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教学实录

执教:于永正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

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

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

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

“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

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

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

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

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

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课时

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请看——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

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

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

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

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

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

(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

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

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 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滕王阁序课堂实录 滕王阁序这篇古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做好准备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跟着小编看看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滕王阁序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不读十遍不上课。读完《滕王阁序》,还喜欢这篇文章啊?喜欢的请举手。 (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全同。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生笑) 生1:(悔)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还是有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的,这个序是

滕王阁诗的序。 师:其实你对文章还是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 生:(杂语)事景情。(教师板书:事景情) 师:我们暂且还是放一放,我还是想听一听大家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下一位。 生2:生字词太多。 师:确实有很多,大家读书时候查了么? 生:查了。 师:我想因为生字词多而不喜欢一篇文章,就跟因为我衣服上有个补丁而不喜欢我一样(生大笑)下一位。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师:确实是这样。我们后面来谈。下一位。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生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跟前面差不多。 师:嗯,还有没有跟前面同学不一样的原因啊? 生6:(举手)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就是我不会这样想,也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果真是这样么?我们暂且先放一放。还有没有? (生无答) 师:六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看,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不如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刚才有同学说事景情这样的一个整体思路,你能不能跟我说说,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生7:写了:王勃,我们且不说他是十四岁还是二十六岁,总之他获了罪,连累到他的父亲也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他的父亲,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内心非常的高兴,然而乐极生悲,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很好地关注了首注。我这里有一则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教育教学经典语录

教育教学经典语录 1、最好的教育,是老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最好 的课堂,是学生学习行为积极、知识快乐产生。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3、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 课堂学习成为毫无兴趣的“知识拷贝”。 4、高效课堂使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率高起来了。 5、“高效课堂”的宗旨是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快乐学习。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展示能力、评价能力、讨论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6、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7、课不够,课件凑。 8、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和观众。” 9、原本作为主角的老师开始忌讳讲了,甚至有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老师们谈讲色变,他们担心背上“填鸭式”和“满堂灌”的黑锅,于是绞尽脑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形式。 10、新课改把老师定位为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如果现在‘平等中的首席’都不演奏了,这个乐队还有谱么?

11、如果思想走不动了,教师成长的路就不会延伸太远。 12、公开课上的作秀——有的老师给学生发“剧本”:老师提问,甭管会不会都得举手,每道题谁来答大家心里都有数,答题时间甚至精确到秒。有的老师把一些疑难问题提前告知一、两个学生,等到该“抖包袱”的时候,学生来个画龙点睛,博得满堂喝彩。 13、不过,既然是表演就免不了穿帮。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的答案就已经脱口而出了。在一旁听课的张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赵本山的一句台词:“恭喜你,都学会抢答了。” 14、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三主”,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三自”,鼓励动脑、动口、动手的“三动”,实现会学、学会、会用的“三会”,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 15、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坐下议”“学着做”等方式,多渠道提高教师素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6、“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也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心声和苦恼:他们苦于无内容可写,苦于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写才能写好。 17、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18、抓培训学习,抓课题研究,抓课堂教学实践,抓科研成果总结。 19、善于吸引学生的亲和力,引领课堂的驾驭力,钻研教材的理解力——“三力”教师 20、表扬尽量当众,批评尽量个别。 21、打造“六个一”学校:

祖父的园子于永正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师:请问你们是几班的? 生:八班 师:八班,很厉害了。我们五年级一共几个班? 生:八个班。 师:还有没有比五年级班多的年级,四年级几个班? 生:不知道。 师:三年级几个班? 生:六个班。 师:六个班已经很多了。我再问一问,今天有没有混进来的,比如哪位老师的孩子,今天于老师讲课,你跟着去听听吧。 生:没有。 师:没有啊,有也没关系,有的话,我们也欢迎他。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 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问个好,搞这么复杂。老师您好,说老师好就可以了。上午问好,可以说老师早。说话越简洁越好。再来一次。 生:老师好。 师:嗯,这次好多了,记住,说话越简洁越好。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边写课题,便讲解这个“我”和“和”的注意笔画,“和”的“口”要上宽下窄。(舞台上的黑板颤巍巍的,于老师说:“这个黑板对我是严峻的挑战”,72岁高龄,膝关节严重钙化的他依然忍着剧痛扎着马步写板书。) 2.齐读课题,谈预习

