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

邱永志

摘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又一次发生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远非仅仅是一种中国内部社会变迁的变革,而是一种世界整体经济正在建立、发展的变革。然而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货币思想延续至明清时期,显然无法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变革相适应。这内中复杂的原因需要去探讨,但是如何从当时中国迎接国际契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明清的货币思想是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关键词:明清货币思想白银国际契机

近些年来,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见解,涌现出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专家学者,如弗兰克、彭慕兰、李伯重、李中清、柯文等等。他们不仅就明清的某些具体问题,如人口问题、地区经济、江南问题等提出了与以往经济史学界大相径庭的认识,而且有的学者从全球主义和全球经济的视野来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和地位,值得关注和思考。刘北成认为“关于明清两代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一部分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取得了新的共识[1]”。

2010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以“明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主题的史学会议,与会学者提出许多真知灼见。陈支平认为,中国的明代时期是整个地球上“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以欧洲为核心的殖民主义势力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的扩张,而东方的中国同样显现出某种走向“世界史”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我们认识明代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标志[2]。尽管中国社会的专制集权体制并没有改变,但是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解析使我们认识到,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处于上层与下层并不一致甚至脱节的社会构架之中。黄仁宇就指出明中叶以后,国家的基层控制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整个国家蕴藏的经济潜力却是巨大的[3]。想必这就是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什们能够够会与世界发生如此紧密联系的基础原因,毕竟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王朝颁发禁海令或者限制对外贸易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长,但其中的原因绝非就这么简单。

对于明清社会背景的重新论述,笔者以为这是必要的。因为以往学界对于中国经济思想的认识往往仅限于中国社会本身。经济思想史学者赵靖就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它是中国所固有的,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土生土长所形成的,……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并没受外国经济思想的多少影响[4]。就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讲,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如何审视和评价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学界往往参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理论的标准来看待。然而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明清时代的社会究竟是利是弊,终未可知。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学界神话被打破之后[5],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史学的方法论问题,便日益紧迫。

一、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解构

中国“经济”一词的出现是较早的,东晋元帝时期的就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6]的记载。隋唐时代更有“经世济民、经国济民”的说法。明代还有关于经济的专门著述,如李琦的《经济类编》。清代,士大夫更以经济之学来作为他们反对学术虚夸、浮躁的旗帜。确实,中国古代的“经济”,其含义和现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含义一般而言就是指经世济民或经世致用的现实之学。然而,现在我所谈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指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传入之后得以形成的一门旨在认识中国历史上关于经济问题观点、理论和学说的学科[7]。

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如果就总体的特征而言可以分为“富国之学”和“发展之学”[8]两大体系。在中国的历史上,经济思想家所阐述的问题大都围绕历史上的富国问题来进行思考的。土地问题、货币问题、商业问题、人口问题、赋役问题等等,其出发点大凡是为了专制帝国政权的建设需要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之学”的经济思想一定程度上是近代西方经济、文化影响的产物。但是中国古代绝非没有追求发展的经济思想。以货币思想为例,就笔者接触而言,上古单旗的子母相权理论的提出便是货币理论史上重大发展。

货币思想作为经济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商品流通领域和商品交换领域的过程,并且不断受到这个过程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货币思想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丰富内涵的经济思想。如何把握中国传统货币思想的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一是中国古代的货币是有着自身专有的经济范畴,而这些专有的经济范畴则体现在颇具特色的货币话语体系。子母理论、轻重理论、虚实理论、称提理论[9]等见诸文载。

二是货币价值论的缺失,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家对于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都有所表述,然而对于货币价值的论述或是不够成熟,或是零碎幼稚。西汉贾山曾经视货币为“亡用器也”[10],晁错说货币为什么会产生价值是“上用之物”的缘故[11]。唐杜佑曾指出:“原夫立钱之意,诚深诚远。凡万物不可以无其数,既有数,乃须设一物而主之。[12]”但他对于货币“一物”为什么能够主“万物”却不可知。即使到了明代的邱浚,他在论述纸币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对货币价值的无知,他说:“所谓钞者,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 呜呼! 世间之物, 虽生于天地, 然皆必资以人力, 而后能成其用。其体有大小精粗, 其功力有浅深, 其价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 其体非大则精, 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 乃以方尺之楮, 直三五钱者而售之, 可不可乎? !”[13]清代前期的许多货币思想家反对金银的使用,也可看出传统经济思想家对于货币价值的懵懂。

