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各章考研知识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al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

2、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

(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

(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

(5)开拓新领域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环境卫生学的基本任务:以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人体对环境作用所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与机体相互作用。

4、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5、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6、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是指

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7、环境介质的特点

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

2)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承载的物质也可以相互转移;

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

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

8、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运载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9、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的途径:它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者间接对人体起作用,人体暴露环境污染物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0、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1、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

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例如:光化学烟雾)

12、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1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特异性疾病。(如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14、次生环境(s 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15、环境问题(environment 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16、小气候(microcimate):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17、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18、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19、环境污染性疾病(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lated disease):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所致的疾病统称环境污染性疾病。(例如:日本水俣病和痛痛病、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

20、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导致臭氧层破坏)

(3)酸雨(大气中的成酸物质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遇水形成)

(4)生物多样性锐减

21、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

1)、大气圈:主要指围绕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

2)、水圈: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与地下,成为大气水、海水和陆地水(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雪水),他们共同形成了水圈。

3)、土壤岩石圈: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石构成。地壳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母质,母质经微生物和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土壤。土壤是覆盖于地表,具有肥力的疏松层,含有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水和空气等成分,能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称为土壤岩石圈。

4)、生物圈:指从海平面以下深约12km至海平面以上高约10km的范围,包括了一部分大气圈和水圈及土壤岩石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

2、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3、生态环境(e cological environment):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

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总体。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

4、生态系统(ecosyst 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

6、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获益,如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水、氧气等)、调节服务(如控制疾病和调节气候)、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7、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8、生态系统健康的特性:有活力、结构稳定、有自调节能力

9、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

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4)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

10、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P21-P24)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1)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2)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四、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11、紫外线的作用:

1)、杀菌2)、抗佝偻病3)、增强机体免疫力

12、过量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1)、致红斑作用2)、使皮肤色素沉着甚至产生致癌效应3)、增加人群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13、Hormesis 效应(或称兴奋效应):在极低剂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其剂量-效应关系以双相曲线为特征。

14、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15、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 生物性迁移。

16、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化学物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或者生物学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包括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

1)化学转化: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

2)生物转化:指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17、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量

18、暴露特征与反应:

1)暴露途径:环境有害化学物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暴露途径进入人体。

1.影响总暴露量

2.影响吸收率

3. 改变作用靶

19、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20、剂量:通常指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的量。

21、阈值:产生某一反应的临界剂量称该反应的阈值。

22、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3、阈值化合物 (Threshold compound ) 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 S 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 U形。

24、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combined toxic effect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成为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25、根据多种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性质,可将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分为以下几类:(联合作用的类型)

1)、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学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为化合物的相加作用。

2).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无互相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称为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各化学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称为化合物的协同作用。

4). 增强作用( potentiation ) 某一化学物本身对机体(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另一化学物对机体有一定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5). 拮抗作用(antagonism )指各化学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26、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

27、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28、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通常把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29、敏感人群(sensitive group):在接触有害物质时,由于个体生物学因素使其毒性反应的出现较普通人群更早反应更强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

30、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1)、非遗传因素2)、遗传因素

31、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32、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

33、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34、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 ):在生物体内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不可缺的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目前认为有14种:锌、铁、铜、钼、铬、锰、钴、镍、锡、钒、碘、硒、氟和硅)(特点:不能通过机体自身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

35、非必需微量元素(inessential trace element ):其他微量元素因其无或未发现在生物体内有益的生物学作用,称为非必需微量元素。

36、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1)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影响酶的活性。

2)参与某些蛋白质的构成,发挥特殊功能。

3)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

4)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

37、自然疫源性疾病(属于地方病):动物源性传染病经常存在于某地区,是由于该地区存在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该地区时可被感染得病,这些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这些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

38、动物毒素(zootoxin):陆生和水生动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为动物毒素。

39、植物毒素(phytotoxin):天然存在于植物中对人或动物有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毒素。

40、植物变应原:某些植物(包括观赏性植物)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许多植物的花粉可引起过敏症。

41、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

1)区域性

2)季节性和周期性

3)受人类活动和社会行为影响

42、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43、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期属性通常分为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3类。

44、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

1)急性危害(acute hazard)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2)慢性危害 (chronic hazard )环境中有害污染物(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45、环境污染引起的急性危害主要类型:

1)、大气污染烟雾事件

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废水、废气大量排放;事故引发的污染事件;核泄露事故)

3)、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46、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危害主要类型:

1)、非特异性影响

2)、引起慢性疾患

3)、持续性蓄积危害(两类:铅、镉、汞等金属及其化合物;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

4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持续性蓄积危害的化合物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48、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P42-44)\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P44-46)例子

49、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一般指先天性的形态结构异常,仅是出生缺陷中的一部分疾病。(引发因素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致畸因子)

50、内分泌干扰化学物EDC(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EDC来源于环境中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类、多氯联苯类、有机氯杀虫剂、烷基酚类、双酚化合物类、植物和真菌激素、重金属类等) 51、基准(Criterion):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

52、标准( Standard):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影响的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53、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54、在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内容:

1)、研究已知环境暴露因素对人群的健康效应

2)、探索引起健康异常的环境有害因素

3)暴露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

55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传统流行病学所使用的方法相同,通常采用描述性(包括生态和现状)研究,分析性(病例对照

定群)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P54)

56、暴露(exposure):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

57、环境暴露水平:是指人群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剂量。

58、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外剂量、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外剂量(external dose) : 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

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internal dose)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bi 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59、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出现某一效应风险较大的人群,多为高暴露人群和(或)易感人群。

60、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当研究暴露于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时,由于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外来因素的影响,可掩盖或夸大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些影响因素成为混杂因素。

61、生物标志(biomarker /biological marker):是生物体内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素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

62、生物标志的种类:暴露生物标志、效应生物标志、易感性生物标志。(暴露生物标志包括内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生物标志,生物有效剂量标志比内剂量标志更具有生物效应意义)

63、效应生物标志:指机体内可测定的生理生化或者其他方面的改变。

64、感性生物标志:是能够指示机体接触某种特定环

6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未知毒性效应的环境有害因素,研究其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以及对其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等特殊毒性做出评价2)对特定的环境有害因素,研究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卫生基准和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依据

