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院前急救

第二章院前急救

第二章院前急救
第二章院前急救

第二章院前急救

一、选择题

A1题型

1.院前急救是指

A.急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护

B.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的抢救

C.急危重症伤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

D.途中救护

E.现场自救,互救

2.关于伤员的转送,下列哪项是错误

A.对昏迷病人,应将头偏向一侧

B.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病人应暂缓用汽车长途转送

C.途中严密观察病情

D.遇有导管脱出应立即插入

E.途中不能中断抢救

3.一般要求,市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15min ~5min

4.反映急救速度的主要客观指标是

A.急救中心的面积

B.服务区域

C.平均反应时间

D.基本设施E基本设备

5.在大批伤员中,对于大出血的病人应用何种颜色进行标记

A.黄色

B.绿色

C.棕色

D.红色

E.黑色

6.现场急救区域的划分,后送区主要接受的是

A.所有伤病员

B.有红色黑色标记的危重病人C能行走,病情较轻的病人

D.死亡病人

E.需要就地抢救的病人

7.现场对危重病人进行病情评估是,如果桡动脉触摸不清,则说明收缩压

A.<80mmHg

B.<70mmHg

C.<60mmHg

D.<50mmHg

E.<40mmHg

8.疑有颈椎或脊椎骨折的病人在搬运时,下列哪项错误

A.尽可能用颈托固定颈部

B.搬运时应固定头部,避免摇摆

C.可用海绵垫抬动

D.保持脊椎的轴线稳定

E.将病人固定在硬板担架上搬运

9.急救单元的郊区,服务半径为

~5km ~8km ~10km ~15km ~20km

10.关于病人的转运,下列错误的是

A.病情不稳定者,应暂缓汽车长途转送

B.担架在行进途中,伤员应头部后,下肢前

C.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D.腹胀者去除胃肠减压术后在空运

E.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11.急救运输工具的配备,下列哪项不正确

A.原则上每5~10万人口配一辆急救车

B.车辆应集中停在急救中心,以便于管理

C.车辆性能要满足急救需要

D.每辆车配备医护人员与驾驶员各5名

E.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1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链”的环节