三是中国的货币思想呈现着复杂的发展状况。1、古老的货币思想不断得到继承和推崇,如“子母相权“理论自西周诞生以来一直被延续下来,并在南宋得到推崇。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大都以前朝的货币流通经验来论述本朝的货币政策得失也是这种延续的体现。2、货币思想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宋代的纸币思想、明中叶以后的白银思想便是例子。3、中国传统的货币思想与国家经济政策密不可分。叶世昌曾把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特点总结为“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以自然经济结构为模式”,“以国家调节经济为理想”,“以解决财政为重点”,可谓鞭辟入里。

中国传统的货币思想,延续至明清时期,其思想的内在特点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却迎来了一种新的货币,那就是白银。如何理解明清时期的白银意义和白银思想,这与白银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有莫大的关联。

二、国际契机与明清的白银思想。

“国际契机”一词可以见之日本学者滨下武志的著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近代西方经济势力渗入以前即存在一个有着自身运转特点的“小国际贸易圈”,他称之为“朝贡贸易圈”。中国是这个经济圈的中心,而这种贸易圈的实质就是贸易与商业,白银的流通这个圈内的不断发展的确保因素,而近代西方势力的参与是以他们必须适应这个“贸易圈”内特点为前提。与此同时,依附理论的代表学者弗兰克也以他的“白银资本”为切入点,指出我们必须从全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15、16世纪的世界范围内的白银流通[14]。可以说,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中国确实因为参与世界的贸易与分工,而得到一种潜在的“国际契机”,然而中国社会终究在现代社会的进程当中停滞,确实令人叹息。但这显然不是我这里要探讨的重点。

其实中国学者很早便关注了白银的问题,梁方仲于1939年便发表长篇论文《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对明代输入白银的数量、外贸规模等问题作了具有意义的研究。全汉升在留学期间便注意到了明清之际的白银问题,并估算了白银流入的数量以及白银在中外贸易中的重要意义。自弗兰克《白银资本》问世之后,许多学者开始重视白银作为一种“世界货币”[15]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但是对于明清时代而言,白银的问题应该得到具体的审视。黄仁宇指出在明代白银虽然运用逐渐广泛起来,但是白银并没有作为国家承认的货币而使用,白银在赋税的征收当中虽然是被折纳,但是赋税的单位依然还是以石来计算[16]。到了清代,情况才有所改变。

白银的意义,尽管我们现在看来仿佛取得了共识,但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家,对于白银的认识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顺利。明代前期,经济思想家多集中于探讨纸币的作用,如叶之奇、刘定之在探讨纸币的兑现理论和方案。明中叶货币金属主义的代表邱浚,虽主张实行上中下三币制度,但也只是重视铜钱的作用,对白银的使用也是多加限制,他指出“银之用,非十两以上,禁不许交易[17]”。而且整个明朝中叶几乎都是围绕重钱轻银的思想而展开。明世宗嘉靖期间,谭纶提出了用银致贫的论点,指出银贵导致国家财政的困难。作为山西巡抚的靳学颜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国家的经济困难在于“银两不足”。他主张回归用钱的时代,并指出白银的使用利于豪右势力的崛起[18],正式开始否定白银的作用。到了明清易代之际,这种思想则更为明显。中国的经济思想家纷纷不约而同的指责白银的使用,甚至出现了废除使用白银的主张。例如顾炎武,他在周游山东和山西的时候亲身体会到了“银荒”对于百姓的困扰,即使丰年也要卖妻弃子[19],他看到了白银与赋税的密切关系,使得老百姓在交纳赋税的过程中异常困难,因而他主张用钱而不使用白银。而黄

宗羲更是坚定的废金银使用的代表者,他指出“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 故田土之价, 不当异时之什一”, 又“当今之世, 宛转汤火之民,即时和年丰无益也, 即劝农沛泽无益也,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20]”。王夫之也认为“自银之用流行于天下,役粟帛而操钱之重轻也,天下之害不可论矣”。他认为其一,银是一种“亡足贵”的东西。其二, 用银作货币, 如禁民采, 利之所趋,“则刑杀日繁, 而终不可止”;如不禁民私采,“则贪惰之民皆舍其穑事”, 而游民聚众深山“, 则争杀兴而乱必起”。其三,用银便利于官吏贪赃枉法和盗贼抢劫[21]。”清代前期的经济思想家如唐甄、高珩也都由此主张,甚至还有人还一度提出了重新使用纸币的思想等等。

明代和清代前期的货币思想家缘何者提出重钱轻银或是直接反对使用白银的主张?我想这是个需要深究的问题,白银被卷入赋税体制或许是个有利的解释[22]。但是中国特有的权力经济特点和货币思想、文化特点造就了明清中国白银使用的诸多问题。白银被窖藏、白银的来源、银价与其他货币的比价不断变化等等因素都是需要注意的方面。

