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卷A

一、判断题(20’每题2’)

1、图号为K53E023006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沈括最早提出了制图六体。()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放射状的。()

5、我国1:2千的普通地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6、用比率符号表示数量时是根据符号的面积比计算的。()

7、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

8、色光的混合是加色法混合。()

9、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10、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二、名词解释(30’每题5’)

1、数字地图

2、变形椭圆

3、普通地图

4、范围法

5、量表系统

6、地图适宜载负量

三、问答题(40’)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四、综述(10’)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地图学 A 卷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基地图的基础。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它们以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为制图对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其内容的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范围法: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范围法是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例如由颜色或网纹、符号排列构成的边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再用颜色、网纹、符号乃至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根据所表示的专题现象的特征,范围法可以分为精确的和概略的两类。精确范围法表示有明确界线的现象,其轮廓用实在的线状符号表示。概略范围法表示没有固定界线或分布界线模糊、不易确定的现象,如动物分布。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它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可以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地图适宜载负量:我们不能使所有的地图图面上都达到极限载负量,那样也就没有地区对比可言了,因此就失去了地区特征。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三、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程相等;

②等高线是封闭连续的曲线;

③等高线图形与实地保持几何相似关系;

④在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线愈密,坡度愈陡,等高线愈稀,坡度愈缓。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是在图斑范围内用颜色、网纹、符号等手段显示其质量特征。

它们的差别是:

质底法表示的是布满全区的面状分布现象,分类以布满全区的现象为对象,图面不可能有空白,图斑也不可能有交叉和重叠;

范围法表示的是各自独立的间断成片现象,无这些现象的地方出现空白,现象有重叠分布的,图斑也就会产生重叠和交叉。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为了探索视觉感受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认识过程进一步分为察觉、辨别、识别和解译四个环节。

“察觉”是感觉的第一步,就是指是否接受了客观刺激,是否感觉到刺激存在的问题。“辨别”是指对客观目标特征的察觉,也可以说是察觉对象的差异。视觉辨别的依据是刺激强度、广度和时间三个方面的差别。辨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取决于视觉器官的差别感受性,而且更多地受到心理和心理物理因素的影响。在地图图形的设计和使用中,对视觉辨别功能及其规律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识别”指当正确辨别出图形特征之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的抽绎分析。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判读”,是取得地图符号直接信息的过程。显然,识别要依赖学习,当前的刺激要与过去学习留下的表象作对比拟合,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正因为这样,地图常常要为读者准备一个图例。

“解译”不只是对每个图形的识别,而是依据其特点以及与其他信息的关系,形成对图形内容的理解。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知识基础、实践经验和思维能力。在人的视觉感受中,这些环节相互交织,很难截然分开。一些简单的图形符号一经察觉和辨别便立即被理解,这是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可以很快“直觉”符号的内容。对一些不太熟悉的符号或者在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时,往往需要反复进行辨别和认知。整个视觉感受过程和

感受性既取决于视觉生理机能,也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①是利用计算机及某些输入输出设备自动编制地图的方法。

②一般经过资料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形输出三个基本过程。按输入资料的形式可分地图资料、数据资料和影像资料三种。数据资料可直接输入计算机,图形和影像必须先经过图数转换。

③图形输出一般有打印机打印、绘图机绘制、莹光屏显示等形式。机助制图能够大大提高制图速度。

具体可以参考下面图像。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境界沿河流延伸时,表示境界有如下几种情况:以河流中心线分界,当河流内能容纳境界符号时,境界符号应连续不间断绘出;河内绘不下境界符号时,应沿河流两侧分段交替绘出,但色带应按河流中心线连续绘出。沿河流一侧分界时,境界符号沿一侧不间断绘出。

共有河流时,不论河流图形的宽窄,境界符号都不绘在河中,而交替绘在河流的两侧,河中的岛屿用注记标明其归属。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用于制图的数据来源于地图资料、影像资料、统计资料和各种文字资料。

①地图资料

地图资料是编图所用资料的主要来源,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地图:地形图、各种专题地图、全国性的指标图和国界(系列)样图

②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包括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和地面摄影像片

③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制作专题地图中一个重要类别地图——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我国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统计部门,各专业部门也都有相应的统计机构,这些部门和机构不断地收集、整理和发布各种统计数据。

④文字资料

用于编图的文字资料有以下几类:

地理考察资料、各种区划资料、政府文告、报刊消息和各种地理学文献

四、综述(10分)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答题

要点:①制图综合的实质②综合的方法包括选取和概括③综合的影响因素④相关的标准

《地图学》试卷B

一、判断题(20’)

1、图号为K49D005012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等角割圆锥投影两条标准纬线之间的长度比为1()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

5、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6、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7、同一幅地形图上只能采用一种等高距()

8、风景画在实质上也是地图()

9、地图按照内容划分为通用地图和专用地图()

10、图名属于整饰要素()

二、名词解释(30’)

1、地图

2、制图综合

3、分区统计图表法

4、视觉变量

5、地图投影

6、地理变量

三、问答题(40’)

1、地图投影会产生哪些变形?如何表示它们?

2、制图数据的来源?

3、地图符号按照其表示对象的几何特征如何分类?

4、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5、按照河流宽度在地形图上如何表示河流?

6、设计地图符号有哪些基本要求?

7、点状符号的定位优先级?

8、制图概括的方法以及实施制图概括的基本手段?

