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学案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学案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学案2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学案2

16 云南的歌会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蹲踞

..(dūnjù):蹲或坐。

酬和.(hè):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本文指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譬.喻(pì):打比方。

淳朴: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歌唱时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龙吟.(yín)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后正式参军。1922年,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后来任西南联大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截止到1948年共发表了80多部作品,一千多万字,是最高产的现代作家。作品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小说最具特色,简直就是一部部湘西风情画!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关于民歌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诗经》,大多来自民间的歌谣。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歌唱几乎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民歌活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分析文章结构。

2.领略云南少数民族乡土民俗文化。

3.学习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4. 品味文章语言,领会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2个课时。

四、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便是一种让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沈从文写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能让我们了解云南民歌演唱方面的知识。

(二)研习课文。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请从场合、方式、特色和主要参与人的角度,对每个场合进行对比,然后填写下表:

场合方式特色主要参与人

(2)在三个民歌演唱场合里,描写侧重点及所用的写法各有什么不同?

答: 第一个场合,

第二个场合,

第三个场合

2.句段品读

(1)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

概括本段大意:

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2)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是:。这两个段落的中心句都是出现在段落的。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随堂抽测

①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dūnjù)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②唱的多是情歌 (chóuhè),却有种种不同方式。③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④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⑤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⑥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⑦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⑧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dūnjù) (chóuhè)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

(3)试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段内容。

答:

(4)本段那个句子表明集会具有群众性?

答:

(5)本段写到的对歌的方式有那些?(只填句子前面的序号)

答:

(6)本段第⑧句刻画年轻妇女时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答:

第二课时

1.句段品读

(1)品味第五自然段作者描写“金满斗会”的角度:

①说明歌会规模之大的句子是:

②说明歌会持续时间之长的句子是:

③表明人们组织“金满斗会”的目的的句子是:

(2)“村寨传歌”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请分别举出例子。

答:全局描绘的如:

细部刻画的如:

2.探究质疑

(1)课文第四自然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答:

(2)试分析第四自然段的写景层次。

答:

(3)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一再强调参加“金满斗会”的有各种身份的人,这一点说明了什么?

答:

(4)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随堂抽测

乡韵自多情

王洪应

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

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有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低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委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地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调。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摘自《王洪应散文集》有删节)

1.乡亲们看戏的理由有哪些?

2.联系上下文说说戏曲对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文章讲述了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云南的歌会》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1)

场合方式特色主要参与人

山野对歌有对抗赛性质,比才情智力年轻女人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的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十四五岁女孩

村寨传歌民歌的展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乡村男女老幼

(2)第一个场合,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第二个场合,着力描绘唱歌的环境,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第三个场合,着力描绘唱歌的场面。点面结合,有全局描绘,有细腻刻画,犹如全景与特写。

2.(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制造悬念,引起下文的叙述

(2)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开头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随堂抽测

(1)蹲踞酬和 (2) 即物起兴:歌唱时先咏他物,起兴抒情(3)山野对歌

(4)对调子的来自四方 (5) 第③④⑤⑥句(6)行动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第二课时:

1.(1)①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②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③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2)全局描绘的如,例1: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例2: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细部刻画的如,例1: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例2: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真象是一个“歌库”。 2.(1)首先,这是据实而录。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场景。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山花烂漫,山鸟齐唱,在性格气质上自然染上自然真趣。第三,山鸟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山野田园交响曲。(2)先写树木、报春花,后写鸟和人,由静景写到动景(3)“金满斗会”深受人们的喜爱,大家都乐意参与。(言之有理即可)(4)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对艺术,对自然的品味与赞赏的感情。

《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随堂抽测

1. 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等。(言之有理即可)

2.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言之有理即可)

3.说明戏曲可以唤起浓浓的乡情。(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