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

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

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

饭耙。侗家人爱吃糍耙。肉食以猪肉为主,羊、鱼、鸡、鸭等为副。每年杀一头200—300斤重的肥猪过年,做成腊肉。侗家人常说:“三天不吃酸,不病也要癫。”这指的是侗家有嗜好酸食的习惯。几乎家家有酸坛,四季不断酸。

芷江传统的侗家服饰,独具一格。布料多系家织布,染青蓝色。男的穿挽襟衣,胸前佩银牙签,头上包大头帕,帕长1.2丈至1.8丈,腰间系斜纹板带,腿上捆绑带。青年人头戴马尾斗笠,腰系花荷包,英俊,剽悍。妇女头包丝帕或侗帕,身穿挽襟衣,着大统裤,领边、袖口和裤脚处缀眉边,绣花锦;系围腰,穿花鞋。年老妇女穿攀尖鞋。前沿上翘,两帮绣花。姑娘们外出,梳长辫,前面留一排整齐的“莲蓬盖”,饰月形银梳,围梳,插莲蓬、颤花、八方针、簪花,挂耳环;胸佩银针筒;于上戴钏子、戒指,朴实雅致,光艳照人。儿童头戴银花帽,帽前沿嵌十八罗汉像,下配18朵梅花,意为罗汉护身,易养成人。帽后沿有10多余银链,系着’响铃、四方印、仙桃、荷包、葫芦、鹰爪、鳌鱼等。帽两边各钉一“狮子望月”。孩子一动,银光闪闪,叮当作响,逗人喜爱。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

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侗族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送春牛

送春牛是侗族传统习俗,在农历立春日,家家修整、打扫牛栏,用嫩草、饭、糯米酒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两人提着写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二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挑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生活气息。

侗族青年男女

社交自由,交往方式、名称和活动各地不太一样,一般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白天进行,称“玩山”、“玩山凉月”或“玩山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一) 【论文关键词】侗族大歌歌师民族文化申遗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侗族以及侗族大歌的概况,并以贵州黎平县岩洞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侗族大歌濒临失传的现状和原因。同时也介绍了大歌的保护情况,并为其未来的进一步保护提出了建议。 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全国侗族人口为296.03万人。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口约为140万,主要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几个县,其中又以黎平县为最集中的侗族聚居地。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根据语音的不同,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两大方言区。由于地理及历史方面的原因,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相对北方地区较晚,侗族原生文化与传统文化还保持较完整。侗族的典型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人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花桥又名风雨桥,是侗人迎宾接客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和侗人文化的纽带。 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创造欲的民族,常言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花桥和大歌。”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合唱形式,这打破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其之所以被称为“大歌”,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节奏不固定,声部多。侗族大歌音乐的节奏一般不固定,既严谨但又可以自由发挥。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第二,严肃庄重。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以叙史、叙事为主,篇幅长,容量大。第三,无伴奏、无指挥。演唱侗族大歌时,一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高、低音声部,既所谓的“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一气呵成,整齐和谐。第四,演唱人数多。演唱侗族大歌最少要三人成歌,多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同声演唱,场面非常宏大。以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不同,侗族大歌可分为:由不同村寨的歌队在鼓楼对歌时所演唱的鼓楼大歌;以表现曲调和声音为主,常常模仿虫鸣鸟叫,拉腔优美的声音大歌,如从江县的“蝉之歌”在大歌中就非常有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分为“唆君”和“唆尽”的叙事大歌;另外还有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唱的礼俗大歌;儿童游戏娱乐时演唱的儿童大歌;民间侗戏班演出侗戏时演唱的戏曲大歌等种类。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队,由老歌师严格训练,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青年时都是优秀的歌手并能掌握众多歌词和唱腔和即兴编歌。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等都是用歌来记录与传承的。侗族给予了大歌极高的重视,他们认为歌就是知识,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唱歌对侗族人来说不仅仅是对日常劳动生活的调剂,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手段,也是青年人学习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侗族大歌面临的困境和原因 侗族大歌因其独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自被发掘后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听众的广泛关注。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品文化已经唱响国内,享誉世界。在1986年10月,侗族大歌演唱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就已“轰动巴黎,震撼欧洲”。近几年,随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热的高涨和侗族大歌在国内大中城市宣传演出和中央电视台的频繁播放,侗族大歌可观的经济效益渐渐突现出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全面冲击。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吴继红 浅谈“苗族歌鼟”与“侗族大歌” 湖南靖州有“苗族歌鼟”,贵州黎平有“侗族大歌”。虽分别在两省,实则相邻地区。 “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锹(读qiao)乡。三锹乡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东临该县铺口乡,南抵藕团乡,西与贵州锦屏、黎平县毗邻,北与该县大堡子镇交界,东北与坳上镇相连。三锹乡辖:枫香、菜地、地妙、元贞、凤冲、小榴、地笋、南山8个村委会。 “侗族大歌”大致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其中以从江县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和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为其流行的中心区。 从区域看,“侗族大歌”流行区域相对广阔,“苗族歌鼟”流行区域只在一个乡的范围。即便如此,“侗族大歌”和“苗族歌鼟”都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独特多声部民歌。它们歌唱形式类似,歌唱内容相同,歌唱规模不同,音调同而情趣有别,音效各具特色。 一、以歌养心建和谐 “苗族歌鼟”的“鼟”字,从字面上看表示为击鼓的声音,而用当地语言理解“鼟”字却是“上台阶、步步登高”的意思,似乎暗示“苗族歌鼟”声音高低起伏大、音域宽广的特点。“歌鼟”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本来只是男女集体对歌对唱的一类歌曲,演化到后来,苗民便把它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了,以致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 作为“山歌之乡”的靖州三锹一带,苗民酷爱唱歌,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相互之间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唱歌成就了他们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这里的苗民大多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他们的口头语是“饭养命,歌宽心”。讲歌由歌师担任,讲歌时要口语性较强,听起来近似说话,具有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随时编歌的能力。领歌人要求嗓音好、记性好,主要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唱。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则是宏大和古老之意。这种民歌主要体现在曲体长、声部多、演唱人数多、场地讲究、礼仪规模大、礼节隆重、歌唱远久与古老等方面。“侗族大歌”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等和谐,以歌传承历史、传承做人道理、表达理想、丰富精神境界。“侗族大歌”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几乎每个侗寨都有一个或多个15人左右的歌队,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对歌、赛歌。通常,在唱大歌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通过唱大歌的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

