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 导 论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 导 论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  导 论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导论

案例1-1

案例名称:经济学帝国主义

案例适用: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

案例来源:根据《经济学消息报》:《经济学帝国主义》(张五常撰写)2005年3月18日第8版的内容编写。

[案例内容]:

“经济学帝国主义”,英文为Economic Imperialism,出自于贝克尔1976年的论著。它是指什么意思呢?

萨缪尔森谈到,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这是说,在所有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是公理性的。“公理”是指无须证明或不可争辨的出发点,也即是作分析的基础假设,是对是错皆要首先接受的。行外人不容易明白。这里要说的,是所有自然科学都是公理性科学,但在社会科学中(包括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只有经济学是公理性的。因此,在科学方法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生物、物理、化学等)是完全一样的。

经济学的公理(三至五个,组合不同)是行内一般接受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在约束条件下争取利益最大化,我俗称为“自私的假设”。因为是公理,本身无须证明,而更重要的是大家同意不容许有例外。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有时争取最大化,有时不争取,或有些人争取,有些不争取。如果容许例外,逻辑无从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或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假说。这样,作为一门科学,经济学就不可能有解释能力了。

接受了公理,加上理论逻辑,推出可以被事实或行为或现象推翻的假说,然后验证其含意,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的法门。这与自然科学没有两样,只是经济学解释人的行为,而自然科学则解释物体的行为,现象不同,方法一样。

问题是,人的行为有多种,可以分门别类,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究竟是哪种类呢?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一般认为,经济学解释的是起于资源缺乏而导致的资源使用与财富分配等行为或现象。这样处理,经济学集中于市场分析。当然,很多起于资源缺乏的现象没有通过市场——无价不成市。

经济学帝国主义起于市场之外的另一面:好些表面看来与资源使用和财富分配扯不上关系的行为,可以同样地用经济理论作解释。这观点起自经济学鼻祖斯密,而现代的首要推

广人是贝克尔。后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博士论文《种族歧视的经济分析》,分析的是传统市场的题外话。其后贝克尔进军家庭、生育、犯罪、离婚等现象,皆遵守着经济学的公理与逻辑。这些行为在贝克尔以前主要是由社会学处理的。

遵守着经济学的公理与理论,把解释的范围推广至人类的所有行为去,是把萨缪尔森的社会科学皇后提升为社会科学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了。

成功了吗?有的,但说不上有大成,因为分析着实不易。大概来说,不成市的行为起于两种原因。其一是因为交易费用过高而没有市价。原则上可以有价,但没有。政治上的权力,组织的需求,文革时搞关系等都是例子。可以有价但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而不成价所引起的行为,处理虽然不易,但知道可以有价,知道利益最大化要选的是什么,我们还可以用金钱或财富来排列选择,分析不会太困难。

其二就较为困难了。这是原则上没有市价的“物品”。例如个人的声誉(捐钱可以买一点,行骗可以骗一点但一般买不到,骗不来),纯真的友情(李白要以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度量),儿女的爱(有些轻于鸿毛,有些重于已命)等,有关行为的经济分析很头痛。我们还可以加上自杀、恐怖活动等行为,头痛要再加心痛了。经济学公理说,损人不可以毫不利已,但我们有时不知损人的已利何在。

原则上不可能有市价的物品被称为非金钱物品,贝克尔与阿尔钦认为要以效用(Utility)来度量。效用是经济学者的思想概念,真实世界没有效用这回事。说争取效用最大化,是说一个公理,效用本身看不到,从何以事实验证呢?一个人跳楼自杀,说是争取效用最大化,不可能错,但说了等于没有说,半点解释力也没有。

效用是抽象之物,真实世界不存在,理论往往要从抽象起笔。不过,我们可以以两个或更多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变量入手,来验证假说的含义。这些非金钱物品虽然不可以在市场上成交,但原则上可与金钱物品替换。例如我与儿女之间的爱不可以买卖,但放弃自己的某些金钱物品(例如工作时间),我可以多点与儿女相聚。这替换在边际上可以鉴定,可以观察,于是原则上可以用金钱度量来推出以事实验证的含意。

[案例分析]:

经济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一是经济个体是理性的;二是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理性是指人们在约束条件下追求预期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例如消费者在其收入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在其成本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个体在追求其最大化目标时,其理性行为是受限制的。所以经济学特别强调约束

条件下的最大化。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被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被用于其他用途。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因此我们在使用有限资源时,就必须考虑它的第二种最好用途的价值,即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一定数量的某种经济资源投入某项生产而放弃该资源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

假设、模型与检验是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三部曲”。在上述公理性假设下,经济学借用数学上的逻辑推导,然后得出一般性结论。由于这些公理性假设比较抽象,无法验证,经济学通常采用间接检验,即检验理论所提示的规律或论断是否与实际经验相符。

案例1-2

案例名称: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案例适用:市场与政府

案例来源:根据经济学阶梯教室:《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8月11日编写。

[案例内容]:

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

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

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

[案例分析[:

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

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法律手段维持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二是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污染,政府可通过环境保护来增加经济福利;三是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及法治、支持纯科学和公众健康等。

在促进公平方面,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再分配政策来缩小收入差距,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分配政策包括:一是累进税制,即收入越高,税率也越高;二是转移支付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对低收入阶层给予消费补贴,如提供食品券、经济适用房等等。

案例1-3

案例名称:水资源的稀缺性

案例适用:稀缺性

案例来源:根据《中国水利》:《水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1999年5月12日编写。

[案例内容]:

作为自然资源之一的水资源,其第一大经济特性就是稀缺性。

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指相对于消费需求来说可供数量有限的意思。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分成两类: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并不少,可以满足人类相当长的时期的需要,但由于获取水资源需要投入生产成本,而且在投入某一定数量生产成本条件下可以获取的水资源是有限的、供不应求的,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经济稀缺性。假如水资源的绝对数量短缺,不足以满足人类相当长的时期的需要,这种情况下的稀缺性就称为物质稀缺性。

经济稀缺性和物质稀缺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缺水区自身的水资源绝对数量都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当地的水资源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物质稀缺性。但是,如果将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节水、循环使用等等增加缺水区水资源使用量的方法考虑在内,水资源似乎又只具有经济稀缺性,只是所需要的生产成本相当高而已。丰水区由于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加之缺乏资金治理,使可供水量满足不了用水需求,这也变成为水资源经济稀缺性的区域。

当今世界,水资源既有物质稀缺性,可供水量不足;又有经济稀缺性,缺乏大量的开发资金。正是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人们才逐渐重视到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中国已被列为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到2000年,中国至少缺水600亿立方米。水的稀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忧患之一。

既然水资源稀缺性是与水资源价值密不可分的,其稀缺性就应通过价格反应出来。水价应包含水资源稀缺性因素。如进一步动态地分析,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丰枯年份、季节,其稀缺程度是变化的。那么水价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现水资源稀缺变化的过程。例如,1991至2004年间,北京市曾进行了九次水价的调整,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从每立方米0.12元上涨至目前的2.8元。据透露,2007年南水北调用水将送到北京,届时水价将提到每立方米7元。

[案例分析]:

稀缺性(Scarcity),在经济学中特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稀缺资源则不能无限制地被人使用,例如,一个苹果被一个人吃掉了,那么另外一个人就吃不到了。可以说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大厦就是围绕稀缺资源的概念而建立起来的。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一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价值与它的稀缺

性直接相关。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这也就是说,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

经济学中的经济物品是指一切可以通过交换取得,但又不能充分满足各人欲望的商品或服务。空气是人需要的,但它的供应无限,因而也不必通过交换取得。淡水也是人需要的,对于守在大江大湖边上的人,淡水不具有稀缺性。但在大多数场合下,自来水要通过付费才能得到。可见稀缺性因时因地而不同。但只要有一个市场存在,一件商品稀缺到什么程度就不是一个主观评价的结果,它会由市场上的价格来精确地作出回答。稀缺性强烈或者是因为供应有限,或者是因为需求太多。越是稀缺的东西越是具有更高的交换价值。所以稀缺性又相当于交换价值。人们希望得到健康、友爱等等,这些东西也是稀缺的,但却不能通过交换去买到,所以不属经济学所研究的稀缺性。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社会如何克服稀缺性的学问。