四、综述(10’)

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在普通地图内容表示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地图学 B 卷标准答案

五、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地图: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制图综合:根据地图用途的要求,通过对不同制图区域的制图物体进行相应程度的选取和概括,以反映出各种制图区域地理要素的组成、地理分布及其相互联系的某种主要特征,体现出区域间基本差异,满足某种特定用途要求。这种编制地图时处理地图内容的原则和方法,称为制图综合,其实质就是在有限的图面上表示出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制图对象的主要特点。

分区统计图表法:它是在各分区单元(同样是以行政区划单元为主)内按统计数据描绘成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置于相应的区划单元内,以反映各区划单元内现象的总量、构成和变化。由于它同样是属统计制图的范畴,所以也是一种概略的表示方法,对任意一种空间分布现象均适用。当统计单元划分较小时,反映的现象也较细致。统计图表的形式可以是柱状、饼状、圆环、扇形及其他较为规则、易于计量的几何形状。

视觉变量:能够引起视觉差异、实现辨别的最基本的变化,称为“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尺寸、方向、明度、密度、结构、颜色和位置。

地图投影:将地球表面通过测量的方法表现在平面上即成为地图,这一过程可以理解为将地球表面按一定比例缩小成一个地形模型,然后将其上的特征点(测量控制点、地形点、地物点)用垂直投影的方法投影到平面(图纸)上。对于小范围地区,可视地表为一平面,可以认为没有变形;但对于大的区域范围,甚至半球、全球这种不可展的球面,就不象这样简单。从不规则的地球表面到制成地图,要经过两个过程。首先将地球自然表面上的点沿垂直方向投影到地球椭球面上(这种椭球面是通过复杂的天文大地测量获得的接近地球的、能用数学方法表达的旋转球体),然后再将投影到椭球面上的点运用数学方法投影到某种可展面上。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其实质是建立地球椭球面上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和平面上直角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

地理变量:复杂的地理事物都具有空间位置和地理属性。对它们的定量或定性描述构成地理变量。

地理变量按性质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又称几何数据,它构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形状,是确立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属性数据又称非几何数据,它们可能是定性的,也可能是定量的。定性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性质,如分类、质量、等级;定量数据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如长度、高度、宽度、温度、流速等。

六、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9、地图投影会产生哪些变形?如何表示?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可以通过等变形线和变形椭圆来表示。

10、制图数据的来源?

用于制图的数据来源于地图资料、影像资料、统计资料和各种文字资料。

①地图资料

地图资料是编图所用资料的主要来源,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地图:地形图、各种专题地图、全国性的指标图和国界(系列)样图

②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包括卫星像片、航空像片和地面摄影像片

③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是制作专题地图中一个重要类别地图——统计地图的基本依据。我国各级政府都有相应的统计部门,各专业部门也都有相应的统计机构,这些部门和机构不断地收集、整理和发布各种统计数据。

④文字资料

用于编图的文字资料有以下几类:

地理考察资料、各种区划资料、政府文告、报刊消息和各种地理学文献

11、地图符号按照其表示对象的几何特征如何分类?

按地图符号的几何性质可将符号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

在这里,点、线、面的概念是符号自身性质的几何意义。点状符号是指符号具有点的性质,不论符号大小,实际上以点的概念定位,而符号的面积不具有实地的面积意义。线状符号是指它们在一个延伸方向上有定位意义,而不管其宽度。点和线的定位可以是精确的,也可以是概括的。面状符号具有实际的二维特征,它们以面定位,其面积形状与其所代表对象的实际面积形状一致。符号的点、线、面特征与制图对象的分布状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寻求用相应几何性质的符号表示对象的点、线、面特征,但是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对象用什么符号表示既取决于地图的比例尺,也取决于组织图面要素的技术方案。河流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可以表现为面,而在较小比例尺地图上只能是线;城市在大比例尺地图上表现为面,而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是点。由于地图上要素组织的需要,面状要素也可以用点状或线状符号表示。如用点状符号表示全区域的性质特征(分区统计图表、点值符号、定位图表);用等值线来表现面状对象等。

12、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程相等;

②等高线是封闭连续的曲线;

③等高线图形与实地保持几何相似关系;

④在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等高线愈密,坡度愈陡,等高线愈稀,坡度愈缓。

13、按照河流宽度在地形图上如何表示河流?

地图上通常要表示河流的大小(长度及宽度)、形状和水流状况。当河流较宽或地图比例尺较大时,只要用蓝色水涯线符号正确地描绘河流的两条岸线,其水部多用与岸线同色的网点(或网线)表示就大体上能满足这些要求。河流的岸线是指常水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平稳水位)所形成的岸线(制图上称水涯线),如果雨季的高水位与常水位相差很大,在大比例尺地图上还要求同时用棕色虚线表示高水位岸线。时令河是季节性的河流,用蓝色虚线表示;消失河段用蓝色点线表示;干河床属于一种地貌形态,用棕色虚线符号表示。河流的表示通常由宽度不依比例尺的单线,过渡到不依比例尺的双线,再过渡到依比例尺的双线。单线表示河流时,通常用0.1~0.4mm的线粗表示。究竟是粗至0.2mm,或0.3mm或0.4mm,可依河长而定。当河宽在图上>04mm时,即可用双线(套色)表示。单双线符号相应于实地河宽。

14、设计地图符号有哪些基本要求?

图案化、象征性、清晰性、系统性、适应性、生产可行性

15、点状符号的定位优先级?

①有坐标位置的点:这些点具有平面直角坐标,如地图上的平面控制点,国界上的界碑符号等,它们的位置是不允许移动的。

②有固定位置的点:地图上的大多数点状符号属于这一类,它们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如居民点、独立地物点等,它们以符号的主点定位于地图上。这些点在编图时一般不得移动,当它们之间发生矛盾时,根据彼此的重要程度确定其位置。

③只具有相对位置的点:这些点依附于其他图形而存在,如路标、水位点等,当它的被依附目标位置发生变化时,点位也随之变化。

④定位于区域范围的点:这些点多数是说明符号,本身没有固定的位置,如森林里的树种符号、冰碛石、分区统计图表等,它们只需定位于一定的区域范围。编图时,人们通常把它们放在区域内的空白位置,避免压盖重要目标,当然,如有可能应尽量把符号放在区域的中央。

⑤阵列符号:严格说来它不是点状符号,只是由离散符号组成的图案,表示某种现象分布的空间范围,单个符号没有位置概念,只有排列的要求。

处理点状符号之间的定位关系时,基本上可按上述次序定位,发生矛盾时移动次级的符号。

16、制图概括的方法以及实施制图概括的比本手段?

