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_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_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_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_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28卷第4期2006年7月

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8,No.4Jul.,2006

文章编号:1007-7588(2006)04-0045-07

收稿日期:2005-04-18;修订日期:2006-0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0(编号:04BZZ03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研究0(编号:04JZD0008)。

作者简介:吴群(1964~),男,江苏兴化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经济与管理、资源经济。E -mail :wuqun@nj https://www.doczj.com/doc/182005766.html,

1)黄宁生(1999)将耕地面积的减少分为代价性减少和保护性减少。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吴 群,郭贯成,万丽平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摘 要: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关性大体上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特征,3种不同类型的国家GDP 的增长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影响的基础、机理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我国建国后至1981年经历了类似于欠发达国家目前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阶段,1981年至2004年处于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第二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后20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是不同的,总体特征是耕地的代价性损失增加,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0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个阶段,此后耕地资源数量锐减将成为历史。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

耕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其数量变化往往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国际比较表明,在不同发达程度、经济增长快慢不同阶段的国家,耕地数量的变化呈现一般性的特征,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和非农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借鉴国外经验,正确认识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具有重要意义[1]

。本文对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期对我国的耕地资源保护有所借鉴。

1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国

际比较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国家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特征,本文按照经济发达程度(用人均GNP 排名表示-Gn)和发展速度(用GDP 年增长率表示-Gd)将研究对象分为3种类型加以比较分析,即经济高度发达低增长型、经济不发达低增长型和经济中等发达高增长型,以此来揭示不同类型国家

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2]

。1.1 经济高度发达低增长型

此类国家以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和日本等

为代表,其经济发达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GNP 排名都在世界前26位。表1给出了11个发达国家年均GDP 增长率、人均GNP 排名和年均耕地面

积增减率数据,数据表明,11国2001年人均GNP 排名(Gn)在世界前26位,属经济高度发达国家,但上世纪90年代11国年均GDP 增长率1在018%~218%之间波动,经济处于低增长阶段,有7个国家

表1 发达11国GDP 、

GNP 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Tab le 1 GDP,GNP and cultiv ated La nd cha nge in 11

develo ped countries

(%)

1991年~2002年均GDP 增长率2001年人均GNP 排名1990年~1999年均

耕地增减率

瑞士0182016641日本1134019898美国2195-015370瑞典2118-013890荷兰21611013732德国11715-011400法国11817012215加拿大21818-010750意大利11521-015810西班牙21625-112640新西兰

218

26

-213130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7年~2003年[5]。

表2 1980年~1999年日本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

T able 2 Cultivated la nd cha ng e and growth o f eco nomy

in J apa n fro m 1980to 1999

(@104hm 2,%)

1980

198319851988199019931995199719981999GD P 增长率4130

3120

4170

5170

5120

0130

1150

3110

-1100

0120

耕地面积429140423180420190417100412100402140397100391150

453150450130

耕地减少速率

)

1130

0168

0193

1119

2133

1134

1138-15184

0171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7年~2001年[5]

图1 1980年~1999年日本耕地资源数量

变化与GDP 增长率曲线图

Fi g.1 Curve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 ge and GD P gro wth

in Japan from 1980to 1999

表3 不发达9国GDP 、GNP 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

Ta ble 3 G DP,G NP a nd cultiva ted la nd cha nge in 9

u ndeveloped co untries

(%)

1991年~2002年均GDP 增长率2001年人均G NP 排名1990年~1999年

均耕地增减率

科特迪瓦212122211780喀麦隆119126010374安哥拉214131013774多哥114155015182中非共和国111159010577卢旺达112163-011780尼日尔213167010000塞拉里昂-514173-010460布隆迪

-019

174

-015610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7年~2003年

[5]

表4 1990年~1999年马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

T able 4 C ultiv ated la nd chang e and g rowth o f econo my in Ma li fro m

1990to 1999

(@104

hm 2

,%)1990

1993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GDP 增长率-1190-21302130

6120

4100

6100

3140

5150

耕地面积205130275100275100337190337190460160460160460160耕地减少

速率

-

-0122

0100-0135

0100-0136

0100

0100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7年~2001年[5]。

耕地年均减少率保持在一个较小的幅度内,尚有4个国家耕地年均变化率反呈/+0的特征。

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达国家耕地减少缓慢甚至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逐步走向集约化,经济增长的耕地代价性损失减少1)

