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は大正時代の代表的な短編作家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る。夏目漱石と並ぶ近代日本文学の双璧であり、未だに読者の心をつかんで離さない天才作家であ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大正时代短篇作家的代表人物,与夏目漱石并称为近代日本文学双璧,被誉为天才作家,至今仍然对众多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芥川龍之介は辰の年、辰の月、辰の日、辰の時に生まれたので、辰之介、つまり龍之介と命名されたそうだ。本姓は新原だった。生後七ヶ月で母親が突然心の病に侵された。そのため、龍之介は母の実兄の芥川家の養子となった。

芥川龙之介于在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故名辰之介,即龙之介。本姓新原。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突患精神病,因此龙之介被过继给母亲兄长芥川家做养子。

教育熱心の叔母の影響で龍之介は小さい頃から書物と親しむことができた。子供の時の愛読書は「西遊記」が第一である。それから「水滸伝」も愛読書の一つである。一時は「水滸伝」の中の一百八人の豪傑の名前を悉く諳記したことがある。本への執着はやがて創作活動の情熱へと昇華していきます。

姨妈对教育有很大热情,受她的影响,龙之介从小就热爱读书。童年时代最喜欢读《西游记》,《水浒传》也是他喜欢的书之一,有一段时间甚至能完整背出一百零八好汉的名字。他对于

书本的执着最终化为了创作的激情。

高等小学校と中学時代の龍之介は仲間たちと回覧雑誌を作ることに熱中した。ある回覧雑誌には夏目漱石の「吾輩は猫である」をもじった作、「我輩も犬である」を寄せている。就读高等小学和中学时期,龙之介和朋友们热衷于创办传阅杂志,在其中一本杂志上,芥川发表了《我是狗》,这是一部模仿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戏谑之作。

大正二年、龍之介は東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入学。大学に入った龍之介は本格的な創作活動を始めた。大正四年、23歳の時、龍之介は柳川龍之介という名で《羅生門》を発表した。ところが、この作品はには大した反響がなかった。しかし、後の「鼻」は師匠の夏目漱石に絶賛され、龍之介の出世作となった。

大正二年(1913年),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此后,他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大正四年,23岁之时,龙之介以柳川龙之介的笔名发表了《罗生门》。但是这部作品却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之后的《鼻子》却受到老师夏目漱石的盛赞,成为龙之介的成名作。

恋に落ちた龍之介|龙之介的恋爱

22歳の時、龍之介は上総一ノ宮で一夏を過ごした。吉田弥生という女性に恋をした龍之介はここで恋文を書いた。しかし、この恋は養家の猛反対に遭い、止むを得ず結婚を断念した。翌年心の痛みを癒すべく、龍之介は旅を出たりした。

22岁那年,龙之介在千叶县的一之宫町度过了一个夏天。那时,他正和一名叫吉田弥生的女性谈恋爱,在此地给对方写过情书。但是这场恋爱却遭到养父母的反对,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结婚的念头。第二年,为了平复情伤,龙之介出外旅行。

面白いことに、龍之介は24歳の時にも同じここ一宮で恋文を綴った。この女性こそのちの妻となる塚本文。恋文はとても暖かくて、文に対する深い愛情が読み取られる。恋文はこう書かれてあった。

「僕のやってゐる商売は

今の日本で、一番金にならない商売です。

その上、僕自身も碌に金はありません。

ですから、生活の程度から云へば何時までたってても知れたものです。

それから、僕はからだもあたまもあまり上等に出来上がってゐません。

(あたまの方はそれでもまだ少しは自信があります。)

うちには、父、母、叔母としよりが三人ゐま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繰返して書きますが、理由は一つしかありません。

僕は文ちゃんが好きで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有趣的是,24岁的时候,还是在一之宫,龙之介又给另一位女性写了情书,她就是后来的妻子,塚本文。这封情书写得温情脉脉,从中可窥见他对妻子的深情。

“我从事的职业,在当今日本最不赚钱。

而且,我本人也没什么财产。

未来生活水平改善的希望也不大。

天生身体和头脑也算不上出色(在头脑方面还有少许自信)。

家里有父亲,母亲和姨妈三位老人,要是不介意的就请嫁过来吧。反反复复写了这么多,理由只有一个。

那就是我喜欢文。要是这样就可以的话就请嫁过来吧。”

