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

课程编号:0371005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5,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10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厶学期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

大纲主撰人:潘玉善大纲审核人:胡功政张玉龙张书松

一、动物毒理学实验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是随药理学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动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动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之一,是供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亦可供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选修。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使其能掌握毒理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奠定毒理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讲授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外源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熟悉评价程序中的试验项目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掌握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局部刺激实验的方法;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和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及有关酶活性的测定。

三、动物毒理学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因课堂不能完成全部内容,所以采用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 课堂操作、课外观察,有的课外给药,课堂采样、观察,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 报告。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由课堂操作考核40%和实验报告60%成绩组成,实验教学部分 按20%记

入总成绩。

六、 参考书目

[1] 沈建忠?动物毒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李俊锁等?兽药残留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楼宜嘉?药物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七、 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

基本操作技术

一、 实验学时:2学时 二、 实验目的

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实验内容

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编号与分组,染毒途径,被毛去除法、生物材料的采 集和制备、实

验动物的处死方法等

四、 实验要求:基础必做 五、 实验所需试材和仪器设备

大鼠、小鼠、家兔、灌胃器、毛剪、苦味酸酒精饱和液

实验二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求算

三、实验内容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LD 50的方法。

软件中概率单位法求算LD 50

四、实验要求:综合必做五、实验试材和仪器设备鼠盒、小鼠、药物、灌胃器、计算机

实验三敌百虫中毒及其解救

一、实验学时: 2 学时

二、实验目的观察有机磷农药的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了解中毒与解救原理三、实验内容

敌百虫中毒及其解救四、实验要求:基础必做五、实验试材和仪器设备鸡、敌百虫、阿托品、解磷定

实验四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一、实验学时: 2 学时

二、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小鼠精子畸形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三、实验内容小鼠染毒后,摘取双侧附睾,制片,镜检,观察精子形态四、实验要求:综合

必做五、实验试材和仪器设备

小鼠、眼科剪、眼科镊、玻璃平皿、显微镜、带橡皮头吸管

实验五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一、实验学时: 2 学时二、实验目的了解微核实验的原理,掌握微核实验的操作过程,重点是制片过程。三、实验内容

实验动物接触阳性致突变物后,采取骨髓(胸骨或股骨),制片,染色,油镜下计数骨髓嗜多染红细胞(RCE)微核并计算千分率和PCE/NCE

四、实验要求:综合必做

五、实验试材和仪器设备

鼠盒、小鼠、环磷酰胺、玻片、吉姆萨染色液、显微镜、计数器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动物毒理学资料

动物毒理学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每一道题有A B、C、D 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C A(CO B(KNC C(NaNO D(NaCl E(Cl22 2、下列属特殊毒性的是C (蓄积性毒性B(急性毒性C(致癌性D(慢性毒性E(亚慢性毒A 性 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 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 4 、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 D A(半数致死量B(半数耐受量C(阈剂量D(最大无作用剂量E(最大耐受量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 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 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 A 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C(五氯酚钠D(乙酰水杨酸E(敌枯双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 A(肿瘤B(中毒C(死亡D(畸胎E(微核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D (肝脏B(心脏C(肾脏D(脂肪组织E(神经组织A 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 A(链霉素B(青霉素C(克伦特罗D(喹乙醇E(土霉素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 C 50

A(敌百虫B(3911 C(乐果D(敌敌畏E(皮蝇磷11、弓I起水俣病的毒物是A(砷B(汞C(甲基汞D(铅E(氟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弓起毒性最小的染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B(肌肉注射C(静脉注射D(经口E(经皮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 A(腺嘌呤碱基B(鸟嘌呤碱基C(胞嘧啶碱基D(胸腺嘧啶碱基E(尿嘧啶碱基 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脂水分配系数B(分子量C(分子离解度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 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 A(胃B(肠C(膀胱D(口腔E(肝脏16、LD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50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D(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E(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 A(Cd B(Hg C(Pb D(As E(Fe 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 A(致癌面广B(靶器官多C(发现最早D(可通过多种途径吸收致癌E(可经胎盘对子代产生致癌性 19、下列可弓发工人出现疼痛病的是 A(Cr B(Cd C(Cu D(Pb E(As 20 、下列化合物之间致癌性比较描述正确的是A(AFT<亚硝胺B(AFT>亚硝胺C(AFT

