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美的汉字教学提纲

优美的汉字教学提纲

优美的汉字教学提纲
优美的汉字教学提纲

优美的汉字

《优美的汉字》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明史上,埃及的象形字(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中国的汉字并称为三大古文字。然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销声匿迹,圣书字也在公元前5世纪折戟沉沙,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沿用至今,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的汉字》。

二、汉字的魅力:

什么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一)汉字的意境美。中国方块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意境。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文章《听听那冷雨》中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春雨,杏花,江南”,六个字描画出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让海外游子生出思乡之情;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我们感叹不尽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牵动少男少女们纯真的爱;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意境享受,也传达出作者的豪迈之情。

(思考问题: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体现汉字意境美的例子,请举例说明?)(二)汉字表意美。尽管如今学外语成风,但是我们能得承认汉字在表意上具有其他表音文字所不能及的魅力。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汉字的推崇很是精彩:“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三)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大家都学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凭借二十一个“之”的不同写法而使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知道他的书法有“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之称。还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氏柳氏书法,清秀俏丽的欧氏楷体等都很具艺术魅力。

(四)汉字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信息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屈原、司马迁,才有了曹雪芹、鲁迅。通过汉字,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生灵涂炭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汉字以它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

(思考问题:大家是否还发现汉字有其他优点,请各抒己见?)总之,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学习汉字,等于进入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越学越有意思。精通多门外文并对汉字颇有研究的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生曾说:“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当之无愧。”

三、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

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据郭沫若同志考证,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汉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体不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

27.24%)

四、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金文

甲骨文之后的汉字书体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是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铭刻在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大篆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

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发展成"今草",即人们习称的"一笔书"。唐朝之后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

(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形声超过90%)

五、汉字的形成

(一)“六书说”和《说文解字》

古人把汉字的形成方法归纳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六书“。但“六书”并不是没有造字前就存在,而是后代文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地阐述了“六书”。

早出现的汉字符号大多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因此,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构成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可以说,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中慢慢从“象形”发展到了“表意”。下面一起来看几种构字法。

1.“象形”即简化了事物的图形,也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比如“”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门”和“车”也像门和车的样子。(老师板书画出图形)。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2.“指事”即象形字加上符号构成新字。象形字必须要像事物的形状才能被描摹出来,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则无法描摹,这时候就要借助符号来表示。于是“指事”这一造字法产生了,比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又如,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刀刃。(老师板书画出图形,方便学生形象理解)

3.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合在一起且把它们的意义结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凿子方法就是“会意”。不如,“出”,由一个“止”一个半框组成表示脚从土坎中走出来。“步”两个“止”表示两脚交替走路。“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从”字两个“人”,表示

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人在后面跟从;"比"字,两个人并肩站立,似乎正在比较高矮。天空为什么如此明亮?“日”和“月”合起来为“明”。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4.汉字只有发展到表意阶段,我们才能利用汉字进行交流沟通。但是汉字的表意方法还是受限制。因为我们的交流很多时候是用语言来进行的,而语言依赖于声音。因为交流的需要,形声构字法也就产生了。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是形声字。如:草、室、泥、村、腐等。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很强,因此汉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很大。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排列的位置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例子,请你也写几个形声字:

①左形右声——江、

②右形左声——飘、

③上形下声——箕、

④下形上声——货、

⑤内形外声——问、

⑥外形内声——园、房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值得指出的是,“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具体如下: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体)

后二书:转注、假借——————用字法(用)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因而人们归结“六书”的区别为“四体二用”。

5、关于“六书”

我国古代所谓“六书”(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汉字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叫“六书”)的说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书”以外,还有“转注”和“假借”。“转注”就是用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字义相通的字互相解释,如“考”和“老”,“颠”和“顶”。“假借”,就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语言中的某个词。如“豆”,原指食肉用具,后来借作豆子的“豆”,本义消失。这种情况一开始也可以说写了一个“别字”,但流行开来,久而久之,约

定俗成,这个“别字”就成了代表这个词的假借字。“转注”和“假借”都是利用已有的字,而没有产生新字,所以,严格地说来,它们只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二)汉字的构成:

(1)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

(2)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

应用:根据意符推究文字的意思,减少错别字。

六、汉字文化:

1.造字时的文化信息:

东、西、南、北

2.书法、篆刻艺术。

独特的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

六、猜字谜

1、春节三日(人)

2、一半在河海,一半在天空,到底在哪里?老家在山东。(鲁)

3、一个字,生得怪,六张嘴,两只角。(曲)

4、汉语文字国,有三个“兄弟”:

虽都是三笔,性格却不同。

大哥大张嘴,不管他人事;