,这些国家越来越注重生态和环境的保护[3]

,主要依赖资金和技术密集而非耕地密集来发展经济,耕地数量的减少还体现在退耕还林还牧等保护性减少方面[4]

然而,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经济快速增长伴随耕地快速流失的阶段,其中日本就是一个典型。日本的经济发展曾创造了/东亚奇迹0,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80年代后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减少较快,但进入到90年代,日本越来越注重资源的保护,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6]

,最大限度地保护农田,耕地面积呈减速度减少,1997年以后,耕地数量反而呈增长态势,见表2。图1显示了日本经济增长波动过程中的耕地变化轨迹,不难发现GDP 增长趋势线与耕地变化率趋势线形成两个明显的剪刀差。1.2 经济不发达低增长型

此类国家以布隆迪、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津巴布韦和多哥等非洲不发达国为代表,表3数字显示,非洲12国2001年9国人均GNP 排名都处于122位以后,属于典型的不发达国家,年均GDP 增长率平均在111%~214%,经济增长较为缓慢,布隆迪和津巴布韦的经济还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主导型,而耕地资源除了4个国家有所减少外,其余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特别是科特迪瓦为典型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仅仅靠农业来维持,因而使得农业基础的耕地处于保护状态,1990年-1999年间,耕地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2118%。

在不发达国家中较为典型的是马里(表4),马里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1988年开始实行结构调整和经济自由化政策,优先发展农业。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缓慢,耕地资源的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由于农业生产仅局限于种植业,加之气候条件不好和耕作技术落后,粮食生产很不稳定,多数年份需要进口,因此更加注重对耕地保护与后备资源的开发。

46

资 源 科 学28卷第4期

表4、图2清楚地表示出马里GDP 增长与耕地资源

增加基本同步的趋势。

图2 1990年~1999年马里耕地资源数量

变化与GDP 增长率曲线

Fig.2 Curves of cul ti vated lan d chan ge an d GDP growth

in Mali from 1990to 1999

113 经济中等发达高增长型

1)根据联合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韩国列入发展

中国家。

此类型以中国、叙利亚、泰国、约旦和韩国1)

等发展中国家为代表。表5显示,这些发展中国家一直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年均GDP 增长率都在4%以上,人均GNP 排名除中国、印度两个人口超级大国排名相对靠后外,其他国家的人均GNP 排名均表明其处于经济中等发达的状态。近一、二十年间,此类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规模和城市建设的需求,城市不断扩张,农地非农化加剧,主要依靠大量

表5 发展中8国GDP 、

GNP 与耕地数量变化Ta ble 5 G DP,G NP a nd cultiva ted la nd cha nge in 8

develop ing cou ntries

(%)

1991年~2002年均GDP 增长率2001年人均G NP 排名1990年~1999年均

耕地增减率

韩国51934-11536哥斯达黎加41651-11594黎巴嫩61352-01783泰国41381-11915约旦41884-11901叙利亚513105-11545中国917112-11131*印度

514

135

-01279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7年~2003年[5];*此处选用我国1994年~2003年的10年间耕地变化率。

的自然资源代价性减少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1990年~1999年间,耕地数量普遍减少,耕地年均减少

率最高达到近1192%,总体上呈GDP 快速增长、耕地资源锐减的特征。

上述国家中韩国的经济增长与耕地数量变化特征较为典型(图3,表6)。1991年~2002年间,韩国519%的GDP 年均增长使其2001年人均GNP 达到9460美元,跻身世界第34位,但1990年~1999年间,耕地年均减少率达到1138%,从图3中不难发现韩国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GDP 增长速度,剔除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

系更加明显,这与韩国推行国家工业化战略有着密

切的关系[7]

图3 1990年~1999年韩国耕地数量变化

与GDP 增长率曲线图

Fi g.3 Cu rves of cu 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GD P growth in Korea

from 1990to 1999

表6 1990年~1999年韩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

T able 6 C ultiv ated la nd chang e and g rowth o f econo my in Ko rea

from 1990to 1999

(@104h m 2,%)1990

19931994199519961997

1998

1999GDP 增长率910051808160819061805100-617010190耕地面积195130187170187170178170175160172140170180169190

