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关于无机生油说——介绍无机生油说的主要观点和二元论,以开阔油气成因思路。

天然气的成因与相关类型——集中讨论天然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

烃源岩与油气地球化学对比,是基于油气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阐述烃源岩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研究。

(石油工程专业对未熟-低熟油和无机生油可略,对有利油气形成的地质环境要适当补习沉积环境方面的知识)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成因假说一直存在有机起源和无机起源两大学派,油气工业飞速发展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的主导理论是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即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系统掌握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理论体系及油气形成机理。也要知晓存在未熟-低熟油和无机成因天然气。了解天然气与石油在成因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天然气的四种主要成因类型,掌握其鉴别标志。重点阐述当今油气成因主流理论-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对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及其生化组分,促使其向油气转化的因素及油气演化的阶段性,以及有利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或环境,必须讲清讲透。本章涉及的概念、术语、参数较多,干酪根、地温梯度、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液态窗口、有机碳、H/C原子比、

O/C原子比、氢指数、氧指数、Ro、OEP值等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教学目的:认识地下油气的储集空间及储集岩的基本特性,主要储集岩类型;明确地下油气得以保存下来不致向上逸散所必需的盖层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储层的储集物性——孔隙性和渗透性;盖层的封盖机理。难点是主要储集岩相带、孔隙成因类型及孔隙演化史研究;这需要扎实的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储集层和盖层概述,包括定义、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储集岩的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解析孔隙性和渗透性及其度量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包括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孔隙结构的概念及主要孔隙结构参数。

各种储集岩类型及其孔隙发育演化特征;介绍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孔隙成因类型及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简略介绍储集层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

要求学生了解储集层和盖层与油气的关系-都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掌

握储、盖层的概念。了解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基本特性,理解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同度量参数的概念及其与储渗油气的关系,掌握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基本掌握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主要特征。了解盖层的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浓度封闭机理,重点掌握物性封闭机理及岩性特征;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对储、盖层要求的差别。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教学目的:认识地下可供油气聚集形成矿藏各种场所-盛装油气天然容器,分析了解其成因,学会评价圈闭和油气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要素和大小度量。难点是各种圈闭类型空间概念的建立和作图识图,要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课堂讨论和

练习。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包括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和度量等。

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形成、特征及其图示。

(石油工程专业要适当补习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圈闭和油气藏概念,理解地下圈闭何以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道理;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所涉及各参数的含义。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依据-以成因划分大类,封闭条件(因素)划分亚类,无论何种圈闭类型,储集

层和盖层都是形成圈闭的必要条件,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特征(包括成因和封闭条件的差别)。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平面图(构造等值线图)与剖面图结合识别圈闭类型及圈闭范围。着重介绍构造圈闭和油气藏与地层圈闭油气藏各亚类的成因、构成条件及其特征;构造圈闭中的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是学习和理解其它各类圈闭的基础,应重点详细介绍。

第五章油气运移

◆教学目的:油气运移是油气从生成时的高度分散状态到大量聚集起来形成可供开采的矿藏的必经过程;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

少的重要环节。没有油气运移就没有油气藏,本章的内容是下一章油气藏形成

的基础,是联系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藏的纽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机理。难点是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和路径,二次运移中的浮力与水动力方向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运移概述,包括概念和与不同油气成因观点相联系的各种油气运移机理。

基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油气运移机理,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时间、相态、动力、路径、距离等。

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了解初次运移运移和二次运移可能存在的相态,理解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阻力、主要相态的相同与通道、动力差异的原因在于目标结果(成藏)的一致与环境条件的不同;掌握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主要相态、通道、动力因素及其运移机理以及水动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两重性。并通过了解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变化联系第二章的油源对比,加深对其参数选取应考虑运移因素的理解。油气运移是与油气生成理论紧密相联的,回顾第二章油气成因现代概念有机质的分布状态,说明油气生成的初始状态与油气藏的显著差别,阐述油气运移是形成油气藏的必经过程。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教学目的:如果说前面各章的内容是纲,这一章就是领。本章内容实质

上是前面各章内容的综合链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成藏条件、油气在圈闭中的分布规律和引起油

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难点是成藏时间的推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油气源、运移、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其相互配置等。

油气聚集成藏机理——油气在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中的聚集过程和油气在

圈闭中的分布规律。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和油气再聚集(再分布)的条件。

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是生储盖组合(评价)和圈闭的有效性条件。掌握油气聚集机理及规律和差异聚集的概念及条件。了解致使油气藏破坏的因素,油气藏破坏的形式、程度及结果,历史地看待和分析油气成藏。前面几章实际上是阐述了油气成藏条件的各个环节,本章是汇总,归纳总结油气成藏条件,阐述油气的成藏过程,包括单一圈闭内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其内容主要是油气生成经运移进入圈闭后油气的充注与按密度分异调整其在圈闭中的位置,达成相对稳定状态的过程。总的要求是建立油气藏形成的整体概念。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含油气系统

◆教学目的:是在前面各章已建立起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基

础上,将这一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纳入综合的实际地质环境具体应用。考虑实

际的地质条件,学会分析和解决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含油气盆地的相关概念及地壳中的各级含油气单元。难点是对含油气系统的认识,特别是复合含油气系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含油气盆地,包括概念、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分类、形成条件及盆地内不同大小级别的油气聚集单位以及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等;

含油气系统,包括概念的提出、含义、地质要素及其研究的技术方法等。本章是运用前面各章建立起来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分析一个沉积盆地之所以能成为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在认识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意义(地位)的基础上,了解地壳中各级油气聚集单元的含义。含油气系统实质上是应用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着重于建立概念,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地质要素、成藏作用因素、关键时刻等)。

作业习题

??1、The main tasks of petroleum geology are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as well.

