4 5 6 7 8

男 10 9 8 11 12 11 12 4

女 8 6 5 6 8 10 11 5

1)分别计算男女分数的Q1,Q2,Q3

2)比较男女两组的成绩

3)比较男女两组的分散程度

2、某班50名学生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了两次测验,结果如下:学期初测验:平均分=45.0分,S=6.0分

学期末测测:平均分=52.0分,S=7.2分,R=+.40

如果某学生学期初测验得60分,那么他学期末可能得多少分?提示:1)计算回归系数B

2)计算A,列回归方程式

3)利用回归方程,推测出该生学期末测验分

3、计算机键盘置于什么样的角度,打字时最舒适,询问了75名微机操作人员,结果如下:角度 0 15 30

人数 25 40 10

问人们的感觉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计算出喜爱人数的假设平均数F

2)计算出X2值

3)查表检验,并根据P值回答问题

附X2值表:

DF P.05 P.01

2 5.99 9.23

五、综合应用(共20分)

1、随机抽选男女被试各36人进行敲击实验,结果(次/分钟)如下:

平均值 S

男 32.0 5.2

女 38.2 6.0

问:男女被试的敲击速度有无显著差异?

1)分别计算男女组的S X值

2)计算S XD值

3)计算Z值

4)根据P值回答问题

2003年心理统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中数在一个分布中的百分等级是(A)

A、50

B、75

C、25

D、50-51

2、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D)

A、平均差

B、平均误

C、平均次数

D、平均值

3、两个N=20的不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D=2.55,其自由度为(B)

A、39

B、38

C、18

D、19

4、在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当Z≥2.58时,说明(D)

A、P〈.05

B、P〈.01

C、P〉.01

D、P≤.01

5、在一个二择一实验中,被试挑12次,结果挑对10次,那么在Z=(X-M B)/S B这个公式中X应为(C)

A、12

B、10

C、9.5

D、10.5

6、当XY间相关程度很小时,从X推测Y的可靠性就(A)

A、很小

B、很大

C、中等

D、大

7、在处理两类刺激实验结果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不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二项分布的近似值?(A)

A、N〈10

B、N〉=10

C、N〉30

D、N〉10

8、在心理实验中,有时安排两组被试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实验,获得的两组数据是(B)

A、相关的

B、不相关的

C、不一定

D、一半相关,一半不相关

9、运用非参数分析时,要求处理的数据是(D)

A、十分精确的

B、注明单位的

C、大量的

D、等级形式的

10、在X2检验时,遇到下面哪种情况时不宜再用X2检验?(B)

A、F〉10

B、F〈5

C、F〉5

D、F〈10

二、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统计是一种方法,它要在实验设计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用曲线图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时,如果两组被试的人数不同,就不能用绝对的次数比较,用次数百分数进行比较。

3、在集中趋势的指标中中数、众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4、当平均数大于中数或众数时,曲线向右偏斜。

5、当一种变量增加时,另一种变量也随着增加,说明这两者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6、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相关系数不一定等于零。

7、正态分布因其μ和σ不同而各异,μ值越大,曲线的集中趋势在横轴上越偏右。

8、无论总体分布是否正态,从中抽取许多大样本,其平均数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

9、统计检验结果的显著与否是相对的,它的科学性表现在说明了推论正确的可能性有多大。

10、显著检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总体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地大于抽样误差。

三、名词(每小题4分,共16分)

1、 X2检验

2、双侧检验

3、回归方程式

4、 df

四、简单应用(每小题12分,共36分)

1、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极学生对声音的反应时ms如下:

被试: 1 2 3 4 5 6 S

小学生:300 331 265 287 390 402 51.24

中学生:279 236 287 242 304 276 24.10

问:

1)两组的平均数和CV各是多少?

2)从什么数值看出哪组学生的反应较快?

3)从什么数值看出哪组的平均数代表性较大?

2、10个被试的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测定结果如下:被试号:1 2 3 4 5 6 7 8 9 10

视觉: 179 180 180 190 193 198 200 203 240 250

听觉: 150 135 130 140 140 150 140 147 150 280

1)分别将两种反应时转换为等级数据

2)两种反应时的等级相关系数等于什么?

3)这两种反应时的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如何?绍合本题具体条件说明相关系数的含义

3、为了解生病对选择反应时(S)的影响,某医生随机选了二组被试各5人,结果如下:健康者: 1,2,2,3,3

患者: 3,3,4,5,5

1)分别计算二组的平均反应时

2)完成下A2S5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df SS MS F P

A 1 8.1 8.1 /

S(A ) 6.8 / /

3)根据上表P值确定二组反应时的差异是否显著,说明疾病与选择反应时的关系。附F值表

P 组内df 组间df1 组间df2

.05 4 7.71 6.94

.01 4 21.20 18.00

五、综合应用(共14分)

某教员为了比较两种语文教学法,在小学四年级中随机选出两组被试,每组10人,两组的成绩(分)如下:

平均分 S

第一组甲法 8.9 2.8

第二组乙法 10.2 2.1

1)分别计算各组的S X值

2)计算S XD值

3)算出Z值

4)说明两种方法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显著水平如何?

2004心理统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次数分布曲线的横坐标代表各组数据的(B)

A上限 B 中点 C 下限 D 平均值

(注:累积曲线图的横坐标是组上限)

2.已知一组数据的X=30,S=12,它的离中系数为 ( A )

A 40

B 0.40

C 2.5

D 250 (注:CV=S/ X*100 )

3.6、8、10、12、26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适宜用 ( B )

A平均数 B中数 C众数 D平均差(注:因为有极端值)

4.9、34、12、17、5这五个数的全距是(C)

A 29

B 29.5

C 30

D 28

(注:组最大数上限—组最小数下限)

5.已知人r1=-.60,r2=+.30,说明相关程度前者比后者(A)

A大 B大一倍 C大.30 D小

(注:相关系数的数字只表示变量关系的密切程度,而不是数量等距的度量值)

6.已知n=10的两个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的标准误为10.5,其自由度为(C)

A 19

B 18

C 9

D 8

(注:相关样本df=n—1,独立样本df=n1+n2—2)

7.一个标准正态分布的平均数总等于(A)

A 0

B 1

C -1

D .5

8.已知从X推测Y的回归方程式为Y=-0.8X+1.2,说明X,Y两变量是(B)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一定相关

9.从X推测Y或从Y推测X,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推测是没有误差的(A)

A r= 1

B r= 0

C r= +.98

D r= -.01

10.在一个二择一的试验中,被试在12次中挑对10次,Z值等于

(B)

A 4.05

B 2.31

C 1.33

D 2.02

(注:n=12,p=1/2,q=1/2,M B=np=6,x=10,S B=1.73,Z=(X-

M B)/S B=4/1.73=2.31)二、填空题(20分)