耕地减少

速率

2120

3189

0100

4179

1176

1179

0193

0153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7年~2001年[5]。

2 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与经济增长

的基本特征

211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数据的主体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二是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全国土地利用概查[8]

和90年代中期全国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关于建国以来耕地资源数量

47

28卷第4期吴 群等: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变化问题,毕于运、封志明等学者曾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对我国耕地资源数据进行了矫正与重建,毕于运/否定了根据耕地统计面积得出的1957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基本呈下降趋势的说法0[9]

,封志明认为/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中国对于耕地面积的统计在不同时段统计范围与口径差异很大0[10],并引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结论,即中国耕地面积统计数据有可能存在40%左右的误差。

参考上述学者对我国耕地面积研究的结论,笔者对我国耕地数据分1949年~1961年、1961年~1995年、1996年~2004年3个时间段进行了梳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1949年至1961年间的耕地面积统计数据的置信度较高,基本反映了此阶段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变化情况,1996年至2004年统计年鉴上公布的耕地数据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详查数据是完全一致的,而1961年至1995年间的耕地的实有数据则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尽可能的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是:11986年至1995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每年公布的耕地年度增减统计资料;o/六五0期间全国耕地调查面积数据、1980年至1984年全国土地概查与1991年至1993年耕地遥感调查数据;?1960年至198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数据分析资料[2]

。通过数据处理获得的建国以来耕地资源面积变化如图4

所示。

图4 1949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GDP 增长

Fi g.4 Curves of cultivated land re sources change and GDP

growth in China si nce 1949

212 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阶段性特征与经济分析

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看,耕地数量变化可分为1949年至1980年的增长阶段和1981至今的减少阶段,但在第一阶段的1957年至1961年耕地面积数据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21211 第一阶段的特征与基本分析 1949年至1980年第一阶段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在历经1957年

至1961小幅下降波动后一直处在增长阶段。1949年我国耕地面积数据为9790@104

hm 2

,1953年查田

定产公布的数据为10853@104hm 2

,至1957年增加至11183@104

hm 2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刚刚从战乱中复苏,战后废弃地的整理复垦及边疆地区的解放和农垦开荒等是耕地数量增长的重要原因。及至

1961年耕地面积减少到10333@104hm 2

,此间正值/大跃进0,过热的国民经济和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废弃。1961年至1980年期间,统计数据失实的原因可能在于农业税的征收导致集体经济组织申报耕地数量时有意/报减0,如有些集体经济组织私留的/黑田0以及为虚报产量故意压低上报的耕地统计面积即属此类情形。

在第一阶段,长期实行的高度计划的经济模式,使得我国的GDP 增长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经济发达程度也处在最低水平,此阶段耕地资源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形成了如图4所示的曲线走势。进一步分析表明,耕地资源数量C 和GDP 数值的回归方

程为:C =99041528+0190406GDP(R 2

=0189,F =223186),说明GDP 每增长1个单位,耕地面积同步增长0190406个单位。基本体现了/经济不发达、低增长、耕地低减少(甚至增加)0类型国家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中国已经经历了目前非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资源减少的历程。

21212 第二阶段的特征与基本分析 1981年至2004年第二阶段耕地资源数量的变化进入一个历史性时期,以1981年为拐点,此后的耕地数量一直处于减少状态,从1982年的134330@104

hm 2

至1992年的13069@104

hm 2

到2004年的12244@104

hm 2

,24年中的前12年和后12年耕地数量分别减少36315@104

hm 2

和79217@104

hm 2

,且后12年比前12年减

少的耕地多出1倍多,年均耕地减少分别达到30@104hm 2和66@104hm 2。

进入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体制逐步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张,房地产开发增长过快,以及几度开发区热波及全国,使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加剧,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管制措施,但由于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制度与政策缺陷,导致耕地数量锐减的势头未

48

资 源 科 学28卷第4期

能得到有效的遏止。此阶段耕地资源数量C和GDP 数值的回归方程为:C=13312122-010065GDP(R2 =0185,F=123113),说明GDP每增长1个单位(1@ 108元),耕地面积同步减少010065个单位(65hm2)。可以肯定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等发达、高增长、耕地快速减少0的情形。但问题是,这种阶段大约能持续多久?