二哥半张嘴,只管过去事;

老三闭着嘴,十点迟迟起。

(己已巳)

5、有心走不快,见水它过满,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曼)

(一)理论知识

1.了解汉字的特点。

(1)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书写以字为单位。

(2)每个汉字都读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

(3)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由于方言的不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而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

(4)汉字形体的特点。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书写汉字由起笔到收笔叫“一画”或“一笔”。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是汉字形体的基本要素。笔画的基本形式是点和线。点和线在汉字里的位置不同,又有一些变体。汉字就是由点、横、竖、撇、捺、提、折、钩等笔画构成的。例如,书法上所谓的“永字八法”,就是指“永”具备上述八种笔画,它体现汉字形体的基本特点。笔画要靠笔顺的有规律的组织,才能形成汉字。

笔顺就是汉字的笔画顺序。每一个汉字的写法各不相同,但是它的笔画和结构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增减。例如,高低的“低”,不能写成“”;训练的“练”,不能写成“”。“杏、呆”,“压、庄”笔画相同,由于结构不同,成了两个无关的字。了解了汉字形体的特点,识字就必须认清字形。(5)掌握形似字。

形似字是指汉字中那些形体近似、差别很细微的字。因为汉字数量多,形体纷繁,而构成字的笔画都是有限的,所以有些字的形状不免有点相像。这就出现了如“己、已、巳”这类形体相似而意义完全不同的形似字。归纳起来形似字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笔画不同:天——夭,戍——戌;

②笔数不同:冶——治,折——拆;

③部首偏旁不同:冠——寇,棘——辣;

④笔画相同而安排不同:未——末,压——庄。

形似字不管怎么相似,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我们只要抓住它们的细微差别,就能区别、辨认形似字:

①辨析形似字,着重识别有细微差别的部分。例如,“人,入”二字都是撇和捺两画,但“人”字撇长捺短,捺在撇下;“入”字撇短捺长,撇在捺下。又如,“庆,厌”二字区别主要在于一点的位置不同,笔顺也不同。“庆”字第一笔是点,“厌”字最后一笔才是点。

②从字形的结构特点来辨析形似字。例如,“狼、粮、娘、踉”四个字不同的是左偏旁“犬”、“米”、“女”、“足”。这几个左偏旁都是部首字。凡由“犬”字组成的字,大多与野兽有关,如狼、狐、獾等。凡由“米”字组成的字,大部分与粮食有关,如粮、籽、粉、糕等。凡由“女”字组成的字大多与女性有关,如娘、妇、奶、姑等。凡由“足”字组成的字,大多与脚有关,如跟、趾、跑、蹬等。由此,可利用字形结构特点来区别字形,理解字义。

③在运用中辨析形似字。例如,“辛、幸”,可组成艰辛、辛苦、干辛万苦,幸福、幸运、幸灾乐祸等词语,当然也可以用来造句。这样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形似字。

④编短语、歌诀、顺口溜辨析形似字。例如,有人为辨别“戴、栽、裁、载”编成“去掉田字不是戴,买棵树木拿去栽,要做衣服就去裁,叫辆车子把货载”一类的顺口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有人编“中间点撇仔细辨,有言来争辩,种瓜长花瓣,青丝扎成辫”之类的顺口溜来辨别易混的形似字,效果也不错。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在认字的时候,仔仔细细地读,在写字的时候规规矩矩地写,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识字习惯,就能避免读错、写错形似字。

2.怎样识记和纠正错别字?

分析:识记和纠正错别字的主要办法是熟悉汉字的结构,善于识别错别字。错字指字的笔画没有写对,别字指写“白字”。

(1)造成错字的主要原因有:

① 因多写笔画而错,如“步”误写为“”、“染”误写为“”;

② 因少写笔画而错,如“初”误写为“”;

③ 因误用偏旁而错,如“淫”误写为“”。

(2)造成别字的主要原因有:

①因音近而错,如“刻苦”误写为“克苦”、“书籍”误写为“书藉”;

②因形似而错,如“针灸”误写为“针炙”、“仓库”误写为“仑库”。(3)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有:

①抓字音,记字形。例如“令”和“今”两类字容易相混,可以抓往它们的声母来区分。凡是声母是“L”的都写“令”如“苓”、“岭”、“龄”、“铃”、“冷”、“领”、“邻”,“怜”、“玲”、“伶”等;其他声母的

优美的汉字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讲课讲稿

优美的汉字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洛南中学余社存 教材依据 人教版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优美的汉字》 设计思想 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学会主动学习,研究探讨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并树立汉字的起源、形体、文化等知识 能力目标:以作课件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于对汉字文化内蕴的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 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文化等知识 教学难点 以作课件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于对汉字文化内蕴的了解。 教法选择 探究、交流法。 学法指导 学生听歌曲,聆听汉字的音美;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汉字的形美;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用研究探讨交流的方式解决学习重点,用研讨与交流的方式突破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汉字的几种构字方法

