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电并网稳定性开题报告

风电并网稳定性开题报告

风电并网稳定性开题报告
风电并网稳定性开题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风力发电场并网运行稳定性研究

学生姓名:李金鹏

指导教师:陈刚

所在院部:电力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南京工程学院

2012年3月5日

说明

1.根据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教研室审查,系教学主任批准后实施。

2.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学生应当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开题报告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其中的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本报告中,由学生本人撰写的对课题和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描述,应不少于2000字,没有经过整理归纳,缺乏个人见解仅仅从网上下载材料拼凑而成的开题报告按不合格论。

5.开题报告检查原则上在第2~4周完成,各系完成毕业设计开题检查后,应写一份开题情况总结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李金鹏学号206080923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姓名陈刚职称讲师所在院部电力工程学院课题来源自拟课题课题性质工程研究课题名称风力发电场并网运行稳定性研究

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早期风电的单机容量较小,大多采用结构简单、并网方便的异步发电机,直接和配电网相连,对系统影响不大。但随着风电场的容量越来越大,对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而风电场所在地区往往人口稀少,处于供电网络的末端,承受冲击的能力很弱,给配电网带来谐波污染、电压波动及闪变等问题。

因此以恒速恒频异步风力发电机组成的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建立风力发电系统的线性化状态方程。研究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潮流算法,利用MATLAB及其仿真平台实现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以及机电暂态仿真。分析比较各种潮流算法的优缺点。建立简单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分析线性化状态方程,得出了状态矩阵元素的参数表示形式。用特征值分析方法研究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的系统小干扰稳定问题。分析风电场改变对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时域仿真方法研究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的系统暂态稳定问题。

意义: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1999年的2000兆瓦增加到2005年的60000兆瓦,世界风能市场装机资金达450亿欧元,提供50万个就业岗位。风能这种清洁能源每年可以减少2.04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在电网中所占比例的增大,风能的随机性、间隙性特点,和风电场采用异步发电机的一些特性,使稳态电压值上升、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误差,电压闪变、谐波、浪涌电流造成的电压降落,从而使得风电的并网运行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重大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使风电系统的电能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导致电压崩溃。风电场脱网事故频发,对电网安全运行构成威胁,所以进行风力发电并网运行稳定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文献综述国内外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20世纪初,法国出现了第一台用现代快速叶轮驱动的发电机。到了20世纪30年代,各国已开始研制中型、大型风力发电机。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风力发电机总安装容最从1990年的2000兆瓦增加到2005年底的60000兆瓦。目前,德国的总装机容量已达到21000兆瓦,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到2l世纪初,风能依旧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能源。

我国风力发电起步较晚。自80年末引进大型风力发电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引进、消化、吸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并网型风力发电技术在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试验、示范、经过多年努力,现在逐步转向规模开发.目前我们已掌握600KW 定桨距失速风电机组的组装技术和关键部件。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成为全球风电装机规模第一大国。随着风电发展,风电企业和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迅速成长,配套电网建设逐步加强,风电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几种较为流行的风电技术

1.定桨距失速型风电技术(Stall Regulation)

这种技术是以桨叶翼型本身的失速特性为基础,当风速超过额定风速时,气流的攻角增大到失速条件,使桨叶叶表面形成涡流,从而限制功率。其特点是:控制与调节简单可靠,但桨叶与塔架的受力大,根据风能利用系数Cp,不能保证在额定风速之前Cp最大。

2.变桨距型风电技术(Pitch Regulation)

这种技术为达到控制吸收风能,使风轮机叶片安装角随风速变化,将通过变距调节器来调控。叶片节距角在零度附近时,风速在额定以下;当风速在额定以上时,为保证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在合适范围内,必须调整叶片攻角。变桨距风电机组比定桨距风电机组所需的起动风速低,停机冲击应力小。在实际中,相对风速的反应,风机桨距调节机构有一定的时延,在阵风到来时,桨距调节会因为来不及动作,而造成瞬时风机过载,不利于其运行。由于风能所拥有的随机波动性,并且普通的调节方法跟不上风速变化所引起的发电机功率变化,这显然对电网与风电质量影响极大。

文献综述3.主动定桨距型风电技术(Active Stall Regulation)

国际上风机制造商已在他们的新产品中采用了此技术,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桨叶应用定桨距失速调节,调节系统采用变桨距技术,输出功率在额定以下时,采用变桨距调节方式;输出功率在额定以上时,采用定桨距调节方式,其优点是:功率输出波动幅度较小且比较平稳。

4.变速恒频风电技术(Variable Speed Constant Frequency)

综合以上几种风电技术,目前最优良的调节技术当属变速恒频技术。它为了达到效率最高,发电系统稳定性提高,系统效率提高,可以在输出功率低于额定功率之前就能实现。最早在上世纪40年代,这种技术就出现了,但当时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应用,是受到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器件水平的制约,兆瓦级的变速恒频风电技术直到80年代原苏联、日本等国才投入运行。

风力发电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独立运行的“离网型”和接入电力系统运行的“并网型”。“离网型”的风力发电规模较小,通过蓄电池等储能装置或者与其他能源发电技术相结合(如风电/水电互补系统、风电—柴油机组联合供电系统)可以解决偏远地区的供电问题。“并网型”的风力发电是规模较大的风力发电场,容量大约为几兆瓦到几百兆瓦,由几十台甚至成百上千台风电机组构成。并网运行的风力发电场可以得到大电网的补偿和支撑,更加充分的开发可利用的风力资源,是国内外风力发电的主要发展方向。

