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生态学绪论

园林生态学绪论

园林生态学绪论
园林生态学绪论

园林生态学

——自然与社会的桥梁教材:

?冷平生主编. 园林生态学(第1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

?李博等. 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许绍惠, 徐志钊. 城市园林生态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孙儒泳, 李博等.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曹凑贵等. 生态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冯采芹. 绿化环境效应.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2

?杨士弘等. 城市生态环境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吴征镒等.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杨京平等. 生态工程恢复技术.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J. L. Chapman, M. J. Reiss. 生态学?a?a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影印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1

?何兴元等. 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 137-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标准. 北京:标准出版社,1990

?钟林生赵士洞等. 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学时数:45课时 2.0学分

考试形式:闭卷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笔试):60%

绪论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

?园林生态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起源

?Ecology源于希腊文oikos + logos,意为“住所、栖息地”和“学科、学问”。生态学是

研究生物居住环境的科学,也就是管理自然界生物的科学。

?生态学起源于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其英语词根与经济学相同(Ecology、Economics),

因此生态学在早期又译为“自然经济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生态学(ecology)的定义

?德国动物学家E.赫克尔(E. Haeckel)于1866年首次提出。并解释为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

中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P. Odum于1956年解释为: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中国生态学会创始人马世骏于1980年解释为: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的科学;

?目前通用的观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从分子到生物圈。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重要概念

?种群(population):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群落(community):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同一地域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

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学在生物学科中所处的地位: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按不同研究性质进行多种划分:

a 按组织水平划分

b 按类群划分

c 按生境划分

d 按研究性质划分

e 按边缘学科划分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a. 按组织水平划分(由小到大)

?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生理生态学(Physiological Ecology)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分子生态学: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态问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进化生物学、种群生

物学、系统进化地理学、保护遗传学、行为生态学、群落生态学、GMO(基因修饰生物)的释

放后果。

?景观生态学: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学科。?全球生态学: 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主要理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

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b. 按类群划分(按生物种类)

?植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地衣生态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c. 按生境划分

?陆地生态学(Terrestrial Ecology)

?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

?淡水生态学(Freshwater Ecology)

?湿地生态学(Wetland Ecology)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d. 按研究性质划分

?理论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的进程、生态关系的数学推理及生态建模。包括数学生态学、进化

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分析等。

?应用生态学: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不同部门或领域,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服务。包括农业生态

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园林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等。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e. 按边缘学科划分

?数量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物理生态学

?经济生态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1)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萌芽出现在农业文明产生之后及16世纪之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为特点。

?公元前1200年:我国《尔雅》就有草、木的介绍

?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论及了水土与植物;

?公元前100年:我国已有24个节气;

?公元300多年:欧洲的Aristotle已对动物进行了分类;

但,没有生态学的概念

(2)建立时期( 17世纪至19世纪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度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

一些生态学的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1866年Heackel 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明确生态学的定义。

?1670年R.Boyel进行了低气压对动物效应的实验;标志着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开始。

?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发现发育期间的气温对任一物候期都是一个常数;

?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

?1866年Haeckle创立ecology一词;

?1895年Warming发表了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

?1898年A.F.W. Schimper出版《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动物生态学

?1906年H.S. Jennings发表《无脊椎动物的行为》;

?1913年V.E. Shelford发表《温带美洲的动物群落》;

?1925年A.J. Lotka提出了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理论生态学奠基)

?1927年C. Elton发表《动物生态学》(教材,说明学科的开始)

?1937年中国的费鸿年发表《动物生态学纲要》(我国第一本生态学书籍)

?1949年W.C. Allee等出版《动物生态学原理》,被认为是生态学成熟期的标志

?植物生态学

?1903年G. Kleds发表《随人意的植物发育的改变》

?1910年H.C. Cowels发表《生态学》;

?1911年A.G. Tansley发表《英国的植被类型》

?1929年F.E. Clements等发表《植物生态学》

?1945年苏联学者发表《生物地理群落与植物群落》

?植物生态学比动物生态学成熟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与动物生态学独立平行发展。50-60

年代,动植物生态学研究发生交汇、融合,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形成与发展。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四大学派)。

?北欧学派:由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的R. Sernauder创建。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代表人为J. Braun-Blanquet. 把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用特征