3)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环境有害因素在机体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4)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治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确定病因

5)应用于环境生物检测

66、慢性毒性实验是研究在较长时间内以小剂量反复染毒后所引起的毒性作用。

67、致癌试验:通过一组短期遗传毒理学试验的检测,可对化学污染物进行致癌性的初筛,若在初筛试验中得到阳性结果,需要对其进行致癌性确认,则应进行动物致癌试验。包括短期诱癌试验和长期动物致癌试验。

68、利用毒理学方法进行的环境生物检测主要有两类:

1)、现场生物检测2)、环境样品的生物检测

69、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应用毒理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的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有害环境因素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危险性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70、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P63图)(1)危害鉴定

(2)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3)、暴露评价(4)危险度特征分析

71、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其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72、危害鉴定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1)、对照组和暴露组选择恰当(2)、混杂因素和其他各种偏倚的考虑和排除(3)、有害效应的特异性(4)、观察的人

群应足够大,观察期限应超过潜伏期。

73、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是环境化合物暴露与健康不良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核心。

74、暴露剂量分为外暴露剂量和内暴露剂量。

第三章大气卫生

1、大气圈(amosphere)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 2000~3000Km 以上。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 5 层:(1 )对流层(10-16KM) 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2)h↑,t↓

3)重量,3/4; 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

(2)平流层(16-55KM)上部: h↑,t↑;同温层 h↑,t→

(3)中间层(55~85Km): h↑,t↓

(4 )热成层(85-800KM)

(5 )散逸层(800KM以上空气的离子化 Air ionization:也称外层大气,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

2、大气污染: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叫大气污染

3、大气卫生(ambient air hygiene ):是指大气中的卫生状况及其评价,其主要内容是识别大气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物,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估,从而评价大气质量。

4、大气的组成: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气溶胶(aerosol)组成。出去水汽和气溶胶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5、气溶胶(aerosol):大气气溶胶是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根据形成过程、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及颜色的差异等,气溶胶可分为轻雾(mist)、浓雾(fog)、霾(haze)、粉尘(dust)、烟气(fume)、烟(smoke)、烟炱(soot)等。

6、大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气象条件(气象因素)和空气离子。

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是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地表上光和热的源泉。根据有不同的波长,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7、紫外线的生物效应:

1)适量的紫外线具有色素沉着、红斑、抗佝偻病、杀菌和免疫增强作用。

2)过强的紫外线可致日光性皮炎和光电性眼炎、甚至皮肤癌等

3)紫外线还与某些二次污染物有关,如光化学烟雾和硫酸雾等。

8、可见光的生物效应:综合作用于机体的高级神经系统,能提高视觉和代谢能力,平衡兴奋和镇静作用,提高情绪与工作效率是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

9、红外线的生物效应:最主要是热效应,适量的红外线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细胞增殖,具有消炎和镇静作用;过强则可引起日射病和红外线白内障等。

污染源:

1 自然污染源

2 人为污染源:1)工农业业污染: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 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3)交通运输 4)其他: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

总悬浮颗粒 T 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指粒径≤ 100 μ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可吸入颗粒 IP (inhalable particulates)Dp≤ 10 μm,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

而命名.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 排出量: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 排出高度: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

3 与污染源的距离: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

4 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 风和湍流 Wind and turbulence 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γ d 二者的相对值等因素有关:γ > γ d 不稳定状态;波浪型γ = γ d 中性状态;γ < γ d 稳定状态;锥型

γ<0 逆温极稳定状态;扇型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3.气压:4.气湿 5. 降水、雨雪

三、地形条件

1.山地和谷地

2. 海风和陆地风

城市温度高于郊区的现象,在气象学上通常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

二次污染(secondary pollution):某些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后,本身没有消失,一旦转移后的环境发生一些变化,该污染物仍可回到原先的大气环境,对该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次污染物 Secondary po llutants: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受到化学作用或光化学作用,本身产生了各种化学变化,转变成毒性比一次污染物更大的化学物质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经呼吸道 2 经消化道 3 经粘膜或皮肤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大量进入环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出现不良反应 1 烟雾事件:煤烟型和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型 2 生产事故2)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1 影响呼吸系统功能(COPD) 2 心血管疾病 3 降低免疫功能 4引起变态反应大气污染的间接健康危害

1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 温室效应:A海平面上升,冰雪覆盖面积缩小;B加速大气中反应,臭氧浓度增加,促进酸雨形成 C 热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 D 虫媒传染病流行范围加大

3 酸雨:降水的 PH 值小于 5.6 就是酸雨,我国是属于硫酸型酸雨,酸雨成因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向大气排放 SO2和 NOX 气体,这些气体可被热形成的氧化剂或光化学产生的自由基氧化转变为硫酸和硝酸其主要对土壤和植物危害;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此外还可以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防治对策:控制二氧化硫的污染

4 臭氧层破坏:皮肤癌、白内障机会增多;消耗臭氧层的主要有N2O\CCL4\CH4 以及 CFCS,减少臭氧层破坏就要限制以上气体的排放。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

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 dai ly average maximumallowable concentration: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一次最高容许浓度(momentary maximumallowable concentration) :任何

一次短时间采样测量结果的最高容许值

空气离子化:空气中气体分子形成带电荷的阴阳离子的过程。

烟波着陆点:有组织排放时,烟气自烟囱排出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有效排出高度:指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可以用烟波中心轴到地面的距离表示。

气温垂直递减率r:正常情况下,高度每上升100m , 气温下降0.65℃。

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r<0。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d: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空气团,由于外界压力的影响,发生自身温度的绝热变化,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大气的自净: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消失的过程,主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大气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制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任何1h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TSP:总悬浮颗粒,指粒径≤100 μ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可吸入颗粒PM10:指空气动力学直径≤l0μm 的颗粒物,因其能进人人体呼吸道而命名之,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细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细颗粒。它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

热岛(heat island)现象:人口密集的城市热量散发远远大于郊区,结果造成城区气温较高,往郊外方向气温逐渐降低。如果在地图上绘制等温图,城区的高温部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岛屿。

浑浊度(turbidity):浑浊度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浑浊度主要取决于胶体颗粒的种类、大小、含量、形状和折射指数。

硬度(hardness of water)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是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及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清洁水生化需氧量一般小于1mg/L。

BOD520:5日生化需氧量,以20℃培养5日后,1L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中全部有机物的含碳总量(mg/l)。评价水体有机需氧量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之一,但不能说明有机污染的性质。

总有机需氧量TOD:1升水中可氧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一规划措施

1 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 2加强绿化 3 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二工艺措施

1 控制燃煤污染

2 加强工艺措施,减少废气排放

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及主要方法?