汉民族传统节日表(附2006西历具体日期)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2006.01.29 立春节(于立春日)2006.02.04 初七:人日节 2006.02.04 初八:谷日节 2006.02.05 初九:天日节 2006.02.06 初十:地日节 2006.02.07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2006.02.12 二十:天穿节 2006.02.17 廿五:填仓节 2006.02.22 晦日:正月晦 2006.02.27

---------------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2006.02.28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2006.03.01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2006.03.11 十五:扑蝶会 2006.03.14 十九:观音诞 2006.03.18 春分节(于春分日)2006.03.21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2006.03.31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2006.04.04 清明节(于清明日)2006.04.05 ●四月 ---------------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2006.05.05 立夏节(于立夏日)2006.05.06 十八:碧霞元君节 2006.05.15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14-09-15 15:38:33)转载▼标签:文化 ----以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例 (已经刊载2014年4期鼓楼) 【摘要】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正面临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威胁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文化安全侗族节日保护对策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当前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文化安全问题,自然,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被同化、异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一旦蜕化、流失。其结果是,瓦解侗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消失民族文化意识,全民族在缺乏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丧失了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危及侗族文化安全后,进而威胁国家的文化安全。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才可以防止侗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化解侗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才可以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在保有文化自豪感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全民族传承和弘扬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保护中的地位和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所涵盖的文化内涵确是扩散性的。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推动着民间文化艺术和习俗的发展与延续,而民间艺术与习俗又是传统节日的载体,没有歌舞表演和风土人情的节日是缺乏灵魂的,没有民族节日作为民族艺术的平台,民间文化艺术也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示、演示和保存。根据侗族文化学者潘登先生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和侗族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节吸纳了他的成果和观点。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文化。侗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侗家的鼓楼里,随处都可听到歌声,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多耶”(唱歌跳舞),展示歌喉和民族舞技。如今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舞在世界上都有及大影响力,这无不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传统节日给予