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英美学派:代表人为F.E. Clements 和A.G. Tr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

著名。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生态学会

?1913年:英国生态学会

?1916年:美国生态学会

?生态学刊物

?1913年:《Journal of ecology》

?1920年:《Ecology》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研究、水域动、植物关系及能流、物流是研究促进了群落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英国Tansley(1935),首创生态系统概念,美国E.Odum(1953、1959、1971)的书《生态学基础》对生态学研究与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技术与学科相互渗透有力促进生态学的发展,理论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为主的时期。前瑞典首相克来门松夫人首先提出全球首脑级环境论坛,世界科协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于70年代提出MAB计划(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80年代出现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在这些大的生态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为前提,迅速兴起了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生态旅游等生态边缘学科的发展。

a. 环境危机及生态学的发展良机

工业文明之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八大公害事件)

“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

主要观点:

?认为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在呈指数增长;如果速度不变, 则在21世纪的某个时候,将达到增长的极限,到时, 系统将趋于崩溃;

?科学进步不足以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结论:停止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b.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方向

20世纪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b.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方向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

?研究手段向高新技术发展

?研究范围向广度上发展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谱见图1-3。

宏观上

?生态系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

?222222

微观上

?组织生态学

?细胞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222222

图1-3 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谱

研究手段向高新技术发展

?以前只有一只小小的“生态工具箱”

?现代研究研究手段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测定光合、呼吸、蒸腾、水分、生物量等)

●同位素示踪(测定物质转移与物质循环)

●稳定性同位素(生物进化,物质循环,全球变化等)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时空现象的定量、定位与监测等)

●生态建模技术(从微观到宏观)

●计算机技术(数据的自动处理)

研究范围向广度上发展

?早期只限于自然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结合人类活动的影响

●经济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

●生态伦理学

●恢复生态学

●保育生态学

●2 2 2 2 2 2

五、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五、学习生态学的意义

?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1)人工固氮总量已经超过天然固氮总量

2)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30%

3)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超过可用总量的二分之一。

4)地球上大概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在过去两千年中灭绝

5)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渔业资源过捕或耗尽

6)大量不易分解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环境

?当前最引人注目的问题:

●全球变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各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我国西部问题,沙尘暴问题,洪水问题等

?生态学研究及其理论知识的有效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

生活在别处?

?在人类主宰的地球上?-?-

?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生物多样性保育

?生态系统恢复

?地球资源的科学管理

?更需要生态学!

六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的(field approach)

?实验的(experimental approach)

?理论的(theoretical approach)

5种鸟会在云杉的不同高度位置上取食,从而使得这5种鸟类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共存。

Black-throated green warbler(黑喉绿林莺)的进攻导致yellow-rumped warbler(黄腰柳莺)取食位置向下移动。

野外试验:捕捉黄蜂测量其胸节的温度,记录其飞行的时间

室内试验:通过测量氧气消耗量估计黄蜂飞行时所消耗的能量

空气温度不同,黄蜂胸节?°预热?±的时间也不同

利用吊车研究热带雨林冠层

森林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保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湖泊底部的沉积物来了解植被演变的历史

如何学习生态学?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勤于思考和刻苦钻研

?广泛阅读文献和参考书

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

(一)城市化与生态城市

1、城市化进程

2、生态城市的特点:

A、城市环境现状: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环境受严重污染破坏;人与建

筑的高度密集,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平衡;热岛与温室效应,致使城市人居条件越来越恶劣。

B、生态城市的特点:

①生物与文化资源的和谐体;

②具有完全的生存能力;

③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物质自我循环;

④广阔的自然空间;

⑤维护人类健康、享受自然;

⑥符合美学原则;

⑦提供文化发展,充满欢乐与进步;

⑧是城市与社会科学规划的成果;

⑨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现代园林的发展

?古典园林?a?a造园阶段:

?现代园林?a?a城市绿化阶段:工业革命后

??a?a大地景观规划阶段:二战后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园林不再是服务于某一群人,而是全人类。

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是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园林生态学

概念:

?研究园林和城市绿化可能影响的范围内,人类生活、资源使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关系与调