1 不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

2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 应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方法:1 大气中有害物质嗅觉阈和刺激作用域的确定

2 毒理学实验

3 流行病学方法

4 快速计算方法

5 健康危险度评价

第四章水体卫生

水资源(water resou rces):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1)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如下是小编整理的传 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1-1 “三个W” §1-2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1-3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应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及热阻的概念有所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对工程实际中简单的传热问题进行分析。作为绪论,本章对全书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概括但没有深化,具体更深入的讨论在随后的章节中体现。本 章重点: 1.传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热量 的传递速率增强或削弱热传递速率的方法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 式 (1).导热: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传热学重点研究的是在宏观温差作用下所发生的热量传递。傅立叶导热公式: (2).对流换热:当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牛顿冷却公式: (3).辐射换热:任何一个处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发射热辐射和吸收热辐射的能力,辐射换热就是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电磁波只能直线传播,所以只有两个物体相互看得见的部分才能发生辐射换热。黑体热辐射公式:实际物体热辐射:

传热过程及传热系数:热量从固壁一侧的流体通过固壁传向另一侧流体的过程。最简单的传热过程由三个环节串联组成。 传热学研究的基础 傅立叶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牛顿冷却公式 + 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四次方定律本章难点 1.对三种传热形式关系的理解各种方式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但却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传热现象中。 2.热阻概念的理解严格讲热阻只适用于一维热量传递过程,且在传递过程中热量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损耗。 思考题: 1.冬天经太阳晒过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经过拍打以后,效果更加明显。为什么? 2.试分析室内暖气片的散热过程。 3.冬天住在新建的居民楼比住旧楼房感觉更冷。试用传热学观点解释原因。 4.从教材表1-1给出的几种h数值,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夏天,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液氮贮存容器放在一起,一个表面已结霜,另一个则没有。请问哪个容器的隔热性能更好,为什么? §2-1 导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2 导热微分方程§2-3 一维稳态导热 §2-4伸展体的一维稳态导热

生物沸石与微污染水源净化

生物沸石与微污染水源净化8 梁国飞颜培实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南京 210095) 摘要:通过实验室和现场应用研究生物沸石净化微污染水源的效果,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添加菌种和微孔滤膜有利于生物沸石的形成,沸石组(Z组)、滤膜组(FM组)、菌种组(SZ组)和菌种滤膜组(SF组)生物膜形成时间分别为35d、 30d、18d和16d;生物沸石净化微污染水源适宜的滤速为6-8m/h,此时对NH3-N 的去除率为95.4%,对COD Mn的去除率为39.8%;现场实验结果显示生物膜成熟后,出水NH3-N浓度低于0.2mg/L,出水NO2—N浓度低于0.01mg/L;生物沸石对COD Mn的去除率稳定在45%左右,比沸石对COD Mn的去除率高出20%;沸石对大肠杆菌很好的去除效果,挂膜第4天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为93.7%,第11天的去除率为69.3%。 关键词:生物沸石;氨氮;大肠杆菌数;COD Mn 天然沸石可以用于微污染水源去除氨氮,当沸石吸附水体中的铵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必须考虑更换沸石或对沸石进行再生将富集于沸石上的铵解吸或转化,恢复沸石对铵的吸附能力。 Murphy等人在1978年提出了沸石生物再生法[1],在浸没沸石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化细菌,观察到15d的转化效果相当于不加菌种时28d的效果,生物再生后的沸石可恢复80%的铵吸附容量。生物再生法成本低廉,但再生速率慢、效率低,所以实际应用价值似乎不大,这方面的研究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沸石的生物再生问题重新被认识,并且得到深入研究。 Tsuno等(1994)开发了生物沸石反应器[2],在反应器中,沸石既是铵的吸附材料,又是硝化细菌生长的载体,它会逐渐变成长满细菌的生物沸石。由于沸石对铵地交换作用,水体氨氮浓度受到控制,吸附到沸石上的铵会被表面的细菌硝化,实现沸石的动态生物再生。因而生物沸石反应器可以稳定地去除高浓度氨氮,并能适应冲击负荷。 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频繁更换沸石会增加劳动量,而化学再生法成本较高、流程复杂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沸石的应用,而依靠微生物的作用,将沸石进行生物再生,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具有可行性。我们在实验室和现场开展生物沸石对微污染水源中低浓度氨氮去除效果及可行性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沸石材料 沸石材料来源处理方法同第一章,沸石粒度为0.355-2.0mm。 1.2实验装置 1.2.1实验室实验装置 实验室实验采用高位逆流进水方式,基本装置图同动态吸附装置。交换柱用PVC管制成,柱高为120cm,内径为40mm,沸石柱填充高度为60cm。 1.2.2现场实验装置 水泵将水井中地下水打入鸡棚内高位水箱中,沸石柱接在高位水箱和自动饮水器管网之间,高位水箱中水经沸石柱净化处理后进入自动饮水器管网,实验装置基本示意图如1。交换柱用PVC管制成,柱高为120cm,内径为160mm,沸石柱填充高度为60cm。 1.3实验内容 1.3.1实验室实验 原水采用池塘水,塘水氨氮平均浓度为3.43mg/L,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为0.74mg/L,COD Mn平均浓度为4.26mg/L,溶解氧平均浓度为2.55mg/L。实验按照添加菌种和滤膜分四 8梁国飞,男,农学硕士,环境测试与污染控制。导师:颜培实博士,家畜环境卫生学。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常用的相似准则数:①努谢尔特:Nu=aL/λ分子是实际壁面处的温度变化率,分母是原为l的流体层导热机理引起的温度变化率反应实际传热量与导热分子扩散热量传递的比较。Nu大小表明对流换热强度。②雷诺准则Re=WL/V Re大小反映了流体惯性力和粘性力相对大小。Re是判断流态的。③格拉小夫准则Gr=gβ△tL3/V2 Gr的大小表明浮升力和粘性力的的相对大小,Gr表明自然流动状态兑换热的影响。 ④普朗特准则: Pr=V/a Pr表明动量扩散率与热量扩散率的相对大小。 辐射换热时的角系数:①相对性②完整性③可加性 热交换器通常分为三类:间壁式、混合式和回热式,按传热表面的结构形式分为管式和板式间壁式热交换器按两种流体相互间的流动方向热交换器分为分为顺流,逆流,交叉流。 导温系数α也称为热扩散系数或热扩散率,它象征着物体在被加热或冷却是其内部各点温度趋于均匀一致的能力。Α大的物体被加热时,各处温度能较快的趋于一致。传热学考研总结 1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正比例于当地垂直于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2集总参数法: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 3临界热通量:又称为临界热流密度,是大容器饱和沸腾中的热流密度的峰值 4效能:表示换热器的实际换热效果与最大可能的换热效果之比 5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 对流换热: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运动产生的热量传递与流体内部分子导热引起的热量传递联合作用的结果。对流仅能发生在流体中,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对流两大类:自然对流(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由于流体内部密度差引起的流动)与强制对流(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作用引起的流体宏观流动)。 影响换热系数因素:流体的物性,换热表面的形状与布置,流速,流动起因(自然、强制),流动状态(层流、湍流),有无相变。 6何谓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影响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因素?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传递给壁面的过程称为凝结过程。 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 如果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这种凝结方式称为珠状凝结。 液体在固液界面上形成气泡引起热量由固体传递给液体的过程称为沸腾换热。 按沸腾液体是否做整体流动可分为大容器沸腾(池沸腾)和管内沸腾;按液体主体温度是否达到饱和温度可分为饱和沸腾和过冷沸腾。 不凝结气体对凝结换热过程的影响:在靠近液膜表面的蒸气侧,随着蒸气的凝结,蒸气分压力减小而不凝结气体的分压力增大;蒸气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聚集在界面附近的不凝结气体层,因此,不凝结气体层的存在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 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蒸汽流速、管内冷凝、蒸汽过热度、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非线性。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不凝结气体(使沸腾换热强化)、过冷度、重力加速度、液位高度、管内沸腾。 7强化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原则? 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减薄或消除液膜,及时排除冷凝液体。 强化沸腾换热的原则:增加汽化核心,提高壁面过热度。 8试以导热系数为定值,原来处于室温的无限大平壁因其一表面温度突然升高为某一定值而发生非稳态导热过程为例,说明过程中平壁内部温度变化的情况,着重指出几个典型阶段。 首先是平壁中紧挨高温表面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则仍保持原来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上升所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平壁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也缓慢上升。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 9灰体有什么主要特征?灰体的吸收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家畜环境卫生学

