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统计学》

单元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张俊霞

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和复习上次课主要内容

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意义(划分类型、研究结构、分析)、方法(品质分组、数量分组)

数量分组: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组数、组限、组距、组中值)

分布数列的编制

统计图的绘制

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指统计汇总后得到的具有计算单位的总和指标,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规模、水平或性质相同总体规模的数量差异。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二)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它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

2.价值单位

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

3.劳动量单位

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本核算和计算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作用

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

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说明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如:对某地区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如:上例中粮食消费总量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地位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变化。如:研究该地区粮食消费价格,粮食消费总量变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了。

2.按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划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如:商品销售额、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

时点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状况的数量的指标,如:人口数、房屋的居住面积,企业数等。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区别):

a.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的数值可以相加,时点指标相加则无意义。

b.同类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时点指标则没有这种关系。

c.时期指标数值是经常登记取得,时点指标不是。区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决定了统计处理与应用上的不同,在运用时期和时点指标时,注意同一指标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则总量指标的性质也不同,如:年末人口数和年初人口数是时点指标,但年末人口数一年初人口数=人口净增数则为时期指标。

3.按指标采用的计量单位划分为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和劳动量指标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讲了。

第二节相对量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统计中,数字的作用在于进行比较和分析。“比较为统计之母”是有道理的,孤立的数字,不进行任何比较分析,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此,对事物进行判断、鉴别和比较,就要借助于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反映现象之间所固有的数量对比关系,表现形式一般为倍数或系数(以1作为对比基础),成数(以10 作为对比基础),百分数(以100作为对比基础),千分数(以1000作为对比基础),复名数等。

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将对比的基础抽象化。

②抽象化掩盖了绝对数的规模百分数或千分数(以100或1000作为对比基础)。复名数。

这里还要对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的“百分点”的概念作一点说明。一个百分点是指1%,百分点常用于两个百分数相减的场合。如:在股票交易市场上,确定某一时间的股票价格为基数,将两个不同时间股票价格与之相比,分别为150%和120%,那么后一时间上的股票价格比前一时间下降了30个百分点(120%-150%)。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1.反映现象间数量对比关系。

2.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速度、强度、质量、效益等。

3.弥补总量指标的不足,便于比较。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是将两个有从属关系的总量指标对比而得,说明总体内部组成情况,一般用%表示。结构相对数=(总体内某一部分指标数值)/总体总量×100%

如:反映工农业增加值的内部结构,农业内部各业构成,种植业内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的比例结构,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构成等。

如:某地区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工业产值/工农业产值=304.43÷468.51=64.98%

农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农业产值/工农业产值=164.08÷468.51=35.02%结构相对指标的特点:①各部分计算结果<1

②各部分比重之和=1

③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2.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它可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指标数值

比例相对指标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一比几或几比几形式表示。如上例中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可表示为304.43:164.08,也可以表示为1.86:1,分析总体中若干部分的比例关系时可采用连比形式。例如,某地社会劳动者人数为594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34769 万人,第二产业为 12921 万人,第三产业为11742万人,三个产业劳动者人数比例为100∶37∶34。

利用比例相对指标可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比例,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特点:①分子、分母可互换

②同一总体内

③各部分之间比例之和不等于100%

3.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某项指标对比的结果。

比较相对指标=某一空间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空间的同项指标数值

比较相对指标一般用倍数表示,有时也可用系数表示。例如:甲乙两公司2002年商品销售额分别为5.4亿元和3.6亿元,则甲公司商品销售额为乙公司的1.5倍(=5.4/3.6)。计算比较相对指标可以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

运用比较相对指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有助于揭露矛盾、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促进事物进一步发展。

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对比的分子分母必须是同质现象

②分子、分母可互换

4.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果。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强度相对指标是以复名数表示的,有些强度相对指标是采用无名数。强度相对指标的特殊使用是按平均每个人摊得到的份额表示。由于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因此可以形成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计算方法。如:反映卫生事业对居民服务保证程序的指标: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医院床位数(张)/人口数(千人),这是正指标。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人口数(千人)/医院床位数(张),这是逆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反映生产条件及公共设施的配备情况;也可以反映经济效益的情况。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不同总体对比

②具有平均含义

③分子分母可互换

5.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也称作发展速度,它是某一指标不同时间上的数值对比的结果。动态相对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动态相对指标对于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将在第七章予以详细讲述。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某一时期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与计划指标数量对比的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x100%

①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一般应用

[例1.1]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达10万元,实际执行结果产值达11.5万元,则计划完成程度=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x100%=11.5/10x100%=115%

