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济慈诗歌美学赏析

摘要:济慈,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一代代人所传颂,他的美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其颂诗被无数诗评家文学家认为是其美学代表作。以《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心灵颂》、《灿烂的星》、《蝈蝈和蛐蛐》、《无情的妖女》等诗歌为例,本文从诗歌的内容意象入手,联系其生平,研究在济慈诗歌内容形式中,美的具体展现。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济慈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二者又分为几个小部分:济慈的颂诗,十四行诗和其诗歌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济慈诗歌中的自然美,爱情美,神话美与忧郁美。

关键词:济慈;美学;颂诗;内容;形式;自然;爱情;浪漫主义

Beauty in Keats poems

Abstract: John Keat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ms and his poems have been praised by generations and generations. His aesthetic h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His odes were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his aesthetic by many litterateur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udy the specific present of beauty in Keats poems based on the context and images, taking the life experience of Kea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citing Ode to autumn, Ode to psyche, Ode to a Nightingale, Ode on a Grecian Urn, Ode on Melancholy, Bright star,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 Ode to Psyche and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as examples.

In this paper, we enjoy the beauty mostly from two aspects, firstly, from the aspect of form, secondly, from the aspect of content. From these two different angl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parts as ode, sonnet, narrative poems, rhetoric, myth, nature, love and tragedy.

Key words: Keats; Beauty; odes; context; from; nature; love; Romanism

Beauty in Keats poems

1. Introduction

1.1. The poet

John Keats, as a key figure in the English Romantic movement, born on 31 October 1795, was the eldest brother of the four from a livery-stable keeper at a

London inn. In 1803, he was sent to Clarke school nearby Enfield where he encountered Charles Cowden Clarke, thus he began to fall in love with literature. He was interested in poetry, history, travel and adventure novels. These literary works affected his early poetry greatly,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s basic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Unfortunately, on the night of 15 April 1804, Keats’ father died. It altered his life and proved to be the first in a series of losses and dislocations that would pursue him throughout his brief life, certainly contributing to his mature sense that the career of the artist is an exploration of art’s power to bring solace and meaning to human suffering.

In 1810, Keats’ mother died, and he left school and became an apprentice to Thomas Hammond, the surgeon and apothecary at Edmonton. 15 years later, Keats entered the united hospital, working as a dresser there. He received his apothecary’s certificate. But, disenchanted with his craft, he soon abandoned it to dedicate himself to writing poetry. In 1816, Keats met with Leigh Hunt, who published Keats early poems in the Examiner. And it gave Keats the chance to meet people in the literature circle like John Hamilton and William Hazlitt. Those people all influenced the literary style of Keats.

From 1818 to 1820, Keats produced the body of great poetry. During this period, he published many famous love poems like Endymion and The Eve of St Agnes. In 1820, he suffered a pulmonary hemorrhage which he recognized as a symptom of advancing, almost certainly fatal tuberculosis. After he published his third book of poetry, he sailed to Italy in hopes of taking a good health-care. However, things didn’t move as his hoped. He died in Rome on 23 February 1821. He was buried there beneath a grave stone with the epitaph on it: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e on water.

1.2. The aesthetic

At the very beginning, Keats expressed his aesthetic in his own term: Negative Capability, which means the artist's receptiveness to the world and its natural marvel, and to reject those who tried to formulate theories or categorical knowledge. This capability asks poets to contact with uncertain, mysterious and murky situation, but