11.试验数据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计数数据,另一类是测量 数据。

12.在一个正态分布的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都相等。13.把一个分布中较小的一半数据再分成两半的那个数据 / 数值就是第一个四分点。

14.求等级相关的 应用 条件是处理的数据必须是能排成等级形式的。

15.从样本中推测总体,如果样本中只包括随机 / 抽样误差,就不会产生对总体的偏性估计

16.在推论统计中,从样本估计总体是以概率和逻辑原则为基础的17.t分布随n的大小而有所改变 / 变化,n越小,t分布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越大。

18.bxy是从已知的Y预测X变量的回归系数。

19.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是指自变量A对反映变量的影响因另一个自变量B的变化而产生不一致的现象。

20.让每个被试只在一种试验条件下做试验的设计叫被试内实验 / 组内实验设计,这种设计采集到的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数据之间是相关的。

三、名词解释(20分)

21.众数:是指在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

通过它可最快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是一个较粗糙和极不稳定的指标。

22.负相关:是指变量间存在一种相互关系,当一列变量朝一个方向变化时,另一列变量朝相反方向变化的现象。

23.虚无假设H0:是从无差别开始的假设,即假设样本和总体的差异仅仅是抽样误差造成的,是符合概率原则的随机误差。也就是说样本与总体不存在真正的差异,样本与总体的实质差异等于0。因此,也叫零假设或称为无差异假设。

24.方差分析:是检验2个或2个以上的总体平均数是否存在差异的一种方法,是从因变量的总变异中将不同来源的变异分离开来,并将它们分别与随机变量所带来的变异进行比较,求出一个或几个F值,分析F值在F分布中发生的概率,检验是否存在由实验的不同处理带来的变异,从而间接地说明各个总体平均数是否存在差异。

四、应用题(50分)

25.两组被试各自解决问题所用的时间(分钟)如下:

被试一二三四五六

第一组4245153

第二组1175391

(1)分别计算每组时间的中数和Q值。

(2)哪一组解决问题快些。

(3)哪一组被试所用时间比较分散?本题为什么不计算 X和S。

解答:

1)①第一组重新排序:1,2,3,4,5,45

Mdn1=(3+4)/2 =3.5

Q1的位置: (n+1)/4=(6+1)/4 =1.75 (在1-2之间)

Q3的位置:(n+1)*3/4=(6+1)*3/4 =5.25 (在5-45之间)

所以 Q1=(1+2)/2 =1.5 Q3=(5+45)/2 =25

因此Q=( Q3-Q1)/2 =(25-1.5)/2 =11.75

②第二组重新排序:1,3,5,7,9,11

Mdn2=(5+7)/2 =6

Q1的位置: (n+1)/4=(6+1)/4=1.75 (在1-3之间)

Q3的位置:(n+1)*3/4=(6+1)*3/4=5.25 (在9-11之间)

所以 Q1=(1+3)/2 =2 Q3=(9+11)/2 =10

因此Q=( Q3-Q1)/2 =(10-2)/2 =4

2) Mdn1=3.5 < Mdn2=6 所以第一组解决问题快些。

3) Q1=11.75 ﹥Q2=4 所以第一组被试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时间较分散。又由于第一组数据中存在极端值45,所以用中数Mdn来代表集中趋势。而中数所对应的离中趋势是四分差Q,所以本题不计算 X和S。

26.某手机厂在推出彩色手机之前,想知道什么颜色的手机更受顾客喜欢,调查了80人的结果如下:

颜色红绿黄粉

喜爱人

5153525

问:顾客的态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1.计算各色受欢迎的假设平均人数(F)

2.计算X2值和df值

3.查表,根据P值回答问题

附卡方值表

df

P

.05 .01

1 3.84 6.66

2 5.999.23

37.8111.3

49.4913.3

511.115.1

………………

2031.437.6

解答:

Ho:顾客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Ha:顾客的态度有显著性差异。

1)F=(5+ 15+ 35+ 25)/4 =20

2)X2= (5-20)2/20+(15-20)2/20+(35-20)2/20+(25-20)2/20 = 25

Df=n-1=4-1=3

3)当df=3时,查P=.05表得:X2 .05/2= 7.81X2 =25 > X2.05/2=7.81

所以拒绝Ho,说明顾客对手机颜色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27.一个心理实验的结果如下表:

组别n X s t p

第一组43180.81>.05

第二组4246

1)是否应下结论说两X差异不显著?为什么?

2)计算d值。(d=( x1— x2)/Sp ; Sp=(S1+S2 )/2)

3)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实验应如何改进?

解答:

1)不应该下结论说两差异不显著。因为样本容量太少,研究结果有可能是被试量不足的缘故。(其实按所给数据,t值的计算结果也不是0.81)

2)Sp=(S1+S2 )/2 =(8+6)/2= 7

d=( x1— x2)/Sp=(31-24)/7= 1

3)当d=1时,若要达到显著水平,n1+n2所需的样本容量应为20人,而题中总共才8人,因此出现两差异不显著的现象,所以需增加样本容量,即增加被试人数。

28.为了了解男女被试走迷宫所用时间是否有显著差别,随机抽选男女各26名,结果(分钟)如下:

X S

男21.739.45

女25.127.17

附t值表

df

P

.05 .01

252.0602.787

262.0562.779

………………

402.0212.704

602.0002.660

1)分别计算男女被试的Sx

2)计算S X D

3)计算t值和df值

4)查表,根据P值作出恰当结论。

解答:Ho:μ1=μ2,

Ha:μ1≠μ2

1)n男 = n女 =26,S男=9.45,S女=7.17

S X1= S男/√n男 =9.45 / 5.10 = 1.85

S X 2 = S女/√n女=7.17 / 5.10 = 1.41

2) S X D=√(S2 x1+ S2 X2)=2.33

3) t =( X1—X2) / S X D =(21.73—25.12) / 2.33 = —3.39 / 2.33 = —1.45 Df = n1+n2—2 = 26+26—2 = 50

4)Df = 50,而表中没有50的值,为减少虚无假设Ho被拒绝的机会,应取Df= 40时的数值,即P在 .05 水平时的 t .05/2= 2.021。

所以:t = —1.45 < t .05/2= 2.021 P>.05

因此接受Ho,说明男女被试在走迷宫时所用的时间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006心理统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在表示心理实验结果的平面图上,横坐标代表心理实验中的(A

A、刺激变量

B、反应变量

C、因变量

D、控制变量

2、1.0-1.4这组数据的组距是(C)

A、0.045

B、0.4

C、0.5

D、0.6

3、当一组数据的分布形态为单峰对称,下面又需继续计算时,集中趋势的指标应选用(C)

A、Mdn

B、Mo

C、X

D、AD

4、已知甲组数据n=12,x=3.6;乙组数据n=4,x=2.0,两组数据的总平均数为(B)