概括指的是对制图物体的形状、数量和质量特征进行化简。也就是说,对于那些选取了的信息,在比例尺缩小的条件下,能够以需要的形式传输给读者。概括分为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和质量特征概括。

形状概括是去掉复杂轮廓形状中的某些碎部,保留或夸大重要特征,代之以总的形体轮廓。数量特征概括是引起数量标志发生变化的概括,一般表现为数量变小或变得更加概略。

质量特征概括则表现为制图表象分类分级的减少。所以,概括在西方统称为简化。

七、综述(10分)

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在普通地图内容表示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

①定点符号法三角点

②线状符号法河流

③范围法绿地、湖泊

④等值线法等高线

⑤运动线法河流的流向

⑥质底法行政区划

⑦点数法零星分布的居民地

《地图学》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地图按内容分为和两种。

2.普通地图的基本内容包括、和三部分。3.地图具有、、和等功能。

4.地图的编号方法有、和等三种。

5.1:50万地形图的分幅经差是,纬差是。

6.地理变量按性质分为和;按制图数据分为

、、和。

7.地貌符号有、和等几种.

8.地图的概括包括、和三方面。

9.表示干出滩时,用符号表示干出滩的,用填绘描述。

10.地图投影按构成方法分为和两种。

二、简述题(20分)

1.什么是地图学(2分)

2.何谓晕渲法?其表示地貌有什么优缺点?(6分)

3.什么是资格法选取,有什么优缺点(6分)

4.简述选择地图投影时应考虑的因素(6分)

三、叙述题(50分)

1.试述理论地图学研究的主要内容(8分)

2.试分析比较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异同点(8分)

3.在下图中用晕线标出×××C002003、×××D002011、×××B001001的位置。

4.什么是制图综合,为什么要进行制图综合?(8分)

5.试分析影响制图综合的因素。(10)

6.如图所示,已知2004年各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行业的产值数据。

现欲制作各区域的三个产业的结构图,问可用何种方法制作?用文字加以叙述,并绘出示意图。(10分)

《地图学》试卷A

参考答案

一、填空(30分,每空1分)

1.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2.地理要素、数学基础、整饰要素

3.传输、信息载负、模拟、认知

4.自然序数编号法、行列式编号法、行列—自然序数编号法

5.3°、 2°

6.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点位数据、线性数据、面积数据、体积数据

7.独立微地貌符号、急变地貌符号、区域微地貌符号

8.形状概括、数量特征概括、质量特征概括

9.属性特征(性质)、范围

10.几何投影、条件投影(非几何投影)

二、简述题(20分)

1.(2分)

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中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2.(6分)

晕渲法是平面上显示地貌立体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假定光源对地面照射所

产生的明暗程度,用浓淡不一的墨色或彩色沿斜坡渲绘其阴影,造成明暗对比,显示地貌的分布、起伏和形态特征。(3分)

优点:生动直观、立体感强;

缺点:不能量测其坡度;

不能明显表示地面高程的分布。(3分)

3.(6分)

按照一定的数量标志和质量标志作为选取的标准(资格)而进行选取的方法。(3分)优点:标准明确,简单易行。

缺点:①一个标志不能全面衡量出物体的重要程度;

②同一资格无法预计选取后的地图容量。(3分)

4.(6分)

考虑的因素:

①制图区域的位置、大小、形状等;②地图用途;③地图投影本身的特点;

三、叙述题(50分)

1.(8分)

理论地图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地图的信息论②地图信息传输论③地图感受论④地图符号论

⑤地图模型论⑥地图空间认知论⑦制图综合理论

⑧地图信息可视化理论

2.(8分)

相同点:(4分)

①表示呈面状分布的制图对象

②反映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不反映数量特征

③表示方法相同

不同点:(4分)

①质地法反映的是呈连续分布的面状现象,而范围法反映的是呈间断的、呈片状分

布的面状现象;

②质地法图面表示没有空白、不可重叠、交叉,而范围法可以有空白、可重叠、交

叉;

3.(6′)

4.(8分)

制图综合:

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特点,以概括、抽象的形式反映制图对象的带有规律性的类型特征和典型特点,而将那些对于该图来说是次要的、非本质的物体舍掉,这个过程叫制图综合。它是通过概括和取舍的方法来实现的。(4分)制图的基本目的是以缩小的的图形来显示客观世界。但当简单缩小地球表面的现象时,相邻的离散物体挤在一起,复杂的地物轮廓显得很混乱、拥挤。为了突出制图对象的类型特征,抽象出其基本规律,更好地运用地图图形向读者传递信息,就需要引进制图综合的概念。(4分)

5.(10分)

影响因素

①地图用途。②地图比例尺③景观条件④图解限制⑤数据质量

6.(10分)

可用分区统计图表的方法制作。

图表可用柱状符号或环状结构图表等,用颜色区分三个产值。

叙述题适当展开,根据叙述情况酌情给分。

《地图学》试卷B

一、填空(共30分)

1. 地图注记的设计包括、、、、

、等方面。

2. 地图符号按描述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分为、和

三种。

3. 土质是指;

植被是指。4. 普通地图包括和两种;

专题地图包括、和

种。

6. 按与实地的比例关系,地图符号分为、和

三类。

7. 等高线的种类有、、和等几种。

8. 地图注记有、、

和等功能。

9.编图时解决符号的争位矛盾可采取、和

等方法。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地图集:

2.海岸:

3.普通地图:

4.深度基准面:

5.专题地图的质底法:

三、叙述题(共 50分)

