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民居中天井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民居中天井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民居中天井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民居中天井产生的原因

1.排水。这是最普遍的看法,我国的教科书一般都这么讲,将它列为天井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作用,这个说法也为社会接受,入愈宏理撰文的《老房子.皖南徽派民居》这部影响很大的著作将徽州民居最大的特征归纳“五岳朝天,四水归堂”,这里的天井主要作用是排水。

2.采光、通风。这一观点是伴随“排水说”而来的,持这一说的顺便带上采光通风概念,不过认为主要是排水,采光通风一带而过。其实,通风比排水还要紧,因为有些房子进深不是很大,尤其是厢房,屋面斜坡更短,完全可用长坡或类似于现代的天沟形式解决屋面排水问题。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在徽州亲身生活了两年后对天井是这样认识的:该地区早晚冷,午热,而清晨温度尤低,故房屋外墙窗小,盖放寒气与酷热之侵袭。至于天井,一因山区地少,二因石板墁地。天井小则用材经济,三则天井之功能仅须达到通风泄水作用而不须过多日照”(陈从周《梓室余墨》)。从陈从周字里行间看出,天井的主要功能是通风。

3.在中国“风水”学中,天井是气口,作用在于聚财、养气。《八宅明镜》说:“天井乃一宅之要,财禄攸关,须端方平道,不可深陷落槽,不可潮湿污秽,大厅两边有弄二,墙门常闭,以养气也。凡富贵天井自然均齐方正,其次小康之家,亦有储藏之意,大门在生气,天井在旺方,自然阴阳凑节,不必一直贯进。决日:不高不陷,不长不偏,堆金积玉,财源绵绵.....”。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

四合院 Siheyuan: Traditional Chinese courtyard house Siheyuan is Beijing's traditional courtyard-style residence. It is called siheyuan because the houses in it are constru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main house, the wing house and the house facing the main house are connected with walls and the whole complex creates an enclosed square courtyard. It has been served hundred years since this kind of architectural form first took shape. 窑洞 Yaodong:Cave dwellings on Loess Plateau Cave dwellings are found all over Northern China including Shanxi, Gansu,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along the Loess Plateau. Having selected a good place, local people would dig a large pit and dig caves at the four sides, a tunnel leading to the ground at one side and a well in the center of the pit and build low walls at the four sides. The courtyard cave dwelling is warm in winter, cool in summer along with being both rain and fireproof. The pits of different families sit close to each other. 土楼 Tulou: Ancient earthen castles of China Centuries ago, waves of Han emigrants fled south to avoid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unrest in northern China. They settled in the mountains of Fujian and parts of Ji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hey called themselves "Kejia,” or guests, and built fortress-like tulou for protection. Within their sturdy walls, the people became self-sufficient and somewhat isolated. If enemies come, the tulou will be strong fortress once the gate is locked. A tulou can accommodate as many as 200 to 800 people. 船型屋 Boat-shaped house: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 Boat-shaped homes, also called "boat-shaped thatched cottages" are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 Although the deco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houses may be different, their general shape is that of an inverted boat. With fences woven with coconut, bamboo and mango leaves and roofs made of thatches, coconut and sunflower leaves, the crude materials needed for the boat-shaped houses were readily available. The houses provide shelter from rain and wind, and protect its inhabitants from wild animals. The structure and shape of the houses can withstand the powerful sun, typhoons and storms. 蒙古包 Mongolian Yurt: Portable house of nomads The Mongolian Yurt, called "a vaulted tent" or "felt tent" in ancient times, is a domed pealed tent. The frame of the yurt is a supporting ring, formed by some wooden poles. The yurt's frame is covered with thick felt fastened from outside with ropes. Every yurt has an opening on the top, which provides both light and ventilation, and a wooden door facing south or southeast. The convenient design suits the mobility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who live on grazing. As more and more Mongolians settle down, yurts are decreasing in number. 碉楼 Diaolou: Castle-like tower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知识讲解

