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

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旧事物的

含义

衡量新旧事

物的根本标

新事物为什么能够

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

么不是一帆风顺

的?

运用事物的发

展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统一的

原理来正确看

待我国社会主

义在前进中出

现的困难以及

人生道路的曲

1、分析“活

动探究”教

材和图片

2、比较新

旧事物、量

变与质变

3、哲学典

故的运用、

名言警句

蕴涵的哲

4、问题探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

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困难、曲折,增强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

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

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

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

折。

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

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4、树立远大理想,奋斗

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

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

责任感,从我做起,从

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的含义

质变的含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

统一原理 在量变

与质变的关系上形

而上学有两种表现

形式

运用量变和质

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来探讨方

法论的要求,重

视量的积累;不

失时机地促进

飞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4“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结合上述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1、袁世凯和张勋为什么要复辟?他们的复辟为什么必然要失败?

2、新生事物的发展会不会一帆风顺?为什么?

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

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个“活动探究”

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

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

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

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

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

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

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

而驰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

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

不同的看法:

生: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

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

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

生事物。

生: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

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

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

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

(1)遵循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教

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

准》的要求从知

识、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等方

面,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知“三维

目标”,达到教

与学的目的。

20世纪末,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前的挫折。对此,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所有都将走上西方式的发展道路。

有人则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存着较大的差距,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但这只是暂时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能够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和优越性。

辛亥革命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改国号,但他仅做了83天皇帝,就在一片讨伐声中被迫取消帝制。随后,张勋借机进京,拥戴清废帝溥仪登基,其复辟行为遭到了革命党人的讨伐,张勋出逃,溥仪被迫宣布退位,复辟闹剧仅维持了12天。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力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中有两个有趣的论证一个是“谷堆论证”,另一个是“秃头论证”。他说:“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一—不能。一再来一粒或一根怎样?一——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问加一粒谷或减一根头发如何。等到最后,人们说可以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这时那最后的一粒谷子或最后减的一根头发便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

阅读左边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

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

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

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

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变化指

变化状态变化的结果

数量程

逐渐不显

性质没有

变,事物仍

是该事物

根本性

剧烈显著性质改变,

一事物变

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

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

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

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

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

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

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

变化属于量变。 生:谷子数量

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

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

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

生了质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主旨

在提高交流合

作和自主学习

能力,密切师生

关系,使他们建

立平等友好合

作的关系上,共

同促进教与学

的进步。 (2)

培养学生动手

和操作能力,观

察和判断现象

能力,提高他们

抽象的思维能

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

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

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

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

物在量变过程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

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

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

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

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

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

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

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

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

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

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

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

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

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

论。”

让学生列举包含量变与质变关系的

名言警句:

生: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生: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

羊有所亏。

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

……

(3)通过教学

设计,旨在活

跃课堂气氛,

增强情景教学

的实效性,达

到提高教学质

量的目的。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2、本节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课堂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出来。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质疑,回答的问题应多给予鼓励、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质变对人的启示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及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小结:2、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意义 原因: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3)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4)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意义: ①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②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图:计生政策的调整(PPT) 思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与全面二孩政策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的一样)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图片(PPT) 思考:这几幅图反映了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回答 标记要点巩固要点 标记要点巩固知识点

机? 3、我国的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机? 图:我国资源现状及问题(PPT) 思考:上列资料、表格说明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哪些特点? 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料(PPT) 思考:我国在开发资源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归纳:4、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1)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影响: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图:当前我国环境形势(PPT) 思考:我国当前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5、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环境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思考问题回答 教材中标注要点 欣赏课件看图片思考问题

教案和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朱广艳许雄 每以为上过讲台的教师都明白教案的重要性,可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学设计了。由于教案是以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而课堂教学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层次,所以二者既有共同的地方,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范畴上的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可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整体上教学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鉴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而且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指导思想不同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常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正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不少教师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第六课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国人口现状;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危害;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口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现状;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危害;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难点:全面二孩政策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四、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导入第六课内容的学习,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入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 (二)预习检测:以填空题的形式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第一目: 1.我国人口的现状如何?