1.简述定点符号法的表示方法。(8分)

2.叙述点值法的定义,点的排布方式有哪几种。(8分)

3.叙述国家基本比例尺的分幅和编号方法。(12分)

4.叙述矩形分幅、经纬线分幅的优缺点(10分)

色彩三要素是哪三要素?在地图设计中有什么意义。(12分)

《地图学》试卷B

参考答案

一、填空(共30分,每空1分)

1. 注记字体、注记字色、注记字号、注记字隔、注记字位、注记配置

2. 点状符号、面状符号、线状符号

3. 地表覆盖层的表面性质、地表植物覆盖的总称。

4. 地形图、普通地理图

5.自然地图、人文地图、其他专题地图

6. 依比例符号、半依比例符号、不依比例符号

7. 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8. 标识各种对象、指示对象的属性、表明对象间的关系、转译

9.舍弃、移位、压盖。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地图集:按照统一的设计和要求编制的多幅地图的汇集。一部地图集,特别是综合性地图集,能综合反映制图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生产布局、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现象,向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科学知

识。

2.海岸:海水不停地升降,海水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海边狭长地带称海岸。

3.普通地图: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中最基本的要素的地图。随着比例尺缩小,其详细程度也不断缩减。

4.深度基准面:根据长期验潮的数据所求得的理论上可能最低的潮面。

5.专题地图的质底法:表示连续分布、布满整个区域的面状现象,在轮廓线内,用颜色、网纹、符号、注记等表示现象的质和类的差别。

三、叙述题(共 50分)

1.(8分)

定点符号法表示呈点状分布的物体。它采用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符号,表示物体的位置、质量和数量特征。

2.(8分)

用一定大小和形状的点群来反映制图区域中呈分散的、复杂分布的现象,如人口、动物分布等。点的分布范围可代表现象的大致分布范围,点子的多少反映其数量指标,点子的集中程度反映现象分布的密度,这种方法称为点值法。(5分)

点的排布方式有均匀布点法和定位布点法两种。(3分)

3.(12分)

地形图的分幅: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都是采用经纬线分幅方法。

1:100万地形图按国际1:100万地图分幅标准进行,每幅1:100万地形图的标

准分幅是经差6°、纬差3°,其余比例尺地形图在1:100万基础上延伸出来。

每幅1:50万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3°、纬差2°;

每幅1:25万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1°30′、纬差1°;

每幅1:10万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30′、纬差20′;

每幅1:5万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 15″、纬差10′;

每幅1:2 .5万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7′30″、纬差5′;

每幅1:1万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3′45″、纬差2′30″;

每幅1:5000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1′52.5″、纬差1′15″;(6分)地形图的编码:

1:100万采用国际统一的行列式编号,图号是由该图所在的行号(字符码)与列

号(数字码)组成。其余地形图编码均以1:100万地形图编码为基础,表示图幅

编码的行、列代码均采用三位数字表示(不足三位时前面补0),取行号在前、列

号在后的排列形式标记加在1:100万图幅图号后面,在两者之间加上代表不同比

例尺的字母。即1:50万-1:5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号均由五个元素10代码构成。

(6分)

4.(10分)

矩形分幅优点:(5分)

①图幅间拼接方便;

②各图幅面积相对平衡,充分利用图纸和印刷版面;

③图廓线可避开分割重要地物。

缺点:

①制图区域只能一次投影,变形较大;

②地理位置不易精确描绘。

经纬线分幅优点:(5分)

①图幅有明确的地理范围;

②可分开多次投影,变形较小。

缺点:

①图廓为曲线时拼接不便;

②高纬度地区图幅面积缩小,不利于纸张的使用和印刷。

③破坏重要地物的完整性。

5.(12分)

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基本属性。(3分)

①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带来的色彩感觉对地图的设色有实际意义。

②通过颜色的色相变化,可进行地图制图对象的分类;

③通过明度的变化,可反映地图制图对象的分级变化;

通过饱和度的变化,可以在地图中反映层次感(9分)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卷A 一、判断题(20’每题2’) 1、图号为K53E023006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沈括最早提出了制图六体。()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放射状的。() 5、我国1:2千的普通地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6、用比率符号表示数量时是根据符号的面积比计算的。() 7、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8、色光的混合是加色法混合。() 9、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10、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二、名词解释(30’每题5’) 1、数字地图 2、变形椭圆 3、普通地图 4、范围法 5、量表系统 6、地图适宜载负量 三、问答题(40’)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四、综述(10’)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地图学 A 卷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基地图的基础。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它们以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为制图对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其内容的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范围法: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范围法是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例如由颜色或网纹、符号排列构成的边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再用颜色、网纹、符号乃至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根据所表示的专题现象的特征,范围法可以分为精确的和概略的两类。精确范围法表示有明确界线的现象,其轮廓用实在的线状符号表示。概略范围法表示没有固定界线或分布界线模糊、不易确定的现象,如动物分布。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它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可以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地图适宜载负量:我们不能使所有的地图图面上都达到极限载负量,那样也就没有地区对比可言了,因此就失去了地区特征。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三、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地图学期末试卷

1、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 )(2’*10)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2、下列有关变形的叙述正确的就是:( ) A、长度变形制约面积变形与角度变形 B、面积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C、角度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D、只有等距投影,长度才不变形 3、我国1:50万地形图采用的投影就是:( ) A、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就是:( ) A、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B、便于分割图纸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便于地图使用 5、复式比例尺主要用于:( ) A、小比例尺地图 B、大比例尺地图 C、平面图 D、地球仪 6、在1:2、5万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 7、正轴圆锥投影适合的制图区域就是:( ) A、低纬度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赤道附近 8、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就是:( ) A、 a=b B、 a>b C、 ab C、 a