三、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的再认识。

客观的来讲,中国明清时代的货币思想家所提出的货币主张,都没有离开传统货币思想的范畴。中国明清社会依然以农立国的现实或许使我们对于明清白银思想的任何指责都显得不切实际。中国传统的货币思想与国家关于财政的方针策略的紧密联系在这些思想中是得以体现的。然而,至少我们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待明清时期的货币思想是可以实现的,毕竟我们是后人在研究以前的历史。

自明中叶以来,中国出现的白银问题(15世纪)一直和接下来的五个世纪的中国命运息息相关。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明中叶的中国历史逐渐被纳入世界的某种体系之内,尽管这种体系的描述和分析是一场的困难。全汉升在《明清经济史》一书中分析了明清时期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国际贸易之后,并指出了国际白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23]。但是对于白银的使用和历史作用学界依然处在争论之中。传统的史学界认为,广泛白银的使用不仅使得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生产关系因素。即使最新的许多研究也指出,白银对于中国影响不言而喻。弗兰克就指出,正因为中国巨大的白银吸纳能力,使得世界各国的贸易围绕着中国的分工和产品而展开,从而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24]。然而弗兰克在引来不断的质疑之时,对于白银与中国的认识,我们并没有得到最终的答案。

但是,对于白银危害的认识,并不能说没有。梁方仲、刘志伟等人就认为白银的贡赋化使用结果,使得白银作为润滑剂滋养着中国的官僚阶层和权力经济[25]。而韩毓海从长时段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在明代中叶使用白银作为主要货的危害是极大的。他认为一则中国的白银矿藏量极为有限,使得中国使用所需的白银必须仰仗国外的收入,这就使得中国近世的金融主权委手于西方国家,这必然造就20世纪中国对于西方国家的金融侵略会束手无策;二则中国的货币制度是混乱而落后的,没用铸币,而只有称量货币的中国注定无法与西方国家相竞争[26]。因而他极力赞扬明清时期的货币思想家,对于白银使用的排斥,是为了维护中国的金融主权建言献策,只可惜没有统治者采纳使用。孰对孰错,争论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

确实,如何认识明清时代中国的白银问题,是我们如何审视明清货币思想的前提。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我们如何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货币思想取决与我们认识的高度和理论的维度。在这里,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被改变。明清货币思想的产生,往往是针对国家目前的货币困境而提出。例如明代前期的纸币出现严重的贬值状况,所以明代的许多思想家建议国家重新铸造铜钱。而白银价格的世界性波动,使得中国国内各地区呈现不同的反应,“银荒”的出现更使得许多明清货币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的银力已经衰竭,从而主张废除白银的使用。后来的历史表明,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这些思想家所认识的那样。他们当然无法明白中国在当时已经参与了世界的贸易和分工之中,世界经济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在影响着这个古老的国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思想,显然无法与当时中国和世界所处的关系相适应。

[1]刘北成:《重构世界历史的挑战》,《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2]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06期。

[3]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7年7月。

[4]赵靖:《学术开拓的主要路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00页。

[5]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6]《晋书·纪瞻传》。

[7]《中国经济思想史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05月,第24页。

[8]《中华文化通志·经济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具体的内容可参见宋丹:《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复旦大学学报》2009年02月。

[10]《汉书》卷50《贾山传》。

[11]《汉书》卷24上《食货志》。

[12](唐)杜佑:《通典·食货八(钱币上)》。

[13]《大学衍义补》卷27《铜楮之币下》。

[14]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新面向东方: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5]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河北学刊》2004年5月,24卷03期。而对白银问题的阐述可参见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05期25卷。以及庄国土、刘军、高思燕等文。

[16]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7年7月,第123页。

[17]《大学衍义补》卷27《铜楮之币下》。

[18]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66-170页。

[19]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中华书局,2004,第83页。

[20]《明夷待访录·财计一》。

[21]《读通鉴论》卷二十七。

[22]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05期25卷。

[23]全汉升:《明清经济史》,台北:联经出版社,1987年。

[24]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新面向东方:亚洲时代的全球经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25]陈春声、刘志伟《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试论十八世纪美洲白银输入与中国社会变迁之关系》,《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05期25卷。

[26]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北大学者重估新中国体制》,九州出版社,2010年。