走进济慈的_真_美_世界_关于_希腊古瓮颂_的批判性分析

摘要“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约翰?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如是说。“真”与“美”从此便成了批评家争论不休的话题。正因诗人作品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众人的解读也莫衷一是。本文将通过细读的手法研究该诗,并对诗中诗人提出的一些论点,包括“真”与“美”的涵义等进行评述。力图通过自己的批评性分析,带领读者走进济慈的“真”、“美”世界。 关键词济慈美真批评性分析 一、“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济慈 批评家的无情抨击几乎使其名 誉扫地,但他并没屈服,诗人托友人在其墓志铭上刻上,“一位 年轻的英国诗人”,以一颗“痛楚的内心”,“在仇敌恶毒的势 力”面前,“声名书写与水上”。 (Eliot,270)。相反,詹姆士?奥鲁克认为诗歌结 尾的声明“表现出一种肯定的自我意识” 。有的批评家便武断地 得出结论,认为济慈是试图在视觉艺术与诗歌做出比较,并认 为视觉艺术更胜一筹。的确绘画等视觉艺术形式往往激起观 者丰富的想象,而且个中内涵未通过明确文字直接给出,因此 理解是开放式的,多元的。然而,诗歌也是如此。 综观人类历史,诗歌一直都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发人深 思,诱人想象,给予心灵的观照。笔者认为,济慈只是单纯称 赞古瓮之美,并非要做高下比较。笔者有两个依据。一方面, 这句本身自相矛盾,是个悖论。古瓮虽“铺叙”了一个比“诗还 瑰丽”的“如花故事”,但自身形态之美却恰恰通过“诗”来表 现、传达出来。若非此诗读者无法欣赏到古瓮的艺术之美。 因此,这个悖论无解。当然,或许诗人本就无意求解,他认为 视觉艺术和诗歌只要能唤起美感,便同样美好。巧的是诗人 苏轼也有类似的诗画理论。他认为诗歌和绘画紧密相连。他 曾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两位诗人在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中看到和谐与统一,而 非对立和矛盾。二者在诗中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将古瓮之 “美”升华到极致。 另一个依据是通感的使用,在“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 瑰丽(原诗用词为‘sweet’亦有人译为甜美)”这行寥寥八字的 诗句中, 便运用了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

约翰济慈明诗《夜莺颂》欣赏 [摘要]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名作《夜莺颂》(ode tonightingale)是作者创造力最旺盛年代的作品,同时又由于作者身患绝症,自觉不久于人世而创作的,因此诗歌里渗透着对青春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关健词]浪漫主义济慈夜莺颂 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饿痛楚: 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 Mv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 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作者通过引用这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 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饿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了,在这里,诗人联想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听着夜莺的歌声就象喝下了清醇的美酒。感觉清新自然在这一节里,诗歌开头抑郁的基调没有了,代之以欢快,步伐稳定的节奏,双元音的重复出现是诗歌的节奏稳定(O draught Florafull south warm full mouth might),富于韵律美,更将诗歌的意境推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I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n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连(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

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浅论顾城诗歌艺术特点

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顾城的诗, 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首一 代人 , 短短的两行诗句, 却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我暗叹诗 人独特的想象, 呈现在我们面 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 字里行间却还有着看似简单实为复杂的意象。在顾城的诗作中, 人们总能找到一种 与众不同的感觉。 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便是意象的呈现。而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 法: 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 它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 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 诗 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 也无所指, 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 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 早期象征主 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 2)诗只能暗示, 如直呼其名, 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这三。是的, 诗的魅力不体现 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 也不是在证明什么, 它总是在暗示什么, 象征性的加以启迪也是现代诗的一个重要 特点。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由此至彼, 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 近, 从根本上说, 象征也是一种比 兴, 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比是求诗的形象化, 兴是求诗的言外之意, 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 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 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开头出现的小诗一代人 , 它是由黑夜 , 我 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 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 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 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 加上题目的指示, 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 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 的阴影, 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 双是渴望光明的眼睛, 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由此我们 能够看出, 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 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浅析《夜莺颂》 第6卷第4期 2004年12月 滁州学院 J0URNAL0FCHIJZH01JUNIVERSITY V o1.6No.4 Dee.2O04 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 浅析《夜莺颂》 黄学静 (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O) 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由于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许多”不如意的因素”而被许多人当作是逸 避现实的消极主义者.本文通过分析济慈的名作《夜莺颂》,意在阐述济慈并非一个极力想逸避现实的消极 浪漫主义者.在诗中诗人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不断中,诗人经历痛苦的过程,最终选择回归 现实,显示了一种拥抱生活的坚毅精神. 关键词:积极浪漫主义;想象世界;现实世界;济慈