地图学试题4套集合(含答案)汇编

地图学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地图: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它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2.地图投影: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为平面上的点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3.变形椭圆:地球面上一个微分圆在地图平面上的投影,是一种显示投影变形的几何图形。 4.视觉阈值:刚刚能引起视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 SOM :空间斜轴墨卡托。 6.接图表:是表示各图幅间相互位置的图表。根据其用途和范围可分为图幅接图表和区域接图表。 7.图形开窗:在整个图形中选取需要处理的部分,称为图形的开窗。 8.编图任务书: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内容包括:地图名称、主题、区域范围、地图用途、地图比例尺、有时还指出所采用的地图投影、对地图的基本要求、制图资料的保障情况以及成图周期和投入的资金等项目。 9.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10.GUASS-KRUAGER: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面那一项可能是1:10万地形图的编号(B) A. I-48-A (1:50万) B. I-52-12 C. I-50-[8] (1:25万) D.J-50-148(没有这个编号) 3.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分为三种,以下那项不属于这三种之一(B) A. 等积投影 B. 等距投影 C. 任意投影 D.等角投影 4.我国1:100万地形图使用的地图投影是(D) A. Gauss-Kruger B. UTM C. 斜轴等角方位投影 D.等角割圆锥投影 5.从几何意义上说,属于圆锥投影的是(C ) A. UTM (圆柱投影) B. Gauss-Kruger (圆柱投影) C. Lambert D. UPS(方位投影) //C. 古德投影 D.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7.地图数据中的属性数据是用量表系统来表示的,表示城市的等级,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所使用的量表应该是(B ) A. 定名量表 B. 顺序量表 C. 间隔量表 D.比率量表 9.在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是(C) A.首曲线 B. 计曲线 C. 间曲线 D. 助曲线 10.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有十种,能够表示面状地物数量特征的是(D) A. 范围法 B.质底法 C. 量底法 D. 定点符号法 10.下面哪种不属于栅格图象(C) A.数码像机拍摄的照片 B.卫星影像 C.冲洗出来的照片 D.扫描生成的地图 11.通过建立地图数据拓扑关系可以解决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如京九铁路经过哪些城市,它利用的拓扑关系是?

地图学复习提纲与答案

地图学复习提纲 ----- 本资料P**为王家耀出版的《地图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书页 一、单选题 1、组成地图的主体部分是:( B ) A. 数学要素 B. 图形要素 C.辅助要素 D.补充说明 2.在等距投影图上,非投影中心点的长度变形为:( A ) A. 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B.变形与方向无关 C. 长度无变形 D.纬线无变形 3、我国 1: 500000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 C )P109 A. 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 --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若球面上一微圆,投影后仍是一等大微圆,则该投影的变形性质为:( B ) A. 等角投影 B.等积投影 C.任意投影 D.无法确定 5、若由赤道向两极变形椭圆的形状变化为短半径不变,长半径逐渐增大,则该投影的变形 性质为:( C )P78 A. 等积投影 B. 等角投影 C.任意投影 D.方位投影 A)P98 6、我国绘制世界地图常采用的地图投影是:( A.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B. 方位投影 C.彭纳投影 D. 墨卡托投影 7.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 B ) A. 便于分割图纸 B.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 便于地图使用 8、在 1:25000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C ) ( A.21731 公里 B.731 公里 C.231 公里 D.31 公里P110 9、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 D ) A.a=b B.a>b C.a

地图学期末试卷

1、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2’*10)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2、下列有关变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度变形制约面积变形和角度变形 B.面积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C.角度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D.只有等距投影,长度才不变形 3、我国1:50万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 A.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 A.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B.便于分割图纸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便于地图使用 5、复式比例尺主要用于:() A.小比例尺地图 B.大比例尺地图 C.平面图 D.地球仪 6、在1:2.5万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 7、正轴圆锥投影适合的制图区域是:() A.低纬度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赤道附近 8、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 A. a=b B. a>b C. ab C. a

地图学期末试卷

1、地图的基本特征 1)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地图的数学法则 解决地图平面与地球曲面之间的矛盾。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2)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地图的综合法则 缩小、简化了的地图表象与实地复杂现实之间的矛盾 地图内容的综合法则包括:1)地图内容的符号化;2)地图内容的选取、化简、概括。另,我们把符号系统和制图综合统称为综合法则。 制图综合形成地图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就是地图概括。 3)地图作为客观世界的模型—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地图作为客观世界模型的特性,并且,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4)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地图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特性以及地理信息的多维动态特性。 地图信息是由它所描述的对象的空间、时间、属性三元素构成的信息元组。 2、地图定义: 地图是根据构成地图数学基础的数学法则和构成地图内容地理基础的综合法则将地球表面缩绘到平面上的表象,它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和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和发展; 现代地图定义:地图是根据由数学方法确定的构成地图数学基础的数学法则和构成地图内容地理基础的综合法则记录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载体,是传递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工具,它能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多维信息、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和制约及其在时空中的变化和发展。 3、地图的基本内容(地图构成要素) 1)数学要素包括与地图投影有关的坐标网(平面直角坐标网(方里网、公里网)、地理坐 标网(经纬网))、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基本要素 比例尺:地图比例尺是图上线段与该线段在椭球面上的平面投影的长度之比。 表达方式:文字比例尺和图解比例尺 控制点包括:三角点、埋石点、水准点、GPS(卫星定位)等级点、独立天文点等。 2)地理要素--(图形要素)是用地图符号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以及其他要 素的总称。----主要组成部分 3)辅助要素分为读图工具和参考资料。 读图工具包括图例、图解比例尺、坡度尺、三北方向图(真北、磁北、坐标北)、图幅接合表、政治行政区划略图等内容。 4)补充说明 出版单位、成图时间、地图投影、坐标系、高程系、资料说明和资料略图等。 4、地图的分类 1)按地图主题(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2)按比例尺分为:普通地图按比例尺分类可将其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地形图按比例分为 大比例尺地形图(大于或等于1:10万)、中比例尺地形图(1:25万,1:50万)和小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地理图是比例尺小于1:100万的普通地图。 3)按制图区域分类:必须坚持由总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依的原则,首先是世界图,其次是