_鬼才_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颇具思想深度和创作才华的作家,他那精妙的短篇小说,技巧纯熟,构思奇特,语言简练,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在日本文坛上素有/鬼才0的称号。j 鬼 才 k 芥 川 龙 之 介 赵 富 森 芥川从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到 1927年逝世的12年间总共写了148篇 小说。由于他对创作的态度十分认 真,苦心孤诣地进行构思,绝不敷衍 成篇,因此他留给后世的作品虽然不 多,但大都是精品。其中5罗生 门6、5鼻子6、5桔子6、5地狱 图6、5玄鹤山房6等作品受到评论 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短篇小说中的 杰作。各种版本的芥川作品集一版再 版,经久不衰。1935年,日本文学界 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同时 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设立了 在日本被称为/跳龙门0的重要文学 奖)))/芥川龙之介文学奖0。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 江堂主人,寿陵余子。1892年3月1 日生于东京,因恰逢辰年辰月辰时, 故名龙之介。原姓新原,父亲经营牛 奶业。在他生后九个月时,因母亲神 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 川。养父母对诗书琴画无所不通,家 庭中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 氛。当地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保留 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 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 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四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0。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5飞鹤6,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 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018年自己理解...这应该是芥川龙之介最难懂的文章之一,全文几乎没有任何芥川的评论,仅-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自己理解...这应该是芥川龙之介最难懂的文章之一,全文几乎没有任何芥川的评论,仅 篇一:尔雅视频选修【东方文学史】答案 儒家文化【实用理性】 把地球分为东西方【希腊】 东方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否】 不能笼统说中国是东亚国家。【是】 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保守】 【道教】中国土生土长的。 西方的革命跟东方的革命是一个意思。【否】 按西方的标准中国绝对没有宗教。【是】 马克思把生产方式分为这几种类型,【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 亚细亚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主张是和谐。【否】 农业社会中生产资料也是自足的。【是】 东方文化里面由专制主义培养出来的思想是【官本位】 农民起义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高度评价。 西方的思想首先是从商业阶层出身的。【是】 生产方式是受思想决定的。【否】 东方文化,表现的是【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是亲教文化,相对于此,东方是【权利】文化。 东方的文化是弘扬个人主义的。【否】 美国总统很有权力,但没自由。【是】 【广和阔】不属于文化史的两个方面。 文学史包括史和【论】。 中国自古就是史学大国。~【否】 文学作品是大众化的东西,不用太高深的文化修养都能看懂。【是】王向远认为文学史的写作应把联系性和【共同性】结合在一起。 文学史按照区域分布可以划分四种类型,【中国文学史】不是。 东方内部的差异大于我们中西的差异。【是】 外国文学史就是世界文学史、【否】 【万物有灵论】是原始社会在童年时期共同具有的一种信仰。 东方古代神话可分为两种,【本生态】不是。 评论能力是你做文学史研究一切能力的版本。【是】 评论文章就是在研究文章。【否】 【史诗】不是贵族化文学时代的代表。 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产物。 随着民族融合,神话越来越多。【否】 一切文明发源地国家也是原生态神话的产地。【是】 世俗化的文学时代比贵族化的文学更具有【消费型】的特点。 【大体化】不属于文学时代的分类。 市井文化和民间文化同时产生成熟。【否】 戏剧艺术是文学不能囊括的。【是】 【清末宪政】不属于启蒙运动。

日语论文「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につて 芥川龍之介 明治二十年(1892)三月一日、 新原敏三の長男として生まれ 生まれて九ヶ月、母が発狂、 芥川家に預けられ 「一度も僕の母に母らしい親しみを感じたことはない」 ただ十二年間の文学生涯 在学中の大正四年、「新思潮」に『羅生門』を発表 大正五年二月、『新思潮』に『鼻』を発表 漱石の賞賛を受け、作家の生涯を開始 卒業後、『地獄変』『蜘蛛の糸』などを発表 作品集が出版され 大正十年、海外視察員として中国に来られ 神経性アトニー、神経衰弱などの病気にかかり 大正十一年、一流雑誌に『薮の中』などを発表 一流作家の地位を固め 芥川龍之介?創作特色 1916 年―1920 年(前期) 主に歴史小説を書く時期である。 代表的な作品 『羅生門』、『地獄変』、『奉教人の死』、『蜘蛛の糸』などである。 1920 年―1924 年(中期) 歴史小説から現代小説に過渡する時期である。 代表的な作品 『藪の中』、『蜜柑』、『杜子春』、『舞踏会』、『お富の貞操』などである。 1925年―1927 年(後期) 芥川が病気に苦しめられて、自伝的作品を書く時期である。 芥川龍之介の自殺について 芥川の晩年はさまざまな問題を抱えていた。たとえば全集「近代日本文芸読本」の印税についての誤解に基づくいざこざ、義兄の家の焼失に伴う義兄が放火の嫌疑、義兄の自殺の後始末の件で経済的な負担が芥川にのしかかってきたこと。そして実母の発狂や、彼自身の繊細で過敏な性格や体調不良などもある。 芥川の一生を語るとき、言わざるを得ないことは彼の悲観的な思想である。彼は現実生活に失望していて、人生の傍観者になって自分の不満を作品の中で書いた。芥川の作品に現れたのはだいたい彼の悲観的な人生観である。 <1>『河童』 「けれども、その肉を食うというのは......」、 「冗談を言ってはいけません。あのマッグに聞かせたら、さぞ大笑いでしょう。あなたの国でも第四階段の娘たちは売笑婦になっているではありませんか?職工の肉を食うことなどに憤慨したりするのは感傷主義ですよ。」、 「つまり、餓死したり自殺したりする手数を国家的に省略しているのですね。ちょっと有

