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骨干骨折的相关知识点

股骨干骨折的相关知识点

股骨干骨折的相关知识点
股骨干骨折的相关知识点

股骨干骨折的相关知识点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6%,股骨是体内最长、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将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股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必须依骨折部位、类型及病人年龄等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治疗。不管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且必须遵循恢复肢体的力线及长度,无旋转,尽量行以微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促进愈合;采用生物学固定方法及早期进行康复的原则。股骨小粗隆下5cm至股骨髁上5cm处为股骨干,主要由骨皮质构成,皮质内有少量小梁骨。骨干向前向外呈轻度弧形,后方有一股骨脊,是后侧屈肌群的附着部,手术切开复位时可作为复位的标志;术中剥离困难,因有4根穿通动脉的分支沿股骨脊进入股骨,易出血,应尽量减少损伤。髓腔亦有轻度向前外凸的弧形,中上1/3最窄,成人为7~9mm。选择使用髓内钉固定时应予考虑。股骨前方为伸肌群,远端形成股四头肌腱膜及髌韧带,与髌骨相连,在膝关节前方形成伸膝装置。创伤和手术后出血机化,如伸直位制动时间长,形成粘连,以致关节僵直在伸直位,屈曲活动受限。后侧有屈膝肌群,由坐骨神经支配,内侧为内收肌群,由闭孔神经支配。股动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下穿行于股管及内收肌管内,随后进入腘窝。

症状体征

股骨干骨折多因强暴力所致,因此应注意全身情况及相邻部位的损伤。

1.全身表现股骨干骨折多由于严重的外伤引起,出血量可达1000~1500ml。如系开放性或粉碎性骨折,出血量可能更大,患者可伴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出血性休克的表现;如合并其他部位脏器的损伤,休克的表现可能更明显。因此,对于此类情况,应首先测量血压并严密动态观察,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

2.局部表现可具有一般骨折的共性症状,包括疼痛、局部肿胀、成角畸形、异常活动、肢体功能受限及纵向叩击痛或骨擦音。除此而外,应根据肢体的外部畸形情况初步判断骨折的部位,特别是下肢远端外旋位时,注意勿与粗隆间骨折等髋部损伤的表现相混淆,有时可能是两种损伤同时存在。如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足背动脉可无搏动或搏动轻微,伤肢有循环异常的表现,可有浅感觉异常或远端被支配肌肉肌力异常。

3.分类瑞士内固定学会(AO/ASIF)制定的分类方法比较实用。股骨干骨折可分为A、B、C三类,各类又分为1、2、3三个亚型。A型为简单骨折。A1为螺旋型,A2为>30°斜型,A3为<30°横型。B型为楔形或蝶形骨折。B1为楔形或螺旋楔形骨折,B2为弯曲楔形,B3为粉碎楔形骨折。C型为复杂骨折。C1为螺旋粉碎骨折,C2为多段粉碎型,C3为无规律的严重粉碎型骨折。

预防护理

本病多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特殊的预防措施。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关键。在预防方面,本病的重点是在病人的护理,包括术前术后的护理,关心病人,注意合理的营养,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患肢迅速恢复正常功能。功能锻炼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并发症

1.内固定失效及松动

(1)钢板内固定失效及松动:Rozbruch 1998年报道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失败率(钢板或螺丝钉断裂、弯曲)为11%,内固定物松动(螺钉失去术后原位置及发生松动)约为5%。失效原因及预防措施如下:

①适应证选择不当:首先是患者本身情况,在骨折部骨质疏松情况下,不应选用钢板内固定。其次考虑到目前常用AO技术的局限性,在高能量损伤导致骨折,AO的核心技术——骨折块间加压固定却难以

达到预期作用。应从既往较单一生物力学着眼,转变为生物学为主,更加强调保护局部血运。但在临床应用中,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过多的依赖加压固定。对具体骨折缺乏分析,不考虑条件,例如对蝶形骨折,仍以加压钢板固定。其实此类骨折应按支撑固定原则,选用中和(平衡)钢板进行非加压固定。另外严重粉碎骨折,严重开放骨折也往往没有条件或不宜采用加压钢板固定。

(2)方法错误:违反钢板技术的应用原则

①钢板张力侧固定原则: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肢体于负重时或承受载荷时,骨干某一侧承受的应力为张应力,是张力侧。如承重肢的股骨干,因在单肢负重时,身体重力必将落于该肢的内侧,因此股骨干的外侧(严格地说,因股骨颈有前倾角,应为后外侧),股骨干骨折用钢板固定时应置于外侧。错置于前侧者钢板极易失败。

②钢板对侧骨结构的解剖学稳定原则:钢板固定既来自钢板本身性能和固定技术,同时也必须恢复骨折部骨髂稳定性,即“骨髂连续性和力学的完整性”,因此每当钢板固定之对侧存在缺损时,如粉碎骨折片,或因固定而出现的过大间隙,都需要给予消除,植骨是其重要手段。否则,即会因不断重复的弯曲应力,致使钢板产生疲劳断裂,这是钢板固定失败常见原因。如蒋协远报道102例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原因中,有84例原手术复位固定后骨折端有超过2mm间隙或骨折部位内侧有骨缺损,且未植骨,结果招致内固定失效,另外,植骨后,于6周左右能形成连接两骨折端骨桥,产生一个生物接骨板效应,于6~10周即可发挥作用,从而减少钢板所承受的应用,减少钢板失效。