作者投稿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曾经独树一帜。明朝后期,白银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我国,我国货币往来及经济交往主要以白银为主,白银渐渐占据着主要通货地位,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交往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白银在金融史上的地位是其他货币无法取代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政治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衰弱,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贸易逆差出现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入国,贸易逆差出现后,我国成为白银流出国,身份也由之前的国际白银市场的信用购买者,变成之后的需求者。19世纪30年代,因为世界银价的上涨,我国白银大量向外流出,于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动荡,并出现了货币制度危机,我国发生了经济衰弱及信用紧缩。为此,我国的币制金融、民族经济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并遭受到很大影响,由此,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决定着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 一、白银的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代,金是指一切金属的统称,人们还按照金属颜色的不同,把金属分为“五金”,五金包括:黑铁、青铅、赤铜、白银、黄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金银的稀缺,有了贵金属的高贵地位。可以说,金的开采之后,才有了银

的开采及冶炼,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史册里,就开始有了对银的记录。由于战国时期不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白银更多是起到仪仗、装饰、宝藏等的作用。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规定,不能把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只能起装饰、宝藏的作用。元狩四年,张汤向汉武帝进谏铸造白金币,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白金币由银锡合金铸造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金三品”。当时,因为白金币币值太高,出现了许多盗铸者,由于假币与真币真假难辨,致使白金币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在遭受贬值的情况下仍不受大家欢迎,政府虽然一再维持,但收效甚微,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就被废除。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我国有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创出了华南沿海的贸易路线,于是,亚洲中部地区和西方的金银币流传到了中国。到了隋唐和南北朝时期,在外来金银币的启示下,中国一些达官贵族也开始铸造金银币,作为进贡及赏赐的礼品。宋代和元代,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白银货币开始被广泛使用,政府的主要收入和开支,都是使用白银。由于贸易经济的相互往来,到了明朝中叶,白银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人民群众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在当时,我国白银的来源主要有: 在万历年间,在世界上兴起了一股开矿的浪潮,而明政府由于自身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大,也开始有了开矿的举动,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政的问题。明朝万历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了会计记录,方便了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流入,对于这个现,外国学者的研究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其,“为什么大量白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多。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该从中国本身找起。从经济和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能看到“钞法”、“法”,没有“银法”。这说,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个不同寻常的现象。那,白银是怎么在明朝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的主币? 明朝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禁止使用。那么,禁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应该从民间开始。最早注意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的,是

傅衣凌先生。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通货是很复杂的。洪武、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年间开始以银为主。根据427件徽州地区的土地卖交易契约,傅衣凌先编制了一个表,从中可以看出从洪武到成化,土地买卖中原来多使用钞,到后来白银渐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过。其实,成化年间,还不弘治年间,显示土地买卖基本都是用白银了。民间白银货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个阶段:第一,洪武到建文时,此时,作为法定货币推行于民的宝钞已经开始衰落第二,永乐至宣德期,这仍然是宝钞通行于民的阶段,特点是宝钞经历顶峰后衰落,在其永年间的顶峰时期,用的货币基本全是宝钞,宣德后,向白银过渡的实物交易开始现;第三,正统至成化时期这时宝钞逐渐绝迹民间流通,特点是白银渐成为实际主币,并全国展开。这427件契约文书说,民间的大宗交易基本白银为主要货币。 白银货币化不是国家令推行的结果,而是民间发起的,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历程。从史学角度进行考证一般认为,这两种趋的交界点是正统元年“金花银”出现。《明史》对此有所归纳,这个归纳高度概括,以致后来现了一些问题。像“英宗位……弛用银之禁。朝率皆用银……”这种说法太正确。经过考证,正统年间,尤是正统初年,一方面,金花银已出现,但另一方面,国仍极力维护宝钞的地位,两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并非在英宗正统年间就实了“朝野率皆用银”从整体过程可以看出,化年间才真正实现了民间用。如果说,英宗“弛用银之禁”应该有国家法令,但们没有见到任何法令显出对用银开放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镈、刀。钱、镈是农具,刀是多种用途的工具,它们也是人们可以让渡的财产,在殷周或更早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这些铜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一般等价物。钱、镈至春秋发展为专职货币,即后人所称的空首布;虽保存青铜铲的基本结构,有细长的銎,但已不适宜装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铸币。至战国进一步发展为略具铲形小铜片的布币,主要流通于北方周、晋、郑、卫地区。青铜刀至东周发展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及燕、赵地区。 战国中后期使用一种更便于授受使用的圆形金属铸币圜钱,在周、魏、赵、秦、齐、燕等地出现,特别是秦国正式采用圜钱制度,为圜钱发展成全国统一的铸币形式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 贵金属黄金也作为货币进入流通。它以镒(20两)、斤(16两)计。南方盛产黄金的楚国还出现铭文“郢爰”等字样的金版。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但在中国是最早的黄金铸币。 秦汉的法定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以前铸造的包括贝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即主要在上层统治阶级范围内行使的货币,单位以镒计。又以原秦国的铜铸币,圆形方孔半两圜钱为下币,主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实现了中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符合,又便于在经济生活中授受使用,故这一铸币形式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黄金为一等币单位以斤计。以铜钱为二等币,汉初曾允许私铸。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摘要 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 一、导论 (一) 选题原因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二) 文献综述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王夫之虽然也认为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足之处,但是白银仍然是一种优质币材。白银“藏蓄不蚀,练铄不减,藏之约而赍之也易”[1],所以用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人习于便利,知千百年之无以能易之矣。”[2] 在清朝张廷玉在其著作《明史》志五十七中对明朝的钱钞进行了短而精悍的综述,记述了货币政策的变革,铸钱的增长,银矿的开采等内容,为白银货币化的研究提供了史实材料。彭信威现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写成的《中国货币史》主要沿着时间脉络详细阐述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其中在明代部分,叙述了各个皇帝在位时的货币政策,并详细说明了明朝白银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便于全面了解明朝货币的沿革。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白银货币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答题术语 学生问:老师以下内容有用吗? 老师答:必须的,下列内容将告诉你 ①答案一定要要点化、序号化 ②组织答案应考虑不同的角度、全面辩证的分析 ③答案不要抄原文、不要使用白话、不要想啥写啥 ④答案基本上是对材料的内容概括、提炼和升华(来自材料但要高于材料) ⑤组织答案一定多用学科语言,特别是要经常用常规套话和术语 ⑥绿颜色内容都是从资料中引申出来的答题术语,是我们在平时做主观题特别是材料题要常用的词句,是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学科语言,大家应该把这些词句牢记心中,遇到回答其他材料题时,可以做下知识迁移(照猫画虎),这就叫做活学活用 【白银货币化】 一、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发展 ②原有货币制度的缺陷,宝钞贬值,铜钱流通数量减少 答题术语:原有制度的缺陷 ③白银作为货币本身的优势 答题术语:自身(本身)的优点和优势