A.早期通路

B.早期心肺复苏

C.早期转送

D.早期心脏除颤

E.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X型题

13.我国城市院前急救的模式包括

A.院前院内结合型

B.单纯性院前指挥型

C.集中性院前指挥前

D.院前附属医院型

E.特服联动型

14.急救中心设置原则正确的是

A.在拥有十万人口的地区可建急救中心

B.急救中心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600m2

C.市区急救服务半径为3~5km

D.急救中心必须设在医院内

E.市区要求救护车20min赶到现场

15.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

A.有较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B.较高的检伤分诊技术

C.掌握常见的急症救护技术

D.熟悉急救药品的作用机制

E.坚守岗位,纪律性强

16.普通型救护车内的装备至少应有

A.供养装置

B.急救箱

C.止血包

D.血痒饱和度测定仪

E.心电监护仪

17.现场救护时病人采取的合适体位包括

A.现场需心肺复苏者应置于复苏体位

B.毒蛇咬伤时应放低患肢

C.昏迷病人仰卧位

D.咯血者向患侧卧位

E.脚扭伤应抬高患肢

18.急救中心或分站地点的选择应符合的条件是

A.在区域的中心地带或人口稠密区

B.车辆进出方便

C.设在医院内或医院外,在院外时要靠近医院内

D.市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km

E.可设多个中心,多个分站

二、名词解释

1.院前急救

2.急救半径

3.反应时间

4.平均反应时间

三、简答题

1.简述院前急救的任务。

2.简述院前急救的原则。

3.我国城市院前急救的模式有哪些

4.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有那些

第二章院前急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1题型

X型题

二、名词解释

1.广泛的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病人进入医院一起的医疗急救

2.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

3.是指急救中心调度室接受呼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现场所需的时间

4.是指区域内每次反应时间的平均值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评估】 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苏、止血及包扎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休克等情况。 2、评估伤员伤情、确认固定方法,正确选择固定用物,避免神经、血管、骨骼及软组织的再损伤,便于伤员的搬运。 3、了解伤员心里状况,做好伤员隐私保护。 【准备】 护士: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物品:1、制式材料:各型号夹板、三角巾宽带和窄带数条、衬垫、绷带、颈托、腰部固定带等。 2、就便材料:布条、毛巾、雨伞、木棍、木板、纸板等。 环境:安全。 体位:根据骨折固定部位选择适宜体位 【方法】 1、锁骨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垫衬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折叠成窄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固定(将窄带一端由肩部绕过腋下,另一端由腋下绕过肩部)→拉紧三角巾的两端于背部打结→打结处加垫衬垫→尽量使两肩后张以达到锁骨固定效果→松紧适度→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2、上臂闭合性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在将要放置夹板部位垫衬垫(环绕上臂)→选择适宜长短不一的夹板两块(长夹板长度: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短夹板长度:不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或夹板一块→将长夹板置于上臂后外侧→将短夹板置于上臂前内侧(一块夹板时置于外侧)→取绷带或带状物在上臂骨折部位上、下两端进行打结固定→再在适宜位置加一条固定带,使夹板固定牢靠→将肘关节屈曲90°→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若无夹板,也可用两块三角巾或绷带,一块将上臂呈90°悬吊于胸前→另一块叠成宽带状→将伤肢上臂与胸部固定在一起→松紧适宜→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3、大腿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用长、短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大腿的外侧和内侧(长夹板的长度自腋下至脚跟,短夹板的长度自大腿根部至脚跟)→在骨隆突处、关节处和空隙处加衬垫→固定带分别置于在骨折上下端、腋下或腰部及关节上下处→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将固定带分别打结固定(足踝用“8”字形固定,脚与小腿部呈直角功能位)→若无夹板,也可将伤员两下肢并紧→中间加衬垫→将健侧肢体与伤肢分段固定在一起→固定带松紧适宜→观察并记录伤肢血液循环情况→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4、颈、腰椎损伤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环境安全可进行施救→呼叫伤员→确认伤情(伤员诉颈、腰部疼痛)→呼叫助手→准备用物(颈托、腰部固定带)→运用五拳法(头锁,胸锁,肩锁,改良肩锁,胸背锁)按步骤分别稳定及固定伤员头颈部→首先术者用“头锁”法,稳定伤员头部→助手检查伤员伤情(检查部位:头顶、额部、眼眶、鼻梁部、下

急救技术操作流程图模板

一、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成人BLS技术流程

二、院前医护配合CA-CPR 规范操作流程 呼叫原因:晕厥/昏迷 医生 护士 抬工

说明: 1、到达现场,(条件允许时)医护站位及抢救设备摆放位置:医生:患者一侧(右侧),B箱放患者头部外上方,靠近医生处(利于球囊通气);护士:患者另一侧(左侧),A箱放其该侧前臂外方(便于建立静脉通道);抬工:置监护除颤仪于护士同侧,患者头部外方(便于连接AED和心电监护),呼吸机条件允许情况下置患者头部外上方、B箱外方,在旁等待医护指示,配合医护。 2、护士连接AED并开机后方执行建立静脉通道。 3、对于院前非目击的CA患者,先行5个循环基础CPR(球囊通气-胸外按压-球囊通气5循环),然后再AED除颤(05心肺复苏指南,10指南无变化)。 4、在首次5个循环基础CPR过程中,球囊通气时可辨明CA患者心律,即便是室颤心律,仍行完整的5循环CPR后再判断心律。 5、院前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差异较大,多数情况下需比平常更长时间,首个5循环CPR内不能完成则延续至第二个5循环;若在首个5循环CPR内静脉通道已建立,可以提前使用肾上腺素(若球囊通气时辨明为无除颤心律可加用阿托品)。 6、按压过程中嘱护士触摸颈动脉搏动以判定是否为有效按压。 7、医生遵循“判定环境危险与否(D)→判断意识丧失(R)→仰卧位→触摸颈动脉搏动,扫视呼吸情况(10秒内)→解开上衣→实施胸外按压30次→嘱护士接AED(E)→开放气道(A)→清除呼吸道异物→球囊面罩通气(B)(3-4秒/2次)→按压-通气5循环(C)→检查心律→AED除颤(D)胸外按压-球囊通气5循环→检查心律→AED除颤(D)→胸外按压-球囊通气5循环(其中2-3个循环按压护士执行)→恢复窦性心律→触摸挠动脉→判断呼吸→球囊面罩通气(10-12次/分)→气管插管→接呼吸机(500-600ml、8-10次/分)→综合判断复苏情况→整理患者及呼吸机”。 8、护士遵循“判定环境危险与否→打开A箱→仰卧位(协助医生)→接AED→建立静脉通道(NS250mlVD、留置针)→除颤→静推肾上腺素→触摸颈动脉搏动→接替医生行胸外按压2-3个循环→除颤→胺碘酮0.3静推→肾上腺素1mg静推→(恢复窦性心律)准备插管设备→(接替医生)球囊面罩通气→配合医生插管→接呼吸机→接心电监护→遵嘱是否使用升压药→整理A、B箱及监护箱”。 9、恢复自主心律,建立高级气道后回院前可连接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AED可关闭(但不拆除,以防需再次除颤),或仅靠AED监测心律,腕式血压计测量血压。 10、整理现场医护分工:医生:整理患者衣物并监测生命体征、整理呼吸机;护士:整理A、B箱及监护箱;抬工:拿补液,准备担架;医护抬工共同将患者和除颤仪移至担架上。 11、转运回院分工:医生:取B箱和呼吸机箱;护士:取A箱和监护仪,同时观察心律情况。 12、若院前CA患者行CPR时已心脏骤停15min以上,行心肺复苏30min 以上仍无生命体征者可以放弃抢救。放弃抢救应有患者家属签字。 注:本流程参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及急危重病抢救流程,结合科室实际制定。 二零一零年九月

