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工程实践实验指导书XXXX

软件工程实践实验指导书XXXX

软件工程实践实验指导书XXXX
软件工程实践实验指导书XXXX

《软件工程实践》实验指导书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汪璟玢

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软件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熟悉并掌握一种表达工具,实现一个小规模的系统开发。

能力方面:在本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方面:通过本课程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良好素质:一是针对实际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善于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二是规范地表达分析和设计方案。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3-6人一组完成一个系统,并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形成相关文档资料。

参考资料:

1.《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第六版)(美)Roger S.Pressman著,

郑人杰马素霞白晓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第五版)(美)Roger S.Pressman著,

梅宏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3.《软件工程》(第六版)(英)Ian Sommerville著,程一剑陈霞译,机

械工业出版社

4.《软件工程》郑人杰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5.《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孙家广主编,刘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

实验一:项目选择与用例图表达

目的:结合具体的项目,要求学生结合用例图和用例文本的方法将系统功

能表达清楚。

内容:项目选择、参与者确定、用例识别、用例间的关系表达,用例文本的表达

要求:能够发现任务与用例的关系、用例间的关系并准确表达、用规范的

用例文本描述用例。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Rational

Rose2003、MS visio2003

实验二: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类图

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对具体项目进行类的识别和分析,并完成系统类图。

内容:识别类、确定类的属性和操作、分析类间的关系完成类图

要求:调查工作要深入,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要充分了解;结合系统的功能

进行类的分析。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Rational Rose2003

实验三: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数据流图

目的:结合具体项目,训练学生的抽象分析及分层描述问题的能力,联系

数据和功能,分层次表达系统的功能。

内容:任务分解;识别外部实体、加工、数据存储和数据流;分层次表达的方法。

要求:调查工作要深入,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要充分了解;结合系统的功能

分解进行数据流图的绘制。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

实验四: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状态图

目的:结合案例,训练学生的动态分析能力,寻找系统的状态及类的状态、

通过状态迁移的条件和动作表达系统的动态变化。

内容:状态的确定和状态迁移的方向;系统状态图的绘制;类状态图的绘制;要求:调查工作要深入,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要充分了解;结合系统的功能进行状态的分析。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Rational Rose2003

实验五:系统需求分析报告—小组评审

目的:结合具体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范围、功能建模的方法、数据

流图、数据字典、类图、功能的描述、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的内容,通过训

练提高系统分析与建模的能力。

内容:对新系统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建立一个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系统数据流程图、概况表、数据字典、E-R图、处理逻辑表达式及有关说明组成;用例图、类图、状态图、序列图。最后要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要求:调查工作要深入,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要充分了解;系统的数据流图、

数据字典、用例图、类图、状态图、序列图要详细并体现系统所要达到的

功能;E-R图准确合理。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Rational Rose2003

实验六:系统概要设计报告—小组评审

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根据需求建立设计的方法,运用Rational Rose2003工

具对前一阶段的模型进行扩充和设计,完成相应面向实现的设计方案,掌

握基本的BCED设计方法。

内容:根据系统分析所确定的系统目标及逻辑模型,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或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物理单元,绘制出系统及各个物理单元的结构图,并按一定格式编写出模块说明书。

要求:按照处理功能划分模块;遵从“模块独立性原则”;模块结构图的层

次清晰合理;面向对象设计遵从BCED原则。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Rational Rose2003

实验七:系统详细设计报告—设计模式与交互图

目的:结合案例,要求学生运用适合的设计模式设计类;明确完成一个功能所需的类之间的协作关系和发送消息的顺序,完成顺序图与协作图。

内容:介绍几种常用的设计模式;结合具体案例,合理地运用设计模式;结合“高内聚、低耦合”的思路,确定协作类;完成类间协作的顺序图和协作图。

要求:设计应围绕着重用、独立性、易于扩展等设计原则。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Rational Rose2003

实验八:系统数据库设计与详细设计报告—小组评审

目的:通过实验分析特定项目中所涉及的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按照数据库系统的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完成特定系统的面向实现的详细设计方案。

内容:将E-R模型转换为一般的数据模型或某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库模型;设计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数据库名称、数据库的组织形式、存储介质的分配、数据存取路径的选择、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数据库的恢复等。

要求:安全、有效、可靠地存取数据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Oracle 9i、SQL Server2005

实验九:代码编制

目的:根据前面实验所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代码的编制,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进行。(自行完成)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ASP、JaveScript、VBScript、Jbuilder等

实验十:软件测试计划

目的:按照软件测试的原理和方法,对所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提交测试方案和测试结果,并能根据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内容:根据系统概要设计所确定的系统模块设计集成测试的策略,并完成测试计划说明书。

要求:尽量采用独立测试,尽量与系统构造并行。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Word

实验十一:项目计划

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对特定项目范围的分析、描述,并能根据项目范

围分解出任务网络图,定义里程碑,运用项目估算技术进行估算,借助MS Project 2003工具完成项目计划。

内容:项目范围定义、任务分解、任务估算、进度安排

要求:能够发现关键问题,并对问题准确描述。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Project 2003、MS visio2003

附录一:

软件需求分析报告书写模式

1.引言

1.1 项目名称

1.2 项目背景和内容概要

项目的委托单位、开发单位、主管部门、与其它项目的关系,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等。