中图分类号:I56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66(2004)04-0013-02 英国的浪漫主义时期是英国诗歌史上的黄 金时代,约翰?济慈(约翰?基茨,1795—1821)是 这个时期六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最早过世的一 个,他在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里给世人留下许多 不朽的诗篇.作为一个诗人,在济慈的作品中, 真,美,永恒以及死亡是常见的主题,而贯穿他诗 歌的中心写作灵魂就是他一度在诗中所提的”美 即是真,真即是美”.因此,诗人所追求的美不仅 仅是一般的感官上所能感受到的美感,而更是一 种与真实息息相关的独特意义上的美.正如1817 年底,济慈在写给弟弟们的一封信里提出了一段 关于艺术的名言:”任何艺术的高超之处在于其 强烈性,能使一切不如人意的因素因它们与美和 真的紧密联系而消散.”而要把美和真结合起来, 就不得不去面对许多”不如人意的因素”,诸如 丑恶,困苦,疾病,即便是快乐和幸福本身,因其 暂忽和必然消逝也已经构成一种痛苦.正因为诗 人在其诗中描绘了诸多的”不如人意的因素”, 使得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把济慈看作一个悲观主 义者,认为他厌恶现实,企图逃避凡世,对人生抱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中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理解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理解,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所以,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所以,理应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能够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能够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能够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如读《小儿垂钓》时能够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所以,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即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协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实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但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淀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而作为点燃朦胧诗之争导火线的顾城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深刻事件中人们所关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论是被称为“童话诗人”.(舒婷语)还是“城堡诗人”(黄凡语)的顾城在他的诗歌和诗学中,都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自然和纯粹,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一种面向未来的特质,·····一种堪成禅悟的明慧”,他的简洁而充满神秘的诗风是他对新诗潮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诗在新时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1987年他出国以后,曾在德国、美国、新西兰、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接受过多次采访,并受聘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国外有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如此骄人的成就与荣誉,足以让世人钦佩不已。然而,荣耀的背后是些许无奈。米歇尔·福柯曾说,“纯洁的行为包含着病态的痕迹。”顾城诗歌的童话特色及其他艺术特色。在这方面多以纯真的童话与顾城最后不纯真的暴力事件相对照来探讨事件成因或对其做出批评。如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论顾城诗歌的创作》,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等 纯净 他喜欢纯净的东西,他固执地认为成长是一个失去纯净的过程,是一种堕落,因此,当他真正长大之后,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直到1981年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的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十二岁的广场)))此时他己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在这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态。顾城一生一直象教徒一样地崇拜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一》中他赞美到:“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与其说这是写给安徒生最诚挚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信仰、人格的写照与追求。在倾轧践踏、屈辱暗算的岁月里,他就悄悄描画自己小小的纯洁的愿望,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希望“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在远离污染,充满田园韵味的净土上,精心构筑自己的天堂;木锯的节拍,稽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奏起明快的乐章,既流露出对阴郁现实生活的脾院,同时也是对都市“文明病”蔓延的阻击。他把所有的爱都撒向世界,无论高山大海,抑或小草小花。他要让小河和丘陵挨得很近,“让他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是那样不知疲倦地精心设计自己的“童心”家园,以致认为“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孩子象一群铝制的鸽子,/各种形状的叶子和日子,/都懂我们的语言”他的理想,他的“童心”家园都是基于一颗活泼好奇、生动不己的童心之上的。 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札里有一段话仿佛是专为顾城诗作而下的评语:“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 总之,诗人的本真童心使诗人永远处于率真而纯情的童年期,这是诗人“童心家园”得以构建的关键,也是诗人永葆创造力的一个不二法门。诚如顾城所说: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心中有座梦之城 他在十四岁时写了一首《幻想与梦》: 我在时间上排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我金色的蝉蜕 我热爱我的梦 它象春流般 温暖我的心 在这首诗里,年少的诗人想“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这个诗化了的家园模式中寻找他的梦,当时

约翰济慈诗歌赏析

Analysis of Ode to a Nightingale by John Keats 在诗歌的第一节里,诗人主要描写夜莺的歌声给诗人带到了飘飘欲仙的忘我境界,在艰难的现实生活里,诗人感到无情命运对其压迫产生的痛楚: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 My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诗人的心里痛苦,困顿麻木,就象吃了鸦片一样,但是痛苦带来的麻木又使诗人感到一丝慰藉: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and Lethe-wards had sunk;列撕忘川是哈帝斯冥城里的一条让人忘记过去的河流。作者通过引用这条河流来忘记现实生活的磨难,压迫,在这里诗人大量运用了“^”音来加强痛苦的效果“drunk some,dull,one,sunk”:并且“S”音的重复使用使诗歌具有一种破碎的撕心裂肺的效果,aches,drowsy,numbness,pains,sense,as,drains,