院前急救演练方案

急诊科院前急救演练案 模拟病例:患者,男性,60岁,活动时出现胸闷1小时伴晕厥。急救人员到场后心电图检查提示:广泛前壁心梗伴频发室早。转运前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人员立即给予现场心肺复、现场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通知急诊科急诊科做好接诊病人准备,麻醉科医师行气管插管,科及心电图医师到急诊科会诊,检验科抽血急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相关检查。 一、现场急救人员配备:医生、护士、司机各1名。(1分) 二、急救设备准备:救护车、急救箱、心电图机、便携式电除颤仪、简易呼吸器。(1分) 三、技术要求: 1、急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达现场、衣帽整洁。(1分) 2、规的心肺复操作(2010版心肺复技术)。(4分) 3、熟练掌握心电图、电除颤及静脉穿刺技术。(0.5分) 4、车辆安全运输。(0.5分) 5、相关科室人员接到通知后五分钟到达急诊科。(1分) 四、随机提问(1分)

儿科院前急救演练案 模拟病例:三岁幼儿发生惊厥120如进行院前急救?急救过程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如正确处理? 一、急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达现场、衣帽整洁。(1分) 二.现场急救、包括物品准备(4分) 控制惊厥:要快速而有效地控制即刻发作。 1.地西泮静滴是现场急救的首选药,每次0.3-0.5mg/kg。1mg/分的速度静注,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每次总量不超过10mg。如无静脉通路,可按0.5-0.75mg/kg/次加2mL盐水入肛门5㎝处。 2.苯巴比妥是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应在安定止惊后立即负荷量15-25mg/kg维持,分2次肌注,12-24小时后给5mg/kg维持。 3.去除口鼻异物,给予氧气吸入,有发热者给与退热处理。 三、如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2010版心肺复:(4分) C-A-B流程。重心动过缓,年长儿<30次/分,婴幼儿<60次/分,新生儿<100次/分,均需给予心脏按压。 1.胸外按压(C):频率100次/分,按压吹气比:新生儿3:1、1-8岁5:1,>8岁15: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深度2-3㎝。 2.打开气道(A):仰头举额法 3.人工呼吸(B):儿童18-20次/分,婴儿30-40次/分. 4、药物:1)肾上腺素:0.1-0.3mg/kg、1:10000浓度,3-5钟1次,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赛的院前急救处理 快速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能力 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必须具备快速识别AMI的能力,不仅要熟悉典型表现的胸骨后疼痛的AMI,更要注意无痛性AMI相关症状,就地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ECG示异常深、宽的Q波,ST段呈明显弓背向上抬高及T波倒置。特别就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应高度重视,严密观察,以期早期发现AMI征兆。若遇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惑或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用其她原因解释者;突发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等脑循环障碍者;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性休克者;慢性支气管哮喘突然胸闷、憋气加重,与肺部体征不符者;突发心慌、心律失常、腹痛、腹泻、呕吐及情绪激动者;对肩背痛、手痛、咽痛、牙痛而不能用相应的体征解释者,都应考虑AMI的可能,宜及早做12导联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AMI患者的家庭急救 紧急处理 家中发现AMT患者首先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务人员到来。禁忌剧烈搬动患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增加心肌耗氧量与加重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家庭急救 用硝酸甘油0、6mg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10粒口服。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因两种药物都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吸氧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予患者吸氧,因AMI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吸氧可限制缺血性心肌的损伤。 其她 观察患者的神志及心率,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不要制造紧张气氛,平静、耐心地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AMI院前药物治疗 1硝酸甘油 常用于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首选静脉泵点治疗,10~20μg/min,而后5~10分钟需增加5~10μg,其治疗就是要达到控制临床症状、降低血压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使收缩压≥90mmHg,心率≤110次/min。不啡就是对硝酸酯类药效欠佳的持续胸痛一种有效的镇痛剂,可以减轻AMI患者的胸痛症状,3~5mg静脉推注或5~8mg肌内注射。若疼痛症状不缓解,15~30分钟可重复1次。2阿司匹林 160~300mg嚼服,可抗击血小板聚集,减少溶栓后再闭塞与反复心绞痛的发生。