③钢板固定原则:各种内固定物应用均有其固定方法与步骤。如果对方法不熟悉,图省事无故简化,或设备不全勉强使用,都可以使固定物的固定作用失效。例如,AO螺钉固定时,与普通钢板根本不同是具有充足的把持力。A0松质骨螺钉之所以能使骨折块之间形成加压,是依靠宽螺纹对远侧折块的把持力,和借助螺芯滑杆在近侧折块钻孔内的滑移作用获得。皮质骨螺钉为非自攻式螺钉,其螺钉与螺纹径的差距较大[常用的皮质骨螺钉4.5mm,螺芯仅为3mm,必须在钻孔(钻头3.2mm)]后,选用丝锥攻丝,再顺势徐徐旋入螺钉。否则势必将钻孔壁挤压形成无数微骨折,从而使螺钉之把持力大大削弱,实践中,此类错误仍不少见。动阿力性(DCP-Plate)固定是依靠球形螺帽沿钢板皮质不稳定。加压钢板失败钉孔之固定轨道旋转滚动下移,带动加压侧之骨块向骨折部移动,以产生折块间加压。加压侧之加压螺钉入骨的位置必须准确,因此,在钻孔时需用专门的偏心导钻。如果凭肉眼瞄准,很难不差分毫,如此则易造成螺钉无法滚动下滑直达底部,螺帽卡在钉孔边缘,不能完成加压。

(3)术后未能正确功能锻炼和过早完全负重:蒋协远等报道102例钢板固定失效者,其中56例(54.9%)施钢板固定后不稳定,术后加用外固定或骨牵引,导致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功能锻炼时增加了骨折端应力,造成钢板固定失效。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以及锻炼的方法决定于患者体重,术前膝关节活动情况和术中内固定稳定程度等因素。决不能因钢板本身材料强度高,而骨折端未获加压就过早过多地活动。反之,邻近关节处于正常活动范围,可以减少骨折端应力,起到间接保护钢板的作用。另外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完全负重,也是导致钢板失效原因。文献报道,股骨新鲜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4~15周,近4个月,所以3个月内避免负重。另外,指导病人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主要依据骨折愈合进展情况,只有在临床和X线都证实骨折已愈合时,才能完全负重。

2.髓内钉固定失效髓内针固定术是本世纪治疗骨折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而带锁内针是近30年来,由于生物力学发展,X线影像增强设备的改进及推广,手术器械更新及骨科手术台的完善,给这个古老方法注入活力,成为目前治疗股骨骨折主要方法,但内固定松动或失效率为8%~10%。

(1)梅花针固定股骨干骨折失效原因及预防:梅花髓针固定股骨干骨折,方法简单及固定可靠,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早期无适当扩髓器械时,还有术中卡住髓针发生,有扩髓器械后,选与扩髓器等粗的髓内针,可以避免。但由于病例选择不当或方法不合理,术后易发生弯针及断针、退针并发症,其原因:

①适应证选择不当:梅花针的固定作用来自髓内针与髓腔内壁紧密相嵌所产生摩擦力,从而控制骨折端的旋转及剪力,因此对髓腔狭窄部的横断,短斜或短螺旋骨折能防止短缩、成角、旋转,但对狭窄部已破坏,大于直径50%长斜及螺旋骨折中下1/3骨折髓腔扩大,多段骨折等,梅花针固定基础已破坏,难以较好固定,折端不稳,如果术中、术后不加强防范措施,在折端处应力集中,此处髓针易发生弯针、断针。

②内固定置入不合理:

A.选针过细:此种情况多发生在术者初做骨折内固定时,尤以无扩髓器械,过分担心粗针插入髓腔发生滞针或强力打入将骨干胀裂,未行扩髓而盲目操作引起。

B.髓针插入远折段的长度不足:一方面选针过短,另一方面骨折部位偏下,由于远端力臂缩短,梅花针受到应力集中,造成弯针、退针,所以当远折端不足10cm时应慎用梅花针。

C.梅花针开口的朝向错误:股骨干骨折因内收肌群作用插针时开口应指向大腿外侧,如果开口相反方向易发生弯针。

③过早负重:由于梅花针抗弯,防旋转,短缩能力差,尤其应用9mm以下的细针术后应制动或维持牵引,如果未及时有限固定,相反早期负重,折端不稳定,必然使髓针应力增加,易发生髓针弯曲及断裂。

北京军区总医院1994~1997年间使用梅花针治疗新鲜股骨骨折——中1/3狭部粉碎、长斜、长螺旋,中下1/2骨折及多段骨折42例,未发生内固定失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A.正确选择髓针的长度及直径,一般经扩髓后置针直径11mm,个别10mm,长度从大粗隆顶点到膝关节面上3cm,至少在折线下15cm,髓腔粗者可采用双梅花针固定。

