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7)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7)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7)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7)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九册第五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校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跑道、围墙、楼梯、地砖等校园里常见的景物远近有什么不同?

2、讲解透视现象的概念,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以树木和道路为例,观察由近及远有什么变化?和你的同桌讨论小结: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

2、教师小结: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板书)。

3、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片《北京颐和园长廊》,讲解视平线、消失点的概念。

4、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霍贝玛的《村道》,再次感受视平线和消失点,体会乡村生活的甜美宁静。

5、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6、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7、欣赏学生作品。

8、我们今天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演示作画步骤。

三、艺术实践:

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表现教室或学校的一个场景。要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先在组内展示,评选出最有空间效果的两幅作品,参与全班展示。

2、全班展示、个别评价。

3、教师总评。

五、小结:

鼓励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六、拓展:

1、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这节课我们了解是成角透视。

2、除线条外还可以用颜色表现透视,大家可以尝试。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做好了准备就用你们漂亮的坐姿告诉老师。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的座位对齐了吗(对齐了)可是我怎么发现没对齐呢(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课堂照片) 老师怎么发现后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远,前边的同学之间距离近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首先是稳定课堂纪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老师发现生活中也有这种现象,请大家观 察并思考(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谁能发现这里边的奥秘大家可以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备课本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1、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突破:通过丰富的图例欣赏和分析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作业本和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情况。 二、引导欣赏: 1、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2、《群虾》(课件出示)〈对比真的河虾与对虾〉 齐白石在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养了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所以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3、齐白石笔下的花鸟鱼虫。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 在齐白石八十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 欣赏几幅齐白石的代表作品:(教师引导分析) 中国画:《蛙声十里出清泉》、《荷花蜻蜓》 篆刻:鲁班门下 书法:发扬民族文化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三、作业设计: 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类中仍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要教学内容,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二。 二、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新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第9册美术教案 教学指导思想 国家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追求的理念是: 1、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中认识美术; 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一、关注教法学法变革 →导入环节的设计; →入口要浅,深入浅出; →教学环节的前后呼应; 以“问题链”串联课堂教学;→ →陶情、审美、思辨的过程。 二、促进学习的成功 →引导学生兴趣与心理需求处于最佳状态; 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的组织;→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激发学生自由参与、探索创新; →激发学生更高的自我期待。 三、体现教材特点 1、贴近儿童生活 ?内容选择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喜闻乐见的事物,力图贴近儿童生活,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加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调动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发掘人文底蕴 ?美术作为人文的核心学科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本册美术教材在兼顾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力图全方位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 3、强调设计意识 ?新的美术教材注意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与创新思维,本册美术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力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设计艺术,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训练。 4、优化双基知识 ?本册教材通过不同作业形式、不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基本的了解,体验艺术学习的方式方法。 四、关注知识的系统性 ?如果把教材中每一课内容当作一颗晶莹的珠子,那么纵贯教材的知识体系就像一串串璀璨

的珠链。在教学中,既要关注每学期的横向内容,又要注意纵向知识体系的把握。 例:基础知识系列、设计应用系列、陶艺系列、版画系列等。 五、学习过程的引导性 ?活动性:体现课程改革特点,激发兴趣; ?选择性:关注不同性质学生,给学生较大选择余地。 ?创造性:艺术贵在创造,本册教材通过多种角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表现。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材知识点 一、难忘的事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唐代卢舍那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风格独具、自成体系。古代雕刻艺术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在学习知识,感受立体形象美的同时,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欣赏唐代卢舍那佛的立体造型,了解我国唐代雕刻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我国雕刻艺术的雄浑之美,增强民族感。 二.比例中的美感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比例的形式美感。 2、了解、认识比例美感的规律。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形成比例美感的规律。运用欣赏资料,分析比较解决。 教学难点:画或剪陶瓶器皿造型的比例变化。运用观察、分析、示范解决。 三、立方体和长方体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立方体、长方体的透视知识,画两种形体的透视变化。 2、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立方体、长方体的透视知识。通过实物演示及示范图解决。 教学难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及表现方法。采用分析照片和示范围解决。 四.圆柱体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圆柱体的真实美感。 2、学习圆柱体的透视知识,了解圆柱体的透视现象,并运用于绘画实践。 3、提高学生的立体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圆柱体的透视知识,采用观察实物、欣赏图片、作品并示范解决。 教学难点:运用圆柱体透视知识,表现透视现象。(采用范画并示范进行解决) 五.物体的结构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的整体结构美感。 2、学习分析物象形体结构的方法,并用于绘画之中。

人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 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全套

第一周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 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

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 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 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 (三)、敦煌的历史 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 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题: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或者降低作业难度,只要能够画出一些透视现象即可, 学情分析: 学习的优势: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可能遇到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学生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可

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细节而忽略整体,容易把景物画歪,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做到把物体画正的基础上有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消失点、视平线等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课件、铅笔、图画纸。 教学流程: 一、引出课题。(时间3分钟) 1、课件展示两张风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供学生们观察。 师提出问题: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为什么这幅的空间感最强烈? 生:那副看得远一些。画面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所以空间感很强。 师:说的很好!空间感是在平面绘画上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空间,这幅远中近的纵深感更强一些。 2、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景物有这种感受?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任课:

第1课肖像艺术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确定。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画人物动态时,如何掌握动态的特征及其速写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人物动态速写印刷品,范画,动态速写过程图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常规。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师的动态速写范画让学生观看,接着向学生讲解速写的涵义。 速写是有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素材之用,也是绘画的一个门类,这要求以迅速、概括的方法描绘对象,通常是用简洁的线条来记录各种形象和动态的。 2、根据教材分析,讲述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和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 人的动态千变万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而形成的,如颈、腰、肩、肘、膝等主要关节,每个关节的转动屈伸均有一定限度和范围,在活动中人体的重心经常移动,身体的不平衡与平衡相互交替,这就形成各种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 速写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把人物的动态特征准确的描绘下来。 3、挂出教师预先绘制的动作速写过程图,并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示范,使学生明确速写过程(从动态线开始,然后再画其他,从整体到局部)。在示范时,注意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各部分的基本比例运动规律和袋子体重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人体比例及速写步骤。 三、学生速写。 (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掌握人物动作的大势早,经过分析找出动作的重心、支撑点和动作特征的动态线,然后在画面定位,用简括的线条轻轻勾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分组互画,每组选一个同学为模特儿,供同学写生。速写时间为20分钟。 四、讲评: 抓住动态的表现作重点讲评。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7)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九册第五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 2、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校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跑道、围墙、楼梯、地砖等校园里常见的景物远近有什么不同? 2、讲解透视现象的概念,导入课题。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以树木和道路为例,观察由近及远有什么变化?和你的同桌讨论小结: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 2、教师小结: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板书)。 3、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片《北京颐和园长廊》,讲解视平线、消失点的概念。 4、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霍贝玛的《村道》,再次感受视平线和消失点,体会乡村生活的甜美宁静。 5、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感受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6、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7、欣赏学生作品。 8、我们今天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演示作画步骤。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第1 课时第1周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 2课时第2周三、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3课时第3周四、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4 课时第4 周五、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5课时第5 周六、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6 课时第6 周七、单色版画 第 7 课时第 7 周八、单色版画 第 8 课时第 8 周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第 9 课时第 9 周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第课时第周十三、策划出游活动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 策划出游活动(二)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旗帜与标志第15课时第15周十六、 帽子和文化衫 &nb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 2018--16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第1 课时第1周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 2课时第2周三、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3课时第3周四、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4 课时第4 周五、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5课时第5 周六、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6 课时第6 周七、单色版画 第 7 课时第 7 周八、单色版画 第 8 课时第 8 周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第 9 课时第 9 周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第课时第周十三、策划出游活动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 策划出游活动(二)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旗帜与标志第15课时第15周十六、 帽子和文化衫 &nb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 2018--16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名师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名师教案 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授、演示……使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并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立方体、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绝句》,设疑:给后两句配画的时候有什么困惑?窗能不能“含岭”?门能不能“泊船”?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带学生一起实

验,用手指做取景框,试一试远近变化的效果。 2、介绍透视现象的特点和用途:可容纳更多的景物并产生空间感和距离感。 3、欣赏名画中的透视现象,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解决重点 1、分别了解两个新朋友:消失点和视平线,介绍概念,在画面中找出正确位置,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2、简介地平线,并区别于视平线 3、学生观察总结视平线上方和下方景物消失的方向,介绍消失线的画法。 4、通过观察总结出消失线夹角中的景物的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宽远窄、近实远虚……. 5、设疑并讨论、讲授:消失点会不会移动和变化?视平线会不会移动和变化?消失点是不是只有一个? 观察所处的位置高低对画面中的透视会不会有影响? 三、艺术实践,演示难点 1、布置命题作业:用房屋、树木、电线杆、铁路、田野、小河沟、远山、云…….组成一幅能体现出透视规律的画。 2、师同步演示,总结绘画方法步骤,但学生可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自由布置和想象画面的视平线、消失点和规定的景物位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因为是命题且同步演示的半临摹作品,评价以发现和修正绘画中的透视错误为主。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小结、拓展,布置下课时内容。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美术教案五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十九个课题。教学安排考虑幼小衔接的内容,同时,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教材突出美术学习的价值;隐含学科知识技能,在高年级学段开始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美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美术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美术主题,并注意美术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内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艺术概括力,分析色彩的对比,能写生简单的生活物体透视现象。 2、继续传授中国画笔墨技能,学生进行彩墨画练习;欣赏中国现代中国画大师作品,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习浅显的手工技法。 难点: 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实物中提炼几何体的能力。 2、提高学生彩墨画的技法与概括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自己所要想要画的内容。 3、在手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能力。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线精细地进行表现的能力。 2. 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3. 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 了解台历和挂历设计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欣赏各种绘画工具画出的美术作品,感受它们的不同。 2.根据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形状特征进行设计,通过联想、想象,利用多种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 3.通过查资料,知道山水、花鸟画的由来,并了解国画的起源、演变过程,感受水墨特有的美。 4.通过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培养学生因形造型的能力和对性状的构思、加工能力,训练他们使用剪子的技巧。 5. 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学生感知绘画与拼贴的不同效果,了解拼贴画的艺术形式美,用拼贴添画的方法表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热爱,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学习兴趣。 2.体现人文精神,将课程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人情感悟的基点,并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小组(或者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例如:通过查资料,