1.3 相关资料、缩略语、定义

相关项目计划、合同及上级机关批文,引用的文件、采用的标准等。

缩写词和名词定义。

2. 任务概述

2.1 目标

项目的开发目标和应用目标。如果是其他系统的一部分,则说明其关系。

2.2 范围

包含的业务,不包含的业务。

2.3 假定条件与约束限制

尽量列出开展本项目的假定和约束,例如:经费限制,开发期限,设备条件,用户现场环境准备等。

3.业务流程(以活动图、系统级状态迁移图描述)

4.数据描述

4.1 原始数据描述

a. 静态数据

b. 动态数据

4.2 数据流图及数据词典

4.3 数据概念模型和描述(以类图、类级别的状态迁移图描述)

5.功能需求(以用例图、顺序图描述)

5.1 功能描述

6.界面要求

6.1 报表格式

6.2 图形要求

6.3 输入输出要求

7.接口要求

描述与本系统相连的系统的接口数据格式,数据交换协议,接口功能等。8.性能需求

8.1 数据精确度(例如,数据内部精度,外部显示精度)

8.2 数据量

8.3 时间特性要求

根据所开发系统的特点,规定系统对时间的特性的要求。例如:系统响应时间、界面更新处理时间、数据转换与传输时间。

9.运行环境需求

9.1 网络和硬件设备平台(网络拓扑图及设备类型描述)、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系统平台

9. 2 编程工具

9. 3 其它支撑软件

10.其它专门需求

10.1安装和操作

10.2安全保密

10.3维护服务

附录二:

系统概要设计书写模式

1. 引言

1.1 项目名称

1.2项目背景和内容概要

项目的委托单位、开发单位、主管部门、与其它项目的关系,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等。

1.3相关资料、缩略语、定义

2. 概要设计

2.1软件体系结构

用图来表示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并对其进行描述。

2.2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2.3软件结构

1) 子系统划分(以构件图描述)

A) 子系统清单

B) 各子系统功能描述C) 相关项目计划、合同及上级机关批文,引用的文件、采用的标准等。

D)缩写词和名词定义

2)程序模块划分和功能分配

包括前端程序模块和后端存储过程的划分和功能分配。

A) 子系统及程序模块清单

B) 各程序模块功能描述

C) 功能-模块对照表

D) 模块-数据实体对照表

3) 人工处理过程

描述不能完全自动处理,需人工处理的过程。

3. 软件模块的物理分布(以部署图描述)

根据系统网络结构,描述软件模块在各个设备上的物理分布。

4. 接口设计

4.1与外系统的接口

4.2内部接口

5. 用户界面设计

和用户交互的最终界面在《详细设计说明书》中设计解释,在此应对系统的主界面和界面设计风格进行设计和描述。

6. 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以构件设计描述+协作图)

6.1程序中数据结构描述

描述系统中主要数据结构和模块间共享的数据结构。

6.2 主要算法设计

7. 出错处理设计

7.1出错信息

7.2出错处理措施

8. 安全保密设计

描述安全保密方案,权限的设置,保密算法,软件的实现方法等。

附录三:

系统数据库设计书写模式

1.引言

1.1 项目名称

1.2项目背景和内容概要

项目的委托单位、开发单位、主管部门、与其它项目的关系,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等。

1.3相关资料、缩略语、定义

相关项目计划、合同及上级机关批文,引用的文件、采用的标准等。缩写词和名词定义。

2. 约定

数据库中各种元素的命名约定。例如表名,字段名的命名约定。 3.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3.1数据实体-关系图

3.2数据实体描述

数据实体中文名,数据库表名

数据实体描述

3.3实体关系描述

描述每个实体间的关系

实体1:实体2 (1:1,1:n, m:n)

关系描述:

4.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4.1实体-关系图(不含多-多关系)(以ER图描述)

4.2关系模型描述

数据库表名(别名)、主键、外键、索引、约束

中文名称数据属性名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约束范围是否为空注解

4.3数据视图描述

用标准SQL语言中创建数据视图的语句描述。

4.4数据库一致性设计

用标准SQL语言中创建表的语句描述。

5. 物理实现

5.1数据库的安排

。说明是否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表如何分布

。每个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几个数据库,其存储空间等安排

。数据库表的的分配方法,例如:如何创建段,或表空间

5.2安全保密设计

用户角色划分方法,每个角色的权限

附录四:

系统详细设计书写模式

1. 引言

1.1 项目名称

1.2项目背景和内容概要

项目的委托单位、开发单位、主管部门、与其它项目的关系,与其他机构的关系等。

1.3相关资料、缩略语、定义

相关项目计划、合同及上级机关批文,引用的文件、采用的标准等。

缩写词和名词定义。

2. 程序结构(调用返回结构)