02第二章 院前急救 习题答案

第二章院前急救习题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 B 2. A 填空题: 1.“北京市急救中心”模式、“上海医疗救护中心”模式、“广州急救指挥中心”模式、“重庆医疗急救中心”模式、小城市的“三级急救网络”模式 2.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艰难性、社会性 3.绿色、黄色、红色、黑色 4.早期救援通道、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监护治疗 名词解释: 1.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者进入医院之前的救护,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广义上讲包括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出事地点对伤病者的初步救护。狭义上专指急救机构医护人员提供的现场急救、转运及途中监护服务。 2.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的病人称为急诊病人,如哮喘、骨折、急腹症等。 3.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的病人,称为危重病人或急救病人,如急性心肌梗死、窒息、大出血等。 简答题: 1.院前急救机构的主要任务有 (1)对呼救病人的院前急救 (2)突发意外事故、灾难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前急救 (3)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工作 (4)急救通讯网络的枢纽任务 (5)急救知识的普及 2.院前急救的原则是 (1)先排险后施救 (2).先重伤后轻伤 (3)先固定后搬运 (4)急救与呼救并重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3.现场救护要点是 (1)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为抢救创造条件。(2)根据病情安置好病人的体位,如平卧位、侧卧位、半卧位或坐位。 (3)对于需要静脉用药的病人,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 (4)正确脱掉衣服和鞋袜,脱衣时应先健侧后患侧,必要时可以剪开衣服;脱鞋袜时先固定踝部,然后向下向前顺脚形脱去鞋袜。 (5).迅速进行止血、包扎、止痛、止喘等初步急救措施。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急救技术操作规范 气管插管术 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窒息、心肺复苏、呼吸衰竭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开放气道,确保通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维持气道通畅及减少气道阻力;为正压人工呼吸、气管内给药、机械通气提供条件。 【适应证】 1.功能性气道梗阻,如喉痉挛;异物致气道梗阻。 2.呼吸道痰堵或误吸,须行气管、支气管冲洗。 3.任何原因导致自主呼吸不能维持正常气体交换,须使用机械通气时。如窒息、心脏停搏和(或)呼吸停止、神经肌肉麻痹、严重胸廓损伤或开胸手术、呼吸衰竭等。 【禁忌证】 1.颈椎损伤,颅底骨折。 2.颌面、鼻咽部、上呼吸道畸形或损伤。 3.口咽部灼烧伤,吞食腐蚀性物质。 说明:作为抢救生命的呼吸支持措施,上述禁忌证有时仅为相对禁忌证。 【操作方法与程序】 (一)插管前准备 除窒息、心肺复苏须立即插管外,插管前应尽力完成下列准备工作,以利安全插管,减少并发症。 1.下胃管排空胃内容物。 2.开放静脉,有条件时接好心电监护。 3.阿托品0.0l~0.02mg/kg,小壶静滴或肌内注射,并酌情给予镇静剂。 (二)经鼻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由助手扶持并固定。用复苏器(口罩法)加压给氧,改善全身缺氧状态。 2.声门运动活跃者,用1%丁卡因咽部喷雾做表面麻醉(新生儿除外)。 3.观察鼻腔有无堵塞。 4.将气管导管用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润。

5.由一侧鼻孔插入鼻腔,向鼻内侧方向旋转式推进,通过后鼻道直至口咽部。如遇阻力,切忌暴力插入,可适当改变头部前后位臵;也可加用金属导引芯改变导管曲度,使之顺利通过鼻腔。 6.用示指拨开上下唇,左手持喉镜由口腔右侧放人,将舌推向左侧,使口、咽和气管轴成一直线,直接暴露声门,直视下经口腔用插管钳将导管插入声门下2~3cm(达标示线)。新生儿、小婴儿喉位臵靠前,助手可轻压环状软骨,以利声门暴露。小儿上呼吸道最狭窄处在环状软骨环,导管若不能顺利通过声门下,不可粗暴用力,应换小一号导管重插。 7.插管成功,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以改善缺氧状态,并借此检查插管位臵是否正确。插管位臵正确时双肺呼吸音对称。如双肺无呼吸音,腹部逐渐膨隆,仍能发声,示导管误入胃,须拔出重插。如左侧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则导管插人过深,须在听诊呼吸音的同时略向外拔出。 8.确定插管位臵无误后,用胶布固定,并记录导管留在鼻外的长度。 9.清理气道分泌物,有条件时应将吸出的第1管分泌物送细菌培养。 10.约束患儿四肢,头、肩部用沙袋固定,尽可能保持头及躯干抬高15。~20。。 11.根据病情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或气囊给氧。 12.拍胸片了解插管位臵,导管末端应在气管隆嵴上1~2cm。 (三)经口气管插管 1.患儿仰卧,头略后仰,颈部平直。 2.左手持喉镜,将镜片由舌和硬腭间放人,在中线位向前插入,一旦镜片尖达到舌的基底部,即人会厌软骨凹内(弯镜片)。 3.暴露声门(用弯镜片时),或将直镜片跨过会厌下方,将其挑起直接暴露声门。若暴露不完全,可在环状软骨外压迫气管。 4.右手持装有导引芯的导管(弯曲部向上)插人声门。 5.拔出管芯,放臵牙垫,用胶布缠绕固定。 6.其他同本节“经鼻气管插管”。 【注意事项】 1.患儿严重发绀、心动过缓应停止操作,用复苏器加压给氧至症状缓解再行,插管。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教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他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统各相关多门做好了必要在备。 3、医疗机构阁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感者时,应提前与危诊科或通度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数组转运感者;会诊科与调变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毫者伤痛情、相关专业来位情况确定允许接纹后,立邮通知完前急数细选行老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教组在接收此类患省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装,如目前病售与特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清能等情况,同到做 好登记。 4、院内通通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以及必要的备用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一一急诊科一一抢救室一—(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