家畜环境:是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应激:机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产生生理上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源: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依靠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当气温下降时,动物的散热增加,物理和行为调节无法使动物保持体温正常,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该开始提高代谢率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下界临界温度”有时即称为临界温度。光钝化:动物处于持续的长光照下,会产生对光的不敏感现象,称之“光钝化” 维持行为:是家畜自身启动与终结的个体行为,它包括肉体和精神舒适两方面,由采食,休息,饮水,排泄,护身,舒适,探究和游戏8项行为系统组成。 社会行为:群居性是家畜特征之一,同类群居发生联系和作用的行为称之为社会行为。 行为缺失:是指在现行管理条件下动物被约束而无法表现的那些必要行为,是剥夺的结果。 行为剥夺:如果是因维持行为当中的某个行为成分的缺失而影响到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就是家畜无法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体内平衡时,这类行为的缺失就叫做“行为剥夺” 动物康乐:动物自身的感受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里愉快”,包括无疾病,无损伤,无异常行为,无痛苦,无压抑等。 采光系数:指窗户的有效采光面积与畜舍内地面面积之比。 环境自净:自然界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对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去除消害,降解,转化,灭活作用,这一能力我们称之为自净。 体热的来源? 1.基础代谢产热家畜在饥饿,休息,气温适宜和消化道中无养分可吸收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产热 2.体增热当动物休息于舒适的环境中,产热量取决于采食量,饥饿动物因采食而增加的产热量 3.肌肉活动产热动物因起卧,站立,步行,运动,觅食,争斗和劳役等肌肉活动,都可增加产热。 4.生产产热家畜的生殖,生长,产乳,产毛和产蛋,都在维持产热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产热量。这主要是营养成分转化为上述畜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 5.外源热暴露在阳光下或者畜舍的采暖设施等。 可见光的作用机理(简答时画图,简述写字) 可见光对动物的影响,一般是导致下丘脑的兴奋,由此引起一系列反应,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生产和繁殖产生影响。 就哺乳动物而言,光线照射在眼睛上,引起视网膜兴奋,并通过视神经将这一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后者又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使其分泌释放激素。对家禽而言,眼睛不是主要的,即使没有眼睛仍可以引起反应。这是因为光线可以穿过头盖骨经脑神经作用于下丘脑,,引起下丘脑兴奋,即所谓的“视网膜外或脑感受器”。此外,光还可以通过视神经作用于松果腺,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后者经下丘脑影响垂体前叶。下丘脑兴奋分泌释放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等,经下丘脑-垂体门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释放促激素,如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释放生长激素(GH),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等直接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生产和繁殖。

