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12月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2016.12月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2016.12月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2016.12月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1

【单选题】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出自()。

窗体顶端

A、《尚书》

B、《国语》

C、《礼记》

D、《史记》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窗体顶端

A、哆

B、来

C、拉

D、咪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4

【判断题】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5

【判断题】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河南殷墟出土的陶埙是()音。

窗体顶端

A、四声

B、七声

C、十一个半

D、十二个半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根弦。

窗体顶端

A、15

B、20

C、25

D、30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宫音阶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甘肃火烧沟出土的三孔陶鱼是属于五声音阶。()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是()。

窗体顶端

A、笙

B、箫

C、殷墟陶陨

D、贾湖骨笛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贾湖骨笛在吹奏时需要倾斜()角。

窗体顶端

A、15度

B、30度

C、45度

D、60度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出土的贾湖骨笛在同一侧面共钻有()个孔。

窗体顶端

A、五

B、六

C、七

D、八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现在河南的地方音乐中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已消失。()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东方红》是属于()民歌。

窗体顶端

A、山西

B、四川

C、河南

D、陕西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阿炳曲集》出版时间是()。

窗体顶端

A、1954年

B、1967年

C、1979年

D、1982年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二泉映月》分低音部和高音部,相当于周易中的阴阳。()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笛子上孔跟孔之间的长度跟音高是无关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一书中记载了古代声律宫商角徵羽是如何产生的。

窗体顶端

A、《左传》

B、《礼记》

C、《乐记》

D、《管子》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古代的琴是用()做的琴弦。

窗体顶端

A、娟

B、丝

C、羊肠

D、金属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管仲的三分损益法与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曾侯乙墓是位于我国的湖南省。()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编钟发现于曾侯乙墓的()室。

窗体顶端

B、南

C、西

D、北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甬钟下面枚跟枚成组的中间往往有花纹的部分叫()。窗体顶端

A、舞

B、斡带

C、篆带

D、旋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在楚国的穆音到了周是称()。

窗体顶端

A、隧

B、铭

C、宫

D、剌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湖北曾侯乙出来的钟都是双音钟。()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曾侯乙墓出土的筑有()根弦。

窗体顶端

A、三

B、四

C、五

D、六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西汉墓漆食击筑图出土于()。

窗体顶端

A、湖北曾侯乙墓

B、马王堆墓

C、河南殷墟

D、江苏连云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曾侯乙墓出土的筑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浅册是古代陪葬物品的清单。()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均钟上的花纹一排五组共有()个。

窗体顶端

A、12

B、30

C、48

D、60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筑的内部一半是实心,一半是空心,目的是为()。

窗体顶端

A、易拿

B、调音

C、漂亮

D、省料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筑的内部共有12个徽位。()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古人的12音律是根据鸟叫的声音制定出来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适仲中心”是昴星在黄昏时候出现在正南方,那这一天是()。窗体顶端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周公测影台的圭表是用来观测()。

窗体顶端

A、节令

C、天数

D、时刻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最早提到古代天文学的中国文献是()。

窗体顶端

A、《史记》

B、《国语》

C、《尚书》

D、《左传》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授时历是明代郭守敬发现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古人发现北斗七星的柄,指向北方,天下皆()。窗体顶端

A、春

B、夏

C、秋

D、冬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月离于毕”中“毕”是二十八星宿的()七宿之一。窗体顶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阳历是西方人根据()人看天象建立的体系。

窗体顶端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希腊

D、古罗马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太阳运动的轨道是黄道。()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二十八星宿分东西南北四方向,对应南方的动物称为()。

窗体顶端

A、苍龙

B、乌龟

C、朱雀

D、白虎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学术界认为阿拉伯的“二十八星宿”说法出现时间与()的诞生几乎同时。窗体顶端

A、《圣经》

B、《古兰经》

C、《史记》

D、《吕氏春秋》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有二十八星宿记载的古代国家中不包括()。

窗体顶端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巴比伦

D、古罗马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二十八星宿的全部星都分布在赤道跟黄道之间。()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目前有记载二十八星宿最早的实物出现于()。