地图学原理考点整理

第一章地图 地图的定义: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统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概况与发展状况。 地图的基本特征:特殊的数学法则、特定的符号系统、特异的地图概括、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定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发展则,保证了地图的精度。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边要素(辅助要素)。 数学要素: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 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 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等高距、坡度尺等 地图学的概念:是以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存储和传输为目的,综合研究地图实质、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任务是研究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 地图的制作方法:实测成图法和编绘成图法。大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实测成图法;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编绘成图法;专题地图制作一般采用编绘成图法。 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坐标系 1、地图上确定地理要素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要素: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以及比例尺等。 2、建立数学要素:地球形状和大小(大地控制)→曲面转化为平面(地图投影)→大与小的矛盾(比例尺)。 3、椭球体的三要素:长轴a,短轴b,扁率f=a-b/a 4、大地控制的主要任务:确定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上的位置。 包括: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平面位置(经度纬度);确定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高程)。 5、地理坐标系: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 包括: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地心经纬度: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 大地测量学中,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理学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采用地心经纬度。 6、大地水准面:地球的物理表面。 7、大地体: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形体。 二、比例尺 1、编制地图时,需要把地球或制图区域按照一定的比率缩小表示,这种缩小的比率就是地图的比例尺。 2、主比例尺:在投影过程中,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局部比例尺:其他大雨或小于主比例尺的比例尺。

地图学复习习题解最终版

地图及地图学概述 数字地图:存储于计算机可识别的介质上,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特征,按特殊数学法则构成的地理现象离散数据的有序组合。 电子地图:数字地图经可视化处理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地图。 地图有哪些基本特征 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测量性;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我国存留的年代最早的是什么地图 我国存留的地图中,年代最早的当属20世纪80年代在天水放马滩墓中发现的战国秦(公元前239年)绘制于木板上的《邽县地图》。 地图包括哪些内容 地图内容可分成三个部分:数学基础、地理要素、整饰要素。 地图有哪些分幅编号系统计算分幅和编号 通常有矩形分幅和经纬线分幅两种分幅形式。常见的编号方式有自然序数编号和行列式编号。横列号 =[ ] + 1 纵行号 = [ ]+31 (东经) 地图成图方法有哪几种用传统的方法编绘地图、计算机地图制图。 计算机制作地图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内容以计算机及由计算机控制的输入、输出设备为主要工具,通过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处理方法实现的地图制图称为计算机地图制图。分为四个阶段:地图设计、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图形输出。 地图投影及常见的投影 长度比:地面上微分线段投影后长度ds'与它固有长度ds之比值。 面积比:地面上微分面积投影后的大小dF'与它固有的面积dF之比值。 长度变形:长度比与1之差值。 面积变形:面积比与1之差值。 角度变形:某一角度投影后角值β'与它在地面上固有角值β之差的绝对值。 主比例尺:在计算机地图投影或制作地图时,将地球椭球按一定比率缩小而表示在平面上,这个比率称为地图的主比例尺,或称普通比例尺。 局部比例尺:地图上除保持主比例尺的点或线以外其他部分的比例尺。 变形椭圆:变形椭圆的意思是,地面上一点处的一个无穷小圆——微分圆(也称为单位圆),在投影后一般地成为一个微分椭圆,利用这个微分椭圆能较恰当地、直观地显示变形的特征。解析变换:找出两投影间坐标变换的解析公式。 数值变换:利用两投影间的若干离散点,用数值逼近的理论和方法来建立两投影间关系。地图投影的分类:按投影的变形性质,可将地图投影分为等角投影、等面积投影、任意投影。按投影方式分类:几何投影(按辅助投影面的类型划分: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按辅助投影面和地球体的位置关系划分:正轴投影、横轴投影、斜轴投影;按辅助投影面与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卷A 一、判断题(20’每题2’) 1、图号为K53E023006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沈括最早提出了制图六体。()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放射状的。() 5、我国1:2千的普通地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6、用比率符号表示数量时是根据符号的面积比计算的。() 7、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 8、色光的混合是加色法混合。() 9、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10、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二、名词解释(30’每题5’) 1、数字地图 2、变形椭圆 3、普通地图 4、范围法 5、量表系统 6、地图适宜载负量 三、问答题(40’)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四、综述(10’)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地图学 A 卷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基地图的基础。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它们以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为制图对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其内容的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范围法: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范围法是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例如由颜色或网纹、符号排列构成的边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再用颜色、网纹、符号乃至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根据所表示的专题现象的特征,范围法可以分为精确的和概略的两类。精确范围法表示有明确界线的现象,其轮廓用实在的线状符号表示。概略范围法表示没有固定界线或分布界线模糊、不易确定的现象,如动物分布。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它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可以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地图适宜载负量:我们不能使所有的地图图面上都达到极限载负量,那样也就没有地区对比可言了,因此就失去了地区特征。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三、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资料讲解