2、学生准备自己的书法作品 3. pp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放歌曲《中国娃》“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 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二、探讨汉字的起源 1.仓颉造字说 相传上古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 创造了汉字。(展示洛南仓颉园汉字相关图片) 2.劳动创造说 其实,文字并不是一人所独创。正如《荀子?解弊》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1、发展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 ——行书——楷书——现在新增字体有:勘亭流、少女字体、电脑字体 等(学生看书了解汉字形体的变化) 2 、用动画幻灯片展示“鱼” “鸟”“羊”的演变过程

《美丽的汉字》教案

《优美的汉字》教案设计 富源六中语文组杨波 【学习目标】 1、掌握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欣赏汉字的美。 2、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学习重点】 掌握汉字的形体演变、结构和文化。 【学习难点】 汉字承载的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以08年奥运会会徽导入,使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内涵美。 二、汉字的起源和形体演变 1.展示一封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一个女子的情书,让学生看图,自由说说表达的意思。教师点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回答可能各不相同,由此引导学生明确:图画表意不具有确定性。但图画经过重复、简化,形义约定之后,图画就成为图画性文字。再把它命以约定的读音,就成为文字。(图片见导学案)教师板书:汉字的起源——图画 2.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就是由图画演变而来,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文字。汉字在发展中逐渐成熟。甲骨文是成熟的汉字。学生自读教材73—74页,明确汉字的演变都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各阶段有哪些字体?明确各字体的特点,能区别具体的汉字属于何种字体。 明确: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古汉字阶段字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阶段字体包括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教师板书: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字形从古汉字到楷书演变途中,遵循象形性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

条化、平直和笔画减少,结构变简单,书写更快捷,更规范的规律。 快速区别《导学案》“明”的各种书体。 3.汉字隶变之后,结构固定,字体由象形表意变为符号表意,汉字由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于是书法发展起来,成为一门汉字独特的表现艺术,充分展现了汉字的形体灵动之美。 教师板书:汉字的书法 学生自由欣赏“马”字的各种书法作品,教师指一到二人说一说感受。三、汉字的形体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74页汉字的构成部分,明确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出的“六书”说,明确四种造字法的特点,能指出具体汉字的造字法,完成导学案“汉字的形体构成”部分一二题。 教师板书:汉字的构成 1.学生自由读文,明确概念。 2.小组讨论导学案上两个题。教师随机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修正。如果有解决不了的,教书分析引导。 3.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学习中的以意义推导字形的问题。明确,“鬼鬼祟祟”之“祟”是有“鬼”“出”二字会意而成,指鬼出来吓人之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蹊”是“小路”之意,从“足”,“奚”音,乃形声字。因“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从“足”旁。 四、汉字的文化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这里只从汉字在徽标的运用上略说一说。 教师板书:汉字的文化 1.教师展示北大校徽,学生自由分析其构成以及含有的意义。小组交流后, 学生自由发言来说。 2.教师总结,明确:整个会徽的主体部分,上面是两个背靠的人形,下面是一个正面的人形,三个人形又构成“北大”的小篆体。既暗含有“北大”的校名,又体现了北大“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既说明北大“三人成众”的学习风气,也表明北大肩负启迪国民智慧的责任;下面的人形是教师,他以双肩托起两人,暗示教师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上面的两人是学生,暗示学生“青出于蓝“的追求。

汉字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 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 今天,来学习《优美的汉字》。 二、展示探究汉字成果:(由四个小组展示,每组不超过5分钟) 1、问:我们现在所写的汉字起源于什么时期? 明确: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 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 问:这种文字有什么特点? 明确:方笔居多,园笔较少,线条纤细,字形不统一,繁简悬殊,异体字多。 二、汉字起源 汉字是我们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但是在甲骨文之前,我们根据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历史旧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这些旧说并不都是无稽之谈。 有关文字起源的六种传说,我们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前文字时期的传说,另一类是关于创造文字本身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原始汉字发生的因由,以及由原始汉字向成熟的文字体系过渡时的一些历史状况。 (一)结绳造字说 结绳记事的说法首见《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庄子?箧篇》也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根据这两个说法,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施行,《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人们结绳的可区别性很低,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记大事小事。尽管结绳的记录功能很弱,但结绳说既有后代民俗作为确证,又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分析出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可信度较大。 (二)契刻传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即是契刻。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尚书》:“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其中“书”又当别论,“契”是指刻划和经刻划物。(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及丁公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 (三)八卦造字说 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宋?郑樵在其《通志?六书略?论便从(纵)》中认为,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这种看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难以演化出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联系。 八卦,《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整线“—”(代表阳)和中断线“--”(代表阴)组成。每两卦相互对立,其中,阴阳的对立是根本。阴阳两种气体结合交感产生万物。正反,变化,发展,矛盾,

