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性骨病的护理

肾性骨病的护理

肾性骨病的护理
肾性骨病的护理

肾性骨病

一、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根据骨骼转换速率,肾性骨病可分为4种类型。

1、高转换型骨病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增殖活跃及骨小梁周围纤维

化为特性。

2、低转换型骨病包括骨软化和非动力性骨病。

3、混合型骨病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骨矿化障碍引起,以类骨质增加髓纤维化共存为特

点。

4、?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病。

二、临床表现:

轻中度骨病患者通常无症状,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常提示骨病发展迅速。

1、肌肉骨骼症状:骨痛、肌无力、骨骼畸形。

2、皮肤瘙痒:钙磷在皮肤沉积所致。

3、转移性钙化和小动脉壁钙化,当钙磷沉积持续升高,血管、肺和关节周围发生钙化,中

小动脉中层钙化致管腔狭窄,阻塞和皮肤坏死等为特征的一种病变,称为中小动脉钙化坏死综合症。

三、治疗与护理

(一)轻度慢性肾衰竭(Ccr 50-80ml/min)肾性骨病的治疗。

1、限制磷的摄入,600-900mg/d

2、给予磷结合剂,碳醋酸钙和醋酸钙0.5-1.0g/餐。

3、监测血清IPTH

(二)中度慢性肾衰竭(Ccr25-20ml/min)肾性骨病的治疗。

1、限制磷的摄入。

2、给予磷结合剂。

3、纠正血清IPTH。

4、纠正酸中毒。

5、1,25-(OH)2-D3 0.25ug/d口服。

(三)中度肾衰竭(Ccr<25ml/min)及维持透析肾性骨病的治疗

1、限制磷的摄入。

2、给予钙磷结合剂。

3、监测钙、磷PTH。

4、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 0.5-1.0ug tid。

5、1,25-(OH)2-D3 0.5-1.0ug/d口服或2-4ug,口服冲击治疗2/W

6、1,25-(OH)2-D3注射液0.5-3.0ug,每次血液透析后静注。

7、低钙透析液1.25-1.5mmol/L?

8、选择高通量,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

9、甲状旁腺局部注射1,25-(OH)2-D3注射液或无水乙醇。

10、甲状旁腺切除术。

11、骨活检。

肾性骨病的护理

肾性骨病 一、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根据骨骼转换速率,肾性骨病可分为4种类型。 1、高转换型骨病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增殖活跃及骨小梁周围纤维 化为特性。 2、低转换型骨病包括骨软化和非动力性骨病。 3、混合型骨病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骨矿化障碍引起,以类骨质增加髓纤维化共存为特 点。 4、?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骨关节病。 二、临床表现: 轻中度骨病患者通常无症状,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常提示骨病发展迅速。 1、肌肉骨骼症状:骨痛、肌无力、骨骼畸形。 2、皮肤瘙痒:钙磷在皮肤沉积所致。 3、转移性钙化和小动脉壁钙化,当钙磷沉积持续升高,血管、肺和关节周围发生钙化,中 小动脉中层钙化致管腔狭窄,阻塞和皮肤坏死等为特征的一种病变,称为中小动脉钙化坏死综合症。 三、治疗与护理 (一)轻度慢性肾衰竭(Ccr 50-80ml/min)肾性骨病的治疗。 1、限制磷的摄入,600-900mg/d 2、给予磷结合剂,碳醋酸钙和醋酸钙0.5-1.0g/餐。 3、监测血清IPTH (二)中度慢性肾衰竭(Ccr25-20ml/min)肾性骨病的治疗。 1、限制磷的摄入。 2、给予磷结合剂。 3、纠正血清IPTH。 4、纠正酸中毒。 5、1,25-(OH)2-D3 0.25ug/d口服。 (三)中度肾衰竭(Ccr<25ml/min)及维持透析肾性骨病的治疗 1、限制磷的摄入。 2、给予钙磷结合剂。 3、监测钙、磷PTH。 4、纠正酸中毒,碳酸氢钠 0.5-1.0ug tid。 5、1,25-(OH)2-D3 0.5-1.0ug/d口服或2-4ug,口服冲击治疗2/W 6、1,25-(OH)2-D3注射液0.5-3.0ug,每次血液透析后静注。 7、低钙透析液1.25-1.5mmol/L? 8、选择高通量,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 9、甲状旁腺局部注射1,25-(OH)2-D3注射液或无水乙醇。 10、甲状旁腺切除术。 11、骨活检。