1.地图的定义 地理环境诸要素(内容)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特征)的一种缩小表像(形式)以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目的、结果)。 2.地图的基本特征 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可测量性、可比性);地图必须经过科学制图综合(清晰性、一览性);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直观性、易读性);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传递性、持久性)。 3.地图的基本内容 数学要素(骨架):地图坐标、投影、比例尺、控制点等 地理要素(主体):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形,文字标记 辅助要素(润滑剂):说明地图的编制情况,为应用提供相关内容,在主要图形的外侧,如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等;对主要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如统计图表、剖面图、测图时间、出版单位等 4.地图的分类 按比例尺分:-大比例尺地图(≥1:10万)-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微缩地图 按地图的图形内容分类:-普通地图(是指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5.图幅编号 a=[φ/4°]+1 φ纬度;b=[λ/6°]+31 λ经度1:1万(G) 1:5000(H) c=4°/△φ-[(φ/ 4°)/△φ] △φ图幅纬差2′30″1′15″ d=[(λ/6°)/ △λ]+1 △图幅经差3′45″1′52.5″ X1X2X3 X4 X5X6X7 X8X9X10 λ0=(X2X3-31)*6°φ0=(X1-1)*4° λ=λ0+(X8X9X10-1)* △λφ=φ0+(4°/△φ-X5X6X7)* △φ 6.现代地图学体系 地图学的定义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理论基础)~地图信息、传输、模式、认知理论;地 图可视化原理、数学制图原理、地图语言学(地图符号学)、地图感受理 论、地图概括(制图综合)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 现代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地图编制方法与技术)~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遥感制图学、计算机制图学、地图印制学与计算机出版系统、多媒体电子地图与 网络地图设计和制作 ┗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地图功能、评价、分析与研究方法、 使用方法、信息自动分析和处理系统、应用、数字地图应用 7. 大地水准面: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水准面的特点:面上任意一点的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 地球椭球面:人们假想,可以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就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踢球椭球体。其表面可用数学模型定义和表达称为地球椭球面。

《地图学》复习提纲及答案

地图学复习提纲 -----本资料P**为王家耀出版的《地图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书页 一、单选题 1、组成地图的主体部分是:(B) A.数学要素 B.图形要素 C.辅助要素 D.补充说明 2.在等距投影图上,非投影中心点的长度变形为:(A ) A.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 B.变形与方向无关 C.长度无变形 D.纬线无变形 3、我国1:500000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C)P109 A.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投影 4、若球面上一微圆,投影后仍是一等大微圆,则该投影的变形性质为:(B) A.等角投影 B.等积投影 C.任意投影 D.无法确定 5、若由赤道向两极变形椭圆的形状变化为短半径不变,长半径逐渐增大,则该投影的变形性质为:(C)P78 A.等积投影 B.等角投影 C.任意投影 D.方位投影 6、我国绘制世界地图常采用的地图投影是:(A)P98 A.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B.方位投影 C.彭纳投影 D.墨卡托投影 7.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B ) A. 便于分割图纸 B.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便于地图使用 8、在1:25000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C)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P110 9、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D) A.a=b B.a>b C.a

绝密地图学试题库

绝密地图学试题库

1.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10.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 三、问答题 1.地图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数学法则、地图概况、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2.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哪几个分支学科组成? 我国地图学家把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个分支学科组成。 3.结合自己所学地图知识谈谈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五、填空题 1.地图的构成要素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2.编绘成图过程可分为编辑准备、(编绘)、(清绘)、制印四个步骤。 5.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

11.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制图区域的范围、形状和地理位置、制图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 1.地图概括(generalization):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2.分类:空间数据的排序、分级或分群. 3.符号化:将空间信息通过分类、简化、夸张等方法所获得的记号,根据其基本特征,相对重要性和相关位置制定成的各种图形。 5.资格排队:就是按空间数据的等级高低进行选取。 6.地图概括的实质:在制图过程中对地图数据和图解形式经过科学化处理,使其能表现出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制图现象的基本的、典型的面貌和主要特点。 三、问答题 1.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有哪些? 地图的用途和主题、地图比例尺、数据质量、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图解限制。 2.影响符号最小尺寸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视觉分辨能力;印刷与绘制技术;地物和地理环境 3.常用数量分析有哪些方法? 图解计算法、等比数列法、区域指标法、回归分析法、开方根规律 5.图形形状简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保持轮廓图形和弯曲形状的基本特征; (2)保持弯曲转折点的相对精确度; (3)保持不同地段弯曲程度的对比。

2011年地图学_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折(每题2分,共20分) 1、一条公路长5.9公里,表示在地图上为5.9厘米,则该图属于:( C ) A.地理图 B.小比例尺地图 C.中比例尺地图 D.大比例尺地图 2、下列有关变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长度变形制约面积变形和角度变形 B.面积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C.角度不变形,则长度也不变形 D.只有等距投影,长度才不变形 3、我国1:50万地形图采用的投影是:( C ) A.方位投影 B.圆锥投影 C.高斯--克吕格投影 D.墨卡托 投影 4、地形图采用分带投影的主要目的是:(A ) A.使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B.便于分割图纸 C.分幅编号的需要 D.便于地图使用 5、复式比例尺主要用于:( A ) A.小比例尺地图 B.大比例尺地图 C.平面图 D.地球仪 6、在1:2.5万地形图上,某点的横坐标注记为21731公里,则该点到中央经线的距离为:(A ) A.21731公里 B.731公里 C.231公里 D.31公里 7、正轴圆锥投影适合的制图区域是:(C )

A.低纬度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赤 道附近 8、若主方向最大长度比为a,最小长度比为b,则等积投影的条件是:(D ) A. a=b B. a>b C. a