2.1程序结构图

主要表示程序间的调用关系。

2.2程序文件清单

子系统名程序文件名运行平台编程语言简要描述

3. 程序设计说明

程序文件名、子系统名、编写者、编写日期

第次修改、修改人、修改日期。

程序名称、程序功能描述

输入/输出项、主要数据结构

存取的数据库表和字段

调用的其它程序、调用的公共函数库或公共函数

算法、逻辑流程图

测试要点

4.用户界面设计说明

4.1用户界面图

可制作有关用户界面图集的附录参考。

4.2用户界面与模块关系表

用户界面名称用户界面编号隶属的子系统相关模块名称简要名称

工程热力学实验 二氧化碳PVT实验指导书(2012.06.07)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和临界状态时气液突变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二氧化碳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简单可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温度和比容之间有确切的关系,可表示为: (,,)=0 (7-1-1) F p v T 或 =(,) (7-1-2) v f p T 在维持恒温条件下、压缩恒定质量气体的条件下,测量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是实验测定气体p-v-T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1863年,安德鲁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等温压缩过程,阐明了气体液化的基本现象。 当维持温度不变时,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以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正双曲线,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逐渐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所以,理想气体的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两相转变现象和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7bar(7.387MPa),临界温度为31.1℃,低于临界温度时的等温线出现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如图1所示。30.9℃

是恰好能压缩得到液体二氧化碳的最高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具有斜率转折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图中未标出)。图右上角为空气按理想气体计算的等温线,供比较。 1873年范德瓦尔首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修正。他考虑了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p a v v b RT + -=2 (7-1-3) 或写成 pv bp RT v av ab 320-++-=() (7-1-4) 范德瓦尔方程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气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式(7-1-4)表示等温线是一个v 的三次方程,已知压力时方程有三个根。在温度较低时有三个不等的实根;在温度较高时有一个实根和两个虚根。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于是,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在临界点有转折点,满足如下条件: ( )??p v T =0 (7-1-5)

软件工程实践实验指导书XXXX

《软件工程实践》实验指导书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汪璟玢 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软件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熟悉并掌握一种表达工具,实现一个小规模的系统开发。 能力方面:在本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方面:通过本课程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两方面的良好素质:一是针对实际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善于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二是规范地表达分析和设计方案。 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3-6人一组完成一个系统,并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形成相关文档资料。 参考资料: 1.《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第六版)(美)Roger S.Pressman著, 郑人杰马素霞白晓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第五版)(美)Roger S.Pressman著, 梅宏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3.《软件工程》(第六版)(英)Ian Sommerville著,程一剑陈霞译,机 械工业出版社 4.《软件工程》郑人杰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5.《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孙家广主编,刘强编著,高等教育出版 社

实验一:项目选择与用例图表达 目的:结合具体的项目,要求学生结合用例图和用例文本的方法将系统功 能表达清楚。 内容:项目选择、参与者确定、用例识别、用例间的关系表达,用例文本的表达 要求:能够发现任务与用例的关系、用例间的关系并准确表达、用规范的 用例文本描述用例。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Rational Rose2003、MS visio2003 实验二: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类图 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对具体项目进行类的识别和分析,并完成系统类图。 内容:识别类、确定类的属性和操作、分析类间的关系完成类图 要求:调查工作要深入,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要充分了解;结合系统的功能 进行类的分析。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Rational Rose2003 实验三: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数据流图 目的:结合具体项目,训练学生的抽象分析及分层描述问题的能力,联系 数据和功能,分层次表达系统的功能。 内容:任务分解;识别外部实体、加工、数据存储和数据流;分层次表达的方法。 要求:调查工作要深入,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要充分了解;结合系统的功能 分解进行数据流图的绘制。 开发环境和工具要求掌握:Windows200 Advanced Server、MS visio2003

软件工程实验教案网络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实验 任课教师:陈利平 所属院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教学班级:计科1301-02网络1301-03 教学时间:2015-2016 学年第2 学期 湖南工学院

课程基本信息

实验一Microsoft Visio软件的使用(选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Visio的工作环境及组成; 2.掌握用Visio软件绘制图表的基本操作; 3.能熟练全用Visio软件绘制各种较复杂的专业图表; 4.掌握各种图表文档创建方法. 二、实验环境 1.安装有Microsoft Visio 2010软件的计算机系统; 2.准备将使用Microsoft Visio 2010绘制图。 三、实验内容 1.熟悉Microsoft Visio 2010的建模环境; 2.根据教材和实验老师的演示,从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中找到一个数据流图,用Microsoft Visio将它画出。可以使用实验指导书的图1-5所示的数据流图. 3.根据教材和实验老师的演示,从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中找到一个状态图,用Microsoft Visio将它画出。可以使用实验指导书的图1-9所示的状态图。 4.根据教材和实验老师的演示,从教材或实验指导书中找到一个E-R图,用Microsoft Visio将它画出。可以使用实验指导书的图1-19所示的实体关系图。 四、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Microsoft Visio相关操作的实现。 五、实验成果 完成实验后,每人提供一份实验报告,简述Microsoft Visio的使用、特点、组成及安装要点,重点说明其建模环境及使用,至少包含三个已绘制的Microsoft Visio文件。 六、实验思考 1.反复练习Microsoft Visio绘制各种图。 实验后记: 实验一Microsoft Visio软件的使用(选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Visio的工作环境及组成;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全解

