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3050262304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英美文学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深入的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属于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交际类型,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差异性。

三、整体课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1 绪论

2 2

2 交际与文化 2 2

3 文化的影响 2 2

4 语言与文化 2 2

5 非言语交际 2 2

6 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2 2

7 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2 2

8 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2 2

9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2 2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绪论

主要内容:

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

2.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历史、学科发展史。

(二)第一章交际与文化

主要内容:

1.交际的概念和特性。

2.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3.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与交际的概念,了解交际的特性、文化的特征,理解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

(三)第二章文化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深层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文化模式的概念,了解交际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深层结构。

(四)第三章语言与文化

主要内容:

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其中包括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2.语言的翻译。

教学要求:通过各种实例、练习了解语音、语义、句法、语用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五)第四章非言语交际

主要内容:

1.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

2.非言语交际的概念、功能、特征。

3.非言语的词义和语用。

4.人体语、时间语、空间语。

5.其他非言语信息。

教学要求:了解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概况、功能、特征,了解并学会恰当使用一批常用的非言语,掌握一些常见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

(六)第五章文化对商业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文化与商业语境

2.国际商业语境

3.国内商业语境

教学要求:了解文化价值观对商业语境的影响,并通过与中国传统交易方式的对比,掌握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成功进行国际竞争的原则和技巧。

(七)第六章文化对教育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教育体制差异性

2.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中外教育体制,了解不同文化中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课堂中师生角色的期待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课堂风格和教学方法。

(八)第七章文化对保健语境的影响

主要内容:

1.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文化差异性

2.性别文化体现在保健语境中的差异性

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保健交往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文化中保健理念的差异,了解性别文化差异性在保健语境中的体现,理解文化差异性可能导致的保健语境中的交际失误。

(九)第八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主要内容:

1.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2.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和发展性,培养对不同文化宽容性,了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诸多因素,从而自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效率。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1. Samovar, Larry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六、先修课程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七、考核方式

1. 课堂参与(10%)

2. 考查,包括平时成绩(20%)

3. 期末考试(70%)

八、教改说明及其他

大纲制定人:

大纲审定人:

制定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