案例1-4

案例名称:水污染

案例适用:产权与外部性

案例来源:根据人民日报:《江河泣血为哪般:四川水污染情况的调查》2004年5月25日,以及新浪花网:《排污权交易长三角区域试点排污指标可买卖》2004年9月17日编写。

[案例内容]:

2004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骤然降临在流经四川省中南部的沱江下游两岸,50万公斤鱼类被毒死,百万人断水,造成经济损失达3亿元。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因污染事故影响正常生活用水的内江、资中、简阳等地在事隔近1个月后,恢复了从沱江取水。然而5月初,沱江再次遭到污染,10万公斤侥幸逃过上次劫难的鱼儿被毒死,沿江群众不得不拧紧家中的水龙头,举家提着小桶去寻找水源。

近年来,中国不断发生重大突发污染事故,造成巨大损失。统计显示,2001年,全国发生各类污染事故1800起,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亿元。2002年全国共发生11起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近3000人中毒, 2003年一季度,中国又发生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8起。

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21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的33%;化学耗氧物排放量13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七大流域环境容量的66%。中国的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

目前,中国的年废水排放总量已达到439.5亿吨,日排污水量1.3亿吨左右,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五类劣质水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海河、辽河和淮河的有机污染已经不亚于英国污染最为严重时期的泰晤士河。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

中国的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城市空气污染普遍较重,大气环境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也只有1/3,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倍-5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中国被监测的343个城市的近四分之三居民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

严重的水污染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环保总局自2002年起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综合试点工作,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积极性,以最小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据专家介绍,所谓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有价资源”,可以“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也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商业交换。那些无力或忽视使用减少排污手段,导致手中没有排放指标的企业,可以按照商业价格,向市场或其它企业购买指标。在发达国家,排污权交易制度对排污总量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专家认为,实行排污权交易这种市场化手段,将有效地促使打破排污者以有利自身发展的方式主动排污,削减排污总量。

排污权交易制度最先被美国付诸实践。美国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排污权交易的试验,其中主要为二氧化硫的排污权交易。运用交易的手段控制污染,不仅效果卓著,而且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和管理成本。美国1980年至1999年发电量增加2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却下降了20%以上。截至目前,每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量高达3500万吨。

中国排污权交易的第一个典型案例就出现在江苏省。2002年夏,江苏省太仓市计划扩建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仓港”),公司每年要多排放二氧化硫2000吨,且江苏省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已无存量,“太仓港”的扩建工程面临搁置。而当时南京下关电厂刚经过烟气脱硫系统改造,下关电厂每年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污量比环保部门核定的总量指

标减少了3000吨。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协助下,“太仓港”与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达成协议:从2003年7月起至2005年,“太仓港”每年从南京市下关发电厂异地购买1700吨的二氧化硫排污权,并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支付170万元的交易费。双方还商定到2006年之后,将根据市场行情重新决定交易价格。“太仓港”的扩建工程由此得以如期投产。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认为,这是一个“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的污染物”的有益探索。

[案例分析]: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某种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贸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个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当决策者在做出某项环境决策时,那些处于决策之外的人并不知情,却不得不承担该决策的某些后果,由此产生环境外部效应。环境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当一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行为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将可觉察的利益或损失加于某些人,而这些人并没有完全赞同或间接导致该事件决策;(3)某个人行为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

环境外部效应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负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如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一般说,行为人对其任何行为都要承担因行为所导致的任何成本或获得因其行为带来的任何收益,只有这样,才会对行为人产生良好行为的激励和对不良行为的抑止。在环境保护领域,对促使人们无偿享受福利或收益的行为应予补偿,使行为人对其行为产生的环境正外部性内部化。对使人们受损害行为应采取措施进行规制,以防其行为产生的负外部性的蔓延。

诺斯从“搭便车”入手,对正外部性进行分析,几一定经济主体行为收益的溢出或渗透,意味着第三方不用付费就可享受收益,导致经济当事人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差额扩大。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探讨负外部性,即一定经济主体行为的对外侵害,给外部造成损害的问题。在些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科斯定理,通过交易成本的选择和私人谈判,产权的适当界定和实施来寻求解决的方法。若谈判或交易是无成本的,那么由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成本将被纳入交易当事人的成本函数,政府只需适当地界定产权,而无须对生产进行干涉,私人交易完全可以克服外部性造成的效率损失;若交易有费用,在产权明确界定,采取市场交易、企业内部一体化,政府管理多种不同的权利安排方式,相互各方通过合约找寻费用较低的制度安

