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2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

3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

4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5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6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7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8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10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1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2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13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

14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15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6 The Influences of Relig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17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18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

19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20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1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22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23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24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

25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

26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27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8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29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30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31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32 On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

33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

34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35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36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37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38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39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40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41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42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43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44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45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46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47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48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49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50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51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52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53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

54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55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嘉莉妹妹》主人公命运评析

56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5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58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59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60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61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62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63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64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65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6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67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68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69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70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 Jekyll and Mr. 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7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7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73 The Reflec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

74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75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

76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77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78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79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80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8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82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83 中西方礼仪差异

84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85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

86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87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88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89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90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91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92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93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94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95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96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

97 中国菜名翻译的技巧与准则

98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99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100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101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102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104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105 从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

106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10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08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09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

110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111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

112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13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

11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15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116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117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18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19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20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

121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22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12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24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125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126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127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28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129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

130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31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132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133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134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135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136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37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学习的影响

138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139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40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41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142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43

144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145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146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147 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

148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49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50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15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2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15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4 中美幽默的比较

155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156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57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58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

159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160 奥斯卡.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及其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

161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162

163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164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165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66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67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68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70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171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172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7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74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

175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176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77 生存危机和渴求改变——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体研究

178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17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80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181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

18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83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

184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

185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

186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187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188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189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90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191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92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93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94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95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19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197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98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199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 200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1911223226.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参考答案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Reading I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1. Is it still often the case that “everyone?s quick to blame the alie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is is still powerful in today‘s soci al and political rhetoric. For instance, it is not uncommon in today‘s society to hear people say that most, if not all,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are caused by minorities and immigrants. 2.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day?s intercultural contact and that of any time in the past? Today‘s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are far more numerous and of greater importance than in any time in history. 3. What have made intercultural contact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our life today? New technology, in the form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has accelerated intercultural contact;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have encouraged and facilitated cultural interaction;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has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changes in immigration patterns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intercultural encounter. 4.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culture is everything and everywhere”? Culture supplies us with the answers to questions about what the world looks like and how we live and communicate within that world. Culture teaches us how to behave in our life from the instant of birth. It is omnipresent. 5. What are the major element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our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three major socio-cultural element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cultural values, worldview (relig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family and state). 6. What does one?s family teach him or her while he or she grows up in it? The family teaches the child what the world looks like and his or her place in that world. 7. Why is it impossible to separate our use of language from our culture? Because language is not only a form of preserving culture but also a means of sharing culture. Language is an organized, generally agreed-upon, learned symbol system that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experiences within a cultural community. 8. What are the nonverbal behaviors that people can attach meaning to? People can attach meaning to nonverbal behaviors such as gestures, po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eye contact and gaze, touch, etc. 9. How can a free, culturally diverse society exist? A free, culturally diverse society can exist only if diversity is permitted to flourish without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both of which harm al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Reading II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1. Why does the author say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has changed? Many things, such as political 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very rapidly. In the p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Such an existence, however, no longer prevails in the world. Thus, all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ing this changed and still fast changing world in which we live.

浅谈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性

浅谈跨文化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东方市第三小学符将娇 “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以课堂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外活动作为实现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 一、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一般侧重于语音、词汇、语法的传授和机械的句型练习,往往忽视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小学生只能记忆单词,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但不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必须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就把“跨文化交际”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也是新英语课程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教学实践及理论告诉我们,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与途径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外活动则可作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 1.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最长。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比差异,激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打招呼用语,中西方的差别相当大。中国人通常用“去哪啊?”“忙吗?”“吃了吗?” 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甚至文化冲突。英国人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 / Hi /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下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2)巧设悬念,激起探究。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巧妙设疑,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

初中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的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组成部分。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而中学英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学生乐于了解外国文化,积极参加课内外英语活动。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从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导入文化内容。 词汇和句子是英语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表情达意上会有些差别,有些词汇从字面上并不能推出其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有的教师对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视而不见,偏重于表面意思,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方面训练不够,使得很多学生对常用词语始终处在模糊领会状态,学习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在进行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如,在学习问候语时,教师:“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学生:“Good morning, Miss **.”这时教师应该对中文和英