B.在狭窄部注意骨连续性恢复及稳定性,对长螺旋,长斜骨折,对骨折局部充分扩髓,使之复位后,折端相嵌,必要时加固2~3道钢丝;对严重粉碎骨折,取髂骨植骨,恢复折端连续性及稳定性。

C.大量充分骨折周围及髓内充分植骨;

D.对股骨髓腔狭窄部以远骨折,因远端骨髓腔粗,髓针固定后,易发生侧移位,摆动,可于髁上横穿3mm骨圆针,然后内、外侧用石膏或夹板,与骨圆针一起固定。

一般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

股骨干是全身最粗的管状骨,强度最高。多由于高能量直接暴力造成骨折,以粉碎型及横型骨折常见。交通事故是主要致伤原因,工农业外伤,生活外伤和运动外伤次之。坠落伤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斜骨折或螺旋骨折常见,少年儿童可发生嵌插骨折或不全骨折。直接暴力打击或火器伤所致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重,出血多,闭合骨折的内出血量即可达到500~1000ml,可并发休克。如有头、胸、腹部复合伤和(或)多发骨折则更易发生休克。

1.股骨干上1/3骨折近位骨折片因髂腰肌、臀中肌及外旋肌牵拉而屈曲、外展、外旋。远位骨折片因内收肌群,股四头肌群和后侧肌群作用而内收并向后上方移位。

2.股骨干中1/3骨折近位骨折片由于同时受部分内收肌群作用,除前屈外旋外无其他方向特殊移位,远位骨折片由于内外及后侧肌群牵拉而往往有较明显重叠移位,并易向外成角。

3.股骨干中下1/3骨折远位骨折片受腓肠肌牵拉向后倾斜移位,可损伤腘窝部血管和神经。非手术治疗难以复位固定。上述移位并非固定不变,骨折片因受各种外力的作用,肌群收缩和肢体重量及搬运等因素影响可发生各种不同方向的移位。但其固有的变位机制对手法复位和持续牵引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股骨干骨折的康复方法【最新版】

股骨干骨折的康复方法 一、概述股骨干是指股骨小转子下2~5cm到股骨髁上2~4cm之间的部分。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粗的管状骨。股骨的强度大,可承受较大的应力,对负重、行走、跑跳等下肢活动起重要的传导和支撑作用。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略低于粗隆部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左右,但其伤情严重,其好发年龄为20~40岁的青壮年,10岁以下的儿童及老年人也时有发生。由于股骨被丰富的大腿肌肉包绕,健康成人股骨骨折通常由高强度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机动车辆的直接碾压或撞击、机械挤压、重物打击及火器伤等均可引起。高处坠落到不平地面所产生的杠杆及扭曲传导暴力亦可导致股骨干骨折。儿童股骨干骨折通常为直接暴力引起,且多为闭合性损伤,也包括产伤。神经损伤更常见于直接的贯通伤(如火器伤和切割伤)。骨折的类型是依据暴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向决定,直接暴力垂直作用于骨的长轴可产生横断或短斜形的骨折,有局部软组织损伤,如沿着股骨长轴的暴力损伤,可引起髋和膝关节的损伤。老年人引起的损伤常是旋转暴力引起,形成一个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并有轻度的粉碎,股骨骨折粉碎的程度,常与损伤时直接作用在股骨的能量有关。 二、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全身表现股骨干骨折多由于严重的外伤引起,出血量较大,闭合性骨折估计出血约在1 000~1 500ml,开放性骨折则更多。 2.局部表现可具有一般骨折的共性表现,包括疼痛、局部肿胀、成角畸形、异常活动、肢体功能受限及纵向叩击痛或骨擦音。如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足背动脉可无搏动或搏动轻微,伤肢有循环异常的表现,也可有浅感觉异常或远端被支配肌肉肌力异常。 3.X线表现一般于正、侧位X线片上能够显示骨折的类型、特点及骨折移位方向。X线片应包括股骨的全长及上下髋膝关节。根据受伤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所示,诊断一般并不复杂。在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必须做全面体格检查,因患者常可能有合并损伤。如患者同时主诉髋和背或骨盆部位的疼痛,即表明该部位有脱位或骨折的可能。 (二)分类股骨干骨折传统的分类包括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稳定型或不稳定型骨折,其中横形、嵌入型及不全骨折属于稳定骨折。 (三)临床处理 1.股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按部位可分为上1/3、中1/3和下1/3骨折。骨折的移位受暴力的作用、肌肉的拉力和下肢重力的综合影响。