控途径生态学分支(李嘉乐1997)。

?研究城市中人工栽植的各种园林植物群落之间及其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许绍惠

1995)。

?园林生态学: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城市居民、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城市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研究目的,利用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环境,合理使用资源、调控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

?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

?城市绿地布局和结构的研究

?城市绿地与植物群落的恢复建设研究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生态管理。

小结

?通过学习,应了解生态学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重点理解当代城市环

境问题造成的原因,掌握生态学、生态城市等相关概念和绿色城市的特点。

绪论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

?二、问答题

1.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3.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

4.试分析当前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生态城市的内涵。√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园林生态学-期末复习要点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著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 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 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 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 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 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 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 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 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 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 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 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 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 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 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 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 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 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 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 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 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 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 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 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 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 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 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 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 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 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 (2)

一、名词解释: Porosity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Landscape boundary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Ecotone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Grain size粒级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 Contrast 景观对比度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Langscape heterogeneity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Venturi effect狭管效应(瓶颈效应) 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改变 Landscape change景观变化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弯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 Disturbance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Frequence 干扰频度指同一地区同一植被或同一景观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Return interval cycle or turnover time干扰重发间隔指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间隔的平均年数,为频度的倒数,主要指周期性不明显的干扰。某处100年发生一次火灾,此处每年发生火灾的频度为0.01,间隔为100。 Scale 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大尺度对应小比例尺,小尺度对应大比例尺。 Scaling 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演绎或尺度外推(scale extrapolation)。内容:尺度的放大或缩小(改变粒度或幅度来实现);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一定规律方法推测研究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Suitability 适宜性也称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Suitability analysis适宜性评价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Ecosystem health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为其特征。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替代市场价格法、全变估值法Ecological security,eco-security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法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它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存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Ecological capacity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 Landscape ecologicalplanning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空间分类就是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域生态功能的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单元确定(以功能关系为基础),类型归并(以空间形态为指标) Wetland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咸水或淡水或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体。 二、填空、选择: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植入斑块、聚居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并可起保护作用,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却集中于一体,区别点在于起作用的对象不同。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斑块——廊道——基质 网眼大小: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线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网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如适当的道路密度可以减少木材的运输费用,田块的大小也与农田耕作方式密切相关。 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 均匀格局景观包括:点阵格局、渐变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棋盘格局、网状格局、环状格局楔状格局 聚集格局:群居格局、线状格局、交错格局、放射格局、水系格局、指状格局 随机格局:散点格局、散斑格局、镶嵌格局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半透膜观点;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动物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 1、在多数情况下,大片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 2、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决定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 3、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 4、景观异质性特征在景观功能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 山地森林对河流的作用: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2、维持河流生物的能量和保持水土;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界面的不连续性;景观要素的适宜性(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各景观要素的长度 景观关键点: 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 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 3、各种形式流交汇的地方。 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 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 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景观文化性原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 2、文化习俗强烈的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 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 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 部空间格局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有五种穿孔分割破碎{影响整个区域/一个斑块} 收缩磨蚀{单个斑块或廊道} 整个区域的连接性随着分割过程和破碎化过 程的增强而减小。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有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 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等 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群落组成及结构;立地条件,影响干扰的发生 及严重程度;植物的生态对策;景观特征 土地分类法、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景观生态分类法的区别联系 1、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 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 2、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 景观的本质属性 3、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 态的差异。 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 性原则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 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 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 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 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 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 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 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景观分类与制图是基础 景观生态评价表现:1.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2.是一个系统分析过程即必须 做出事实判断;其本质是对景观功能价值进行判断。