仓颉造字说课稿

《神奇的汉字——汉字的起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奇的汉字——汉字的起源》,我主要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思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一下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说教材:关于汉字,在必修的梳理探究中曾有《优美的汉字》一课,学生对汉字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又安排了一节《神奇的汉字》,对汉字作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进一步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等方面探究汉字的奥秘,同时更强调规范使用汉字的问题。其中“汉字的起源”一节在本课中起着基础作用。 二、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字体演变和造字方法,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依据: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对本册选修单元的教材尤为适用,“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本册选修教材中编者也说:“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们可以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拓宽视野。”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情感目标: 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让学生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并弘扬和传承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 依据: 汉字的“神奇”离不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因而当代中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的文化是义不容辞的。 三、说教学思路。

1.预习。 安排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甲骨文字体和一两个古文 字书法作品,同学之间课下交流或者讨论。 依据:本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的目标,我将学生预习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充分预习之后,教师课前征求学生意见,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聚合点有侧重地安排课堂内容。 2.课堂教学 我设计两个板块,第一块为必讲环节,即造字法原理及其内在联系。第二板块为灵活处理环节。包括以下几点:学生质疑,教师适当拓展、学生自主合作。 依据:因为其他内容和必修一“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有重复,故课堂上不作重点。因此本节课重点讲解造字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主要用 讲授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法。 其主要思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讲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学生是主体,学生以平等的角色进入文本和课堂,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广泛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要想让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并非易事,教师充分的准备和巧妙的引导也很关键。一是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二是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学习伙伴,要善于用自己的示范引领学生。 2.说学法 网络学习法 依据: 选修课的教学重点不在讲解,而在于在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无论在课前还是课后都很重要。网络学习法是一种很好的选修课预习方法,也是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关于甲骨文的相关资料,使得学生在上课时有一认识基础。在课后有条件并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班级论坛上制作专题帖,或者用WORD等软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优美的汉字【课前预习案】 1.预习课文,熟悉汉字的形体演变,补充下列表格。 2. 汉字字形演变规律 (1) (2) 3. 汉字的构字法 (1)各种造字法的定义及代表性的字(方框中填构字方法)从四种构字法看,属于独体字的是()(),属于合体字的是()()。

【课内探究案】 1、分别举出5个象形、指事、会意字(教材上的除外),并对特点作简要分析。 2、形声字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例在90%以上,整理形声字六种结构方式,并各举两例。 3、在小组内讨论归纳辨别错别字的基本方法。 【同步练习题】 一.必做题 1、结构相同的一组字是:() A.箱雾案霖思 B.禾扬郊惜问 C.晨休林飘铜 D.忠干沐娶刃 2、下面不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 A.材银脑 B.闷闻栽 C.管露草 D.武休树 3、从造字法角度看,下列说法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人、目、采、衣”是独体字 B.“休、晶、江、火”是合体字 C.“材、攻、芳、旗”是形声字 D.“炙、射、步、月”是会意字 4、将下列汉字按造字法分类,分类错误的一项是:() (1)炙-(2)灸-(3)起-(4)见 (5)躬-(6)几-(7)星-(8)磊 (9)鱼-(10)井-(11)仄-(12)田 (13)池-(14)目-(15)级-(16)益 A.(1)(4)(8)(16) B.(2)(3)(5)(7)(13) C.(6)(9)(10)(12)(14) D.(1)(6)(11) 5、对形声字“问、阔、衷、哀”的结构分析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全部是外形内声 B.问、哀是内形外声,阔、衷是外形内声C.全部是内形外声D.问、哀是外形内声,阔、衷是内形外声 E.问、阔是外形内声,哀、衷是内形外声 6、下面四组字中,笔画数相同的一组是:() A.生, 印, 斥, 冬 B.札, 托, 节, 厉 C.寿, 玛, 戒, 夷 D.皇, 泉, 禹, 乖 7、对下列汉字笔画和笔顺作准确判断的是:() A.“戍”字共六画,最后一笔是撇 B.“层”字共七画,第三笔是横 C.“臣”字共六画,起笔是横 D.“鼎”字共十三画,起笔是竖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字形 ..全都准确的一组是:() ..、解释 A.赔偿.(归还) 延宕.(拖延) 消.(除去)声匿迹舐.(舔)犊情深 B.遐.(远)想瞩.(注视)目戮力 ..(比喻困境) ..(合力) 同心进退维谷 C.勘.(校订)误缀.(停止)学匪.(不是)夷所思蛊惑 ..(迷惑)人心 D.睿.(有远见)智濒.(接近)临桀骜 ..(倔强)不驯否.(贬斥)极泰来 9、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兴高彩烈()一张一驰()怨天忧人()纷至踏来()