急救技术操作流程图

一、单人徒手心肺复操作流程 成人BLS技术流程

二、院前医护配合CA-CPR规操作流程 呼叫原因:晕厥/昏迷 抬工 医生护士

说明: 1、到达现场,(条件允许时)医护站位及抢救设备摆放位置:医生:患者一侧(右侧),B箱放患者头部外上方,靠近医生处(利于球囊通气);护士:患者另一侧(左侧),A箱放其该侧前臂外方(便于建立静脉通道);抬工:置监护除颤仪于护士同侧,患者头部外方(便于连接AED和心电监护),呼吸机条件允许情况下置患者头部外上方、B箱外方,在旁等待医护指示,配合医护。 2、护士连接AED并开机后方执行建立静脉通道。 3、对于院前非目击的CA患者,先行5个循环基础CPR(球囊通气-胸外按压-球囊通气5循环),然后再AED除颤(05心肺复指南,10指南无变化)。 4、在首次5个循环基础CPR过程中,球囊通气时可辨明CA患者心律,即便是室颤心律,仍行完整的5循环CPR后再判断心律。 5、院前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差异较大,多数情况下需比平常更长时间,首个5循环CPR不能完成则延续至第二个5循环;若在首个5循环CPR静脉通道已建立,可以提前使用肾上腺素(若球囊通气时辨明为无除颤心律可加用阿托品)。 6、按压过程中嘱护士触摸颈动脉搏动以判定是否为有效按压。 7、医生遵循“判定环境危险与否(D)→判断意识丧失(R)→仰卧位→触摸颈动脉搏动,扫视呼吸情况(10秒)→解开上衣→实施胸外按压30次→嘱护士接AED(E)→开放气道(A)→清除呼吸道异物→球囊面罩通气(B)(3-4秒/2次)→按压-通气5循环(C)→检查心律→AED除颤(D)胸外按压-球囊通气5循环→检查心律→AED除颤(D)→胸外按压-球囊通

院前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 何谓急救: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医。 院前急救大致分为如下类型:一、中暑急救措施;二:触电急救;三:晕倒的急救处理;四:晕厥的急救处理;五:中毒急救措施;六:骨折急救处理;七:扭伤的急救;八:突然剧烈头痛、呕吐的处理;九:复合外伤事故的处理方法;、、、、、、。现在我们结合实际我们,讲述以下类型,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第一:晕倒的急救处理:可能有三种不同的表现:1、晕倒时面色苍白,脉搏细微,应当使他处于仰卧位,并使其头部稍低于躯干和肢体,同时还要保持身体温暖。2、晕倒时面色红润,脉搏有力,这时应当使其头部稍高于身体其他部位,手心向上,同时在其头部放以冷敷。 3、晕倒时面色青紫,尤以嘴唇显着,脉搏细微,呼吸短促。这时应当使其仰卧位,并立即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行人工呼吸时应当捏住病人的鼻翼,并使其头部后仰,以便气道通畅。 第二:昏厥的急救处理:是暂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时间意识丧失现象,病人突然衰弱无力,眼前发黑,皮肤及嘴唇苍白,四肢发冷,出虚汗。如果是因为受惊吓、站立过久、长期卧床突然起身而引起的单纯晕厥,应让病人躺下,取头部低于躯体的姿势卧位,使脑部增加回流血液。期间一般经过上述处理,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注意保暖

和安静,要盖好被子, 病人会恢复知觉,如因大出血、心脏病史引起的晕厥,应当立即送医院急救。 第三:外伤的急救:外出血处理:就地采取压迫止血法,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颈、四肢部位的大血管出血的止血,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压住近心端血管跳动处(止血点)。骨折的处理:无论四肢或颈部及脊柱,均禁忌盲目搬动,安抚患者,保持安静,等待专业救护人员的到来。四肢骨折,可就地用木棍、拐杖、纸板等硬质材料同时固定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或不使骨折处错位为原则。脊柱及颈部骨折时,特殊情况,如室内失火,切忌盲目搬动。 第三:突然剧烈头痛、呕吐的救治方法:有些人在用力或情绪激动后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伴剧烈、频繁的呕吐,颈项部僵硬,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这是一种脑血管意外,应先将其扶到床上休息,切勿摇动头部,拨120.打第四:高血压危象见的急症之一。高 血压病病人由于劳累、情绪波动、精神创伤等诱因,在长或短的时间内使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急剧恶化称为高血压危象,它是指威胁生命或器官功能的极重度高血压状态,通常收缩压大于210mmHg,或舒张压大于120 mmHg,病人先出现剧烈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如不及时处理,病情将进一步恶化,进而发生神志改变、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悸等。重症者又出现抽搐、昏迷、心绞痛、心衰、肾衰、脑出血等