213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趋势预测

笔者试图预测中国进入到发达国家/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0阶段的时间表,对耕地资源数量随着GDP增长发生变化的趋势作进一步分析,笔者以1981年后的第二阶段的数据分别选取两个不同的时段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1981年~1992年:C=13403128-0101577GDP (R2=0175,F=29150)

1993年~2004年:C=13494134-0100839GDP (R2=0181,F=43149)

从这两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耕地资源数量消耗的影响在减弱,从第一个12年(1981年~1992年)到从第二个12年(1993年~2004年),方程中GDP的系数减少了0100738,也就是说经过了2个12年,增加同样1个单位的GDP耕地减少了约50%,据此推算,预计尚需14年时间即到2018年左右,我国的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将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到2018年前后,我国的GDP增长会是怎样的情况呢?为此,笔者对GDP增长随时间(用年份n表示)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1981年~1992年:GDP=-3759357+ 18981872n(R2=0195,F=181172)

1993年~2004年:GDP=-160000000+ 79641574n(R2=0197,F=327119)

从这两个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利用1993年~2004年的方程可以预测出2017年和2018年我国GDP的数量分别是229707@108元、237672@108元,到那时,GDP的增长率大概为3147%左右,此后,GDP增长率也大约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意味着我国将在/十三五0期末(2020年左右)将有可能进入经济发达国家行列,经济增长的耕地代价性损失大大减少,耕地资源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3结论及启示

311结论

(1)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大体上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3种不同类型的国家GDP的增长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影响机理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不同国家的耕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乃至人的思想观念等。

(2)经济发展/慢-快-平稳0的过程与耕地资源变化/保守-激进-合理0的形势,正与世界不同发达程度/欠发达-发展中-发达0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对应。耕地面积保护性减少和经济的适度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经济-社会0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耕地面积代价性减少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付出了较大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代价,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尚有一定差距;而过于强调保护耕地数量,却维持在一个经济十分薄弱基础上的缓慢增长,显然也不是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社会经济发展演化的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伴随着耕地资源减少的过程中,欠发达国家正艰难的寻找经济发展的出路,发展中国家正以粗放型、外延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内涵型方式转变。

(3)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有限的耕地资源为经济增长付出沉重代价[11],尽管耕地资源减少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不可回避的代价性损失,但如何避免耕地资源的过度减少和浪费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不要片面地强调耕地数量绝对保护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科学确定耕地资源耗费的合理限度。

312启示

从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方面看,我国目前属于典型的第二种类型国家。如前所述,代价性的耕地减少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这一现象的认可,并不是为耕地资源的过度减少寻找借口,而是为了引起我们的重视。借鉴国际经验,可得出如下启示:一是妥善处理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二是加强造地、节地技术攻关,探讨造地、节地的投资模式与经济分配机制,坚持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12],构建节地型社会;三是在强调耕地数量

49

28卷第4期吴群等: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保护的同时,重视耕地资源的质量、生态保护[13],建立耕地质量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粮食安全预警机制[14];四是逐步完善耕地保护体制,建立健全适度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财政税收等体制,去除现行不合理的法律制度障碍,以机制与体制创新给耕地保护注入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元主编.生存与发展)))中国保护耕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7183~961[LI Yuan.

Survivors hip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Think on Farmland

Protection in China[M].Beijing:China Land Press,1997183~961] [2]曲福田.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1117~401[QU Fu-ti a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ble Use of The Land[M].Beijing:People Press,2001117~

401]

[3]黄宁生.耕地面积减少的两种不同类型)))基于耕地-经济

-人口关系的国际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9):41~431

[HUANG Ni ng-sheng.Two types reduce of infield area)))Based o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i n infield,economy,population[J].China So ft

Sciences,1999,(9):41~431]

[4]聂庆华,包浩生.国外农田资源保护经验与启示[J].经济地

理,1999,(4):93~971[NIE Qing-hua,BAO Hao-s heng.Foreign

experience and apocalyps e in farm protection[J].Econom y

Geo graphy,1999,(4):93~97.]