两组音的交替出现使人们在朗读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接着,诗歌进入了一个较为欢快的段落,这是因为夜莺的歌声使人感到快意,作者把夜莺比喻成树林里的精灵(Dryad of the tree),为夏日引吭高歌,并且这种欢快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诗人的嫉妒: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e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在第一节诗里'作者先用现实生活带来的痛苦感受来引出夜莺快乐的情感,这种矛盾修饰辞法(paradox)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让人更感受到夜莺歌声的魅力,从而自然引出了夜莺歌声而产生的快乐意境。 在第二节里,诗人通过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synesthesia[.sin?s'θi:?i?])把夜莺的歌声比作温酿可口的清醇的葡萄酒,葡萄酒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鲁旺斯省(Provencal)这一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阳光明媚,是一处宜人可爱的地方一樽珍藏在地窖多年的美酒就更加清醇可口

济慈夜莺颂韵律赏析

第一小节,较沉闷的元音(如在“heart”、“drowsy”、“numbness”、等词中)与较严厉的词(如“aches”、“pains”、) 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写诗人被美妙的歌声刺醒了被痛苦麻木的灵魂,一种隐隐的甜蜜的痛苦敲醒了诗人困顿的心神。/s/ /W / /z//T/ 等滑音的运用,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它像钝头痛一样,如丝般,一缕一缕,细细的侵入你的身躯,你的灵魂。沉闷的元音/Q /也缕缕出现(“drunk ”“some”“dull”等词中),与"beechen green","full throated ease"也形成一种对比,表现了诗人快感与痛苦的糅合,表现了诗人对那个明快亮丽世界的向往,与急于摆脱现实羁绊的强烈愿望。 第二小节,诗人用一系列爆破音/d/、/t/、/b/、/p/、/k/等与短元音/i//Q//A//R/等,构成一幅声音响亮、欢快的美好世界,那里有陈年佳酿,似灵泉之水,有生机勃勃的绿色,有舞步欢快,有笑声盈盈,有声声歌唱……诗人领我们走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实践着他所说的“那些值得尊敬的诗人是那些讲述悦耳动听故事的人”。 第三小节,/v/、/r/、/n/等辅音(如在“fever”“fret”“groan”中)的运用,使嗡嗡之声充溢其间,给人一种烦躁、压抑之感,一些沉闷的元音给人一种沉闷、无生气、瘫软的感觉。 第四小节,/s//f/等擦音及长元音/ei/、/i:/的运用,产生一站种柔和、安宁的效果。“fly”、“wings”、“tender”、“breezes”、“venderous”、“light”等词,一动一静、一明一暗,形成对比,使富有动感,柔风软拂,月光柔和,树林静谧,曲径通幽,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第五小节,“flowers”、“soft incense”“embalmed darkness”、“pastoral eglantine”等词产生一种柔美的艺术效果。头韵/m/的运用,告诉人民们在五月里,天气渐热,夹杂着苍蝇的嗡嗡声,让人们有一种昏昏欲睡之感。另外,元音从/Q/到/R/到/a:/到/ai/,不断变化,使人完全没有单调像琴键上跳跃的音符,避免了单调。 第六小节,长元音/i:/的连续运用,(如在“easeful death”“mused rhyme”“cease”“requiem”等中)带人进入一种幽静、甜熟、“奢侈”的死的意境之中。之是诗人的梦呓,是听着歌声沉醉的话语。 第七小节,/d/ /t/ /n/ /g/等辅音(如在“tread”“down”“night”“off-times”“magic”中)以及长音/ei//R://E://EU/等(如在“born”“immortal”“heard”“home”“casement”中)的运用,长短相间,意象跳跃较快,使整节诗充满了跳动的音符。 第八小节,一连贯/s/的运用(如在“sole self”“so”“elf”“fades”“past”“still stream”“vallage-glades”“sleep”等中)将读者留在那个已经离去的世界里,美妙的音乐久久盘旋在人们的心间。 诗人运用了典故:君王与平民的故事、圣经中的“路德记”和中世纪的神话故事,借以说明夜莺虽然将刺刺进自己的胸膛,但是它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永世,他在这满目疮痍的世界里一视同仁,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夜莺的歌声无处不在,是大地众生的希望,美的事物是万事永存的。 本首诗想象丰富,情感强烈,并在对比中显示出艺术魅力。诗人善于运用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对立来展示诗人内心那无法克制的矛盾冲突;善于创造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梦非梦的情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浅析顾城诗歌的审美意象 顾城 ,被称为“童话 诗人”,在他用诗歌 营造的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总是有许多外表美丽、纯净,又充满灵性和 蕴藉的审美意象。 一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给许许多 多经历过文革伤痛的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 也让顾城一下子站到了中国当代诗坛 的中心。诗人凭借着他的聪慧,独到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许多让人感动、给人慰 藉的诗歌, 他的诗歌是一片“花与梦”的海洋, 这其中有着许多独特 的审美意象。 一独特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的选取视角 朦胧诗人舒婷曾为顾城写了一首《童话诗人》:“你相信了你编写的 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在顾城营造的艺术世界里,有着独 特的审美意象。 顾城曾深受法国的法布尔和丹麦的安徒生的影响,法布尔的《昆虫记》向童 年的顾城打开了活泼生动富有诗意的昆虫世界, 以至于他时常如痴如醉地翻阅那 本《昆虫记》,甚至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小的昆虫。 顾城是一个唯美主义者, 唯“灵”者, 他认为要达到对本质的认 识就应该剔除所有外在物质的假相与诱惑, 唯有至真才能达到至美, 而美的极致 就是“自然”, 顾城很欣赏“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也很崇尚“文章本天成, 妙笔偶得之”, 最好的诗应该是来自自然的, 自然会赋予你灵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捕捉。他说“人可生如蚁而美 如神”,这里的“神”应该是指“精神、灵性、纯粹、信 仰”。精神与物质相对,当人逐渐剥离了物质性,脱离了物质而存在,就 会变得如玻璃般剔透,成为没有杂质,不受污染的一种灵性,一种绝对的纯粹。 二、审美意象的内在寓意

