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20 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考点跟踪突破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三)

一、(2020·桂林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枕乡音梦里听

包利民

①离得越远,越容易听见乡音。因为在更遥远处,故乡的地域被扩大,乡音也成为一地之音。若在国外,可能闻汉语而动乡情。而其实,如果细究到每一个村子,语言都是有着些许差别,生于斯长于斯,感触细微。比如在同省,听到同一城,或者同一镇的声音,都会有着难抑

的激动。

②而在我家乡的小村子,语言没有什么特殊的音调变化,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音,基本

属于普通话,只是有一些词语或者句子是外人难以弄懂其中意思的,这或许是东北话的普遍特征。当将乡音细化到村,那么,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缘故,更是因为同饮一井水的那种情感,

才使得他们的话语也亲切入心。

③当时村里有一个孩子,说话极让我们讨厌,倒不是他说什么难听的话,而是他说话时的

嗓音和动作。他的声音很尖细,却又不似女孩声,所以听起来很不舒服,而且每一说话必手舞足蹈,因此大家都远远躲着他。直到长成少年,他说话依然如此。当搬离那个村子时,我竟是很

庆幸可以不再见到他,不再听到他的声音。

④多年以后,当我在几千里外的异地他乡,回想起故乡的种种,也从没有那个孩子的影子

出现。那个夏天的午后,我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他便找了来,虽然十多年不见,已经面目

全非,可是他一开口,我便认出了他。声音依然很尖细,依然手舞足蹈,可是,这曾经讨厌的

一切,此刻,在陌生的土地上,竟差点逼出我的泪水来。

⑤原来,曾经的一切,在经过距离的遥远和思念的累积之后,都会变得美好,哪怕是曾经

讨厌的声音,也是游子心中的天籁。

⑥当年的邻家老奶奶,白发苍然,一肚子的传说故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集到邻家,听她讲故事。她盘坐在炕头上,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故事便流淌出来,每一天都不重样。我们听得

上瘾,虽然害怕那些鬼神之事,却欲罢不能。后来,那个老奶奶去世,也带走了她一肚子的故事。当离开故乡后,总是想起那个黑黑的屋子,想起昏暗的烛光,想起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想起那略

带山东口音的故事,才觉故乡遥远,而飘荡在记忆中的声音,却比故乡更远。

⑦一个冬天的夜,窗外是无边无际的寒冷,拥被而眠,竟是梦见了当年的情景。梦里,

邻家老奶奶清晰的声音,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有些乡音,真的只能在梦里重闻。梦,是比故乡更遥远的地方。

⑧那时,村里有个傻子,每日里站在村口,嘴里发出哇啦哇啦的声音,他只会发出这一种

声音,谁也听不懂他要表达些什么。那一年在外历尽风尘重返故乡,一进村口,便听见他独特

的声音,带着巨大的亲切感一下子便穿透了风霜覆盖的心,泪落如雨。只要是故乡的声音,只

要是乡亲的声音,不管那是怎样的声音,总能抵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可是,离乡日久,许许多多的乡亲,却再也见不到了,更多的,都星散在外,而故乡也

正一日日变得让我们不认识,心中的故乡渐渐远去。所以,我们越走越远,回去的时候越来

越少,熟悉的乡音,也只能在偶尔的旧梦中响起。或许,我们一辈子不曾改变的口音,就是

故乡给我们留下的印迹,一直相伴,一如心中的故乡。

1.文章标题里“乡音”的含义是什么?这“乡音”凝聚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指自己故乡的本土话,是我们最能表达情感的载体;二指离别家乡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情怀——乡音是流动的故乡,是听得见的家乡这“乡音”凝聚着游子对故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乡音?这些乡音各有什么不同?

①当时村里那个孩子的声音,虽然他的声音总让人不舒服、想远离,但无论过去多久,那却是不折不扣的乡音;②当年邻家老奶奶夹着山东口音说故事时的声音,那是另一种“乡音”,是作者和诸多游子再也回不去的、曾经生活在故乡的日子;③那时村口傻子嘴里永远听不懂的声音,那是代表故乡、代表父老乡亲的声音。

3.品析一下文章的第⑤段所蕴含的情思。

多年以后,他乡遇乡亲,“我”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因为他那不好听却极亲切的乡音填补了“我”灵魂中因乡愁而产生的落寞、孤寂,更让“我”体会到了那些生命中远离后的思念、失