排,使生产价值增加大于运作成本,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看出诺斯和科斯都认为产权不清是导致外部性的原因,提出通过产权的明晰使资源有效配置,从而促使外部性内在化。

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通过产权的明晰来使外部性内在化。明确界定的产权会产生一种激励,激励人们有效地利用资源。“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强调通过产权明晰协调各方的利益或讨价还价过程而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科斯认为当存在外部性时,只要产权界定明确,通过市场都可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如可以通过排污权的交易使排污者获得排污权。若排污者有排污权,那他会加大排污量,使受害者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这样,受害者为减少损失,就会与污染者谈判,并对其减少排污量受到的损失予以补偿。这样外部性通过产权和协商而内部化,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亚里士多德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东西,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而私人事物则往往受到私人最大可能的照顾。”因而私有产权能对权利人进行激励,人们有权排斥他人侵扰自己的财产,他们可以从自己的经济行为中得到明确的、可预期的收益,促使人们在其拥有的排它性资产上实现最有效的配置,从而将很大一部分外部性内部化了。产权越是界定明确,谈判成本越低,大量的外部性可以使较低的成本内在化。

西方经济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试知识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2. 供给量: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销售量 3.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除去生产所付出的代价所剩余的差额 4. 无差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特定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代表了受消费者同样偏好的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 5. 交叉价格弹性:着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互补品的需价差价格弹性为负,替代品的需求交叉弹性为正) 6. 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要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7. 等成本曲线: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下,生产者刚好够买得起的生产要素可能的组合的轨迹 8. 约束线(预算线):在既定价格下,由花费所有收入的消费组合构成的曲线 9. 需求收入弹性: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10.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他代表了消费者愿意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 11.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12. 需求量: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对商品或劳务的意愿购买量 13.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变化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4. 消费者剩余(衡量消费者利益的指标):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收益的多少) 15.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生产某一特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组合的轨迹 二、简答题 1 导致供给变化的因素: « 投入品价格 « 对价格变化的预期 « 技术 « 生产者数量 2 无差异曲线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 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 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是不会相交的 «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越往右上方,偏好越大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doc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机会成本 4、生产可能性边界 5、经济学 6、经济人 7、微观经济学 8、宏观经济学 9、静态分析10、比较分析11、实证分析12、规范分析 13、经济模型14、常量15、内生变量16、外生变量 17、流量18、存量19、均衡分析20、边际分析 21、比较静态分析22、动态分析23、案例分析 二、单项选择题 知识点:资源的稀缺性 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 A.机会成本B.稀缺性 C.生产什么的问题D.实证经济学 2.下面最有可能成为稀缺物品的是( )。 A.阳光B.夏威夷的海水 C.运送到郑州的海水D.空气 3.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B.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掉 4.稀缺性问题( )。 A.只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中B.只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 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D.意味着抢购和黑市交易 5.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知识点:“看不见的手” 6.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是( )。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B.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C.亚当·斯密D.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知识点:经济学的定义,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7.经济学被定义为( )。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得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 C.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D.生产者怎样取得利润 8.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D.以上所有的问题 知识点: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9.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 A.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有利 B.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不利 C.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才能使利润最大化 D.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比市场营销更重要 10.下列命题中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的是( )。 A.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0 000美元 11.“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 )。 A.规范的表述 B.实证的表述 C.否定的表述 D.理论的表述 12.下列属于规范分析表述的是( C)。 A.由于收入水平低,大部分中国人还买不起小轿车 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小轿车的人越来越多 C.鼓励私人购买小轿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D.提倡轿车文明是盲目学习西方国家,不适于我国国情 1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包括价值判断B.研究对象不同 C.研究范围不同D.是否运用了归纳法 14.研究单个居民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B)。 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经济均衡: 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 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总均衡分析。即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各种商品、每种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的均衡状态。 政府对均衡价格的干预 供求法则 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它决定了价格形成和市场运行的机制)。 需求和供给决定市场价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即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供给、需求两条曲线相交之处,表示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也即表明按这种价格成交能够使供需双方都满意。 此时的交易量为称为均衡交易量,均衡价格下的供求数量;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当价格为非均衡时,会有一种使价格趋向的趋势,使价格朝的方向变动,最终变为均衡。只要没有新干扰因素,价格也就不会变动,此时这个市场达到了均衡。 均衡价格的形成机理: 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偏离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当价格>均衡价格供>求需求者压价,供给者减少供给,价格下降 当价格<均衡价格供<求需求者抬价,供给者增加供给,价格上升 需要说明的: (1)上述供求法则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价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双方) (2)这里所用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整个行业的(即市场的)曲线,不是企业的供需曲线。 供求定理 需求的变动总是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最新整理西方经济学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问答题 第1章导论 五、问答题 1.何谓经济学?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参见教材P4) 2.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目的: 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和发达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 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 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参见教材P5-6) 3.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与政策、货币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参见教材P15-16)4.西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任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之间关系等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可以同时对某一经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需求供给习题