优美的汉字教学提纲

优美的汉字

《优美的汉字》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明史上,埃及的象形字(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中国的汉字并称为三大古文字。然而,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4世纪销声匿迹,圣书字也在公元前5世纪折戟沉沙,唯独中国汉字生生不息,沿用至今,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的汉字》。 二、汉字的魅力: 什么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一)汉字的意境美。中国方块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意境。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文章《听听那冷雨》中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那一个个看似固执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春雨,杏花,江南”,六个字描画出一幅图画,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让海外游子生出思乡之情;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我们感叹不尽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牵动少男少女们纯真的爱;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意境享受,也传达出作者的豪迈之情。 (思考问题:同学们是否还能举出体现汉字意境美的例子,请举例说明?)(二)汉字表意美。尽管如今学外语成风,但是我们能得承认汉字在表意上具有其他表音文字所不能及的魅力。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汉字的推崇很是精彩:“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

最新优美的汉字导学案(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一.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感 情。 二.运用汉字的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考试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 习惯。 一.汉字的演变与构字方法。 阅读课本74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观察下面的字的字形说说汉字的字形演变有什么特点?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考试提醒: 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名句默写) 2.先用楷书写出下面的字,再指出下面汉字属于什么构字方法构成的字。 3.指出下面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再看看它属于形声字的六种构成方式中的哪一种? 铜骑秧 削瓢鹉 露爸界 架慈赏 固病裹 问闻辩 总结:形声字在汉字体系中最多,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次是会意字,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的功能,故抓住了形声字的形旁,就抓住了字的本义。会意字注意观察组成字形的各部分综合起来推断其意义。这些知识对我们解决语文学习考试中的具体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二.汉字的这些知识在语文学习考试中的实际运用。 (一).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1.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商君书·垦令》 2. 抚军亦厚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谭嗣同传》 4.及门而贽。《与荆南乐秀才书》2012年高考浙江卷 5.反赆以货,遣归 《文宪集·李疑传》2012高考北京卷 6.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小仓山房文集》2012天津卷 归纳:比如在汉字扌旁一般和 ________ 有关系。 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贝字旁一般和 ________有关系。 如:贪赃枉法。 月字旁一般是和_________有关系。 如:脍炙人口。 王旁一般是和 __________有关系。如:瑕不掩瑜,璋,瑾,璟等. (二).字形辨析题。在做字形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字义,结合汉字构成知识,推断字形。 下面词语中有些地方有书写错误,先听写,再根据汉字构成的有关知识,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写 鬼鬼崇崇 祟山峻岭 梦魇 笑靥 脉膊 影牒 松驰 沤心沥血 神洲大地 萧索 舟楫 编辑 缉拿 陨身不恤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吓马威 明信片 扭怩不安 钓鱼杆 目不暇接 白璧无瑕 好高骛远 趋之若鹜 针砭 (三).徽章类题目.设计徽章时往往借用汉字之美来表现,所以要注意观察蕴含于其中的变形的汉字或汉字的拼音的首写字母,再去分析。 你能从以下徽章标识中看出哪些汉字或汉字的首写字母?请结合这些汉字或字母说说这些徽章的创意。 北京奥运会会徽 上海世博会会徽 妇联会徽 沈阳全民读书月标识 新沟中学校徽