吴光祖

吴光祖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人常说的一句话。在侗家,歌声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鼓楼踩堂有闹堂歌,吃饭有敬酒歌,迎客有拦路歌,歌会有侗族大歌……在柳州三江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榕江一带的侗寨,侗歌的传承有逾25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的艺术形式,也是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互相和谐的一种表现。”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光祖认为,侗族大歌曲调悠扬,旋律优雅,多声部和谐独特,演唱技巧极高,所以被誉为“天籁之音”。特别是多声部曲调的演绎方式,堪称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代代相传的传承人是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永久传承下去的根本保障,因此三江人民和政府一直重视对传承人的培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为了让侗族大歌这朵文化之花常开不谢,他言传身教,并组织大歌队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使“三江侗族大歌”名扬千里。他先后荣获县市级“十佳民间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传承人”等上百项荣誉称号。他就是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光祖。 吴光祖生于1944年,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人,是一位资深歌师。他13岁开始学唱侗族大歌。然而“文革”期间,侗族大歌被扼杀。改革开放后,年轻一辈大都外出务工,侗族大歌受到了冲击,许多优秀的侗族大歌随着一些老歌师的去世而流逝,传歌面临断层。 “不能让祖宗留下来的技艺在我们这代就断了!”1985年,吴光祖在村里组织成立了侗族大歌文艺队。吴光祖是歌队中最有名望的歌师,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多年来,他走村入寨为大家传授侗族歌曲。他家的吊脚楼一楼成了文艺队的活动中心,几乎每晚都挤满了乡亲。他们在此弹琴唱歌,互相交流,因此寨中人人皆会演唱大歌。该屯四支侗族大歌文艺队逢年过节常到周边各个村寨去演唱,还经常代表乡、县参加市、自治区级文艺演出。1992年以来,该屯先后组织大歌队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参加各种文艺演唱会,使“三江侗族大歌”名扬千里,侗族大歌队也被评为“自治区先进文艺队”。2008年,侗族大歌队代表广西参加了央视青歌赛原生态组的比赛,并录制了音碟《侗族大歌》。 2004年,吴光祖开始组织举办侗乡歌会,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成为传承与发扬侗族大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吸引了自治区内外多家艺术院校、央视等媒体、海内外游客前

中国汉族节日风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汉族节日风俗 篇一: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主题: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学习任务 1、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案例导入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

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二、知识点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一、春节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 啪啪声,“年”被吓跑了。所以,人家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铜锣、放爆竹,这样“年”就不会来了。 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或

侗族大歌 教学设计

《侗族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原生态少数民族音乐产生聆听兴趣; 2、体验掌握侗族大歌的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的特点。 3、尝试侗族大歌的“拉嗓”,感受民间歌手高超的演唱技巧。 4、体验《布谷催春》“嘟咕”部分音乐尝试进行创编 5、了解侗族大歌的分类、历史与发展,知道保护与传承对于这类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对学生来说,侗族大歌比较陌生,或许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歌唱艺术,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并让他们产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掌握侗族大歌的“拉嗓”技法和一领众和、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合唱特点; 教学难点:多声部“拉嗓”技法、多声部合唱特点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人们,每个民族有各自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民族服饰和民族民间音乐。今天汪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近西南地区的其中一个少数民族,请看屏幕,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民族。(播放课件) 师:未进寨门,迎接我们的是老乡们的拦路歌(图迎接),踏上风雨桥(图风雨桥)入眼的是村寨中最高最具特色的建筑---鼓楼(图鼓楼)。走近鼓楼,(图鼓楼前人群)人山人海,有男有女有孩子,她们在做什么呢? 生仔细看图片: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吹芦笙、有的在唱歌…… 师:来到这里,我们仿佛置身歌的海洋、乐的世界,你看,这边有穿戴朴素盛装的人们齐聚一起正在讨论大歌的创作,那边男人们欢快的吹起了芦笙,孩子们也不甘寂寞,唱起了童声大歌。 师:为迎接我们的带来,村长组织姑娘们唱起了当地歌谣,你能猜到这是哪个少

贵州侗族导游词3篇.doc

贵州侗族导游词3篇 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也是少数民族当中的一员。下面是带来的贵州侗族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贵州侗族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侗戏大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写珠郎与娘美相爱,地主银宜欲霸占娘美,谋杀珠郎,娘美设计刺杀银宜,为爱人报了仇。《门龙》,描写门龙离家十八年未归,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从,直等门龙归家,夫妻团聚。此外,还有《雪》、《乃桃补桃》、《金汉》、《妹莽子》等。 侗戏角色虽有生、巳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脚"、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演员每唱完一句,都要在过门中与另一个演员互走一字,交换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侗戏的音乐,由于受侗族叙事歌和琵琶歌的影响,长于叙事,唱腔平稳柔和,