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护理体会

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护理体会 王凌霄吴燕吴秀清(510120)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肾性骨病(ROD)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与体内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3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以及酸中毒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或骨硬化。患者常感到骨痛,活动时加重,尤其是下肢,严重者可发生骨折和畸形,特别对血液透析患者危害较大。我们通过对45例ROD患者的护理,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观察血液透析患者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36—75(43)岁,病程1—20(9.5)年。其中纤维性骨炎28例,骨软化5例,骨硬化5例,低钙抽搐者31例,骨痛者45例。 1.2常规治疗 1.2.1高周转骨病的治疗调整血钙、磷的水平,使血钙、磷的水平保持在最佳水平是防治肾病骨病的基本措施。高磷(>60mg/dl)和钙磷乘积的增加(>70mg2/dl2)可使心血管钙化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因此,使血磷和钙磷乘积控制在理想水平(分别为3.5~5.5mg/dl和<55 mg2/dl2)十分重要,为此,每日元素钙的摄入量不宜超过2g。理想的磷结合剂应既能降磷,又不诱发高钙血症。 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的应用:常用钙三醇[1,25(OH)2D3]和1α

(OH)D3。1α(OH)D3主要经肝脏25-羟化酶的作用转化为1,25(OH)2D3而起作用,钙三醇是活性最强的维生素D代谢物,可直接抑制的合成和分泌,并限制甲状旁腺细胞的生长,钙三醇对继发性甲旁亢的疗效确切,但对不同程度甲旁亢的治疗,钙三醇的剂量、用法各不相同。此外,钙三醇可增加胃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和骨钙的动员,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高钙高磷血症,从而需要减少剂量甚至停用钙三醇,以减少心血管及其它软组织钙化的危险。 其它治疗方法:钙敏感受体激动剂的应用、甲状旁腺局部注射1,25(OH)2D3或乙醇等疗法。 1.2.2骨软化症和无力型骨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减少铝的摄入,如停止使用磷结合剂,透析中应用反渗水,必要时应用去铁胺治疗等。 2、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骨矿代谢受机体的精神—内分泌因素影响,良好的精神状态是精神—内分泌功能平衡的保证,因此,要使患者心情愉快,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同时向患者宣传肾病常识,认识ROD的危害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2饮食护理 2.2.1适当增加膳食中钙的摄入,提高钙的吸收率,根据血钙的多少来补充钙。建议保证(1100±22.3)mg/d的钙质。常见的富含钙的食品有奶制品、豆制品、部分海产品、蔬菜、水果等。促进食物中钙质的吸收,防止各种影响钙吸收的因素。①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有利于钙的吸收。奶中的乳白蛋白、蛋类的白蛋白、骨头里