芥川龙之介_中国游记_文化解读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文化解读 许宗元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 上海 201423) 摘 要:本文首先立论: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对旅游文化有所建树。然后对芥川氏《中国游记》作“旅游———一种文化体验”等5方面解读,予充分论证。同时,通过对《中国游记》个案分析,进行了由个案的文化解读来对整体性旅游文化作本质研究的尝试。 关键词:中国游记 文化解读 旅游文化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以小说家驰名于 世。1935年日本设立“芥川文学奖”亦着眼于此。 我国《辞海》“芥川龙之介”词目即定其为“日本 小说家”。以短短的35岁一生著148篇小说,内含 享誉世界的名篇,在日本文坛有很高地位,有国际 影响,其小说在中国被鲁迅、夏尊、方光焘、章 克标、楼适夷等译介,诚然是著名小说家。但笔者 认为,芥川氏之文化贡献,还在于旅游文化之建 树。对其《中国游记》作文化解读,即可见其旅游 文化建树之端倪。1930年开明书店出版鲁迅等译 的《芥川龙之介集》, 内有夏尊译的《中国游 记》,本文所引该作原文,皆出于此。 解读之一:旅游———一种文化体验 1921年,年轻的芥川氏来中国旅游并即创作《中国游记》。芥川氏的游记告诉了我们:他旅游中国是为体验中国文化,是文化旅游。芥川氏此行,目的不是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而是以中国的当代社会为其旅游客体。《中国游记》从头到尾内容依次为: 1.第一瞥:客轮抵中国码头之情状。2上海:游湖亭街巷;游城隍庙、观庙前摊肆;看戏,写戏台、戏剧、演员;访章太炎;访郑孝胥;上菜馆,品评菜肴,鉴赏妓女。3.沪杭车中。4.西湖:游览重点、记叙重点皆人文景观。5.苏州:看北寺塔;游玄妙观;逛观前街;描述街头卖艺者;考察苏州文庙;旅店印象。6.南京:简短的人文景致。7.芜湖:街市素描,餐馆印象。8.北京:观雍和宫;访辜鸿铭;游十刹海。可见,芥川氏的旅游,是文化考察型旅游。旅游类型的划分,本有不同的标准。按活动内容划分,有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疗养旅游等。考察世界上主要旅游客源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出境旅游者,均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生活方式和状况、精神状态作为出境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芥川氏的旅游动机正复如斯。他的中国旅游的视野端的为人文视野,包括物质旅游文化、精神旅游文化、社会旅游文化、制度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文化等。 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游记》作这种文化解读,当予21世纪的我们两点深刻启示。 其一,是对旅游接待地(目的地)、旅游接待国的旅游开发与经营者来说,开发自家旅游资源、兴盛自家旅游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文因素。其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人文旅游资源。当然,前提是绝对保护好其自然环境。忽视人文旅游资源,在我国有深刻的教训。例如,为把旅游业作为皖南徽州地区的支柱产业,竟于1987年把“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诚然,黄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改地名时的1987年尚无此身份),但在游人眼中黄山毕竟是座“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风景名山,其拳头产品是号称“黄山四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是黄山的品牌,毫无疑义属于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黄山只是徽州地区(以前为徽州府,以后可以称徽州市)诸山中的一座山。徽州地区孕育了世界上典型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黄山的山之文化根本不包括徽州文化。地名轻轻一改,便把近900年历史积淀而成的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一刀割去。而这被割弃的徽州文化的旅游价值乃是一品的。例如:徽州文化孕育的黟县古村落西递、宏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只见黄山,不见徽州文 77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这本书用时很短,阅读过程很是流畅顺利。一方面是收录的短篇小说大多篇幅很短,而情节多新奇或说奇异,很是能吸引人一口气就把整本书通读完;另一方面则是本书收录了较多芥川早期的名篇,而这些作品又以历史题材居多,这些历史题材不仅仅是日本的历史与传统作品,也包括了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学作品,如《黄粱梦》、《杜子春》、《秋山图》这样的作品。读来没有隔阂感,反而是通畅顺达的爽利。 当然,读的过程顺达,不意味着内容浅显,恰恰相反芥川的作品大多带着深刻的近乎残忍的对人性的利己与恶的剖析,如:《罗生门》以略带嘲讽的口气,写了一个被解雇的下人,在当强盗还是饿死之间的道德冲突犹豫,结果是:“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鼻子》一文里通过禅智内供的长鼻子变短后反而更遭嘲笑,直接的点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他也对人心难测,理想或说期望的追求有所表达。如《竹林中》这篇:竹林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武士被杀,妻子受强盗凌辱。但是他们却各执一词,都承认自己是凶手,更为诡异的是,死者借巫女之口说他是自杀。到底谁是凶手还是没有凶手?小说并没有给出结论来。