(完整版)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家畜环境卫生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 1.环境应激:是指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2. 生物节律:动物由于光照时数的周期性变化,其生理状态、生化过程、行为习性也呈现周期 性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3.临界温度:指气温下降或升高时,引起机体代谢率开始提高时的环境温度,分上限和下限,一般指下限临界温度. 4.动物福利:维持动物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和正常生长所需的一切事物。 5.尘肺病:微粒侵入到肺组织的淋巴间隙和淋巴管内,并阻塞淋巴管,淋巴液潴留,导致结缔组织增生,肺组织坏死。 二、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自然环境的三大要素是指气候因素、土地因素、生物因素。 2家畜的体热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体热调节中枢存在于下丘脑。 3.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指标温湿指数的值越大(THI>69),奶牛热应激越严重;气温低于0℃时,风冷却力的值越大,家畜冷应激越严重;温热因素中以气温为核心。 4.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眼、视神经导致动物的下丘脑兴奋,使其分泌促释放激素;这些促释放激素经下丘脑下部-垂体门静脉循环系统到达垂体前叶,并使之分泌促激素;这些促激素再作用于相应的腺体产生相应的激素,参与代谢。 5.空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微生物和粉尘三个方面的内容。 6.畜牧场粪便处理与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7、水资源的种类可分为:地面水、地下水和降水三大类。 。 8.根据外围护结构的封闭程度,畜舍可分为开放式畜舍、半开放式畜舍、封闭式畜舍等类型。 9.畜舍横向机械通风的方式有负压通风,正压通风、和正负压联合通风。 10. 高山病的发生,是由于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所致。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在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气候与大气候的不同在于个别气象因素的差异。( X )2.高山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升高,气压降低,缺氧所致。(∨) 3.高纬度地区,家畜发情的季节性不明显。( X ) 4.正常人耳听不到0分贝的声音。(∨)5.增大风速,能促进散热,对家畜有利。(X )6.凡产热少,散热易的家畜临界温度低。( X )7.大肠菌群指数越小,说明水质越好。( X ) 8.采光系数大,畜舍自然采光效果一定好。(∨)9.白肌病是汞中毒所致。(X)

传热学(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考研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传热学 一、考试要求: 深刻理解传热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计算分析方法,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工程传热问题计算的基本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计算能力 二、考试内容: 1)传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a: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b: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2)导热基本定律 a: 导热微分方程式 b: 通过平壁和圆筒壁的导热 c: 通过肋片的导热 d:接触热阻,形状因子 e:具有内热源的导热 3)非稳态导热 a: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b: 一维非稳态导热的求解及诺谟图 c: 二维及三维非稳态导热的求解,对分析解的讨论 d: 集总参数法 e: 非稳态导热的正规热状况 4)对流传热 a: 对流换热概说 b: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分析及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c: 边界层积分方程组及求解示例 d: 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的比拟理论 e: 相似原理

f: 强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 g: 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 5)沸腾和凝结传热 a: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b: 影响膜状凝结因素的分析 c: 沸腾换热现象 d: 沸腾换热计算式 6)热辐射及辐射传热 a: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b: 黑体辐射 c: 实际固体与液体的辐射,灰体 d: 黑体间的辐射换热及角系数 e: 灰体间的辐射换热 f: 气体辐射 7)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a: 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b: 换热器的型式及平均温压 c: 换热器的热计算 d:传热的强化和隔热保温技术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题型结构 a:分析简答(60分) b:推导(40分) c:计算(50分) 四、参考书目 1)《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编,高教出版社2)《传热学》,戴锅生编,高教出版社,

(完整word版)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

家畜环境卫生学 名词解释: 1.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3.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 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 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 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 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 10.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 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 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 过高温度: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16.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最新东南大学918传热学考研真题及讲解(1)

2016年东南大学918传热学考研真题及讲解 名词解释: 1.总传热过程 热量由壁面一侧的流体通过壁面传到另一侧流体中去的过程。 2.集总参数法 当固体内部的导热热阻小于其表面的换热热阻时,固体内部的温度趋于一致,近似认为固体内部的温度t仅是时间τ的一元函数而与空间坐标无关,这种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方法称为集总参数法。 3.光谱发射率 热辐射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与处于相同温度的黑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之比。 4.自然对流自模化 它表明自然对流紊流的表面传热系数与定型尺寸无关。 5.Bi Bi =hl/λ, 表明了导热热阻与对流换热热阻的比值。 6.局部对流传热系数 就是指某个点的对流传热系数,比如一个平板上某一点,是用该点的温度同外界温度的差来计算所得该点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7.接触热阻 接触热阻是由于两接触面凹凸不平存在空气使得接触不完全而产生的热阻。接触热阻的大小与接触表面的材料、连接方式、表面状况及接触压力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 8.热边界层 流体在平壁上流过时,流体和壁面间将进行换热,引起壁面法向方向上温度分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近壁处,流体温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称为热边界层或温度边界层。 9.漫射表面 辐射能按空间分布满足兰贝特定律的表面。 10.灰体。 光谱吸收率与波长无关的物体。

简答题: 1功率恒定的电阻丝放在房间中,分析影响表面温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电阻丝跟外界的换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第二种是与墙壁的辐射换热。从对流换热的角度出发,影响因素主要有空气的物性参数、流速、电阻丝的散热面积、表面性质;从辐射的角度来说,影响因素主要有墙壁的温度、电阻丝的散热面积。 2为什么冷藏车表面刷白漆? 答:增加车表面的反射辐射,减少吸收辐射。 3非稳态一维无内热源环境传热系数h,环境温度tf,步长为△x,写出显示差分方程并指出收敛条件。 答:p176 公式4-14a;p177公式4-16a。 4强制对流,流体通过温度恒定两块平行板,画出传热系数变化曲线,并画流体平均温度变化曲线。 答:p244图6-6b;批、p245图6-7b。 5水滴滴在120度和400度金属板哪块汽化更快?为什么? 答:120度的汽化更快,因为那时候处在核态沸腾区域,热流密度更大。而 400度时, 处于膜态沸腾区,热流密度相对较小。 6不同直径的材料相同的小球温度计放在温度变化相同的环境中,哪个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计算题 1圆柱直径30mm,圆柱表面温度80度,表面覆盖保温层,保温层导热系数为0.5W/mk,保温层外表面传热系数10,环境温度为30度。分析保温层厚度δ对传热量的影响。若允许保温层外表面温度最高为50度,则保温层厚度δ为多少? 0.075m δ= 2空气温度为20度,速度为2m/S,横掠直径为15mm长500mm的圆柱。圆柱表面温度为80度,求传热系数和换热量。 求解:

家畜环境卫生学习题与答案

气、水、土壤、饲料和其它生物在内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2、应激: 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3、应激源: 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4、应激对家畜生产性能及健康有何影响? 生产性能: ①、应激能够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②、应激对家畜繁殖有不良影响,一般认为在应激情况下,会导致幼畜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家畜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发育及成熟受阻,从而使家畜的繁殖性能受到影响。③、应激对母畜泌乳有不良影响。④、应激对肉质的影响: 环境应激会影响肉品质量,主要导致PSE肉(,以及少数产生DFD肉。 健康: 应激因子的作用破坏了机体的生理或心理平衡而影响其抗病能力。 5、在畜牧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家畜的应激? (1)、改善环境条件。①避免环境骤变。②改善环境卫生,防治各种环境污染。③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④改善运输条件,避免高温、拥挤、野蛮装卸等运输条件。⑤避免几种应激因子集中作用机体。 (2)、选育抗应激品种。选育、推广抗应激的家畜品种,淘汰应激敏感家畜。如仔猪的氟烷测验。 (3)、药物的应用。①xx类: 如Vc、V

B、VE 。②镇静剂: 氯丙嗪、利血平、刺五加等。③抗应激制剂: 琥珀酸盐、延胡索酸。④电解质: 饲料或饮水中添加KCl ;5%NaHCO3静脉注射等。⑤其它: 微量元素等的添加等。 (4)、加强锻炼。可提高机体对各种应激因子的耐受能力 第二、三章 1、xx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它跟纬度、季节和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 2、等热区: 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外界环境温度范围。 3、露点: 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因温度降低而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4、舒适区: 家畜的产热量刚好等于散热量,不需要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就能使机体保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5、日射病与热射病; 日射病:

大连理工 843传热学

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43科目名称:传热学 全部试题总分数150分 考试大纲 试题具有以下题型:简答题,计算题,推导和证明题。具体复习大纲如下: 一、绪论 1.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2.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二、稳态热传导 1.导热基本定律; 2.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3.通过平壁、圆筒壁和其他变截面物体的导热; 4.通过肋片的导热; 5.具有内热源的一维导热。 三、非稳态热传导 1.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2.零维问题的分析法—集总参数法; 3.典型一维物体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 四、热传导问题的数值解法 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 2.内节点和边界节点的离散方程建立; 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五、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1.对流换热概说; 2.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3.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4.流体外掠平板层流对流换热分析解。 六、单相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1.相似原理; 2.相似原理的应用; 3.内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4.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5.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 七、相变对流换热 1.凝结换热现象; 2.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3.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及其传热强化; 4.沸腾换热现象; 5.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及其强化; 6.热管换热(了解热管换热的工作过程及原理) 八、热辐射基本定律和辐射特性 1.热辐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黑体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3.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 4.实际物体的吸收比与基尔霍夫定律; 5.了解太阳与环境辐射。 九、辐射换热的计算 1.角系数的定义、性质及计算; 2.被透热介质隔开的两固体表面间的辐射传热; 3.多表面系统辐射换热计算; 4.气体辐射特点; 5.辐射换热的控制(强化与削弱)。 十、传热过程分析与换热器热计算 1. 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 2. 热量传递过程的控制(强化与削弱); 3. 换热器的型式及平均温差; 4. 换热器的热计算。

考研《传热学》重要考点归纳

考研《传热学》重要考点归纳 第1章绪论 1.1考点归纳 一、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1.导热 (1)导热的定义 导热又称热传导,是指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2)导热量的计算 ①傅里叶定律(导热基本定律) 或 ②热流量 ②热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给定面积的热量称为热流量,记为Ф,单位为W。 ③热流密度 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称为热流密度,记为q,单位为W/m2。 (3)热导率 ①热导率λ或称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性能优劣的参数,即是一种热物性参数,其单位为W/(m?K)。

②其物理意义是指单位厚度的物体具有单位温度差时,在单位时间内其单位面积上的导热量。 2.热对流 (1)热对流的定义 热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而引起的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导致的热量传递过程。 (2)对流传热 ①对流传热的定义 对流传热是指流体与温度不同的固体壁面接触时所发生的传热过程。 ②对流传热的分类 a.自然对流传热:由于流体冷、热各部分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对流传热。 b.强制对流传热:由于机械(水泵或风机等)的作用或其它压差而引起的相对运动所造成的对流传热。 c.沸腾传热及凝结传热:伴随有相变的对流传热,如液体在热表面上沸腾及蒸气在冷表面上凝结的对流传热问题,分别简称为沸腾传热及凝结传热。 ③对流传热的计算 牛顿冷却公式(对流传热的基本计算式) 式中:h——表面传热系数(或称对流换热系数),单位是W/(m2?K)。 (3)热对流与对流传热的区别 ①热对流是传热的3种基本方式之一,而对流传热不是传热的基本方式。 ②对流传热是导热和热对流这2种基本方式的综合作用。 ③对流传热必然具有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相对运动。传热学中,重点讨论的是对流传热问题。 3.热辐射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创新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分析调研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创新 杨彩梅,王永侠,茅慧玲,许英蕾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0084(2019)03-0095-02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和变革的新时期,教育部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是发挥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功能的重要措施。家畜环境卫生学是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家畜环境生理、家畜环境控制与改善、家畜对环境的影响、家畜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家畜环境检测技术与环境质量评价等内容。优良的品种、合理的营养、完善的兽医防疫体系及适宜的环境是现代化畜牧业的四大技术支柱=近年来.品种、营养和防疫都受到充分重视,但家畜的养殖环境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高效发展:因此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动物科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重要性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但随着健康养殖、以畜为本和动物福利观念的普及,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如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等来实现畜禽的健康状况和保障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共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合理的利用和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也成为畜牧业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家畜环境卫生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对家畜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保护和改善环境卫生的要求和措施,以达到促进家畜健康养殖、预防疾病、减少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和提高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学习,能合理利用环境与动物的互作关系,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减少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对培养动物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家畜环境卫生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家畜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而且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目前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材内容落后 由于动物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包括动物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营养和遗传育种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目前大多数的家畜环境卫生学教材多编撰于2004年之前,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与新形势下畜牧生产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别: 2.2课程涉及的知识点纷繁复杂 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理营养和兽医等多个学科, 收稿日期:2019-01-22 作者简介:杨彩梅(1973-).女.湖北天门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健康养殖方面的研究.个别章节学科跨度很大°如环境因素中涉及很多物理概念,畜牧场规划设计中涉及到较多的建筑学理论,这些内容对于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比较难理解; 2.3课程的实践性特别强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是应用性课程,如果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很难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讲解.而且由于学科交叉多,导致教学内容松散和枯燥,如果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家畜环境卫生学教学的创新 针对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3.1创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知识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饲养方式、养殖设施、环境检测设施和污染处理设施不断在实践中应用,所以教学过程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要及时添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比如关于畜牧场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方面,教材中讲述的新方法较少,而目前关于畜牧场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方法有了很多的新技术,比如通过安装氨气自动报警装置,定时进行通风及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进行处理等,因此通过在讲授过程中添加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畜牧场环境控制方法,以利于将来在畜牧养殖过程中能拥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3.2利用影像资料,增强学生曲感性认识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涉及养猪学、养禽学、养牛学以及养羊学等课程的知识以及大量的生产实践知识。而大三第一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知识方面还很薄弱,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课程设计上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动眼、动脑和动口相结合的感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上采用大量实际生产中的图片资料,讲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比如课程中有关于养殖设备方面的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以文字表述为主,图片很少,为使学生了解畜牧场养殖设备和布局,通过PPT进行课程讲解时主要以图片为主.穿插录相,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畜牧场的养殖设备、喂料设备、通风设备、除臭设备和环境处理设备等都有充分的了解,通过图像刺激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信息的获取量,必要时回放画面随机提问,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 2019年第3期饲料博览95