??2、Petroleum: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complex of hydrocarbon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edimentary r ocks of Earth’s crust. 或Petroleum is a

flammable organic ore in pore space of rock underground ,whose main

components is liquid hydrocarbon . Petroleum is mixtures of hydrocarbons.

??3、Petrographic criteria for secondary porosity are: Partial dissolution,

molds,inhomogeneity of packing,oversized pores and floating grains,elongate pores,corroded grains,honeycombed grains,fractured grains.

??4、油气聚集作用:油气在圈闭中受阻滞,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

油气聚集作用。

??5、镜质体反射率:镜质体是一种常见的有机质煤岩组分,它是由一些

被链绞合的缩合芳环束组成,随温度的升高,芳环束逐渐结合成更大的缩合

芳香页片。伴随缩合芳香页片的加大定位排列的增强,就引起反射率的升高,因此可用镜质体反射率的高低判断有机质成熟度。

??6、次生孔隙:指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受成岩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控制

形成的孔隙。

??7、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指主要受不整合面遮挡所形成的圈闭。

??8、储集岩:凡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透的岩石(层)

称储集岩(层),它是构成圈闭和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

??9、门限温度:油气开始大量生成时的温度,一般是50~60度。

??10、干酪根:通常将岩石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

的有机组分定义为干酪根(Kerogen)。

??11、排驱压力:压汞实验中,汞样开始大量注如岩样中的压力。

??12、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自源岩中排出并进入邻近运载层以后沿储层、

断层、裂缝、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

??13烃源岩: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

沉积岩。

??14、含油气盆地:曾经或现在有过油气生成并且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藏

的盆地都叫做含油气盆地。

??15、石油密度和粘度均是地下低于地表,因地下压力高,溶解气多,石

油密度和粘度都随溶解气增加而降低。天然气密度和粘度都是地下高于地表,因地下压力大,气体可压缩,天然气的密度和粘度都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地下温度效应低于压力效应。

??16、干酪根是指沉积

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

有机溶剂的那一部分分散有

机物质。

蒂索将干酪根划分为三类:

Ⅰ型:H/C原子比高,O/C原

子比低(H/C>1.5,O/C<0.1);

Ⅲ型:H/C原子比低,O/C原

子比高(H/C<1.0,O/C>0.15);

Ⅱ型介于上二种之间。

Ⅰ型主要生成石油,偶尔成煤;

Ⅲ型干酪根主要成煤,少量生气,成油意义大的主要为Ⅰ型,次为Ⅱ型。

??17、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特点: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2

储集空间类型:a、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为辅。b、溶洞:由于碳酸岩盐易溶解,故易形成溶蚀孔洞,同时由于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易形成较多的次生孔隙。c、裂缝:由于碳酸岩盐质脆,故构造因素易使碳酸岩盐形成裂缝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和储集空间。故主要有:晶间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溶孔、溶洞、裂缝等。3影响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成因类型。沉积作用沉积作用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使孔隙水大量排出,孔隙明显减少。成岩后生作用胶结作用可导致孔隙度减少,重结晶作用与白云石化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孔隙度,改善储集性能,此外,溶蚀作用能在碳酸岩盐中形成溶孔、溶洞,可改善其性能。构造因素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易使质脆的碳酸岩盐储层产生裂缝,从而其孔渗性都有明显的改善。

??18、差异压实背斜有何特点:背斜幅度由浅→深,幅度增加(由深至浅

减少);背斜隆起幅度与顶部或翼部泥质岩含量有关;多为宽缓、两翼对称的背斜。

??19、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1)游离的油、气相,油相和气相;(2)

乳浊溶液;(3)胶聚溶液;(4)真溶液;(5)气体溶液;(6)分子扩散。

??20、二次运移的阻力、动力、通道:主要阻力,毛细管力;主要动力,

浮力;水动力的双重性;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

??21、致使圈闭破坏导致油气藏破坏的因素主要有构造运动(包括断层活

动)、侵蚀作用、剌穿作用和岩浆活动;致使油质变化而遭受破坏的因素有氧化变质(水洗)作用和热变质作用。

??22、油气藏形成的条件:(1)有足够的油气源;(2)有利于油气运移的

通道;(3)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4)有与油气形成时间配套的圈闭条件;

(5)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

??23、勾绘出下图中最大圈闭范围。

??

??24、画一幅表示无闭合高度的鼻状构造背景下形成圈闭的平面示意图

(勾绘出圈闭范围)。

??25、热力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热膨胀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之

一;粘土矿物脱水需要一定的温度(100--120℃附近);温度不利于形成异常高压;有机质转化排除甲烷气有利于增强气热效应;热力场方向决定了油气运移的总体方向。

??26、进行古构造发育史分析需要哪些原始资料?该区地层及沉积厚度资

料;地层的沉积速率资料;主要岩相分布资料;岩浆活动资料;断裂及褶皱分布资料;横剖面图;有关构造图。

??27、比较结晶基底与沉积盖层石油地质特点:油气绝大部分分布在沉积

盖层中;生油岩来自于沉积盖层,基岩油气来自于沉积盖层;沉积盖层储层特征多样,而基岩中储层主要以裂缝和次生孔隙为主;沉积盖层圈闭多样,而结晶基底圈闭以不整合面下的潜山型圈闭为主;由于不整合形成上下不协调现象。

??28、简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任务和内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主

要任务:阐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主要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3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

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

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

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

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

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

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

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关于无机生油说——介绍无机生油说的主要观点和二元论,以开阔油气成因

思路。

?天然气的成因与相关类型——集中讨论天然气的来源及成因类型。

?烃源岩与油气地球化学对比,是基于油气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阐述烃源岩

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油气藏中油气的来源研究。

?(石油工程专业对未熟-低熟油和无机生油可略,对有利油气形成的地质环

境要适当补习沉积环境方面的知识)