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气候地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格局 变化等 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1、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性评价的具体目标 2、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 3、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性模型,制定生态适宜 性评价标准 5、适宜性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性图 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式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北京市:p:能源方面,s:大气、水、土 壤、生物,r:新技术和投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drivi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 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 2、资料收集与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分类与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2.整体优化原则 3.特殊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组成 理想的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区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 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Eg:南方丘陵地区多水塘体系景观模式,控制富营养化现象。符合景观生态 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星状城市景观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通常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 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水平。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基本面貌是点(斑块)、线(廊道)、面(基质)的分布 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及空间斑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旅游 区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用以上连接景点或景区,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 道之间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 湿地景观特点:1)过渡性2)多样性3)生产力富集性4)坏境脆弱性eg: 我国成都活水公园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包括:厌氧池、 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以及连接各个工艺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 三、大题: 1.试论述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的平衡观点和非平衡观点。 答:平衡观点是从Gauss的竞争排除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种共存 的基本机制,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点:(1)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 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将由一个种占优势。 (2)由多物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须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组成。正是由于多 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千差万别,才使很多物种得以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另 外,在看来是一致的生境中,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生境组成的,在一个微生境 中,对资源要求相同的种会互相排挤,但从总体来说,确是多种共生。 非平衡观点并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竞争排斥 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竞争排斥 原理在自然界中能否普遍发生存在三个基本前提:(1)确实两物种在同一时 间中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2)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3)要一直等到一 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的时间为止。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不稳 定性,并有天然干扰存在,因此就达不到竞争排斥,另外竞争排斥原理是以 闭合群落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群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群落。正是由于这些 干扰的作用,所以中等干扰假说特别强调干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的地位。 干扰起的作用与竞争平衡正好相反,有下述三个特征:(1)干扰可创造一种 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2)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 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发生;(3)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 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2.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 答:景观的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 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 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 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 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 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 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地认识规划 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 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3.试运用实例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 答:以景观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 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 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 能成为景观;比如我们可以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森林景观、茶园、农 田、河流、居住地等。这时森林景观是构成风景区的一个景观要素,但如果 研究武夷山风景区的森林景观问题,这时森林即为景观,构成森林的马尾松 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等是其景观要素,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景 观与景观要素可以任意互相调换地位,而是说明景观现象具有尺度效应。 4、在生态学中,稳定性的含义包含了哪两方面?怎样理解稳定性的尺度? 答: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 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在这里最 为关键的问题是所选取的时间尺度。评价景观是否稳定需要首先假定一个时 间尺度或者说是变化速率,当所观察的景观运动速率大于假定的运动速率 时,认为景观是变化的,反之认为景观是稳定的。 大尺度上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生,而小尺度上景 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 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 5、为什么说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意义。 答:不同的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而景观空间格局是决定景观 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 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景观的结构 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始终是景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课题。 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 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 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 一点。 6、与农田毗邻的林带对农田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试分析林带如何影响农田 的小气候。 答:(1)风速降低30%——40%;(2)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 水分;(3)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4)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 风力的天气现象);(5)温度白天略增加,夜间略降低。 7、生态建筑的理念。 舒适健康是生态建筑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保证,舒适是更高一级的生活质 量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无废物排放,无有害生物。 和谐优美是生态建筑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坏境与自然界 生物共生、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现。 8、住宅生态化的知道思想:生态住宅的思想基础——人类居住的生态学原 理,生态住宅的文化基础——人类欣赏景观的非现代性,生态住宅的美学基 础——超功利产生美,生态住宅的技术基础——仿生,生态住宅的环境基础 ——美化景观与治理污染结合,生态住宅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收入水平 不同要求,生态住宅的社会基础——人际关系和谐。 9.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 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 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 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 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 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 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10.气候的意义 1、气候通过影响有机体的光合、呼吸作用等生命过程而影响其生长与发育 过程,从而影响其可能生长的种类或生态型等,进而影响由这些种类或类型 所组成的景观格局。 2、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同一气候 条件下,不同岩石的风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其风化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很大差别,如石灰岩即是一例。 3、气候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对植物供应水分、养分等的能力,同 时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途径。 1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的方法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 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大保护区内物种迁入速率和绝灭速率平衡时, 拥有的物种较多;大保护区物种绝灭速率低。 2、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碎片。大保护 区物种存活率高,小保护区物种存活率低,大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拥有较 多物种。 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 区尽可能的靠近。这样将增加保护区物种迁入率,减小物种绝灭概率。 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这意味着每一个 保护区的物种可以在保护区之间迁入和再定居;而在线性排列的保护区,位 于两端的保护区相隔距离较远,减少了物种再定居的可能性。 5、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他们连接起来可能会明显的改进 保护功能。物种可以在保护区间扩散,而不需要越过栖息地之“海”,从而 增加物种存活机会。 6、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 散距离。如果保护区太长,当保护区局部发生种群灭绝时,物种从较中间区 域向边远区域扩散的速率会很低,无法阻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绝灭。 1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随着景观 破碎等作用导致的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 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 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 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即景观异质性愈高,物种多样性也愈高。 3、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 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随之增加。