夜莺颂赏析

课程作业 论文题目:The Essay I Like Best 学生:任课教师:国清二级学院:专业 班级:学号: 一、《夜莺颂》原文 Ode to a nightingale

My heart aches, 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Or emptied some dull opiate to the drains 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ine happiness,-- That thou, light-winged Dryad of the trees In some melodious plot Of beechen green, and shadows numberless, 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Cool'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O for a beaker full of the warm South, Full of the true, the blushful Hippocrene, With beaded bubbles winking at the brim, And purple-stained mouth That I might drink, and leave the world unseen, And with thee fade away into the forest dim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最难忘却古人诗,不屑一顾是相思。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首首经典。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诗(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提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对生命的品读融入意象中,才使得他的诗歌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顾城;意象;生命意识。 吴晓曾说:”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1]人的存在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一旦生命降临,到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死亡,但悲剧意识并不是生命的根本意识。尼斯尔曾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2]可以说面对生命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但这种思考更多地出现在童年时期,当我们意识到有生便有死这一问题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则被琐事掩盖而被我们逐渐忽略。诗人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解读这一问题。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而作为诗人的顾城用诗更是用生命诠释了这种思考。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他曾说”诗可写可不写,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3]这话似乎有点玄,但从另一个的方面来理解即诗的产生不是刻意做作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诗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存在的方式。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始到终一直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才制止那激动的颤抖。”[4]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5]而诗人的生命意识也觉醒的很早,13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诗人对幻想的渴望和幻想的破灭的感悟已经初露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参悟其作品中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与自然为伴的童话诗人--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饱含在这些意象中。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吴艳萍张明悦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摘要: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 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 在《夜莺颂》中,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 济慈(1795—1821),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21岁时开始诗歌创作,181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1818年,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一个春天的早晨济慈坐在花园里的树下,用心体会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和美妙的夜莺的歌声让诗人回味着自己和未婚妻曾有的幸福,济慈为这样的美好生活而陶醉,诗人的创作激情也被燃烧起来。于是《夜莺颂》诞生了。《夜莺颂》正是在这种悲愤与渴望中创作出来的。1821年,济慈在朋友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治疗休养,但是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由于病情恶化,济慈病逝于罗马,年仅25岁。约翰·济慈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是他对诗歌艺术的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济慈的诗歌是唯美的代表。尽管济慈出身卑微,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济慈把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愿望寄予诗歌,他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诗歌中实现。《夜莺颂》中一系列意象手法的运用源于他对真实世界的仔细品味。这种对自然世界的感知和热爱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憧憬。因此《夜莺颂》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与统一。 济慈运用意象的手法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般的世界。首先诗人被夜莺的歌声打动,因为“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夜莺的歌声代表着诗人内心向往的欢愉,夜莺的欢乐境界正是诗人要找寻的,于是济慈借助美酒来到