第一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章重难点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比较静态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种类及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其他弹性概念(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蛛网模型。 一、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决策者是理性的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这两个假设基础上的。 既有限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为稀缺资源. 二、需求(供给)基本概念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需求量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 需求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3、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三、比较静态分析 经济模型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内生变量指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是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静态分析指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数值求解内生变量数值的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指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分析方法。

西方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

西方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总结 一、框架 二、基本概念 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市场均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机会成本 三、几种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厂商产品差异对价格控制进入市场接近的商品 数量程度程度难易程度市场 完全竞争很多无差别没有很容易农产品 完全垄断很多有差别较小比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寡头市场几家有差别较大比较困难民航、通讯、汽车 或无差别制造、石油开采完全垄断一家不可替代很大不可能公用事业 四、七种均衡

1.市场均衡 2.消费者均衡 3.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7.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五、概念辨析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实证与规范经济学 3.需求(供给)的变化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 4.短期与长期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6.停业点与盈利点 六、基本原理 1.需求、供给、供求原理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七、典型经济现象解释 1.丰收悖论 2.猪流感疾病,是猪肉价格下降,分析均衡变动 步骤:㈠确定事件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移动或二者同时移动 ㈡确定曲线的变动方向 ㈢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3.为何钻石比水贵:水数量多边际效用小。 4.惨淡经营,店铺为何不关门? P=A VC 为停业点。当AC>P>A VC虽亏本,但其收入高于可变成本,还有一部分可弥补固定成本。若其关门将损失全部固定成本。因此商家会选择继续经营。 5.为何铁路、供水、供电等行业能保持其垄断地位? 政府特许自然垄断 6.最低工资法德出台将会有哪些成效和弊端? 一部分人取得叫高收入造成失业 7.在小镇放烟花,能向居民收取观看费用吗? 不能外部性不直接收费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练习题word精品

第一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习题 、名词解释 1、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3、恩格尔定律 4、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 选择题 1、 需求定律说明 ( ) A 、药品价格上涨会使药品的质量提高 增加 C 、丝绸价格提高,游览公园人数增加 减少 2、如果人们对茶叶的偏好增强,则可预期 A 、茶叶的需求增加 C 、茶叶的供给与需求均增加 3、 如果商品 A 和商品 B 是替代的,则商品 A 的 价格下降将造成 A ?商品A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 ?商品B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4、 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是 A 、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上升 C 、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预期价格下降 D 、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 5、 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服务的 ( ) A 、 需求下降 B 、 需求增加 C 、 需求量下降 D 、 需求量增加 6、 供给定律说明 ( ) A 、 生产技术提高会使商品的供给量增大 B 、 政策鼓励某商品的生产,因而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大 C 、 消费者更喜欢消费某商品,使该商品的价格上升 D 、 某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大 7、 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该 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 ( ) A 、 供给增加 B 、 供给量增加 C 、 供给减少 D 、 供给量减少 5、 均衡 6、 均衡价格 7、 替代品与互补品 B 、计算机价格下降导致销售量 D 、汽油价格提高,汽车销售量 ( ) 。 B 、茶叶的供给增加 D 、茶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都增加 ( ) 。 B ?商品A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D ?商品B 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 ) B 、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预期价格