《优美的汉字》教学反思

《优美的汉字》教学反思 2009年新乡市语文学科优质课大赛落下了帷幕,我以极其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可以说这是我的幸运。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必修一中梳理探究板块的第一篇,梳理重在积累与整合,侧重于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探究重在发现与创新,侧重于文学与文化。从性质上看,梳理探究属于活动课。讲课之前,我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因此,我倾向于从设计思路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上、从活动的有效性上入手,争取做到整节课浑然一体,使学生学有所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提高。从教学的效果和评委的评价两个方面来看,有些得到认可,有些还有待提高,我得到了很多平时教学中没有注意或没有刻意要求自己的宝贵的教学理念。 第一:设计思路及反思 当前语文教学当中对汉字的介绍是个盲点,简化字在方便的同时也损害了汉字的美感,因而教材的编写也试图通过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对汉字本身的美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文化。 本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汉字的构造上,意图在于让学生对汉字的构造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产生对汉字的兴趣,并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整体结构上看,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汉字的字体、汉字的构造和汉字的文化。第一个板块设计思路为重点突出汉字七种字体的形体特征,并选择一些比较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第二个板块的设计思路是用连贯的层次分析甲骨文中汉字的构造原理,将六书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第三个板块思路为从汉字的构造、用汉字书写的文学形式以及汉字的创新使用当中表现汉字的文化内涵。 现在反观自己的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教材对这方面的说明只是一个框架,如何将这个框架丰满起来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我在今后的梳理和探究教学中会更加注意。 第二:活动设计思路及反思 汉字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生活的艺术和文化的沉淀。本节课我力求使得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从学生的童趣入手,不让教学过程囿于理论的说教。六书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备课过程中我找了大量的甲骨文字体,为了避免学生在了解甲骨文时候因为字体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畏难思想,我精挑细选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字。同时将这些字体的构造进行分类,比如象形字我选择了一些字体相近的动物,“鹿、马、象、豹、虎”,它们的字体在表现事物特征方面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因而学生在比较起来兴趣盎然;在指事字讲解中,我找了一些图片帮助学生分析“本、末、果”字当中的指事符号,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会意字当中,我挑选了“解、骑、虐”等字,学生对这些字也很有兴趣;在讲汉字的构造与文化时,我选择了一些与生活结合较为密切的字,分析它们的构造,并从中找出与汉民族文明的一些关联。 梳理和探究课的重点就在于学生的活动,以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的活动较为热烈,尤其是甲骨文方面,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汉字的文化”板块中,学生的活动设计得不够,内涵也不够深刻。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及课例评析

新课标下的有效性教学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昭通市一中方仕勇 一.教材分析: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表意文字,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距今有6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形体的演变,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同时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六种造字法以及转注和假借两种用字法,使汉字具有音、形、意美的特点,因而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本课的编者着意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汉字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造、文化等知识。所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气氛,拓展眼界,激发兴趣,在听、看、读、品、练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就成了我们我们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襁褓时的牙牙学语到孩提、小学、初中时的识字、读书、写字,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学习汉字,但能真正热爱汉字、体会汉字的

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的学生在今天这样一个“言必称英语”的时代几乎少之又少。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推广,许多学生已都不愿再用笔书写,导致认字能力的减弱。汉字是我们智慧的祖先创造的这一最古老美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如何传承它,弘扬我们民族文化,提高国人的国学文化素养,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题“优美的汉字”的提示,体会汉字的“三美”,激发兴趣,拓展视野,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及构造,培养学生因形推义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中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讲练结合——讲以激趣,练以启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扣紧“优美”二字,以欣赏与猜字谜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汉字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方法 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书法展示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汉字的艺术和文化。

《优美的汉字)教案(正)

《优美的汉字》教案 用案时间2013年月日主备 任纯 审核 黄明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深刻理解汉字的美。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自觉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欣赏汉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教学难点 探究汉字文化,了解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美。 教学方法 1.直观图片展示 2.现象梳理与问题引导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了解知识。 目的:自主学习,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 (注:课堂不逐一讲解,仅作督促学生预习之用。详见学案) 二、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每一种文字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这样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你要好好学习。”对子女言,其言必真!这句话所盛赞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汉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竟使得一个外国人也对它如此地赞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优美的汉字”到底美在何处。 三、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有“三美”:“音美以感耳,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意美以感心,三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探讨汉字的这“三美”。 四、合作探究:感受“三美”。 (一)听:感受汉字的音美: 1、朗诵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先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PPT展示整首诗汉字的音节)诗歌韵律之美是以汉字的音节之美来作为基础的。请大家思考一下,汉字音节的哪些特点使汉字更具有声韵之美?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shān,gūchéng yáo wàng yùmén guān。 Huáng shābǎi zhàn chuāng jīn jiǎ,búpòlóu lán zhōng bùhuán. 教师点拨小结: 汉字的音美: 1、四声平仄,起伏相间,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2、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发音饱满,字正腔圆。 3、短音促而平,长音舒而缓,轻重缓急,各有变化。 其中第一点,汉字的声调变化带来的音韵上的美感,这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是汉语独一无二的一个特点,所以汉字被誉为“最具有音乐美的文字”。 (二)看:感受汉字的形美: 汉字的形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汉字的演变之美、汉字的艺术之美、汉字的构成之美。下面我们来一一探讨。 1、感受汉字的演变之美。 A、关于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历史:甲骨文是最早的吗? 距今约3000年甲骨文 距今约4500 年象形字(大汶口)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XX版高一必修一)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 (XX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设想: 梳理探究部分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不管,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解,应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梳理探究的主动性、体验过程的实践性。为此,本篇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尽量多地准备、查找有关资料(占有资料),初步整合资料,课上与教师一同展示探究成果、分析资料并获得一定的结论,运用有关结论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通读文本《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2.按照共同爱好原则自由组合成小组(4-8人),确定一个专题,查找、收集有关资料。 3.对所查找资料进行梳理,整理获得的知识或得出初步结论。