股骨干骨折术后护理的教学查房

股骨干骨折术后护理的教学查房 时间: 地点: 内容:股骨干骨折术后护理 参加人员: 谭燕:左合清,你好!今天我们将针对你所患疾病进行一次教学查房,目的是让你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和学习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和护理,希望得到你的配合,好吗? 左合清:好。 谭燕:股骨干骨折是指转子下2~5CM的股骨骨折。青壮年和儿童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多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直接暴力包括车辆的撞击、机器挤 压。重物击伤及火器伤等,引起股骨横断或粉碎骨折;间接暴力多是高处跌下,产 生的呢个所产生的杠杆作用及扭曲作用所致,常引起股骨的斜形或螺旋骨折。下面 请责任护士皮红梅简要汇报病史。 皮红梅:简要汇报病史。 谭燕:大家对病史了解清楚了吗?有其他补充没有? 大家:没有。 谭燕:请责任护士皮红梅介绍该患者的护理问题及简要介绍患者的护理措施。 皮红梅:介绍该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谭燕:该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有哪些? 皮红梅:躯体移动障碍,潜在并发症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 谭燕:请勾宏禹回答什么是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勾宏禹: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谭燕:请卢李回答深静脉血栓的症状有哪些? 卢李:症状: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 卢李:老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征有哪些?

陈小会:体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 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及腹 股沟下方股静脉; 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 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 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 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见浅 静脉曲张。 谭燕:请况福秀讲解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况福秀:(1)、抬高患肢,腿下垫软枕或体位垫; (2)、鼓励患者做踝关节及膝关节屈伸活动; (3)、应用足底静脉泵促进血液回流,消肿治疗; (4)、应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 (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术后及早开始活动,如按摩下肢等; (6)、观察患者有无腓肠肌压痛; (7)、遵医嘱预防性的应用抗血栓药物等。 谭燕:相信大家对深静脉血栓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大家:没有。 谭燕:那什么叫关节僵硬呢?请胡世霞回答。 胡世霞:关节僵硬是指关节经过一段时间的静止和休息后,再活动时出现的一种关节局部不适,难以达到平时关节活动范围的现象,通常在活动后缓解或消失。 谭燕:形成关节僵硬的因素有哪些?请贺雪琴回答 贺雪琴:1、患者因素:患者因怕痛、怕肿等原因不运动而错过功能恢复时机,活动范围小达不到要求。 2、护士因素: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不扎实,对患者缺乏正确的指导,只重视其它治 疗而缺乏对患者功能训练的指导,检查督促不够。 谭燕:请陈小会补充。 陈小会:1、患者因素:由于肌肉和关节不活动,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水肿、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关节囊壁和滑膜反折处及肌间形成粘连。另外,由于训练过于 粗暴或强力牵拉,拮抗肌反而更加紧张以保护引起疼痛的关节,粘连的关节由 于多次强力被动活动,反复损伤、出血渗出,形成新的粘连。对儿童患者更应 注意。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 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 79.35016/79.35017/79.35018/79.35019/79.3502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骨折按AO分型有手术指针。 2.无严重的合并症。 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 2.3)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股骨干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股骨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7)炎症性指标筛查(ESR、CRP、IL-6、PCT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常规预防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

股骨干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绥江民康医院 股骨干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 股骨干骨折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可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也可是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股骨往往由于肌肉的牵拉而使骨折复位较困难,术中出血较多,强大的暴力也可导致下肢血管、神经、肌肉等或其他器官的损伤,或累及相邻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具体术式需要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最后确定。常见手术为切开/闭合复位内固定,必要时植骨及一期或二期修复合并损伤等损伤。 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复位骨折,恢复股骨的长度和力线,修复相关损伤,为骨折愈合与术后功能锻炼提供条件,最大限度保留下肢功能。患者预后还与骨折分型、骨质、患者年龄、性别、一般情况、体质、术后康复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等因素有直接或决定性关系。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根据术中情况变更术式或内固定方式; 3)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致相应肌肉功能失支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 伤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术中大出血,导致循环障碍,休克,需大量输血,甚至死亡可能。 4)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 a)脑出血或脑栓塞,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b)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c)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5)伤口并发症:出血、血肿、裂开、不愈合、感染,瘘管及窦道形成;各种原因伤口不能一期闭合,需植皮、皮瓣移 植或延迟关闭等;术后切口或创口部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6)术中止血带或尿管并发症,皮肤、血管、神经等损伤,尿管脱落,尿道,膀胱损伤等出现。 7)骨折固定的意外情况,需行二次或多次手术: 8)骨折碎裂、移位较重,骨折对位对线不满意,骨折畸形愈合,术后可能需辅助外固定或牵引治疗,双下肢不等长; 9)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异物反应,骨折延迟、畸形愈合或骨折不愈合,需二次手术; 10)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满意,缺血性肌挛缩,邻近关节僵硬,僵直,异位骨化,疼痛,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 11)骨折碎裂较重,影响血供,并发股骨头坏死坏死等缺血性骨坏死; 12)术后伤口感染,骨髓炎; 13)若术中植骨,术后植骨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植骨块可能移位。取骨处可能疼痛,麻木,感染,继发骨折等,人 工骨可能存在愈合困难,吸收,排异反应,感染,需进一步治疗可能。 14)外固定支架骨针针道继发感染,甚至骨髓炎,针道部疼痛、渗血等症状,甚至周围软组织继发坏死。 15)术中骨折复位、固定困难,手术时间长可能,脂肪栓塞可能,严重可致生命意外,术中牵引复位导致继发性骨折可 能。