2.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我国人口的新特点是什么?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是什么?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何意义? 6.我国于哪一年开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7.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效果) (四)合作探究: 1.全面二孩政策主要针对我国人口现状的哪个特点实施的? 2.你觉得全面二孩政策还是“计划”生育吗?它与计划生育政策 是什么关系? (五)课堂小结: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它是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不断完善;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好处: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六)当堂练习:略

课程前沿内容教案

附件5: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的最前沿内容和最新动态,课程中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思维方法的应用情况 比较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不可避免的到来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国家只能是接受它、适应它,但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可能的问题,那么通过这一次辩论赛,我们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明确了机遇在哪里,挑战又在哪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确保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三点具体表现,并总结归纳: 贸易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 专 业 负 责 人 审 核 意 见 签字: 年月日

《连锁经营》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石油工业概论》课程前沿内容教案(1学时)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的最前沿内容和最新动态,课程中的热点问题和最新思维方法的应用情况 石油的基本性质 1983年第11届石油大会对石油定义为:石油是自然界中存在于地下的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有少量杂质的复杂混合物。 原油:是石油的基本类型,存在于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 天然气:也是石油的主要类型,呈气相,或处于地下储集层时溶解在原油内,当采到地面,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从原油中分离时又呈气态。 在工业上、日常应用中,通常“原油”与“石油”混用,并不加以区分。 石油、天然气的用途 (一)古代石油、天然气的用途 公元前480年,第三次希波战争中,石油做的火箭用来攻城,第一次石油用于战争。 公元前2500年,用曾浸透过防腐沥青和香料的布包裹“木乃伊”。 公元前1000年,有人在约旦河流域的上游开发沥青矿并延续至今。 公元600年,巴比伦人开始掌握用沥青掺和沙石修筑道路,修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用沥青铺造大的道路。 公元32~92年,《汉书·地理志》:“山郡高奴县,有洧水可然”。 公元1031~1095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石油进行了描述。 公元前者770~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火攻的战例。 公元前1518~1593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述了石油的药用。(二)现代石油、天然气的用途 ●汽车、飞机、轮船、各种机器的动力燃料、交通等材料领域的基础原料。 ●基础化润滑剂和民建交通等材料领域的基础原料。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7%的比例,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到9.9%。根据国务院去年年底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可再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专 业 负 责 人 审 核意见签字: 年月日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发生不同,就形成了众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W. Dick & L. Carey)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最为突出,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