[5]刘洪主编.国际统计年鉴1997,1998[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1997,19981[LIU Hong.National Stati stic Almanac in1997,

1998[R].Beijing:Chines e Statistic Pres s,1997,19981]

[6]李宪文,林培.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

[J].地理科学进展,2001,(12):305~3121[LI Xian-wen,LIN

Pei.International theory basis and evol ve on infield usi ng and

protec tion[J].Geo graphy Sc ienc e Evolve,2001,(12):305~3121] [7]郑文燮.韩国的耕地管理与保护政策[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

管理,2000,(1):43~45.[Z HEN Wen-xie.Farml and manage ment

and protection policy in Korea[J].Manage me nt o f Coope rated

Count ry Ec onomy,2000,(1):43~45.]

[8]耕地问题研究组.中国耕地递减问题的数量经济分析[M].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1992119~271[Research Group on Farml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Degres sion of Farm in Chi na

[M].Beijing:Economic Sciences Press,1992119~271]

[9]毕于运,郑振源.建国以来中国实有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分析

[J].资源科学,2000,(2):8~12[BI Yun-yuan,ZHENG Zhen-

yuan.The actual changes of culti vated area since the foundi ng of new

Chi na.[J].Re source Sc ience,2000,(2):8~121]

[10]封志明,刘宝勤,杨艳昭.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

与数据重建:1949~2003[J].自然资源学报,2005,(1):35~431

[FENG Zh-i ming,LI U Bao-qin,YANG Yan-zhao.A s tudy of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i nese cultivateded land amount and data

reconstructing:1949~2003[J].Journal o f Natural Re source s,2005,

(1):35~431]

[11]周炳中,赵其国,杨浩.江苏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数理

探讨[J].土壤学报,2003,(9):665~6711[ZHOU Bi ng-zhong,

ZHAO Q-i guo,YANG Hao.Discuss on change and mec hanis m on

i nfield in Jiangsu[J].Soil Transaction,2003,(9):665~671.]

[12]吴群,郭贯成.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3):95~991[WU Qun,GUO Guan-

cheng Correl ation analysis on townified level and changing of infield

[J].Nan j ing Agric ultural U nive rsity Transac tion,2003,(3):95~

991]

[13]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

然资源学报,1999,(4):329~3331[LI Xiu-bin.Change of arable

land area in China during the pas t20years and i ts policy i mplications

[J].Journal o f Natural Resources,1999,(4):329~3331]

[14]陈百明,周小平.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

化趋势[J].资源科学,2004,(5):38~45[CHEN Ba-i ming,ZHOU

Xi ao-ping.Changes of agricul ture resources and grain comprehensive

productive capacity of China i n recent years[J].Resourc e Science,

2004,(5):38~451]

50资源科学28卷第4期

Economic Growth and Change of Cu ltivated Land Quantity :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Illumination

WU Qun,G UO Guan -cheng,WAN L-i ping

(Lan d Man a gemen t Colle ge o f Nan jin g Agric ultu ra l Un iversity ,Na n jin g 210095,Ch in a )

Abstract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is various at different economic growth level and different

economic growth times.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developed countries,developing ones and less developed ones shows that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economic developed levels,and there are different foundation and mechanism of affection of GDP growth on the change in these three types countries.China experienced two stages in economic growth and cultivated land change.The first is from 1949to 1981,similar with other current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second is from the year 1981to 2004,with a character of increasing loss of cultivated land.It is predicted that,in 2018,China will enter the third stage of low economic growth and low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which is similar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In a word,cultivated land loss is often happened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takeoff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 is a positive factor in economic growth.However,the rapid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should give great attention.The research result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on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should be treated properly;2)Technology is so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think much of its use in land use.What .s more,we can discuss which method can save land resources with investment model and economic allocation mechanism.Our final target is to establish a society of saving land resources;3)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not only to quantity but also to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e can set up a system for dynamically monitori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food security;4)China should improv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ystem and reform its land management system,finance and tax system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to get rid of improper law and institution obstacle.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Cultivated land;Quantity change;International compare