第二章院前急救

第二章院前急救 一、选择题 A1题型 1.院前急救是指 A.急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护 B.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的抢救 C.急危重症伤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 D.途中救护 E.现场自救,互救 2.关于伤员的转送,下列哪项是错误 A.对昏迷病人,应将头偏向一侧 B.生命体征尚不稳定的病人应暂缓用汽车长途转送 C.途中严密观察病情 D.遇有导管脱出应立即插入 E.途中不能中断抢救 3.一般要求,市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15min ~5min 4.反映急救速度的主要客观指标是 A.急救中心的面积 B.服务区域 C.平均反应时间 D.基本设施E基本设备 5.在大批伤员中,对于大出血的病人应用何种颜色进行标记 A.黄色 B.绿色 C.棕色 D.红色 E.黑色 6.现场急救区域的划分,后送区主要接受的是 A.所有伤病员 B.有红色黑色标记的危重病人C能行走,病情较轻的病人 D.死亡病人 E.需要就地抢救的病人 7.现场对危重病人进行病情评估是,如果桡动脉触摸不清,则说明收缩压 A.<80mmHg B.<70mmHg C.<60mmHg D.<50mmHg E.<40mmHg 8.疑有颈椎或脊椎骨折的病人在搬运时,下列哪项错误 A.尽可能用颈托固定颈部 B.搬运时应固定头部,避免摇摆 C.可用海绵垫抬动 D.保持脊椎的轴线稳定 E.将病人固定在硬板担架上搬运 9.急救单元的郊区,服务半径为 ~5km ~8km ~10km ~15km ~20km 10.关于病人的转运,下列错误的是 A.病情不稳定者,应暂缓汽车长途转送 B.担架在行进途中,伤员应头部后,下肢前 C.脊椎受伤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D.腹胀者去除胃肠减压术后在空运 E.途中要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健委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急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3、医疗机构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120调度联系并通过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学科情况确定允许接诊后,立刻通知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准备接诊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途中车内监护、急救、用药等情况,同到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处置预案(汇总)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预案(汇总) 突发重大灾害事故急救应急预案 为了规范急救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快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1.医疗救援指挥部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领导、中心领导、参加急救各医院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主要职责是组织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医疗救护,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援工作,协调、部署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护有关的工作。 2.紧急救治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及参与伤病员的紧急救治,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3.后勤保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以及伤病员紧急救治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工作。 4.心理辅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掌握受灾人员情况,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二、制定三级应急预案 1.事件分级 (1)一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30人以上,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仁,或死亡和危重5人以上,事故有继续发展趋势。 (2)二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30人,或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内,死亡和危重者3人以上,事故有或可能有发展趋势。 (3)三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人以下或危重者3人以下,事故无发展趋势。 2.应急救治队伍一线为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力量二线为

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组成侧重专科(创伤、烧伤、传染病、生化中毒等)的应急专业救护队;三线为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急救力量。 3.预案启动“三级事件预案”由调度值班主任启动,可以根据情况由急救中心(站)、二级、三级医院急诊科处置“二级事件预案”由指挥调度主任、领导小组长启动,需同时启动一、二线应急救治队伍;“一级事件预案”由领导小组长、卫生局领导启动,启动一、二、三线应急救治队伍。 三、灾情报告 1.当出现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现场医务人员或其他目击者应向急救中心领导,随即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1)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目前的情况; (2)伤员的主要伤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投人的医疗急救资源; (3)现场尚需哪些医疗物品如急救药品、急救器材; (4)伤员准备分流的医院等。 2.医疗救援情况按以下规定报告: (1)伤亡20人以下的,6小时内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2)伤亡20—50人的,12小时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3)伤亡50人以上的2生小时内报国务院卫生部门书 (4)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和其他重大灾害事故,虽一时伤亡情况不明的也应尽快上报。 四、现场应急处置 1.现场医疗救援及指挥 (1)120指挥中心接到上级部门通知或灾害事故报警后,立即派出第一线救护车队赶赴现场,同时向医疗救援指挥部报告,并与联动系统(110,119等)进行横向联系;随后根据现场反馈信启,按医疗救援指挥部命令调派出第线、第,线救护车队增援现场救治。 (2)急救中心(站)及其他医疗机构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