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目前主要解决方法

小规模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稳态电压值的上升、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误差,电压闪变、谐波、浪涌电流造成的电压降落。大规模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除了以上那些方面外,还会有电力系统的振荡和电压稳定性问题。

目前提高电网稳定性的主要对策是:1.采用动态无功补偿如静止补偿器SVC等,可以改善系统暂态特性,从而提高风电场的安全容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C等的容量选取需结合具体电网结构、风电场容量和SVC的调节特性确定。2.低电压自动切除风电机组是系统故障后维持电网稳定的有效控制措施,但切除过多要考虑电网的调节控制能力。3.加强电网结构和提高相应负荷的功率因数也可以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和风电场的安全容量。4.必要时可考虑直流接入电网的方式,如正规划建

文献综述设的上海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场就提出基于轻型HDVC的并网方案。在众多的约束中,电网的暂态稳定性可能是影响风电场规模的重要因素,必要时控制风电场接入系统的容量。

目前风力发电发展存在的问题

风电装机的快速增加,加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压力。随着风电装机在电网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风电对电网的影响从局部配电网逐渐扩大到主网。多数风电基地,远离负荷中心,电网结构薄弱,缺乏电源支撑,需要在原来运行方式的基础上,额外安排一定容量的旋转备用以应对风电场输出功率的随机波动。

风电随机性、间隙性和反调峰性的特点,使主网调峰调压、频率控制等方面难度增加,加大了电网稳定运行的风险。另外,一些受端电网潮流随风电出力而变化较大,局部电网安全风险增加。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使风电系统的电能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导致电压崩溃。

风电场脱网事故频发,对电网安全运行构成威胁。由于风电机组性能不满足要求、风电场设计安装存在隐患、并网检测手段不足、风电场运行维护和调度管理薄弱等原因,致使风电机组脱网事故频发,直接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随着风电并网容量的增大,这种影响日趋严重,较小故障就可能引发电网电压的较大波动,造成大规模风电机组脱网,导致地区电网瓦解,甚至扩大为大面积停电事故。

风力发电的发展趋势

新型,高效率、高可靠性风力发电机组不断推陈出新。高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从空气动力学的应用来看,风机风轮叶片的定桨距调节或称失速调节,变桨距调节及主动失速调节并行发展,使风能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从电力电子技术与发电机技术结合上来看,新型双速异步发电机、变滑差异步发电机、双馈发电机、低速永磁发电机、高压发电机以及同步发电机与交一直一交变频系统或交一交变频系统组合应用的相继出现,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及技术:从风力发电杌并入电网的技术方面来看,异步发电机软并网,同步发电机经变频器并网,使得并网的可靠必得以提高,减少了对电网的干扰。

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逐步增大,风电工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并网风力发电机的容量向大型化的发展异常迅速。风力机的尺寸和输山功率也迅速增大。目前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也已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化运行。

风电成本呈下降趋势。新型、高效、大型机组的研制成功,产业化、规模化、商

业化生产的口趋完善与扩大,为降低风力发电成本及电价提供了基础。事实证明,

风力发电机组的单位千瓦造价和风力发电的电价逐年都有较大降低,这正说明了风

电与常规能源发电的竞争中地位逐步增强。

由陆地风电场向海上风电场发展。海面气流流动速度比在陆地上快,而且平稳,还有海上风电场机组运转时发山的噪音远离居民地,噪音干扰少等优点,使得风力

机不仅在陆地上发展,而且可以向海上发展。

风力发电系统由风力发电机组,监测显示装置,控制装置等组成。风力发电机组由发电机和风轮机组成,实现能量的转换,现代风电技术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

械传动、电机、自动控制、力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风力机按

其在空间旋转位置可以分为水平轴(HAWT)与立轴风机(VAWT),现在的风电中大

都应用水平轴风机;从运行方式来看,风力发电又可以分为联合独立式,并网,独

立三种运行方式。现代风电机功率控制主要采取定桨距失速控制和变桨距控制两种

方式,定桨距的其桨距角固定不变;变桨距是指可以利用控制技术改变其桨距角的

大小。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1]李建丽,李黎黎.大规模风电场并列的电压稳定性问题探讨.太阳能,2006(6):48~50.

[2]吴学光,张学成.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电网技术,1998,22(6):69-70.

[3]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运行技术/李建林,许洪华等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

[4]风力发电技术及工程/宋海辉主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风电场并网技术/朱莉等编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

[6]李东东.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控制与仿真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6,24(1):9-11.

[7]雷亚洲.与风电并网相关的研究课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8):84-89.

[8]马幼捷,张继东.风电场的稳定问题[J].可再生能源,2006(3):37-39.

[9]李锋,鲁一川.大规模风力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中国电力,2006,39(11):80-84.

[10]迟永宁,王伟胜,戴慧珠.大型风电场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5):10-14.

[11]World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Worldwide Wind Energy Capacity at 47616MW - 8321MW added in 2004". Press Release March https://www.doczj.com/doc/188390663.html,.

[12]P.Soerensen, A.D.Hansen, Pedro Andre Carvalho Rosas."Wind Models for Prediction of Power Fluctuations of Wind Farms"J. Wind Eng.Ind.Aerodyn.No.90, pg.1381-1402, 2002.