去后的珍惜。

4.请分析一下第⑥段中连用四个“想起”产生的表达效果。

作者回忆的是当年邻居老奶奶讲故事的场景,想起的是那颇显简陋却异常温暖的环境,是装满故事亲切异常的故乡人,连用四个“想起”串起了如此细致的回忆,正是作者乡愁萦绕心

头的表现。

5.作者为什么认为:“乡音只能在梦中响起”?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①漂泊在外,离乡久远,归乡少,归乡难,所以只能梦回故乡、梦闻乡音来聊作宽慰。②心中的那

个故乡已经随着岁月越走越远,即使归乡,面对的也是物是人非,不复当年。那时、那人、那音、那地,也只有梦中才有可能重温、再现。

6.“一枕乡音梦里听,穿过沉沉的梦境,化作醒来时的一枕清泪。”文中多次提到落泪,

这泪中有什么呢?

有再遇故人的激动,有回忆往昔的甜美,更有故乡难归、岁月不再的隐痛。

二、(2020·连云港)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

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

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儿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

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

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

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

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

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

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

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

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

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

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内容上:通过描写动物们重新回归自然的场景,表现出动物们自由鲜活的生存状态。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不是我们的事情”,同时为下文写“我们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一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作答。内容上要分析

第二段描写的内容;结构上要从“承上启下”方面,结合语境作答。意合即可。

2.文章第三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

一切:①人类的活动,人们料理麦地,收割麦子;②动物的活动,老鼠、鸟儿、野鸡回到野

地草棚、地边草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指代作用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从人类、动物的具体活动作答,并代入语句验证是否合理。

3.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八段画线的句子。

运用细节(动作)描写和拟人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将小草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小草复

苏的场景,表现了小草对人类的谨慎,对重回地面的欣喜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4.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①拯救自然的急迫之情;②对自然被人类破坏的无奈;③对自然的悲悯与同情;④对自然被

伤害而无法弥补的痛惜;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

5.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①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是自然最大的事情;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③人类破坏自然太久,尽快拯救自然,是人类最大的事情;④人类留给自然什么样的痕迹,是

人类最大的事情;⑤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对自然做的什么事情,才

是最大的事情。言之成理即可。

三、(2020·贵港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

阿黛儿的父亲在她 12 岁那年因为一次意外去世了,阿黛儿因此变得孤僻和敏感。

初一时,阿黛儿的学校里新来了一位生物老师格雷特。一次课上,格雷特为了给同学们讲

清楚雄鸟和雌鸟的不同,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并要求大家进行讨论。阿黛儿一言不发,格雷

特觉得很奇怪,有同学告诉他,阿黛儿的父亲刚刚去世了,她最抗拒这种话题了。

后来,格雷特常在课余时间和阿黛儿谈心,阿黛儿却是想尽各种方法逃避,阿黛儿不想看

到他人眼神中的同情,她要用行动向人证明,虽然没有了父亲,自己却依然是最优秀的。

学期结束前,格雷特宣布结业考试内容为制作一只蝴蝶标本。对阿黛儿而言,这无疑是一

次证明自己的最佳时机。

为了这次考试,阿黛儿花费了很多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捕捉蝴蝶。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

的星期天,阿黛儿在郊外的草地上捉到了一只蓝绿相间的彩色蝴蝶。拿着这只漂亮的蝴蝶,阿黛儿按照格雷特上课时所说的方法小心地做着,花了几个夜晚的工夫,终于把标本做好了。完工的

那天,阿黛儿第一次睡了个好觉。

交标本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阿黛儿的心里充满了期待。然而,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收拾家务的时候,竟不小心把那只蝴蝶标本碰到了地上。看着支离破碎的蝴蝶标本,阿黛儿

伤心欲绝。母亲内疚地说:“别哭了,都是妈不好,要不然我到学校去跟你们老师解释一

下。”“不!”阿黛儿大声地吼叫着,一把推开了母亲,狂奔而去。不知道为什么,阿黛儿居然一个人跑到了学校的教室里,傍晚的学校冷冷清清的,在课桌的抽屉里,阿黛儿突然发现了一只漂亮的蝴蝶躺在那里,这是真的吗?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地揉着,是的,是一只漂亮的蝴蝶标本。