第二章常见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第二章 常见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一、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应急预案 ( 一) 应急预案 1. 评估 (1) 评估周围环境安全,将伤病员搬运到安全处施救。 (2) 评估伤情:重点快速检测伤病员的受伤部位及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肢体活 动、神经反射等,迅速判断伤因、伤情、伤类和伤势。例如:①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②颅骨损伤(分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颅盖、颅底骨折;③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等。 2. 处置 (1) 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治后运送。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伤病员口鼻腔内异物、血块及分泌物,及时放置口咽导管、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等,以维持有效呼吸和充分氧合功能。 (3) 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行抗休克、补液及使用必要药物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和生命体征稳定;快速静滴20%甘露醇防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代谢。 (4) 包扎止血:对开放性伤口进行清创术和加压包扎止血( 骨膜下血肿忌强力加压包扎,以免致硬膜外血肿)。 (5) 脑脊液漏者:取头高卧位,告知伤病员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使之引流通畅。注意避免堵塞或冲洗鼻道、耳道等脑脊液漏出道。 (6) 伤病员搬运:根据伤情选择适当体位,如昏迷患者取卧位头偏向一侧;疑有颈椎损伤的伤病员取去枕平卧位,保持头部与躯干部成直线,颈部用颈托固定,一般伤病员可取坐位。 (7) 伤病员转运:①根据伤病员人数、伤情及当地各级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合理分流后送,把伤病员送往最近、最理想的医院进行专科诊治;②途中保持伤病员气道通畅及静脉通路通畅,持续生命体征监测;③吸氧,动态观察伤病员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④适时、恰当做好伤病员的心理护理,尽量消除伤病员惊恐、焦虑、抑郁的心理反应。 ( 二) 护理流程现场 1. 对每个伤员快速检伤,分清伤员伤情的轻重缓急 2. 正确搬运伤员脱离危险环境到安全地带。 3. 紧急处置: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以维持有效呼吸;②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准确给药;③对伤口进行清创、包扎、止血、止痛等。 搬运 1. 准备搬运工具(如平板车、三轮车、担架等),医疗运送必须准备担架及必需的抢救、监护医疔器械及药物。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守则

精心整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 2: 3:,协同抢救 二: 1: 2: 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生已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中心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

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受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三: 1: 2: 四: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为了保证、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有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 10 4: 5:, 6: 操作 7: 8:

急救技能操作流程

急救技能操作流程 一、基础生命支持(BLS)操作流程 (一)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 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确认意识丧失。 3.启动BLS。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4.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 5.开放气道:观察口腔有无异物,压额抬颏。 6.人工呼吸:用视、听、感觉判断患者有无呼吸5—10秒;如无呼吸,立即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通气二次,并可看到胸部起伏。 7.建立人工循环: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5—10秒;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观察患者面部反应。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双手扣手,两肘关节伸直(肩肘腕关节呈一直线); (2)以身体重量垂直下压,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4)按压频率100次/分以上。 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按压与松开时间基本相等。 8.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不论单人或双人均为30:2。 9.首轮做5个30:2,历时约2分钟,复检呼、颈动脉搏动,如没有呼吸、脉搏,迅速开启除颤仪,调试除颤仪至监护位置,安放除颤电极板显示“室颤”,进行电除颤。 10.迅速擦干患者胸部皮肤,手持电极板时不能面向自己,将手控除颤电极板涂以专用导电胶,并均匀分布于两块电极板上。 11.确定手控除颤电极板正确安放位置,前电极板放在胸骨外缘上胸部、右侧锁骨下方;外侧电极板上缘放在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板中心在腋中线上,并观察心电波型,确定仍为室颤心律。 12.选择除颤能量,单相波除颤用360J,直线双相波用120J,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J。若操作者对除颤仪不熟悉,除颤能量选择200J. 13.按压除颤器充电按钮,使除颤器充电。 14.除颤电极板紧贴胸壁,适当加以压力,确定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 15.除颤仪显示可以除颤信号时,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手控电极板上的两个放电按钮进行电击。 16.放电结束、移开电极板,关机。 17.擦干胸壁皮肤。继续按压、人工呼吸2分钟后复检呼吸、脉搏出现,心肺复苏成功。