文的问好向学生说明,在英语文化中,学生称呼老师不是Teacher,而是**小姐(未婚女士)或**夫人(已婚女士),这种文化的差异,只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又如:在学习关于食品的话题,让学生知道英语国家中常见的饮料和食品,比如:ice-cream, hotdog, coffee,等单词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快餐的区别及餐具的区别和使用方法,中西方用餐方面的礼仪等知识。在学习有关国家的地理、历史时用多媒体打出各个国家的国旗,让学生辨认,还可以让他们画一画中国的五星红旗和奥运会会旗。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在日常的交际中和老师、同学用英语交流。但是,学生很容易用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形式来说英语。在中国,相互认识的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这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所以在教授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等日常交际用语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句式的应用情景并加以模式练习,让学生了解西方人士见面时打招呼与中方的不同。 2.结合课文的学习导入文化内容 任何语言都是要说出来才能表达的,语言的运用和一定的情景密不可分,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和传递感情的工具,语言能够反映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语言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除了在日常对话中渗透文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用多种手段使文化教学渗透其中。比如,在课堂上,将全班分成一个或几个小组,围绕教材中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11223226.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1911223226.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 15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 15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 15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一)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一)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之一。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并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交际能力;文化教学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各国之间合作与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这种全球化的背景必然导致一种多元文化并存、互动及融合局面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将人类社会推进跨文化时代,跨文化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具体而言,跨文化教育的产生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方面是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文化本身的发展,这使得跨文化教育成为可能和必需。但是目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有如下发现: 无论在校园里或是在外事活动场合,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年轻的翻译,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但说话往往不得体。例如: 一位在中国工作过多年的英国教师正在办公室里办公,这时,一个学生敲门进来,然后问到:“isMissLiuin?”这位外籍教师觉得很奇怪,心想你明明看见刘老师不在,为什么还问这样的问题?事后的评论是:Whatastupidquestion! 这类对话大致是“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形式固然正确,但却忽略了讲话是否得体这一重要方面。英语教学对于文化、心理上的差距很少加以注意,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学了什么用什么,对语言学习中的浅滩暗礁心中全然无数。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外语教学专家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现在,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可见,深入地了解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大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即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否则,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普遍侧重于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分析,教师多半只是向学生传授单词、语句和抽象的语法知识,教学的对象被认为只是语言本身,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学习目的只是能够掌握英语的正确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客观上,英语考试成为英语教学和学习主动性的终结者。同时,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还容易被教师们忽视,特别是语言文化中隐含的价值观问题。这既不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对文化价值观的敏感性,自觉区分文化价值观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又不利于建构起既吸取中国传统价值观之长,又以开放的心态选择西方合理的文化价值观的科学价值体系。我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是同时获得的,而学习英语很难有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这种思想忽视和客观缺失是造成现在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总体上说,很多英语教师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英语跨文化教育应当尽快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一、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culturaleducation”(多种文化的教育)和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期末考试范围 ? 1. 阅读理解2篇(20%) ? 2. 选词填空:15个句子(15个备选项,课后的key concepts,概念的词为主。(15%) ?eg: ———the belief that any individual, no matter how poor, can achieve wealth and fame through diligence and virtue. ? 3. 简答题:课后comprehension questions和case study( 课内或者稍微改动的)。(25%) 4. 实用写作:一封信什么的(格式)(10%) 5. 写作:给出某个文化现象观点,运用所学文化差异进行评论 (comment)。(30%) 如: 说给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文化现象),我们要用所学的中 美教育差异进行评论,议论文形式。 价值观,家庭观,社会关系朋友观,饮食观,教育观,时间观等 篇目:Unit1: A B C Unit2 A Unit3 A B Unit5A Unit6A Unit7 A Unit10 B Unit1 A Key concepts reservation: 谦逊的coldness: 冷静的 modesty:谦虚的 humor:幽默的 sportsmanship:运动员精神 Q1、what is a reserved person like? Answer: A reserved person is one who does not talk very much to strangers, does not show much emotion, and seldom gets excited. Q2、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Englishmen? Answer: reserved 、humor、modesty、cold、sportsmanship. Q3、what is sportsmanship? Answer: sportsmanship is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a sport according to its rules, while al so showing generosity to one’s opponent and good temper in defeat. Case study Q、What made the British feel quite unhappy in this situation?

跨文化交际(英文版)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several countries. Outline: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Chapter2: Culture shock Chapter3: What’s in a name? Chapter4: Social interaction Chapter 5: Roles and relations Chapter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hapter 7: In other words. Chapter 8: From a primitive Tribe to a Global Village Conclusion Chapter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out daily lives depend largely on communication, without it we can’t know each other. So, we should come to realize that communi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What is communication? In tot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y are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different people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communication. In general, if there is communication, there must have 4 cases: there are at least two or more people, some contact between communicators, a language shared by communicators, an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has taken place. I just take the fist one for example. Suppose there is one person, there can’t be communication. Otherwise, he may talk to himself. Communication not just exist in human-beings There are five kinds of communications they are human communication, 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 machine communication, machine communication. So, Animals and machines can als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or human beings, how can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Experts say that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communication. Nowadays,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tools for us to communicate .For people we can use telephone and computer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them, finally we can receive message. What is social situation? When there are two or more people gather to do a job or an activity, then it creates a social situation. That is to say, an individual working alone can not constitute a social s A social situation may have two definitions. One is given by the community, and the other by the participants. Finally, we should notice that being polit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1911223226.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英语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小学英语教学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宗旨,从而为更好地达到国际间的互相了解和信息的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英语教学和文化教育是有机的统一体。 一、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能够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程度。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英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最终使学生具有跨文化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实践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实践与互动原则 实践与互动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以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表现者的互动展开教学,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实践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的态度与能力的

原则。通过开放的、平等的、交流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因此,在实践互动讨论中,教师也应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态度组织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跨文化态度。 2. 比较与融合原则 比较与融合原则就是全面地呈现异民族的文化,通过与本族文化作全面对比,用融合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入外语教学之中进行教学,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跨文化教育。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呢?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1. 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在教学有关天气的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