这篇小说的是由七人口供组合而成的,有路过的樵夫,行脚僧也有相关的捕快,老妪还有三个当事人。这其中必定有人隐瞒了真相,有人说谎亦或都在说谎,真假参半。而说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哪怕是死者。芥川所要表达的似乎是,真相的不可得,人心微妙难测,谎言来隐瞒,扭曲,事物真相又怎么能认识的到。真相不可得,而理想呢?他在《山药粥》中写了一个处处受人欺辱的“五品”武士,“五品”一生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将山药粥饱餐一顿”,芥川带着揶揄写到“此乃他平生之宏愿。也不妨说,他事实上就是为这盼头而活着”。等到“五品”走了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不知怎地,竟倒了胃口,理想一经实现便幻灭,甚至对“五品”来说,人生的意义便失去了。 对于理想,另一篇带有中国元素的《秋山图》也是如此,《秋山图》也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文中借历史人物做小说角色,开始描述它为“神韵飘渺”,画中神作,运用人物讲述听人讲述然后终见实物,这一叙述就显得很是虚幻。现实是王石谷为恽南田讲述见过《秋山图》,读书笔记.而王石谷又是始听烟客先生所说,待到王石谷得见实物,在他眼里竟成下品。不仅是他,连几度求购不成的烟客先生也是。所谓神品“秋山图”-美和理想,只存在于求而不得和人的想象之中。一如鲁迅所说,芥川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