51

28卷第4期吴 群等: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单元综合测试中图版

第四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图表示我国在资源调配方面的 A.南水北调工程 B.北煤南运工程 C.西电东送工程 D.西气东输工程 2. 为了节约用水,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开采地下水;④实行阶梯式水价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 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降水不断减少 B.用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 C.全球降水分布不平衡 D.全球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4.据报道,“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江苏、山东段2013年6月份试供水,年内将实现全线供水。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A.输水路线较短 B.人口少,最为经济 C.可以利用天然河道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5.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状况是() A.夏秋多,冬春少 B.春夏多,秋冬少 C.南多北少,东丰西缺 D.山地平原少,内陆沿海多 6. 下列地区与其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不正确的是() A.平原——耕地 B.高原——草地 C.山地——林地 D.城市——草地 7. 我国继中关村之后在上海建设多媒体谷,最主要的地区优势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知识密集,高技术人才集中 C.环境优美 D.交通发达便捷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题 8.图示为辽中南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A.对 B.错

9.该地区依靠丰富的煤铁资源可发展钢铁工业() A.对 B.错 10.该地区有便利的交通,可作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A.对 B.错 将运输需求与其合理运输方式对应起来,完成下面小题 11.一万吨钢材从上海运往大连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2.四吨太白蔬菜运往西安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3.一批机械设备从宝鸡运往新疆和田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4.南海油气田的天然气输送到香港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5.拉萨的王经理到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 A.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水路运输 D.公路运输 E.管道运输 16. 从上海到兰州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 A.南京、济南、郑州 B.徐州、郑州、西安 C.西安、南京、徐州 D.南京、武汉、洛阳 17. 人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下列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铁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北京运往广州,选择水路运输 C.上海一位志愿者捐献的骨髓必须在24小时之内送到新疆乌鲁木齐,选择航空运输 D.10万吨原油从中东运往广州,选择管道运输 18. 下列关于运输方式的选择,最恰当的是 A.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公路运输 B.5000吨钢材由上海运往济南,选择水路运输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归纳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作为整体。 全球化、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 ?经济自由化:政府放松或取消对要素及产品流动的管制,实现要素和产品配置的市 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由化。 ?一体化Integration:一定区域或世界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协议等形式将各 国经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依赖。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资源配置以本国为主,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 国际化的概念常针对微观企业。 ?跨国化: ?经济全球化:最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六个主要表现: 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1.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a)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 分工; b)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 c)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 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济集团成员内部的分工发展,出现“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GA TT/WTO)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990-1995年,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上升。 ●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 ●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 国,也是该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国际贸易趋同化:普遍使用电子化贸易手段;共同认可ISO系列标准;贸易合同标准 化。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正式确立了多边贸易体制。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银行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 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增长迅速。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 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 ?金融市场扩大。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已是世界贸易额的60倍以上,全球外汇日 交易额超过1.2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物资基础。 ●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新市场和新的商业机会。为了争夺新市场,各国的企业必须突破 国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调整战略,以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如同19世纪末的铁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 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全球性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深化和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环境日益宽松; ●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04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四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经济增长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能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清楚两者各自在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外贸与资源优化配置 2、外贸乘数原理 3、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4、哈罗德的三个命题 三、教学难点 生产要素增长及技术进步对外贸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4.5 从外贸由生产决定以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来看,外贸对经济增长只起辅助作用,但作用大小因国而异。一国经济发展是项系统工程,其中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资本积累、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等都是重要因素。 第一节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主要内容: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三方面影响: 优化配置资源、平衡国民经济、倍增国民收入 一、对外贸易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注意图中三点四线及贸易三角形) E点:原生产与消费均衡点P d 线:国内相对价格线 E'点:新生产点P w 线:国际相对价格线 C点:新消费者u 1 线:原社会无差异曲线 △CFE':贸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u 2 线:新社会无差异曲线它的经济含义是: ①水平的一条边FE'表示X2X3数量的X商品。 ②垂直的一条边CF表示Y2Y3数量的Y商品。 ③斜边CE'表示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 因为斜边CE'就是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P w,所以出口X2X3的X商品,进口 Y 2Y 3 的Y商品可以达到贸易平衡。