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 【概述】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6%,股骨是体内最长、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将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股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必须依骨折部位、类型及病人年龄等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治疗。不管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且必须遵循恢复肢体的力线及长度,无旋转,尽量行以微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促进愈合;采用生物学固定方法及早期进行康复的原则。 【解剖与解剖生理】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骨干由骨皮质构成,表面光滑,后方有一股骨粗线,是骨折切开复位对位的标志。股骨干呈轻度向前外侧突的弧形弯曲,其髓腔略呈圆形,上、中1/3的内径大体一致,以中上1/3交界处最窄。 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股骨干直径相对较小,故除不完全性骨折外,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 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否则内固定的髓内针、钢板,可以被折弯曲、折断,螺丝钉可以被拔出。 股动、静脉,在股骨上、中1/3骨折时,由于有肌肉相隔不易被损伤。而在其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动、静脉。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撞击、挤压等;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如杠杆作用,扭转作用,由高处跌落等。前者多引起横断或粉碎性骨折,而后者多引起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出血多者,在骨折数小时后可能出现休克现象。由挤压伤所致股骨干骨折,有引起挤压综合征的可能性。 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图1)。 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 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动、静脉和胫、腓总神经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0)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3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髓内针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30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闭合性、新鲜股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光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需包括骨折上、下关节)。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如骨科CT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 3.根据患者病情,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前24-48小时停止用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

骨科康复学习知识重点归纳

骨科康复 1、骨科康复定义:是一门在骨伤科领域对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评 定及治疗的学科。既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科,也是骨科学的一个分支。 2、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1)功能康复;2)整体康复;3)重返社 会;4)提高生存质量。 3、骨科医师的康复理念:1)不仅要救死扶伤,而且要防残治疗; 2)不仅重治疗,而且也重康复;3)不仅重视手术过程,而且 重视其功能结果;4)不仅从治疗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而 且也从防残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5)不单靠手术者个人的 技术和贡献,而且依靠康复团队的协作促进功能恢复。 4、康复医师的观念更新:1)康复要从临床早期开始,强化临床康 复意识;2)不仅要掌握康复治疗专业本身的技术,也要熟悉相 关疾患的临床处理;3)不仅要强调“科内团队”,还要组成“跨 科团队;4)不仅要重视非手术康复疗法,而且要重视必要的骨 科手术对功能康复的价值和作用。 5、骨科康复的服务对象:所有因骨骼、肌肉、肌腱、关节、韧带、 关节软骨等运动系统病损而导致功能障碍的患者都是骨科康复 的服务对象:主要收治病种包括四肢骨折、关节脱位、脊柱脊 髓损伤、截肢、手外伤、运动创伤以及颈椎病、下腰痛等。6、骨创伤患者最常遇到的问题:1)肢体肿胀、疼痛;2)关节挛 缩、活动受限;3)肌肉萎缩、肌力下降;4)承重及平衡功能

下降;5)步态异常;6)骨质疏松;7)心肺功能下降;8)生 活自理能力低下。 7、骨科康复的主要任务:1)消除肿胀和疼痛,加速创伤愈合;2) 维持/增加ROM,预防挛缩畸形;3)增强肌力,预防肌肉萎缩; 改善承重及平衡功能,矫正异常步态;4)预防骨质疏松;5) 增强心肺功能;6)提高ADL及职业劳动能力;7)提高生活质 量(QOL)。 8、骨科康复常用治疗技术:1)持续被动运动(CPM),主要用于防 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肌腱和韧带的修复, 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除,配合其 他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2) ROM训练,主要用于改善关节 功能,预防粘连,防治关节挛缩,促进肿胀消退,减轻疼痛, 提高肢体活动能力。3)关节松动术,在出现关节活动障碍时用 于减轻疼痛,松解粘连,增加关节活动范围。4)肌力与耐力训 练,主要作用为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心肺功能等。5)平衡与步态训练,主要用于改善肢体活动 能力和步行能力,增强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水疗;7)假肢的装配;8)矫形器的应用。 9、骨科康复治疗(1):第一阶段:骨折端未愈、复位固定或牵引 3天后、损伤反应开始消退、肿胀与疼痛减轻。开始治疗。治 疗方法:1).未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2).稳定性骨折的等长运 动;3).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固定2-3周后可进行CPM或不负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2015版) 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0)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3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年龄在16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首选髓内针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固定方式。(四)标准住院日为≤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30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股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 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 2.胸部X光片、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5.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前24-48小时停止用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5.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 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0-7 天。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及表单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2012版) 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0)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3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髓内针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2.30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股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 (如心脑血

管疾病) ;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 2、胸部X光片、心电图; 3、骨科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5、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前24-48小时停止用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2、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3、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4、术后3天内停止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可根据患者切口、体温等情况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0-7 天。 1、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带锁髓内针或钢板螺钉(开放骨折可考虑选择外固定架);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根据出血情况。 (九)术后住院恢复6—9 天。 1、必须复查的项目:血常规、凝血功能、X光检查; 2、必要时复查的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骨科常见手术后康复训练方法