《药理学及毒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及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90906209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方向 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64 总学分数:4 编写人:蒋盛岩审定人:赵良忠周群贵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得与任务 《药理学及毒理学》就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方向本科生得专业必修课程。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得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得作用、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机体内得变化过程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科学思维方法,毒理学主要涉及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毒作用得效应及其影响毒作用得因素与条件,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得毒作用机理,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引起急性、慢性毒作用,特别就是外源性化学物引起致突变、致癌及致畸作用得基本实验方法与评价,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对人群健康损害得危险性与安全性评定。通过《药理学及毒理学》得学习,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与扎实得有关药物效应、药物代谢、临床应用、毒理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得基本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得基础。 (二)课程教学得总体要求 以药物得作用、效应、作用机制、药物在机体内得变化过程、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得毒作用机理为主线,系统得阐述药理学及毒理学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同时反映学科前沿,让学生既掌握经典内容又了解前沿知识,为后续课程得学习打下坚实得基础,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好铺垫。 (三)课程得基本内容 本课程得基本内容药理学总论、外周神经系统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激素类药物药理、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外源性化学物得毒作用机制、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发育毒性与生殖毒性等作用机理与评价。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 后续课程: 制药工艺学、药物波谱解析、制药设备及工艺设计、药物分析与安全评价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 学时分配建议表

动物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毒理学 课程编号:0371005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5,课程总学分2实验学时10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厶学期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 大纲主撰人:潘玉善大纲审核人:胡功政张玉龙张书松 一、动物毒理学实验课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是随药理学的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动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内容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动物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之一,是供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亦可供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选修。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使其能掌握毒理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科奠定毒理学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讲授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外源化学物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熟悉评价程序中的试验项目和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掌握经口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掌握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局部刺激实验的方法;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基本操作。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和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及有关酶活性的测定。 三、动物毒理学实验项目名称及学时分配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因课堂不能完成全部内容,所以采用课堂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的 课堂操作、课外观察,有的课外给药,课堂采样、观察,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 报告。 五、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由课堂操作考核40%和实验报告60%成绩组成,实验教学部分 按20%记 入总成绩。 六、 参考书目 [1] 沈建忠?动物毒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 李俊锁等?兽药残留分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楼宜嘉?药物毒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七、 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 基本操作技术 一、 实验学时:2学时 二、 实验目的 学习毒理学实验中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实验内容 掌握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的编号与分组,染毒途径,被毛去除法、生物材料的采 集和制备、实 验动物的处死方法等 四、 实验要求:基础必做 五、 实验所需试材和仪器设备 大鼠、小鼠、家兔、灌胃器、毛剪、苦味酸酒精饱和液 实验二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求算 三、实验内容 经口急性毒性实验 LD 50的方法。

