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同步练习(含答案)

5.2.2平行线的判定

关键问答

①由平行线的定义来判定平行线,在什么地方不便操作?

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1.①图5-2-10是我们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示意图,画图原理是()

图5-2-10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②用两块相同的三角尺按如图5-2-11所示的方式作平行线AB和CD,能解释其中道理的依据是()

图5-2-11

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如图5-2-12,工人师傅在工程施工中,需在同一平面内弯制一个变形管道ABCD,使其拐角∠ABC=150°,∠BCD=30°,则()

图5-2-12

A.AB∥BC B.BC∥CD C.AB∥CD D.AB与CD相交

命题点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热度:94%]

4.如图5-2-13,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A,与直线c相交于点B,∠1=120°,∠2=45°.若使直线b与直线c平行,则可将直线b绕点A逆时针旋转()

图5-2-13

A.15°B.30°C.45°D.60°

5.③已知∠1=∠2,下列能判定AB∥CD的是()

图5-2-14

方法点拨

③先判断∠1,∠2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再确定两角位于被截直线之间还是同旁,在截线同侧还是异侧.

6.一学员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A.第一次向左拐30°,第二次向右拐30°

B.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C.第一次向右拐50°,第二次向右拐130°

D.第一次向左拐50°,第二次向左拐130°

7.如图5-2-15,PE⊥MN,QF⊥MN,∠1=∠2,直线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图5-2-15

命题点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热度:94%]

8.④如图5-2-16,已知∠1=∠2,那么()

图5-2-16

A.AB∥CD,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D∥BC,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AB∥CD,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AD∥BC,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题突破

④分析∠1,∠2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得到的,是一对什么位置关系的角.

9.⑤如图5-2-17,点A在直线DE上,当∠BAC=________°时,DE∥BC.

图5-2-17

方法点拨

⑤求角时,先看能否将其转化成已知角的和与差,这时的标志是其与已知角有公共顶点和公共边;再看所求角与已知角是不是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10.如图5-2-18,已知AB⊥BC,DC⊥BC,∠1=∠2,直线BE,CF平行吗?为什么?

图5-2-18

11.如图5-2-19,∠1=60°,∠2=60°,∠3=100°.要使AB∥EF,∠4应为多少度?说明理由.

图5-2-19

命题点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热度:94%]

12.⑥如图5-2-20,AE平分∠BAC,CE平分∠ACD,不能判定AB∥CD的条件是()

图5-2-20

A.∠1=∠2 B.∠1+∠2=90°C.∠3+∠4=90°D.∠2+∠3=90°方法点拨

⑥对于复杂图形,可以采用去掉与条件无关的直线的方法,使图形变得简单,从而使问题难度减小.

13.⑦如图5-2-21,∠ABD=90°,∠BDC=90°,∠1+∠2=180°,CD与EF平行吗?为什么?

图5-2-21

方法点拨

⑦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的关键.一般地,“F”形中有同位角,“Z”形中有内错角,“U”形中有同旁内角.每一对角的公共边所在的直线是截线,另外两边所在的直线是被截线,即需判定平行的两条直线.

命题点4平行线判定方法的选用[热度:96%]

14.如图5-2-22,已知AB⊥BC,∠1+∠2=90°,∠2=∠3,BE与DF平行吗?为什么?

图5-2-22

15.⑧小明到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工人师傅生产了一种如图5-2-23所示的零件,要求AB∥CD,∠BAE=35°,∠AED=90°.小明发现工人师傅只是量出∠BAE=35°,∠AED=90°后,又量了∠EDC=55°,就说AB与CD肯定是平行的.你知道原因吗?

图5-2-23

方法点拨

⑧(1)判定两直线平行,通常找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

(2)若找到的“截线”是折线,通常过折线的拐点再作一条直线,把图形转化成多个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图形,再用(1)解决.

典题讲评与答案详析

1.A 2.A 3.C

4.A[解析]∵∠1=120°,∴∠1的邻补角为60°.

当直线b与直线c平行时,

∵∠2=45°,∴∠1的邻补角为45°,

∴可将直线b绕点A逆时针旋转15°.故选A.

5.D[解析]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D满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A[解析] 此题可看作平行线性质的实际应用,解决该题单纯从文字方面去分析,很难判断出结果,但是结合题意画出各选项的示意图后,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各选项的示意图如下:

虽然有的图形符合了两直线平行,但行驶方向与原来的方向不相同.两次拐弯的方向与角度决定了行驶方向与原来的方向是否相同.对照上面示意图,发现A选项是正确的.7.解:AB∥CD.理由如下:

∵PE⊥MN,QF⊥MN(已知),

∴∠MEP=∠MFQ=90°(垂直的定义).