实验一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增强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学习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比热容数值和比热容关系式的方法。 3.学会实验中所用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热力学可知,气体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式为 ( )p p h c T ?=? (1)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定压流动过程中,p dQ dh M =, 此时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表示 为 p p T Q M c )(1??= (2) 当气体在此定压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气体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由下式确定 ) (1221 t t M Q c p t t pm -= (kJ/kg ℃) (3) 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 p —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吸收的热量,kJ/s 。 大气是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当湿空气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其中的水蒸汽也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要根据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来确定。如果计算干空气的比热容,必须从加热给湿空气的热量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剩余的才是干空气的吸热量。 低压气体的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为 3162741087268.41002402.41076019.102319.1T T T c p ---?-?+?-=(kJ/kgK) 式中T 为绝对温度,单位为K 。该式可用于250~600K 范围的空气,平均偏差为0.03%,最大偏差为0.28%。 在距室温不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即可近似的表示为 Bt A c p += (4) 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为 m t t t t pm Bt A t t B A dt t t Bt A c +=++=-+=? 2 21122 1 21 (5) 这说明,此时气体的平均比热容等于平均温度t m = ( t 1 + t 2 ) / 2时的定压比热容。 因此,可以对某一气体在n 个不同的平均温度t m i 下测出其定压比热容c p m i ,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

软件工程与实践

软件工程与实践 ————— 任务二:Microsoft Visio2013应用 /软件可行性分析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日期:

Microsoft Visio2013应用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的常用绘图功能。 (1)熟悉Visio的工作环境及组成 (2)掌握用Visio软件绘制图表的基本操作 (3)能熟练运用Visio软件绘制各种较复杂的专业图表 (4)掌握各种图表文档创建方法 二、实验要求 要求能够熟练运用Visio 2013软件所提供的菜单、工具、模型等制作图形或图表;能用Visio软件所提供专业图形模板,来自行绘制出专业化、高质量的图形或图表。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应用Microsoft Visio 2013设计一个基本流程图模型。为了便于快速掌握利用Microsoft Visio 2013 绘制流程图的有关用法,先介绍主界面及相关功能,逐一进行常用菜单栏和工具栏等各项功能和操作方法。 四、实验总结 通过对Microsoft Visio 2013的使用,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制图技巧和功能,由此为将来的软件设计流程图打好基础。

软件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业务应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加深对软件工程概念的理解。 (2)掌握“软件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书写格式和注意事项,明确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具体过程。 (3)掌握软件项目可行性分析中成本-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任务及要求 (1)针对“学籍管理系统”(或分组自选专题)具体实际业务应用的调查研究,进行具体的可行性分析。 (2)掌握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写的方法和步骤,明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内容和具体格式,从技术、经济、运行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撰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结合“学籍管理系统”(或分组自选专题)的实际业务应用,进行调研分析,并编写出“软件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FAR)”。 由此针对我们小组自选的专题——图书馆管理系统来制定相应的调研分析,内容如下所示: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

软件工程实验报告 姓名:冯巧 学号 实验题目: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 1、系统简介: 每天对实验室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于已彻底损坏的作报废处理,同时详细记录有关信息。对于有严重问题(故障)的要即时修理,并记录修理日期、设备名、修理厂家、修理费用、责任人等。对于急需但又缺少的设备需以“申请表”的形式送交上级领导请求批准购买。新设备购入后立即对新设备登记(包括类别、设备名、型号、规格、单价、数量、购置日期、生产厂家、购买人等),同时更新申请表的内容。 2、技术要求及限定条件: 采用C#语言设计桌面应用程序,同时与数据库MySql进行交互。系统对硬件的要求低,不需要网络支持,在单机环境下也能运行,在局域网环境下也能使用。方案实施相对容易,成本低,工期短。 一: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硬件设备,数据库,实验室设备管理软件与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组成,能够实现实验室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需要满足实验室设备管理(包括对实验设备的报废、维修和新设备的购买)、实验室设备信息查询(包括按类别进行查询和按时间进行查询)、实验室设备信息统计报表(包括对已报废设备的统计、申请新设备购买的统计和现有设备的统计)。这些功能框图如下图所示: 2、经济可行性分析 依据用户的现实需求、技术现状、经济条件、工期以及其他局限性因素等等因素,考虑到工期的长短、技术的成熟可靠、操作方便等因素,本方案具备经济可行性。

3、系统可选择的开发方案 ①方案A用C#开发系统的特点是:开发工具与数据库集成一体,可视化,开发速度较快,但数据库能够管理的数据规模相对较小。系统对硬件的要求低,不需要网络支持,在单机环境下也能运行,在局域网环境下也能使用。方案的实施相对容易,成本低,工期短。 ②方案B:以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后台数据库,该前台操作与数据库分离,也能够实现多层应用系统。系统对硬件的要求居中,特别适合在网络环境下使用,操作方便。但系统得实现最复杂,成本最高,工期也较长。 二:软件需求分析 1.软件系统需求基本描述: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设备在信息化之前,在用户系统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的增删改查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管理的地方,不适应现代的企业管理形势和资源的开发利用。 2.软件系统数据流图(由加工、数据流、文件、源点和终点四种元素组成): 1)顶层数据流图 2)二层流程图 3)总数据流图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程热力学 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 P-V-T 关系 一、实验目的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掌握CO 2的p-v-t 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 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CO 的p-v-t 关系。在P-V 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 C)、临界温度 (t=31.1 C)和高于 临界温度(t=50 C)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 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 测定CQ 在低于临界温度(t=20 C 、27C )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与图四中的t s -p s 曲线比较。 3、 观测临界状态 (1) 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 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 测定CQ 的p c 、V c 、t c 等临界参 数,并将实验所得的 V c 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 德瓦 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三、实验设备及原理 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 示)。 1、 2、 3、 和技巧。 4、 图一 试验台系统图