[转载]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 (2011-03-11 15:34:2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院落角部连接方式作者:乘月待晓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民居是院落的艺术。这句话可能有些夸张。然而,院落是除了木结构之外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却是不假。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封闭性,高墙之内,自成天地,所有房舍的正面都朝向中庭,对外不开窗,或者只开很小的高窗。中国的传统民居布局采用合院形式为主流的原因另有详文细述。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民风差异巨大,同样是合院式民居,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形式。举例来说,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合院整体上更加封闭,而中间的院落则更为宽敞,这样既可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能,又可以利用宽敞的院落争取更多的日照;而在南方,夏天日照强烈,太阳高度角大,故遮阳成为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将院落缩小成天井,减少进深,既可以满足采光要求,又有利于通风纳凉和屏蔽强烈的阳光辐射。 但是合院式住宅面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直接用房屋与房屋连接的方式形成院落,因为中国传统民居极少向院外开窗,则在角部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会很成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个空间的使用质量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民居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将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作一个分类和探讨,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合院式民居将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1.房房相离式 要解决由“硬连接”带来的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将角部的房屋分开,成为独立的个体。这种方式因为简单直接,所以由南到北都有被运用,但是原因和形式都不同。 一般来说,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民族的民居基本上都是房房相离式的,房屋的净高都不是很大,而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在小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常可看到这种做法,方法是在正房两边设立较小的耳房,厢房和正房分开。这样角部的过度就由一个可以保证采光的耳房完成。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发表时间:2018-12-29T09:42:30.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刘硕 [导读] 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 摘要:天井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骄傲,它的精神是我们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本文从居住空间着手,以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为研究基础,对二者居住空间中的“天井”形态进行深入比较探究,通过不同地域、文化、功能等差异,探讨民居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深刻体会中西方古人的环境观与智慧。 关键词:徽州民居;古罗马民居;天井 一、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中“天井”的发展概况 追溯徽州民居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历史上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因素。徽州民居根据当地降雨量大和用地紧张的具体条件,既保留了“楼居式”的特征又加以调整,融合北方的院落式建筑和丘陵地带湿热气候的楼居式干栏木楼建筑,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关于古罗马民居建筑,只能透过《建筑十书》以及庞贝、赫库兰尼姆遗址来了解建筑形式与生活状况,早期融合古希腊的古罗马民居充分尊重古希腊文化,建筑多为单层,外部开窗较小,且早期的房子只有一套房间。结合伊特鲁里亚文化同样创造出了有心中庭空间住宅。可以看出,这种有心空间的开口逐渐向内缩小,形成“天井”,这与古罗马长期对外战争所形成的自我保护心理相符。 二、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设计异同 1、文化背景 我们从徽州民居“天井”这个“元素”可以了解到徽州人的“家”,是离不开“天”的,这就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天井,从而使“天人合一”走进了千家万户。徽州民居以天井为一个最小的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的家族,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徽州人利用地形地势,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造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民居风格。加上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渗入,以“天井”为中心的规划布局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思想与伦理纲常,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尊卑、长幼的封建制度,是制度与文化思想高度结合的完整统一,是徽州地区的文化与空间形态代表。 与东方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宇宙观以及哲学思维认为人是与自然对立的。古罗马人在扩展领土的时候将城设在中间,也是一种围合的心态。在西方居住空间演变到古罗马时期时,住宅中往往多出了围合空间供人娱乐休息这种“天井”空间形态反映了古罗马人在处理家庭人员及居住理念中的包容心理,即以“家”为中心的血缘纽带、以“天井”为中心的氛围聚集。 2、空间组合形式 天井的存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徽州民居可以多方向地、灵活地生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建筑沿轴向前后生长,即一进——二进——三进,每长一进只需设置一个横向天井;建筑垂直向上生长,即一层——二层——三层,限于结构材料最高到三层。叠加的楼层与地层只需在平面坐标上以天井贯通。建筑像这样生长、加接,可以改变入口方向,同时也适应变化着的需要,由此,徽州民居具备了有机生长的特点。 古罗马民居的天井平面形态在外观的形状看同江南民居大致相当,但就前期的基本形态来看,都是以“回”字型为基本型,逐渐发展、壮大。“回”字型是早期希腊式的民居形态。自古罗马征服希腊并开疆拓土后,古罗马人口增长,对外贸易繁荣,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所以又发展出了“日”型平面与“不规则几何”型平面等多种方式。 3、形态功能作用 天井显示了建筑物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的功能要求。在采光方面,徽州地区人口密集,建筑对私密性要求极高,对外开窗十分有限,所以一方天井成为了整个建筑唯一的采光口。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物,增加了绿化在天井中的美感。在通风方面,“天井”结构也很好的解决了当地夏季炎热、阴雨潮湿的气候问题。“天井”空间则像烟筒一样将风向上吸引,使得在烈烈夏日中保持着宜人的气候微环境。在排水方面,天井作为重要的取水,存水,排水的设施,与地面水槽、街道排水通道相互连接,利用屋顶坡面、地域的走势,根据坡向形成落差,最终将多余的水流排出,极具生态价值。 古罗马住宅关于“天井”的采光与通风关系与江南民居的效果是一致的。古罗马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多雨、潮湿,从建筑顶部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天井收口较小,这样能更有力的将室内的潮气吸出室外,随时保持室内的空间环境。古罗马天井空间同样具有排水与遮阳的效果,与徽州一样,古罗马天井内的水池就是为收集雨水而建造的,在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专门取水的水井,可见,水源的大多来源源自与此,通过坡屋顶的水管设施汇流,最终落入水池中,这一点同江南民居的排水方法是一致的。 三、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形态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迪与思考 无论徽州还是古罗马,天井形态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原生态”的建筑活动。在空间造型方面,天井空间对内具有天然的心理屏障,对外也是一个良好的抵御外侵的建造手法,同时通过借景等手段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建筑高层与超高层越来越多、技术进步、材料提升的今天,这是理应更多考虑的问题。在空间能耗方面,天井的设计是一种绿色设计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这种“绿色”的天井空间,健康舒适、节约能耗、保护生态,所以应当像古人那样,在设计的开始,就将保护环境视为设计的初始思路。建筑节能在未来人口越来越多的社会背景下注定是设计的出路,这一点,天井空间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优秀的空间参考和形态支持。在空间循环方面,一方天井,不需要中央空调或换气扇等机械手段,使空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居住的人也会因空间的循环往复而变的不再沉闷,舒缓着人的心境,这也是体现天井空间生态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在使用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出现矛盾,它要面对居住者的变化发展。 这就要求建筑具备一定的有机生长能力,以及时地采用改建扩建、重新分割等手段,使建筑延续生命。这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是有很大启迪的,如果充分认识建筑的有机生长能力可以应对其使用功能的变化,就可以避免过多没有必要的拆迁,能使建筑充分发挥价值,避免人力物力及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传统徽州民居和古罗马民居一般都能保存百年甚至数百年。这些民居能够经历这么长时期的使用,而不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a336530.html,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宋雪峰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既要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又要创新民族建筑艺术。本文对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和特有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有12000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约70%。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德昂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镇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镇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镇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一、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必然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会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为因果,传承与创新互为表里,建设需求和建筑艺术总会处于相对平衡。特别是提取和重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图案、色彩,提炼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装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或改变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结合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表征、空间构成、环境意识、营造技术,创新设计出特色浓郁的时代经典民族特色民居,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后更为新颖和突出。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是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又是创新民族优秀建筑艺术,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4个原则:一是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和基本材料。二是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复村镇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等材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摘要:江西民居遗存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特别是在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能保留下来还有如此众多的数量,在全国应是非常珍贵的。江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和装饰风格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天井式民居是此类型民居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种类型,并且可以追溯跟踪到其发展和消失的脉络,具有科研价值。 天井民居在我国江西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而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段中被群众广为接受,可以看出,天井民居有它非常优秀的特征,从各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江西天井民居 一、江西自然地理环境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位于北纬24。29 7 14”--30。4 7 41”,东经113。34’36”一118。28’58”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向北开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全省山多地少,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江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6叫9.8度之间。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仅一4℃。全年降雨量为868.3—1862.2毫米。全省气候特点为夏热、秋爽、冬阴、春寒。在这样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生活,其主要矛盾要解决建筑的隔热和防潮问题,而且还要适应许多山地建筑中所遇到的微气候特殊情况。 江西的先辈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居住模式,这就是天井民居。这种民居,可能不需要依赖更多不可再生能源,就能获得比较适宜的人居环境。江西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划分类三个类型:赣东北到赣中的天井式民居:赣中一部分地区的天井院民居;赣南的围楼民居。总量和分布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而且天井院民居和围楼民居都带有天井民居的要素和特质。 二、何为天井? 1、天井的定义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天井通天接地,使居住建筑中热环境不断新陈代谢。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天井在建筑的空间和平面中,都处于核心的部位,它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其面积不大,宽度通常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尺寸。小天井的大小一般是4.0m×1.8m左右,富裕人家或者大家庭也有多进天井的。天井除了应用于民居,也应用于村落的公共建筑(如祠堂),设置的目的和作用与民居基本相同。天井联系起了建筑的内外空间,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最好的诠释。(如图1所示)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于世的建筑美学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在飞檐斗拱的有机组合下,成就了足以屹立于世而为万方敬仰的地位。《诗》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廊园庙塔,殿宇亭台,在一大批能工巧匠的精心建构下,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树立了时代的标榜,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作为传统建筑最富有灵魂力的部位——屋顶,位于屋身的上部份,形制多样,体积庞大,不但是显示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精华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内而外依次由三部分组成,是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传统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制,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 屋顶的形制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按照形制等级高低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制因为不用在重要的建筑,故而不列入等级。 一、主要的屋顶形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主要的建筑形制,一般用在宫殿建筑、官府、皇家园林、寺院等。