论芥川龙之介的_尾生之信_

第24卷第2期宁波工程学院学报Vol.24No.2 2012年6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une.2012 论芥川龙之介的《尾生之信》 冯裕智1,连永平2 (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河北经贸大学,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尾生之信》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古代流传的“尾生故事”改编而成的一篇短篇小说。原典故宣扬的是道德教化,强调对有约定的对方要坚守信约。芥川龙之介对原典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改变了故事的象征意蕴,把尾生的坚守等待描绘成一种心理欲求,一种对永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执著。通过对《尾生之信》进行出典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可以透视出作者的创作技巧及小说中蕴含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尾生之信》;出典比较;文本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09(2012)02-0015-04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堪称日本乃至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由于作者具有深厚的汉文学修养,一生写下了《黄粱梦》、《杜子春》、《尾生之信》、《酒虫》、《秋山图》等数篇极具价值的中国题材短篇小说。其中《尾生之信》完成于日本大正8年(1919年),属芥川龙之介的中期作品,此时芥川创作技巧早已成熟,《尾生之信》虽然篇幅短小(仅1500余字),但是构思新颖、抒情性浓郁,从小说立意到语言运用都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水平。芥川曾说自己乐于创作虽小巧玲珑却形式完美的作品,《尾生之信》堪称是“小巧玲珑却形式完美”的佳作。本文拟对芥川龙之介的《尾生之信》进行出典分析以及文本解读,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小说中蕴含的深层寓意。 一、《尾生之信》与出典故事的比较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尾生故事”多有记载,如《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战国策·燕策》:“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淮南子·汜论训》:“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高诱注:“尾生,鲁人,与妇人期于梁下,水至溺死也。”此事在《汉书·古今人表》、《艺文类聚》等书亦有记载。后人遂用“尾生之信”、“尾生抱柱”等喻指对有约定的对方能够坚守信约,品德高尚。在此后的诗词中,诗人也常以之用典,如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等。 芥川自幼博览中国古籍,到底是哪部古籍直接激发了芥川的创作灵感,至今已无从考证。毋宁说芥川是在看了多部典籍中对尾生的记载后,灵感涌现,遂敷衍成篇。但是芥川创作小说《尾生之信》必定不是单纯地向本国读者介绍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鲁迅曾在《〈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中评论芥川龙之介的创作说:“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与自己的心情能够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以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1]芥川自己也曾在《香烟与魔鬼》的序文中说:“我常从古老的故事中取材……然而即便有了素材,若自己不能深入其中———即素材与自己的表现欲望不能浑然一体,仍旧写不出小说。勉强动笔,也只能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2] 收稿日期:2011-09-27 第一作者简介:冯裕智,男,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0B72);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及其《罗生门》 梁济邦( 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阐述了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主要成就, 并通过对其代表作《罗生门》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现实意义进行剖析, 帮助读者了解芥川的文学生涯及其《罗生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新现实派作家; 短篇小说之王; 历史小说; 《罗生门》; 利己主义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 明治二十五) 年生于东京, 卒于1927( 昭和二) 年。虽经三个年号, 但生命却短短36 岁。其生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或被收入国语教材中, 或被编入《现代文》中, 或被搬上银幕。其作品在国内自不必说, 在国际上也日益被人们所注意, 影响愈加深远。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奖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获得芥川奖宛如是走向文学殿堂的通行证, 也是每个文学新人梦寐以求的。 芥川是新现实派( 理知派) 的中心成员, 自小聪颖出众, 是日本近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舞会》、《河童》等, 均为短篇小说。尤其应指出的是在他发表了《罗生门》后( 当时为东京大学学生) 紧接着在第四次《新思潮》上发表了取材于历史小说《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的《鼻子》, 受到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极高评价, 亲笔致信激励他写出更多佳作。受此鼓励芥川笔耕不息, 佳作不断, 活跃在日本文坛上, 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送来缕缕新风。芥川1892 年3 月1 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生时为龙年龙月龙日故名龙之介。九个月后生母因精神失常, 不得已将其送到娘家芥川家做养子, 所以后来便称为芥川龙之介。在他11 岁时, 生母过早地离开人世, 给其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就学阶段学业出众, 免试进入一高。2 2 岁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 在校期间参加文学活动, 发表文学作品, 这时期称为新思潮时期, 其间最主要的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等, 并成为夏目漱石的门下弟子之一。 毕业之后, 进入其艺术至上主义时期( 大正元年—大正十一年) , 主张作品自身的艺术性高于其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 主要代表作有《地狱变》、《枯野抄》等。 其后开始自传性作品的写作时期( 大正十二年—大正十四年) , 这期间只有两年, 主要作品有《大导寺信辅的半生》等。从这时期起, 身体状况渐渐恶化。 后期虽疾病困扰, 但芥川仍然坚持写作, 因胃肠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痔疮等时而去疗养, 逐渐身心疲惫, 最后走入怀疑、自我崩溃的阶段。不安、绝望孤独现于其作品世界里。主要作品有《河童》、《齿轮》、评论《西方人》等。1927 年7 月24 日在家服过量催眠镇静剂- 佛罗那自杀, 英年早逝, 给人们、给文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综观芥川文学生涯, 不难看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大正年间, 作品除随笔、评论、童话、自传性小说外, 大多为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根据取材内容, 可大致分为历史小说, 宗教题材小说等。前者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偷盗》、《戏作三味》、《地狱变》等。后者有《奉教人的死》、《邪宗门》、《黑衣圣母》、《南京基督》等。这两部分占其作品的一大部分, 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点。他从开始追求宗教的“美”与“善”,到最后的怀疑、迷惘, 也是和他的人生追求、命运归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芥川文学的评价大多数人都给予很高的赞誉, “给人与古典的感觉、静谧、沉着, 将深度和重点有条理地汲入读者心田。”(井汲清治语) 。江口涣则有褒有贬: “芥川君作品的基调是包含着理智、精练的幽默。作者总是站在生活的外侧静观漩流”, “作为人生的旁观者, 没有对作品倾尽全心的热情, 也就没有打动人灵魂的力量”。总之, 芥川文学使人重新发现了古典作品的深远意义, 在他短短一生中, 写出了历史小说、“切支丹物”等宗教题材小说、童话、自传性小说、评论等大量作品, 给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罗生门》是芥川在大正四年1915 年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作品, 也被视为是其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出发点, 从此人们开始注意这位文学青年。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 原文大约有530 字, 有情节要点) , 原文简洁, 从心理方面, 仅仅描写了仆人和老妪的恐怖感。而芥川则加工创作成另一种形式, 通过大胆地揭露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自私, 描写人类的脆弱点, 情节跌宕起伏、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作品文笔流畅。通过此篇显示了芥川作为短篇作家所具有的素质和潜力。 罗生门亦名罗城门, 建于平安京( 今京都) 的朱雀大路南端, 高约21 米, 幅宽约54 米, 现已不存。作者以此为题, 强调了故事情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全过程都在这一个场所发生。它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 无时不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闹剧”。 作品梗概如下: 平安朝末期, 某晚秋的傍晚, 一个仆人遭主人解雇后在荒弃的罗生门下躲雨。当登上罗生门后发现一老太婆正从死人堆中拔人头发做假发以求度日, 自己从厌恶到承认其恶为正当行动,仆人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芥川龍之介は大正時代の代表的な短編作家として知られている。夏目漱石と並ぶ近代日本文学の双璧であり、未だに読者の心をつかんで離さない天才作家であ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大正时代短篇作家的代表人物,与夏目漱石并称为近代日本文学双璧,被誉为天才作家,至今仍然对众多读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芥川龍之介は辰の年、辰の月、辰の日、辰の時に生まれたので、辰之介、つまり龍之介と命名されたそうだ。本姓は新原だった。生後七ヶ月で母親が突然心の病に侵された。そのため、龍之介は母の実兄の芥川家の養子となった。 芥川龙之介于在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故名辰之介,即龙之介。本姓新原。7个月大的时候母亲突患精神病,因此龙之介被过继给母亲兄长芥川家做养子。 教育熱心の叔母の影響で龍之介は小さい頃から書物と親しむことができた。子供の時の愛読書は「西遊記」が第一である。それから「水滸伝」も愛読書の一つである。一時は「水滸伝」の中の一百八人の豪傑の名前を悉く諳記したことがある。本への執着はやがて創作活動の情熱へと昇華していきます。 姨妈对教育有很大热情,受她的影响,龙之介从小就热爱读书。童年时代最喜欢读《西游记》,《水浒传》也是他喜欢的书之一,有一段时间甚至能完整背出一百零八好汉的名字。他对于