一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一) 锁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2功能锻炼的方法: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内外旋(图1、2、3)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图1握拳、分指、伸指图2 前臂内外旋转 图3 腕、肘屈伸 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图4、图5、图6)等。 图4捏小球练习 图5 抗阻力腕屈伸 图6抗阻力肩外展、旋转运动 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内外旋转;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图7)。 图7双肘支撑挺胸练习 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练习: 站立位上肢向患侧屈,做肩前后的摆动(图8); 图8肩前后摆动 患肢上举爬肩梯,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练习(图9、图10) 图9 爬肩梯图10 抗阻牵拉肩、肘屈伸 但在骨折2周内应避免做大幅度的肩内收与前屈练习。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在内固定或外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二)肱骨干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2功能锻炼的方法: 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见图1、图2、图3)。 肩、肘关节的活动:伤后2-4周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图11)。 图11肩、肘关节前屈、后伸 旋转肩关节:病人身体向患侧倾斜,肘关节屈曲900以上,健手握住患侧手腕部,做肩关节旋转动作,即划圆圈动作(图12)。 图12肘关节屈曲,旋转肩关节 外展、外旋运动:上臂外展、外旋,用手摸自己的头后部(图13)。 图13上臂外展,外旋 双臂轮转:患肢屈肘,前臂置于胸前,掌心向后、向上;健侧上肢伸直,外展于体侧,掌心向下。患肢向外上方经外下方再向内划弧圈,回至原处;同时健侧上肢向下经内上方向外划弧圈,回至原处(图14)。如此循环往复。此法可使肩、肘、腰、腿、颈部均可得到锻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0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检:患肢肿胀、疼痛、畸形,反常活动; 3. X线检查:股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 年龄:18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5. 首选髓内针固定; 6. 如存在严重肺部损伤,或其它多发损伤,可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钢板固定。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0—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7 2.301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股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它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合并其它正在治疗的疾病;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4-7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胸片、心电图; 2. 血尿常规、血型、生化、免疫、凝血功能;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必要时行CT及MRI检查; 4. 特殊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动态心电图,血气分析, 双下肢彩色B超。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为第一、二代头孢类;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5.术后5天内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7 天 1. 麻醉方式:椎管内或根据情况选择全麻或其它麻醉方式; 2. 手术内固定物:带锁髓内针或钢板螺钉; 3. 术中用药:麻醉用药; 4. 输血:根据出血情况; 5. 病理: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6—8 天 1.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3)必要时 行CT、MRI检查; 2. 术后用药:抗生素第一、二代头孢类,用药时间3-5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 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异常; 2. 拍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3. 伤口换药无异常; 4. 无其他并发症。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此类疾病常伴有其它部位的损伤,本组患者严格按照标准入选,但仍有 一些患者因骨折本身而带来的一些合并症而延长治疗,增加费用,如:血栓形成,出血量大而术前需输血,血肿造成的发烧等。 2.合并症:老年人本身有许多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骨 折后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重而需要同时治疗,从而延长治疗,增加费用。 3.节假日:由于患者住院后赶上节假日,而使手术拖延,从而也使费用增加。 4.内固定器材选择。不同的骨折类型需要选择不同的器材,有时患者要求使用不同 的器材,因此在费用上会存在差异。 5.其他因素:由于交通事故、工伤等原因导致的骨折,通常由于责任、赔偿等事宜 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支出。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 股骨干骨折(ICD-10 : S72.30 )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 : 79.35 )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门诊号: 住院日期: 年 月曰 出院日期: 年 月曰 标准住院日 < 16天 □上级医师查房与手术前评估 □确定诊断和手术方案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完善术前检查项目 □收集检查检验结果并评估病 情 □请相关科室会诊 □完成所需检查 □ 对影响手术进行的异常检 查结 果进行复查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有并发症时请相关科室会 诊 长期 医嘱: □骨科常规护理 □ 一级护理 □饮食医嘱(普食/流食/糖 尿病饮食) □患肢牵引、制动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 □尿常规+镜检 □凝血功能 □电解质、肝肾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胸部X 光检查 □心电图 □血气分析(必要时) □肢体拍片(必要时) 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 □ 患者既往内科基础疾病用药 临时医嘱: □根据会诊科室要求安排检查 和化 验单 □镇痛等对症处理 □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必要 时) 临时医嘱: □ 对影响手术进行的异常检 查结果进行复查 □ 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 施等) □入院护理评估 □观察患肢牵引、制动情况 及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4天 住院第3-5天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病历书写 □ 开具检查、化验单 □ 确定诊断 □ 行患肢牵引或制动 重 占 八、、 主要 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情况 □心理与生活护理 □指导功能锻炼 □术前宣教 □夜间巡视 □ 观察患者情况 □ 心理与生活护理 □ 指导功能锻炼 □ 术前宣教 □ 夜间巡视