园林生态学绪论

园林生态学 ——自然与社会的桥梁教材: ?冷平生主编. 园林生态学(第1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 ?李博等. 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许绍惠, 徐志钊. 城市园林生态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孙儒泳, 李博等.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曹凑贵等. 生态学概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冯采芹. 绿化环境效应.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2 ?杨士弘等. 城市生态环境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吴征镒等.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杨京平等. 生态工程恢复技术.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J. L. Chapman, M. J. Reiss. 生态学?a?a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影印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1 ?何兴元等. 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J 137-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标准. 北京:标准出版社,1990 ?钟林生赵士洞等. 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教学时数:45课时 2.0学分 考试形式:闭卷 平时成绩:40% 期末考试(笔试):60% 绪论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化与现代园林发展 ?园林生态学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学的起源 ?Ecology源于希腊文oikos + logos,意为“住所、栖息地”和“学科、学问”。生态学是 研究生物居住环境的科学,也就是管理自然界生物的科学。 ?生态学起源于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其英语词根与经济学相同(Ecology、Economics), 因此生态学在早期又译为“自然经济学”

(完整word版)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课程心得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景观生态学不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代表了集现代生态学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突出格局—过程—尺度—等级观点的一个新生态学范式。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其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在本课程中,作者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学科。 正确的态度是成功的一部分,因而,明白景观生态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先导。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日渐响亮。学习景观生态学,有利于我们把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环境规划专业的学生,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认识,把握规划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建设新时代的生态城乡环境提供引导,走向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规划设计之路。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狭义的景观是由空间单元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条件;广义的景观是由地貌、植被、土地和人类居住地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生活环境中视觉所接触及到的地域空间。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空间异质性2.注重尺度在研究景观格局和过程中的作用3.整体性和系统性4.综合性和宏观性5.人类主导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尺度、斑块、基底、廊道、干扰、空间异质性等是几个重要的概念。其中空间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二、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斑块性是景观格局醉普遍的形式。景观格局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干扰、物种分布、斑块等相互影响。斑块依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可分为残留斑块、干扰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人为引入斑块。在景观中,斑块、廊道、基质共同组成了景观的面貌,他们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园林生态学复习

绪论 生态学研究的特殊性:整体观;系统观。协同进化。 生态园林的涵义。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涵义。园林中环境含义的二重性。 区域环境、生境 城市环境是区域性自然环境与城市人类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生态因子 主导因子 限制因子 生态幅 红外光、紫外光、可见光:生理有效辐射。 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 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积温 低温伤害可分为冷害、霜害和冻害三种。 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着植物群落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陆生植物: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 酸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 城市气候 城市光照条件 城市气温: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风:热岛环流: 城市的降水:干岛现象: 城市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 硫氧化物。酸雨或酸沉降。 碳氧化物。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煤炭型空气污染与石油型空气污染: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A对有害气体的吸收作用。 B减尘作用 C杀菌作用 D减弱噪音的作用 E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 城市水文特征和水体污染 城市水文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 植物种群 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类型: 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空间分布格局检验: 方差/平均数方法。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两个假设,种群“S”型增长曲线。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rN(1-N/K) Nt=K/(1+e a-rt) 环境阻力。 最适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 K-对策者与r-对策者。 邻接效应或密度效应 自疏。 竞争的定义 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定义,营养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和实现生态位。 第三章植物群落结构( 6学时) 植物群落的概念

园林生态学

生态学复习重点 1、环境与环境因子: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就是这个主体的环 境。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因素),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 2、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 的因子。(如温度、水、二氧化碳等直接起作用的因子,以及地形、坡向、海拔高度等间接起作用的因子。) 3、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物种的遗传特性。 4、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 制因子 5、生境: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总和。(如沙丘生境、林下生境、 沼泽生境。) 6、热岛效应: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7、狭管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 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8、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又称为大气污染,是指在空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 的成分,或者原有成分骤然增加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9、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 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10、热岛效应: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11、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 降水。 12、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 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在这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要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统称光化学烟雾。 13、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

