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都应具有长远眼光,面向未来,注意拓展中日间的共同利益,并通过政府和民间理性对话,逐步缩小和解决双方在历史观上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才能以负责的态度,通过谈判和交流,妥善处理好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等历史遗留问

在中日之间发展的中的少不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外,还有因为两国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在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相互适应由两国的实力的发展而引发的变化。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日本经济长期未能走出衰退的低谷,直至近来才稍有起色;而中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度的增长,对日贸易额不断增加,综合国力和世界地位不断提高,因此日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了来自中国竞争的压力。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在高速的发展的势头和实力的增长,同时中国军队也逐步加快军事现代化改造的步伐。这就更使“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有了一些市场,一部分右翼反华势力趁机进行丑化和贬低中国的宣传。

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近年来一直想摆脱战后的阴影,逐步成为所谓的“普通国家”,进而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事务,最终成为“政治大国”。近年来,日本一直没有停止过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步伐。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日本政府在未能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对待的同时,却不断地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新突破。

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第一,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要充分认识中国日益强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周边国家心理状态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学习和习惯做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国家,正确、妥善对待相关国家的各种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表现出泱泱大国应有的从容与大度。对外部杂音过于敏感,甚至一触即跳,往往会分散精力,甚至导致发展方向的迷失。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允许日本对中国的强势发展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老子说“善战者不怒”,我们一定要善于涵养大国心态。在近代历史上,日本几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努力进程,比如,洋务运动的探索被甲午战争中断,国民党“十年黄金”时期被日本全面侵华中断,现在不能被再打断。

第二,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由地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由政治大国走向经济大国,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

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总之,在达成各自战略目标方面,双方关系尤其具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性质。

第三,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最重要的是从我做起,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等活动,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一定要珍惜和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大家可能还记得2005年日本审批通过新的教科书,很多中国人认为,新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事实,2005年4月9日大约两万多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步行约20公里从北京海淀区游行到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向大使馆建筑投掷石块并焚烧日本国旗。对日本的抗议和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这些超越理性、超越底线的做法却是日本愿意看到的,他们把我们的这些做法拿到世界上反复播放,让全世界的人都去看看我们怎么冲击他们的大使馆,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就会认为中国的做法失理,过激行为实际上是在伤害中国的尊严和形象。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应当看到,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面对复杂环境和各种矛盾问题,如果不能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依法理性表达爱国情,特别是把我们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维护好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的局面,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赢得发展的契机,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这是真正的爱国,也是形形色色想把我们中国搞乱、搞垮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所最害怕的。

从这些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来看:双方认为,正视过去,正确认识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重要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2017年中考历史 中日关系史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自主复习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基本史实;分析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原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用历史的思维观察、思考现实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表格等资料,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3、采用历史内外迁移教学法,通过中国、日本发展的的联系、比较,获得新知,推导结论。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养成学生的历史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直观得感受到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维护中日关系发展的的时代责任感。通过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史实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能建立健康的中日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的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局势进行客观的分析,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战争,珍爱和平。 【重点】 1、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2、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和中日关系的主流; 3、如何在专题复习中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整体脉络,并在其中感悟与反思历史,迁移知识,以史为鉴。 【难点】中日关系变化多端的原因,如何看待现在日本的行为。 【教学方法】内外迁移复习法、主题式复习法、点线结合复习法、纲要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关于日本外务省发布的2015新版《外交蓝皮书》的新闻视频,老师分析概述,导入本课复习内容。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

浅谈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专业: 13 级临床医学 姓名:岳阳 学号: 2135113848

摘要 中日两国于 1972 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在,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多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 90 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 愤填膺。而且回想起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 30 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 11 月 10 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 1994 年 5 月 3 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 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1994 年 8 月 12 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军队 ?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 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2020届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0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1. 列举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事例:(日本学习西方列强后侵略第一个老师的事例) 19世纪的侵华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20世纪30年代的侵华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事例: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1972年,中日建交。 3.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4.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影响: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启示: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内容提要: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在当代普通大学生当中,对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自身也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态度。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日本中日关系 正文: 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在官方和民间两个方面就都有着亲密的交流,甚至日本文化中有很大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巧妙借鉴。中国近代史以来,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由于侵略战争的发生和双方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日关系就开始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局面。在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二十一世纪,外交关系的处理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也始终是中国政治范围内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公民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并且社会普通民众的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在,如何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不仅只是党和政府所要考虑的主题,它也和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就我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与同辈的大学生群体的接触经验来讲,当代大学生对于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基本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群体,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大部分都是可以理性看待中日关系的历史性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首先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也是必须维护和不可侵犯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最恰当的解决。第二类是对于国家事务包括外交问题在内的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群体,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中对于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群体还是存在着的,并且还不能算作个别现象。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现实生活,而国家的政治事务,这样一般而言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有过大的影响的,并不会得到太多关注。即使是大学生,也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中日关系的冰冻或改善,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 (1)