蛍渥水 H -------------------------------- * CU J空间 承压玻璃 4” 十一 Ezz E力油 高压容器 图二试验台本体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1—高压容器;2 —玻璃杯;3 —压力机;4—水银;5—密 封填料;6—填料压盖;7 —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杯;9—CQ空间;10—温度计。、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F( p,v,t)=0 或t=f(p,v) (1)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Q的p-v-t关系,从而找出CQ的p-v-t关系。 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 先装了CQ气体的承压玻璃管,CQ被压缩,其压力和容器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器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由装在压力台上的压力表读出(如要提高精度,可由加在活塞转盘上的平衡砝码读出,并考虑水银柱高度的修正)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读 出。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均匀、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四、实验步骤 1、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 2、恒温器准备及温度调节: (1)、入恒温器内,注至离盖30?50mm检查并接通电路,开动电动泵,使水循环对

软件工程实验指导书(2016年修订)

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实验》指导书 编写:梁早清朱凯严尚维林毅申 完成人信息 学号姓名主要角色和任务比重 朱凯2016年修订 分组至少3人至多4人。 备注:此文档仅作为《软件工程》实验指导用,其他课程的文档模板请根据其他老师提供的模板撰写。

软件工程实验课实验说明 本实验指导书是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指导书,目的在于让同学们通过这些实验,体会软件开发的过程(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和测试计划)。老师们试图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易实现的软件系统,让同学们分阶段完成需求分析、体系结构设计、部件级设计等设计和功能测试的工作,并完成相应的文档。同学们之间根据规范相互评审每一阶段的文档,过后老师再统一评讲。以此让同学们加深对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功能测试的方法的理解。(特别指出:因课时所限,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不在本实验课上讨论,学院另外开设有《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课程。) 题目如下: 一、软件系统需求的文本描述 《课程成绩管理系统》提供一个方便我校任课老师管理学生成绩的小型软件系统。该系统为教师提供方便的成绩管理功能,也为学生提供查询成绩的功能。系统描述如下:学生的成绩包含以下4个部分:课堂点名成绩、课堂考试成绩、课后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成绩评判标准和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如下: 1.课堂点名3次,每次点名没有到的不得分(即记0分),到了的100分。第一次点 占总成绩的1%,第二次和第三次各占总成绩的2%,课堂点名占总成绩的5%; 2.课堂考试3次,每次满分100分,具体成绩由老师给出。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占 总成绩的7%,第三次占总成绩的6%,共20%; 3.课后作业3次,每次满分100分,具体成绩由老师给出。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占 总成绩的8%,第三次占总成绩的9%,共25%; 4.期末考试试卷满分100分,占总成绩的50%。 教师能通过成绩管理软件来管理学生的成绩,包含添加、删除、修改、查看、统计学生的成绩。各个功能具体描述如下: 1.添加学生成绩:填写学号,点击添加,然后在添加界面上录入对应学生的第一次点 名、第二次点名、第三次点名、第一次课堂考试、第二次课堂考试、第三次课堂考 试、第一次课后作业、第二次课后作业、第三次课后作业,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点

(上课)软件工程实验一

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导论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8年 2 月 24 日 实验名称分析系统业务流程和绘制系统业务流程图 实验目的: 1、掌握结构化分析方法 2、掌握业务流程分析方法和业务流程图的绘制 实验内容: 任务一绘制系统业务流程图 试绘制工资管理系统的系统流程图,根据系统流程图的符号说明仔细理解如图含义: 任务二分析系统业务流程和绘制系统业务流程图 案例一:总务办公管理系统

系统简介:某单位准备开发一个购买办公用品和设备的总务办公管理系统。办公用品的购买申请由各科室提出,由负责总务工作的办公室统一收集。其中,购买申请的金额低于500元(含500元)可以由总务办公室直接审批,而高于500元的购买申请由机构主管领导审批,批准的购买申请形成采购清单由采购员负责购买,同时应记录每次实际购买清单,进行入账。在提出购买申请时要包括下述数据:申请单位、物品名称、物品数量、预计价格、物品用途等。每次购买完成后应记录以下数据:物品名称、物品数量、价格、总金额、购买日期、经办人等。 案例二:火车票预订系统 系统简介:某高校后勤集团为了学生寒暑假返乡,办理代学生预订返乡火车票事务,订票必须提前三天办理,后勤订票处提前三天向火车站办理购票事务。订票处使用一台微机处理订票后购票事务,学生订票一次称为一个事务,由订票员将其输入在微机中,系统核实订单后,将订票信息记录放在订票库中。系统每天打印预订三天的购票单,并更新订票库。 请对以上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后,绘制出该系统的系统流程图。 实验原理: 系统流程图是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绘系统里面的每个部件(程序、文件、数据库、表格、人工过程等等)。表达的是信息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 系统业务流程图的符号: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完整版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 *** 本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沈维道、蒋智敏、童钧耕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手册: 严家騄、余晓福着,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图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 实验指导书: 华北电力大学动力系编,热力实验指导书,2001 参考书: 曾丹苓、敖越、张新铭、刘朝编,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王加璇等编着,工程热力学,华北电力大学,1992年。 朱明善、刘颖、林兆庄、彭晓峰合编,工程热力学,清华大学出版,1995年。 曾丹苓等编着,工程热力学(第一版),高教出版社,2002年 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美]M.C. 波特尔、C.W. 萨默顿着郭航、孙嗣莹等 译,工程热力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 何雅玲编,工程热力学精要分析及典型题精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 概论(2学时) 1.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从人类用能的历史和能量转换装置的实例中认识理解:热能利用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本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乃至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 2. 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0-1 热能及其利用(0.5学时) 0-2 热力学及其发展简史(0.5学时) 0-3 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0.2学时) 0-4 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0.8学时) 3. 重点难点 工程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本课程四大部分(特别是前三大部分)之联系;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4.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热力学基本定律的建立;热力学各分支;本课程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各自的任务及联系;有关工程热力学及其应用的网上资源。 5.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视频片段 6.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软件工程实践报告