阿黛儿想,这大概是上帝送给我的吧。阿黛儿欣喜若狂,一路小跑着回到了家里。

夜里,阿黛儿把这只蝴蝶放在台灯下仔细地看着,它可真漂亮呀,比自己之前做的那只毫

不逊色,淡蓝色的翅膀上若隐若现地点缀着些黑色的斑纹。美中不足的是,那只蝴蝶的触角好

像断过,是后来人工接起来的。

第二天,阿黛儿忐忑不安地带着这只蝴蝶标本向学校走去。上课铃一响,格雷特就来了,他

满脸笑容地对大家说:“今天,老师就来好好看看你们的蝴蝶标本。”阿黛儿的心“突突” 直跳。接着老师又说:“今天我们的考试内容不仅看谁做的蝴蝶标本漂亮,更要大家讲出自己制作的过程,看谁对这个技能掌握得好。”此言一出,阿黛儿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阿黛儿,请你先来说说。”格雷特第一个请她。阿黛儿只好红着脸走上了讲台,把手里

的蝴蝶标本递给老师,然后结结巴巴地把自己制作标本的过程讲出来。在讲述的时候,格雷特一

直微笑地看着阿黛儿。说到最后,阿黛儿鼓足勇气对同学们说:“其实,这只蝴蝶标本并不是……”正在这时,格雷特突然打断了阿黛儿的话,抢着说道:“并不是很完美吗?哦,是的,阿黛儿和我

当初做的标本一样,把蝴蝶的触角给弄断了,看来这个步骤对大家来说都是个重点要掌握的地方哟!好了,从阿黛儿的标本制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完全可以知道,阿黛儿已经全部掌握了制作蝴

蝶标本的方法,我给她的测试成绩是 100 分。”说完,老师把标本递给了阿黛儿。台下一下子

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阿黛儿的嘴角尝到了咸咸的泪水滋味。

下课后,阿黛儿找到老师办公室,想把这只珍贵的蝴蝶标本还给格雷特,因为她明白了这

只蝴蝶标本的真相。没想到,阿黛儿的话还没说出口,格雷特就笑着对阿黛儿说:“阿黛儿,你母亲已经打电话把你做蝴蝶标本的事情都对我说了,你什么也不用说了,这只蝴蝶标本就是

老师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能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看不起你,除了你自己。” 格雷特也许不会想到,他的这句话改变了阿黛儿一生。因为就是从那天起,阿黛儿的自

卑感一扫而尽,并且她真的开始相信,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父亲的去世而轻视她,除了她自己。一转眼,10 年过去了。如今的阿黛儿已经成为一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然而不

论岁月如何变迁,13 岁那年,那只珍贵的蝴蝶,将永远地在阿黛儿的生命中飞舞。

1.题目“飞舞在生命里的蝴蝶标本”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回答。

①生物老师送给阿黛儿的蝴蝶标本改变了阿黛儿的自卑心理;②指老师的鼓励改变了阿黛儿一生的道路,那只珍贵的蝴蝶永远陪伴着阿黛儿成长。

2.格雷特老师为改变阿黛儿的自卑心理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悄悄地送阿黛儿蝴蝶标本;有意安排阿黛儿第一个上讲台发言并为她隐藏真相;给阿黛儿实验成绩满分,激励阿黛儿“世界上没有人看不起她,除了她自己”。

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此言一出,阿黛儿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舒了一口气”是松一口气的意思,阿黛儿很熟悉制作蝴蝶标本的过程,老师的“讲出自己制作的过程”这一考试要求给了她证明自己的机会,表现出她对此有信心。

4.你认为文中的阿黛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阿黛儿是一个敏感、自卑、自尊心强、积极上进、诚实的女孩。

5.请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然而不论岁月如何变迁,13岁那年,那只珍贵的蝴蝶,将永远地在阿黛儿的生命中飞舞。结构上点题,总结全文;内容上写蝴蝶标本在阿黛儿成长中起重要作用,使她由自卑转

变为自信;点明文章主旨:不轻视自己,自信努力会改变人的一生。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母亲洗头

徐树建

红灯在外地跟人学会了一手煨老鸭汤的手艺,他自信这手艺在小城可以独占鳌头。七凑八凑借来了本钱,小店开张了。为了节省开支,他还把母亲和老婆从农村老家叫了来,给他打下手。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小店的生意从开张那天起就没红火过,每天至多十来个客人光临一下,挣的钱连房租都不够。红灯一家给自个打气说:冷水是捂热的,招牌是熬响的,时间长了生意会慢慢好起来的,坚持,就是胜利。

一晃几个月下来了,眼看就要到年底,那生意却还是半死不活的,一点热闹的迹象也没有。红灯提心吊胆地一盘点,竟然亏了上万块。懊恼之余仔细再一想,终于明白客流量不大的原因不是他手艺差,实在是门面不好,太偏僻了,酒好也怕巷子深啊,只怪当初选址时有点急躁,没考虑成熟。想通了这层红灯长叹一声,唉,这生意没法做了。何况年底、新开年都是彻头彻尾的淡季,继续开下去,窟窿肯定是越来越大,唯有转让门面一条路了。