共谋企业发展 共享发展成果

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 近年来,我们在辅助行政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凝难问题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该局党委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围绕局的中心工作任务,开展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题的“三对照、三检查”大讨论活动。 一、对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检查干部职工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解决影响贵州电力改革发展以及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目标进程中体制、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二、对照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题活动的要求,检查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特别是在讲团结,顾大局,弘扬正气,一心一意谋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三、对照企业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同先进单位相比,检查干部职工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同时检查如何落实始终代表最广大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切实解决行业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员工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党委成员深入该局十五个党支部参加讨论活动,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梳理,并加以解决。同时给职工分析在电力体制深入改革的情况下,供电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供电企业要向“服务型和经营型”转变的观念,要牢固树立改革、发展、稳定的意识和危机意识,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紧抓发展主线不放松,让广大干部职工放开手脚,迈开步子,围绕发展大胆干。局党委结合“干部学习教育年”活动的开展,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心组坚持每月学习一次,各支部坚持每季学习一次,学习“十七大”报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西柏坡讲话及“七一”讲话,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通过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同时定期组织局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围绕发展的大局,展开讨论,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积极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开展了目标管理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提高支部的战斗力。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一个支部就是一个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确定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系统科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教学理论 d)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一)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二)教学资源的设计 1、电视教材 2、多媒体(网络)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4、网络课程 5、专业资源库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二、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动机分析 五、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2、动作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求有明确的学习者,他们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求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求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D即Degree,意为“程度”,要求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三、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场所说 /工具说 /条件说 广义的学习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 狭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正规课程中影响课堂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专指课堂学习环境)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模拟真实情境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文明与家园”中的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面临的挑战,是必然要求,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正视发展挑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本框由“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和“资源环境面面观”两个目标导学组成,由于本框内容、知识点较多,一节课上完时间不够用加之学生难以接受等因素,所以我们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先完成目标导学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世界观及人生观正走向成熟的阶段。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渴望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渐提高,并能逐步热心于国家大事。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情况树立远大理想。本课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但一些学生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有限,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够深刻,对人口政策的调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根据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及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有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自主学习,情境学习,合作探究。运用这些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学习致用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现状;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危害;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能力目标:收集我国人口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依法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现代教学设计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现代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要 求(专科适用)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 一.论文撰写要求 1. 任选一题,论文内容须紧扣主题、思路清晰、观点明确。 2.须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联系教学实践,撰写课程论文, 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一经发现该门课程将以“不及格”处理),可参考相关资料,引用内容须注明出处,论文结尾须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3. 字数:1500-2000字左右。 二.参考题目 1.对中小学新课改教材中某一教学案例的介绍与评析(如:中学 语文《×××》教学案例的介绍与评析)。 2.选择一个的主题,分析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完成一个研究 型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3.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数学、英语……) 教学中的应用 4.谈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5.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

习动机的激发 6.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7.新课改中的评价体系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影响 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随着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多媒体已越来越广泛地在各科教学中运用,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普遍。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充分的感知,思维活跃。它可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形象的内容,使学生易于理解,变苦学为乐学。因此,语文教学中科学的运用多媒体,为改革传统教学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多媒体可以转换学生和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地吸收、记忆,课后抄写、背诵。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只能培养出一批照本宣科的“书呆子”。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在网上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费时低效的问题,有的课文要教二三课时还完不成教学任务。时间一长,学生学习起来就觉得呆板、枯燥,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利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夺取“391”高地时,我军要想取得战斗的胜利,潜伏时必须做到纹丝不动。为什么纹丝不动呢?此时出示投影片,学生的注意力会格外集中,并能从投影片中找到答案:知道敌人离潜伏部队太近了,又加上敌人居高临下,我军很容易被发现。此时,学生既愿动脑筋思考问题,又会积极回答问题,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极佳。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是形象思维和再现表象的过程。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只有在影像上较完整地把表象再现出来,才能激发出应有的情感效果,从而深刻领会内容,在配制影象上要充分体现它的直观性,使直观的形象和语文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唤起学生大脑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更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

教学设计研究发展趋势的探讨 曾祥翊 国外的教学设计研究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步,至 90 年代,涌现出加涅的“学习条件理 论”、罗米索斯基的 “知能结构论” 、梅里尔的 “成分显示论” 、赖格卢特的 “精细加工论” 、巴纳斯的“宏观教学设计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论”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教学 设计理论。 这些研究趋向于从不同角度,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尤其是用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问题,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 虽然这些理论都是各自独立地发展, 但却得出相类似的结论。 因此,梅里尔等人将这些理论称为 “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简称 ID1。 我国的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迟。大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翻译介绍了一些国 外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 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李克东、 谢幼如编著, 1992)和《教学设计》(乌美娜主编, 1994) 两书。可以说,这两本书已成为指导我国教学设计实践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 的教学设计研究者更多地转向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在 1994 年,教育部启 动了九五国家级课题“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在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的主持下,该项 目的试验范围已覆盖 22 个省市的近 600 所学校。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 是推动项目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其研究成果 “主导──主体” 教学设计方法的提出是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性突破。 如何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拟从教学设计观、学习心理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作用等方面作抛砖引玉性的分析与推断。 一、系统观和设计观 教学设计的思维方式主要来自于系统观念的贡献。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解决教学 实际问题而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从教学设计角度看, 理解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系统方法。 这一观点充分反映在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和设计教学的系统方法 模型的认识方面。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 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 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 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的代表人物加涅对教学设计的定义较为简洁, “计划教学系统的系统过程,称之为教学设计”。我国教学设计专家乌美娜认为,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这个定义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面,但不难看出, 它与 肯普、加涅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加以分析和概括, 可以得到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特征: 系统方法和系统计划过程(通常用模型描述)。 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方法,强调整体性和反馈性,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是:如何对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 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 从而揭示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联系,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在教学系统中,使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与反馈正常进行, 规律性的 达到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3.6.1《正视发展挑战》优秀教案与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3.6.1《正视发展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 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 人口问题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