A、2.8

B、3.2

C、2.4

D、3.6

5、当全距很小时,说明这组数据(D)

A、分散

B、集中

C、非常分散

D、很集中

6、如果要检验一个平均数大于另一个平均数是否达到显著水平,须用(B)

A、双侧检验

B、单侧检验

C、双侧t检验

D、双侧和单侧检验

7、在一个二项检验中,n=64,p= ,则Sn等于(D)

A、12.5

B、3.54

C、1.6

D、3.2

8、在心理实验中,有时安排同一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做实验,获得的两组数据是( A )

A、相关的

B、不相关的

C、不一定

D、一半相关,一半不相关

9、某实验用被试20人,设置四种观察条件,得到了四类观察结果,其中X2=8.74,自由度为(B)

A、4

B、3

C、18

D、19

10、作为鉴别实验效果的指标,W2值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说明实验

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联系较强?(B)

A、W2=.06

B、 1.5

C、 .01

D、 =.08

二、填空题(20分)

11、众数不如平均数和中数精确,在同一分布中如果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数据就会出现双峰。

12、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和平均数的离均差的代数和永远等于零。

13、当两组数据单位不同或平均数相差过大时,比较两组数据的分散程度须用离中系数。

14、散布图中各点如果都落在一条直线上,说明数据间有完全的相关关系。

15、如果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差别较小,就可以认为总体平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16、为了避免偏性估计,用来推测总体的样本应该是随机抽选的。

17、所谓虚无假设就是除抽样误差以外不加任何误差假定。

18、统计推论中的第一类错误是把随机误差认为是总体平均数的真正的差异。

19、在二项实验中,实验可以安排被试每次从三个项目里选一个,选择n次,这时p等于1/3,q=2/3。

20、当两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是p=.06,按习惯应认为是差异不显著,此时如判定为差异显著,其可靠性等于94%。

三、名词解释(20分)

21、极端数P26

22、回归系数(bxy)P130

23、样本分布P78

24、交互作用P196

四、简单应用题(30分)

25、两组被试概念形成的时间如下表:

被试一二三四五六

甲组8610151412

乙组152********

1.分别计算两组被试的平均数和中数;

2.选择适当的指标比较两组被试时间的快慢,并说明选择该指标的根据;

3.选用一种合适的指标,比较两组数据的分散程度。

26、10名学生的数学物理测验成绩分别如下:

学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学成绩

(分)

869791066810物理成绩

(分)

16131615172017141819

1.分别将二组分数转换为等级数值;

2.求出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的直线等级相关系数rs;

3.根据rs数值,说明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的关系。(r s=1- )

27、为检验瞬时记忆广度的年龄区别,二组各8人的实验结果(个)如下:

8岁25566789

5岁23445568

1.分别计算5岁、8岁儿童的瞬时记忆广度的两个平均数;

2.完成下列A2S8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SS df MS F P A7.567.56

S(A)55.8814

3.根据F检验结果的P值,说明5岁和8岁儿童的瞬时记忆广度有没有显著差异。

附F值表

P 组内

df

组间df

1 2

.05 .0114

4.60 3.74

8.86 6.51

.05 .0115

4.45 3.68

8.68 6.36

.05 .0116

4.49 3.63

8.53 6.23

五、综合应用题(20分)

28、随机抽选男女被试各36人进行长度知觉实验,结果如下:(单位mm)

X S

男 32.0 5.2

女 38.2 6.0

问:男女被试的划线长度知觉有无显著差异?

1.分别计算男女组平均数的标准误Sx值;

2.计算两平均数差异的标准误Sx D值

3.计算z值

4.检验所得的z值,根据P回答问题。

2007年心理统计试题

一、选择题(10分)

1、在平面坐标系中,通常纵坐标代表的时心理实验中的:

A 刺激变量

B 自变量

C 控制变量

D 反应变量

2、某校三年级两班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分别为78%和90%,第一班80人,

第二班30人,两班的平均及格率约为:

A 81%

B 84%

C 78%

D 82%

3、有一组数据7、7、8、9、10、10、12、35,计算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用:

A 平均数 B众数 C中数 D平均数或中数

4、全距的计算方法是:

A 最大值-最小值

B 最大值的上限-最小值的下限

C 最大值+最小值 D最大值的下限-最小值的上限

5、四分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中间50%的数据的分散程度

A 越小

B 越大

C 与之无关

D 非常小

6、为避免偏性估计,用来推测总体的样本应该是:

A任意抽选的 B随意抽选的 C随机抽选的 D按原则抽选的

7、样本平均数和总体平均数相差不超过±1S X的可能性有:

A 68.26%

B 95%

C 99%

D 34.13%

8、已知两个不相关的大样本的标准误分别为1.18和0.85,则S XD等于:

A 2.1

B 2.03

C 1.54

D 1.45

9、如果要检验的是两个平均数的差别是否显著,就要用:

A 单侧检验

B 双侧检验

C 单侧T检验 D单侧和双侧检验

10、已知r甲=+1,r乙=—1,两种情况下回归预测的准确性是: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没一定关系

二、填空题(20分)

11、推论统计的方法包括有关从————————的数量特征推测——————————的数量特征的一系列问题。

12、心理统计中常用的集中趋势的指标有平均数、————和——————。

13、当平均数小雨中数或——————时曲线————————偏斜。

14、在一个分布中的Q1 ——————包含数据总个数的——————。

15、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是通过把各原始分数和——————相减,再用—————去除来实现的。

16、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和————的大小成————。

17、虚无假设是假定要检验的两个————平均数是——————真正差别的。

18、在一系列正态分布中有一个标准正态分布,这个标准正态分布,这个标准正态分布的————为0,标准差为——————。

19、说X1和X2的差别不显著是指这两个——————可能属于——————总体。

20、在用X2检验时,当任何假设次数少于————时,就不宜用————检验。

三、名词解释(20分)

21、描述统计

22、相关程度:

23、第一类错误

24、成功的概率P

四、简单应用题(30分)

25、甲乙两组学生同时参加了一项测验,得到成绩(分)如下:

(2)比较两组成绩的分散程度(提示:用CV比较)

(3)说明为什么要用离中系数(CV)比较两组成绩的分散程度26、对100名被试进行了X、Y两项测验,结果如下:

R=+.95,X=45.5分,S X=7.45分,Y=7.37分,S Y=1.38分。

如果被试X测验得52分,那他的Y测验可能得多少分?

提示:

(1)计算回归系数b,计算a(附有公式)

(2)列回归方程式(附公式)

(3)利用回归方程,预测出该被试的Y测验得分。

(1) 是否能下结论说两平均数差异显著?为什么?