④新航路开辟后,大量海外白银输入中国 答题术语:新航路的开辟(可做背景) ⑤税制改革的推动(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征银) 答题术语:*****的推动 ⑥政府法令推行,“驰用银之禁” 答题术语:政府推行政令(自上而下) 二、特点 ①由禁用到弛禁,再到成为法定货币 答题术语:由*****到*****再到****** ②从民间开始使用到社会各阶层通用 答题术语:从*****到***** ③历时时间较长(两百多年) 答题术语:时间长 三、影响 ①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答题术语: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 答题术语: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从******向******转变③冲击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答题术语: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④改变了人们的财富观念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答题术语:改变了*****观念、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 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 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 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 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 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 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 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 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 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

明朝白银

明朝白银 明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市及商业的日趋繁荣,使商品货币关系日趋活跃。加上海外贸易的开拓,使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就需要自身价值较高的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中国封建经济内部,以及在货币经济方面,为贵金属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货币准备了条件。 明初为推行纸币禁用金银的作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白银作为贵金属成为货币主体已成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白银即可应用于各种交易,又可作为贮藏手段,不受政策变动影响。上自官府经费支出、发放军饷、征收田赋、商税、下至公私交易,民间生活消费,都逐渐使用白银。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地位是英宗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明政权对这种情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英宗正统年间"弛用银之禁",禁令解除。嘉靖八年(1529年)开始实施的一条鞭法以赋税折银和徭役改为代役银的形式出现,其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据《明史》载:万历三年(1575年)"八月乙亥,以陕西饥,令杂犯死囚以下输银赎罪,送边吏易米"。也就是说杂犯死罪以下的囚犯可以纳银赎罪。贵金属白银成为一种法定的秤量货币与铜币并行,白银开始正大光明的走上货币流通舞台,成为贯穿整个明朝货币流通的主体,使中国正式成为银本位的国家,这是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一。 明朝白银流通于市,除银铤、银锭(元宝)外,也铸造银钱。而银钱和历代金银钱一样只是货币的形态而不是正式流通的货币。传世的明代银钱有万历通宝背矿银等数种,数量不多,文献无记载。明代用银,以银锭计重使用,分为两、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银锭可以按需用切割。明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买卖也用碎银。此外纸钞的贬值和铜钱铸量少更使白银用量增加,白银不足便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形成"银荒"。由于白银需求量日增,明政府遂将原已封闭的银矿,恢复开采,提高银课收入,万历年间开采银矿达到高潮。随着国内白银的大量开采,随着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加强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白银日益成为重要通货,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代白银形式最基本的是五十两的元宝,三、五、十两的中锭以及一、二两的小银锞子与碎银。明代银钱因种种原因,传世稀少。许昌银行自建国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不断收进小银锞子与银锭。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的电子货币。2.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 铸币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8.纸币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9.法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 的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的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2.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 A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形态的总的演进趋势是 D 。 A、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 B、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货币在执行 A ,最早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 是 D 。 A、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B、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D、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金币可自由铸造.可自由输出人,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这是 B 。 A、金块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8.“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C 。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9.一国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是 B 。 A、法偿货币; B、本位币; C、现钞货币; D、存款货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 A 。