(完整word版)(整理)动物毒理学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 C A.CO B.KNC C.NaNO2 D.NaCl E.Cl2 2、下列属特殊毒性的是C A.蓄积性毒性 B.急性毒性 C.致癌性 D.慢性毒性 E.亚慢性毒性 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 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 4、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D A.半数致死量 B.半数耐受量 C.阈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E.最大耐受量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 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 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A 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 C.五氯酚钠 D.乙酰水杨酸 E.敌枯双 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 A.肿瘤 B.中毒 C.死亡 D.畸胎 E.微核 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 D A.肝脏 B.心脏 C.肾脏 D.脂肪组织 E.神经组织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克伦特罗 D.喹乙醇 E.土霉素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50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C A.敌百虫 B.3911 C.乐果 D.敌敌畏 E.皮蝇磷 11、引起水俣病的毒物是 A.砷 B.汞 C.甲基汞 D.铅 E.氟 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引起毒性最小的染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 B.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经口 E.经皮 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 A.腺嘌呤碱基 B.鸟嘌呤碱基 C.胞嘧啶碱基 D.胸腺嘧啶碱基 E.尿嘧啶碱基 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脂水分配系数 B.分子量 C.分子离解度 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 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 A.胃 B.肠 C.膀胱 D.口腔 E.肝脏16、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 A.Cd B.Hg C.Pb D.As E.Fe 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术语: 1、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Toxicology=Toxikon(毒物)+Logols(描述) 2、食品毒理学:从毒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外源性化学物质对动物的毒作用机理,检验评价食品、畜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人类安全 动物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与动物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3、毒物 poison or 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损害或者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①毒物是个相对概念 马杜霉素 5mg/kg 6 mg/kg 10 mg/kg 导致低钙F是必须微量元素,过多抑制骨磷酸化酶,在骨骼中形成CaF 2 血症,氟斑牙。 ②毒物分类:世界登记的化学物有500万种,人类接触的有6~7万种。 工业化学品:生产原料中间,副产品,废弃物。 食品中有毒物质:添加剂,防腐剂,着色(苏丹红)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汞,砷)(水侯病) 日用化学品:化妆品,杀虫剂,洗涤剂(含磷的洗衣粉→赤潮) 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保鲜剂 军事毒物:芥子气(伊拉克战争起源) 4、毒素(toxin)是一类特殊毒物,由活机体产生,其化学结构不清楚。 5、中毒(tocication)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官性病变,根据病变发生快慢分为急性,亚慢性,慢性中毒。 二、毒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 1、最早记录毒物学知识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诗经》。 2、汉朝,刘安撰写《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3、汉末《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毒植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4、明朝《本草纲目》收载多种毒物,如:砒霜,乌头,蓖麻,涉及毒物吸收及人体中毒症状。 (二)国外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瑞士药理学家、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提出毒物剂量概念,指出所有物质都有毒,提出环境毒理学,职业中毒。 2、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创始人,提出化学分析鉴定中毒个体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基础。 (三)近代毒理学发展 1、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化学毒剂出现,萌发了军事毒理学。 2、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推动毒理学发展,宏观方面,生态调整,流行病调查,微观方面,中毒机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712931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学科:环境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硕士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熟悉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以及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生态风险度评价的一般程序,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毒物安全防护知识,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指导。促进学科交叉,活跃科学思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9.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0.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4.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重点: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方式。重点:环境污染物生物性迁移。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了解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的一般过程。掌握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和II相反应。重点:生物转化类型。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了解毒作用基本类型,掌握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各种因素对毒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重点: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联合毒性作用及其判定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机体状况对毒作用的影响。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性的关系。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了解诱发突变的类型,掌握DNA损伤的分子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化学致癌机理。重点:化学致突变物检测的常用方法;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的基本方法;生殖毒性及发育毒性的评定方法。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与应用。重点: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金属的联合作用;金属的代谢;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重点: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机理;金属代谢的一般规律;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难点: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金属的毒作用机制。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化学致癌物的来源、致癌作用和机理、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9.农药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农药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几种重要的农药的毒作用;预防农药的公害的措施。重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10.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来源、一般性质、生物效应。重点: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剂量。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泌干扰物的分类、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机制及其筛检方法。难点: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可能的作用机制。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在环境中的转归、毒作用及其机理、环境标准。重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完整word版整理动物毒理学资料

精品文档 一、选择题:A型题: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 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 C A.CO B.KNC C.NaNO D.NaCl E.Cl2 22、下列属特殊毒性 的是C A.蓄积性毒性 B.急性毒性 C.致癌性 D.慢性毒性 E.亚慢性毒性 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 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 4、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D A.半数致死量 B.半数耐受量 C.阈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E.最大耐受量 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 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 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A 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 C.五氯酚钠 D.乙酰水杨酸 E.敌枯双 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 A.肿瘤 B.中毒 C.死亡 D.畸胎 E.微核 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 D A.肝脏 B.心脏 C.肾脏 D.脂肪组织 E.神经组织 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克伦特罗 D.喹乙醇 E.土霉素 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C 50A.敌百虫 B.3911 C.乐果 D.敌敌畏 E.皮蝇磷 11、引起水俣病的毒物是 A.砷 B.汞 C.甲基汞 D.铅 E.氟 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引起毒性最小的染 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 B.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经口 E.经皮 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 A.腺嘌呤碱基 B.鸟嘌呤碱基 C.胞嘧啶碱基 D.胸腺嘧啶碱基 E.尿嘧啶碱基 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脂水分配系数 B.分子量 C.分子离解度 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 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 A.胃 B.肠 C.膀胱 D.口腔 E.肝脏 16、LD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50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C.LD50 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 A.Cd B.Hg C.Pb D.As E.Fe 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A.致癌面广 B.靶器官多 C.发现最早 D.可通过多种途径吸收致癌 E.可经胎盘对子代产生致癌性