(2) 计算d值(附上两个公式)

(3) 根据d值,说明应该如何下结论

五、综合应用题(20分)

28、下列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年龄和记忆内容对保存量(个)的影

(2)以B为X轴,保存量为Y轴,作交互作用图。

(3)根据F检验结果,说明两个主效应的差异是否显著(即A1A2、B1B2的差异是否显著)

附F值表。

2010年心理统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l. 心理学中常用的表格有三类,除了原始记录表和实验结果表外,还有(D )

A. 对数表

B. 检验用表

C. 方差分析

表 D. 次数分布表

2. 已知甲分布中,P90-P10=38,在乙分布中P90-P10=24,两个分布的离散程度是( C )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甲≥乙

3.在比较两组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宜用( C )

A. 全距

B. 四分差

C. 离中系数

D.标准差

4. 已知某样本的平均数为76,标准差为3.2,样本容量为16,标准误为( B )

A. 0.78

B. 0.8 C.3.2 D. 0.7 5.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最高点在横轴上确切位置的是( A )

A. μ

B. σ C.n D. Z

6. 研究工作者按照总体中各种成分的比例随机抽选样本的方法是( D )

A. 系统抽样

B. 分组抽样

C. 随机抽

样 D.分层抽样

7. 如果要检验的两个正态大样本是相同成员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适用且优先选用( D )

A. 不相关数据t检验 B.相关数据t检验

C. 不相关数据F检验

D. 相关数据F检验

8.在一个四择一的实验中,让被试挑12次,被试挑对10次,则S B 为( B )

A.0.75 B.1.5 C.2.0 D.1.75

9.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越紧密,实验效果( A ) A.越大 B. 越小 C.与之无关 D.不确定 10.方差分析只是一种统计检验的方法,要想结论可靠,最根本要有正确的( C )

心理统计考试试题和标准答案解析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期末考试试题A 注:t0.05/2(60)=2.00 Z0.05/2=1.9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当我们按性别差异,将男性指定用数字“1”来代表,女性指定用数字“2”来代表,这里所得到的数据是( ) A.称名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比率数据 2.比较不同单位资料的差异程度,可以采用的统计量是( ) A.差异系数 B.方差 C.全距 D.标准差 3..中数的优点是( ) A.不受极端值影响 B.灵敏 C.适于代数运算 D.全部数据都参与运算4.一班32名学生的平均分为72.6,二班40人的平均分为80.2,三班36人的平均分为75,则三个班级总平均分为()A.75.93 B.76.21 C.80.2 D.73 5.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这种统计图是() A.散点图 B.线形图 C.条形图 D.圆形图

6.一组数据中任何两个相邻数据之比接近于常数,表示其集中量数应使用()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中位数 D.加权平均数7.随机现象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的结果称为()A.随机事件 B.必然事件 C.独立事件 D.不可能事件8.进行多个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时,一般采用 () A.Z检验 B.t检验 C.χ2检验 D.方差分析9.已知P(Z>1)=0.158,P(Z>1.96)=0.025,则P(1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统计学考试试题

心理统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 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数据?( ) A.月工资1300元 B.语文成绩为80分 C.百米赛跑得第2名 D.某项技能测试得5分 2.下列描述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是( ) A.M M dμ B.M o M d S C.S μσ D.M M d Mg 3.一组数据中有少数数据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分布呈偏态时,其集中趋势代表值应是( ) A.几何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众数 4.测得某班学生的身高平均170厘米,体重平均65公斤,欲比较两者的离散程度,应选( ) A.方差 B.标准差 C.四分差 D.差异系数 5.假设两变量为线性关系,这两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 系数时应选用( ) A.积差相关 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二列相关 D.点二列相关 6.以下各分布中,不因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是( ) A.t分布 B.F分布 C.χ2分布 D.正态分布 7.以下有关α错误和β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能同时会犯α错误和β错误 B. α+β=1 C.当样本容量n不变时,有可能同时减小α和β D. 实际上不可能同时犯α错误和β错误 8. 同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为( ) A. 因果关系 B. 共变关系 C. 函数关系 D. 相关关系 9. 一个好的估计量应具备的特点是( ) A. 充分性、必要性、无偏性、一致性 B. 充分性、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 C. 必要性、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 D. 必要性、充分性、无偏性、有效性 10. 某项调查选取三个独立样本,其容量分别为n1=10,n2=12,n3=15,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平 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时,其组内自由度为( ) A. 2 B. 5 C. 36 D. 34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实验数据按其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划分为________和离散变量。 2. 一组数据35、40、50、60、56、30的中数为________,样本方差为______。 3. 从某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n=9,S=6,则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为________。 4. 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已知样本容量为n,样本标准差为S,当显著性水平为α 时,用样本平均数X估计总体平均数μ的置信区间为________。 5.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F(n1, n2)为正态分布。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习题及解答

1、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结束后,随机抽取广州市考生21名,长沙市考生16 名,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试确定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就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5) 47275639622943837 74.86 21X ?+?++?+?+?= =解: 38392265680568 16Y ?+?+?+?== 21 2 211 11()236.61i i X X S n ==-=-∑ 162 2 2 1 21()308.41i i Y Y S n ==-=-∑ (1)由于总体方差未知,所以先做方差的齐性检验 H 0: σ1= σ2 H 1: σ1≠ σ2 22308.4 = 1.3236.6 F S S = =大小 0.05(15,20)0.05 2.57 1.3 F F α==>=当时,查表 所以接受零假设H 0,即方差齐性,即认为两个总体方差相等 (2)对两个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 H 0: μ1 = μ2 H 1: μ1 ≠μ2 1.3 t = = = 0.05(15,20)2 0.052116235, 1.3 df t t α==+-=>=对于给定的,且查表知 所以接受零假设H 0 答: 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2、《教育统计学》考试成绩的σ=5,某班49名学生,该班这门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为85分,试推论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α=

0、05) 解:已知=85,σ2 =25,查表得 Z 2 05.0=1、96,设实际成绩为x, {} 0.0520.05X Z Z >=则由(0,1)与P 得 X -1、96· n σ≤x ≤96.1+X ·n σ 代入数据计算得83.686.4X ≤≤ 故该班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在83、6与86、4之间。 3、已知某能力测验由三个分测验组成,各分测验在标准化样组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下表所示: 分测验一二三平均数6558111标准差 7 5 15 ①、 甲生在分测验一、二、三上的成绩依次为82,70,110, 比较她在各分测验上成绩的高低。 ②、 第一个分测验用公式计算:T=10Z+50,求甲生在第一个分 测验上的T 分数。 ③、 乙生在第一个分测验上的T 分数为75分,求她在该测验 上的原始分数。 1 12382-65 =2.43 77058 2.4 5110111 0.067 15X S Z Z Z μ--==-==-解:(1)由公式Z= 得 = 123 Z Z Z >>显然有 所以甲在第一个测验上的分数最高,其次就是第二个测验,最后就是第三个测验。 (2)由(1)知Z 1=2、43,再由T=10Z+50得 T=10×2、43+50=74、3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l~5 的等级评定,( l 表示非常不喜欢,5 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 .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 C .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 .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 2 .调查了n =200 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 B .计数型―等比型 C .顺序型―等距型 D .顺序型―命名型 3 .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A . 157 . 75 B . 157 . 65 C . 157 . 55 D . 158 . 5 4 .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 .自变量 B .随机变量 C .因变量 D .相关变量