?要求学生了解油气成因假说一直存在有机起源和无机起源两大学派,油气工

业飞速发展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的主导理论是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即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系统掌握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理论体系及油气形成机理。也要知晓存在未熟-低熟油和无机成因天然气。了解天然气与石油在成因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理解天然气的四种主要成因类型,掌握其鉴别标志。重点阐述当今油气成因主流理论-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对形成油气的原始物质及其生化组分,促使其向油气转化的因素及油气演化的阶段性,以及有利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或环境,必须讲清讲透。本章涉及的概念、术语、参数较多,干酪根、地温梯度、门限温度、门限深度、液态窗口、有机碳、H/C原子比、O/C原子比、氢指数、氧指数、Ro、OEP 值等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

?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教学目的:认识地下油气的储集空间及储集岩的基本特性,主要储集岩类型;

明确地下油气得以保存下来不致向上逸散所必需的盖层条件。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储集层和盖层概述,包括定义、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储集岩的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解析孔隙性和渗透性及其度量参数-孔

隙度和渗透率,包括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介绍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孔隙结构的概念及主要孔隙结构参数。

?各种储集岩类型及其孔隙发育演化特征;介绍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

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孔隙成因类型及影响孔隙发育的因素。简略介绍储集层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盖层的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

?要求学生了解储集层和盖层与油气的关系-都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掌

握储、盖层的概念。了解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基本特性,理解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不同度量参数的概念及其与储渗油气的关系,掌握从不同角度的孔隙分类及其类型。基本掌握碎屑岩储集层和碳酸盐岩储集层这两类主要储集层的主要特征。了解盖层的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和浓度封闭机理,重点掌握物性封闭机理及岩性特征;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对储、盖层要求的差别。

?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教学目的:认识地下可供油气聚集形成矿藏各种场所-盛装油气天然容器,

分析了解其成因,学会评价圈闭和油气藏。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包括概念、构成要素、分类和度量等。

?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形成、特征及其图示。

?(石油工程专业要适当补习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圈闭和油气藏概念,理解地下圈闭何以能够聚集并保存油气的

道理;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所涉及各参数的含义。了解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依据-以成因划分大类,封闭条件(因素)划分亚类,无论何种圈闭类型,储集层和盖层都是形成圈闭的必要条件,掌握圈闭和油气藏各主要类型的特征(包括成因和封闭条件的差别)。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平面图(构造等值线图)与剖面图结合识别圈闭类型及圈闭范围。着重介绍构造圈闭和油气

藏与地层圈闭油气藏各亚类的成因、构成条件及其特征;构造圈闭中的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是学习和理解其它各类圈闭的基础,应重点详细介绍。

?

?第五章油气运移

?教学目的:油气运移是油气从生成时的高度分散状态到大量聚集起来形成可

供开采的矿藏的必经过程;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没有油气运移就没有油气藏,本章的内容是下一章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是联系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油气藏的纽带。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运移概述,包括概念和与不同油气成因观点相联系的各种油气运移机理。

?基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油气运移机理,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时间、

相态、动力、路径、距离等。

?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概念及其与油气成藏

的关系;了解初次运移运移和二次运移可能存在的相态,理解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阻力、主要相态的相同与通道、动力差异的原因在于目标结果(成藏)的一致与环境条件的不同;掌握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主要相态、通道、动力因素及其运移机理以及水动力在二次运移中的两重性。并通过了解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的变化联系第二章的油源对比,加深对其参数选取应考虑运移因素的理解。油气运移是与油气生成理论紧密相联的,回顾第二章油气成因现代概念有机质的分布状态,说明油气生成的初始状态与油气藏的显著差别,阐述油气运移是形成油气藏的必经过程。

?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与破坏

?教学目的:如果说前面各章的内容是纲,这一章就是领。本章内容实质上是

前面各章内容的综合链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油气源、运移、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

其相互配置等。

?油气聚集成藏机理——油气在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中的聚集过程和油气在

圈闭中的分布规律。

?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和油气再聚集(再分布)的条件。

?要求学生掌握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重点是生储盖组合(评价)和圈闭的

有效性条件。掌握油气聚集机理及规律和差异聚集的概念及条件。了解致使

油气藏破坏的因素,油气藏破坏的形式、程度及结果,历史地看待和分析油气成藏。前面几章实际上是阐述了油气成藏条件的各个环节,本章是汇总,归纳总结油气成藏条件,阐述油气的成藏过程,包括单一圈闭内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其内容主要是油气生成经运移进入圈闭后油气的充注与按密度分异调整其在圈闭中的位置,达成相对稳定状态的过程。总的要求是建立油气藏形成的整体概念。

?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含油气系统

?教学目的:是在前面各章已建立起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将这一理论体系或基本原理纳入综合的实际地质环境具体应用。考虑实际的地质条件,学会分析和解决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含油气盆地,包括概念、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分类、形成条件及盆地内不

同大小级别的油气聚集单位以及含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等;

?含油气系统,包括概念的提出、含义、地质要素及其研究的技术方法等。

?本章是运用前面各章建立起来的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分析一个沉积盆地之所

以能成为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在认识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意义(地位)的基础上,了解地壳中各级油气聚集单元的含义。含油气系统实质上是应用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基本原理的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着重于建立概念,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地质要素、成藏作用因素、关键时刻等)。

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大学专业解析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田开发工程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油气田开发工程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所谓油气田开发,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试验,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从油气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订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气田进行建设和投产,使油气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直至开发结束。 石油与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战略资源,如何提高已探明储量的采出程度是高效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环节。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地质特点,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开发方案和开采措施,以实现油气藏的高效开采。目前,油气田开发事业已发展成为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起来的综合工业部门,成为整个石油工业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2、研究方向 油气田开发工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02油气田开发理论与系统工程03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04提高采收率与采油化学05非常规油气能源开采理论与技术。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应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和必要地质学、油藏工程等基本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系统地掌握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基本