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

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 伍方斐 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 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 他注意鲜艳的亲吻 像花朵一样摇动 像花朵一样想摆脱蜜里的昆虫 他注意到另一种脱落的叶子 到处爬着,被风吹着 随随便便露出干燥的内脏  ──顾城《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1985) 顾城(1956─1993年)的后期诗歌,有一种反形式或超越形式的倾向。诗人对形式的放逐,是缘于他内在精神的充溢,还是缘于他对“自然”的崇拜,甚或他根本已意识不到形式与内容、结构与材料、技巧与意义等有关的或传统或现代的区分,这要通过分析他后期诗歌既有的形式和风格,才能作出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人对形式规则的放弃和否定,是与他对意义(包括文化规则)的否定和放弃相联系的。我们对诗人艺术作品的形式化研究,即是试图扼要把握其在⑴主题与母题,⑵意象、隐喻与象征,⑶语言与文体等艺术层面所呈现的因素,探讨其后期诗歌形式构造的本质。 1992年底,《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时,谈到不断变化的“我”的阶段性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把自己诗歌创作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1974年)、文化阶段(1977-1982年)、反文化阶段(1982-1986年)和无我阶段(1986年以后)。①本文所称“后期”,大抵相当于顾城所划分的后两个时期,但指的是1985年至1993年这个时间段,内部的分期则以1988年定居海外为界。按顾城自己的表述,在“反文化阶段”,“我用反文化的方式来对抗文化对我的统治,对抗世界。这个时期我有一种破坏的心理,并使用荒诞的语言”,在“无我阶段”,“我对文化及反文化都失去了兴趣,放弃了对‘我’的寻求,进入了‘无我’状态。我开始做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 文化的影响。但如郑振铎先生所云:“‘变文’是‘讲唱’的。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这样的文体,在中国是崭新的,未之前有的。”(见其《中国俗文学史》上册,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第190页)这“未之前有”之说则与我们上文所说事实不合。 λω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31页。 λψ λ{ λ}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31页、第134页、第459页。 λζ(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谓说话有“四家数”,即小说、谈经、讲史、合生。然近人一般取小说、讲史两分法。 λ|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册第130-147页。 λ~侯健《有诗为证、白秀英与水浒传》,载宁宗一、鲁德才编《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台湾香港论著选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郭杰,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30023) 责任编辑:陶原珂

最新整理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欣赏 约翰济慈,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今天学习啦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济慈的名诗《夜莺颂》,欢迎大家阅读! 济慈名诗夜莺颂中英对照O d e t o a N i g h t i n g a l e 《夜莺颂》 M y h e a r t a c h e s,a n d a d r o w s y n u m b n e s s p a i n s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 M y s e n s e,a s t h o u g h o f h e m l o c k I h a d d r u n k,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 O r e m p t i e d s o m e d u l l o p i a t e t o t h e d r a i n s 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 O n e m i n u t e p a s t,a n d L e t h e-w a r d s h a d s u n k 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 T i s n o t t h r o u g h e n v y o f t h y h a p p y l o t,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 B u t b e i n g t o o h a p p y i n t h i n e h a p p i n e s s,-- 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 T h a t t h o u,l i g h t-w i n g e d D r y a d o f t h e t r e e s

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 I n s o m e m e l o d i o u s p l o t 你呵,轻翅的仙灵 O f b e e c h e n g r e e n,a n d s h a d o w s n u m b e r l e s s,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 S i n g e s t o f s u m m e r i n f u l l-t h r o a t e d e a s e. 放开了歌喉,歌唱著夏季 O,f o r a d r a u g h t o f v i n t a g e!t h a t h a t h b e e n 唉,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C o o l d a l o n g a g e i n t h e d e e p-d e l v e d e a r t h,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T a s t i n g o f F l o r a a n d t h e c o u n t r y g r e e n,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D a n c e, a n d P r o v e n c a l s o n g, a n d s u n b u r n t m i r t h!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O f o r a b e a k e r f u l l o f t h e w a r m S o u t h,要是有一杯南国的温暖 F u l l o f t h e t r u e,t h e b l u s h f u l H i p p o c r e n e, 充满了鲜红的灵感之泉 W i t h b e a d e d b u b b l e s w i n k i n g a t t h e b r i 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