课堂展示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奥运会徽、开幕式中国文字形义的特质导入课文。(展示幻灯片)。 二、展示探究成果:(由四个小组展示,每组不超过5分钟) (一)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 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 (二)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 形体使用器物使用朝代形体特点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商代后期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大篆刻在石鼓西周晚期 小篆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

传统文化渗透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 案例征集评选封面 案例标题: 案例类型:学科渗透案例 所属学科:语文 所在组别:高中组 作者姓名:张娣 工作单位:长丰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探寻《优美的汉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责任。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我力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有效地融入到语文课堂,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因此,在语文必修第一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一新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来说说我的做法与思考. [案例内容] (一)课前准备 《优美的汉字》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模块“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文字之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汉字书写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即使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汉字依然以她独特而智慧的方式,踏 着青春的步伐,展现着她生命的活力。充分利用好这一专题,有

利于学生探究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理解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对汉字及中华文化的珍视与热爱,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方式。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浮光掠影的知识介绍,学生不仅因为过于单调枯燥而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能收获甚微,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汉字美的感受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鉴于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课前布置四个自主探究小组分别收集有关汉字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构成及汉字文化等方面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的模式(如幻灯片等)。课堂上,每个小组可以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课堂再现 1、创设情境,开启探求之旅 我是利用活动“两幅图片猜汉字"来到导入新课的:一幅利用电脑制作的“傅园慧”的艺术签名,一幅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片(汉字“世”的变形)。前者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外形美以及汉字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字形演变的神奇;后者更是让学生领会到汉字的外形美与内涵美的高度融合.直观形象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汉字解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华汉字的奇妙多彩与博大精深,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2、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汉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思路和方法】 学生听诗歌朗诵,聆听汉字的音美;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汉字的形美;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放歌曲《中国娃》。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着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二、走近汉字 1、听汉字的音美: 播放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 思考:学生从汉字声调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听完诗歌后的感受。 教师指导:汉字讲究声韵铿锵有力、音节和谐、抑扬顿挫。刚才我们欣赏的作品或如奔放的大海、或如涓涓的小溪。其声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净化了我们浮躁的心灵。 2、看汉字的形美: 展示名人的书法艺术以及学生的书法作品(这里学生课后准备)。 思考:学生从汉字的笔画和字形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指导:汉字的字形由点横竖撇捺等构成。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或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更是让我们感到的是在欣赏汉字在纸张上跳舞,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 师:我们用耳朵欣赏了汉字的音美,用眼睛鉴赏了汉字的形美,下面就请用我们的心来感受汉字的意美。简洁的明字,有怎样的意美呢? 3、味汉字的意美: ⑴欣赏汉字日、月、山: 板书: 教师:(幻灯片)一轮圆圆的红日描画出太阳圆圈的形状,如钩

高中优美的汉字教案

高中优美的汉字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优美的汉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过程与方法:收集与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传说、书法、字谜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汉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思路和方法 学生听诗歌朗诵,聆听汉字的音美;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汉字的形美;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放歌曲《中国娃》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着特征:表意。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二)走近汉字 1、听汉字的音美 播放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 思考:学生从汉字声调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听完诗歌后的感受。 教师指导:汉字讲究声韵铿锵有力、音节和谐、抑扬顿挫.刚才我们欣赏的作品或如奔放的大海、或如涓涓的小溪。其声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净化了我们浮躁的心灵。 2、看汉字的形美 展示名人的书法艺术以及学生的书法作品(这里学生课后准备) 思考:学生从汉字的笔画和字形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感受。 汉字的字形由点横竖撇捺等构成。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那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汉字或跳起了拉丁舞、有的如同酒醉的成龙打起了醉拳更是让我们感到的是在欣赏汉字在纸张上跳舞,所以:书法是“纸上的舞蹈”。 我们用耳朵欣赏了汉字的音美,用眼睛鉴赏了汉字的形美,下面就请用我们的心来感受汉字的意美。简洁的明字,有怎样的意美呢 3、品味汉字的意美 (1)欣赏汉字日、月、山(板书:) 教师:(幻灯片)一轮圆圆的红日描画出太阳圆圈的形状,如钩的新月与太阳的形状区别开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简单的几笔勾画,万物形态尽现。 学生讲解“明”字的象形构造,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由形美引发出怎样的意美。