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油气田开发工程理论与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应用相关的测试设备和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具备应用开发理论和综合技术提出合理开发对策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工作。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③302数学二④823油气田开发综合(I)或824油气田开发综合(II) (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 二、就业前景 油田开发工程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工业,是个综合应用多学科的巨大工程。它主要涉及地质、物探、钻井、采油、油藏、储运、经济、管理、水电和土建部门等,因此就业面比较广。目前,我国深水石油勘探开发尚处在起步的阶段,其未来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就业前景一般来说较好。例如,中国石油大学的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从就业上来说,世界的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埃克森美孚等)、中国的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中化)每年都会抢先去校园开大型招聘会,签约率极高,就业前景很好。 三、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去陆地与海洋等国有石油单位或者相关的私营油气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与规划机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研究型单

青岛理工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书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建工112 姓名:刘琦 学号:201104121 指导教师: 2013年 9 月 14 日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第1章绪言 1.1 熟悉常见矿物的化学成分、形状、颜色等各种形态特征和其描述方法;了解矿物各种物理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肉眼鉴定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一般特征;学会观察与认识典型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常见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工程地质学实习能够使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野外地质观察记录使我们进一步了认识岩石的类型及特征,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体系,加深我们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1.1.1野外地质观察 进行野外地质观察必须做好记录,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我们要了解在本观察点着重观察的地质构造特点,详细记录观察内容。 ·1.1.2标本采集 野外地质工作的过程是收集地质资料的过程,地质资料除了文字的记录和各种图件以外,标本则是不可缺少的实际资料。因此在野外应注意采集标本,如地层标本、岩石标本、化石标本、矿物标本等。 1.2 实习内容 观察矿物的形态及物理力学性质;常见岩石的观察与鉴定;地质构造现象的观察与认识。 1.3 实习要求 1按时出勤。 2注意保护地质遗迹,不乱攀爬和敲击。离保护对象有一定距离。听从教师

和公园管理人员安排。 3仔细观察,详细记录,认真思考。 4认真的完成实习实习报告,要求简明扼要,图文并茂。 1.4人员组成 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学生及工程地质老师共同进行本次工程地质实习。 1.5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上午9点至11点。即墨马山国家级保护区。 第2章野外实习区概况 2.1马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即墨市西部,大信镇和营上镇的交界处,由马山、大山、宝鞍山、团山和长岭组成,最高海拨233米。马山保护区内有世界罕见的石柱群、硅化木等宝贵的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游观赏价值,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774平方公里。马山的人文历史悠久,据《马山志》记载,历史上的马山曾是宗教圣地,明、清初香火甚盛,在胶东半岛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马山保护区现已对外开放的景点有9处,自然景观硅化木、石柱群极具观赏价值,已修复的人文景点有玉皇殿、白云庵,近几年新建的景点有即墨大夫、千佛洞、狐仙居、动物园和山门等。每年农历“6.28”的民间山会活动,颇具规模。 2.2自然地理状况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

艺术概要与欣赏课后题

《艺术概要与欣赏》课后题答案 *私人整理。如有错误和不足欢迎纠正和补充,本人不保证内容完全正确无误。但基本为老师勾画的答案。 第一章绪论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艺术:艺术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2.美育: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席勒认为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是塑造完美和谐的人性。用现代的观念和语言来诠释“完美和谐的人性”,大致上就是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 3.拿来主义:对中外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7) 二、判断正误:√××× 三、选择题:CADB 四、个案分析: 1.请以米开朗琪罗《大卫》雕像为例子,分析阐述怎样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提高欣赏能力。 答:①米开朗琪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过去的艺术家们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已经取得胜利的情景。米开朗琪罗没有沿用前人的场

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②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琪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③因此,我们在艺术欣赏的实践中,应当从对客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直觉感受开始,经过分析、判断、体验、联想,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合一致,最终达到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2.艺术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请以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答:①达芬奇以前的画家在表现“最后的晚餐”这个主题时,多刻意渲染哀痛气氛,众门徒各自陷入沉思,犹大远离众人,仿佛他的罪行已经确定,达芬奇却独具匠心,让十二位门徒与耶稣坐在一起共进晚餐,十三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 ②该作品的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

成都理工大学普通地质学2009

成都理工大学 二O O九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地质学 试题适用专业:(试题共2页)一、名词解释(10分) 1.逆断层; 2.克拉克值; 3.平行不整合; 4.地震震级; 5.沉积接触; 6.解理: 7.浊流; 8.地下水 二、判断题(10分,正确填“√”,错误填“×”) 1.已知岩层倾向,便知岩层走向. 2.球碛物具有良好的层理、分选性和磨圆度. 3.河流转弯时,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凸岸一侧. 4.—般民用水井中的永位可以代表该地区潜水面的水位. 5,冰川谷常常形成“V“型谷. 6.石英的晶面具油脂光泽,其断口具玻璃光泽. 7.岩石圈指的是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圈层. 8.板状构造、千枝构造和片状构造是交质岩中的常见构造. 9.方解石的化学式是“CaCO3”. 10.海岸线就是陆壳与洋壳的分界线. 三、选择题(10分) 1.花岗岩是( ). A.喷出岩B.侵入岩C.交质岩 2.楚下水最主要的搬运作用是( ). A.机械搬运B.化学搬运C.生物搬运 3.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 ). A.滨海带B.浅海带C.深海带 4.震源深度是指( )的距离. A.震源到地震台站B.震源到震中C.震中到地震台站 5.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各种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风化一搬运一剥蚀一沉积一戚岩B.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成岩 C.剥蚀一风化一沉积一搬运一成岩 6.爬行类动物繁殖的的时代是( ). A.古生代B.新生代C.中生代 7.闪长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 ). A.角闪石和斜长石B.辉石和斜长石C.斜长石和石英 8.能够成为良好隔水层的岩石是( ) A.砾岩B.粗砂岩C.泥岩