人美版 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自学;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1e1866505.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美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2.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 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二)教学难点 1.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二、教学任务、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中设计了许多的插图形象、直观切合教材内容,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好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设计安排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3、积极调动社会资源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提高预习能力巩固知识。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2019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人美版美术教案五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是新编课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立足于面向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教科书,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五年级课程,专业知识较强,以绘画、观察、比例色彩为主线,由浅入深的学习造型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中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有儿童画、写生、纸偶、水墨画及色彩知识,内容新形式广,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富有情趣和启发性。 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 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如:线条系列的《画人像》;色彩系列的《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泥塑系列的《杯子的设计》;版画系列的漏印版画《唱起来跳起来》。欣赏系列的《肖像艺术》、《飞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 全册共有19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中剪贴画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再如: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是美术与数学的结合,在教学中不讲比例的定义,讲与美术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 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美术与自我”主题,为0课,“美术与社会”主题有5课占总数29.4% ,“美术与自然”主题有2课占总数的11.8%,“纯学科表现”主题有5课《肖像艺术》、《画人像》、《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色彩的色相》,《色彩的明度》,体占总数的29.4%,在其他主题方面(包括生活用品、机械等)共有6课,占总数的35.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册教科书淡化了“美术与自我”主题, 而“纯学科表现”主题比前几册有了强化, 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同时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编排了《飞天》、《有趣的汉字》、《偶戏》;内页大开本介绍了《帕

2019最新人美版美术五上《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精美彩图教案

2019最新人美版美术五上《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精美彩图 教案 美院美教一班谭惠丹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课标版 教学内容:小学美术课第九册第三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描绘五想的能力,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美术的热爱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幻灯片、多媒体教学 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欣赏几张图片,同学 们,这些图片漂亮 吗?喜欢吗?想不想 把它画下来啊?好, 今天老师就教大家 这种类型的景物。 (幻灯片显示主题) 2、同学们有没有观察 到刚才的景物都有 些什么特征?,我们 再来看些图片,分析这图片,看道路、树木、

近处、远处有什么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总结:路面,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路两旁物象近长远短、近疏远密、近大远小,天空近宽远窄大小等。) 3、生活中你还见过这种现象吗?你想用你的笔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先我们先来讨论 (1)我们天天在校园中,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如果要同学们画出来,在纸上怎样表现呢?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分析:这些图片有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吗? (3)我们怎样才能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这么多有层次的、立体的景物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授(10分钟) 这就是透视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 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 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 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幻灯片13) 这个我们了解一下就行。 透视在画面中,有消失点,视平线和视点。(幻灯片示 图,并对各名词作仔细的讲解)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 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 霍贝尔是荷兰著名的风景画家。这张画的构思独特,画 中乡间小路旁的树木由近及远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远方的 透视现象。作品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甜美,洋溢着明朗而宁静 的的乐观情绪。他的画是透视现象的典型代表对不对?好, 哪我们来找找这幅画的视平线和视点。(幻灯片示图,稍作 讲解) (3)大师们都用到了透视现象,我们来来欣赏一下世界名画,大家注意观察里面的透视现象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迪尔克*鲍茨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雅典学院》,梵高的《夜间咖啡馆》,乔治*德*基里科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14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完全版)

五年级上册 \ 任课: '

第1课肖像艺术 教学目标: —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确定。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画人物动态时,如何掌握动态的特征及其速写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人物动态速写印刷品,范画,动态速写过程图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常规。 —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师的动态速写范画让学生观看,接着向学生讲解速写的涵义。 速写是有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素材之用,也是绘画的一个门类,这要求以迅速、概括的方法描绘对象,通常是用简洁的线条来记录各种形象和动态的。 2、根据教材分析,讲述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和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 人的动态千变万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而形成的,如颈、腰、肩、肘、膝等主要关节,每个关节的转动屈伸均有一定限度和范围,在活动中人体的重心经常移动,身体的不平衡与平衡相互交替,这就形成各种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 速写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把人物的动态特征准确的描绘下来。 3、挂出教师预先绘制的动作速写过程图,并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示范,使学生明确速写过程(从动态线开始,然后再画其他,从整体到局部)。在示范时,注意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各部分的基本比例运动规律和袋子体重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人体比例及速写步骤。 三、学生速写。 《 (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掌握人物动作的大势早,经过分析找出动作的重心、支

撑点和动作特征的动态线,然后在画面定位,用简括的线条轻轻勾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分组互画,每组选一个同学为模特儿,供同学写生。速写时间为20分钟。 四、讲评: 抓住动态的表现作重点讲评。 第2课画人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2、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猜猜“他”是谁 2、说说“他”的特征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说说“我”的特征 二、新课 1、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 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2、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蒙娜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