院前急救与护理

院前急救与护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爱惜生命、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已经成了普遍的追求,因而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欲加迫切,要求在急、危重病的发病初期就得到及时的救治。院前急救服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院前急救护理是护理工作在医院外的特殊表现形式,院前急救医生的责任不是单纯的出诊看病,护士的责任也不是单纯出诊处置与注射,院前急救人员的共同责任就是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性处置,并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为伤病员的安危争取最初的抢救时间,“先救命,后治病”,这是院前急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院前急救的概论 (一)基本概念和意义:院前急救是指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等病人的医院前期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及途中护理。院前急救的主 要目的是挽救病人生命和减少伤残。 院前急救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病人发病地点在医院以外,急救的时间是在进入医院以前。 2、病人病情危急严重,必须进行及时抢救。 3、院前急救是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救治,而不是救治的全过程。 4、经抢救的病人需要及时、安全地输送到医院进行延续、系统救治。 (二)院前急救创新模式 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就其主要模式,仍然可将它们大体划分为英美模式及法德模式。 1、英美模式或近似与英美模式 主要急诊方式是“把病人送到医院”,其观点是病人被送到以医院为基础的急诊科,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护理。在这种模式中急诊医护开始于来医院之前,由有关专业人员,如急诊技士和护士进行现场对证救护为主,到医院急诊科后由急诊医生等相关人员进行急诊治疗。目前,采用英美急救医疗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日本、新西兰、菲律宾、韩国等。 2、法德模式或近似于法德模式 主要急诊方式是“把医院带到病人家中”,即送医生和技术到现场,希望在病人达到医院前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救护,救护措施主要放在现场,其具体操作是医生几有关专业人员,如技术人员或护理人员到某个有关地点对病人实施急诊治疗。医生大多是麻醉师,他们向伤病病人提供大部分救护,所采取的急救手段多为救生与止痛。由于急诊科通常发展不完善,因此病人在现场分类后直接送进病房。这一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医生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和监管,因此没有英美模式中的医生那样有质量保证;病人急诊治疗时间长、存活率底等。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瑞典瑞士等国家。 3、中国模式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识、服务区域差异较大,以及受传统急救模式的影响,各地在设立院前急救大体上可分为特大城市模式(如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和中小城市模式;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院前急救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模式: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盐城新东仁医院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院前急救: 1. 120救护车出诊快捷(白天小于5分钟,夜间小于10分钟),院前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 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急危重病人,途中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 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 1.保证院前院内信息互通:急救病人病情通报; 120中心-救护车-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到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

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站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站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流程为:救护车-急诊科-抢救室-(ICU/CCU/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送达医院后,院前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1. 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 院前工作要求:确定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并作出“拟诊”,做好到院内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24小时有医务人员应诊,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

急诊科急救技能操作流程教程文件

急救技能操作流程 一、成人机械通气(经口)操作流程 (一)摆放体位:病人取仰卧位,用抬颏推额法,以寰枕关节为转折点使头部尽量后仰,以便使镜片和气管在一条直线上。 (二)加压去氮给氧:使用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交予助手给病人吸100%纯氧2~3分钟,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插管时暂停通气。 (三)准备导管:选择相应规格的气管导管,用注射器检查充气套囊是否漏气,在导管内放入导丝并塑型,在气管导管前端和套囊涂好润滑油。 (四)准备喉镜:气管导管准备好后,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喉镜镜片,检查光源后关闭,放置备用。 (五)准备牙垫、固定胶布和听诊器。 (六)暴露声门:打开喉镜,操作者用右手拇、食指拨开病人上下齿及口唇,左手紧握喉镜柄,把镜片送入病人口腔的右侧向左推开舌体,以避免舌体阻挡视线,切勿把口唇压在镜片与牙齿之间,以免造成损伤。然后,缓慢地把镜片沿中线向前推进,暴露病人的口、悬雍垂、咽和会厌,镜片可在会厌和舌根之间,挑起会厌,暴露声门。 (七)插入气管导管:操作者用右手从病人右口角将气管导管沿着镜片插入口腔,并对准声门送入气管内,请助手帮助将导丝拔除,继续将导管向前送入一定深度,插管时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常在21~23cm。注意气管导管不可送入过深,以防止进入单侧主支气管造成单侧通气。操作过程中如

声门暴露不满意,可请助手从颈部向后轻压喉结,或向某一侧轻推,以取得最佳视野。 (八)确认导管位置:给导管气囊充气后,立即请助手用简易呼吸器通气,在通气时观察双侧胸廓有无对称起伏,并用听诊器听诊胃区、双肺底、双肺尖,以双肺呼吸音对称与否判断气管导管的位置正确无误。 (九)固定导管:放置牙垫后将喉镜取出,用胶布以“八字法”将牙垫与气管导管固定于面颊。 (十)机械通气准备物品: 氧气瓶、流量表、通气管道、复苏器、模拟肺. (十一)安装流量表、通气管道、复苏器、模拟肺。 (十二)开启氧气瓶,观察流量表氧气量,选择复苏器工作模式,设定为15/400模式。 (十三)检查复苏器运转情况. 观察3组通气。 (十四)去掉模拟肺,连接病人,观察病人呼吸及缺氧改善情况。 二、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 (一)评估周围环境安全。 (二)判断意识:拍肩、呼唤患者,检查颈动脉搏动,确认意识丧失,无颈动脉搏动。 (三)启动急救反应程序,请助手准备除颤监护仪和简易呼吸器、面罩。 (四)摆放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靠近患者跪地,双膝与肩同宽,头侧膝部外缘与患者肩头平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