书本的执着最终化为了创作的激情。 高等小学校と中学時代の龍之介は仲間たちと回覧雑誌を作ることに熱中した。ある回覧雑誌には夏目漱石の「吾輩は猫である」をもじった作、「我輩も犬である」を寄せている。就读高等小学和中学时期,龙之介和朋友们热衷于创办传阅杂志,在其中一本杂志上,芥川发表了《我是狗》,这是一部模仿夏目漱石《我是猫》的戏谑之作。 大正二年、龍之介は東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入学。大学に入った龍之介は本格的な創作活動を始めた。大正四年、23歳の時、龍之介は柳川龍之介という名で《羅生門》を発表した。ところが、この作品はには大した反響がなかった。しかし、後の「鼻」は師匠の夏目漱石に絶賛され、龍之介の出世作となった。 大正二年(1913年),龙之介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此后,他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大正四年,23岁之时,龙之介以柳川龙之介的笔名发表了《罗生门》。但是这部作品却没有引起很大反响。之后的《鼻子》却受到老师夏目漱石的盛赞,成为龙之介的成名作。 恋に落ちた龍之介|龙之介的恋爱 22歳の時、龍之介は上総一ノ宮で一夏を過ごした。吉田弥生という女性に恋をした龍之介はここで恋文を書いた。しかし、この恋は養家の猛反対に遭い、止むを得ず結婚を断念した。翌年心の痛みを癒すべく、龍之介は旅を出たりした。 22岁那年,龙之介在千叶县的一之宫町度过了一个夏天。那时,他正和一名叫吉田弥生的女性谈恋爱,在此地给对方写过情书。但是这场恋爱却遭到养父母的反对,最终他不得不放弃了结婚的念头。第二年,为了平复情伤,龙之介出外旅行。 面白いことに、龍之介は24歳の時にも同じここ一宮で恋文を綴った。この女性こそのちの妻となる塚本文。恋文はとても暖かくて、文に対する深い愛情が読み取られる。恋文はこう書かれてあった。 「僕のやってゐる商売は 今の日本で、一番金にならない商売です。 その上、僕自身も碌に金はありません。 ですから、生活の程度から云へば何時までたってても知れたものです。 それから、僕はからだもあたまもあまり上等に出来上がってゐません。 (あたまの方はそれでもまだ少しは自信があります。) うちには、父、母、叔母としよりが三人ゐま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繰返して書きますが、理由は一つしかありません。 僕は文ちゃんが好きです。それでよければ来て下さい。」 有趣的是,24岁的时候,还是在一之宫,龙之介又给另一位女性写了情书,她就是后来的妻子,塚本文。这封情书写得温情脉脉,从中可窥见他对妻子的深情。 “我从事的职业,在当今日本最不赚钱。 而且,我本人也没什么财产。

论芥川龙之介的

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摘要:《罗生门》发表于1915 年,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独特的选材,深刻的内涵,精练的语言以及简单严谨的结构使其成为芥川龙之介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的梗概如下: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站在罗生门下正考虑要不要当强盗以免自己会饿死。仆人在茫然中爬上城楼,看到一个形象可怕的老太婆在拔死人头上的头发。仆人对这种行为感到愤慨,上前制止并询问其原因,老太婆说要拿死人的头发做假发,并解释她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饿死。而这个死人生前为了不饿死同样也干过坏事。这都是为了生存。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解释后,迅速剥掉了老太婆的衣服,离开了罗生门,没人知道他的去向。《罗生门》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说话文学的代表作《今昔物语》,作者借用历史舞台,揭示人本性当中的利己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浓重、阴沉、诡异、悲观主义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最早知道《罗生门》,是因为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同名电影,电影《罗生门》可谓是电影艺术的一部杰作,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日本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也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通过学习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我接触到了小说《罗生门》,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却扣人心弦,通过一个家将思想的转变,从对老太婆的行为感到愤慨,到剥掉老太婆的衣服逃走,反映出人的本质。在生存的面前,人性是如此的无力,为了生存,又有什么是不会变的呢?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不仅仅是一篇小说,还留给我们许多问题去思考,无论是对人性的思考,还是对利己主义的思考,都不是容易的问题,但通过阅读文章,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或许可以有一点更深入的了解。 本论: 一、芥川龙之介简历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