优美动人。唱腔主要有 "平板"、"哭板"、"仙腔"三种。"平板",用胡琴伴奏,故又称 "胡琴歌",为侗戏最基本的唱腔。"哭板",无乐器伴奏,在表现悲哀情绪时于唱,往往要伴有自然的哭声。"仙腔",用于神仙出现时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辅之以琵琶、牛腿琴,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钹、边鼓、铃等。侗戏多在戏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上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还要各写一个"丰"字,以示吉祥。 侗戏的演出,有一定的仪式。第一天开演正戏之前,要供神请师,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间摆上酒、菜、纸钱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请神,然后鸣放铁炮。每个剧目开演之前,先由一演员朗诵一段开场白;正戏结束后,全体演员唱歌致谢;整个演出结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红包扔到台上以作赏钱,他们大多是寨里的头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戏班不再收钱。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和"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主题: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一、学习任务 1、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的年节、民俗,主要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别是江苏的传统民俗,主要掌握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色由来及典故。 2、案例导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本意,在除旧布新,送往迎来。春节前的腊祭拉开了年节的序幕。腊祭本来是农事完毕后,打猎取兽祭祀祖先百神的节日。汉朝以立冬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南北朝以后,定在农历12月8日为腊日,俗称“腊八”。 二、知识点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从而发展成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众多人口的民族。汉族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也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众多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广泛、最隆重、最盛大、最丰富多彩的要算春节了。 一、春节 春节为一年的开始,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百姓俗称“过年”。关于“年”的来历,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抵不过它,但一家挂红帘布和灶堂里正在烧火的人家平安无事,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

浅析侗文化

浅析侗文化 侗族有近3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带,湖北省的施恩、宣恩也有一部分。侗族内部的凝聚力较强,侗族的文化精神与儒家相似,宽容儒雅、趋静求稳是侗族的基本性格。侗族民间文学分为四大类:侗歌、侗赋、侗族故事、侗戏。侗歌主要有创世歌、古歌、事理歌、劝世歌、情歌、礼俗歌、劳动歌、山歌、儿歌、叙事歌、民谣等。侗赋主要有创世赋、祭祀赋、、抒情赋、说理赋。侗族故事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鬼神故事、风物传说故事、爱情传说故事、生活故事。侗戏鼻祖吴文彩。 侗族值得纪念的瑰宝 一、侗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 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以及榕江县三宝和宰荡等侗寨。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的事。“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二、侗戏 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它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播、不断得到加工、改造,古朴而不单调,抒情而不低劣。民族民间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尚在发展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学术上看,它 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民间剧种之一。侗戏的主要曲调 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 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 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 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 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镲,但只在开台、 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 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