5 .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 .总体 B .样本点 C .个体 D .元素 6 .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 A .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 元 B .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 分 C .小强100 米跑得第2 名 D .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 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 .称名数据 B .顺序数据 C .等距数据 D .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 . B 2 . D 3 . C 4 . B 5 . A 6 . C 7.C 二、概念题 1.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 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 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 .假设检验(浙大2002 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结论,判

高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试卷附答案

某高校成教学院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结业试卷 20XX、X、X 姓名▁▁▁▁▁▁班级▁▁▁▁▁▁学号▁▁▁▁任职单位▁▁▁▁▁▁(说明:以下题目的答案数据一律保留2位小数) 一、4个数据分别为70、60、70、90。填出下表中所缺的统计指标名称、统计学符号、EXCEL函数及计算值。(28分) 注:差异系数以总体标准差为基准。 二、36个学生在一次测验中的得分如下: 606265687071717374757576 767777777879808080808182 828283858586868888888995 请以5分为一组制作简单次数分布表及次数分布多边图。(12分) 三、某年级甲、乙、丙三个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50人、55人、55人。期末数学考试各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0分、90分、85分,使用加权平均数求全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指出丙班的权数和权重。(10分) 四、在一次测验中,全班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为90分,标准差为4分。得94分的学生,他的标准分数为多少?另一个标准分数为-2 的学生,他的原始分数为多少?(6分) 六、分)

1、标准分数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之和为▁▁▁▁: A、0 B、1 C、2 D、不是一个确定值 2、教育统计学与教育学科其它分支学科相比,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 A、发现其变化规律 B、预测其结局 C、描述相关 D、揭示其原因 3、在统计学书籍中,小写希腊字母一般用来表示▁▁▁▁。 A、集中量数 B、总体参数 C、 差异量数 D、样本统计量 4、下面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A、称名数据即类别数据 B、计数数据是根据称名数据统计出来的 C、比率数据必然是等距数据 D、称名数据是测量水平最高的数据 5、在▁▁▁▁时,中数肯定与某一个原始数据的值相等。 A、原始数据按升序排列 B、原始数据为连续数据 C、原始数据个数为奇数 D、原始数据为顺序数据 6、相关系数的量纲单位▁▁▁▁。 A、与原始数据单位一致 B、无测度单位 C、是原始数据单位的平方 D、以占原始数据总和的百分比来表示 7、在统计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指标是▁▁▁▁。 A、平均数 B、标准分数 C、Z检验 D、相关系数 8、方差属于▁▁▁▁。 A、集中量数 B、差异量数 C、相关系数 D、总体参数 9、使用加权方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总是▁▁▁▁不使用加权方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等于 B、大于 C、大于或等于 D、上述答案都不对 10、两极差▁▁▁▁。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总是非负数 D、总是非零数 11、对几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通常使用▁▁▁▁。 A、Z检验B、F检验C、t检验D、Χ2 检验 12、全距为零,意味着全体数据▁▁▁▁。 A、全部相等B全部为零、C、的中数为零D、的平均数为零 13、扇形图又称为▁▁▁▁。 A、象形图 B、圆形图 C、曲线图 D、统计地图 14、几何平均数为零时,▁▁▁▁。 A、变化率为0 B、增长率为0 C、原始数据均为0 D、缺乏实际意义 15、教育统计学包括▁▁▁▁等分支。 A、描述统计B、推断统计C、教育评价D、教育测量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心理统计学练习题库

心理统计学练习题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次数分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趋势与趋势。 2、数据(14,15,18,10,22,13,23,11)的中位数为,数据(26,11,9,18,22,7,17,22,10)的中位数为。 3、数据(14,15,18,10,22,13,23,11)的中位数为。 4、当样本分布满足分布时,样本的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相等。 5、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任何样本的分布都将趋于分布。 6、根据样本统计量对相应总体参数所做的估计叫总体参数估计,总体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和。 7、某班平均成绩为90分,标准差为3分,甲生得分,则甲生的标准分为。 8、统计推断中,经常犯的两类错误是,。 9、当两个变量都是变量,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关系时,才能采用积差相关。 10、随机变量可以分为_______变量和离散变量。 11、假设检验一般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即原假设和__________。 12、两个独立的正态总体,已知总体方差相等但未知其具体数值,从中分别抽取容量为10和13的两个样本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着性检验,其自由度应为__________。 13、标准分数是以__________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14、当样本分布是偏态时,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有效量是________。 15、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 16、从数据的观测方法和来源划分,研究数据可分为和。 17、统计图一般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2018年清华大学心理学347考研真题分析

2018年清华大学心理学347考研真题分析 对清华专硕感兴趣的小伙伴看过来!最新一年清华专硕真题解析新鲜出炉!一份最新的复习方向指南与复习建议!看勤思教研老师如何指点迷津,看勤思讲义如何完美对应!你手里的讲义,知道有多重要了吗?! 先简单一句话概括一下今年的真题情况:清华专硕的真题一入眼,应该是三个字,懵!懵!懵!但是不要慌,定下心,其实我们发现还是有许多可以去奋笔疾书的时刻。 听不懂?!跟着我来往下走! 一、试卷结构 二、参考书单

补充说明:虽然往年有些真题已经考过,但是大家不要掉以轻心,旧版考过的知识点还是换题型,换相关知识点重复考察。随着近些年自命题院校招生数量增多,对心理学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的要求提高,进入心理学研究生的门槛也是逐步提高。同学们除了需要掌握好大纲范围内给定的参考书,一定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可以每个学科扩展学习1-2本教材。这里老师根据历年考试经验总结给大家推荐几本。

三、试题分析 从今年出题总体内容来看,出题基本遵循了清华专硕招生目录上的要求,讲出题重点放在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并结合清华积极心理学自身的特色,且侧重点主要放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目前回忆版的题目所属学科的分值分布上看,和去年出题的侧重点差异还是比较大,去年心理学导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重大概是2:1,而从今年目前已有的题目来看,今年真题大题部分考察的重点其实更多的是落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而且有部分超纲的题目。预估计心理学导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考察比重大约是1:1。从出题分值和灵活度来看,今年出题重点是放在论述题上,把去年简答题的分值一半分值全部转移到论述上,论述题的题目内容更为灵活。如果认真做过清华专硕近两年题目,我想备考清华的你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你的期望,有木有发现清华屡次出过相似的题目,甚至是原题在现。咱们先看一看,一睹为快。上真题! 2017年清华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真题之简答题 1.简述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分析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设计,并讨论实验设计中的巧妙之处。 2018年清华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真题之论述题 1.请举例说明让你印象深刻的心理学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并说明实验设计中的巧妙之处。 大家可以掂量一下真题的价值,放在手里有没有觉得沉甸甸的所以也不枉勤思的老师费劲千辛万苦拿到这些真题。18年的简单论述和17年的简答论述其实是在重复考察某些知识点,对于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心理学一门作为科学学科的标准和原因的解读,以及对于目前清华开展的积极心理学项目的考察,都是清华这两年考察的重点,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清华心理系老师的仁慈。 【真题对照基础强化班讲义】简答题举出事实和实验证明大脑具有可塑性