[例1.2]某企业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完成103%,实际却提高了5%。则计划完成程度=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x100%=(1+5%)/103%= 101.94%

②还可计算计划时期某一段累计完成数占全计划的百分比,即进行进度分析。

计划完成相对数=累计至报告期止完成数/全部计划数×100%

[例1.3]某企业生产情况情况如下

计算第三季度及累计三季度止计划完成情况并分析

乙、丙、丁任务完成好,甲不好。

③长期计划任务规定的要求和方法不同,检查长期计划的完成情况有两种方法:

a.累计法:凡是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总和规定任务的要求采用累计法计算。b.水平法:如果计划任务(指标)按期末那一年规定应达到的水平规定,则采用

b.水平法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特点:

①对比数为同一总体

②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③计算结果视指标性质而定:a.若指标表现为越高越好,如::产值(量)、劳动生产率值,其值≥1,结果越好。b.若指标表现为越低越好,如:费用、消耗、成本,其值≤1,结果越好。 c.基建投资额、工资等,其值=1,结果越好。

第三节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的原则

一、应用总量指标注意的问题

1、正确确定指标的含义与计算范围。

2、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只有同类才能相加

3、使用统一计量单位

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统计相对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指标数值,是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这种对比分析准确地、深刻地反映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统计相对数的作用,在计算应用统计相对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2.相对数与绝对数结合起来运用。

3.要正确地选择作为比较标准的基期。

4.为了从各方面分析和研究问题,需要把各种相对数结合起来使用。

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要结合运用

1.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总量指标:能反映总规模、总水平,但不易看清差异

相对指标:易看清差异,但总规模和水平被抽象化了

2.各从不同侧面反映问题

总量指标从全局层面考察

相对指标从具体层面分析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学习了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特别是相对指标公式多、近似点也比较多,注意指标的含义,理解公式的口径,单位。

本章要点:

1、总量指标的分类和特点;

2、相对指标的分类、特点和计算方法。

网站数据分析指标一览表

网站数据分析指标体系一览表 转《商业数据分析》 【编者注】网站流量统计,是指对网站访问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本文整理自网友分享 的一份Word文档,主要介绍了网站分析的KPI指标、数据分析方法、网站分析工具介绍和对 比等。 一、总论 1. 概念 网站流量统计,是指对网站访问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网站访问分析(有时也使用“网站流量 分析”、“网站流量统计分析”、“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等相近的概念),是指在获得网站流量统计 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 意义 ? 了解网站的目标人群特征,为产品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 了解网站关注行业用户量的潜在规模 ? 对比行业平均指标,作为评估自身网站发展的指标 ? 分析网站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用户重合度 ? 分析自身网站内部各栏目间的用户重合度 3. 分析报告 网站统计分析通常按日、周、月、季度、年或围绕营销活动的周期为采集数据的周期。当然单纯的网站访问统计分析是不够的,我们在分析报告中需根据网站流量的基本统计和可采集的第三方数据的基础上,对网站运营状况、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善建议才是网站访问统计分析报告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网站访问量信息统计的基本分析?网站访问量趋势分析 ? 在可以获得数据的情况下,与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 ? 用户访问行为分析 ? 网站流量与网络营销策略关联分析 ? 网站访问信息反映出的网站和网站营销策略的问题诊断 ? 对网络营销策略的相关建议 二、关键绩效指标(KPI) 1.常用指标 红色标记的指标是最为必要的KPI,对网站的统计分析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 1.1. 网站流量KPI 网站流量统计KPI常用来对网站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的统计指标包括: 访问量(Page View):即页面浏览量或者点击量,用户每次对网站的访问均被记录1次。用 户对同一页面的多次访问,访问量值累计。 衍生出的指标: 日均访问量:指对应时间范围内,网站每日的平均访问量。 最高日访问量:指对应时间范围内,网站在某天获得最高访问量。 PV%:指选择时间范围内,某个类别的PV占总PV的比例。 独立IP:指在一天之内(00:00-24:00),访问网站的独立IP数。相同IP地址只被计算1次。 独立访客(Unique Visitor):将每台独立上网电脑(以cookie为依据)视为一位访客,指一 天之内(00:00-24:00)访问您网站的访客数量。一天之内相同cookie的访问只被计算1次。 衍生出的指标: UV%:指选择时间范围内,某个类别的UV占总UV的比例。 重复访客(Repeat Visitor):某个cookie的再次访问计为一个重复访客,它的数目即为重复 访客数量。