试论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心象

无端业火焚孤魄乃将心烬绘阿鼻 ——试论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心象 “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⑴这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言论集《侏儒的话》里的一则警句。在笔者看来,这句饱含着绝望意味的呓语正是芥川龙之介人生观最贴切的写照。 读芥川龙之介,最好在雨夜,锁上书房,案前燃起一支短烛。随便翻开某一篇,静静地读下去,“地狱”中的森冷之光便会逐渐慑据读者的精神世界——夜雨罗生门下的人性比腐尸更可怕;竹林中的谎言令阴魂黯然失色;象征着卑微希望的饭团蓦然腾起绝望之业火;孤独而敏感的精灵在苦闷之雾中迷茫徘徊;代表虚伪、欺诈、嫉妒、歧视的渣滓在污秽的世俗中浮沉翻腾,最终沉淀成人间无法救赎的罪恶…… “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其实,无论是佛教徒口中的“十八泥犁”,还是基督徒笔下的“永火炼狱”,毕竟都不足以比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世界。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总会有一种不知其所从来而又难以名状的悲怆感袭上心头,如感三秋之剧气。这位孤独而脆弱的鬼才,似乎永远与自己的人生格格不入:他否定人存在的意义,却又无法解释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他对神秘的艺术美推崇备至,却又坚信真美脱胎于丑恶、残酷与疯狂;他希冀从宗教中获得拯救,却又隐隐地看穿了宗教的沦灭;他对人生充满了卑微的欲望,却又为未达成或已达成的欲望失落无比;他对卑俗无聊的世界加以诅咒,却又无法超脱,最终不得不沉沦其中;他甚至选择了逃避,希望做一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这美好的日子就知足常乐的侏儒”。(《侏儒的话》)但是,即便如此,敏感而脆弱的他,却仍然与世界格格不入。这种种矛盾时时刺痛他的心,使他精神上所受的痛楚不下于在针山剑树中跋涉。无端而生的业火常常在他的灵魂深处燃起,使他的全身心都被焦灼不安的阴影笼罩着……于是,芥川龙之介拿起笔,饱蘸着意识中那一腔挥之不去的“恍惚的不安”,舒翰以写心——正像他笔下的绘佛师良秀用生命绘制“地狱图”一样。 所以,真正能读懂芥川龙之介的人,必先堕入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地狱——为他笔下卑劣丑恶的人性而战栗,为他胸中的孤独苦闷而辛酸,为他字里行间的绝望而凝愁。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笔者敢冒不韪,愿以秃笔为匙,为大家打开这位鬼才的地狱心象之门。 一. 孤独地狱 《孤独地狱》是芥川龙之介中期的一篇小说。篇幅很短,情节也颇简单。大概是说,一个姓津藤的俳人在艺妓馆中结识了一位恣情放荡的僧人禅超。交往了一段时间后,禅超忽然显得倦怠不堪,他对津藤说,自己在两三年前坠入了“孤独地狱”,随时随地都会陷入到痛苦之中,无法解脱。此后,禅超再也没来过艺妓馆。比起芥川的《竹林中》、《地狱变》等作品,这篇小说简直可以说没什么值得留意的情节。对芥川龙之介作品比较熟悉的读者则不难发现,在本作中,作者似乎根本无心组织情节。这篇小说的一切构成要素,包括津藤与禅超这两个仅有的人物,都是无关紧要的。作者唯一想表述的,只是那个借禅超之口道出的“孤独地狱”。 所谓“孤独地狱”,本是佛教中地狱之一。佛典《俱舍论疏》卷十云:“余孤地狱备招别业,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处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 ⑵佛典的记载虽然荒诞,但在芥川龙之介看来,这种“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到处都可以突然出现”的地狱,正与自己那颗随时随地都可能陷入无端苦闷的心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之处——“于我心有戚戚焉”。在笔者眼中,芥川所谓的孤独地狱,应是一种萧索荒寒的心境,是悲秋之士的一掬清泪,是羁旅之客的一声叹息,是清明时节的寒雨,是无端翻响的五十弦悲音。这种地狱般的孤独感并不一定给人带来“镬汤铁磨”一般的具体痛楚,而是如同慢症