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庄国土

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 庄国土 【专题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 【专题号】K23 【复印期号】1995年10期 【原文出处】《中国钱币》(京)1995年03期第3-10页 货币史研究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欧人在世界范围的航海探险与沿海殖民扩张基本完成。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16世纪以后的中国丝绸和18世纪的中国茶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入欧洲和美洲,成为欧人东方贸易获利最多的商品之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西人则以美洲的白银支付所购买的中国丝茶,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一、明季白银流入中国 明季(1567-1643)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属美洲和日本,这两个地方是当时世界主要白银产地。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是用来购买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的海外市场以日本为第一,其次是欧洲和美洲。 明季以前,明朝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金银在朝贡与赏赐的交易中互有出入,无论出超或入超,其数量都不会太大。 欧人东来后,其本国产品在远东缺乏竞争力,但西属美洲的白银持续流入欧洲,充斥市场,使葡、西、荷、英等殖民者在远东向中国商人采购丝绸时能用大量白银支付。葡人以澳门为采购中国货物的大本营,葡人从欧洲运到远东的西班牙银币大部分应是用在澳门购买中国丝绸,以便再运到日本出售。如果以澳门与日本贸易的繁荣时期(1569-1636)为限,为每年葡人把从欧洲带来的银币之一半(50万元)用来购买中国丝绸及为此而支付的船税(每年不超过4万两),则这67年期间,葡人就从欧洲输入中国3350万西班牙银元。 17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出口商品也是银币。这些贵金属(主要是银币)很多是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特别是在台湾及南洋各埠采购中国丝绸,用于对日贸易。 1580年以后,菲岛贸易进入繁荣时期,每年华船到菲均在25-30艘左右,根据金汉升先生研究,从1586-1643年期间,西班牙人每年在菲律宾输入中国货物约在133万元,而Simkin认为,通常由美洲输往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在300-500万之间,最高的1597年达1200万,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丝货。明季从菲输入中国的白银当在7500万元以上。 明季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过于菲岛。17世纪末,日本的银产量占世界的1/4。日本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有三条,都与丝绸贸易密切相关。(1)葡人从澳门贩丝到日本,再到澳门,用这些白银来购买运往欧洲的中国货物。(2)日商携银到琉球、台湾、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洋各地采购中国丝货。(3)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在17世纪30年代以后,也积极参与对日丝绸贸易。依据日本学者矢野和新井的估计,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