(完整版)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练习卷3附答案(共八套)

练习3 1.按照数据的获得方式,找出下列数据中与其它不同类的数据。( ) A.72克 B.65分 C.10米 D.3台 2.测量数据10.000的下实限是:( ) A.10.999 B.9.999 C.9.9995 D.10.0005 3.欲从某重点中学720名高一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调查其视力情况。首先按原有视力记录,将他们的视力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人数分别为108人、360人、252人。若用分层按比例抽样法,则中等视力水平的学生中应抽取:( ) A.18人 B.60人 C.42人 D. 72人 4.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82分,标准差为6.5分;数学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5.9分;外语平均成绩为66分,标准差为8分,问哪一科成绩的离散程度大?( ) A.语文 B.数学 C.外语 D.无法比较5.假如某班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在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成绩时,良等成绩z分数应取值在哪个区间?( ) A.-0.6--0.6 B.-1--1 C.0.6--1.8 D.0.5--2.5 6.在正态分布中,标准差反映了:( ) A.随机变量的波动性 B.正态曲线的对称位置 C.随机变量的平均水平 D.正态曲线的陡峭程度 7.下列数据1,26,11,9,14,13,7,17,22,2的中位数是:( ) A.14 B.13 C.17 D.12 8. 某校1970年的教育经费是10万元,2002年的教育经费是121万元,问该校2010 年的教育经费是多少?( ) A.225.63万元 B.278.32万元 C.321.56万元 D.210.00万元 9. 有研究者调查了358名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某项教育措施的评价态度,结果如下: 男性拥护66人,反对106人;女性拥护28人,反对158人,那么性别与评价态度的相关系数为( )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试题A答案

试题A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A 2 A 3 A 4 B 5 A 6 B 7 A 8 D 9 A 10 C 11 C 12B 13A 14D 15C 二、填空 1、73 2、变异性 3、局部控制 4、正态 5、点估计 6、双侧检验 7、样本 8、集中量数 9、误差10、P(A)+P(B) 三、名词解释 1、标准分数又叫基分数或Z 分数,是以标准数为单位,反应一个原始数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的量数。 2、随机现象是指事先不能断言出现那种结果的现象。 3、差异量数是描述数据离散趋势的统计量。 4、相关关系是事物间存在联系但又不能直接做出因果关系解释时的事物间的关系。 四、简答 1、1)、求全距:2)、定组数;3)、定组距4)、写组限5)求组 中值6)归类划记7)登记次数。 2、1)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2)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统计量的抽样分布,计算统计量的值,常用的有Z分布、T分布、F分布。 3)选定显著性水平,查相应分布表确定临界值,从而确定原 假设的拒绝区间和接受区间。

4)对原假设做出判断和解释,如果统计量值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反之,则接受原假设。 3、1)总体正态分布2)变异可加性3)各处理的方差一致 五、简单计算 1、ⅹ=26毫秒AD=3.71毫秒 2、ZⅠ=0.67 ZⅡ=1.25 ZⅢ=0.83 ZⅡ>ZⅢ>ZⅠ 3、SE X=2U=65±1.96×2U∈(61.08-----68.92) 4、CV身高=0.12 CV体重=0.15 CV体重>CV身高 六、综合计算 双侧t检验 SEx=1.36 t=1.62 df=61 t<t0.05/2(60)=2.00 拒绝H0

华师大心理学历年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 招生专业:心理学 一、简述下列术语(每小题3分,共30分) 1、操作条件反射 2、注意稳定性 3、想象表象 4、意志行动 5、兴趣 6、程序性知识 7、性格特征 8、离差智商 9、趋避冲突10、激情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试述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2、试述长期记忆系统(long-term memory system)中的信息储存与提取过程。 3、试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4、试述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5、试述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6、试述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试述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本质区别。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统计与测量(需带计算器) 心理统计部分 一、是非题(10分):请仔阅读以下句子,判断其是否正确,用T表示正确,用F表示错误,填写在前面的括号中。注意,不得使用任何其他符号。 ()1.差异系数是一种相对差异量。 ()2.抽样分布指的是抽取的样本中个体数值的次数分布。 ()3.从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为n的一切工作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分布也呈正态分布。 ()4.当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接近正态分布。 ()5.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叫总体统计量。 ()6.相关系数可以直接计算其平均数。 ()7.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有多种方法检验其显著性。 ()8.偏态量和峰态量是用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量。 ()9.中位数检验就是比较两个样本中的中位数高低。 ()10.从正态分布图来看,z=0处的概率是最大的。 二、简答题(8分): 1.什么是标准分数?使用标准分数有什么好处?(4分) 2.方差分析是逻辑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10分) 如果有两个样本,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对照组,分别施以两种教学方法,后期测验后如何对其成绩(百分制)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两种教学方法有无显著差异? 四、填表题(12分) 有一个双因素方差分析实验,A因素为教材,共3种;B因素为教法,共4种。交叉分析后得到12种处理,假定每个处理中有2名被试。经过教学后进行测验,得到一个方差分析表,请完成它。注:不必说明有无显著意义等。(答案按照1-12填写在答题纸上) 差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方差F

1月自考心理统计试题

2010年1月自考心理统计试题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心理统计试题 课程代码:021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之外,还有绝对零点的随机变量为( ) A.比率变量 B.等距变量 C.顺序变量 D.称名变量 2.反映总体数据特征的量数,称为( ) A.统计量 B.参数 C.自由度 D.显著性水平 3.两列变量均来自正态总体的等距(比)变量,而其中一列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类别的数据,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 A.积差相关

B.双列相关 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D.点双列相关 4.下列统计量中不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是( ) A.算术平均数 B.方差 C.标准差 D.中位数 5.从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等容量的样本,计算每个样本的某个统计量,这些统计量数形成的分布,称为这个统计量的( ) A.样本分布 B.总体分布 C.抽样分布 D.概率分布 6.下面关于方差和标准差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 A.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 B.其值越大,说明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 C.具有反应灵敏,计算严密,受抽样变动影响较少的特点 D.标准差具有可加性 7.某校三年级学生英语成绩平均为80分,中位数为78分,则其众数为( )