成都理工大学(已有10试题)

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自然地理学2004——2005 旅游资源学2004——2005 城市规划原理2004——2005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测量学2004——2005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2004——2005,2010(2010为回忆版) C语言及程序设计2004——2006 遥感地质学2004 遥感导论2005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 沉积岩石学2004——2005 地球科学概论2004——2005 找矿勘探地质学2004——2005 环境化学2004——2005 普通化学2004——2005 地质学基础2004——2005 油藏工程2004——2005 石油地质学2004——2005(注:2005年试卷共6页,缺第5页和第6页)渗流力学2004——2005 油层物理学2004——2005 普通生物学2004——2005 结晶学与矿物学2005 能源学院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油层物理学2004——2005 沉积岩石学2004——2005 石油地质学2004——2005(注:2005年试卷共6页,缺第5页和第6页)找矿勘探地质学2004——2005 渗流力学2004——2005 油藏工程2004——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2004——2005 工程岩土学2004 岩土力学2004——2005 结构力学2004——2005

工程力学2004——2005 环境化学2004——2005 水力学2004——2005 建筑设计原理2004——2005 城市规划原理2004——2005 普通生物学2004——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信息工程学院 普通物理2004 物理2005 地球科学概论2004——2005 地质学基础2004——2005 信号与系统2004——2006 通信原理2004——2006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C语言及程序设计2004——2006 数据结构2004——2006 数字电子技术2004,2006 计算数学2004 线性代数2004——2005 概率论2004 计算方法2004——2005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普通地质学2004——2005 分析化学2004——2005 无机化学2004——2005 普通化学2004——2005 电子测量与仪器2005 微机原理及应用2001——2002,2004——2006(2005有答案)核电子学基础2005 普通物理2004 物理2005 机械原理2004——2005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高等数学(一)2002——2005 高等数学(二)2000——2005

成都理工大学通识课作业要求

成都理工大学通识课《艺术欣赏》课程作业 姓名:罗佳豪 专业:土木工程 学号:201503010503 任课教师:林林 成绩: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制 2016年11月23日

作业一:经典艺术作品收集整理表 作品名艺术门 类 创作者创作时间作品简介(不少于100字) 我是传奇电影艺术 弗兰西 斯·劳伦斯 2007年 本片为英雄主义僵尸片。 2012年,人类被不知名病毒感染,纽约成为 一座空城。Robert Neville是为军方服务的 科学家,也是对病毒有免疫力的幸存者。他 白天在外面活动,而夜晚在屋子里躲避那些 感染病毒而没有死亡的人们“夜魔”。某天, Sam也感染病毒死去,Robert Neville陷入 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当他准备和“夜魔”们 同归于尽的时候,另外一个幸存者救了他。 Anna相信山上的隔离区还有幸存者,但是固 执的Robert Neville却坚持守在纽约。 又一个晚上,“夜魔”攻击Robert Neville的住所,此时他的研究已经获得成 功,但是只有坚持到天亮,人类才能得以延 存。 雪国列车电影奉俊昊、凯 利·马斯特 森 2013年 《雪国列车》改编自获得1986年昂格莱姆国 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同名科幻漫画原著,由 韩国著名导演奉俊昊执导,韩国著名导演朴 赞郁担任制片人,克里斯·埃文斯,宋康昊, 蒂尔达·斯文顿,杰米·贝尔,艾德·哈里 斯领衔主演。 故事讲述一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异变让地球上 大部分人类灭亡,在一列没有终点、沿着铁 轨一直行驶下去的列车上,载着地球上最后 幸存的人们,“雪国列车”成为了他们最后的 归宿、最后的信仰也是最后的牢笼,在这里, 受尽压迫的末节车厢反抗者为了生存与尊严 向列车上的权利阶层展开斗争。 影片于2013年8月1日在韩国公映。首日观 众60万997人次,刷新了韩国平日单片最高 票房纪录。上映38小时后累计观影人次突破 100万。 影片获2013年第56届亚太电影节最佳美术 奖、2014年第34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导 演奖。

成都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工程地质学必考重点

绪论 &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便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妥善保护地质环境的科学 特点: (1)边缘学科:工程科学与地质科学相互渗透、交叉 (2)分支学科:地质学的分支;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的分支 (3)应用学科:服务于工程建设 &相互制约关系举例: Eg:在高烈度区、岩土体稳定差的地区修建水坝、水库,造价高,另一方面水库的修建使近坝、库岸的岸坡的稳定性降低,尤其是水位骤然升降经常引起岸坡失稳,蓄水引起水库诱发地震等。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的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地形地貌条件 地质结构和地应力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水文地质条件 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天然建筑材料 &工程地质问题—指的是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承载力与变形问题 (2)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 (3)露天采矿场—采矿边坡稳定性问题 (4)土石坝—坝基渗透变形和渗漏问题 (5)砼重力坝—坝基抗滑稳定性问题 (6)砼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性问题 其它的还有:水库渗漏、库岸再造、库周浸没、砂土液化、地面沉降问题等。了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a.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和地下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择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型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顺利进行; b.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和预测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c.提出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等。 第一章 了解-土的定义——土是由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而成的疏松沉积物,它们通常是由相互作用着的固、液、气体三个部分组成的多相体系。粒径——土颗粒的大小,通常以其直径(d)来表示,单位一般采用毫米(mm)。注:土颗粒并非理想的球体,应理解为土粒的等效直径。 粒组——按粒径划分的颗粒组别,同一粒组的土颗粒成分及性质相似。 掌握土的粒度成分的累积曲线表示方法,运用; 土体的构造:在一定土体中,结构相对均一的结构单元体的形态和组合特征(宏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081401) 一、专业简介(Ⅰ Major Introduction) 地质工程专业门类为工科,一级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国内最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地学类专业之一,是我校双一流学科“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在原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经过60余年的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始建于1956年,“探矿工程系”专业始建于1959年。1993年原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探矿工程”专业改名为“勘察工程”专业。1999年,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察工程”专业分别调整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方向和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分别隶属于当时的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勘察与机电工程系。2001年底,成都理工学院重新组建并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和工程地质方向统一归属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调整要求,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并沿用至今,仍设工程地质和钻掘工程两个方向。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以地质学及机械学原理为基础,认识、分析和解决地质工程问题,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我校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在山区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钻掘工程方向在岩土钻掘工程材料、岩土钻掘机具、定向钻探与取心、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与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还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本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 本专业全面落实企业导师制度,采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四年中,每年一次校外实习。 二、培养目标(Ⅱ 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工程训练,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能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承担资源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后经过持续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达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83548