优美的汉字

优美的汉字 一、教学目标 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2、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汉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思路和方法 学生听诗歌朗诵,聆听汉字的音美;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汉字的形美;趣解汉字,感受汉字的意美。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 说出了汉字的那些特征?汉字还有哪些特点?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 汉字还有区别于其它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二)走近汉字 1、听汉字的音美 播放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思考:学生从汉字声调的角度来谈谈自己听完诗歌后的感受。 教师指导:汉字的音美:字正腔圆,一字一音,四声平仄,起伏相间,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短音促而平,长音舒而缓,轻重缓急,韵律和谐,各有变化。 2、看汉字的形美(演变之美、书法之美、构成之美) 鼠牛虎兔龙蛇马 羊猴鸡狗猪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你发现了汉字字形演变的什么规律? 汉字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从繁到简: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条化、平直化。笔画由多到少,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更快捷,更规范。 展示名人的书法艺术以及学生的书法作品(这里学生课后准备) 思考:从字形的角度来看汉字的书体特征。

《优美的汉字》优质教学设计.doc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深刻理解汉字的美。 2.能力目标: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自觉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3.情感目标: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有关汉字的知识,探知汉字构字规律,总结正确识写汉字的方法。 2.探究汉字文化,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美,激发对汉字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方法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汉字构成规律指导解决汉字实际应用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汉字中包含的古人的智慧,以及怎样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学方法〕 1.直观图片展示 2.现象梳理与问题引导相结合 〔学法指导〕

1.现象梳理法:找出共性,发现规律 2.比较联想法:发现差异,把握特点 3.逆推思维法:逆推规律,指导应用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汉字的几种构字方法 2.pp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美的评价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这句话所盛赞的正是我们的汉字!汉字是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比四大发明更早。这样历史悠久的文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竟使得一个外国人也对她如此地赞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优美的汉字”到底美在何处。 二、溯源:创造美 1.“美”字的起源与演变(图片展示) ①甲骨文(象形字):一个人头戴羊角或羽毛等饰物 ②发展变化: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 2.“马”字的起源与演变(图片展示) ①甲骨文(象形字):一匹势欲奋蹄的骏马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探究性学习——民俗文化探究》12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1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川大附中语文组 任志恒 授课班级:高一·9班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30日 一、【教材分析】 《奇妙的对联》是在语文出版社2003课标版第三册探究性学习——民俗文化探究想引导学生学习一个专题,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范围,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和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该专题的学习将分为两节课进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对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重大节庆和诸多场所几乎都会看到对联,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从短文编写体例及例联的选择来看,教材编者旨在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积累

来感受对联的美妙,学习对联的知识,品评对联的奇妙。因此本专题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集对联素材梳理对联常识,要结合生活场景、民俗风情等,探究对联奇妙之处,注重联系社会,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中探究对联的奇妙。 同时,《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与汉字文化和语言运用关系紧密,因此在学习本专题时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和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之间的关联,体会对联上下两联之间形式和内容上的关联,体会汉字、对联和文化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艺术样式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在具体学习中需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中注重梳理,体现新课改语文课程“积累·整合”的目标;通过阅读名联和赏析对联的奇妙,实现“感受·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语文素养;在反思提升中达到思维和认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思考·领悟”的目标。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些与对联有关的趣味故事等,但对对联的相关知识缺乏基本和系统的了解,对对联的奇妙之处更难做出具体而微的鉴赏评价。因此需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性知识,为核心任务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2

高一语文 YW-10-01-043 《优美的汉字》导学案(二) 编写人:潘林萍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写时间:2010年11月29日班级:组别:姓名: 完成等级更正等级 【学习目标】 1.学习有关汉字知识,巧记现代汉字字形。 2.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3.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学习方法】 1、通读导学案,并理解运用。 【知识链接】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香港语文协会名誉会长安子介符号文字最有国际性,汉字是符号文字,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会长钱伟长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 ——中文信息研究会的秘书长萧启宏 一、明义记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境或词语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境氛围,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中,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产生“巧记”的效果。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可以和“脉搏”的词境相吻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作“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融会贯通”容易写成“融汇贯通”,有人还振振有词地为这种错误写法寻求理由,说“融合汇聚了多方面的东西,有了通彻的理解”。其实不然,“融合”“汇聚”的意义是相同的,“融汇”相连,就会语意重复,表意狭窄。“融会贯通”的基本词义应该是“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这里需要“体会”的含义,因而必须用“会”而不能用“汇”。如果把词语中易错字的意义搞明白了,就会有效地避免写错。下面这些词语都可以从意义上“纠错”(加点的字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