A.70 B.74 C.78 D.80 8.若P30等于80,表明在该次数分布中( ) A.有80%的个案低于30分 B.有80%的个案高于30分 C.有30%的个案低于80分 D.有30%的个案高于80分 9.适合于用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或联系模式的统计图是( ) A.散点图 B.折线图 C.条形图 D.圆形图 10.已知P(Z>1)=0.158,P(Z>2.58)=0.005,则P(1<Z<2.58)等于( ) A.0.153 B.0.163 C.0.337 D.0.581 11.若将某列数据都加上20,那么与原来相比其平均数和标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专著的是() A.桑代克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B.瑟斯顿的《统计学纲要》 C.加勒特的《心理与教育统计法》 D.吉尔福德等人的《心理与教育中的统计学》 2.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检验,相当于对多组数据的哪种统计量进行参数的方差分析?() A.方差 B.标准差 C.平均数 D.相关系数 3.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A.区组内可以有异质性,区组间要有同质性 B.区组内和区组间均要有同质性 C.区组内和区组间均可以有异质性 D.区组内要有同质性,区组间可以有异质性 4.连加号的符号为() A.++ B.+,+ C.∏ D.Σ8 5.一批数据在量尺上各等距区组内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是() A.概率 B.概率密度函数 C.累积概率密度函数 D.次数分布

6.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 A.-1.00≤r≤0.00 B.0.00≤r≤+1.00 C.-1.00≤r≤+1.00 D.-0.50≤r≤+0.50 7.把对随机现象的一次观察叫做一次() A.随机实验 B.随机试验 C.教育与心理实验 D.教育与心理试验 8.总体的平均数称为符号为() A. X B. Y C.σ D.μ 9.假设检验的第二类错误是() A.弃真第一类错误 B.弃伪 C.取真 D.取伪 10.假设检验中的两类假设称为(C) A.I型假设和II型假设 B.α假设和β假设 C.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D.正假设和负假设 11.符号秩次检验法不仅考虑差值的符号,还同时考虑差值的( ) A.大小 B.分布 C.方向 D.显著性 12.在一元线性回归中,决定系数R2是因变量和自变量积差相关系数的() A.2倍 B.平方 C.立方 D.2倍的平方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习题与解答

1、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结束后,随机抽取广州市考生21 名,长沙市考生 16名,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试确定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5) x477539629483 频数261237 y38926580 频数3265 解:X 4 727 56 3 9 6 229 438 37 21 74.86 Y 3 839 22 6 568 05 16 68 2 121 ( X i X ) 2236.6 S 1 n 11i1 2 116 (Y i Y ) 2308.4 S 2n 2 1i1 ( 1)由于总体方差未知,所以先做方差的齐性检验 H0: 1=σ2H1: σ1≠2σσ2 F S 大308.4 2 = 1 . 3 S 小236.6 当0.0时5,查表F 2.57F 1 . 3 0.05(15,20) 所以接受零假设H0,即方差齐性 ,即认为两个总体方差相等 ( 2)对两个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 H0:μ 1=μ 2H1: μ1≠μ2 t X Y74.8668 1.3 2220236.615308.411 (n 1 1)S 1 (n 2 2)S 2 11 )() ( 21162 n n2n n2116 1212 对于给定的0 . 0 ,5 且 d f21 16 2 查3表5知,t0 .0 5t 1 . 3 2( 1 5,20) 所以接受零假设H0 答: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2、《教育统计学》考试成绩的σ=5,某班49名学生,该班这门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为85分,试推论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α

=0 .05 ) 解:已知 X 85, 2 2 =1.96,设实际成绩为 x , =25,查表得 Z 0 .05 X X ~N (0,1 )与P Z Z 0.得05 则由Z= n 0.05 2 X -1.96· ≤ x ≤ X 1 .96 · n n 代入数据计算得 83.6 X 86.4 故该班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在 83.6 和 86.4 之间。 3、已知某能力测验由三个分测验组成,各分测验在标准化样组上的 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表所示: 分 测 验 一 二 三 平 均 数 65 58 111 标 准 差 7 5 15 ①、 甲生在分测验一、二、三上的成绩依次为 82,70,110, 比较他在各分测验上成绩的高低。 ②、 第一个分测验用公式计算: T=10Z+50,求甲生在第一个分 测验上的 T 分数。 ③、 乙生在第一个分测验上的 T 分数为 75 分,求他在该测验 上的原始分数。 解:(1)由公式Z= X 1 得 S Z 82-65 = = 2.43 1 7 70 58 Z 2 2.4 5 110 111 Z 3 0.067 15 显 然 有 Z Z Z 1 2 3 所以甲在第一个测验上的分数最高, 其次是第二个测验, 最后是第三个测验 。 (2)由( 1)知 Z 1 =2.43,再由 T=10Z+50得 T=10 ×2.43+50=74.3

心理统计与测量题库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心理统计学:是把数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心理领域而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假设) 描述统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将统计调查、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资料科学的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把研究的问题或现象的数理特征、分布状态用统计图、统计表或数量表 示出来。(代表人物:高尔顿,皮尔逊) 推断统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对总体的特征、关系等做出推论。 测量:是依据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测量的三要素:事物的属性,法则,数字。 量表:是具有一定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它是测量的工具。 量表分为:称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心理测量:就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的理论和原则,通过各种测验或观察,对所研究的心理现象分派数字。 心理测量学包括:测量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各种类型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误差:指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结果。 简答一心理测量的特点 一:测量对象的复杂性和不明确性。二:教育测量方法的间接性。 三:教育测量结果的相对性。 简答二(或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 一:掌握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如果不懂得统计分析术语、方法,就很难读懂有关方面的文章和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利于与发展心理理论,提高研究能力。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心理统计与测量为教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工具,掌握心理统计与测量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 三: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编制试卷,分析试题的质量和解释测验的结果,这些都涉及心理测量与统计的理论和方法。 四:锻炼科学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辩证的发展的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简答三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的意义 一: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能够为我们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开展心理科学研究探索心理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三: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全面的统计资料。 简答四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信心二: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注意不同统计方法与测验类型的适用条件 四:要根据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 第二章统计图表 名词解释: 统计表:将统计资料汇总的结果整理成表格的形式。 次数分布表:原始统计资料依据某一标志经过统计分组之后,要按分组顺序列出其统计事项在各组的单位数。表现总体单位在各组次数分配情况的统计表。 精确准限求法:组下限的数据减去最小单位的半个单位,组上限的数据加上半个单位。 统计图:利用几何图形或具体事物来表示统计事项数量关系的图形。 曲线图分类:动态曲线图,依存关系曲线图,次数分布曲线图。 简答一绘制统计图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心理统计学题