骨科常见术后功能锻炼

骨科常见疾病的术后功能锻炼 一 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一)锁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 z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内外旋(图 1、2、3)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图1握拳、分指、伸指 图2 前臂内外旋转 图3 腕、肘屈伸 z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图4、图5、图6)等。

图4捏小球练习 图5 抗阻力腕屈伸 图6抗阻力肩外展、旋转运动 z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内外旋转;仰卧位,头与 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图7)。

图7双肘支撑挺胸练习 z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练习: ?站立位上肢向患侧屈,做肩前后的摆动(图8); 图8肩前后摆动 ?患肢上举爬肩梯,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练习(图9、图10) 图9 爬肩梯 图10 抗阻牵拉肩、肘屈伸 ?但在骨折2周内应避免做大幅度的肩内收与前屈练习。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在内固定或外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二)肱骨干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 2功能锻炼的方法: z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见图1、图2、图3)。 z肩、肘关节的活动:伤后2-4周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图11)。 图11肩、肘关节前屈、后伸 z旋转肩关节:病人身体向患侧倾斜,肘关节屈曲900以上,健手握住患侧手腕部,做肩关节旋转动作,即划圆圈动作(图12)。

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2014-5-5 17:02:36XXX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安排,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院在2012年6月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医疗实际,研究制定了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路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等6个常见病种试行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使患者获得最合理的医疗和护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临床路径在我院试点半年以来,对其流程作了认真、仔细的阅读分析,临疗情况、住院天数等;护士运用护理程序收集和统计通过护理手段促进或延缓病人康复的因素等。实施小组及时讨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5.不能依靠单个的个案管理员。单个的个案管理员力量单薄,因平时有大量的医疗文书工作需要完成,任务繁重,时间不够用。一、开展临床路径给临床工作带来的益处:1.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降低了患者费用,同时又能保证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由于临床路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时效性,这就督促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工作,需要提前告诉患者每天的检查化验项目,每天的医疗安排,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用药注意事项,出院后注意事项,复查项目及其时间等。通过以上交流,患者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医疗安排,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工作。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1. 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认识不足:临床路径的概念对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是陌生的,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对临床路径的概念以及实施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方法等宣传不到位,从而造成了部分医务人员不主动去实施临床路径工作,给临床路径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2.患者对临床路径的认识极度匮乏:⑴认识缺乏,可导致患者合作性下降。因此,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就向其讲解临床路径的意义、方法,鼓励患者参与到这项新项目中。⑵部分专业术语,患者不能很好理解,可以改进临床路径表中文字,变医学术语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让患者易于接受,提高其参与信心。⑶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股骨干骨折术前术后护理

股骨干骨折术前术后护理 1、按骨科术前护理常规。 2.心理护理 了解病人的情绪并加以安慰和鼓励,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正确对待疾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3. 骨牵引的护理: (1)凡行牵引的病人列入交班项目. (2)行骨牵引的病人应注意保护针眼部位不受触碰和污染.古针不能随便左右移动.骨针出血痂不应去除,每日两次70%酒精滴针孔处,直至骨针拔除为止.发现牵引针向一边偏移,切不可随手将牵引针推回位,应在碘酒,酒精严密消毒后纠正偏移. (3)保持有效牵引,牵引重量不可以随意改变.注意牵引力和反牵引力是否平衡,牵引方向是否正确,做到早牵引早复位.勤巡视病房,保持治疗所需肢体位置,防止股骨干骨折端向外成角发生 (4)牵引肢体冬天需要保暖,外用自制支架将棉被支起,但不可在牵引绳上压任何物品,以免破坏牵引线. (5)密切观察患肢外固定松紧度及血运情况. 4.皮肤护理: 行骨牵引的病人长期处在头低脚高位,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鼓励病人做全身运动,做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凡受压处皆用棉花垫垫好,护理人员每2小时给患者做1次褥疮护理,以防褥疮发生. 5.饮食护理: 股骨干骨折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营养丰富,含钙量较高的饮食,。

功能锻炼: 骨折病人行骨牵引患肢制动长期卧床易使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而延长病程.顾从牵引之日起,主动教会病人做有规律的功能锻炼.如活动手指,足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运动等.床架上加拉手,以便病人练习上肢肌肉和起卧运动, 要防止垂足.通过肢体功能锻炼,促进血循,调节心律,改善组织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功能锻炼从牵引时起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但更应加强后期护理,正确指导活动锻炼的方式与方法,下床活动时保持良好的外展姿势,必要时配合病人做功能锻炼,使病人早日康复.