师:预习过了,生词肯定不用检查了。你们老师肯定比我着急,一定要读好,好好表现,是不是这么说的? 生:是。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四遍 师:读三遍就行,如果没有时间,读一遍也行,但一定要预习。 二、朗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引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故事,同学们朗读课文。看清祖父的园子有什么?一定要看清看全,从头读到尾,看你能记住什么。 生自由读书。读书过程中,师表扬两名同学边读书边做记号。 2. 读书反馈,说说祖父园子里有什么 师:当你一眼看到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看谁看得准、看得清、记得多。 有的同学打开书再找,老师说:不准再看书。 生:蜻蜓、蚂蚱、蜜蜂 师:他记住了三种动物,很好。 生:蜻蜓、蚂蚱、蜜蜂、蝴蝶 师:多了蝴蝶,重复的不说。 生:小白菜、黄瓜…… 师:他记得比你多,他记忆力比你好,承认吗?读书要用心记,看过的东西要记住。读书不记等于没读。 生:韭菜、谷子…… 师:谷子就是——谷穗脱皮留下的粒,也就是带皮的小米。还有什么? 生:花、鸟 生:倭瓜

于永正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滕王阁序讲课实录1

《滕王阁序》教学实录 淄博五中马明新 教学目标: 1、浅读:熟读成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2、品读:品读语言,学会鉴赏和扩展语句 3、深度:把握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品读语言,学会鉴赏和扩展语句 2、深度:把握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学生诵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熟读成诵,把握思路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吗?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很好,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诗句有哪些呢?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千古美文——《滕王阁序》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浅读:熟读成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 2、品读:品读语言,学会鉴赏和扩展语句 3、深度:把握情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出示“学习环节” 【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初中时所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关于作者,同学们了解多少呢?(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其中,了解作者要尤其注意这句话:因事被逐,可以看到作者的仕途是多么的坎坷。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的宴会,本来事先安排闫公的女婿孟学士来写一片序。可是,中国人有一个好的品行——谦让。当谦让到王勃的时候,不识时务的王勃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这篇千古美文。刚开始写的时候,引起了宾客的不满,然而当读完这篇序的时候,人们非常惊叹,宴会也极欢而散。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 【浅读】 请同学们抬头大声的独出屏幕上的字音 一、读准字音

评课用语21条 经典语录19

评课用语21条经典语录19 评课用语21条;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8.教师 评课用语21条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于永正教学实录(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板书同时书空]“迅”要注意笔顺。读一读。(生读课题) [在于老师的教学开始,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板书的时候,老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同时对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示学生书写中的注意事项。不要小瞧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课堂上老师的书写是很少的,抓住这极少的而又是必须去做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规范学生的书写,体现了课堂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也体现了教师对写字的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识字是识字,写字是写字,好象不这样做就不实在,就会识不好写不准似的,结果占用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注意这一点点上滴滴的零散时间,并注意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机会点拨提示,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指导识写的目的。] 师:大家对鲁迅比较熟悉。好好预习了没有?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就知道了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一读课题就知道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作者周烨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点,是兄还是弟? 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生活常识] 师:周烨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人,周建人就是周烨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人。[文学常识] 师: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书的同时,老师板书以下内容:追悼吊唁爱抚呻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注意这个环节。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有认真读书,完整地阅读课文的过程。这个时间要给充分。另外,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书写到黑板上,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板书的基本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的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这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师:好,读完的举手。还有没读完的,一定要读完。继续读。 师:我根据同学们画的写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写,这些词的意思,还有这些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我们一段一段读。谁能站起来把第一段读一读?好请你读。 [一段一段地读书,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大概让学

于永正教学实录――《翠鸟》_教案教

xx教学实录——《xx》 课前交流: 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 生:你叫xx。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xx,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xx——****,就可以叫他****。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 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 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 生:喜欢! 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 生:于老师,你真幽默! 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 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

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xx。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于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xx”上面是个“xx毛”的“xx”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课例赏鉴