《地图学》复习试题集解读

《地图学》试题集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 2.地图容纳和储存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而作为信息的载体,只能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 3.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图例等。 4.实测成图法一直是测制大比例尺地图最基本的方法。 5. 磁坐偏角指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负,西偏为正。) 6. 一般情况下真方位角(A)、磁偏角(δ)、磁方位角(Am)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Am+δ。 7.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图测绘,其成为近代地图学的主流。 8. 城市规划、居民地布局、地籍管理等需要以小比例尺的平面地图作为基础图件。 9.实地图即为“心象地图”,虚地图即为“数字地图”。 10.方位角是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 11.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12. 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13. 在地理学研究及地图学的小比例尺制图中,通常将椭球体当成正球体看,采用地心经纬度。 14.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黄海平均海水面》,其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下降29毫米。 15.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要把球面直接展成平面,必然要发生断裂或褶皱。 16.长度比是一个常量,它既不随着点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也不随着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17.长度变形没有正负之分,长度变形恒为正。 18. 面积变形有正有负,面积变形为零,表示投影后面积无变形,面积变形为正,表示投影后面积增加;面积变形为负,表示投影后面积缩小。 19.制1:100万地图,首先将地球缩小100万倍,而后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那么1:100万就是地图的主比例尺。 20.在等积圆锥投影上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自投影中心向外逐渐增大。 21. 无论是正轴方位投影还是横轴方位投影或是斜轴方位投影,他们的误差分布规律是一致的。 22. 等角正轴切圆柱投影是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1569年所创,所以又称墨卡托投影。 23. 等积投影的面积变形接近零。 24. 等角投影能保持制图区域较大面积的形状与实地相似。 25. 按基本等高距的二分之一高程绘出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 26. 经线在任何球心投影中的表象都是直线。 27. 一般情况下,等角航线是与所有经线相交成相同方位角的大圆弧线,它在圆柱投影上的表象是直线。 28. 不同地点的磁偏角是不相同的,同一地点的磁偏角是相同的。 29. 水准面有无数个,而大地水准面只有一个。 30. 地球面上点的位置是用地理坐标和高程来确定的。 31. 等角航线是地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 32. 南京紫金山最高点对连云港云台山最高点的高差为正。 33.正轴圆锥投影的各种变形都是经度的函数,与纬度无关。 34.目前我国各地高程控制点的绝对高程起算面是1956黄海平均海水面。

《地图学》试题集答案

《地图学》试题集答案 二、名词解释 1.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角度关系。 3.真子午线:指向地球正北极和正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真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4.磁子午线:指向地球磁北极和磁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磁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5. 磁偏角(δ):磁子午线和真子午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6.子午线收敛角(γ):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坐标纵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7.磁坐偏角(c):磁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以坐标纵线为准,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8.方位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到某一直线的夹角(0°-360°)。 9.象限角:由标准方向线北端或者南端开始到某一直线的锐角(0°-90°)。 10.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11.三北方向: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绘有三种指向北方的线,即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和坐标纵线,称为三北方向线。这三种方向线虽然都是指向北方,但这些北方实际上是不一致的,分别称为真北、磁北和坐标北,统称为三北方向。 12.大地体:由大地水准面包围形成的形体称为大地体,是一种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可以称大地体是对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13.水准面:当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 14.大地水准面: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15.椭球体: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 16.天文经度:观测点天顶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顶子午面间的两面角。在地球上定义为本初子午面与观测点之间的两面角。 17.天文纬度:在地球上定义为铅垂线与赤道平面间的夹角。 18.大地经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大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间的两面角。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19.大地纬度:指参考椭球面上某点的垂直线(法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20.1956年黄海高程系:1956年在青岛观象山设立了水准原点,其他各控制点的绝对高程均是据此推算。 21.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22.地图比例尺:地图上一直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直线水平投影长度之比。 23.主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没有变形的点或线上的比例尺。 24.局部比例尺:在投影面上有变形处的比例尺。 25.长度比:投影面上一微小线段d s’(变形椭圆半径)和球面上相应微小线段d s(球面上微小圆半径,已按规定的比例缩小)之比。 26.长度变形:就是长度比(μ)与1之差,用表v示长度变形则:v=μ-1 27.面积比:投影平面上微小面积(变形椭圆面积)d F′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小面积(微小圆面积)d F之比。 28.面积变形:就是面积比与1之差,以Vp表示。Vp=p-1 29.角度变形:投影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 30.等变形线:就是变形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31. 方位投影以平面作为投影面,使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而成。 32. 圆住投影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使圆柱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为平面而成。 33.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 34.等角航线:就是指地球表面上与经线交角都相同的曲线,或者说是地球上两点间的一条等方位线。 35.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等角条

现代地图学重点和考点概括

各章的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结合你对现代地图和地图学理解,谈谈它与你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 2.未来地图学的发展趋势如何?请描述你想象中的未来地图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1.自然球体、大地球体和旋转椭球体的关系是怎样的? 2.空间参照系都有哪几种类型? 3.什么叫椭球体定位? 4.地图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5.叙述传统实测成图法的一般过程。说明每一过程完成的主要成果。 6.数字测绘成图法可有几种成图的类型?请简述其一般过程。 第三章: 1.简要说明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方法有哪几种类型? 2.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进行比较,观察经纬线网和大陆轮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地图投影的变形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长度变形是主要的? 4.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那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5.简要说明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的投影特点。 6.墨卡托投影有何特点?为什么航海图和航空图选用此种投影? 7.我国地形图都选用哪几种投影?说明它们的投影原理。 8.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变形分布规律。为什么要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说明6°带和3° 带的分带规定。 9.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的特点和坐标值的表示方法。 10.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概念,为什么要换带? 11.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方法有哪几种?说明每种换带方法原理。 第四章: 1.什么是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作用有哪些? 2.按空间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地图符号各分为哪几类?各类符号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按符号表示的维数和表示内容的动静状态进行分类?请说出这两种分类的各 4.种类型。 5.地图符号的基本视觉变量有哪些?其视觉感受效果是什么? 6.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点状、线状、面状符号的设计? 7.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 8.地图上可以进行哪些色彩的配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进行色彩的调和? 9.地图注记的作用是什么?地图注记分为哪几种?能表达地理事物的那些特征? 10.如何运用地图注记来说明地物的类别、意义和重要程度? 11.地图上注记配置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第五章: 1.简述地图概括的目标、任务、实质和方法。 2.地图概括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影响地图概括的根本因素与主导因素? 3.简述地图内容选取、概括和图形简化的基本方法。 4.什么是地形图?什么是地理图?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各有哪些特点? 5.结合你所了解的实例,说明各类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理图的用途及其差异。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