心理统计学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统计量不能用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c )。 A. 极差 B. 标准差 C. 标准分数 D. 四分差 2.假设学生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描述学生性别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用( d )。 A. 积差相关 B. 肯德尔相关 C. 二列相关 D. 点二列相关 3.某班级一次英语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全班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8分,一个学生成绩为80分,他在全班的名次为( b )z=(80-70)/8=1.25,查表0.89 A. 前10% B.前 20% C.后10% D. 后20% 4.有一学生的成绩低于平均成绩一个标准差,请问他在该班的百分位是:a A. 16% B. 36% C.50 % D. 84% 5.计算列联相关系数的适应资料为 b A. 等级数据 B. 计数数据 C.二分变量 D. 等距数据 6.总体方差已知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 a A. n σ B. 1-n S n C. n s n 1 - D. 1-n σ 7.变异系数可以描述:d A. 集中趋势 B. 差异显著性 C. 百分位数 D.不同测量的离散程度 8.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般常用来表示:a A.评分者信度 B.题目一致性 C.题目难度 D.测验效度 9.研究为完全随机取样设计,需检验两组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已知其分布为非正态,n >20,请问用哪种统计方法最合适? b A.符号检验(相关) B.秩和检验(独立) C.T检验 D.χ2检验 10.下列那些数据可计算平均数:a A. 同质等距数据 B. 等级数据 C. 出现相同数值多的数据 D. 数值成倍变化的数据 11.两因素析因设计中,计算自由度的公式中,哪一个是求交互作用的?d A. npq-1 B. p-1 C. (p-1)(q-1)n D. (p-1)(q-1) 12.考察年龄(p=3)性别( q=2)在某知觉测验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设计采用:a A. 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 B. 析因设计 C. 嵌套设计 D. 拉丁方设计 13.有一考察性别因素和三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差异的研究,实验是随机取样,随机分组,各组人数相同。请问 用何统计分析方法处理结果?c A. 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B.裂区设计方差分析 C.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D.判别分析 14.有一研究为完全随机取样设计,需检验两组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已知其分布为正态,n >30,请问用 哪种统计方法最合适?c A.符号检验 B. 秩和检验 C.T检验 D.χ2检验 15.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中,下述计算自由度的公式中,哪一个是求误差项的 b A. npq-1(总自由度) B. n -1 C.(p-1)(q-1)n D. (p-1)(q-1) 16.为了考察三种刺激条件下,被试反应时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一研究者分别选取5个年龄段的被试各3个, 来考察三种刺激条件下被试反应时的差异,此种设计为( b ).

心理统计历年试卷

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心理统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次数分布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各组数据的() 上限中点下限平均值 、已知一组数据的,是,它的离中系数为() 、、、、、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 平均数中数众数平均差 、、、、、五个数的全距是 、已知–,,说明相关程度前者比后者 大大一倍大小 、已知的两个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的标准误为,其自由度为 、一个标准正态分布的平均数总等于 – 、已制从推测的回归方程式为–,说明、两变量是 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不一定相关 、从推测或从推测,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推测是没有误差的? –– 、在一个二选一的实验中,被试在次中挑对次值等于 二、填空题 、实验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另一类是值。 、在一个的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都。 、把一个分布中较小的一半数据再分成两半的那个就是四分点。 、求等级相关系数的所所处理的数据必须是形式的。 、从样本中推测总体,如果样本中只包括误差,就不会产生对的偏性估计。 、在统计中,从样本估计总体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分布随的大小而有所,越小,分布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 、是从已知的预测变量的系数。 、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是指自变量对反映变量的影响因自变量的变化而。 、让每个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做实验的设计叫设计,这种设计采集到的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数据之间是的。 三、名词解释 、众数 、负相关 、虚无假设() 、方差分析 四、应用题 、两组各被试解决问题所用时间(分钟)如下:

(1) 分别计算每组时间的中数和值。 (2) 哪一组解决问题快些? (3) 哪一组被试所用时间比较分散?本题为什么不计算和? 、某手机厂在推出彩色手机之前,想知道什么颜色的手机更受顾客喜欢,调查了人结果如此下: 问:顾客的态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1) 计算各色受欢迎的假设平均人数(); (2) 计算 值和值; (3) 查表,根据值回答问题。 、一个心理实验结果如下表: (1) 是否应该下结论说两差异不显著?为什么? (2) 计算值。( ) () (3) 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实验应如何改进。 .为了解男女被试走迷宫所用时间是否有显著差别,随机抽选男女各名,结果(分钟)如下: 男 女 (1) 分别计算男女被试的 (2) 计算 ; (3) 计算值和值; (4) 查表,根据值作出恰当结论。 年心理统计试卷 一、 选择 、 中数在一个分布中的百分等级是

心理统计与测量试题李明德老师

心理统计与测量课程试题-李明德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关于测量,正确的说法是(B )。 (A)测量就是心理测量(B)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C)就是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法则(D)就是用一些题目或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 2、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 A ) (A)越高(B)越低(C)基本不变(D)无法确定 3、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 B )。 (A)稳定性(B)准确性(C)可信度(D)区分性 4、百分等级55的分数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55%的人比这个分数( A )。 (A)低(B)相等(C)高(D)以上都不正确 5、项目的难易程度,用P表示。P值越( A ),难度越低。 (A)接近于1 (B)接近于-1 (C)接近于0 (D)接近于0.5 二、计算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1)某种疾病不同患者的潜伏期如下,求平均数、众数和中数。 2,3,3,3,4,5,6,9,16 答:平均数;M=(2+3+3+3+4+5+6+9+16)/9=51/9=5.67 众数;Mo=3 中数;Mdn=4

(2)若增加1例患者,潜伏期为30天,求平均数和方差。 答:潜伏期为2,3,3,3,4,5,6,9,16,30 平均数;M=(2+3+3+3+4+5+6+9+16+30)/10=81/10=8.1 方差; S2=(2?8.1)2+(3?8.1)2+(3?8.1)2+(3?8.1)2+(4?8.1)2+(5?8.1)2+(6?8.1)2+(9?8.1)2+(16?8.1)2+(30?8.1)2 10 =688.9 10 =68.89 12、对于自由度为15的样本,按以下要求查表找到t值: a.分布最高的5%(临界值):答:1.753 b.分布中间的95%(临界值):答:0.4123 13、为了检查教学情况,某区级领导从所属中学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一个测验,最后算得X=80分,S=7分,问该区教学的真实情况如何?(在α=0.05的水平下)答:置信区间为95%,这100个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7分,该区的教育水平良好。 14、有人调查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中随机抽取70人进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平均值为103.3。已知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总体均值=100,方差=15,则能否认为受过良好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力高于一般水平。 解:S 0:S≤100,S 1 :S>100 Ζ= S??μ0 √ = 103.3?100 √ =1.84 S S =S 0.05 =1.6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