KPI绩效指标说明书

KPI指标说明 第一部分 PMT 类KPI指标 一、CPD 推行类指标 1、决策评审点管理效率 2、项目进度偏差率 3、项目周期, 阶段周期及偏差 4、市场响应速度 二、质量类指标 5、客户满意度 6、客户反馈产品缺陷(产品故障率) 7、客户服务支持费用比重 8、产品保修费用比重 三、效率类指标 9、产品器件效率 9.1 PMT 器件替代率 9.2 PMT 器件复用率 9.3 PMT 器件优选率

9.4 PMT 器件累计增长率 四、市场成功/投资类指标 10、市场份额 11、税前利润率 12、销售收入增长率 13、毛利率 14、研发投资效益 15、废弃项目比重 16、新产品销售比重 第二部分 PDT 类KPI指标 一、CPD 推行类指标 1、决策评审点准备度 2、项目进度偏差率 3、项目周期, 阶段周期及偏差 4、研发费用预算执行符合度 5、设计成本目标完成率 二、质量类指标 6、客户反馈产品缺陷

三、效率类指标 7、产品器件效率 7.1 器件替代率 7.2 器件复用率 7.3 器件优选率 四、市场成功/投资类指标 8、PDT合同-关键要素

第一部分 PMT 类KPI指标 1、决策评审点管理效率 【指标名称】决策评审点管理效率 【指标定义】PMT对产品进行的各类决策评审活动的有效性统计。 【考核对象】PMT 【设置目的】衡量PMT决策评审工作的效率,发现评审点管理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促使PDT

全面充分地完成决策评审准备工作等),以促进PMT准确高效地作出决策。 【统计部门】PMT的秘书机构 【统计方法】 秘书机构的秘书根据自己的记录,对一个季度内PMT的决策评审数据进行统计: 1、实际决策评审次数。 2、有效决策评审次数; 一个产品或版本到了一定阶段,PMT需要对其进行决策评审以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对于正式发布以前的产品,一般在每个决策评审点时进行1次决策评审;对于进入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可根据公司规定,每隔一段时间进行1次评审。 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市场形势突变、公司战略转移、评审不通过等),一个决策评审点的评审次数可能会超过1次。在对同一个决策评审点进行的多次决策评审中,只有最后一次才是有效的。通常,每次决策都应有结论。若某次决策评审没有结论,而又没有及时重新进行决策,PMT秘书机构秘书应予以提醒和推动。 【数据来源】PMT秘书机构秘书的统计数字。

网站统计分析指标分析

一、总论 1. 概念 网站流量统计,是指对网站访问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网站访问分析(有时也使用“网站流量分析”、“网站流量统计分析”、“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等相近的概念),是指在获得网站流量统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2. 意义 ?了解网站的目标人群特征,为产品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了解网站关注行业用户量的潜在规模 ?对比行业平均指标,作为评估自身网站发展的指标 ?分析网站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用户重合度 ?分析自身网站内部各栏目间的用户重合度 3. 分析报告 网站统计分析通常按日、周、月、季度、年或围绕营销活动的周期为采集数据的周期。当然单纯的网站访问统计分析是不够的,我们在分析报告中需根据网站流量的基本统计和可采集的第三方数据的基础上,对网站运营状况、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善建议才是网站访问统计分析报告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网站访问量信息统计的基本分析 ?网站访问量趋势分析 ?在可以获得数据的情况下,与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 ?用户访问行为分析

?网站流量与网络营销策略关联分析 ?网站访问信息反映出的网站和网站营销策略的问题诊断 ?对网络营销策略的相关建议 二、关键绩效指标(KPI) 1.常用指标 红色标记的指标是最为必要的KPI,对网站的统计分析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 1.1. 网站流量KPI 网站流量统计KPI常用来对网站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的统计指标包括: 访问量(Page View):即页面浏览量或者点击量,用户每次对网站的访问均被记录1次。用户对同一页面的多次访问,访问量值累计。 衍生出的指标: 日均访问量:指对应时间范围内,网站每日的平均访问量。 最高日访问量:指对应时间范围内,网站在某天获得最高访问量。 PV%:指选择时间范围内,某个类别的PV占总PV的比例。 独立IP:指在一天之内(00:00-24:00),访问网站的独立IP数。相同IP地址只被计算1次。 独立访客(Unique Visitor):将每台独立上网电脑(以cookie为依据)视为一位访客,指一天之内(00:00-24:00)访问您网站的访客数量。一天之内相同cookie的访问只被计算1次。 衍生出的指标: UV%:指选择时间范围内,某个类别的UV占总UV的比例。 重复访客(Repeat Visitor):某个cookie的再次访问计为一个重复访客,它的数目即为重复访客数量。 衍生出的指标: 重复访客百分比:重复访客占全部访客的比例。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统计学》 单元教学设计任课教师:张俊霞