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正视发展挑战——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环境、资源问题的实质。 【学情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当前,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存在真空、缺失或者不力的地方,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等活动中,还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淡薄的行为。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优患意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内容依据】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课程目标”,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二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引导法、讲授法、谈话法、归纳总结法以及练习巩固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观察法、互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选择练习题、制作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在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大不容乐观的问题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它们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它们的解决除了需要国家积极应对之外,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参与。为了帮助大姐了解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自觉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所以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关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题探究课!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给我们的活动设想一个宣传主题,作为口号? 二、新课学习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就产生了对教学进行设计的需求。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开发(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这些术语的定义一直缺乏惟一性,这三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互换使用。通常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对有效的教学进行计划、设计、创建、执行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说法,而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型则各不相同。可以说,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学习过程。 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可以说从1950年代起步,在196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主要的进展是对教学系统各成分及其系统特性的明确认识。最早对系统进行探讨的人中就有格拉泽(Robert Glaser)和加涅(Robert Gagne)。1962年,格拉泽使用了教学系统一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当时,他很清楚地描述了对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的裂痕。1965年,加涅出版了《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1l该书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设计了为符合教学设计而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堪称里程碑式的著作。教学设计

逐渐成为专门领域,当时其主要的根源是: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后者为编制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则,但历史地看,前者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 在1970年代,加涅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假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教学设计是分阶段的,阶段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在随后的20年中,教学设 计的理论和模式得到了检验和优化。这个时期,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主题的描述。是以“教学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赖格卢斯(C.Reigeluth)的精制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堪杜拉(J.Se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此 间发生在教学设计领域里的诸多变化,暗示了一种新的设计隐喻的萌生——“计算机即人脑”,该隐喻同以加涅教学设计 理论模型为代表的“人脑即计算机”的教学设计隐喻恰好相反。在1980年代接近尾声的时候,该隐喻开始凸显,教学设计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 Smith )和拉根(T. 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 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 )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 )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

正视发展挑战 优秀教学设计

正视发展挑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2.能力目标: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内“探究与分享”。 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由8930人上升为12445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由14032人上升为15350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由38788人下降为35633人,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 人口由26779人下降为24356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2012教育展望》报告显示,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从高到低依次为:加拿大、以色列、日本、美国、新西兰、韩国、英国、芬兰、澳大利亚、爱尔兰,其拥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分别为51%、46%、45%、42%、41%、40%、38%、38%、38%、37%。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 正视发展挑战 教案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 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

计算机的发展教学设计

《计算机的发展》教学设计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中学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因此采用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及阅读教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感受计算机及技术发展的迅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的相关资料;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识记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的四个发展时期; (3)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验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情感。知道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策略 1.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学生间的交流及探究、小结法有机结合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方式展开教学,即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所见所用的计算机入手,带领他们引伸触觉到未知的计算机过去及将来的领域去;通过播放视频、课件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解除疑惑,建构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在信息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计算机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主要电子元件 五、教学过程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笔记,设计出计算机发展历程表 七、教学反思 本课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这一思想,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表达,尽可能的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创设情境”的导入过程中,学生对引入电脑知识比较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把最后播放的“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的视频放到情境创设的环节中,应该可以起到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这是一个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对引入部分设计的构思,使导入更加有效。 在接下来的“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比较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