又∵∠1=∠2(已知),

∴∠MEP-∠1=∠MFQ-∠2(等式的性质),

即∠MEB=∠MFD,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B[解析]∠1,∠2是直线AD,BC被直线AC所截得到的内错角,由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AD∥BC.故选B.

9.57

10.解:BE∥CF.理由如下:

因为AB⊥BC,DC⊥BC,

所以∠ABC=∠BCD=90°.

又因为∠1=∠2,

所以∠ABC-∠1=∠BCD-∠2,

即∠EBC=∠BCF,

所以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解:∠4应为100°.理由如下:

∵∠1=∠2,∴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3=100°,

∴EF∥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E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12.A[解析]AE平分∠BAC,CE平分∠ACD,

选项A中,由∠1=∠2,可得∠BAC=∠ACD,

而∠BAC,∠ACD是一对同旁内角,显然不能判定AB∥CD.

13.解:CD∥EF.理由如下:

∵∠ABD=90°,∠BDC=90°,

∴∠ABD+∠BDC=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又∵∠1+∠2=180°,

∴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CD∥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14.解:BE∥DF.理由如下:∵AB⊥BC,

∴∠ABC=90°,即∠3+∠EBC=90°.

又∵∠1+∠2=90°,且∠2=∠3,

∴∠1=∠EBC,∴BE∥DF.

15.解:以E为顶点,AE为一边,在∠AED的内部作∠AEM=∠BAE=35°,∴AB∥EM(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又∵∠AED=90°,∴∠DEM=∠EDC=55°,

∴CD∥EM(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B∥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关键问答】

①要确定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比较困难,因此不便操作.

②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试卷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 1 华亭三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 在数-8、+4.3、-︱-2︱、0、50、- 2 1 、3中 是负数; 是正整数. 2. 如果上升3米记作+3,那么下降3米记作 ,不升不降记作 。 3. -2的相反数是 . 4. 比较大小:-31 -4 3 .(填“>”或“<”) 5.计算:(1) (+2)-(-2)= (2) (-5)+3= (3) -(+9)= 。 6. 在数轴上,与表示-2的点距离为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7. 如果节约10千瓦·时电记作+10千瓦·时,那么浪费10千瓦·时电记作 . 8. 若家中鱼缸里的温度是30℃,室内的温度比鱼缸里的温度低8℃,则室内的温度是 9. 若a <0,b <0,则a+b 0(填“>”或“<”) 10. 在月球表面,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0C ,夜晚温度可降到 —1830 C ,则月球表面昼夜温差为 。 11. 写出二个有理数,使它们满足:①是负数;②是整数;③能被2、3、5整除. 答:_________ ___ . 12.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左移动3个单再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达点P ,点 P 表示的数是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总计24分) 13.当a b a b =-=+23,时,||||等于( ) A. -1 B. 5 C. 1 D. -5 14.已知013=-++b a ,则b a +的值是( ) A.-4 B.4 C.2 D.-2 1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理数是正数和负数的统称 B. 有理数是整数 C. 整数一定是正数 D.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绝对值较大的数较大 B. 绝对值较大的数较小 C. 绝对值相等的两数相等 D. 相等两数的绝对值相等 17.某潜水艇停在海面下500米处,先下降200米,又上升130米,这时潜水艇停 在海面下多少米处( ) A. 430 B. 530 C. 570 D. 470 18.有理数a,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 ( ) A. a+b >0 B. a+b <0 C. a-b <0 D. a-b=0 19.两个有理数的和比其中任何一个加数都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 ( ) A. 都是正数 B. 都是负数 C. 一正数,一负数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0.如果a 表示一个有理数,那么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是负数 B. ||a 一定是正数 C. ||a 一定不是负数 D. ||-a 一定是负数

相似三角形同步辅导试题答案

相似三角形同步辅导1 学海导航 相似图形基础知识主要包括: 2.相似多边形概念 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三角对应相等,且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3、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两个三角形只要满足: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两角对应相等;有一直角边与斜边对应成比例.这四项中的一项,这两个三角形就相似。 4.相似三角形性质 相似三角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平分线,高,中线,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对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图形的相似错例分析 图形的相似是初中几何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同学由于对图形的相似理解不透彻,在解决问题时出错较多。为帮助同学们在解题时减少失误,本文就易错情况做简要例析。 1.如图,在矩形、锐角三角形、正五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外边加一个宽度一样的外框,保证外框的边与原图形的对应边平行,则外框与原图一定相似的有( ) A 、1个 B 、2 个 C 、3个 D 、4个 错解:选D 正解:左图中的两个矩形不相似,因为其对应角的度数一定相同,但对应边的比值不一定相 等,不符合相似的条件;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相似,因为其三个角均相等,三条边均对应成比例,符合相似的条件; 两个正五边形相似,因为它们的边长、对应角等所有元素都对应成比例,符合相似的条 1. 比例的基本性质