《滕王阁序》课例赏鉴 【教学目标】 1.归纳概括《滕王阁序》中写景和抒情的技巧,仿《滕王阁序》创作《中秋佳节登甲秀楼有感》。 2.在引导学生欣赏甲秀楼图片、了解贵阳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素材,为写作作铺垫。 3.学会用发现、欣赏的眼光感受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学以致用,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 【课堂实录】 一、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师: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完成了对《滕王阁序》的学习。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如果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觉得是哪两个部分? (生思索。) 生1:写景和抒情,课文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二、分析景物描写之美 师:对文章的把握比较准确,文章里面的景物美不美呢? 众生:美。 师:美在哪里?同学们喜欢哪些写景的句子呢? 生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 生1:潭水青碧,暮霭中山峦呈现出一片紫色。 师:这一句,主要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 生1:色彩,颜色搭配很美。 师:嗯,从色彩搭配来写景的。还有同学要分享吗? 生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晚霞的辉映下,空中飞来孤独的野鸭,放眼望去,水和天连成一片,没有尽头。 师:刚刚你的描述中说到“放眼望去”,说明你在描述这段景物时视线是有弧度、有变化的,能说说你的视线在怎么变化吗? 生2:先是往上看见空中的落霞和孤鹜,再是看见下面的水面,最后放眼远望,看见水天相接。 师:很好,这里面有关景物描写的空间角度,是什么? 众生: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师:很好,这篇文章里还有一种景物描写更是奇妙:“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两种声音在近处的时候作者实际上肯定能听到,它们飘到很远的地方时,作者实际上还能不能听到? 众生:不能。 师:这是什么写法? 众生:实写、虚写。 师:很好,概括一下。(板书)色彩变化之美远近交错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衬之美三、分析情感抒发之妙 师:文章里面其他的写景语句同样具备这些特点,同学们可以下去继续感悟。因景生情,面对如此妙景,王勃又抒发了哪些情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初识于永正老师 ;;;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 ;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 ;;;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他说道:“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对啊,读与写的习惯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反思自己,离名师真是差的太远,一个月下来才写几篇文章?哎,相比之下,真是汗颜啊!还是应该勤奋些,多写点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正如于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

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 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

教师课堂常用精彩语录

教师课堂常用精彩语录!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哎呀,你的见识可真广,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好像百度一样,同学们以后有问题要就找你帮忙。 5.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2.老师真想在下节课看到你更出色的表现——更踊跃,更大胆,更自信! 3.你的声音真好听,能大声读一遍吗?那样,你会获得更热烈的掌声。 4.这道题,你不是不会,而是疏忽大意了,如果再耐心细致些就好了。 5.如果你能脱稿,并且面向同学来展示就更好了。 五、劝诫类 1.你是聪明、可爱的孩子,可是你学习不稳定,为什么呢?你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多么希望你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对了,还要把上课做小动作的毛病改掉,好吗?老师相信你! 2.每次见到老师,你总是甜甜地问一声“老师好!”老师非常喜欢你,但在课堂上,老师多想看到你高高地举起小手呀!不要把手放在角落里,好吗?要展示给别人看,相信自己! 3.爱读书,是一个好事情,值得表扬。可是,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做着好事情,好比数学正负得负一样,产生的就是负作用了(针对课堂看课外书的情况)。 4.有个国外科学家说:真理偏爱有准备的人。中国人也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们小组准备不充分,对学、群学不到位,所以你们没有发现真理,没有挑战成功!

于永正三年级写人的作文课堂实录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人教版小学语文9-少年王勃(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9-少年王勃(课堂实录) 师:在昆山一提顾炎武,大家都会说—— 生:[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台湾有一位著名的校长叫高震东,他也非常喜欢这句话,高震东校长专门来过昆山演讲过,他把顾炎武的这句话改成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同学们齐声重复着“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师:“匹夫有责”与“我的责任”有区别吗? [从同学们脸上,可以读出这两句话是有区别的,但我等了很久没有学生举手回答。三年级学生会说“匹夫有责”,因为没有查阅字词典,“匹夫”成了他们准确回答问题的障碍。其实,我本人对“匹夫”也不能准确解释,我是上这课之前才查阅这个词的] 师:我查过字典,才知道“匹夫”的意思是单独一个人,指普通人。仔细想一想感觉顾炎武用“匹夫”好像真不如“我”更好。普通人太多了,“我”只有一个。每位同学其实已经清楚,说顾炎武大家一定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来人们只要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想人们肯定会说这是高震东最先说的。 师:我们在过节时,还常念叨某句诗,那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 生:王维。 师:看到孟子,我想大家一定不会忘记—— 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师:我们吟诵——谁言—— 生: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孟郊的身影肯定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盘旋。 师: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怎么也不会忘记—— 生:王之焕。 师: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给留下了许多精彩,这些精彩可以说永传万代。其实,国外的很多名人也是这样。当我们读到“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我想大家一定会大声叫到—— 生:这是莎士比亚所说的。 师:随着大家读的书越来越多,相信大家会发现人类有一个规律,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名人往往总有一句或者几句精彩的话语流传百世,经久不衰。而这些精彩的语句不仅仅是一句话,与其相连的,也可以说这一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前面所说的那些精彩语句,全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相信每位同学也能写出这样的精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古人叫王勃,大家看一看王勃的精彩话语是怎么写出来的,看看这个故事是不是非常有意思? [教师板书课题,并引导学生读课题] 精彩之因共寻求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这个精彩。 [同学们开始自由读《少年王勃》] [一遍阅读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有的学生边举手边说自己找到了]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经典语录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经典语录 1、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 2、你分析问题那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节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 3、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的很完整,真是了不起! 4、你这节课发言了好几次,看的出来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5、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看来你是认真思考了。 6、你真爱动脑筋,这么难的题你都能解决! 7、你好厉害!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你的勇气令人羡慕! 8、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9、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10、谢谢你指出了老师的错误,使老师不会错一辈子。 11、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 12、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13、老师真想在下节课看到你更出色的表现! 14、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经常说:“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能行!”