研究内容1.基于MATLAB软件对风速仿真模型的建立。

风速是风力机的原动力,它的模型相对于风电机组比较独立。为了较精确地描述风的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本研究中沿用国内外使用较多的风力四分量模型,各分量分别为基本风、阵风、渐变风和随机风。

2.风力发电技术方案

方案1:定桨距失速型风电技术,这种技术是以桨叶翼型本身的失速特性为基础,当风速超过额定风速时,气流的攻角增大到失速条件,使桨叶叶表面形成涡流,从而限制功率。其特点是:控制与调节简单可靠,但桨叶与塔架的受力大,根据风能利用系数Cp,不能保证在额定风速之前Cp最大。

方案2:变桨距型风电技术,这种技术为达到控制吸收风能,使风轮机叶片安装角随风速变化,将通过变距调节器来调控。叶片节距角在零度附近时,风速在额定以下;当风速在额定以上时,为保证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在合适范围内,必须调整叶片攻角。变桨距风电机组比定桨距风电机组所需的起动风速低,停机冲击应力小。在实际中,相对风速的反应,风机桨距调节机构有一定的时延,在阵风到来时,桨距调节会因为来不及动作,而造成瞬时风机过载,不利于其运行。由于风能所拥有的随机波动性,并且普通的调节方法跟不上风速变化所引起的发电机功率变化,这显然对电网与风电质量影响极大。

方案3:变速恒频风电技术,目前最优良的调节技术当属变速恒频技术。它为了达到效率最高,发电系统稳定性提高,系统效率提高,可以在输出功率低于额定功率之前就能实现。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有多种,但最具优势的方案是采用双馈感应发电机的并网型交流励磁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但其需要对发电机输出的全部功率进行变频控制,故需配备全功率变频器,变频器成本较高,控制系统体积庞大;永磁发电机使用价格很高的高导磁率磁性材料,大大增加其成本;永磁发电机功率因数特性差,必须由变频器来进行补偿;要求永磁材料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高温以及电枢反应等原因可能导致永磁材料失磁。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我认为定桨距失速型风电技术虽然对风能利用率不高,但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操作维护方便,如果在这种技术上研究出改善风能的随机

性和间隙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的方法,那么可以直接应用于其他风电技术。

3.研究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潮流算法,利用MATLAB及其仿真平台实现电力系统潮

流计算以及机电暂态仿真。分析比较各种潮流算法的优缺点。

4.建立简单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分析线性化状态方程,得出了状态矩阵元素的参数表

示形式。用特征值分析方法研究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的系统小干扰稳定问题。分

析风电场改变对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内容

第1-3周接受任务书,领会课题含义;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有关文章;翻译

相关英文文献;提出拟完成本课题的方案,写出相关开题报告一份;

第4-6周建立了风力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7-8周研究风力发电场并网运行稳定性相关理论

第9-10周用软件进行仿真计算,并对比多种情况下的仿真结果

第11周完成软件编程,调试软件;

第12周进行毕业设计说明书写作。指导教师验收成果,写业务总结,接受

答辩资格审查;

第13周评阅教师评阅论文;

第14周准备参加答辩。

研究计划

特色与创新

对由定桨矩+普通发电机组成的恒速恒频风电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学分析,并在MATLAB仿真软件上建立仿真模型。分析风电接入电网的强弱、风力机轴系统的参数、风力发电机的类型、电容补偿方式的选择会对电压在经受扰动后的电压恢复产生的影响。

指导教师

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教研室意见系部意见

主任签名:

年月日教学主任签名:

年月日

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不少于2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10种。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要求规范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 (试行) 国家电网公司调度通信中心

目次 前言...................................................................... III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数据准备 (2) 4数据采集与处理 (3) 5风电功率预测 (5) 6统计分析 (6) 7界面要求 (7) 8安全防护要求 (8) 9系统输出接口 (8) 10性能要求 (9) 附录A 误差计算方法 (10)

前言 为了规范风电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研发、建设及应用,特制订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 本规范制订时参考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制订过程中多次召集国家电网公司科研和生产单位的专家共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本规范规定了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预测时间尺度、信息要求、功率预测、统计分析、界面要求、安全防护、接口要求及性能指标等。 本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纯、裴哲义、王勃、董存、石永刚、范国英、郭雷。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 1范围 1.1本规范规定了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预测时间尺度、数据准备、数据采集与处理、功率预测、统计分析、界面要求、安全防护、接口要求及性能指标等。 1.2本规范用于指导电网调度机构和风电场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研发、建设和应用管理。 本规定的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的各级电网调度机构和风电场。 2术语和定义 2.1 风电场 Wind Farm 由一批风电机组或风电机组群组成的发电站。 2.2 数值天气预报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值和边值条件下,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2.3 风电功率预测 Wind Power Forecasting 以风电场的历史功率、历史风速、地形地貌、数值天气预报、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等数据建立风电场输出功率的预测模型,以风速、功率或数值天气预报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结合风电场机组的设备状态及运行工况,得到风电场未来的输出功率;预测时间尺度包括短期预测和超短期预测。 2.4 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Short term Wind Power Forecasting 未来3天内的风电输出功率预测,时间分辨率不小于15min。 2.5 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ultra-short term Wind Power Forecasting 0h~4h的风电输出功率预测,时间分辨率不小于15min。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定

附件: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定 1 范围 1.1 为了规范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确保安全预评价报告质量,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特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编制。 2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含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建设项目概况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定性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评价结论等。 2.1 编制说明 1)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 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一般以设计文件包括的范围作为评价范围。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也可把合同规定的范围作为评价范围,但不得将重要危险、有害因素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 2)评价依据 编制预评价报告依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资料、批准文件、预评价工作合同书,较详尽地列举预评价依据的 1

国家法律、国家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政府部门规章、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安全生产行业技术标准、风力发电行业技术标准、行业管理规定、参考资料等。 3)建设单位简介 对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组成、业务范围等做简单概述。 2.2 建设项目概况 介绍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风能资源、工程地质、项目任务和规模、风电场场址选择、风电机组选型及布置、电气、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投资估算等概况。 2.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对风电场场址选址和总体布置、主要生产建(构)筑物及设备事故、生产过程中和生产作业场所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列出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依据,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变化规律,明确预评价中要评价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是分辨、识别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不是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 2