侗族歌谣教案-曾淼

一、教学对象:当地小学或初中生 二、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侗族大歌传唱+谚语编故事+兔子舞侗族大歌接龙) 三、教学目标:选取侗族大歌谚语(童谣和侗族大歌为主)这个切入点,通过一连串游戏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让侗族的孩子们提高对自已民族身份认同度,同时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能够坚守本民族特色文化,热爱自已的民族和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播放侗族童谣单曲,或民族MV。(侗族大歌联唱、蝉之声比赛视频、童 谣MV)(5 MIN) 2.询问班上有无人熟悉童谣OR大歌的起源,讨论介绍童谣的起源。(5 MIN) 3.让孩子们自已在卡片上写上自已熟悉喜爱的侗族童谣或民谣中的一句歌 词,收集卡片,然后收集。(5 MIN) 4.放童谣或侗族大歌,传物品,童谣停下来的时候,那个刚好传到物品的同 学就上来抽一张卡片,唱出那首歌词,若不会,则叫写卡片的同学上来教 全班唱这首歌,然后告知大家这首歌的大意或背景。(20 MIN) 5.PPT展示一些从侗族以音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人物(蝉之声组合、黔东 南侗族大歌合唱团、朵碟朵阿组合、中国侗族大歌合唱团)(10 MIN)第二课时(空旷场地,傍晚时分): 1.问问大家知道当地有哪些民俗谚语,说说谚语的来源。(5 MIN) 2.孩子们每人写上一个谚语,收集。(5 MIN) 3.叫上一个同学或孩子们毛遂自荐,唱刚学会的童谣(蒙上眼罩),下面的 孩子传物品,然后唱歌的孩子停下的时候,传到物品的那个人将上来抽卡 片,抽出三张卡片,然后编个故事用上这三个谚语。可以鼓励大家一起帮 助他。(10 MIN) 4.兔子舞+童谣OR侗族大歌接龙:随音乐跳兔子舞,跳过红色地域(事先贴 好),音乐一停时,放一段童谣,让他们接下一句。(15 MIN) 5.励志版块:对着夕阳高唱刚学会的童谣或大歌,告诉孩子们,童谣和侗族 大歌是他们的骄傲,大声地唱出来吧。(10 MIN) 五.教学材料: 1.侗族音频(包括侗族大歌联唱、蝉之声比赛视频、童谣MV、接龙民谣) 2.流程PPT(包括侗族大歌起源,以侗族音乐走向世界的人物) 3.兔子舞音乐 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应对方法 1.怎么样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孩子们:自已先学会几首童谣和几句侗族问候语,最好是能用侗族童谣的调用唱的方式做自我介绍,或用事先学会几句侗族自我介绍。 2.怎样能让低年级的孩子跟着你的思路走:用眼神跟他们交流,用简洁易懂且亲切的语言给他们传递自已的信息。 3.怎样让孩子们融入到课程中:放音乐渲染气氛,做老师的我们以身作则,参与其中。4.对山区支教的思考: 我们应该带去的:自信,亲和,梦想,勇气,为他们客观地讲述外面的世界。 我们应该要求自己的:坚持,亲切,耐心,负责,细心,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去发掘关注每一个孩子心中闪亮的部分。

侗族民俗文化

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侗族的民俗文化,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精美绝伦的织绣工艺,古老的侗族大歌,以及其精美的服饰和不同于我们的日常食俗,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民族丰富、精致、细腻的民俗文化。 【关键字】侗族民俗文化建筑艺术服饰日常食俗 【正文】由于条件限制和时间的关系,我很遗憾不能亲自去一些有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体验一下侗族的民俗文化,当然也很遗憾不能游历其俊美的自然风光。可是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侗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他们的服饰、民居、习俗、饮食习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深入了解了侗族的民俗文化之后,我真的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正宗的侗族生活。我想,等你看完了这篇对侗族民俗特色的介绍之后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下面我将对其建筑、服饰、文化艺术、民俗、以及日常食俗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

浅析柳州三江侗族民族音乐

中外民歌校选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侗族大歌 学院(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班级: 指导教师: 姓名: 学号: tel: e-mail: 2010年12月3日

浅谈侗族大歌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就要结束了。在这每周只有一次课的音乐欣赏课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也许是因为要学的内容太多,也许是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的东西太少。中外民歌名曲及歌舞鉴赏,这确实是一门高雅的、富有情趣的课。据了解,我知道它比其他音乐课内容更加丰富,刘老师不仅自己讲授音乐知识和各方面的鉴赏方法,还请自己艺术学院的学生给我们演唱民族音乐、钢琴表演、笛子和其它等各种乐器的演奏。身临其境的感觉与看电视、网上视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非常感谢刘老师给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刘老师的辛苦指导!身临其境,自己也跟着投入,如果是看视频那么太容易走神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下面我将浅谈一下家乡的民族音乐——三江侗族大歌。三江侗族相对于壮族是小了一些,但是民族音乐文化是丰富的、源远流长的。目前,三江县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已经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民族音乐的介绍 (一)侗族民族音乐简介 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邻地区。对于以“饭养身,歌养心”是对侗族人最好的描述。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业余的唱歌队。侗歌历史久长,其音乐大体可分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乐器伴奏,常见乐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则多不用乐器伴奏,偶尔用木叶吹奏伴唱。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六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侗族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南侗(黎平、榕江、从江一带)方言区。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目众多,内容很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多声部合唱,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爱,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盛名。 (二)广西三江侗族大歌的风俗及其特色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县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和罗城的侗族村寨。三江大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村里面有歌队,歌队成员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队和女歌队不能对歌。大歌是在村与村、寨与寨之间集体做客的庄重场合中演唱。大歌歌词