件. 故选C . 点拨:边数相同、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是相似多边形. A 、10 B 、8 C 、-8 D. D 、±8 错解:∵线段c 是a 、b 的比例中项, ∴c 2=ab=64, 解得c=±8, 正解:∵线段c 是a 、b 的比例中项, ∴c 2=ab=64, 解得c=±8, 又∵线段是正数, ∴c=8. 故选B . 在某幅地图上,AB 两地距离8.5cm ,实际距离为170km ,则比例尺为( A 、1:20B 、1:20000C 、1:200000D 、1:2000000 解:∵170KM=17000000CM , ∴比例尺=8.5:17000000=1:2000000. 故选D . 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90°,AB=7,AD=2,BC=3, 如果直线AB 上的点P 使得以P 、A 、D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 、 A 、2 B 、-1 C 、2或-1 D 、不存在2. 错解:正解:点拨:应 错解:正点拨: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 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 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 线的距离。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 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 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 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 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如:∠3和∠6。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一)平行线 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b//a,c//a,那么b//c (二)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论: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18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

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垂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命题、定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实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3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有序数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参考答案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参考答案 §5.1.1相交线 一、选择题1.C 2.D 3.B 4.D 二、填空题1.∠AOD、∠AOC或∠BOD 2.145°3.135°4.35° 三、解答题 1.解:(图7)因为∠2=30°,所以∠1=30°(对顶角相等)又, 所以∠3=2∠1=60°所以∠4=∠3=60°(对顶角相等) 2.解:(图8)(1)因为,又(对顶角相等)

所以因为 所以所以(对顶角相等) (2)设则,由+=180°,可得,解得,所以 3.解:(图9)AB、CD相交于O 所以∠AOD与∠BOD互为邻补角 所以∠AOD+∠BOD=180°,又OE是∠AOD的平分线, 所以∠1=∠AOD,同理∠2=∠BOD 所以∠1+∠2=∠AOD+∠BOD=(∠AOD+∠BOD)=×180°=90° 即∠EOF的度数为90° §5.1.2垂线

一、选择题1.D 2. B 3.C 二、填空题1.不对2.40°3.互相垂直4.180° 三、解答题1.答:最短路线为线段AB,设计理由:垂线段最短. 2.解:由题意可知∠1+∠2=90°,又∠1-∠2=54°所以2∠1=144° 所以∠1=72°,所以∠2=90°-∠1=18° 3.解:(图7)(1)因为,所以,又, 所以,所以,又是的平分线,所以==45° (2)由(1)知==45°,所以=90°所以与互相垂直.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一、选择题1.D 2.B 3.B 4.C 二、填空题1.AB内错角2. AB 、CD 、AD 3. DE 、BC 、AB 、同位角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解答题 1.答:∠ABC与∠ADE构成同位角,∠CED与∠ADE构成内错角,∠A、∠AED分别与 ∠ADE构成同旁内角;∠ACB与∠DEA构成同位角,∠BDE与∠DEA构成内错角, ∠A、∠ADE分别与∠DEA构成同旁内角.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第一章有理数章末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有理数-4的相反数是() A.4 B.-4 C.1 4D1 4 - 2.比较-3,1,-2的大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3<-2<1 B.-2<-3<1 C.1<-2<-3 D.1<-3<-2 3.为了市民出行更加方便,某市政府大力发展交通,2016年某市公共交通客运 量约为1 608 000 000人次,将1 608 0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60.8×107 B.16.08×108 C.1.608×109 D.0.160 8×1010 4.某市一天上午的气温是10 ℃,下午上升了2 ℃,半夜(24时)下降了15 ℃, 则半夜的气温是() A.3 ℃ B.-3 ℃ C.4 ℃ D.-2 ℃ 5.杨梅开始采摘啦!每筐杨梅以5 kg为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 克数记为负数,记录如图1-1,则4筐杨梅的总质量是() 图1-1 A.19.7 kg B.19.9 kg C.20.1 kg D.20.3 kg 6.- 2 3 -的倒数是() A. 3 2B.3 2 - C.2 3 D. 2 3 - 7.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8×2×6=-96 B.(-1)2 014+(-1)2 015=0 C.-(-3)2=-9 D.2÷ 4 3× 3 4 =2 8.如图1-2,A,B两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b,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ab>0 B.a+b<0 C.(b-a)(a+1)>0 D.(b-1)(a-1)>0 9.若|a-1|+(b+3)2=0,则ba=() A.1 B.-1 C.3 D.-3 10.规定一种新的运算“*”:对于任意有理数x,y满足x*y=x-y+xy.例如,3*2=3-2+3×2=7,则2*1=() A.4 B.3 C.2 D.1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一个点从数轴上表示-1的点开始,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8个单位长度,则此时这个点表示的数是_____. 12.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3,且|a|=1,|b|=2,|c|=4,则a-b+c=_____. 图1-3 13.在数-5,1,-3,5,-2中任取三个数相乘,其中最大的积是____,最小的积是_____. 14.已知a,b互为相反数,且|a-b|=6,则b-1=____. 15.已知|x|=4,|y|=1 2,且xy<0,则x y 的值等于_____. 16.将640 000精确到十万位为_______,4.10×105精确到了_____位. 17.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的法则为:x@y=xy-1,则(2@3)@4=______. 18.计算:

(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 与 互为邻补角, 与 互为邻补角。 + = 180°; + = 180° ; + = 180°; +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 ?????????????????????????????????????????????????????????????平移 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所示, 与 互为对顶角。 = ; =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 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 =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 对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与 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 对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与 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图3中,共有 对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与 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 ∥b , 则 = ; = ; = ; = 。 图3 图4 a 5 7 8 6 1 3 4 2 b c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汇总

11 初一数学上学期知识归纳总结 (全) 有理数 ⒈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注意:①字母a 可以表示任意数,当a 表示正数时,-a 是负数;当a 表示负数时,-a 是正数;当a 表示0时,-a 仍是0。(如果出判断题为: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a,-a 就不能做出简单判断) ②正数有时也可以在前面加“+”,有时“+”省略不写。所以省略“+”的正数的符号是正号。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若正数表示某种意义的量,则负数可以表示具有与该正数相反意义的量,比如:零上8℃表示为:+8℃;零下8℃表示为:-8℃ 支出与收入;增加与减少;盈利与亏损;北与南;东与西;涨与跌;增长与降低等等是相对相反量,它们计数: 比原先多了的数,增加增长了的数一般记为正数;相反,比原先少了的数,减少降低了的数一般记为负数。 3.0表示的意义 ⑴0表示“ 没有”,如教室里有0个人,就是说教室里没有人; ⑵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有理数的概念 ⑴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和正整数统称为自然数) ⑵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⑶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理解:只有能化成分数的数才是有理数。①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不是有理数。②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化成分数,都是有理数。 注意:引入负数以后,奇数和偶数的范围也扩大了,像-2,-4,-6,-8…也是偶数,-1,-3,-5…也是奇数。 2.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按正、负分类: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按有理数的意义来分:??? ? ?????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 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总结:①正整数、0统称为非负整数(也叫自然数) ②负整数、0统称为非正整数 ③正有理数、0统称为非负有理数 ④负有理数、0统称为非正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a >0 ? a 是正数;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数轴 ⒈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初一数学同步辅导材料

初一数学同步辅导材料(第6讲)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1.数怎么不够用了 【知识梳理】 1、负数的引入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1)温度是零上10℃或零下5℃; (2)运进80筐梨和运出50筐梨; (3)盈利400元和亏损300元; 在这里出现的每一对量,虽然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负数的表示方法: 用我们小学学过的数就不容易来区分这样相反意义的量了.比如,零上5℃和零下5℃都用数字5来表示就会产生误会.也就是说,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够用了.大家知道,在天气预报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5℃”读作负5摄氏度.这样我们就引入了负数. 像5,1.2, 2 1 ,500,……这样的数叫做 正数,它们比0大.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 负数,如-10,-3,-2 1 ,-0.3145,……它们比0 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为了突出数的符号,也可以在正数前面加“+”号,如+5,+1.2,+2 1 ,+500,…… 有了正数和负数就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了: 3、有理数的概念: 引进了负数,我们学过的数可以分为:?? ? ??负整数 零正整数 整数和???负分数正分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 有理数. 4、有理数的分类可有两种方式: (1)??? ? ??????????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 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注意,0是一个特别的数,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一个整数,也是我们在分类时很容易漏掉的数,在学习这节时要特别注意.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2014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1与∠2互为邻补角,∠2 与 ∠3互为邻补角,∠3 与 ∠4互为邻补角,∠4与∠1互为邻补角。∠1+∠2= 180°;∠2+ ∠3= 180°;∠3+∠4 = 180°;∠4+∠1 =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1与 ???????????????????????????????????????????????????????????平移 命题、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 1 3 4 2 a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数轴》同步练习