股骨干骨折护理查房复习课程

股骨干骨折护理查房 患者xxx,男性,24岁。患者因2小时余前不慎从楼梯上摔下伤及大腿、膝部,伤后即出现右大腿流血、剧烈疼痛,呈持续性锐痛,肿胀,畸形,伴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急送至本院急诊,急诊查DR片示“右股骨、髌骨骨折”,急诊拟“右股骨干骨折、右髌骨骨折”于2011年07月30日00:20平车收入我科进一步治疗。入院诊断:1、右股骨中下段骨折2、右髌骨骨折。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园,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急性痛苦面容,构音清楚,对答切题,自主体位,右下肢纱布包裹。入院后即完善术前准备与10:40送入手术室在硬外麻下行右股骨中下段骨折+右髌骨骨折切开整复钛板内固定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600ml,输同型红细胞悬液2单位、血浆400 ml,予以留置尿管接床边袋。右大腿接负压引流球,。术后安返病房。生命体征平稳,术口敷料干,无渗血、渗液。尿管通畅尿色清,负压引流通畅,引出液体呈血性。予以常规上心电监护、吸氧、去枕平卧、禁食禁饮6小时后自停,予以垫高患肢,上气垫床防褥疮,会阴护理每日两次及抗炎对症支持治疗。 术后第2天,患者于晚19:40出现烦躁不安,诉伤口疼痛剧烈,于19:50给予肌注盐酸曲马多针100mg,半小时后疼痛无明显缓解,仍继续烦躁,于20:30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脉搏微弱,测血压90/60mmHg,即给予上心电监护,吸氧、急查血常规,双管补液,输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000ml、复方氯化钠500ml、0.9%氯化钠500ml、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500ml后患者逐渐恢复,意识清醒,诉右下肢伤口胀痛难忍,给予剪除伤口绷带,换药,胶布固定。急查血常规回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不高,血红蛋白55g/L,即给予输同型红细胞悬液4个单位。给予输液、输血后患者症状好转,病情稳定,至输血、输液完未发生不良反应。 截止于7月31日负压引流管共引流出血性液体60ml,予以拔出负压引流管,加压包扎,未出现活动性出血现象。 于8月1日复查血常规,结果回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不高,血红蛋白76g/L,即给予输同型红细胞悬液2个单位,至输血完未出现不良反应。 于8月5日予以拔出尿管,并以自行排尿,留置尿管期间患者未出现尿路感染现象。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护理计划。一、护理问题 (1)体液过多 (2)体温过高 (3)潜在的血液循环障碍 (4)潜在的并发症: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及感染 (5)有皮肤受损的危险 (6)便秘 (7)疼痛 (8)躯体移动障碍

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的早期康复治疗

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的早期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24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科康复治疗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的 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的闭合复位顺行扩髓髓内钉固定,术后即康复 治疗。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评定并了解股骨干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 活动度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随访8-15个月,平均12个月。优良率87.5%,骨 折平均愈合时间(7.5±2.6)月。结论: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即进行康复治疗,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5)34-0068-02 骨折术后,预防关节僵硬,在骨科康复界已达成共识。但要把握好股骨干骨 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尺度,效果怎样,本文将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科康复治疗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 后的患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2—40岁(30±2.8)。均为单侧骨折,左侧13例,右侧11例。中上段4例,中段15例,下段5例。车祸伤17例,跑步摔伤2例,高处摔伤5例。 1.2方法 股骨干骨折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的闭合复位顺行扩髓髓内钉固定。术后1-4w,踝泵,患肢静力性收缩。在健肢帮助下床边座位被动屈膝。4w后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cpm,关节松动术,软组织牵伸技术。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4w,8w,12w,24W,最长15个月,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通过x 线检查对骨折线及骨痂生成情况进行观察,了解股骨干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平均 愈合时间,并评估膝关节活动度. 1.4疗效评定标准[1] 优;局部无异常活动和压痛,骨折线消失,皮质骨与骨痂融合,负重活动正常;良;局部无异常活动和压痛,可见骨折线,有多量骨痂跨越骨折断端,部分负 重活动;差:局部无反常活动,有轻度压痛,骨折线明显,仅有少量骨痂跨越骨 折断端,不能进行负重活动。 2.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2个月。功能恢复情况;优13例,良 8例,差3例,优良率87.5%。膝关节活动度大于130度15例,110度~130度 6例,90-110度3例,平均120±6度。本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5±2.6)月。 3.讨论 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能够有效防止短缩,移位等并发症。轴向 固定有利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以及负重,兼具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优点,已经成为股 骨干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2-3]。但手术后怎样把握早期康复治疗的尺度,我们 总结了以下体会: 我们曾经术后4周以内就用cpm和治疗师被动活动膝关节,膝关节张力性和 静力性训练,观察到4周末,发现部分患者骨折处疼痛,膝关节屈曲到90度时

闭合性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最全版)

闭合性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最全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15/79.3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 病史:外伤史; 2. 体检: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 X线检查:股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医疗护理常规外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 年龄:16岁以上; 2. 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 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 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5. 推荐选用髓内针固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固定方式。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S7 2.3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 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股骨干骨折; 3. 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它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除外对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有较大影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 ;6.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0-4 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胸片、心电图; 2. 血尿常规、血型、生化、术前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必要时行CT检查; 4. 特殊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动态心电图,血气分析,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 5.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前24-48小时停止用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1.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为第一、二代头孢类;过敏患者可选择相同效果的其它类抗生素; 2.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3.手术超时3小时加用一次; 4.术中出血量大于1500ml时加用一次; 5.术后3天内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可根据病人伤口、体温等情况适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