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二十三、痢疾

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湿滞疫毒《内经》“肠癖”,《难经》“大瘕泻”,《济生方》痢疾《景岳全书》“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辩寒热…”刘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1

2

3

4)

5

6

二十四、腹痛李东垣:“通则不痛”,“痛随利减”《内经》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金匮》拟定了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

1

1)

3

4)

5)

6)

二十五、便秘

《内经》认为大小便与肾关系密切;

《伤寒》称为“阳结”、“阴结”、“脾约”

《圣济总录》将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

1)

3

4

5)

二十六、胁痛病名首见《内经》;

《伤寒》设胸满胁痛者,予小柴胡汤

《景岳全书》情志、饮食、房劳有关;区分胁痛外感与内伤

1

2)

3

4

二十七、黄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

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内经》提出病名与主症;

《金匮》分“五疸”(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辩证施治系统化

《医学心语》创制茵陈术附汤,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以湿邪为关键,脾胃肝胆,治以化湿利小便为大法

1.阳黄

1

2

3

2.阴黄

1)

2

3.黄疽消退后的调治:

1)

2)

3)

二十八、积聚肝脾

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本虚标实《内经》首提病名,又名癥瘕、痃癖、癖块

《难经》积、聚区别,“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治则:坚者削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

1.聚证

1

2

2.积证

1)

2

3)

二十九、鼓胀又称蜘蛛蛊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肺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水湿积腹内,本虚标实

1

2

3

4)

5)

6)

三十、头痛

《伤寒》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见证《东垣十书》分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补充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提出引经药《医林改错》补充瘀血头痛

太阳:羌活、蔓荆子、川芎(头后部,下连于颈)

阳明:葛根、白芷、知母(前额及眉棱)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头两侧,连及耳部)

厥阴:吴茱萸、藁本(巅顶,或连于目系)

1.外感头痛

1)

2

3

2.内伤头痛

1

2)

3

4

5

三十一、眩晕清窍失养(头晕、眼花)肝脾肾《素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上气不足”张仲景“因痰致眩”;《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

《景岳全书》无虚不作眩;陈修园“风火痰虚”

1

2

3

4

5)

三十二、中风四大难证之首

《素问》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王履分“真中、类中”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病理因素:虚、火、风、痰、气、血

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1.中经络

1

2

3)

2.中脏腑

1

2

3

3.半身不遂:

1

2

4.语言不利:

1

2

5

三十三、痉证

病机:筋脉失养,或热盛动风

1)

3)

4

5)

6)

7)

三十四、疟疾

病机:感受疟邪,邪正相交

表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神农本草经》常山、蜀漆治疟;

《肘后备急方》青蒿、砒石治疟

《金匮》蜀漆治疟治则:祛邪劫疟

1

2

3)

4)

5)

6)

三十五、水肿

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素问》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1.阳水

1

2

3

2.阴水

1)

2)

三十六、淋证

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提出病位肾和膀胱,“肾虚膀胱热”病机: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治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忌汗、忌补(P277)

1)

2)

3)

4

5)

6)

三十七、癃闭肾和膀胱气化失司病名首见于《内经》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用葱管导尿记载

《外台秘要》首创用盐及艾灸等外治法治疗癃闭

朱丹溪提出探吐法(提壶揭盖法)治疗癃闭(桔梗、前胡)1.实证

1

2

3

4

2.虚证

1)

2)

三十八、腰痛(首辨外感与内伤)

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

1)

2

3)

4

三十九、痹证

《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治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1.风寒湿痹

1)

2

3

2.

3.

4.

5.

四十、痿证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内经》“肺热叶焦”“治痿独取阳明”

《丹溪心法》“泻南方,补北方”补肾清热

肾虚为本,肺热为标。不妄用风药

1

2

3

4

5)

四十一、内伤发热气血阴津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

1

2

3)

4

5

6

四十二、消渴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

1

2

3

4)兼证:

四十三、虚劳《金匮》首提病名

《医宗必读》强调脾、肾;

《诸病源侯论》提出五劳、六极、七伤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理虚元鉴》虚劳专书

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侯为目;补益脾肾

1.气虚

1

2

3)

2. 血虚

1

2

3)

3.阴虚

1

2

3

4

5

4.阳虚

1

2

3

四十四、瘿病首见诸病源候论,气滞痰凝血瘀

1)

2)

3)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