关于白银的储量

关于白银的储量、存量、可交易量的数据最新的研究 这一段时间随着白银价格的上涨,关于白银的一些统计数据也各说各的,没有一个权威和可信的说法,查了一些资料,觉得各种说法之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以此来决策,难免不犯错误。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这些所谓的数据进行分析,否则会上了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当。 世界白银的储量是指地底下已经探明但还未开采出来的白银,大约还可开采12.3年,如果到现在,把这1.3年拿掉,就是11年,这是宋鸿兵在《货币战争3》中说的。 宋鸿兵多次称,地下已经探明出的储量也只够开采14年,最乐观的估计也不会超过20年。并说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世界黄金地面存量16.56万吨,黄金地下储量为10万吨,白银的地下储量约在40万吨。 存量是指地面上的现货,可交易量是指可流通的现货 宋鸿兵先生曾在央视《对手》节目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建议和数据: 历史上金和银有一个固定的比价,就是1:16,在中西方历史上都稳定了上千年,这种关系到了70年代、80年代被打破了,我们看到金和银的价格,到去年的时候,已经被逆转了到1:60,严重地背离了历史上传统的价格固定比价,我们再看黄金和白银存量,1940年的时候,全世界白银全部存量是30万吨,黄金是3万吨,从1940年到2010年之后,白银从30万吨下降到只有三万吨,黄金从三万吨翻了五倍上来,现在接近16万吨,换句话说在地平面以上的白银比黄金要少得多,只是黄金量的1/5,这完全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大家一直认为白银比黄金多。 我看到的比较精确的说法另一种说法是: 1940年全球黄金储量约2.83万吨,白银储量约28.34万吨,黄金白银储量比为1比10,截至2009年底,全球白银储量为40万吨,而同期全球黄金储量为20.3万吨,黄金/白银储量比为1比2。 我国白银产量自从2000年我国白银市场开放以来,白银产量逐年实现大幅增长。1993年我国矿产白银产量就突破了2000吨,达到2220吨;此后,随着我国统计体系的逐步完善,一些再生银产量也被纳入了统计口径,到2003年,统计了部分再生银的我国白银产量更是突破了6000吨,达到6087吨,现在每年在10000吨以上。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万明:原刊《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内容提要】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China wa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going towards oneness. Silver as currency produced great demands and thus foreign silver came into China. China went to the world in an active way, to the contrary. China's demands of silver led to the mining of Japan and Americas. It may be said that China devoted it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imary establishment of world economy, which was not created by the West but by all countries. 【日期】2004-02-18 【关键词】白银/货币化/明代/世界/新视角silver/currency/the Ming dynasty/world/new perspective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明朝禁用金银交易。据《明会典》所载,明朝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但是,到了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的事实。迄今为止,对于白银所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中外学术界均以《明史》中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然而,《明史》的高度概括是有问题的。笔者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427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发现了明代白银不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1]。其中,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据。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整体的变迁。到了嘉靖年间,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从而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一、白银货币化与中国走向世界 一般来说,交换的基本推动力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交换的产物。以交换为媒介,一边是消费,一边是生产。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贵金属将显示出经济生活逐级上升的趋势。”[2](P192)虽然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但由于赋役折银,使白银在货币领域极大地扩展,逐渐成为了流通领域中的主币。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即位后,丘浚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的是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丘浚提出,“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币,而一准上币以权之焉……宝钞、铜钱通行上下,而一权之以银[3](《铜楮之币》下)。这说明,由于他看到了“朝野率皆用银”的趋势,故主张以银为上币,以银作为价值尺度,建立银本位制。这是符合当时货币流通现实的。其时,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使

白银货币化

中国当今金融领域内流通的是金银本位下的纸币制度,贵金属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主要作用是价值尺度与储备手段,极少参与流通。中国先民对白银的认识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白银很早就被制作成工艺品和货币。中国古代把白银用做货币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后的事情。到明清,银本位制不断巩固加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即通常所说的白银货币化。 白银在明代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不是合法货币,那时候的法定货币开始是铜钱,然后是纸钞,为了推行纸币制度,曾经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可是未能阻止白银的流通,民间交易活动仍习惯使用白银。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单位价值的大小应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明中叶以后,市场的发展和商品交易规模的扩大,铜钱已经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一种单位价值更大并且便于携带的贵金属来充当交易媒介,白银便很自然地成为主要的货币。明代白银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在逐渐得到国家事实认可以后,才向全国展开的。 白银货币化是有社会经济基础的。唐代以前由于白银数量稀少,使用范围因此非常狭窄,随着白银生产技术的发展与产量的提高,白银的使用获得重要的突破。在中唐时期,白银在民间就有了普遍使用的迹象了,唐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商品经济发展高潮到来之际,白银的使用发展为白银货币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宋代银产量的进一步提升使白银逐步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拥有的商品。当时政府应对白银使用采取宽容的政策,白银虽然还不是法定货币,但其货币职能已不断增强。 到了北宋时期,白银通过贸易渠道外流加剧白银短缺,银价高涨,直接制约和阻碍白银作为普通货币流通,白银发展的进程缓慢下来。明朝统一之后,对海外贸易采取了严格的控制,长期推行海禁政策,但民间的海外贸易还是屡禁不止,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改变了当时白银不足的情况。另外,伴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深入“重钱轻银”的思想开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重钱轻银”论的风行一方面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程度之深,另一方面揭示了以白银为代表的“货币权力“和以铜钱等传统货币为代表的”政治权力“的冲突。以白银取代铜钱将使中央政府失去发行货币的特权,国家会失去对财政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从民间发展起来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中,明代政府的政策是被动的,与现实脱节,丧失了对财政的控制,因此后来政府的财政危机一直非常严重。货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会影响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交换媒介与之相适应,政府应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明代政府在”重钱轻银”的思想的影响下,被动的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明代时期白银货币化对经济、政治、社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在经济上,动摇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并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市场上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国外的白银流入为工商业的资本累积提供了条件,有力地推动晚明工商业发展。与此同时,使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中国的商品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在繁荣的商业经济的刺激下,城市迅速繁荣发展,以东南沿海为中心陆续兴起了一些新的城市。白银流入不仅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 正如如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白银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刺激了商业投资,