《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解剖学 课程编号:0311002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基础 学时学分:65学时总学分 3.25 实验学时30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一~二学期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植物检疫 先修课程:动物学 大纲主撰人:张书松李奎大纲审核人:张玉龙张书松 一、实验课程简介 动物解剖学是研究正常畜禽有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检疫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病理学、外科学、产科学、诊断学、动物繁殖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学好上述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有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初步了解各系统和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为本专业的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形态学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动物解剖学的学科特点,借助标本、模型、幻灯、录像以及教学实习等教学手段,通过示教和教学实习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动物各系统各器官正常的形态、位置、色泽、质地、结构特征和功能,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建立起完整的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拓宽基础知识的目的。 1、了解动物体各系统各器官基本的形态、位置和结构特征; 2、掌握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和体表定位; 3、熟悉动物解剖的实践技能。 0311002+01躯干骨、头骨及其连结2必做基础性7 0311002+02四肢骨及其连结2必做基础性7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二OO六年 6 月 毒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 张 强 开课单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教研室 课程编码: 课程中文名称:毒理学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 toxicology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 本课程计划60学时,3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教学进程安排表: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4二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56三 毒作用机制3四 影响毒作用因素2五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49六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49七化学致癌作用4八化学物的发育、生殖毒性作用3九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作用2十化学毒物危险度评价5合计362460 课内实验安排(实验课教学大纲另行制订,此处只简要标注下列内容) 序号实验项目学时类型每组人数基本教学要求1一般操作及生殖毒性实验(电视录象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解剖与组织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分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部分。解剖学实验课部分介绍牛的骨骼、关节、肌肉、皮肤、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心血管、淋巴、神经和内分泌等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位置和毗邻关系等,并简单介绍猪和犬的比较解剖的内容。组织胚胎学要求重点掌握四大基本组织和各个重要的器官的形态结构。了解动物胚胎发生的早期过程。通过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动手能力与显微结构观察,描述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 实验一:躯干骨 实验目的:了解躯干骨组成,理解椎骨的一般构造和各部椎骨的特点,胸廓骨骼的组成和连接,同时掌握椎管、椎间孔、横突孔、胸廓等概念。 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躯干骨的组成,理解椎管、椎间孔、横突孔、胸廓、颅腔等概念,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结

构,比较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的差异,比较不同家畜肋和胸骨的差异。 本实验重点、难点: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分椎骨的特点的组成 实验二:头骨、前肢骨和后肢骨 实验目的:了解颅骨、面骨和前后肢骨的组成、各骨的形态结构、比较不同家畜的差异 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颅骨、面骨和前肢骨的组成,理解头骨的整体形态结构,比较不同家畜头骨的差异,重点掌握前、后肢骨的组成,重点掌握骨盆的结构。 本实验重点、难点:鼻腔和口腔的组成、前后肢各骨的形态结构 实验三:关节、肌肉和被皮 实验目的:了解关节的结构和动物体各部肌肉的划分。 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关节的组成,比较不同家畜前肢肌和后肢肌的差异。 本实验重点:掌握乳房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四:消化器 实验目的:了解消化管和消化腺(壁内腺和壁外腺)等基本概念和肝脏、胰腺的位置,理解口腔的结构和肠管的划分。 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胃肠肝胰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分部,理解其体表投影与疾病诊断的关系(及直肠检查),掌握牛胃肠肝胰的位置形态和结构特点。 本实验重点、难点:掌握不同动物胃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实验五:呼吸器和泌尿器 实验目的:呼吸器掌握鼻腔的构造、鼻道的划分和肺的形态结构,了解喉软骨的组成;泌尿器了解其组成、不同动物的肾的类型,以及膀胱的构造。 本实验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肾的位置和形态以及肾的切面构造、雌雄两性动物尿道的差异。 本实验重点、难点:鼻腔、喉、肺、肾和膀胱的结构。 实验六:生殖器 实验目的:了解雌性生殖系统和雄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雄性生殖系统的组成,理解动物去势的基本原理,掌握睾丸、副性腺、阴茎和阴囊的位置形态和结构,比较不同家畜的差异。 本实验重点:掌握不同动物子宫的形态和结构;雄性生殖系统重点掌握睾丸、精索和阴茎的构造。 实验七:心 实验目的:掌握心的外形和心腔的结构。 本实验教学要求:了解心的位置,掌握心的形态和心腔结构。 本实验重点、难点:心腔的结构。 实验八:脑和脊髓 实验目的:了解脊髓的外形,掌握脑的外形和脊髓的结构。 本实验教学要求:掌握脑的外形和脊髓的结构。 本实验重点、难点:脊髓的结构。 实验九:细胞学 实验目的:掌握数码互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操作具体注意事项。 本实验教学要求:观察肝细胞(示线粒体)、神经细胞(示高尔基体)、肝(示糖原)。掌握细胞核内核仁和染色质,细胞质内细胞器和细胞内含物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结构。 本实验重点、难点:光学显微镜下细胞核及细胞质的形态结构。 实验十:上皮、固有结缔组织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分布与特点。 本实验教学要求:理解被覆上皮和固有结缔组织的形态特征,掌握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特征。掌握结缔组织特点,区分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本实验重点、难点:被覆上皮和固有结缔组织的形态特征。 实验十一:血液、软骨和骨 实验目的: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形态特征和骨组织的结构。