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阅读

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阅读 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谨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所以家将的避雨,准确的说是“无路可走”。家将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 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哩--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这决定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家将打了一个大喷嚏,又大模大样地站起来,夜间的京城已冷得需要烤火了,风毫不客气地吹进门柱间。家将缩着脖子,向门内四处张望,如有一个地方,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给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多好。 这时候,他发现了通门楼的楼梯,便摸摸腰间的刀,跨上楼梯最下面的一级。 当初,他估量这上头只有死人,可是上了几级楼梯,看见还有人点着火。这火光又这儿那儿地在移动,模糊的黄色的火光,在天花板下摇晃。他心里明白,在这儿点着火的,决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家将壁虎似的忍着脚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尽量伏倒身体,伸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向楼房望去。 果然,正如传闻所说,楼里胡乱扔着几具尸体。一股腐烂的尸臭,家将连忙掩住鼻子。 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秀长,是一个女人。 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当然还不明白老婆子为什么要拔死人头发,不能公平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单单这一点,已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然他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于是,家将两腿一蹬,一个箭步跳上了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老婆子大吃一惊,并像弹弓似的跳了起来。 “哪里走!” 家将挡住了在尸体中跌跌撞撞地跑着的老婆子,俩人便在尸堆里扭结起来。家将终于揪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展现了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世人不同的利己主义思维与表现,将乱世中人性的兽性,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芥川在《罗生门》中塑造的“家丁”与“老婆子”的形象无不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暴露的利己主义以及人性的弱点。芥川通过对家丁的心理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家丁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多次心理转变。而最终,家丁成为一名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主要讲了一个傍晚里罗生门内发生的故事。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精致考究,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撼。而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的想法,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 正如多数的日本作家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芥川龙之介也通过笔下家丁这一人物形象极大地展现了个体从心性健全到人性泯灭、损人利己的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服侍主人有年却被辞退”[2]的家丁因无家可归躲雨在城门下,思考如何继续过接下来的日子。他反复考虑“要不要不择手段地生活”[2]。这说明原本他只是一名忠诚老实的普通人,并非是天生无恶不作的邪恶之人。他尚存理智和良知,以偷盗为耻,认为勤恳踏实才是生活之本,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堕落成强盗的。在家丁登上罗生门城楼,发现了老婆子在拔死人的头发时,他是“对一切罪恶的反感越来越强烈”[2],甚至刚刚自己一直在考虑的是否为了生存而做强盗的想法也被瞬间否定了。他人性中的良知在看到老妪不道德的行为时如同火焰般燃烧,从之前的为生存思考的道德选择骤然间清楚起来,身上的正义感也促使着他去遏制自己身上的不道德的想法,而在听完老太婆的叙述后,他的心理再次发生了改变。他为自己为恶找到理由,于是立即付诸实施。将人性的软弱和无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就倾向了恶。”[1]老太婆为恶有她的理由:女尸活着的时候,用蛇假冒鱼干卖掉赚钱;家丁也有理由:老太婆做的事情实在恶心。而女尸、老婆子和家丁在极端物质条件的威胁下:不为恶,就会饿死。所有人都有正当的理由,人性的善良和诚实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二 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甚至觉得认为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日)芥川龙之介小说《沼泽地》阅读(完美整理版)

(日)芥川龙之介小说《沼泽地》阅读 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 0320 1937 :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

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芥川龙之介日本文学讲解

由于之前对日本文学接触不多,看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我也只看了短篇小说《罗生门》中的一部分小说。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资料,网上有许多,我在ppt里也不做过多的介绍,在这里介绍我看过的这部分文章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篇,以及我看后的感受。 我觉得,要对芥川的文章有所理解,首先要了解一下日本的一些文化,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士道“乃是要求武士遵守的或指示其遵守的道德原则的规章。”它如同日本的樱花一样,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它的教义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和忠义”。 首先,讲讲这部小说集的第一篇《罗生门》, 罗生门讲的是一个穷苦仆人来到一个破庙,看见一个老妇人拔死人头发卖,觉得她很没有人性,但老妇人一翻说教为生活所破,很有几分道理,于是那人若有所悟,抢了老妇人的衣服走了 我觉得罗生门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活不下去的仆人第一考虑了物质,也就是生存需要,所以激发了他为了生存作恶的念头。而他的武士道,就是超脱于动物性的精神力,对其行为作出了矫正,让他不愿意作恶。(超我)而他在老婆子嘴里听到的恶事使他明白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给自己找过借口的话,那就做什么恶事都可以了。我觉得芥川先生也有点在叙述当人性的本我与超我发生矛盾时,周围的环境会影响自我的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句话就是,其实武士是堕落了。文章是对利已主义的批判。 在看《手绢》的时候,由于到日本文化理解不足,我就陷入了疑惑。后来我到网上查了相关资料,才稍微能读懂一些。 西山笃子能在丧失儿子时用平静的声调来谈论就是这武士道精神的教义;她不能流露自己的悲伤给先生,因为她不能打乱先生平静的生活。但是,这不是她想做的,首先,她的造访就流露了这个心情。如果西山笃子遵循武士道精神,她是不会特地登门拜访告诉先生她儿子病死的消息。她应该知道,当先生得知自己学生病死的消息时内心一定是不能平静的。 手绢象征的是和日本武士道完全相反的,正如原文中所说的“那是脸上浮着微笑。两手却把手绢一撕两半的双重技巧。我们现在把这个叫派头。”的西方虚伪的象征。对这一现象,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给了深刻、含蓄的讽刺。他批判这种不伦不类的虚伪的“武士道”因为它就像“夹杂着大量的水,而且大多是泥坑里的水。”污染了社会。 最后一篇我觉得非常好的是《地狱图》。 《地狱图》的篇幅比较长,简单的说,小说叙述的是日本一个势力强大的贵族和他豢养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