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6下 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1

部编版6下 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1

部编版6下 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1
部编版6下 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1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旬”、“仁”、“荔”等加点字,会写“蒜”、“醋”、“饺”、“摊”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北京的春节是如何过得,习俗又有什么不同,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体会其特点。教学难点

找出一些重点词,从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件。

2.一些关于春节的照片,课件中展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老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结束啦,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课,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新课文和我们寒假也有关系呦。先看屏幕上的几张图片,请大家说说图片的小孩在干什么?

学生:放鞭炮,提灯笼,……

老师:那么这种情形我们在什么节日里看到过呢?

学生:是过新年。

老师:对,每到快过年的一个月前,也就是腊月,我们都会忙活,准备好过年,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老舍在北京的春节,看看老北京的年味儿是什么样的。

二、泛读课文,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

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2.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3.预习生字

蒜醋饺摊拌

眨宵燃贩彼

贺轿骆驼恰

4.理解个别词语的含义(课件中重点展示了几个重点词)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亳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5.作为北京人,老舍在文章体现出的“北京味儿”十足,试着读一下这些词。

杂拌儿零七碎八儿玩意儿

三、深入研读

1.从课文的第一段,我们就知道了先写的是“腊八”,那么,和腊八相关的习俗有哪些呢?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一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

2.从腊八开始到腊月二十二,小孩们有哪些好玩的事呢,大人又在忙什么呢?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

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大人们忙着预备过年吃喝用的的一切,给孩子们做新衣。

3.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又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4.过了腊月二十三,大家伙又在忙什么呢?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5.一年只有一次的除夕,老北京人儿又有哪些习俗呢?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通宵守岁。

6.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人们又在干什么的?

店铺关了门,男人们在正午前出门拜年,女人则留在家里接待客人,开庙会,人们也都去热闹的逛。

7.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也是很热闹的,人们在这热闹的氛围中,又有什么习俗呢?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吃元宵。

8.最后一部分,正月十九,到了残灯末庙,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春节结束了。

9.说说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

按照时间顺序,从腊八开始张罗,到除夕守岁,初一拜年,接着元宵佳节再度将春节的气氛搞起来,最后的正月十九也就意味着春节的完美落幕,新的一年又开

始了。

10.试着用表格将这些重要的时间点及相关习俗列举出来。

四、拓展延伸-艺术特色

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强调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深化文章的主旨以叙事为主而又不仅仅为了叙事,是此文的一大特色。过年的风俗,本源于“农村社会”的民俗。老舍写此文,是写“闲在”中的“忙乱”,特别以“热闹”为重心,因为“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热闹”是它的特点,“热闹”也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趣。于是,人们在严冬里见到了北京人“迎春的热情”;“在腊八粥”里,看到了“小型农产展销会”,听见了“儿童们的心跳”,感受到大人们的“紧张”。

五、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

2.搜集、学习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

六、课堂小结

春节,在我国是最热闹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此文记叙全面详尽,但也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作者是用地道的北京话来写作,特别是文中,引用的民间俗语、事物称呼更是纯正的北京话,让人们从文中感受浓浓的北京的生活气息。此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读者印象深刻。七、板书设计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二十三孩子:买杂拌儿,买炮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准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全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

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待客,逛庙会

正月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看花灯,小孩放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八、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培养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品味文章,从而更容易理解作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