汉族节日:立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汉族节日:立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简介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农历正月间(阳历二月四日前后)过节。在周代,这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东郊迎春,祭祀。唐宋时,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明清以来,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 传统习俗 立春节,即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日,古代立春节前一日要行迎春礼,举行祭太皞、芒种的仪式。民间也进行各项迎春活动,诸如打春牛、食春盘、贴春帖、喝春茶、剪春幡、咬春、戴春鸡、绑立春萝卜等。50年代以后,立春节活动多已和春节活动相融合,单独以此日为节者已很少见。 打春牛新中国成立前,开封民间的“打春牛”之俗最为出名,即事前扎糊“春牛”,其肚内要装以花生、核桃、枣等,“以立春日示众”,并以红绿彩鞭

敲击,至破开时,争抢其肚内干果吃,据说老人吃了增寿,小孩吃了增智。 咬春 在林县一带“立春日”,民间常以白面烙制“春饼”,再以箩卜丝加葱,姜、蒜、韭等所调制的“春盘”,或称“五辛盘”卷而食之,俗称“咬春”,以为消灾除病之举。 剪春幡在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以为立春之标志。 绑立春萝卜豫西北民间,喜于此日将白菜箩卜绑于树枝上凉晒,据说可治疗咳嗽等病,需要时即取下用之。 “立春节”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侗族大歌为例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侗族地区环境的相对闭塞性,使得侗族大歌已近乎原生态的形式传承下来,但是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侗族大歌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难题。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但是,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何为侗族大歌 对于侗族大歌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侗族大歌”的名称来自侗族民间合唱歌种“嘎老”的直译,侗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侗语的“老”汉译意即“大”,也还有“长”和“古老”之意,这是狭义的“侗族大歌”。广义的“侗族大歌”则是侗族民间合唱曲的总称。①实际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区位格局所受汉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冲击力的大小不同,南部侗族与北部侗族出现了文化的裂痕。南部侗族的传统文化呈现出稳定型结构,保留有较完整的原生性诸文化因素,而北部侗族却吸收和融入了较多的外部文化。②因此,本文中的侗族大歌是指盛行于贵州黎平县的双江、铜关、永从、肇兴、水口一带,从江县的龙图、贯洞、小黄等地和增冲、增盈一带的包括多种侗族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的南①张中笑《侗族大歌概说》,见张中笑、杨方刚主编《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州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

部侗歌。① 二.侗族大歌的传统传承方式 侗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情感交流、文化传承和民族历史信息的保存,主要靠歌舞文化发挥相关功能。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绝大多数由歌谣来完成,所谓“树有根,水有源,古老事情有歌篇。汉人有书记古典,侗家无文靠歌传。”②侗族人有这样一种观念:饭养生,歌养心。在侗族人眼里,唱歌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卖钱盈利的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把唱歌和吃饭一样看成是天经地义,须臾不可离开的事物,唱歌是养心的精神食粮。在侗乡,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由此形成了侗族大歌独特的传承方式。③ (一)亲子传承 在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中,最基本的就是家庭中的传承。一方面,家长唱歌在潜移默化中会给孩子带去音乐上的启蒙,另一方面,家长也会有意识地教孩子唱歌,逐渐培养孩子的演唱才华。这既增加了孩子对侗歌的兴趣,又为孩子日后深入学习侗歌奠定了基础。 (二)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侗族大歌传承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侗族大歌的流行地区,每个村寨都有稳定的歌队,因而每一个村寨都相当于一所“音乐学校”,这些“音乐学校”均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民间歌队组成,并由有相当造 ①萧家驹《侗族大歌·序言》,见张中笑、杨方刚主编《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55页。 ②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82页。

侗族大歌——千年绝美如天籁(初中阅读)

侗族大歌——千年绝美如天籁 吴练勋 ①侗人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大歌”就是指侗族大歌,它以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被誉为绝美的“天籁之音”,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则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 ③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这是数百年谦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④说起侗族大歌的形式,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

女在山上耕种。他们休息时坐在一个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山上百鸟齐鸣、昆虫欢唱。那些声音有高有低,此起披伏。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这样年复一年,优美动听、气势宏大的蝉歌、昆虫歌等多声部侗族大歌形成了。 ⑤大歌通常在节日里又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按音色,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下来。 ⑥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演唱时,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洗。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佳者唱反音,众声底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⑦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侗族大歌的主旋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