815《传热学》考研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热学》考试大纲 一.参考教材: 1、《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传热学》赵镇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备注:以1为主,2为辅。) 二.考试方法、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试题形式 基本概念约占20% 理论理解分析约占30% 应用约占50% 试题一般由选择题、简答题、应用计算题组成。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要求:考试范围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等四大部分。传热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求解传热学基本问题的能力。 五. 考查要点: (一)、导热 1导热理论基础;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热流方程(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的分析与应用,单值性条件的内容与数学表达式; 2稳态导热分析与计算: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与计算,有内热源的简单问题的分析、计算;接触热阻的概念。扩展表面(肋片)导热的理论分析与计算,肋效率。导热问题数值解基本概念。 3非稳态导热:与稳态导热的基本区别;集总参数分析法,热扩散率,傅立叶数,毕渥数,冷却率与正规状况阶段概念;非稳态导热数值解概念,显式格式,稳定性条件,隐式格式的概念。 (二)、对流换热 1对流换热理论基础:对流换热的基本含义及主要影响因素;牛顿冷却定律;流动边界层与温度边界层的概念与应用;类比关系及应用;相似原理,相似准则及

其物理意义。雷诺数,努谢尔特数,普朗特数,格拉晓夫数。 2单相对流换热 (1)受迫对流:①外部流动,沿平板的流动与换热;外掠单管与管束的流动与换热,临界雷诺数。②内部流动;入口段与充分发展段,临界雷诺数,截面平均速度与温度;影响管内流动换热的各种因素,不同流态下的换热计算。 (2)自然对流: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计算,边界层特点。混合对流换热的概念。 3相变换热 (1)凝结换热的基本概念,珠状凝结、膜状凝结。凝结换热的影响因素。 (2)沸腾换热的基本概念,饱和沸腾,大空间沸腾,过热度(沸腾温差),沸腾曲线。 (三)、辐射换热 1热辐射理论基础:热辐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定律,维恩位移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四次方定律),兰贝特定律,黑体的波段辐射力计算。黑度(发射率),基尔霍夫定律,漫-灰表面。太阳与环境辐射。 2辐射换热计算:角系数;网络方法;空间热阻与表面热阻,灰表面(立体)封闭空腔的辐射换热计算,遮热板。 (四)、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1传热过程,强化与削弱传热,总传热系数,改变传热系数的各种方式。 2换热器计算的基本方程,对数平均温差,设计与校核计算,污垢热阻。

交大热能工程441分考研经历(810传热学完整回忆版+复试杂谈

我是2011年考上交机动学院热能工程的考生,从去年7月开始到现在,一直忙忙碌碌,担心,紧张…各种心情,现在终于可以暂时闲下来了,静静地等待录取结果的公布。在这个地方写下我半年多的考研经历,希望能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我初试考了441分,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其中政治78,英语68,数学一150,传热学145。先把初试的专业课回忆一下吧,之前我发过一次,但有三道题没有想起来,这次整理的比较完整。 一、简答(共7题) 1、导热微分方程依据是什么基本定律,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推导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关系式。 2、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强化的原则是什么?据此判断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的表面结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换热器?换热器的类型有哪三类 4、给出圆柱体导热可以看成一维问题至少两种边界条件 5、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换热各有哪些流态?判断流态的准则数是什么,分别给出表达式 6、边界层的定义及引入边界层的物理意义 7、什么是漫射体?漫射体的辐射能沿空间是否均匀分布?为什么 二、分析与推导(共4题) 1、特征长度的选取原则是什么?管槽内流动和外掠平板的特征长度通常选取什么?为什么? 2、数值问题,给出了时间区域的划分和空间区域的划分,要求写出边界上一点的离散微分方程和内部一点的显示离散方程。 3、如附图所示,容器底部温度为tw(