风力发电系统开题报告

天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五、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本设计以1KW风力发电机为单元,组成20KW的多风轮发电系统。也就是说,研究20台以上小型发电机的组合可行性方案。再提出可行性组合方案后,通过分析计算,得出相关数据。分析风切变对不同排列方案的多风轮发电系统总功率的影响。优化选择出横梁尺寸后,通过相关测应力、应变实验,考察横梁应力。并对比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 六、可行性分析及已具备的条件 对于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合的风力发电系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近期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明确了研究过程。在本科学习期间,已掌握相关力学分析基础,并熟悉侧应力应变以及微小型形变的实验。七、进度安排 2013.12.16——2014.03.07:通过查找资料,明确课题意义,了解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撰写开题报告。 2014.03.08——2014.04.05:仔细研读资料,对课题所研究的相关问题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请教导师或学长把问题解决。制定组合方案、学习完成相应条件下迎风面积、总功率等参数的计算。 2014.04.06——2014.05.02:实验模拟,测量相关数据 2014.05.03——2014.05.30:完成修改论文并提交外文资料 2014.05.31——2014.06.10:终稿并答辩 八、主要参考文献 [1]Thomsen O T. Sandwich materials for wind turbine blades—present and future[J]. Journal of sandwich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9, 11(1): 7-26. [2]Mostafaeipour A. Productivity and development issues of global wind turbine industry[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0, 14(3): 1048-1058. [3]Gebhardt C G, Preidikman S, Massa J C.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aerodynamic behavior of large horizontal-axis wind turbi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11): 6005-6011. [4]Eriksson S, Bernhoff H, Leijon M.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urbine concepts for wind power[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8, 12(5): 1419-1434. [5]Liserre M, Cardenas R, Molinas M, et al. Overview of multi-MW wind turbines and wind parks[J].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1, 58(4): 1081-1095.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word版)

ICS 备案号: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xxxx-200x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 Regulations for Wind Power Connecting to the System (征求意见稿) 200x-xx-xx发布200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DL/T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xxxx-2QQx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 Regulations for Wind Power Connecting to the System 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批准文号:

前言 根据国家能源局文件国能电力「2009]167号《国家能源局关于委托开展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编制风电并网技术标准。《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Z 19963- 2005于2005年发布实施,对接入我国电力系统的风电场提出了技术要求。该规定主要考虑了我国风电尚处于发展初期,风电机组制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风电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接入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对风电场的技术要求较低。根据我国风电发展的实际情况,各地区风电装机规模和建设进度不断加快,风电在电网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原有规定已不能适应需要。为解决大规模风电的并网问题,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实现风电与电网的协调发展,特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土要针对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提出技术要求,由风电场技术规定、风电机组技术规定组成。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小东宋漩坤张琳郭佳李炜李冰寒韩晓琪饶建业佘晓平

国家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标准

华北区域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标准 (试行)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华北监管局 二○○八年十月

目录 一、华北区域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标准(试行)说明 (1) 二、必备项目 (4) 三、评分项目 (8) 1、电气一次设备 (8) 1.1、发电机组 (8) 1.3、主变压器和高压并联电抗器 (8) 1.4、外绝缘和构架 (9) 1.5、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10) 1.6、高压电器设备 (10) 1.7、场(站)用配电系统 (12) 1.8、防误操作技术措施 (13) 2、二次设备 (14) 2.1、并网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14) 2.2、调度自动化 (16) 2.3、通信 (19) 2.4、直流系统 (22) 2.5、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23) 2.6、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23) 3、调度运行 (25) 4、安全生产管理 (26)

华北区域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标准(试行)说明 一、根据电监会《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要求,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风力发电机组的电气一次、二次设备、调度运行和安全生产管理。其中电气一次设备包括:发电机组、变压器和高压并联电抗器、电容器(包括无功动态补偿装置)、外绝缘和构架、过电压保护和接地、高压电器设备、站用配电系统和防误操作技术措施。电气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通信、直流操作系统、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及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二、根据对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影响程度,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内容分成“必备项目”和“评分项目”两部分。 “必备项目”是指那些如果不满足本评价标准的要求,则可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后果的项目。 “评分项目”是指除了必备项目之外,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应当满足本评价标准的其他项目。 三、本评价标准中,“必备项目”18条;“评分项目”包括四个评价单元,各单元应得分为:电气一次设备925分、二次设备1075分、调度运行100分、安全生产管理450分,共计2550分。

浅谈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必要性

浅谈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发展,并网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但由于电能的储存难题一直没能有效解决,新能源并网问题仍处于探索状态。由于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并网后对电网冲击巨大,因此,做好新能源发电的预测和调控是风电并网稳定运行和有效消纳的重要条件。 应对以上问题,国能日新研发了SPWF-3000风电功率预测系统。该系统具有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功能、风电信号数值净化、高性能物理模型、网络化实时通信、通用风电信息数据接口等高科技模块;可以准确预报风电场未来168小时功率变化曲线。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短期预测精度超过80%,超短期预测精度超过90%。使风电场可以向电网公司提供准确的天发电功率,电网调度可以有效利用风电资源,提高风电发电上网小时数。并且由于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发电功率有所了解,电网调度也可以合理的安排个风电场的发电情况,防止由于天气变化引起电场出力的突然增大或减小对电网造成的损失。 在欧洲发达国家,电网公司会优先购买预测准确的风电场电力,限制预测不准的风电场电量或采取处罚措施。而在我国,由于风电发展迅速,历史数据少,风电场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国外已有统计预测方法无法全面满足国内风电预测的要求。而国能日新风功率预测产品采用多元化智能自适应数据建模。建立优化的物理模型与人工智能模型相结合的功率预测双模型。短期预测精度超过80%,超短期预测精度超过90%。风电场可以根据预测结果以及调度的指令,合理的安排风电场运行,增加发电量。 因此,风电功率预测无论对风电场还是电网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在为风电场增加发电量的同时,还减小了对电网的冲击。而功率预测最重要的就是精确度,高精度的功率预测可以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而如果预测精度不够也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国能日新风电功率预测系统以高精度的测量目标要求自己,为用户提供高精确度的预测结果。