西方经济学章节重点整理

第一章 小结 1、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的定义 (1)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定义通常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无限的欲望、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2)欲望是指人们的需要,它是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按心理学划分为七个层次,由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多样性,因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3)资源稀缺性。欲望要靠资源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来满足。用于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以分为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取用物品是无限的,不需花费任何成本; 经济物品的生产需要使用资源,要付出成本,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它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即为稀缺性。 (4)选择与机会成本。由于人们的欲望无穷,而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稀缺,所以在每一时期人们都要作出选择,用何种稀缺资源生产何种满足欲望的产品。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2、西方经济学的若干基本假设 (5)经济人假设:经济主体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产权明确假设:一切市场行为都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完全信息假设: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假设:西方经济

学认为,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唯一目标。 (6)对于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它们是不完善的,并且与实际经济生活存在很大差距。 (7)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3、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8)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与结构分析。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考察的出发点,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单个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独立的考察出发点,研究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周期波动等全局性的问题。结构分析称为部门分析或总量分解,即把国民经济总量分解为具有不同特点的部门来进行分析。 (9)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是一种状态分析。动态分析则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是一种过程分析。动态分析又分为稳态分析和非稳态分析。 (10)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首先给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但它并不对这些假定是否正确进行探讨,而是在此基础上预测经济行为的结果。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做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4、经济量的有关概念 (11)常量与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存量和流量。 5、西方经济学的分 (12)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部门经济是指()。 选择一项: A. 厂商与外贸 B. 家庭与厂商 C. 家庭与政府 D. 厂商与政府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家庭与厂商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的分析方法是()。 选择一项: A. 最优分析 B. 规范分析 C. 边际分析 D. 实证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规范分析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选择一项: A. 结构分析 B. 存量分析 C. 流量分析 D. 总量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总量分析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存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B. 每年的出口量 C. 某一时期的钢产量 D. 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流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B.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C. 某人在2001年底存款5万元 D. 6月31日的钢材库存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决定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衡是商品或要素的()。 选择一项: A. 以上三项 B. 供给量 C. 价格 D. 需求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价格 题目7

西方经济学考点整理

需求弹性分析实例:“薄利多销”富有需求弹性商品,Ed > 1,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价格下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价格上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谷贱伤农现象: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需求弹性不足,供给增加使价格大幅度下降,但需求量增长不多,结果使总收益减少。Ed<1,需求量变动比率下于价格变动比率。价格上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力。价格下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当P > AC 时,π> 0;当P < AC 时,π< 0;当P = AC 时,π= 0。 市场失灵的四种情况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财政政策 1、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 经济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采取增加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增加、税收减少,税率降低等措施,来刺激需求的政策。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经济萧条,扩大社会就业量。不发行公债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经济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采取减少购买支出、减少转移支付、增税、提高税率等措施,以刺激供给、抑制需求的政策。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发行公债 扩张性货币政策 1、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并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等。 2、紧缩性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收紧银根,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提高准备率等。 通货膨胀的类型及原因: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增加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4.结构性通货膨胀:(1)部门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2)存在“工资刚性”即工资水平上调容易下调难5.通货膨胀的持续:如果经济中大多数人都预期到同样的通货膨胀率,那么,这种通货膨胀预期就会变成经济运行的现实。 通货膨胀的影响:1.收入再分配效应(1)直接的反应:所得税采用累进税制,由于物价上升,税收增加,从而使实际收入下降(2)各集团的利益再分配:1.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群2.依靠变动收入的人从中受益3.对于储蓄有不利4.牺牲债权人利益,债务人获利2产出效应(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2)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3)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西方经济学微观笔记整理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的该商品的数量。 有效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 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有效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对某种商品提供出售的愿望与出售能力相结合的。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点: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 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 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出清: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就是市场出清。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 曲线的运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 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 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 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指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 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消费者均衡就是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 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预算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 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厂商:又称生产者或企业,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 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答案 引论