家畜环境卫生学简答题 2

第一章家畜环境与应激 1.问答:应激对家畜生产性能及健康有何影响?在畜牧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家畜的应激?答:一、应激与疾病 1、应激可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性溃疡。 2、应激能抑制免疫反应,阻碍抗体形成,从而削弱了对肿瘤的抵抗力,使肿瘤容易发展和转移。 3、高强度的应激会提高鸡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寄生虫等侵袭的抵抗力。 4、导致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如猪肺疫、沙门氏菌病等。 二、应激与生产性能 1、应激能够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 2、应激对家畜繁殖有不良影响 一般认为在应激情况下,会导致幼畜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家畜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发育及成熟受阻,从而使家畜的繁殖性能受到影响。 3、应激对母畜泌乳有不良影响 4、应激对肉质的影响:环境应激会影响肉品质量,主要导致PSE肉,以及少数产生DFD 肉。 三、环境应激的预防: 1、改善环境条件 ①避免环境骤变。 ②改善环境卫生,防治各种环境污染。 ③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 ④改善运输条件,避免高温、拥挤、野蛮装卸等运输条件。 ⑤避免几种应激因子集中作用机体。 2、选育抗应激品种 选育、推广抗应激的家畜品种,淘汰应激敏感家畜。 3、药物的应用 4、加强锻炼 第二章温热环境 一、等热区在畜牧业生产上有何意义? 1、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为畜舍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为动物引种育种提供依据 二、为什么说无论气温高低,高湿对于热调节都是不利的? ①高温时家畜主要依靠蒸发散热,空气水汽量大,畜体蒸发面水汽压与空气水汽压之差减小,蒸发散热受阻,畜体的散热困难,可以说高湿加剧了高温对畜体的影响。 ②低温高湿 低温时家畜以非蒸发散热为主,低温时湿度大对家畜极为不利。 在高湿时,家畜的被毛和皮肤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导热系数加大,降低体表的热阻作用,使体内的热量易散失。 三、温度对家畜健康及生产性能有哪些影响?

传热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1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所传递的热量,正比例于当地垂直于截面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2集总参数法:忽略物体内部导热热阻的简化分析方法 3临界热通量:又称为临界热流密度,是大容器饱和沸腾中的热流密度的峰值 5效能:表示换热器的实际换热效果与最大可能的换热效果之比 6对流换热是怎样的过程,热量如何传递的?对流: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方式。对流仅能发生在流体中,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对流两大类: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 影响换热系数因素:流体的物性,换热表面的形状与布置,流速 7何谓膜状凝结过程,不凝结气体是如何影响凝结换热过程的?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 不凝结气体对凝结换热过程的影响:在靠近液膜表面的蒸气侧,随着蒸气的凝结,蒸气分压力减小而不凝结气体的分压力增大。蒸气在抵达液膜表面进行凝结前,必须以扩散方式穿过聚集在界面附近的不凝结气体层。因此,不凝结气体层的存在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 8试以导热系数为定值,原来处于室温的无限大平壁因其一表面温度突然升高为某一定值而发生非稳态导热过程为例,说明过程中平壁内部温度变化的情况,着重指出几个典型阶段。 首先是平壁中紧挨高温表面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则仍保持原来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上升所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平壁的其他部分的温度也缓慢上升。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非正规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 9灰体有什么主要特征?灰体的吸收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灰体的主要特征是光谱吸收比与波长无关。灰体的吸收率恒等于同温度下的发射率,影响因素有:物体种类、表面温度和表面状况。 10气体与一般固体比较其辐射特性有什么主要差别? 气体辐射的主要特点是:(1)气体辐射对波长有选择性(2)气体辐射和吸收是在整个容积中进行的 11说明平均传热温压得意义,在纯逆流或顺流时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差别? 平均传热温压就是在利用传热传热方程式来计算整个传热面上的热流量时,需要用到的整个传热面积上的平均温差。 纯顺流和纯逆流时都可按对数平均温差计算式计算,只是取值有所不同。 12边界层,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理论:(1)流场可划分为主流区和边界层区。只有在边界层区考虑粘性对流动的影响,在主流区可视作理想流体流动。(2)边界层厚度远小于壁面尺寸(3)边界层内流动状态分为层流与紊流,紊流边界层内紧靠壁面处仍有层流底层。 13液体发生大容器饱和沸腾时,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会出现哪几个换热规律不同的区域?这几个区域

家畜环境卫生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 1、家畜环境: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包括空气、水、土壤、饲料和其它生物在内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2、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3、应激源: 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4、应激对家畜生产性能及健康有何影响? 生产性能:①、应激能够影响家畜的生长发育。②、应激对家畜繁殖有不良影响,一般认为在应激情况下,会导致幼畜性腺发育不全,成年家畜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发育及成熟受阻,从而使家畜的繁殖性能受到影响。③、应激对母畜泌乳有不良影响。④、应激对肉质的影响:环境应激会影响肉品质量,主要导致PSE肉(,以及少数产生DFD肉。健康:应激因子的作用破坏了机体的生理或心理平衡而影响其抗病能力。 5、在畜牧业生产中如何控制家畜的应激? (1)、改善环境条件。①避免环境骤变。②改善环境卫生,防治各种环境污染。③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④改善运输条件,避免高温、拥挤、野蛮装卸等运输条件。⑤避免几种应激因子集中作用机体。 (2)、选育抗应激品种。选育、推广抗应激的家畜品种,淘汰应激敏感家畜。如仔猪的氟烷测验。 (3)、药物的应用。①维生素类:如Vc、VB、VE 。②镇静剂:氯丙嗪、利血平、刺五加等。③抗应激制剂:琥珀酸盐、延胡索酸。④电解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KCl ;5%NaHCO3静脉注射等。⑤其它:微量元素等的添加等。 (4)、加强锻炼。可提高机体对各种应激因子的耐受能力 第二、三章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它跟纬度、季节和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 2、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外界环境温度范围。 3、露点: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因温度降低而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4、舒适区:家畜的产热量刚好等于散热量,不需要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就能使机体保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5、日射病与热射病; 日射病:由于在阳光下暴晒过久,头部缺少防护,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这便是日射病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 6、长日照动物与短日照动物; 长日照动物:光照时间逐渐延长情况下发情配种的动物称为长日照动物。如马、驴、狐、野猪、野兔以及所有的鸟类 短日照动物:将在光照时间逐渐缩短时发情配种的动物称为短日照动物。如绵羊、山羊、鹿等。 7、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我国气温的日照差从东南向西北有递增现象。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8、临界温度与过高温度; 临界温度: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机体的散热量增加,动物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刚刚开始提高代谢率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过高温度:如果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从而引起代谢率提高,这种因高温而开始引起代谢率升高的环境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9、物理调节与化学调节; 物理调节:包括物理和行为调节。血管的收缩与舒张,降低与环境的温差;增加或减弱呼吸和汗腺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