窗体顶端

A、公元前8世纪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5世纪

D、公元前3世纪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最早汝阴侯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表是属于()的。

窗体顶端

A、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代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中国跟印度的二十八宿是从()这个宿开始的。

窗体顶端

A、房

B、鬼

C、张

D、角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出土的曾侯乙漆箱上的动物图案分别是虎和龙。()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史记》中记载北斗星的柄是对着()的头。

窗体顶端

A、白虎

B、朱雀

C、苍龙

D、玄武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中国古代的五帝不包括()。

窗体顶端

A、尧

B、伏羲

C、黄帝

D、颛顼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八星宿体系是完全无关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中国古代的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在古代兵器里最有中国特色的是()。

窗体顶端

A、刀

B、枪

C、剑

D、戟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河南最早发现的青铜兵器是()。

窗体顶端

A、戈

B、剑

C、戟

D、钺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剑身主干部分中间突出来的一条称作()。

窗体顶端

A、格

B、刃

C、锋

D、脊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古代中原地区的剑以巴蜀地区所出的最为典型。()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考工记》中写到吴越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然也。”窗体顶端

A、金锡

B、地气

C、气候

D、水气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好剑,上至的剑其剑身的长度是把手的()。

窗体顶端

A、三倍

B、四倍

C、五倍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古代青铜器制品,青铜是铜跟锡的合金。()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现在出土见到最长的剑大约有一米多长。()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根据出土的竹简,吴王阖闾的“阖”与()古代读音一样。窗体顶端

A、合

B、庐

C、盖

D、珂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阮元是()乾家学派的泰斗。

窗体顶端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湖北襄阳战国墓里出土的带漆的吴王夫差的剑是在()。窗体顶端

A、1963年

B、1972年

C、1976年

D、1984年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现在的云岩寺塔在外形上有点像比萨斜塔。()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望山一号墓出土的剑身上有()花纹。

窗体顶端

A、鸟身

B、蜻蜓眼

D、龙凤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如果想要提高青铜兵器的硬度,可以在原料中添加()。窗体顶端

A、铜

B、锡

C、铁

D、金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目前已经考证得知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丝镶嵌上去的。()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望山一号墓在现在湖北江陵的纪南城。()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最早的晋侯墓被发现于现在的山西()。

窗体顶端

A、晋北

B、晋中

C、晋南

D、晋东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目前中国最早出土青铜器的地方是()。

窗体顶端

A、马王堆遗址

B、河南殷墟遗址

C、曾侯乙墓遗址

D、二里头遗址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越剑剑首大多以同心圆作为装饰,它的薄壁最厚有()。窗体顶端

A、0.3毫米

B、1毫米

C、0.5厘米

D、1厘米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越剑剑首的同心圆多是用铜片制成的。()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晋侯稣钟被发现共有()个。

窗体顶端

A、12

B、14

C、16

D、18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木炭在考古上是叫积炭木。()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刀是单面刃,但另一面比较薄的兵器。()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棉花大概是在()时期从国外引入中国。

窗体顶端

A、唐代

B、宋元

C、明代

D、明清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青海乐都县出土的纺轮是用()制作的。

窗体顶端

A、木头

B、铜器

C、陶

D、铁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一个象牙器物最早定名为()。窗体顶端

A、鼎

B、皿

C、簋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中国人最早最早拿来做织物的是麻。()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野生的蚕丝横切面是一个()。

窗体顶端

A、菱形

B、圆形

C、三角形

D、方形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古书上记载古代中国一副布的宽度是()。5.2 窗体顶端

A、5尺2

B、1尺2

C、3尺2

D、2尺2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是()。

窗体顶端

A、胡适

B、李济

C、陈寅恪

D、夏鼐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山西南部夏县有一个仰韶文化的遗址。()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藳城出土的最有名文物是()。