这天阳光格外的明亮,像三月小阳春一样。老婆苦着脸先回了乡下。红灯无精打采地发

着愣,开店发财的梦,终于破了。

母亲躬着腰,顶着一头乱发正忙碌着,红灯心不禁一酸,自个无能,母亲一把年纪还跟着

自己受累。

红灯说:“妈,你歇下手,把头洗一下。”

母亲摇摇头,说:“我还要收拾东西哩,不洗了。”

“还是洗一下吧,马上就要回老家了,虽说亏了钱,咱也得收拾利索点是不是?乡亲们可

看着哩。”

母亲一愣,迟疑着说:“这倒是个理,可是,我穿了这么厚的棉袄,胳膊转不过弯来,不好洗啊,弄不好还会湿了袖子,算了吧。”

母亲说得没错,穿着老厚的棉袄,确实不方便。红灯站起身来,不容置疑地说:“妈,我帮你洗。”

说话间红灯已手脚麻利地打好一面盆热水,又加了冷水,伸手试试水温,然后拿过洗发

水来。母亲还要推辞,红灯佯装生气地说:“妈,你看你,跟你儿子客气什么嘛。”

红灯仔仔细细地给母亲洗着头,心里想:这可是生平第一次给妈洗头哩,想想小时候妈

这天阳光格外的明 亮,像三月小阳春一样。妈又为自个洗了多少次头,还记得有时候犯倔不肯洗,结果妈火了,给自个的小屁股结结实实的就是两巴掌……

母亲的声音打断了红灯的回忆:“红灯,给妈左边头皮使劲挠两下,对对对,就是这儿, 哎哟,右边又痒了……”

“妈,你头上有好多白发了……我真没用!”红灯轻轻地挠着,心又酸了。

母亲却笑着说:“傻儿子,妈多大年纪了,现在不长白头发,什么时候长?儿啊,你不要成天愁眉苦脸的,妈看了心里难过,再说了,人这一辈子哪能没有磕磕绊绊的啊……”

红灯和母亲正一边洗一边唠着,身后突然有人开口了:“请问你们是娘儿俩吧?” 红灯手没停,转过头说:“那当然了……”

红灯停住了,他看到那问话的人手里拿着一只话筒正对着自己,还有一台摄像机也对着自己,旁边还有好多人围着,红灯的脸一下子红了。

原来要过年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电视台精心策划了一个节目,叫“孝心一瞬”,派记者们大街小巷城里乡下地捕捉感人肺腑的孝心一幕,要求必须是随机实拍。

红灯的老鸭汤店没有转出去,因为那偷拍的节目一经播放后,生意突然红火了起来。原本苦着脸的老婆从乡下老家也赶回来了,整天忙得像风车一样团团转,那脸上满是笑。

店内醒目位置挂上了一幅大照片,照片上红灯正给母亲洗头,娘儿俩一脸的笑,一脸的阳光。

1. 本文标题在文中有何作用?

标题“为母亲洗头”是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红灯生意亏本无法继续经营,在离开前为母亲洗头,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地发展。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红灯的小店生意不好,濒临倒闭。②红灯决定关店回乡下,离开前他帮母亲洗头。③当地电视台记者拍摄红灯为母亲洗头的事并播出。④红灯的店没有转出,因为他为母亲洗头的事播出后,生意红火。

3. 红灯为母亲洗头这一故事情节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一故事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如果他没有帮母亲洗头,就没有当地电视台拍摄并播出他尽孝心的事,他的小店生意也不会起死回生。

4. 根据文章内容,请在文章第八段画波浪线“母亲一愣”之后补写一句描写她心理的 句子。

示例:也是哦,不能让乡亲们笑话我,更不能让他们瞧不起我儿子。_

5. 批注是一种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人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请为第四段的画横线句子写一则批注。

【批注】 这个句子是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渲染了和谐融洽的气氛,也暗指母子亲情的美好。

6. 请你为自己的母亲写一段赞美的话。(50-80 字) 提示:开放性试题,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自然,言之成理即可。

五、(2020·贵港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又是五月槐花香

农 人

①位于这个层层叠叠大山深处的小山窝窝是我的故乡。

②小村坐落在山的半腰上,被密密实实的槐树一层一层包裹着,就有了仙境般的感觉。

每年的五月,当白花花的槐花铺满青山,那无孔不入的甘甜的清香,便轻轻地胀满了山里的世界。也仿佛只有在这时,劳作了一年的农人,才有了些许喘息的机会,深深地吸一口槐花那沁