北京工业大学 公路工程 地质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野外实习是《公路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野外实习要求对野外现象和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并在此认识上进行综合分析,在培养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地学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实习过程中任课教师的讲解,自己边观察、边操作、边讨论、边总结,印证、巩固和扩大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工程地质基本技能的训练,了解岩石的组成及其颜色、硬度、光泽、解理等;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本次野外实习要求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掌握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收集的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 (2)会掌握野外地质和地貌剖面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的岩石类型,对地层进行分层划代;观测褶皱、断层等基本地质构造,并学会进行定量半定量的量计工作;能识别基本的地貌类型,并根据地形图和野外测量对地貌体进行定量量计。在此过程中应将野外实习内容和课堂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达到加深和巩固的目的,又达到延伸和扩大的效果。 (3)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地层层序、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分析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根据地貌形态、沉积物特征、侵蚀与切割的关系等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历史。 (4) 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野外定点;学会野外读地质图、地形图;进一步掌握野外利用罗盘测量方位、产状、地形坡度以及野外定点的技能。 2.实习的基本情况介绍 时间:2013年5月5号 5月11号 5月12号 地点:门头沟 内容:工程勘察现场参观,对该地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貌、第四纪沉积岩层,各种不良地质现象获取初步了解,并做记录;现场测试,运用罗盘仪器测

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立足品牌建设 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国家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国土资源开发人才 成都理工大学在51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力搞好本科教育,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建立了以地质勘探为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和国土资源开发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 成都理工大学前身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于1956年6月2日在成都东郊的荒野之地破土动工。来自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勘探学院的教师和建设者一起,不畏艰难困苦,连续奋战,短短的四个月就完成了初期的建设,并于当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实现了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 建校之初,学校物质条件较差,工作、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干部教师不得不挤在一起备课办公。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经过创业者的艰苦努力,首批1 580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率达到了77.62%。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作风,经过十年的建设,至“文革”前,学校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地质高等教育基地,并为国家培养了6届3072名本科生和14名研究生,初步形成了“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在艰苦条件下不断进取,尊师爱教,教书育人,勤奋学习,不怕艰苦,坚决服从国家分配,为地质事业勇于献身”的优良校风。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被迫中断,但许多教师并未放弃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学校依靠教师来自多所重点大学的学缘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校队(学校与地质队)合作开办了12期培训班(七?二一大学)。1972年至1976年招收三年制大学普通班学生3055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我国藏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多吉等。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各类项目1 60多项(至1975年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携带式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仪,四川省相邻地区构造体系及其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蓝石棉矿物及其性能的研究,四川碳酸盐岩油气储集条件与增产措施等。结合生产劳动,教职员工自己动手美化校园,开挖了一个人工湖——今日校园之砚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获得的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条件建设方面的欠账较多。据统计,从1956年建校起至2000年,国家的投入累计仅约4.68亿元。学校依靠这些投入,建设了一所拥有1608名教职工、1.3万在校生、28 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和一个联合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700亩校园面积、6 000多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3万平方米校舍的现代大学,为国家培养了4.5万名本专科生、1000多名硕士和近200博士,取得了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效益。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组建以来,并未获得特别的建设经费投入,5年间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累计约5.468亿元。5年来学校共培养本专科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内容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内容 一、实习基本要求 1 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 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 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二、工程地质实习的性质与目的 本次实习是工程地质学课程的野外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使我们了解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现象和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和问题对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个阶段的影响,并能合理利用自然地质条件;了解各种工程地质勘测要求和方法,布置勘察任务,合理利用勘察成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鲜活了。 三、本实习基本内容 1 常见岩石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岩石类型的鉴别:首先根据野外岩石的产状判断岩石属于的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然后再从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含量等具体确定岩石的具体名称,注意使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鉴别岩石,如:放大镜、小刀、稀盐酸等。观察时,首先要用地质锤敲开岩石的新鲜面再进行其它工作,否则其风化表面会使观察产生错误的认识。用小刀可以区分硬度为6级上下的矿物,如方解石和石英。如遇石膏和滑石,指甲刻划即可识别。矿物之间相互刻划可判断他们相对硬度大小。一般放大镜可将岩石中细小的矿物颗粒放大10倍,能够观察其成分,结构等。用稀HCL可以区别方解石与其它矿物。实地观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岩石的颜色。对岩石颜色的描述十分重要。一般地说,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颜色往往与其暗色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它们都是含有Fe2+的硅酸盐矿物)含量有关。含量愈高,颜色愈深。岩浆岩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颜色逐渐变浅,就是暗色矿物含量渐少,而长石,石英等浅色矿物含量渐高的缘故。因此在观察岩浆岩,变质岩的过程中,对颜色的正确描述有助于岩石类型的识别。而沉积岩中,深色岩层系因其富含有机质所致,如淮南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层多为灰,深灰色。它们往往代表还原,湿润条件下的产物。而常见于岩浆岩,变质岩中的暗色矿物极易风化分解,难以出现在沉积岩中。红色沉积岩层多含有Fe3+,是氧化,干燥条件下的