风电光伏技术标准清单

风力发电工程 序号专用标准名称标准编号备注 一综合管理 1 风力发电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大纲国能安全[2016]102号2016-04-05实施 2 风力发电工程建设监理规范NB/T 31084-2016 2016-06-01实施 3 风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DL/T 5384-2007 4 风电场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验收规范NB/T 31073-20152015-09-01实施 5 风力发电企业科技文件归档与整理规范NB/T 31021-2012 二社会监督 1 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国家电监会令第9号2005-10-13实施 关于印发风电场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和风电场项目后评 2 国能新能[2012]310号 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三消防工程 1 风力发电机组消防系统技术规程CECS 391:20142015-05-01实施四风电工程专用标准 1 设计标准 风电场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NB/T 31007-2011 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概算经编制办法及计算标准FD 001-2007 风电场工程等级划分及安全标准(试行)FD 002-2007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FD 003-2007 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FD 004-2007 风力发电场设计规范GB 51096-20152015-11-01实施风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范DL/T 5383-2007 风电场设计防火规范NB 31089-20162016-06-01实施风力发电机组雷电防护系统技术规范NB/T 31039-2012 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测试规程NB/T 31051-2014 风电机组电网适应性测试规程NB/T 31054-2014 风力发电机组接地技术规范NB/T 31056-2014 风力发电场集电系统过电压保护技术规范NB/T 31057-2014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定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846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定 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 定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 范围 1.1 为了规范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确保安全预评价报告质量,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特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编制。 2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含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建设项目概况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定性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评价结论等。 2.1 编制说明 1)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 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一般以设计文件包括的范围作为评价范围。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也可把合同规定的范围作为评价范围,但不得将重要危险、有害因素排除在

风电相关国家标准整理

国家相关标准 风力发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 主要依照IEC61400-12-1:2005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是目前唯一一个正式版本电流互感器级别应满足IEC 60044-1 电压互感器级别应满足IEC 60186 功率变送器准确度应满足GB/T 13850-1998要求,级别为0.5级或更高 IEC 61400-12-1 功率曲线 IEC 61400-12-1 带有场地标定的功率曲线 IEC 61400-12-2 机舱功率曲线 IEC 61400-12 新旧版本区别 对于垂直轴风电机组,气象桅杆的位置不同 改变了周围区域的环境要求 改变了障碍物和临近风电机组影响的估算方法 使用具有余弦相应的风速计 根据场地条件将风速计分为A、B、S三个等级 根据高风速切入和并网信号可以得到两条功率曲线 风速计校准要符合MEASNET规定 风速计需要分级 电网频率偏差不超过2HZ 场地标定只能通过测量,不能用数值模拟 场地标定的每一扇区分段至少为10° 可以同步校准风速计 改进了对风速计安装的描述 通过计算确定横杆长度 增加针对小型风机的额外章节 MEASNET标准和旧版IEC61400-12标准区别 使用全部可用的测量扇区,否则在报告中说明 不允许使用数值场地标定 场地标定更详细的描述,包括不确定度分析 只允许将风速计置于顶部 风速计的校准必须符合MEASNET准则 不使用AEP不完整标准 轮毂高度、风轮直径、桨角只能通过测量来判定,不能按照制造商提供的判定报告中必须提供全方位的照片 IEC61400-12-1:Powe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electricity producing wind turbine(2005)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 可选择:场地标定 IEC61400-12-2:Power curve verification of individual wind turbine,单台风电机组功率曲线验证(未完成)

风电场工程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制规定

编号:SM-ZD-98406 风电场工程安全验收评价 报告编制规定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风电场工程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编制 规定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 范围 1.1 为了规范风电场工程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深度,确保安全验收评价报告质量,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特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各类新建、改建、扩建风电场工程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编制。 2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主要内容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符合性评价和危险危害程度的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等内容。 安全验收评价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风电场工程前期(安全预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设计中劳动