窗体顶端

A、铜刃铁钺

B、绢丝

C、曶鼎

D、铁刃铜钺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群蚕图》是发现于()出土的陶器上。

窗体顶端

A、山西

B、甘肃

C、东北

D、浙江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中国最早发现关于蚕茧的书是在()。

窗体顶端

A、河南

B、湖北

C、山西

D、陕西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浙江吴兴发现的残绢是目前见到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我的答案:√

1

【单选题】现在据研究()开始有了分裆的裤子。

窗体顶端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汉代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出土的唐朝少数民族的衣服多是()。

窗体顶端

A、对襟

B、右韧

C、左韧

D、前襟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氓”是指民。()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古代人穿在下方的衣服叫做衣。()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中国四大玉料产地中在全世界排名最好的是()。窗体顶端

A、岫岩玉

B、和田玉

C、南阳玉

D、汉白玉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翡翠的颜色主要是()色。

窗体顶端

A、红、白

B、绿、白

C、红、绿

D、绿、黄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玉的硬度是在磨石6度之下。()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蛇纹石系列的玉要比透闪石系列的玉硬。()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现在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玉器是在()。

窗体顶端

A、仰韶文化墓葬

B、马王堆遗址

C、河南殷墟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玉器埋藏于地下时间久了会变成()颜色。

窗体顶端

A、猫眼绿

B、鸡骨白

C、胭脂红

D、蜡黄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单选题】良渚文化是出现于中国的()。

窗体顶端

A、山西晋南

B、湖北

C、浙江余杭

D、江西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距离现在大概4000多年的环太湖流域墓葬里面的文化内涵一个共同点是出玉。()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玉三叉形器所使用的雕刻方法是()。

窗体顶端

A、浮雕

B、浅浮雕

C、阳刻

D、阴刻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玉龟是用于()。

窗体顶端

A、祭祀

B、镇纸

C、弄玉

D、辟邪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瑶山出土的玉镯花纹是阴线雕刻的()。

窗体顶端

A、凤

B、虎

C、鸟

D、龙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神像纹冠状玉饰的花纹是属于阳刻。()

我的答案:×

【单选题】俏玉玉白菜馆藏于()。

窗体顶端

A、北京故宫

B、浙江博物馆

C、上海博物馆

D、台湾故宫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双面玉人出土于()。

窗体顶端

A、马王堆墓

B、殷墟遗址

C、曾侯乙墓

D、妇好墓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有80公斤,堪称世界之最。()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稍微晚一点的玉器上发现的阿基米德裸线是外国人研究的。()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器物(如茶壶)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被称为()。

窗体顶端

A、榫头

B、榫卯

C、鋬

D、夔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象牙杯上除了饕餮纹,空的地方刻的是()。

窗体顶端

A、花鸟纹

B、老虎纹

C、夔纹

D、云雷纹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武丁在位的时间一共是多少年?()

窗体顶端

A、39

B、49

C、59

D、69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妇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殷人服象考》的作者是()。

窗体顶端

A、徐中舒

B、罗振玉

C、顾颉刚

D、彭林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殷人服牛”中“服”的意思是()。

窗体顶端

A、服装

B、服气

C、驾驭

D、佩服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河南的简称是“豫”。()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是西双版纳生产的。()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中国最常见的象类是()。

窗体顶端

A、猛犸象

B、长毛象

C、恐象

D、菱齿象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河姆渡象牙匕距今约()年。

窗体顶端

A、三千

B、五千

C、六千

D、七千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大汶口象牙梳出土于殷墟。()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黄河古象化石是在甘肃被发现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金沙遗址位于()。

窗体顶端

A、河南

B、陕西

C、甘肃

D、四川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出自()。

窗体顶端

A、《说文解字》

B、《春秋》

C、《礼记·礼器》

D、《尚书·乐记》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商代青铜器“双羊尊”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长沙马王堆里面出土的象牙是用木头做的。()我的答案:√

1

【单选题】司母戊鼎现在被馆藏的博物馆位于()。

窗体顶端

A、南京

B、安阳

C、北京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被誉为“殷末三仁”之一,后来东渡朝鲜,传播文明。窗体顶端