毒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一毒理学发展简史: 毒理学的前身是毒物学,中国古代有关毒物学知识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及《诗经》等古籍中。在西方,瑞士药理学和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对早期毒理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明确提出剂量概念,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是依剂量不同来区别是药物还是毒物。同时,他还陈述了一些诸如法医、职业中毒和环境毒理学等的毒理学概念。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实验系统观察了化学物与生物体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化学分析在鉴定中毒事件中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萌发出现了军事毒理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外源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畸毒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丰富了毒理学的内涵,其研究对象则以机体微观世界和生物圈的宏观世界两方面齐头并进。在宏观方面,开展了环境污染物对人和动物危害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调查,阐明了不少病因;在微观方面,在化学毒物损害生物体的机理上揭示了许多本质现象。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毒理学专业队伍,它以研究剂量—反应关系为中心,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毒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化学物的安全评价为重点,从整体的毒理学逐步发展为对各器官系统的研究;从对母代健康影响的观察进展到对子代危害的研究,建立以保障人类安全为目的的新概念,相继出现了遗传毒理学、行为毒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外源化学物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已渗透到环境毒理学的各个领域,这促进了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动物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制定我国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饲料卫生标准及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毒理学的任务: 1 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毒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多,研究毒物的毒性首先要弄清毒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就毒物本身而言,各种毒物之间毒性的差异主要是由毒物

《 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毒理学是在学习完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后,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对环境污染物给生物体、尤其是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了解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环境污染给人类以及生物体所造成的影响和严重危害的了解,同时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辐射、噪声等)的毒作用机理及其对人体和生物体的毒害作用,初步掌握环境毒理学中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以及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辐射、噪声等)的毒作用机理及其对人体和生物体的毒害作用,初步掌握环境毒理学中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转化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一节:生物转运 第二节:生物转化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类型

动物毒理学

动物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给予时就能对机体造成损害的物质。一定条件包括:毒物本身毒性、机体的生化代谢和机能状态、给予毒物的剂量、给药方式等。 毒性: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能力大的毒性大,能力小的毒性小。 毒理学:研究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毒病:指机体与毒物接触后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病。 绝对致死量(LD100):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一群动物半数死亡的最低剂量。LD50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依据,LD50越大,毒物毒性越小。 最小致死量(MLD):使一群动物虽然发生严重中毒但全部存活,无一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量:对机体开始产生毒性作用的最低剂量,又称中毒阈剂量。 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指人类终身每日摄入该物质后而对机体不产生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人体 每公斤体重的该物质摄入量[mg/(kg·bw)]表示。 内在活性:能干扰机体组织、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的特性。 肝肠循环:甲基汞在肝脏中代谢,代谢物和原形随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被肠道黏膜重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进行以上的循环过程。 迟发性神经毒作用:动物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已治愈1~2周或数周,又出现一种肌肉无力、麻痹、共济失调、食欲丧失等中毒症状,此种神经症状在摄入有机磷农药8天之内一般不会出现,故称迟发性神 经毒作用。 二、填空及简答题 1、毒理学研究范围 ⑴、毒物来源、化学结构、理化性质⑵、毒性,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⑶、毒物动力学,毒物的生物转化 ⑷、中毒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⑸、中毒的诊断,毒物检验方法⑹、中毒的治疗及预防 2、毒理学研究方法:⑴、动物毒性试验⑵、毒物检验⑶、群体调查 3、畜禽中毒分类 ⑴、饲料中毒⑵、霉菌毒素中毒⑶、有毒植物中毒 ⑷、农药、化肥、杀鼠药中毒⑸、金属毒物及微量元素中毒⑹、动物毒中毒 4、中毒病的诊断 ⑴、临床诊断:了解情况,临床症状检查 ⑵、病理剖检:体表→血液→皮下脂肪→肌肉→骨骼→体腔→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器官 ⑶、毒物检验:可疑的饲料、饮水、呕吐物、胃肠内容物、血尿、粪便 ⑷、动物试验⑸、防治试验:预防试验、治疗试验 5、中毒病的治疗原则 ⑴、使动物脱离有毒环境,阻止毒物继续侵入 ⑵、尽快排除体内未吸收的毒物:①、催吐②、洗胃③、导泻④、灌肠 ⑶、破坏和阻止毒物吸收:吸附剂,沉淀剂,粘浆剂,络合剂 ⑷、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①、输液②、利尿③、放血,输血 ⑸、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6、畜禽群体中发生中毒时表现特点 ⑴、疾病发生与摄入某种饲料、饮水有关⑵、病畜主要症状一致⑶、此病无传染性 7、动物毒理学试验方法 ⑴、急性毒性试验⑵、亚急性毒性试验⑶、慢性毒性试验⑷、蓄积性毒性试验