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_王家芳

. 4458 .吉林医学2011年7月第32卷第21期 肾性骨病亦称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所引起的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内分泌腺的功能失常所造成的骨骼损害[1-3]。由于本病临床不多见,影像诊断较困难。笔者收集7年来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分析其X线表现,并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1月~2009年12月的7年时间中,在我院就诊的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0~78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25岁以下者8例,占4 2.11%。发病时间短者半年,长者5年。所有的病例均作骨骼的X线检查。 1.2 研究方法:收集整理7年来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病因,临床表现并分析其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诊断特征,并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因分类:病因有两种:肾小球性骨营养不良和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本次研究中,肾小球患者性骨营养性肾性骨病不良14例,分别为慢性肾盂肾炎7例,下尿路梗阻伴肾盂积水2例,慢性肾炎5例。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性肾性骨病5例,分别为肾小管性酸中毒2例,抗Vit D佝偻病2例和Fanconi氏综合征1例。 2.2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为多数有水肿、少尿、腹水、酸中毒、血压增高等;骨骼症状为腕踝肿大、鸡胸、膝内(外)翻、串珠肋、驼背等。 2.3 X线影像学表现:①骨骼变形。共计10例,以两髋、两膝、两踝呈内翻或外翻畸形多见。脊柱变形2例,骨盆变形5例,下肢骨关节变形3例;②骨质疏松。共计14例,其中轻度5例,重度9例。轻度主要反映在负重骨骼,重度者常蔓延到身体其他骨骼,但颅骨受累少;③骨质硬化。共计6例,其中椎体1例,长骨2例,骨盆3例。影像学观察的表现为:骨皮质和骨小梁增厚变粗,互相融合,呈局部的骨质增白区;④病理性骨折。共计3例,其中肋骨、股骨和腓骨远段各1例;⑤软组织钙化。共计3例,观察可见于肾实质内近肾盏旁,呈散小点状钙化和骨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⑥骨囊状透光区。共计4例,其中3例见于髂骨,1例见于胫骨近端。可看到囊状透光区边缘锐利,透光区多为单发;⑦假骨折线。共计8例,常为多发性,几乎两侧对称,出现部位:耻骨支4例,胫骨、股骨颈和肋骨各2例;⑧长骨干骺端的改变。先期钙化带密度减低9例,消失6例。干骺端与骨骺距离增加3例。干骺端扩大成杯口状,呈毛刷状改变2例。 3 讨论 肾性骨病可分为肾小球性骨营养不良和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肾小球性骨营养不良性肾性骨病多发于持久存在的尿毒症肾病患者,包括多囊肾、高血压肾病、下尿路梗阻引起的肾盂积水或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其X线的表现为“以骨质软化症或佝偻病为主,常伴纤维性骨炎、软组织钙化和骨质硬化”。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性肾性骨病则多由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引起,包括近曲及远曲肾小管病变,其X线的表现为“以骨软化、佝偻病为主,很少发生纤维囊性骨炎和骨硬化”[4-6]。 由于肾性骨病常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故应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鉴别。鉴别要点如下:①原发性甲旁亢与肾性骨病均可出现骨膜下骨吸收。但前者以指骨骨膜下吸收最常见,X诊断片中可以看到花边或毛刺样。后者表现以长骨干骺端显著,伴病理骨折或骨骺滑脱;②原发性甲旁亢几乎不会出现佝偻病及假骨折线,而肾性骨病的基本表现为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而且常伴假骨折线;③原发性甲旁亢的硬化较少见,肾性骨病骨硬化较多见;④原发性甲旁亢常表现为多发囊性纤维骨炎改变,肾性骨病出现时常为单房性、边缘模糊。 临床研究表明,肾性骨病患者出现典型X线表现时,大多已属晚期[7]。因此,对怀疑此病的患者要及早进行CT及MRI检查。在以上基础上,结合临床生化检查,对肾性骨病的进行准确的诊断。 4 参考文献 [1]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3. [2] 徐爱德.骨关节疾病影像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3. [3] 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6. [4] 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等.内分泌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0. [5] 邱维强.肾性骨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1, 16(1):33. [6] 王立兴,朱吉高,刘娟.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34. [7] 李春生,胡元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的影像学表现[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1(1):40. [收稿日期:2011-06-21 编校:杨宇] 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 王家芳(贵州航天医院放射科,贵州遵义 563003) [摘 要]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标准。方法:收集整理7年来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病因,临床表现并分析其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诊断特征,并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结果:骨骼变形10例,骨质疏松14例,骨质硬化6例,病理性骨折3例,软组织钙化3例,骨囊状透光区4例,假骨折线8例,长骨干骺端的改变7例。结论:肾性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显著的特征,认真分析患者X线检查的结果,并且结合临床,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 肾性骨病;影像诊断;X线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