A、比干

B、微子

C、姜尚

D、箕子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甲骨文最早发现于陕西西安。()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毛公鼎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老残游记》的作者是()。

窗体顶端

A、冯梦龙

B、刘鹗

C、鲁迅

D、刘向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罗王之学”中的“罗王”指的是()。

窗体顶端

A、罗振玉和王懿文

B、罗振玉和王襄

C、罗振玉和王国维

D、罗振玉和王世襄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刘鹗挞下的甲骨文字编辑而成的册子,称为()。

窗体顶端

A、《铁云文集》

B、《甲骨文策》

C、《铁云藏龟》

D、《甲骨文集》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__先秦秦汉精练含解析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 左丘明《左传》土之毛,谁非君臣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欧阳修《新五代史》 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 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 解析:夏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 2.(2018·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8·湖北咸宁联考)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姓名李文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态学 年级硕士一年级 学号 D1******* 任课教师李明 完成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浅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李文博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古老的话题,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进行改造,并生存下来,以此开创“骨器时代”[1]。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来于自然环境,这就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破坏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是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二者关系作简要叙述,并讨论如何正确、客观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社会发展;环境问题;破坏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Qian Lifu Anhui Univers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bstract: the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an old topic, Hemudu ancestors, which created a "bone age", transformed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survived, 7,000 years ago.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evitably cause some damage.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extent of the damage gradually deepened, especiall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pitalism, the pursuit of greater economic benefits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a hot issue of the world, need to be addressed immediately. In this paper, a brief descrip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scuss how to properly and objectiv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Keyword: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 Destroy

中学生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中学生精华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敲开历史的大门! 在那神秘的远古时代,有着纯朴的中华先民。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褪色的历史。 先说古代文字,最早人们使用的是甲骨文、金文,西周时期有大篆(籀文),战国时期有蝌蚪文(古文)。此外一些诸侯国还有各自不同的文字。秦统一后,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后来,秦朝出现了一种更加便于书写的篆书,这种字体从汉朝在官方和民间通用,至今仍广泛使用。 再来说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纸发明于西汉前朝。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于人民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隋唐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品。此,宋毕节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战国时我国制成了能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有制成指南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它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旅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的使用,改变了单纯依靠大刀、长矛和弓箭作战的局面,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继续说一下古代闻名建筑物吧!——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使无数人民付出鲜血而取得的伟大成绩,犹为后人赞叹! 最后说一下兵马俑吧!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的先辈还有好多光荣历史,如今,那些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被中国人一点一点,不用语言,而是行动的侮辱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老辈的好行为传承下去吧!

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

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的音阶之争 1 【单选题】文献中记载,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D)。 A、拉 B、来 C、哆 D、咪 2 【单选题】(A)中的《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 A、《礼记》 B、《国语》 C、《尚书》 D、《史记》 3 【单选题】虽然全世界各民族的乐器风格各异,但都遵循(B)。 A、十二声音阶 B、七声音阶 C、六声音阶 D、八声音阶 4 【判断题】据记载,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5 【判断题】据记载,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6 【判断题】据记载,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陶埙与编钟 1 【单选题】据记载,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A)根弦。 A、25根 B、20根

C、15根 D、30根 2 【单选题】编钟中比较小、薄,属于高音,摆在架子最高层的是(D)。 A、甬钟 B、铜钟 C、镈钟 D、钮钟 3 【单选题】文献中记载,河南殷墟出土的陶埙是(A)音。 A、十一个半 B、七声 C、四声 D、十二个半 4 【判断题】据记载,宫音阶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 5 【判断题】据记载,甘肃火烧沟出土的三孔陶鱼是属于五声音阶。(×) 贾湖骨笛 1 【单选题】(D)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 A、殷墟陶陨 B、箫 C、笙 D、贾湖骨笛 2 【单选题】据记载,贾湖骨笛在吹奏时需要倾斜(A)角。 A、45度 B、30度 C、15度 D、60度 3 【单选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在同一侧面共钻有(A)个孔。 A、七