安全与工业卫生专篇等)对安全生产保障等内容的实施情况和相关对策措施建议的落实情况;风电场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的具体设计、安装施工情况有效保障程度;风电场工程的安全对策措施在试投产中的合理有效性和安全措施的实际运行情况;风电场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实际开展和演练有效性。 2.1 概述 2.1.1 评价目的 结合风电场工程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目的。 2.1.2 评价依据 详细列举评价依据的国家法律、国家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政府部门规章、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安全生产行业技术标准、风力发电行业技术标准、行业管理规定、工程设计文件、安全预评价报告、相关的批复文件等。 2.1.3 建设工程概况 介绍工程地理位置、建设内容及规模、风能资源、工程总体布置、工程地质、主要建筑物、主要设备、装置、公用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策略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策略 发表时间:2018-08-20T17:02:21.880Z 来源:《红地产》2017年8月作者:熊毅 [导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加上矿物资源越来越贫乏,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独立运行发展为大型发电机组并网运行,也就是常说的风力发电场并网运行。采用这种运行方式以后,不但提高了对风力的利用率,还在电能供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电能的质量控制面,因为风力发电并网技术的实行,使电能质量控制达到了良的效果,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用电状况,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一份助力。 1 风力发电的原理和技术 空旷的原野和辽阔的海面是风能的优质资源,风力发电是利用大自然中的空气以一定速度流动所产生的风能驱动风车的叶片旋转,将此旋转运动在增速机中转速提升,在由此产生的力矩带动下,发电机组中的导体通过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外接闭合回路在导体中会有电流产生,实现风能向电能的转换。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只要风速大于 3 米 / 秒便可以产生电能,实现发电目的。 风力发电机一般有风轮、偏航装置、发电机组、塔架、限速安全机构和储能用蓄电池等部件构成。风轮是由,个或、个叶片组成的集风装置,它的作用是采集风的动能转变为风轮旋转的机械能。风轮后面的调向器也叫尾舵,它的功能是控制风轮的迎风方向,使风轮随时面对风向,最大限度地获取风能。限速安全机构的作用是对风轮的转速予以一定的限制,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起到保证风力发电机限速平稳运行的作用。塔架则是机组的承载和风轮的支撑机构。 由于自然界的风速极不稳定,其很强的随机性和间歇性致使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也极不稳定,高峰和低谷落差甚大,所以,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能不能直接用在电负载上,而是先用铅酸蓄电池储存起来,以保持风力发电系统持续稳定的供电运行状态。 2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 风电并网技术,是发电机输出电压,在频率、幅值和相位以上及电网系统电压是一致的。而随着风电机组容量的逐渐增大,风电电力并网的时候对电网的冲击也随之增大,因此选择科学的风电并网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2.1 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技术 同步发电机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输出有功功率,而另一方面则需提供无功功率,此外还需周波稳定及质量高,所以被广泛采用。然而怎么将这项技术与风电机组的并网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问题,通常因风速不稳定等因素造成了转子转矩的不稳定,在并网的时候调速的性能不能达到精度要求,若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就会出现无功振荡或失步的问题。特别是重载情况,结果可能会更加的严重。但是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新型的电力电子技术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处理好这个问题,例如说一些变频装置。所以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技术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2.2 异步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技术 与同步风电机组并网技术不同,异步风电机运行的过程当中,其主要凭借转差率调整负荷,因此调速的精度要求较低,也不需要同步设备与整步操作,只需要在其转速接近同步转速的时候,就能够轻松的并网。风电机组配用异步发电机,优点就在这项技术控制装置相对较为简单,在并网之后无振荡与失步问题,并且运行稳定及可靠。而缺点是直接并网可能会造成大冲击电流出现,降低电压,从而对系统运行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系统的本身没有无功功率,其需要进行无功补偿。若不稳定系统频率太低的话,就会使电流剧增及电压过载。因此,对异步风电机组要进行严格的监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保证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3 电能质量控制策略 3.1 改善电能质量 电能质量就是电力系统中电能的质量,理想的电能应该是美对称的正弦波,但有些因素会使波形偏离对称正弦,由此便产生了电能质量问题。很多城市的电能质量较低,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善电能质量。主要方法为:首先可以改善电功率因数,使无功就地平衡,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合理选择供电半径。其次要合理选择供电系统线路的导线截面,但要注意合理配置变电与配电设备,防止其过负荷运行。第三要适当设置调压措施,例如串联补偿、变压器加装有载调压装置、装同期调试相机或者静电电容器等。以上三种措施,在实际的用中对电能质量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大力推广。同时,我们要注意及时对百姓的用电情况进行调查,找出不足之处,以便于对电能质量及时进行改善。 3.2 提高电能质量 电能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在改善电能质量的基础上,必须有所提高。很多城市的电能质量虽然得了改善,但还是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提高电能质量成为了人们的迫切要求,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想提高电能质量,首先要找出供电电压超过允许偏差的原因,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冲击性负荷、非对称性负荷的影响;二是调压措施缺乏或使用不当;三是线路过负荷运行。根据上述三点原因,使用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电能质量,不仅节省了运营成本,而且对风能的利用率也提高了不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策略对确保电网电能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策略,这样才能促进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常耀华 . 对风力发电并网技术与其电能质量控制策略浅论 [J]. 电子制作 ,2014(01):266. [2] 齐洁 , 常耀华 . 对风力发电并网技术与其电能质量控制策略浅论 [J]. 企业研究 ,2014(02):153. [3] 魏巍 , 关乃夫 , 徐冰 .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 [J]. 吉林电力 ,2014,42(05):24-26. [4] 樊裕博 .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策略 [J].科技传播 ,2015,7(21):43-44. [5] 邹金运 .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策略 [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35):88. [6] 谢鹏 .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与电能质量控制 [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13(13):41+70. [7] 路立仁 . 浅析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控制策略 [J].科技与创新 ,2016(17):134. [8] 张国新 . 风力发电并网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策略 [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9,29(06):130-133.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试行) 前言 为了规范风电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研发、建设及应用,特制订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功能规范。本规范制订时参考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制订过程中多次召集国家电网公司科研和生产单位的专家共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本规范规定了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预测时间尺度、信息要求、功率预测、统计分析、界面要求、安全防护、接口要求及性能指标等。本规范由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负责解释;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纯、裴哲义、王勃、董存、石永刚、范国英、郭雷。 1范围 1.1本规范规定了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预测时间尺度、数据准备、数据采集与处理、功率预测、统计分析、界面要求、安全防护、接口要求及性能指标等。 1.2本规范用于指导电网调度机构和风电场的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研发、建设和应用管理。本规定的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的各级电网调度机构和风电场。 2术语和定义 2.1风电场Wind Farm由一批风电机组或风电机组群组成的发电站。 2.2数值天气预报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根据大气实际情况,