成都地质学院学子不能不知道的历史

】成都理工大学学子不得不知道的历史 2010-10-12 04:39:27 如果你是一名石油地质行业的工作者,你一定知道或者听说过翁文灏、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老一辈科学家.但你一定要知道第一位在中国大地上创办石油地质专业的是成都地质学院教务处长的李承三老先生.而成都理工大学也为中国的石油勘探几十年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如果你已在石油行业中摸爬滚打已有年份,你怎能没读过刘宝君老师和曾永孚的著作.你又怎能不知道现在石油企业中有多少领导和成都地质学院深有渊源. 成都理工大学的源流可追溯到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地质系。李四光、黄汲清、俞建章、丁道衡、乐森、李承三等杰出的地质学家都曾先后在该系任教,并做出了许多令后人敬仰的科学壮举。 1936年,常隆庆教授等骑着毛驴在人迹罕至的攀西群山中,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揭开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面纱,奠定了世界“钒钛之都”的基础,被誉为“攀钢之父”。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当地时提醒道:“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 20世纪70年代,罗蛰潭教授在克拉玛依进行稠油强采,首开我国稠油强化开采之先河。51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师生足迹遍布我国各大油田,奠定了该校石油地质研究与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1960届校友、中国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为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5年在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为国捐躯,被誉为“珠穆朗玛一青松”。

1988年,全国首次重点学科申报答辩,张倬元教授在做完胆囊手术后仅三天、发着高烧的情况下,用担架抬到机场赴京答辩,为学校争得“煤田、油气地质与探勘”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9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关键时刻,罗蛰潭教授等星夜驱车赴南充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他们强忍着巨大的伤痛坚持工作直到申报书完成,为学校和西南石油学院争得“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出了大力,使成都理工大学成为当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少数部属高校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原地矿部在北京组织高级职称破格晋升公开答辩,该校先后获得破格晋升教授21人,是破格教授最多的院校之一。破格晋升的黄润秋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地质工程领域,以张倬元、黄润秋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上游各大水电工程和九黄机场等建设工地,三峡、丹巴、宣汉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现场,建立起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工程地质学术思想体系和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建设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了5000多名地质工程人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丰收。 在石油地质领域,以罗蛰潭、彭大钧教授等为代表的几代人,足迹遍及我国大庆、胜利、塔河等油气田,在解决油气田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同时,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和近500名博、硕士研究生,使该校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地质高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第一章绪论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问题: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样式; 推动地壳和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主要的大地构造学派: 1、槽台学说、多旋迴学说、地洼学说 2、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3、海底扩张赫斯(Hess)和迪茨(Dietz)瓦因(Vine)和导师马修斯发现磁异常条带 4、板块构造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摩根、麦肯齐法国的勒皮松等进一步发展 5、地质力学 6、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断块学说等 槽台学说--强调地壳物质的垂直运动。 地洼学说--强调地块垂直运动的强弱变化。 地质力学--强调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大陆漂移--强调大陆的水平运动。 海底扩张--强调洋壳的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强调地幔物质热的对流运动。 其他: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断块学说。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 地质力学——李四光 多旋回学说——黄汲清 断块学说——张文佑 地洼学说——陈国达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 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从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经过发展、完善,形成系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不断补充最新的观测资料,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的接受。但在解释某些陆内变形时,显得力不从心。(?) 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等其它大地构造理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解释部分地质现象,早期文献应用的是这些大地构造理论,甚至现今仍有人使用其中的某些概念。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试验、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实验、深海钻探、行星类比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

一、引言 1、通过本次实习,了解该地区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和岩层的性质; 2、掌握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学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了解有关地质的一些常见问题,达到具备分析一般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以及用地质罗盘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现场认识断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实习地点介绍 南望山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 区和西区之间,南望山海拔139.5米.主 要位于中国地质大学北区地段,是武汉地 区较高的山脉之一,和华中科技大学喻家 山一样已经有数亿年的历史,属于大别山 系的余脉。早在古生代,武汉地区发生过 多次海陆交替,那时海水曾侵入武汉的地壳表层。到了侏罗--三叠纪时期,长江中下游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又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才进而把这些地层掀起为山。 三、实习内容 1、三峡岩芯 刚进入中国地质大学西区,就看到摆 放在图书馆前的几个巨大的石柱,经老师 介绍,才知道这是在修建三峡大坝时的钻 孔岩芯,最大直径达0.9米,地质人员可 以直接进入钻孔内查勘土层、岩层。石柱

为较完整的花岗岩,虽然有一些节理,但可能是在取样过程中,岩石受到外力造成的。 据此可以初步推测三峡大坝下的岩层较为完整,而且工程性质较好,不过具体情况要以地质人员在孔内观察的结果为准。对于修建三峡大坝这样的重大工程来说,地质勘探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良好的岩基才能承受三峡大坝这样的庞然大物。 2、地大隧道 地大隧道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 内,南望山下,连接地大西区与北区。地大 隧道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标志性建筑,隧道为 直线型,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 6米。该隧道投资600多万元,于2003年6 月动工,并于当年完工。 可以明显的发现,地大隧道口一头为圆形,另一头却是方形,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工 程上的需要。西区在山体下面,整个隧道修 建成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在北区山 体已经没有了,剩下的部分为明洞部分,上 面是一条国家规划中的公路。再挖这条隧道 的时候需要明挖,这条公路刚好经过隧道, 修建成方形不影响路基,所以在北区就采用 了方形的入口。 3、褶皱 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形成褶皱的变形面绝大多数是层理面;变质岩的劈理、片理或片麻理以及岩浆岩的原生流面等也可成为褶皱面;有时岩层和岩体中的节理面、断层面或不整合面,受力后也可能变形而形成褶皱。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它的岩层以褶曲轴为中心向两翼倾斜,核部岩层年代较老,两翼岩层年代较新。