软件工程实践报告设计题目:商品销售统计 学校:南昌航空大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邱天 完成日期: 2014年2月19日

摘要 商品销售统计系统程序设计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得企业生产、库存和销售能够有利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利用该系统可以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及时掌握时常动态和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对员工销售额的统计。销售统计系统是一个商品企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销售统计系统应该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 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员工信息及业绩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关键字:计算机技术、提高效益、日渐成熟、不可或缺。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品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量

也成倍增加,面对着庞大的信息量,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会导致商品销售管理上的混乱,人力与物力过多浪费,用于支付职员的工资不断增加,从而使各大商品经销商的负担过重,影响整个销售部门的运作和控制管理,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合理、有效,规范和实用的商品销售管理系统,对欲要销售的商品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本系统开发的总设计目标是实现商品经销商对商品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管理,实现对所经销商品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一章课设设计目的与要求 目的 《Visual 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此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以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通过完成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设计题目的编写、调试、运行工作,进一步掌握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编程技巧,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在下述各方面的能力应该得到锻炼:(1)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所学专业课程《Visual 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面考核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实际业务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最终目的。 (3)利用所学知识,开发小型应用系统,掌握运用C++语言编写调试应用系统程序,训练独立开发应用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综合能力。(4)对于给定的设计题目,如何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 (5)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6)进一步掌握在集成环境下如何调试程序、修改程序和程序的测试。

二氧化碳PVT实验指导书

第七章工程热力学综合实验 实验1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和临界状态时气液突变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加深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的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二氧化碳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 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部分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简单可压缩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 间有确切的关系,可表示为: (,,)=0 (7-1-1) F p v T 或 =(,)(7-1-2) v f p T 在维持恒温条件下、压缩恒定质量气体的条件下,测量气体的压力与体积是实验测定气体p-v-T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1863年,安德鲁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等温压缩过程,阐明了气体液化的基本现象。 当维持温度不变时,测定气体的比容与压力的对应数值,就可以得到等温线的数据。 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有气、液相变的直线段,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正双曲线,任何时候也不会出现直线段。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上,实际气体的等温线才逐渐接近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所以,理想气体的理论不能说明实际气体的气、液两相转变现象和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的临界压力为73.87b a r (7.387M Pa ),临界温度为31.1℃,低于临界温度时的等温线出现气、液相变的直线段,如图1所示。30.9℃是恰好能压缩得到液体二氧化碳的最高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的等温线具有斜率转折点,直到48.1℃才成为均匀的曲线(图中未标出)。图右上角为空气按理想气体计算的等温线,供比较。 1873年范德瓦尔首先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提出修正。他考虑了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p a v v b R T + -=2 (7-1-3) 或写成 pv bp RT v av ab 3 2 -++-=() (7-1-4) 范德瓦尔方程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气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式(7-1-4)表示等温线是一个v 的三次方程,已知压力时方程有三个根。在温度较低时有三个不等的实根;在温度较高时有一个实根和两个虚根。得到三个相等实根的等温线上的点为临界点。于是, 临界温度的等温线在临界点有转折

软件工程实验指导书71436

软件工程实验指导书 南昌航空大学信工学院 2010年01月

目录 实验1 用PowerDesigner建模工具绘制数据流图 (4) 1 实验环境 (4) 2 实验目的 (4) 3 实验内容 (4) 4 实验要求 (4) 5 实验步骤 (4) 实验2 用PowerDesigner建模工具设计数据库 (6) 1 实验环境 (6) 3 实验内容 (7) 4 实验要求 (7) 5 实验步骤 (7) 实验3 用Microsoft Visio工具设计用户界面 (12) 1 实验环境 (12) 2 实验目的 (12) 3 实验内容 (12) 4 实验要求 (12) 5 实验步骤 (12) 实验4 用Rational Rose绘制用例图 (16) 1 实验环境 (16) 2 实验目的 (16) 3 实验内容 (16) 4 实验要求 (16) 5 实验步骤 (17) 实验5 用Rational Rose工具绘制类图 (20)

1 实验环境 (20) 2 实验目的 (20) 3 实验内容 (20) 4 实验要求 (20) 5 实验步骤 (20)