B、六 C、五 D、八 4 【判断题】据记载,现在河南的地方音乐中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已消失。(×) 5 【判断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上所有孔的误差都小于五个音分。(√) 中国古代的音阶特点 1 【单选题】(C)出版了《阿炳曲集》。 A、1979年 B、1967年 C、1954年 D、1982年 2 【单选题】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的《东方红》是属于(D)民歌。 A、河南 B、四川 C、山西 D、陕西 3 【单选题】据记载,中国唐代时期的音乐是(A)音阶。 A、五声 B、七声 C、八声 D、四声 4 【判断题】据记载,《二泉映月》分低音部和高音部,相当于周易中的阴阳。(√) 5 【判断题】据记载,笛子上孔跟孔之间的长度跟音高是无关的。(×)

2016.12月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1 【单选题】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出自()。 窗体顶端 A、《尚书》 B、《国语》 C、《礼记》 D、《史记》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窗体顶端 A、哆 B、来 C、拉 D、咪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4 【判断题】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5 【判断题】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河南殷墟出土的陶埙是()音。 窗体顶端 A、四声 B、七声 C、十一个半 D、十二个半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根弦。 窗体顶端 A、15 B、20 C、25 D、30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宫音阶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甘肃火烧沟出土的三孔陶鱼是属于五声音阶。() 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 【单选题】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是()。 窗体顶端 A、笙 B、箫 C、殷墟陶陨 D、贾湖骨笛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贾湖骨笛在吹奏时需要倾斜()角。 窗体顶端 A、15度 B、30度 C、45度 D、60度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出土的贾湖骨笛在同一侧面共钻有()个孔。 窗体顶端 A、五 B、六 C、七 D、八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现在河南的地方音乐中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已消失。()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东方红》是属于()民歌。 窗体顶端 A、山西 B、四川 C、河南 D、陕西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华文明史应当怎么写

1、文明史应该怎样写 文明史应当着重如实的描述那些反映文明总体风貌的标志性成果或者对本文明体系或者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明成就。文明史应当分门别类的叙述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的各种成就,但是文明史又不是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艺史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文明史把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准确如实的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尽可能的揭示出文明的发展规律。文明史的书写应当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同时,我们在书写某一具体文明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历史的时候应当注意要将这个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把握该文明每个时期的具体特点,了解该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她对于其他文明的吸收与借鉴,从而在总结文明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启发读者对与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再说文明史应当横向写还是纵向写的问题。我现在我看到的关于文明史的书籍绝大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然后再在各个小的时间段内横向的书写这段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而不再局限于绝对的时间顺序。例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就是在兼顾历史阶段性同时,又超越朝代划分的局限,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为阶段,分为四卷。各卷准确把握住了各个历史阶段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上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分别从生产、科技、制度、文化等角度加以阐述。再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是按照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这一时间顺序书写的,详细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的特征,然后再从纵向上在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触等方面进行梳理,讲述了一个全面的文明史。 2、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根本上说是环境决定了文明,这里的环境包括地理地貌环境、天气水文环境、周边政治环境等等。 例如日本国大和民族他们的文明体系脱胎于中华文明但多了对外扩张的基因,这与他们狭长且多灾多难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生产资料难以满足越

2018年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中国古代的音阶之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的〈〈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 A、《礼记》 B、《国语》 C、《尚书》 D、《史记》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2 【单选题】文献中记载,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 A、拉 B、来 C、哆 D、咪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判断题】据记载,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我的答案:X得分:20.0分 4 【判断题】据记载,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我的答案:V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据记载,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我的答案:V 陶损与编钟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编钟中比较小、薄,属于高音,摆在架子最高层的是() * *■* A、甬钟 B、铜钟 C、镈钟 D、钮钟我的答 案: 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文献中记载,河南殷墟出土的陶损是()音。 A、十-一个半 B、七声 C、四声 D、十二个半