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第一部分:组织教学和复习上次课主要内容 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穷尽原则和互斥原则)、意义(划分类型、研究结构、分析)、方法(品质分组、数量分组) 数量分组: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组数、组限、组距、组中值) 分布数列的编制 统计图的绘制 第二部分:学习新内容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第一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意义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总量指标是指统计汇总后得到的具有计算单位的总和指标,反映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或时点的规模、水平或性质相同总体规模的数量差异。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又称绝对数指标。 (二)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使用价值总量。它根据现象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实物单位计量。实物单位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量单位,复合单位。 2.价值单位 价值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价值总量,它以货币单位计量。 3.劳动量单位 以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人工数等,为成本核算和计算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作用 1.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从其基本状况和基本实力入手。 2.计算其它统计指标的基础。 统计综合指标中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计算都是以绝对数指标为基础计算的。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指标反映的具体内容划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单位数的多少,说明总体本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如:对某地区居民粮食消费情况进行研究,该地区的居民人口数便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是用来反映总体中标志值总和的总量指标。如:上例中粮食消费总量便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的地位随统计研究的目的而变化。如:研究该地区粮食消费价格,粮食消费总量变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了。 2.按指标反映的时间状况划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变化过程总量的指标,如:商品销售额、总产值、基本建设投资额等。

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 线网指标 1.1 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 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 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 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1 / 34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网络运营长度)/ 车站指标 2. 线路车站数 2.1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换乘车站总数 2.2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的车站;线以上换乘车站22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线或座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共线运营线路,2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座换乘站。时,只计作2 网络车站总数 2.3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计算练习题

第三节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例1:下列评价指标中,属于非折现正指标的是()。 A.静态投资回收期 B.投资收益率 C.内部收益率 D.净现值 [答案]:B A. B均为非折现指标,但A是反指标,即越小越好的指标,B是正指标,即越大越好的指标。 [例题2]投资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受建设期的长短、资金投入的方式以及回收额的有无等条件 影响。[答案]:V [解析]:投资收益率=年息税前利润或年均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X100% ,由此可知,该指标 的计算不考虑时间价值,所以计算结果不受建设期的长短、资金投入的方式的影响。由于计算息 税前利润时,不考虑回收额,所以,投资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受回收额有无的影响。 [例题3]不考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获利能力越强。[答案]:x [解析]:由于投资回收期只考虑回收期满以前的现金流量,没有考虑回收期满以后的现金流量,所以即使不考虑时间价值也不能根据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判断投资获利能力的高低。 举例:如下图示,两个项目投资额都是100万,第一个项目,每年现金流入量都是50万元, 总共流入3年,第二个项目前2年每年现金流入量都是50万元,第3年现金流入量为80万元, 按照投资回收期,这两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都是2年,但如果说两个项目的获利能力一样,则 是不对的。PP=2 PP=2 二、动态评价指标(计算、指标优缺点) [例题1]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一旦折现率提高,则下列指标中其数值将会变小的是()。 A.净现值率 B.净现值 C.内部收益率 D.获利指数[答案]:ABD [解析]:内部收益率指标是方案本身的报酬率,其指标大小不受折现率高低的影响。 [例题2]某项目投资为建设起点一次投入,若利用EXCEL采用插入函数法所计算的方案净现值 为245万元,企业资金成本率10%,则方案本身的净现值为()万元。 A. 245 B. 220.5 C. 269.5 D. 222.73 [答案]:C [解析]:按插入函数法所求的净现值并不是所求的第零年价值,而是第零年前一年的价值。方案 本身的净现值=按插入法求得的净现值x (1+i c)=245X (1+10% )=269.5 [例题3]某投资项目在建设期内投入全部原始投资,该项目的获利指数为 1.25,则该项目的净 现值率为()。 A. 0.25 B. 0.75 C. 0.125 D. 0.8[答案]:A [解析]:获利指数=1 +净现值率,因此净现值率=1.25-1=0.25 例4 :已知某投资项目按14%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大于零,按16%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小于 零,则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肯定()。 A. 大于14%,小于16% B. 小于14% C. 等于15% D. 大于16%[答案]:A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生产统计指标计算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煤炭生产统计有关指标计算办法摘编 现将《煤炭工业计划统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1989年版)有关生产统计指标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办法摘编,供生产统计人员学习参考。内容重点是原煤产量、掘进进尺、回采工作面利用、掘进工作面利用、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等指标。 一、原煤产量 原煤指毛煤经过简单加工,拣除大块矸(大于50毫米)之后的煤炭。一切统计指标,都以原煤为对象。选前煤炭一般称毛煤。 原煤产量必须加工拣选,实行选后计量,即拣出50毫米以上的矸石后,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计算原煤产量。 (一)原煤产量的计量 1、原煤计量形式 原煤产量必须由矿井验收计量,不得按选后产品的数量倒算原煤产量。原煤计量方法由于提升运输方式不同而有不同手段。 (1)矿井采用矿车运煤、提煤时,矿车计量以实际装载量计算。计算时扣除车底积煤; (2)箕斗和罐提煤的,以容积计算,定期(季)测定罐率和容积比重。全水分超过规定在容积比重中予以扣除 (3)皮带提升的矿井安装电子(核子)称计量,定期测定比重和含矸率。 (4)回采和掘进工作面煤炭计量采用盘方计量,即按照体积和原煤容重计算。 回采产量=工作面采长×推进度×采高×原煤容重×工作面采出率