Y 图1 对外贸易与资源优化配置 图1描述了自由贸易条件下一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均衡状况: 开放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是指国内生产在E'点生产的X商品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是最优的,国内生产资源的配置是最合理的。国内消费者在C点消费,满足了消费效用极大化的要求。通过X商品的出口和Y商品的进口,开放经济中两种商品的供给都等于需求,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是确定的。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的均衡状态是建立在既定的国际商品相对价格基础上的,这种均衡是静态的局部均衡。 小结: 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而导致经济增长的过程: 一个国家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增加了相对有利的商品的产量,减少了相对不利的商品的产量,通过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总消费量增加,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 二、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平衡的作用 开放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平衡的条件是:I+X=S+M,即S-I=X-M。 S-I为储蓄投资差额,X-M为贸易差额。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不足,需求不足,有些产品积压,这时可以增加出口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平衡。如果S<I,说明国内投资过大,需求过大,有些商品不足,此时可以增加进口来使国民经济重新平衡。 小结: 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如果是由储蓄和投资不平衡引起的,即国民经济内部不平衡,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调整进出口加以调节,使国民经济达到平衡。 三、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 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原理是由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F. Machlup)和哈罗德(R. F. Harrod)等人在国内投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练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考虑与练习 第一章 一、差不多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进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觉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爱护和治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差不多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进展的阻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阻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阻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阻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要紧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不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要紧分

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进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爱护重要自然资源; 幸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治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治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进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阻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进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基本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影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影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主要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主要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保护重要自然资源; 避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管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影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发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另方面,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无时不在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或破坏)、管理自然资源,并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静态耗竭年限指标。 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 2、静态效率。 指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指标。满足静态配置标准指使净收益最大化。 3、资源的社会成本(完全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此外,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4、边际使用者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或:边际使用者成本指现在较多使用会减少将来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内容 1、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关系。 资源稀缺制约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各种资源稀缺状况约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当然,技术进步与战略选择可相对缓解、解束稀缺程度。 2、费舍尔:许多可耗尽资源价格以“U”形轨道变化。 3、缓解资源稀缺途径。

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经济生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在富士康郑州科技园的流水线上,头戴白帽、身穿白褂的技术工人一字排开,一个个配件从他们手中灵巧地“流”过。经过600双手,每天约有27万部苹果手机从这里下线,再运往美国苹果总部,分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 ) 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④金融全球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故排除④;经过600双手,每天约有27万部苹果手机从这里下线,再运往美国苹果总部,分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中,所以体现的是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故①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③,排除。2.目前,全球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它们大约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的60%、技术研究开发及技术转移的80%,以及海外直接投资的90%。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 ①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②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 展的最好形式③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④支配着世 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材料中的数据说明跨国公司的地位很重要,①符合题意。同时,跨国公司在生产、贸易、技术、投资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使得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载体,故③符合题意。各国经济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跨国公司不一定适合任何国家,②说法太过绝对,排除。跨国公司虽然影响巨大,但还没有到能够支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地步,故排除④。 3.(2018·山东烟台诊断)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金砖合作已经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十年来,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从12%提升到23%,贸易总额的占

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试析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而经济增长也不代表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关键词: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辨析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辨析》 前几天在上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文时,办公室的老师包括我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两个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现转载冯一下老师文章的一部分进行共享,以示区分: 目前,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习惯用“经济全球化”来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也有一些老师在讲课和命题时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术语来概括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老师则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交替使用,以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一致的。那么,到底哪一个概念更准确地揭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呢?看来很有探讨的必要。 长期参与中国“入关”和“入世”谈判的龙永图在为“经济全球化丛书”所写的“总序言”中指出:“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从根本上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该从书中的《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一书写道:“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据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及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统一配置,从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学术界虽未对经济全球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但上述说法中的基本要点已为大家所接受。 那么,什么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呢?一般论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要达到一体化,首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通的一切障碍,让劳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租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 1. 自然资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2. 增长极限论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3. 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 4.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经济价值和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自然环境要素才构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相对于人类的要求来说总是稀缺的。 自然资源租:“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常被冠以其他名称,如“资源净价格”,“边际利润”,“资源使用者成本”等。 增长极限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E.Boulding)是较早探讨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指出了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广泛关注。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3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探讨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J.W.Foreste)教授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在该书中他运用“体系动态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模型。他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经济发展会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陷于停顿。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教授麦多斯(D.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从事对人类长远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问题的研究。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他们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情况研究计划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提出来的。 二、问答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_理论评述