15、你很勇敢,第一个举起手来,说错不要紧,关键是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16、希望下节课,你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 17、虽然这句话读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下次努力! 18、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能大声读一遍吗? 19、这个问题提的真好,谁愿意帮助他解决? 20、你们不仅说得好,而且你们还很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21、你们说他(她)是不是天天在进步,老师相信你,对自己要充满信心! 22、同学们真精神。能不能站起来让老师看看?啊!站起来以后更精神,就像一棵棵挺拔的小白杨!相信你们自主学习、发言的能力会更让老师佩服。 23、咱们班的小歌手今天回答问题的声音怎么这样小呢?同学们还想多听听你那清脆的音呢!再大声回答一遍问题好吗? 24、虽然课文中有许多你不认识的字,但你一直努力把课文读完,你是个有毅力的孩子。有了这种毅力,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你呢? 25、来,请你谈谈这个问题。我从你的眼中看出来,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勇敢地站起来。

语文: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10.25. Yu Yongzheng's Kingfisher Class Recor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 《翠鸟》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课前交流: 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 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 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就可以叫他江泽民。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 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 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

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 生:喜欢! 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 生:于老师,你真幽默! 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 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 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 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于老 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名师课堂管理的经典名言

名师课堂管理的经典名言 1.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相对于不指名道姓课堂效果会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2.课前要“胸有成竹”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著名特级教师徐斌 3.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作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开始上课,那样,你很难把课上下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4.巧用课前三分钟:课间休息结束了,一节课开始了,老师应该尽快地让孩子静下来,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老师应该具备这种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的本领,有效地用好上课的前三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5.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节课,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6.上课时要充满激情: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幕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 7.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 8.要了解你的学生:你了解了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苦衷;你更善良了,就会被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就握着一把钥匙,一把让学生学业成功,也让你自己事业成功的钥匙.——著名高级教师郑杰 9.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每一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兴趣、特长,尊重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就意味着为孩子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够自由呼吸。——著名特级教师李希贵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 师:一见面,就想好好地考考大家。有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过没有? 生:学过。 师:今天,老师把其中的第三自然段复印下来,请大家读一读。(指名一位学生)你看咱们班举手的同学好多,你推荐一个,这位。 (生朗读课文) 师:朗读得真好。这段写人物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对,人物的对话。同学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啦,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再有,人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也表现人物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谁发现啦?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生:我发现了每说一次话就是一段。 师:哦,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是分段的。分段,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比如说“那怎么”三个字儿就占了一个自然段。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们写能把人物说的话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如果都合在一个段落里面的话,就不容易分清楚谁说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请坐。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第二,老师改作业,读者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比如说,当人读到这儿,目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读这样的文章,眼睛不疲劳。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学生笑)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给人说,就给我们六?三班的同学说。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生笑)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两页、三页吗?这一分段,一页变成两页了,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秘密不要给别人说啊,我们大家知道就行。再看,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一起来写这个词好吗?(师板书:提示语)什么叫做提示语?文中表明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后来说的。这叫什么? 生:提示语。 师:记住,告诉人家这个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大家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是不是一样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有些是在两句话的中间,有些是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 师:嗯!还有发现没有?这叫变化,有的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有的在说的话的后面,有的把说的话分成两部分,把提示语嵌在当中,这叫变化。我送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当你写对话运用提示语的时候,给自己提个醒儿。这个人说的话,提示语在前面。下面呢,就换一下,放到后边。再后来呢,放在当中!如果只有两个人说话,有时候可以省略。这叫变化。千万记住,要写出变化,别死了,都在一个位置就死了。同学们,这个发现,对我们写对话也很有帮助。记住!再看,由于提示语的位置不一样,“说“后的标点符号也有变化,也不同的。当提示语在说话的前面时,”说“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冒号。 师:当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后面时,“说“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逗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