第八章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 ※“近代化”:日语中至今仍单纯使用“近代化”,不使用“现代化”概念。所谓“近代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即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体制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 ※罗荣渠的“现代化”定义:以工业化为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并引发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重建的大转变历程。(《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1993年版)北京大学历史系已故罗荣渠教授的遗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1997 年),认为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经过了三次模式的转变。 一、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历程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经过了从低层次改革到高层次变革两个发展阶段。所谓低层次的改革,就是在生产技术、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而高层次的变革则是国家政冶经济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改革派或革命派参与以至掌握国家政权。近代中日两国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大体上都是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的。但发展的进程及其成果却有很大的不同。 1、日本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天保改革:日本天保年间(1830—1843)德川幕府和西南各雄藩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由于连年饥荒,各地民众不断暴动,为加强幕府的统治力量,幕府首席老中水野忠邦于1841-1843年推行改革,由于没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故收效甚微。而各雄藩同时期的改革却取得了一定成就。长州藩于1838年压制豪商,保护中下级武士,开展往来大阪的海运贸易,改善了本藩财政。萨摩藩拖延偿还债务,控制糖的收购和销售,充实了本藩的海军力量。肥前、土佐等藩也进行了改革。通过各藩的改革,中下级武士及部分豪农出身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各藩的实权,为西南四强藩成为后来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 □安政改革:1853年培理舰队入侵后,为应付外国侵略,幕府和西南各藩在安政年间(1854—1859)进行的改革。幕府在首席老中阿部正弘主持下进行了幕政改革,如创办洋学所,翻译西书,吸收西洋文化;编练新式海军,加强海防等。在幕政改革的同时,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藩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破格提拔有才干的武士参与藩政,发展藩营企业和对外贸易,鼓励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创办军火工厂,购炮练兵等。改革进一步增强了西南各藩的实力,为未来的倒幕维新运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新选.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我们两国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秦汉之际,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日本列岛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到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南北朝时,日本史学界称为“渡来人”的中国移民,在日本传播了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的技术。3至5世纪,汉字逐渐传到日本。隋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大批前往中国。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就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吉备真备在唐18个年头,钻研儒家经典,学习律令、礼仪、音韵、天文和历法。阿倍仲麻吕善诗能文,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陆续传入日本,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很好地融汇成自己的审美传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就整个日本历史来说,平安时代完成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这生动地说明日本人民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的伟大人民。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期,贸易往来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漫长的交往,两国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和重要纽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一时之间,到日本求学考察成为时尚。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先后到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 不幸的是,19世纪末,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后,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一度占领中国的旅顺、大连。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军民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教导中国人民,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中国人民应该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周恩来总理不辞辛劳,亲自同日本各界广交朋友。两国社会名流和广大民间人士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1972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恢复了邦交。中日关系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1978年,我们两国又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着重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我们应该沿着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方向,发展持久的睦邻友好关系。邓小平先生曾指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团结,中日两国亲密合作,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日两千多年交往的进程,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真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按照人民的意愿来进行,才会对他们的共同发展和整个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任何以武力侵略、奴役别国人民,或者把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其他民族,都必然带来浩劫和灾难,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个人类曾经付出惨痛代价才得到的基本教训,值得我们的今人和后人格外珍重。在当今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平等互利,友好相处,以促进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国家,在丰富多彩的发展中不断地实现共同进步。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既有地理的优势,又有历史的渊源,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的认识。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 国家介绍: 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古代交往史: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

时事政治之 当今中日关系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学院: 管理学院 学期: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 工商管理 大二 年级: 09 级 学生姓名: 美合日姑丽 学号:09051184 题目: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课程名称: 政治学 任课教师姓名: 彭庆军 2010 年 12 月 26 日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本的观念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