人心脾的香,生发出一种山里人少有的温馨又甜蜜的快意。

③家乡这满山遍野的槐树学名叫作刺槐,宁折不弯的枝干上斑驳着岁月留下的刀削斧凿

般的皲裂和折皱,其上布满着尖利的针刺,像极了农家人朴实又倔强的性格。槐树的生命力极强,种植、扦插都可以成活,但主要靠根生,在方圆几十亩的山坡上,只要栽下一棵,不出几

年时间,周围自然冒出的幼树便会一簇簇一团团地蓬勃开来。槐树是最早来这里的山区安家落

户的树种之一,农家人之所以独独钟情于它,可能是由于它那甘于贫瘠、耐于寂寞的品性吧。

这一棵棵无言的生命,仿佛只有那深深地扎进岩层和紧抱着裸岩的根系,在不断地向这个世界

炫耀着自己的清高与不屈。

④在我从小到大对绿的印象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槐树的叶,每当肆虐的残冬过后,献给

荒凉山区的第一抹生命的亮色就是槐树的颜色。清明时节,尖尖的、嫩嫩的叶芽就会悄悄地钻出槐枝的皮腺,这时的绿是一种柔如孩童肌肤的娇嫩。不出数日,槐叶迎风开翅长大,这时便是

漫山遍野的绿了。一直到秋末冬初,槐叶才会变成金黄,依依不舍地离开槐树的枝头,融进这

个世界。今天看到的槐叶,是大自然献给人们的景色,然而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槐叶却无一例外地每年都支撑着山里人几个月的生活。

⑤最不能忘怀的还是五月的槐花香。一朵朵洁白的晶莹剔透的薄如蝉翼的花朵被绛紫色的花萼缀成一串串,像一只只轻巧的蝴蝶,随风摇曳,翩翩起舞。槐花也是我所见过的花中,最慷慨

最大方抑或是最奢侈的花了。每到花开时节,仿佛满世界都被它塞得满满的,真是树有多大,花

丛就有多大,山有多高,花丛就有多高。最特别的还是槐花的香,除了那独特的甜甜腻腻的清香

味道外,用农家人的话说,槐花的香气是打绺儿的,就是当你走在路上还未看到槐花的时候,便会有一波一波幽幽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透过你的鼻腔,再慢慢沁入心脾。这时的你,能不被槐花的香

气深深陶醉吗?

⑥过去,每当槐花盛开的季节,我的父亲——当年的林业大队长,都会回忆起带领社员们

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的情景。每到这时他总会对我说上这样的一段话:“生你的那年,我刚好

30 岁,就是那一年栽下了咱村山上的这片槐树。那时虽然很难吃上一顿饱饭,但干起活来却

格外带劲,从没有觉得日子有多么苦。”脸上总是一副满足的笑。好像这满山的槐花才是他一

生最好的杰作。

⑦在一个五月,我的父亲未能再嗅到那满山遍野的槐花香,他没能够等到槐花盛开的日子,便匆匆地离我而去了。从此,我经常久久地伫立在密林深处,听松涛阵阵,品槐香悠悠,耳边仿

佛依然能听到父亲那淳朴的话语,心中陡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感伤。

⑧五月的槐花香啊,你是渗进我血液里的无尽的追思和浓浓的乡愁。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以“五月槐花”为线索。理由: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五月槐花”来展开的,文章先写“五月槐花香“给农人带来的温馨又甜蜜的快意,其次是忆槐,特别是五月的槐花香,接着写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思念父亲,最后借五月的槐花香抒发对父亲和故乡的思念。

2.请分析“五月槐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五月槐花”象征了如父亲那样的甘于贫瘠,耐于寂寞,朴实顽强,要求于人甚少,给予人

甚多(或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普通劳动者。

3.请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一朵朵洁白的晶莹剔透的薄如蝉翼的花朵被绛紫色的花萼缀成一串串,像一只只轻巧的

蝴蝶,随风摇曳,翩翩起舞。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槐花的美丽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4.文中⑥⑦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五月槐花”实际上写像父亲那样的普通劳动者,表达的是作者对父亲的追思之情。如果删去,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时文章也缺少了抒情的基础,使主题不够明确。

5.本文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请分析作者在文中借什么物抒发了什么感情。

借槐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所具有的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