我国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 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形成 ?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本位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 2、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区别两种货币制度的依据。 3、货币名称、价格标准 ?1821年,每1英镑含金量7.32238克 ?1946年,每1英镑含金量3.58134克 ?1967年,每1英镑含金量2.13281克 ?1914年,中国:1圆=23.977克白银 ?1934年,每1美元含金量0.888671克

?2、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发行与流通程序 ?本位币与辅币 ?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3、规定发行准备 ?4、规定货币的对外交往能力 ?自由兑换

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 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特征 银币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兑换、无限法偿, 白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缺点:价值低且不稳定 中国的银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 ?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可以自由铸造,具 有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1)平行本位制 ?金币和银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和相互 兑换的一种复本位制。 ?

?2)双本位制 ?国家根据市场金银比价为金币银币规定固定的兑换 比率,金币银币按法定比率流通。 ?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劣币驱逐良 币”规律,1558年)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当两种铸币在市场上流通且规定法定比价时, 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驱逐出 流通,被熔化成金属块或输出国外,实际价值 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 假设,金银法定比价1:15;市场比价1:16。则: 1金币——1金块——16银块——16银币——1金币+1银币 假设,金银法定比价1:15;市场比价1:14。则: 15银币——14银块+1银币——1金块+1银币——1金币+1银币 ?3)跛行本位制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记录整理稿,仅供学习,切勿传播) 我想这么一个简短时间,我想谈四个看法。 一、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 第一个就是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或者全球经济内在的失衡。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是讲“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但是你要理解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首先要理解全球高货币化现象。现在全球的高货币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非常非常严重的。我给它起了个名词,就是全球经济的内在失衡。最近我写了一些文章,这个失衡最突出的一个表现,通常我们讲是全球经济失衡。 (一)美欧的三个失衡 我经常去美国、去欧洲,美国和欧洲人他们通常谈三个失衡。一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比如纳嘉德最近讲还有三速之说,有三个速度,创作一些新名词,过去是两个速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比发达国家高,其实这个现象不是新出现的现象,大体上从90年就开始了,2000年之后现象更加突出。第二个失衡,他们认为是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这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理由。所以你们要调节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第三个失衡,他们讲是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的失衡,一些国家是高债务,一些国家是高债权,这个矛头也是指向中国的,要求中国要调整。这10年来美国和中国经济政策交流的问题,不就这两个失衡。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失衡是表面现象,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不在这个地方,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在哪里呢? (二)全球经济的三个失衡 第一个核心失衡,就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严重背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完全脱节,他们之间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是全球经济40多年来最重大的失衡,其他所有的失衡都是这个失衡的后果。所以这个失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这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一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B.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为突出。C.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D.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B.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方式。C.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D.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结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B.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内生型。C.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D.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本节重点 中国货币发展历程,世界货币体系形成过程。 本节难点 白银货币化的影响;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知识概要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过程 1. 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等。(十贝为一朋) 2. 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铲形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鬼脸钱)等铜铸币。 4. 秦朝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钱作为通用的样式,后被长期沿用。 5. 历代王朝都大量铸造铜钱。从秦朝到隋朝,铜钱都标注重量,唐朝“开元通宝”开创“通宝”或“元宝”的命名,宋代开始,新铸铜钱上铸印年号。 使用铜钱的不足: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多有囤积或熔铸器皿,导致流通量不足,无法满足商业贸易需要,出现“钱荒”。 6. 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称为“交子”。交子作为铺币,与铜钱兼行。 7. 元朝把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问题:滥印纸钞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 8. 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9. 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规律: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白银也成为法定货币。 10. 晚清光绪时期,清政府开始铸造银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11. 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美英等国竞相采用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的办法转嫁危机,美国还实行白银政策,提高银价,这些都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由四大银行发行钞票——法币,禁止银元流通,把白银收为国有。 结果:后来由于日本侵华和国民党发动内战,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2. 1948年后,国民政府先后发行金圆券、银圆券,都遭到失败。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 13.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于石家庄成立,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建国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坚持经济发行、计划发行和集中统一原则,至今共发行五套,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1)背景:解放战争顺利进行,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各根据地和解放区货币体系的凌乱庞杂;国统区货币体系的瓦解。 (2)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金本位制 (1)背景: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 (2)形成: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国家先后采用。 (3)特点: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4)内容: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们可以根据规定铸造金币,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5)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6)动摇: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黄金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流通量大减。 (7)崩溃:1929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英国、法国和美国各自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2.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 (1)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关系日益动荡和混乱,加剧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