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D.远距离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E.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学传播模式

5.非语言符号包括( )

A.动作性符号

B.音响符号

C.图像符号

D.目视符号

E.专业符号语言

三、判断题(认为对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传播学是边缘学科。(√ )

2.文字一经出现便引发了教育上的巨大变革。(× )

3.拉斯威尔创立了传播学。(× )

4.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 )

5.说话前清喉咙是调节性动作。(× )

6.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 )

7.学生在接收和进行信息译码期间和之后都可产生反馈信息。(√ )

8.人不可能停止传播。(√ )

9.信息是客观实在的,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

10.大媒体比小媒体传播范围广。(× )

四、解释概念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把关人

2.系统

3.模式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传播控制系统的特性是什么?

2.信息有哪几种形态?

3.非语言符号的功能是什么?

4.教育传播通道有哪几个组成要素?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2.试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第 4 页共 8 页

七、案例分析题(12分)

亮亮在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是哪种类型的传播。

《教育传播学》试卷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和多选都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A

3.C

4.C

5.B

6.D

7.D

8.D

9.B 10.B

11.C 12.D 13.A 14.C 15.C 16.D 17.C 18.B 19.C 20.D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少选、错选和多选都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ACDE

2.BCDE

3.ABE

4.CDE

5.ABCD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10.×

四、解释概念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答案:

1.答: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

2.答: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组合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的整体结构和适应环境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答:模式就是运用“抽象”、“简化”的方法,将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作理想性的代表或表示。(或者: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评分标准:

完全答对给3分;有不精确的措辞,但基本答出要义给2分;只答出部分要义给1分;完全不正确的答案记0分。

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答案与分值:

1.答:A.信息符号的模糊性与多义性。(2分)

B.对信息接收与理解的选择性。(2分)

C.人系统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2分)

2.答:A.自然信息──信源物作用在自然物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1分)

第 5 页共 8 页

B.机器信息──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1分)

C.人类感知信息──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人脑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2分)

D.人类思维信息──将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换成人为的符号信息,这种符号信息也称人工信息或再生信息。(2分)

3.答:A.传播态度和感情。语言符号擅长于传播事实与知识,而非语言符号则擅长于传播态度和感情。(2分)

B.补充和强化语词。非语言符号在与语言符号配合运用时,它们起补充与强化语词的作用。(2分)

C.代替语词。在一些特殊传播环境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可以代替语词。(2分)

4.答:A.各种教育媒体。(1分)

B.空气中的光波、声波、电磁波。(1分)

C.人的感觉器官。(2分)

D.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方式。(2分)

评分标准:答出每给分点的要义本给分点记满分;缺少必要的阐述每给分点扣0.5分;阐述与观点不符或有错误的阐述本给分点扣1分;与答案无关的回答记0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答案与分值:

1.两者的相异点:

A.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1分)

B.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1分)

C.大众传播的传播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和影视片的编制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2分)

D.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地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2分)

第 6 页共 8 页

E.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2分)

F.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1分)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1分)

2.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教育传播学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对象是整个教育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

A.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系统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与优化等等的研究。(1分)

B.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分析,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等等的研究。(1分)

C.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包括:教育信息的本质,教育信息的运动规律,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等等的研究。(1分)

D.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包括:符号的类型与本质,教育中的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等等的研究。(1分)

E.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通道及通道中的干扰,教育传播媒体的分类、特点和功能,教育传播媒体的应用等等的研究。(1分)

F.教育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责任和应具备的品质,教师与学生的传播行为等等的研究。(1分)

G.教育传播环境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与功能,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与调控等等的研究。(1分)

H.教育传播效果的研究。包括:教育传播的特点与表征,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估等等的研究。(1分)

I.教育传播的应用研究。包括:课堂教学传播,远距离教学传播,个人自学传播等研究。(1分)

评分标准:答出每给分点的要义本给分点记满分;缺少必要的阐述每给分点扣1分;阐述与观点不符或有错误的阐述本给分点扣1分;与答案无关的回答记0分。

七、案例分析题(12分)

第 7 页共 8 页

根据传播的定义,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所以,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传播现象。(3分)

首先,肯定存在内向传播,比如亮亮的思考:妈妈为什么没有应?(4分)如果亮亮的妈妈听到了亮亮的呼喊而不作应答,其实这就是她对亮亮呼喊的应答,这已构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如果她没有听到,则构不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5分)

第 8 页共 8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