我的答 案: A得分:25.0分 【单选题】据记载,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根弦。 A、25 根 B、20 根 C、15 根 D、30 根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据记载,宫音阶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我的答案:V 贾湖骨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 A、殷墟陶陨 B、箫 C、笙 D、贾湖骨笛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在同一侧面共钻有()个孔。 A、七 B、六 C、五 D、八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据记载,现在河南的地方音乐中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已消失。()我的答案:X得分:25.0分4 【判断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上所有孔的误差都小于五个音分。()我的答案:V 中国古代的音阶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 ()出版了〈〈阿炳曲集》 *A、1979 年 *B、1967 年 *C、1954 年 ■D、1982 年 我的答 案: 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的〈〈东方红》是属于()民歌。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成为了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让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和谐呢? 首先,对于什么是“环境”,我们应该有清楚地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的研究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研究如何处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环境其实就是指相对于人类为中心并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生活居住区等等。 环境问题有两方面的理解:第一是广义的理解——由自然力或人力所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第二是狭义的理解——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其次,对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我们需要知道现在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引起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如此,人类才能真正和环境和谐相处。 (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

世界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淡水消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严重的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3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估计到2010年还将有8个国家将加入缺水国行列。 没有水,一切植物都将停止生命活动,这是极其可能出现的绝对现实,正如世界食物需求日趋升高一样,农村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在世界上大部分重要的农作物生产区,现在正频繁发生过分抽吸地下水,以至蓄水层枯竭的事件。 2、食物资源危机. 从全球看,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的人口多达十几亿,有60%的人口每天摄取食物热量低于需要量,而粮食缺乏又集中在占全世界人口的70%的发展中国家。 地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能养活多少人?经过权威机构的计算,结果仅仅是48亿人口。而今地球上已超过60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地球生态系统之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有许多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故宫文物展“普及与门槛“写作指导

“普及与门槛”作文指导 江苏省东台中学徐长进 【原题回放】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到3到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有网友称这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有好处。但也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让懂故宫的人支感受他,而不是让故宫成为更多没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审题指导】 1.这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与门槛”。必须点到的“点”有:文 化、普及、门槛、精神炫富,扣住这四个点来写都不算偏题。 2.“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到3到 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文化普及带来了巨大效应,也说明文化只有大众化才能发挥它本身的价值。 3.“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让懂故宫的人 支感受他”。认为文化遗产应当贵族化,让懂的人把玩,才能产生心灵共鸣。 4.“参观名画成为没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这确实存在,文 化炫耀本身是文化贫乏,但也不是坏事,也起着文化普及的作用。 5.立意角度: 从故宫的角度,让文化走出深闺,亲近草根,为人们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交流平台,而且各种珍贵藏品也满足人们对于高端文化的需求,人们在鉴赏文物的同时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可以反思历史,更重要的是在与珍贵藏品接触的过程中,增强了人们对于国家历史、文明的了解,使得我们内心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为故宫的做法点赞,同时与社会上藏而不露,藏而谋利的现象对比,谈文化普及的意义。 从游客的角度:与高端文化亲近,反映出了新时期下人们对于文化追求的平等,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艺术了解的渴望。参观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不是炫耀看过名画。由此联想到有游客到景点什么也不看,只在巨大景区宣传画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在工业高度发展、社会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人类对资源的消耗愈来愈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愈来愈重。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提升到了国际水平,但同时仍有一部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没有必要。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对自然有着很强的适应力,并不会像恐龙那样突然灭绝。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究竟有没有意义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没有意义,或者说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深刻的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无法避免地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经济得到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也提高,发展的结果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对于环境的态度并不是置之不理,破坏的同时也在保护,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工业的发展导致能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到石油等我们现在所能利用的能源消耗殆尽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地球资源如此丰富,一定能找到石油的替代品。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反而会一定程度阻碍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有意义的,并且意义重大。21世纪全球变暖、雾霾天气、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问题已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是相当渺小的,我们更无法使大自然屈服于人类。在现前对能源的高速消耗条件下,我们现今能够利用的能源总会有一天会被消