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1.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得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得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得地位与角色以及它们得温度、湿度、PH、土壤与其它生活条件得环境变化梯度中得位置。 2、生境:又称栖息地,就是生物生活空间与其中全部生态因素得综合体。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发育与分布得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得综合作用形成了植物体得生境。 3、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中对生物得生长、发育、生殖、行为与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得环境要素。 4、种群:就是指一定得时空同种个体得总与,就是物种具体得存在单位、繁殖单位与进化单位。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得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得环境条件下,常行成相同或相似得适应方式与途径。 6、物候:植物在长期得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得生长发育节律。 7、植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得生物种群全为植物,则该群落便就是植物群落。 8、富营养化: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得影响下,大量得有机物与化肥得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得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河流湖泊海湾等缓流水域,引起不良藻类与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她生物大量死亡。 9、光周期现象就是一天内白昼与黑夜交替得时数。有些植物开花等现象得发生取决于光周期得长短及其变换 二、填空(每空1分,7空,共7分) 1、生活型就是不同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得结果,生态型就是同种植物得不同种群对不同环境条件趋异适应得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一般具有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态学得概念就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海克尔1866年提出得。

园林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 境相互作用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个体、种群、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景观生态学 生态因子:在生态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中的各个要素 生态因子一般作用特征:综合性、主导性作用、直接性和间接性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可补偿性作用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极限时,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子就为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受处于最低量营养物质的影响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最大状态之上时,生理现象停止 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接近或达到某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光照强度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 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重量增加有重要的影响 植物对光强的适应: 阳生植物:只能在全光照下正常生长,弱光下发育不良耐阴植物:阳光充足生长最好,稍有荫蔽不受损害 阴生植物:有较强耐阴能力,不能忍受过强光照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1不同波长对植物有不同作用 ○2短波光多,植物茎叶富含花青素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按光周期植物分类: 长日照植物:生长发育的某阶段要求每天有较长的光照时数,日照必需大于或暗期短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短日照植物: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黑暗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 日中性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 积温:一段时间内温度的积累值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圣战刚发育过程中,必须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各阶段的发育 冻害:生物在零下的低温下,体内结冰造成的伤害 冷害:喜温生物在零上温度受害或死亡+ 霜害 造成低温伤害的原因:低温值、持续时间 降温速度和回温速度、生物的种类和发育阶段 植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形态上,芽和叶片有脂类和鳞片保护,体表有蜡粉和密生绒毛,植株矮化。生理上,细胞水分减少,糖类积累,转入休眠,抗低温能力取决于体内化合物性质和含量。极端高温类型:根茎灼烧或干切、皮烧 极端高温对植物的影响: ○1.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2.破坏水分平衡,加速蒸腾,有害物质积累○3.体表灼伤,导致病虫害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有节奏的昼夜变化的反应 物候现象: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的现象 水生植物依水分划分的生态类型: 漂浮植物:叶浮在水面,根悬垂水中,不接触土壤。如紫背萍、浮萍、凤眼莲、满江红等。 浮叶(根生)植物:叶浮在水面,根扎在水下土壤里,如荷花、睡莲、王莲等。 沉水植物:花序伸出水面,其余沉于水中,直立生活。如苦草、黑藻、狐尾藻等 挺水植物:根固定在水下土壤,茎叶等下部分浸没在水中,上部分暴露于空气。如芦苇、水葱和香蒲等。 陆生植物依水分划分的生态类型:湿生、旱生、中性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发展造成危害的现象 种群: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出有生殖力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植物种群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集群分布的原因: ○1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 ②繁殖的结果(植物传播种子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③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影响种群密度的参数: 1.出生率和死亡率2.种群的年龄结构 3.种群性比4.存活曲线 5.种群的增长模型 两种生态对策: r—对策:适应于多变环境。具有能够将种群增长最大化的生物学特性,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能够生存。 K—对策: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的环境。以高竞争能力在高密度条件下生存,但恶劣环境下很难恢复。 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展现出某特定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面积 植物群落的组成:○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 ○1优势种和建群种【建群种:构建群落的优势种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环境起主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包括3方面: ○1遗传: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总和;○2物种:有机体的多样化,包括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