在一定的初值和边值条件下,通过大型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方法。 2.3风电功率预测Wind Power Forecasting以风电场的历史功率、历史风速、地形地貌、数值天气预报、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等数据建立风电场输出功率的预测模型,以风速、功率或数值天气预报数据作为模型的输入,结合风电场机组的设备状态及运行工况,得到风电场未来的输出功率;预测时间尺度包括短期预测和超短期预测。 2.4短期风电功率预测Short term Wind Power Forecasting未来3天内的风电输出功率预测,时间分辨率不小于15min。 2.5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ultra-short term Wind Power Forecasting 0h~4h的风电输出功率预测,时间分辨率不小于15min。 3数据准备 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建模使用的数据应包括风电场历史功率数据、历史测风塔数据、历史数值天气预报、风电机组信息、风电机组及风电场运行状态、地形地貌等数据。 3.1风电场历史功率数据风电场的历史功率数据应不少于1a,时间分辨率应不小于5min。 3.2历史测风塔数据a)测风塔位置应在风电场5km范围内;b)应至少包括10m、70m及以上高程的风速和风向以及气温、气压等信息;c)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应不小于10min。 3.3历史数值天气预报历史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应与历史功率数据相

提高风电接纳的储热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第38卷第4期2019年4月 电工电能新技术 Advance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Vol.38,No.4 Apr.2019 收稿日期:2018-03-15 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基于新能源接纳的电网调度支持技术研究应用)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U1766204)二2017年吉林省发改委产业创新专项项目(2017C017-2)二吉林省教育厅 十三五 科学技术研究 项目(吉教科合字[2016]第88号) 作者简介:葛维春(1961-),男,辽宁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二源网荷协同接纳调 控技术二智能电网调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李军徽(1976-),男,陕西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运行与控制二大规模储能技术(通讯作者)三 提高风电接纳的储热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葛维春1,李军徽2,马一腾2,李家珏3,高一凯1,杨继男1 ,王顺江1 (1.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4;2.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132012;3.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6) 摘要:在东北地区,为保证冬季供暖需求,热电联产机组热出力较高,受热二电出力耦合关系限制,风电接纳空间有限三通过电锅炉等装置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存储于储热系统可以起到减小负荷峰谷差二提高电网风电接纳能力的作用三以辽宁某地区供暖期风电并网受限的情况为例,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储热系统投资成本二运维成本二风热转化收益二节省供热燃煤收益二补偿收益等因素,建立一种储热系统辅助电网调峰的优化配置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最优储热系统容量配置三最后基于辽宁电网运行数据,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配置方法的有效性三关键词:风电;峰谷差;储热系统;综合效益 DOI :10.12067/ATEEE1803041一一一文章编号:1003-3076(2019)04-0064-07一一一中图分类号:TM734 1一引言 随着雾霾问题的日益恶化,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1]三在可再生能源飞速发展的同时,以风电为代表的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给常规电力系统带来了诸多问题[2]三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为1503万kW,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1.64亿kW,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2%;平均弃风率仍高达 12%,弃风问题不容忽视[3,4]三 由于风电具有波动性二间歇性等特点,大规模风电并网给电网调峰带来巨大负担[5,6],为应对风电并网带来的调峰问题,最大化接纳风电,火电机组需 留有足够的向下调节空间[7]三在东北地区,由于冬季供暖需求较大[8],热电耦合特性限制了热电联产机组的调峰能力[9],如果进一步接纳风电将造成电网调峰机组进入非常规出力[10],可能导致机组启停 调峰,使冬季电网调峰问题愈加严峻[11,12]三 近年来,储热系统由于具有响应速度快二建设成 本低等调峰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13],储热系统响应速度可达分钟级,能够实现风电功率和能量的快速转移[14],储热系统完全有能力参与系统调峰[15],起到保护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作用[16,17],储热系统将成为未来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一环[18]三截至2017年底,辽宁地区风电装机占比达18.3%,并且建立了卧牛石等大型储能项目基地,故本文以辽宁地区为例进行分析三 对于储热辅助电网调峰问题已有相关的研究三文献[19]提出在热电联产电厂加装储热装置,实现热电联产机组与风电场的联合调度三文献[20]考虑风电场与热电机组的整体经济收益,提出了风电场与热电机组的联合运行策略三文献[21]考虑热电机组的热电耦合约束提出了一种计及配置储热装置的热电联产电厂及碳捕集电厂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三文献[22]以最低运行成本为目标,分别建立火电机组二热电联产机组二电储能系统和蓄热式电锅炉的数学模型研究其综合调度方法三文献[23]构建了含热泵的风电供热项目与弃风协调的灵活运

风电场安全预评价

****有限公司 ****风电场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 安全预评价报告 (最终稿) 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APJ-(国)-0 -2006 20 年月日 编号: ****有限公司 ****风电场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 安全预评价报告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评价项目负责人: 20 年月日 评价人员

技术专家 姓名签字

前言 ****风电场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以下简称风电场)由****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该风电场位于**县东部的沿海滩涂地区,东起与滨海县交界处的中山河口,西至与灌云县交界处的灌河口。根据风电场风资源状况,地形地貌条件,以及该地区上网条件,结合我国风电建设的技术发展状况,风电场拟安装134台1.5MW的风力发电机,总装机容量201MW。 ****有限公司委托********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该风电场工程地质勘察和可行性研究。2008年6月,中国****研究院完成了工程勘察,编制了《****风电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下简称《工勘报告》)。2006年9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工作,提交了《****风电场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可行性研究报告》)。 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委托北京*********中心有限公司对****风电场工程开展安全预评价工作。 北京*********中心有限公司接受委托后,组织成立了安全预评价小组,严格遵循《安全预评价导则》的要求开展安全评价工作,评价人员于2008年9月16~17日到风电场选址现场进行实地考查,对业主提供的勘察和可研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了风电场安全预评价的工作程序。在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辨识和分析了风电场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提出了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得出了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完成了《****风电场安全预评价报告》。 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2008年10月7日