耗地一干二净,如果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寻找到可以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呢?并且随着石油一点一点地减少,汽油等价格也会一天一天攀高,对社会经济并没有促进发展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会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减少。就水资源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现在世界上缺水的地区越来越多,我们也深知水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但是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依然处处可见。我们没有感受过缺水地区的苛刻条件,因此节约水资源的观念并没有刻骨铭心。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认的,水资源的匮乏,必将导致人类的消亡。 就我而言,我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消耗,必然会导致资源竭尽的一天。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消耗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要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准则。不做能源消耗第一大国,要做能源利用第一强国,这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平衡,人类才能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才能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而很多人把这这句话所指导的追求真理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我法于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出生后要先经历一个“我发于母”的过程,即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包含从父母那里遗传各种优点,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也包含从父母那里学习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环境 遭到污染,大气、水、土壤、海洋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物种濒危,人口数量激增、自然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自然都给于了人类一定的报复,人类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人类及其活动环境与发展生态要素社会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我们每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我们需要的原料和能量,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没有大自然我们就无法生存。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的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关系到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到每个国家和每个公民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景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意义相当重要。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人类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众所周知,人类的童年对自然充满了畏惧和崇敬,她臣服于自然并完全依附于自然。那时人类最主要的就是生存,与自然作斗争,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对自然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时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日益复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入了新阶段,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自然支配、控制着人,人与自然仍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必须看到人利用自然的能力正在提高,而正是这种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人类文明的转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伴随着文明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人受自然奴役转变为人主导自然,大量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人类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后对自然的改造程度超出了以前所有时代对自然的改造总和。但是一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真正被意识到,人类忽视了自己对自然的强大的作用力。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人类的足迹不仅几乎遍及整个生物圈,而且开始出现于太空与海底,扩展到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巨大系统。于是,人类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能够凭借技术而为所欲为。这样,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就被掩盖起来,直到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和由此造成的生存危机,人类才不得不重新思考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人类对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全球每年因燃烧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达55亿吨。全世界有好几亿辆汽车,每年将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和汽车尾气到大气层中。大量的工

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2019尔雅100分

。。。。。。。。。。。。。。。。。。。。。。。。。。。。。。。。。。。。。。。。。。。。。。。。。。。。。。。。。。。。。。。。。。。。。。。。。。。。。。。。。。。。。。。。。。。。。。。。。。。。。。。。。。。。。。。。。。。。。。。。。。。。。。。。。。。。。。。。。。。。。。。。。。。。。。。。。。 中国古代的音阶之争 1 文献中记载,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D)。 A、拉 B、来 C、哆 D、咪 2 (A)中的《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 A、《礼记》 B、《国语》 C、《尚书》 D、《史记》 3 虽然全世界各民族的乐器风格各异,但都遵循(B)。 A、十二声音阶 B、七声音阶 C、六声音阶 D、八声音阶 4 据记载,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5 据记载,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6 据记载,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陶埙与编钟 1 据记载,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A)根弦。 A、25根 B、20根 C、15根 D、30根 2 编钟中比较小、薄,属于高音,摆在架子最高层的是(D)。 A、甬钟 B、铜钟 C、镈钟 D、钮钟 3 文献中记载,河南殷墟出土的陶埙是(A)音。 A、十一个半

B、七声 C、四声 D、十二个半 4 据记载,宫音阶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 5 据记载,甘肃火烧沟出土的三孔陶鱼是属于五声音阶。(×) 贾湖骨笛 1 (D)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 A、殷墟陶陨 B、箫 C、笙 D、贾湖骨笛 2 据记载,贾湖骨笛在吹奏时需要倾斜(A)角。 A、45度 B、30度 C、15度 D、60度

对科技进步与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对科技进步与人发展之 间关系的思考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对科技进步与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绪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人的发展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人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是促进入的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人类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发展,驾驭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由于人们一味看重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的,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冷漠,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和颓废,色情、暴力、吸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和愈演愈烈的态势。这些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一章阐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真善美的统一;接着阐述了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二章阐述了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第三章寻求科技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的途径。 第一章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包括在生产力中。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就明确指出,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固有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的技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技术是人类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