第一章引论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经济学产生客观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资源的有限性即稀缺性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谓的资源稀缺的绝对性是资源的稀缺性在人类社会任何时空都存在的,所谓资源稀缺的相对性是指即使再多的有限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需要(欲望)来说都是不足的。但稀缺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人类无限欲望具有轻重缓急,怎样使稀缺资源在一定时空下,满足人们最急需、最迫切的欲望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只有去“选择”。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学科。这种选择就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一般涉及(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何时生产。(5)在哪生产等几个基本问题。 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成果——西方经济学著作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车间生产流程布局等内容。第二类,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对税收、财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论述。第三类,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如微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 借鉴马克思经济理论,也可以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既研究经济运行也涉及经济制度,既研究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也涉及生产关系。 2.人类历史上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哪几类?哪一类的经济效率较高? 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也称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自给经济的特征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自给自足,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在这种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决定。对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剩余比较少。 计划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用政府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问题,产供销、人财物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践证明,这种举国体制,在国家目标单一、资源严重匮乏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办个体无法完成的大事,即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在经济体量巨大时,计划经济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问题,效率较低,出现政府失灵。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由竞争中市场机制来解决。家庭和企业经济主体分散决策。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所指引,个体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人人为自我,实现人人为他人,保障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混合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公有相结合,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效率和公平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纯计划经济和纯市场经济都存在问题,具有优势互补的混合经济,即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效率较高, 3.为什么西方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价格、消费品供求量、生产要素供求量)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在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接个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

西方经济学重点整理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整理 第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讲义 一、导论 1、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特征。 三种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 机会成本:把某种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P2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称为个量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模型P4。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要说明市场机制是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 两个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2、发展演变过程 主要了解一下洛桑学派的瓦尔拉和帕累托,以及帕累托最优状态的产生。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的福利经济理论。了解序数效用论以及凯恩斯。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和产权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微观信息经济学。 3、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功能:P14-P15 二、需求与供给 1、需求 需求的定义,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总和。需求量的大小是由6点决定的P17。需求量Q与价格P的关系 2、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的形成,需求定理P20。需求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 3、供给 供给的定义,同上需求。6个因素。供给曲线以及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化。 4、均衡价格 定义P28。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暂时,短期,长期均衡。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交点为均衡点。均衡价格的形成。Qd=Qs 均衡价格的变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求定理。

5、弹性理论。 弹性系数P33公式。需求的弹性价格。弧弹性和点弹性的区别。 需求价格弹性分5种:富有、缺乏、单位、完全无、无线弹性。影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5个因素P37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TR=P*Q 需求收入弹性同价格弹性推导。 交叉弹性定义P43公式。交叉弹性的正值与负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类似推导、分类、影响因素。 蛛网理论:收敛式、发散式、封闭式 三、消费者行为 1、基数效用分析 效用的定义,正负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均衡的定义P55,消费者剩余的定义P57含净损失和净福利。 2、序数效用分析 无差异曲线的定义P60。特点P61。边际替代率的定义P62。预算约束线。从叙述效用出发的消费者均衡。收入——消费曲线的收入效应。价格——消费曲线的替代效应 四、生产者行为 1、厂商 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短期和长期。 2、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一般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 技术系数: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三者的相互关系 可变生产要素投入的三个阶段:边际报酬递增、递减、负报酬阶段。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P88。 两种可变投入要素。K、L与产量的函数关系。 规模收益的定义P89。规模报酬的三个阶段。分清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P91。规模不经济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练习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练习 一、简释下列基本概念: 1.稀缺: 2.自由物品: 3.经济物品: 4.机会成本: 5.生产可能性边界: 6.自给经济: 7.计划经济: 8.市场经济: 9.混合经济:10.微观经济学:11.宏观经济学:12.实证分析:13.规范分析:14.存量:15.流量: 16.局部均衡: 17.一般均衡: 18.理性人:19.内生变量:20.外生变量: 二、单选题: 1.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总体经济活动 D.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 A.计划经济 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与通货膨胀 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 D.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问题 9.实证经济学( )。 A.关注应该是什么 B.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将来如何 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 D.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 A.失业 B.通货膨胀 C.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 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 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