泰兴市西城初中初一数学数轴作业 命题人:吉隽知审核人:赵正霞 2011.9.5 1.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做数轴. 2.若数轴规定了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原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负数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正数所表示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 3.在数轴上,有理数-3与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4.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它距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侧,它距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表示-3的点的________侧,它们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个单位长度. 5.在数轴上,点A表示-1 3 ,点B表示 1 2 ,则这两个点中,离原点较近的点是_______. 6.已知点A是数轴上表示-5的点,如果将点A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那么移动后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___. 8.如图,在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 ( ) A.3.5和3 B.3.5和-3 C.-3.5和3 D,-3.5和-3 9.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 ( ) A.正数 B.整数 C.非负数 D.有理数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射线 B.离原点近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较小 C.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任意有理数 D.原点在数轴的正中间 11.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 ) A.a、b、c均是正数 B.a、b、c均是负数 C.a、b是正数,c是负数 D.a、b是负数,c是正数 12.如图,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的点是 ( ) A.D点 B.A点 C.A点和D点 D.B点和C点 13.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a>1 B.b>1 C.a<-1 D.b<0 14.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动点,当点A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时,点B所表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目录及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2 直线、射线、线段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 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 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大全 第一章:有理数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不是表示不存在或无实际意义。 概念剖析:①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正数或负数,不能用数的前面加不加“+”“-”去判断,要 严格按照“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去识别。 ②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③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组成整数集合; ④常常有温差、时差、高度差(海拔差)等等差之说,其算法为高温减低温等等;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数前面有“-”号,这个数就是负数; B 、非负数就是正数; C 、一个数前面没有“-”号,这个数就是正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2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中 8,43,0.125,0,3 1 -,6-,25.0-, 正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 正分数集合{ } 例3 如果向南走50米记为是50-米,那么向北走782米记为是 ____________, 0米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例4 对某种盒装牛奶进行质量检测,一盒装牛奶超出标准质量2克,记作+2克,那么5-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窗口: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个记为正数,另一个就记为负数,我 们习惯上把向东、向北、上升、盈利、运进、增加、收入、高于海平面等等规定为正,把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 例5 若0>a ,则a 是 ;若0,则b a -是 ; (填正数、负数或0)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如下: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符号分类: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0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0 概念剖析:①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数是有理数,则它就一定可以化 成整数或分数; ②正有理数和0又称为非负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又称为非正有理数; ③整数和分数都可以化成小数部分为0或小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但并不是所有小数都是有理数,只有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 例6 若a 为无限不循环小数且0>a ,b 是a 的小数部分,则b a -是( ) A 、无理数 B 、整数 C 、有理数 D 、不能确定 例7 若a 为有理数,则a 不可能是( ) A 、整数 B 、整数和分数 C 、 )0(≠p p q D 、π 3、数轴 标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 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叫做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即从数轴的左边到右边所对应的数逐渐变大,所以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概念剖析:①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②数轴的方向不一定都是水平向右的,数轴的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方向;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总复习资料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大图 第一章:有理数 一、有理数的基础知识 1、三个重要的定义 (1)正数:像1、2.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不是表示不存在或无实际意义。 概念剖析:①判断一个数是否是正数或负数,不能用数的前面加不加 “+”“-”去判断,要严格按照“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去识别。 ②正数和负数的应用: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③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组成整数集合; ④常常有温差、时差、高度差(海拔差)等等差之说,其算法为高温减低温等等;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数前面有“-”号,这个数就是负数; B、非负数就是正数;

C、一个数前面没有“-”号,这个数就是正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2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中 8, ,0.125,0, , , , 正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例3 如果向南走 米记为是 米,那么向北走

米记为是 ____________, 0米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例4 对某种盒装牛奶进行质量检测,一盒装牛奶超出标准质量2克,记作+2克,那么 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窗口:正数和负数通常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个记为正数,另一个就记为负数,我们习惯上把向东、向北、上升、盈利、运进、增加、收入、高于海平面等等规定为正,把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 例5 若 ,则 是;若 ,则 是;若 ,则 是;若 ,则 是;(填正数、负数或0) 2、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有理数的分类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