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50434 课程名称: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英文名称:Anatomy and Histoembryology of the Domestic Animal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99 学分:4.5 适用对象:动物医学、动物生产类(含畜牧、经济动物养殖)、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生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动物学 二、课程简介 《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是一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以及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物生理学、动物繁殖学,以及动物饲养学、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动物有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体大体解剖特征,包括各器官的名称、形态、结构、位置关系;掌握动物有机体显微解剖特征,包括细胞基本结构,基本组织结构特征和各器官显微解剖结构;掌握动物个体发育基本形态学描述,细胞分化、组织和器官的形成等基本生命现象.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动物的实际解剖技术和观察方法,以及能够根据正常形态结构正确分析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Anatomy and Histoembryology of the Domestic Animals "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of animal sciences,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This course would provide these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animal organisms normal morphology and experimental skills to learn animal physiology, animal reproduction, animal breeding, animal nutrition, animal genetics, animal breed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rough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ould master general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s, including the names, forms, structures, locations of various organs, master microanatomy features of animal organisms, including basic cell structure, the bas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microstructure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various organs; and grasp of the basic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life phenomena, such as cell differentiation, formation of tissues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二专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毒理学( Food safety)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 48 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食品安全与毒理学(food safety)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食品安全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的特点、预防,食品卫生管理。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三、教学内容(注:下划双线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一)基本理论部分 第一章食品安全与卫生绪论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概念、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关系,食品污染的概念、来源、分类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食品卫生学进展。我国已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任务。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及其基本原则 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污染与腐败变质 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污染食品的微生物种类,致病性微生物、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和非致病性微生物的概念。 细菌性污染:食品细菌的概念。非致病菌与食品卫生质量的关系。嗜冷菌、嗜温菌和嗜热菌的定义;菌落总数的定义、培养条件、表示方法和食品卫生学意义*。食品菌相的概念,大肠菌群的概念与检测方法、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定义和食品卫生学意义。肠球菌(粪链球菌)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的意义。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及其卫生学意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食安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总学时:56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24)学分:3.5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开课学期: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阐明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机体损伤作用的一般规律、作用机理及评价和管理损害作用的方法。食品毒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食品中化学性毒物的来源、毒作用机制及危害预防等内容,并对其引起的毒性作用进行评价,与《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免疫学》知识互通、互为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食品毒理学发展趋势,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掌握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食品毒理学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点为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食品毒理学概述 第二节食品毒理学研究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任务

二、研究内容 三、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 第四节食品毒理学发展及展望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俗语,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2.本章重点毒物概念、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生物学标志、剂量、剂量-反应关系、联合度作用、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难点为剂量-反应关系及据此判断化学物毒性大小。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讨论式、互动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毒性和毒性作用 一、毒物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三、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第二节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第三节联合作用 一、联合毒作用分类 第四节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制 一、毒性参数 二、安全限值 第三章食品中化学物资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生物膜的基本功能、外源化合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及食品中化学毒物的来源,理解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因素及意义,熟悉和掌握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过程及各种转运方式的特点,生物转化的概念,I相反应、II相反应的概念、类型。 2.本章重点为生物转运的基本概念及其毒理学意义,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生物转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