风电功率预测问题

第一页 答卷编号: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参赛学校: 报名序号: 证书邮寄地址: (学校统一组织的请填写负责人) 第二页 答卷编号:

风功率预测问题设计 摘要 未来风力发电可能成为和太阳能比肩的新能源行业。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储量由于大量开采而日益减少:另一方面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这两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并在积极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道路,以风能首当其冲。风速的随机性,给,和风电场的功率输Hj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旨在研究分电功率在一段时间的变化规律,本文组建三个模型来解决风电功率的预测问题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挖掘5月31号到6月6日风电功率的变化趋势,以便直观的检验模型与实际数据是否相吻合。 在问题一中考虑天气变化的随机性,分析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将Pa,Pb,Pc,Pd,P58表中5月30日第81时间点到96时间点的数据提取出来运用灰色理论作为预测2006年5月31日开始前四个小时内的16个时间点的数据预。同理以表中已给出的5月31日1-16时间点的数据预测出17-32时间的数据,然后运用此模型得出时间范围a,b内各时间点的风电功率。然后可与题目中以给的数据相比较得出误差。第二种预测方法运用指数平滑模型得出时间范围a,b内各时间点的风电功率。第三种预测方法运用移动平均模型,预测出时间范围a,b内各时间点的风电功率。通过三种预测方法的误差分析我们推荐指数平滑预测法。 在问题二中,通过比较分析问题一的预测结果,比较单台风电机组功率(P A ,P B ,P C , P D )的相对预测误差与多机总功率(P 4 ,P 58 )预测的相对误差,得出风电机组的汇聚程 度越高,对于预测风电功率结果误差影响越小。 在问题三中,选用了BP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加入了更多的自变量,使得预测结果更精确。 (关键词:风速的随机性,风速的预测,风电功率数值,灰色理论,指数平滑模型,移动平均模)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改善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改善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411-62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改善 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摘要]:由于风电场是一种依赖于自然能源的分散电源,同时目前大多采用恒速恒频异步风力发电系统,其并网运行降低了电网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着眼于并网风电场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系统稳定性以及电能质量的影响,对大型风电场并网运行中的一些基础性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电场;并网;现状分析。 一、引言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网型风力发电以其独特的能源、环保优势和规模化效益,得到长足发展,随着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风电价格的逐步降低,近些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

发展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获得快速发展,除了能源和环保方面的优势外,还因为风电场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点:(1)风能资源丰富,属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2)施工周期短,实际占地少,对土地要求低; (3)投资少,投资灵活,投资回收快;(4)风电场运行简单,风力发电具有经济性;(5)风力发电技术相对成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中型风电场并网容量发展最为迅猛,对常规电力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逐步明显和加大,随着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特性对电网的负面影响愈加显著,成为制约风电场建设规模的严重障碍。因此深入研究风电场与电网的相互作用成为进一步开发风电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风能的能量密度小且不稳定,不能大量储存;(2)风轮机的效率较低;(3)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产生机械和电磁噪声;(4)接入电网时,对电网有负面影响。

近年国内外风电事故报告

近年国内外风电事故报告 篇一:国内外风电标准情况报告 国内外风电标准情况报告 1 国际风力发电机组标准、检测及认证发展和现状 1.1 国际风力发电机组标准、检测及认证发展情况 1.1.1 早期风电设备标准发展史 国际风电设备的检测认证已有30多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丹麦基于当时的工业标准,制定了本国的风电机组检测和认证制度,1979年得到正式批准,确定私人投资风电若想获得国家补助需要通过RIS?国家实验室的测试和资质认证1。 1980年至1995年间,风电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发展,为了保障风力发电机组的质量、安全,推进风电机组国际贸易的发展,各风电先进国家相继出台了风力发电机组 设计 、质量及安全相关的标准/指南草案。1985年,荷兰电工技术委员会(NEC88)颁布了风力发电机组安全 设计 指南,加拿大标准协会颁布了适用于本国的小型风电机组安全设计标准。1986年,德国第三方认证机构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ermainscher Lloyd,简称GL)提出了第一个适用于风电机组型式认证和项目认证的规范。1987年,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成立了88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88,简称TC 88),同年TC-88基于GL规范发布了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标准2。1988年,丹麦、德国、荷兰和国际能源署(IEA)又陆续公布了风电机组验收操作规范与指南。1992年丹麦公布丹麦标准(DS)DS 472。1994年,美国能源部(DOE)开始组织实施风力发电机组研究计划,计划通过项目实施初步形成美国风电产业认可的基础标准协议。 早期风电设备的检测认证主要发生在欧洲,这与欧洲在风电技术与风电产业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欧洲风电产业的发展促使了检测认证制度及标准的出台,使欧洲后来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风电标准、检测及认证制度;另一方面检测认证的发展和完善又有力地推动了欧洲风电产业的发展,使欧洲在风电技术与风电产业方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风电设备认证史上的第一批认证标准与指南(表1-1),这些标准草案、规则、指南的颁布和试行为后来国际风电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表1-1 第一批风电设备认证标准与指南3 1.1.2 IEC风电设备系列标准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