1.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宋称为“五脊殿”、“吴 殿”;清时称为“四阿殿”,《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庑殿建筑成为中古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在封建社会时代,他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所以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它建筑如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作者:朱冬冬·奇创规划师点击:1170 针对国内旅游现状,旅游群体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旅游观光转型为旅游度假的模式,而中国民居在这个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居的价值保留还是舍弃对于旅游开发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本文由人性化的引导下回归老屋的精神需求对旅游开发的尺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引言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由于中国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人文背景不同,各地民居多种多样,材料和结构更是不同。民居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为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比如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等等。在乡村,民居犹如开在山涧水畔的花朵,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强调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比如湖南的凤凰古城、江南水乡、北京的爨底下……民居可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传统民居的价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民居是人民大众的住所,是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也是最充分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它与人文、民俗等密切而不可分。因而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最为尊贵,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贵宾的地方,各个房间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体现,但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非常理想的居住、生活空间。 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民居布局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出现了天井民居,以徽洲民居为例,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者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于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说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徽州民居独领风骚,走进安徽境内,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白墙黑瓦和建筑构件中各种精美的雕刻,从细微之处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柱一梁,到浑然一体的一房一院,无不透出当地人民的聪慧、勤劳和精明的人生哲学。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意义 传统民居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集所在区域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艺术于一体,记录和表达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历史真实性。民居总是与当地的环境、气候、人文紧密联系的,从西北的窑洞到安徽的徽派民居,从老北京的四合院到凤凰的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