实验1 用PowerDesigner建模工具绘制数据流图1 实验环境 Windows 2000、Sybase公司的Power Designer应用软件 2 实验目的 1)了解Power Designer工具软件的组成及功能 2)掌握Power Designer中的Process Analyst(PA)模块的建模方法及 其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内容 1)设计数据流图(DFD) 2)利用外部实体、过程处理、数据流及数据存储绘制数据流图。 4 实验要求 建立一个PAM(Process Analyst Model)的应用实例。 为方便旅客,某航空公司拟开发一个机票预定系统。旅行社把预定机票的旅客信息(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身份证号码、旅行时间、施行目的地等)输入该系统,系统为旅客安排航班,印出取票通知和帐单,旅客在飞机起飞前一天凭取票通知单和帐单交款取票,系统校对无误即印出机票给旅客。 绘制该机票预定系统的数据流图。注意:功能分解的细化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该实验中分解到第三层止。 5 实验步骤 数据流图是系统处理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心问题是把功能逐层分解为多个子功能。 1)建立根处理模型 S1:在Windows桌面上双击Process Analyst程序图标,打开Process Analyst应用程序。

实验指导书(二氧化碳PTV关系测定)

二氧化碳P、V、T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目的 (1)学习在准平衡状态下,测定气体三个基本状态参数关系的方法。 的临界参数。 (2)观察在临界状态附近汽液两相互变的现象,测定CO 2 (3)掌握活塞式压力计及恒温器等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2.要求 (1)牢固树立热力学平衡态的概念,通过实验掌握系统的划分,明确热力学三 个基本状态参数的含义和特性以及它们和平衡态之间的关系。 (2) 能描述临界现象,懂得临界参数的含义。 (3) 充分理解准静态过程、准静功、简单热力系、状态方程和状态参数坐标图。 二、实验原理 在准平衡状态下,气体的绝对压力p、比容v和绝对温度T之间存在某种确定的函数关系,即状态方程 F p v T= (,,)0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具有最简单的形式: = pv RT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比较复杂,目前尚不能将各种气体的状态方程用一个统一的形式表示出来,虽然已经有了许多在某种条件下能较好反映p、v、T之间关系的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因此,具体测定某种气体的p、v、T关系,并将实测结果描绘在平面的坐标图上形成状态图,乃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研究气体工质热力性质的方法。 因为在平面的状态图上只能表达两个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所以具体测定时有必

要保持某一个状态参数为定值,本实验就是在保持绝对温度T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 三、实验设备 本实验装置所测定的气体介质是二氧化碳。 整套装置由试验台本体、测温仪表、活塞式压力计和恒温器四大部分所组成,其系统示意图见图一 图一试验台系统图 试验台本体的结构如图二所示。

图二试验台本体 1—高压容器 2—玻璃杯 3——压力油 4——水银 5—填料压盖 空间 10——温度计6—密封填料 7—恒温水套 8—承压玻璃 9—CO 2 它的工作情况可简述而下: 由活塞式压力计送来的压力油首先进入高压容器,然后通过高压容器和玻璃 杯之间的空隙,使玻璃杯中水银表面上的压力加大,迫使水银进入预先灌有CO 2 气体受到压缩。如果忽略中间环节的各种压力气体的承压玻璃管,使其中的CO 2 损失,可以认为CO 气体所受到的压力即活塞式压力计所输出的压力油的压力, 2 气体的其数值可在活塞式压力计台架上的压力表中读出。至于承压玻璃管中CO 2 容积,则可由水银柱的高度间接测出(下面还将详细述及)。 承压玻璃管外还有一个玻璃套管,其上下各有一个接头,分别用橡皮管与恒

软件工程课程实践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计算机科学系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软件工程 年级: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00 学号:000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目录列表

实验一工具软件VISIO的使用 实验地点:计科系微软实验室1(B301) 实验时间:2011.9.9 星期五 实验目的:熟悉工具软件VISIO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程序流程图的画法 实验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程序流程图,利用VISIO软件画出这个程序流程图。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定义一个包含选择和循环语句的程序,利用VISIO软件画出相应的程序流程图。 实验指导:求有N个元素的一维数组A(I)中的最大值MAX的编程思路: 1.定义整型变量N、I,定义数组A(N),定义最大值MAX. 2.MAX和I的初始值0; 3.程序执行循环语句,循环条件为(0<=I

(上课)软件工程实验一

实验指导书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导论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8年 2 月 24 日

系统简介:某单位准备开发一个购买办公用品与设备的总务办公管理系统。办公用品的购买申请由各科室提出,由负责总务工作的办公室统一收集。其中,购买申请的金额低于500元(含500元)可以由总务办公室直接审批,而高于500元的购买申请由机构主管领导审批,批准的购买申请形成采购清单由采购员负责购买,同时应记录每次实际购买清单,进行入账。在提出购买申请时要包括下述数据:申请单位、物品名称、物品数量、预计价格、物品用途等。每次购买完成后应记录以下数据:物品名称、物品数量、价格、总金额、购买日期、经办人等。 案例二:火车票预订系统 系统简介:某高校后勤集团为了学生寒暑假返乡,办理代学生预订返乡火车票事务,订票必须提前三天办理,后勤订票处提前三天向火车站办理购票事务。订票处使用一台微机处理订票后购票事务,学生订票一次称为一个事务,由订票员将其输入在微机中,系统核实订单后,将订票信息记录放在订票库中。系统每天打印预订三天的购票单,并更新订票库。 请对以上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后,绘制出该系统的系统流程图。 实验原理: 系统流程图就是描绘物理系统的传统工具。就是用图形符号以黑盒子形式描绘系统里面的每个部件(程序、文件、数据库、表格、人工过程等等)。表达的就是信息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 系统业务流程图的符号:

基本符号 系统符号实验过程与结果: 一、操作步骤: 1.运行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10

2.选择流程图中的基本流程图模板 3.用鼠标选拉图标进行绘图 二、实验结果: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学院 2009年5月19日

目录 一、气体定压比热测量实验 (3) 二、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验 (6)

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设备与测量原理。 2、熟悉本实验中的温度测量、压力测量、热量测量、流量测量的方法。 3、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4、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 实验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主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比热仪主体如图2所示。

流后流出。在此过程中,分别测定:室温;空气在流量计进口处的干、湿球温度(t 1,t 1w );气体经比热仪主体的出口温度(t 2);每流过10L 空气所需的时间(τ);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以及实验时相应的大气压(B )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 )。有了这些数据,并查用相应的物性参数,即可计算出被测气体的定压比热(c pm )。 气体的流量由调节阀控制,气体出口温度由输入电热器的功率来调节。本比热仪可测300℃以下的定压比热。 三、实验内容 开启风机,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调节电热器的输入功率,根据测得的室温;空气在流量计进口处的干、湿球温度(t 1,t 1w );气体经比热仪主体的出口温度(t 2);每流过10L 空气所需的时间(τ);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以及实验时相应的大气压(B )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 )等数据,并查用相应的物性参数,计算出被测气体的定压比热(c pm )。 四、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将U 型管(测量压力)安装好,将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开动风机,旋转调节阀,读出每10L 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 3、调节电热器功率至某值[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τt W ?≈12,式中:W 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W );Δt 为进出口温度差(℃)——可假设从25℃加热到200℃,取n 个间隔,预估出Δt ];τ为每流过10L 空气所需的时间(s )],连续加热进入设备的空气,记录加热后的出口温度。 4、需要记载的数据:室温t 0;比热仪进口干、湿球温度——即流量计的进口温度(t 1,t 1w ,℃);连续变化的出口温度(t 2,℃);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B ,mmHg )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 ,mmH 2O );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W )。 5、根据流量计进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焓湿图查出含湿量(d ,g /kg (a )),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622 1/622 w d r d = + 6、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kcal /s ): 3 4.186810W Q = ? 7、干空气质量流量(kg /s )为:

软件工程的实践报告

软件工程的实践报告 软件工程的实践报告 一、实习目的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让我了解一些实际的工作情况。对我在正式工作前有很重要的意义,不论是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以及实际中的人际关系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让我在正式工作前有了一笔很珍贵的经验。 这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了解整个软件的制作过程,以及各个环节中的细节,当学会了这些环节后,再用学到的知识来完成一个公司给我们安排的一个项目。我分到的项目名称是《诊所管理系统》,这个项目我们将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将其完成,以模拟实际软件制作的过程,尽最大程度的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能力。为真正的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让我们可以在实习过后的正式工作中,有准备的去面对。 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了解实际项目的制作,并初步的理解各个环节的意义。而让我们用项目进行实际制作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项目制作中各个流程的意义以及项目制作过程中的团队是如何合作的。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 我所实习的单位是校企合作埃森哲信息技术(大连)有

限公司的软件开发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外包服务工作,按照客户的需求制作成相应的软件,所以我们需要对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都较熟悉,这样才能应对客户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制作出更好的软件以满足客户们的需求。 因为刚实习的原因,所以我的职位是软件助理工程师,时间的具体安排是实际项目制作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实习时间为8个星期。本来实习的地点是在公司的,后来因为公司的内部原因,将我们的实习地点改为学校内部实习,每天的时间和正式上班相同。早8晚5,每周六周日休息。 整个实习的实际流程前面已经说过,八周的实际项目制作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具体的每周任务、实际工作内容、以及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会根据不同的环节也有所不同。但总体的目标就是让我们了解实际工作中软件的制作流程,以及各个流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和注意点,并用实际的项目让我们进行练习。 三、实习过程 上面已经介绍了个整个实习的任务以及目的,下面将详细介绍整个实习的流程,并对每个流程的细节加以详细说明。 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周:将对该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集体巩固复习。将一些已经生疏的知识巩固巩固,以备项目中的不时之需。在实习的第一天企业的经理就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软件工

热工学实验指导书

《热工学》实验指导书 高寿云编 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 2011年10月5日

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是工程热力学的基本实验之一。实验中涉及温度、压力、热量(电功)、流量等基本量的测量;计算中用到比热及混合气体(湿空气)方面的基本知识。本实验的目的是增加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以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体比热测定基本原理和构思。 2)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比热公式的方法。 4)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装置 1)整个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共四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2)比热仪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1一进口温度计;2一多层杜瓦瓶;3一电热器;4一均流网;5一绝缘垫;6一旋流片;7一混流网;8一出口温度计。 3)空气(也可以是其它气体)由风机经流量计送人比热仪本体,经加热、均流、旋流、混流、测温后流出。气体流量由节流阀控制,气体出口温度由输入电热器的电压调节。 4)该比热仪可测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 三、测量与计算 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 o t)和湿球温度(w t)。 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压,使出口温 度升高至予计温度C可以根据下式予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τt E ? ≈12。式中W为电功率(瓦); t?为进出口温度差(℃);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时间(秒))。 4)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当时应大气压力(B,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h ?,毫米水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