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天然禀赋。根据它们的自然生产潜力的不同,人们通常把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储存总量是有限的,随着人们活动的复杂化和消费需求的扩张,资源终将变得相对稀缺。而且,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时期内,一个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循环使用的,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在相互竞争的终极目的之间配置稀缺资源,它过于关注经济增长却忽略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一、主流经济学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为何有的国家发展较快,有些国家发展较慢,这是困扰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从亚当?斯密到索洛,到诺斯、罗默,他们都分别探讨了分工、资本、技术、制度等影响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自然资源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 素”的论断,把劳动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 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亚当?斯密 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提出财富不是 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 来的有用物品,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首 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及他 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只是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大卫?李嘉 图断然确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 定商品的价值,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 生产资料的过去劳动,又包括在劳动过 程中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认为财富 的增加可通过增加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来实现,并指出了资源的有限性对 经济增长具有约束作用。19世纪30年 代,工业革命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已 经或即将完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一些经济学者据此认 为,资本积累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资本 较之劳动要素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 于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走上了 资本决定论的道路,其典型的表达形式 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决定论是西 方增长理论中统治最久、影响最大的流 派,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人类在追 求工业文明时忽视了自身的存在而寄希 望于本应作为被统治物的物质资料的解 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他们“把生 产的物的要素提到首位,并且同主观要 素即活的、直接的劳动相比,过高地估计 物的要素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索洛等人以新古典 经济增长模型对资本决定论提出了挑 战。该模型表明,资本—产量比率或资 本—劳动比率是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价格 调节而改变的,当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 稀缺时,通过发展资本型技术来发展经 济,而当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丰富时,则 通过劳动密集型技术来发展经济。索洛 认为: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 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 来看,资本增长取决于资本折旧和新投 入的资本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折旧额 也会增加,但比率递减,从长期看将趋于 零,人口增长虽能增加总产量,但长期内 资本增长率往往小于劳动增长率,致使 人均增长率会下降为负数。因此,一国经 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后 来,丹尼森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索 洛模型。技术进步论是对资本决定论的 否定,也是西方增长理论的一次革命,然 而该理论未能突破外生经济增长理论的 框架,仍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体系外的因 素决定的,未能提出影响技术进步的因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文/马子红胡宏斌 2006?7经济论坛45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环境与资源学院城规141 沈玫吟 1 东营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和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共提取了影响东营市城市化水平的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873%,满足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基本要求,因此,选出的三个的主成分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具有显著地代表性,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反映出来,避免了从关于城市化水平的庞大的指标中选择的问题,把23项指标压缩为三个主成分,并尽可能的保留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这就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好处。经过提取计算,进一步得到了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t1、t2 、t3、方差贡献率f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1如表1-1 所示,3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如附表1-2 所示。 表1-1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得出的主成分载荷值能反映提取出的主成分与其他指标变量之间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附表1-2可知,在第一主成分Y,中,出现载荷值比较高的是X10,X22,X3, X5,分别指的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园林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能在经济、绿化等方面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在第二主成分YZ中出现了载荷值比较大的X12 ,X1, X14, X13。指标,分别指的是全市全年供电总量、非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煤气家庭用量,能够反映人口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在第三主成分Y3中,X15代表全市的医生数量,主要反映的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指标。 经济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 ZZi=111111111111111111111 ZZi表示东营市第i年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Zi表示主成分i的得分,fi表示主成分i的方差贡献率。 2 东营市自然资源单项指标得分计算 根据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因素描述,构建了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1。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数据以500米作为一个栅格进行研究。综合国内外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方法,考虑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实际,采用AHP决策分析法进行评价。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代码:070502),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70702),是于2005年正式获批招生的,一直以来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 2.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掌握高等数学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 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四、毕业条件与授予学位 毕业条件:该专业学生至少获得151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1学分,选修课6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7学分。专业教育必修课59学分,限选课18学分,任选课8学分。综合教育必修课4学分,限选课3学分,任选课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地理学、环境学。 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简介 1、计算机制图 课程简介:计算机制图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主要制图软件的基本内容和制图方法,能独立运用此软件上机完成制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AutoCAD的工作环境、二维图形绘制与修改、图案填充、绘图辅助工具、文字标注与修改、尺寸标注与修改、图块与属性、绘图环境设置、等轴测图形绘制、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