成都理工大学油层物理学

成都理工大学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油层物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储集岩的孔隙空间主要由孔隙和喉道组成。 2.岩石的颗粒细,通常表现为小孔隙、细喉道,此时岩石的比表面值___较大_。 3.岩石的分选一定时,砂岩的渗透率随粒径中值的增大而增大。 4.在___低压___条件下,天然气的粘度与压力无关。 5.原油的重组份越多,天然气的轻组份越多,此时原油的饱和压力_高_。 6.双组分及多双组分相图中的临界凝析压力为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 7.当地层压力大于饱和压力时,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不变。 8.溶解物质在界面上的浓度大于溶液内部的浓度称为正吸附。 9.在油-水-岩石系统中,若附着张力大于零,则该岩石对水选择性润湿。 10.当流体和固体的性质一定时,毛细管半径越小,则毛细管压力_越大_。 二、选择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实验室用气体法所测定的岩石孔隙度为b__。 a.绝对孔隙度b.连通孔隙度c.流动孔隙度 2.随着岩石中泥质含量的增加,储集岩的渗透性通常是____a___。 a.降低 b.不变 c. 升高 3.对于同一种流体而言,岩石允许其通过的绝对渗透率K与相(有效)渗透率Ke之间的关系 是a。 a. K >Keb. K = Kec. K <Ke 4.当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时,石油的两相体积系数是c。 a. 最大b. 为0 c. 最小 5.致密岩石中有裂缝发育时,岩石的物性特征是___d____。 a.孔隙度高,渗透率高 b.孔隙度低,渗透率低 c. 孔隙度高,渗透率低 d.孔隙度低,渗透率高 6.岩石中束缚水存在的原因是___d____。 a.毛细管压力b.岩石颗粒表面的附作力 c.封闭孔隙d.a、b和c 7.地下天然气的体积 b 地面天然气的体积。 a.大于b.小于c.等于 8.在相同的压力温度下,同一种天然气在轻质油中的溶解度a在重质油中的溶解度。 a.大于b.小于c.等于 9.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最大喉道的压力称为c。 a.毛细管压力b.饱和度中值压力c.排驱压力 10.油-水-岩石三相体系,若岩石表面亲油,则润湿接触角是b。 a.等于90°b.大于90°c.小于90° 11.温度一定时,石油在d点密度d。 a.临界压力、最小b.饱和压力、最大

成都理工大学艺术欣赏复习题

1、创作特点 ①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 ②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父亲》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颂歌般的画面色彩十分庄重,生动感人,是对生活中劳动者的崇敬和赞誉。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0Gqq 此画问世后,便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它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有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画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 这样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将作者的才华无疑地展示出来,在中国的油画史上默默筑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抛给我们一张父亲的脸,写实的手法与细腻的刻画竟然让读者看懂了神与神的相通。 作者这样鲜明的艺术语言堪称惊世之笔,心底波澜暗涌,聆听内心的震撼,是作者笔下“父亲”的呼应,不用更多的语言便能随时嗅到浓重的乡土味道。 建筑艺术: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所为建筑艺术,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 凡?高的《夜间星辰》使用短线笔触组成激荡旋转的宇宙,十一颗大小不等的星辰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近景的柏树像撕裂燃烧的一座哥特式教堂。这幅画不去画夜的幽暗与沉静,却用亮丽的色彩和浪花追逐般的线条,来突现吐纳星月的流云。 这幅画具有象征意义。星辰和月亮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也有人把这幅画看成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实际上这是凡·高的一种幻象,他小心地运用火焰般的笔触传达出来,常人是很难理解和表现的。他所看见的夜空就是一个奇特的月亮、星星和幻想的慧星的景象;它所给人的感觉就是陷入一片黄色和蓝色的漩涡之中的天空,仿佛已经变成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线的一种扩散,使得面对自然的奥秘而不禁战战兢兢的人们,顿时生起一股绝望的恐怖。《夜间星辰》是画家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画家以紧张的氛围和意境来暗寓生命的躁动,在色彩、形态、比例甚至想象上随心所欲,充分体现了画家所开创的表现性绘画风格——更加注重运用富有律动性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生命的活力和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四、简答(30分) 1. 建筑的艺术语言有哪些? 答:(1)面:建筑物各个面的处理具有造型艺术的图案美。 (2)体形:对建筑体形的欣赏有如欣赏雕塑,和体量一起,它是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人们在远处就能体察到。它比面的处理可能更加重要,有些建筑几乎就是完全依靠体形来显示性格的。(3)体量:

寒假大学生工程地质认知实训报告模板

( 实习报告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寒假大学生工程地质认知实训 报告模板 Report templat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cognition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winter vacation

寒假大学生工程地质认知实训报告模板 我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20xx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专业,毕业后就职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地勘院物化探项目组。到20xx年x月工作已满一年,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参加的工程在这一年之中,我参加了徐家沟南部铁矿磁法测量1平方公里,金子山对传湾铜矿、金洞子、红岩山激电测井5口,陶家沟金矿充电测量0.5平方公里(充电激发激化法已完成),也参加了雪花太坪铅锌矿以及徐家沟南部激电物探成果编写等工作。 二、对专业知识的提高我是学物探专业,也就是地球物理勘探。在学校只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实践的机会很少,工地是我学习和

实践的好地方。到工地后发现以前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太肤浅,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在工地我就向师傅虚心的请教,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就问,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增加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磁法、激电、充电、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三、参加工作的体会以前听说物化探干活累,工人十分辛苦,来到地勘院后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辛苦,物化探师傅们就用四个特别来形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活、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前辈们一年四季在外施工,照顾不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任劳任怨地工作,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必须学习的。在和前辈的交流中我学会了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做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感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要细心、认真,作好每一步工作,对野外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等流程要熟悉,对图纸要熟悉,对规范更要熟悉,还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