掘进产量=煤巷(半煤岩)掘进毛断面×进尺×容重×掘进出煤系数 原煤容重是本煤层实际测定的原煤比重(毛煤扣除含矸率后),与计算储量用的纯煤比重(视密度)不同。 2、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由于煤炭生产具有生产数量大且是连续性生产的特点,目前原煤计量手段都不同程度存在计算误差,必须在月末进行产量核定工作,保证原煤产量的准确性。一般采用“选前验收计量,月末核定产量”的方法。 核定的方法:月末对原煤的实际库存量进行一次盘点,与通过本月逐日累计产销平衡关系结出原煤的账面库存进行对比。如实际库存量大于账面库存说明实际产量比逐日验收的产量大,叫“盘盈”(或称涨吨),反之叫“盘亏”(或称亏吨)。 本月核定产量=本月(逐日累计)原煤产量+(-)涨(亏)吨数量 2、涨亏吨煤的处理 (1)本月发生涨(亏)吨数量,应当在当月实际产量内进行调整,不得随意瞒报或虚报产量。如果涨亏数量不大,一般只调整原煤总产量和矿井其它产量;如果数量较大,也应适当调整采掘产量。 (2)因存放日久或保管不善等原因导致自燃、风化以及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亏吨,不得从产量中扣除,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按批准数量注销账面库存量(国有煤矿)。 (二)原煤产量构成 原煤产量按构成(开采方式)分为矿井(露天)产量和其它产量。矿井产量又可分为回采、掘进和矿井其它产量。

统计分析的八种方法

统计分析的八种方法 统计分析的八种方法一、指标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单独看一些指标,只能说明总体的某些数量特征,得不出什么结论性的认识;一经过比较,如与国外、外单位比,与历史数据比,与计划相比,就可以对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速度快慢作出判断和评价。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这两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单独使用总量指标或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较的结果可用相对数,如百分数、倍数、系数等,也可用相差的绝对数和相关的百分点(每1%为一个百分点)来表示,即将对比的指标相减。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是总体上的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它能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情况,通过时间数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找出动态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进行动态分析,要注意数列中各个指标具有的可比性。总体范围、指标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都应该前后一致。时间间隔一般也要一致,但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间隔期,如按历史时期分。为了消除时间间隔期不同而产生的指标数值不可比,可采用年平均数和年平均发展速度来编制动态数列。此外在统计上,许多综合指标是采用价值形态来反映实物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计算不同年份的发展速度时,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才能正确的反映实物量的变化。

第三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练习及答案

第三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一、填空题 1.综合指标的具体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相对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相对指标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计算方法。 4.总量指标是说明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标。 5.总量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指标。6.结构相对数和比例相对数都是在________基础上计算的。 7.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______而计算的相对数。 8.实物指标能够直接反映总体的________总量,价值指标反映总体的________总量。 二、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 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 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2.计算结构相对数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 3. 分子与分母属于不同总体的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4.某地区有10万人口,共有20个医院,平均每个医院要服务5000人,这个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比较相对指标 5. 2002年上海市GDP的年增长率为10.9%,该指标是()。 A.绝对指标 B.动态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2005年上海市GDP是北京市的134.18%,该指标是()。 A.强度相对指标 B.动态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7. 劳动生产率属于()指标。 A.动态 B.平均 C.强度 D.绝对 8.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本年实际比上年实际增长5%,则计划规定比上年实际增长的算式为()。 A.5 3 % % B. 3 5 % % C. 105 103 1 % % - D. 103 105 1 % % - 9.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又可分为( )。

统计指标体系举例

统计指标体系举例 例1 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设计。宏观层面主要是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循环发展的综合评价。微观则是侧重对企业循环生产经营状况的描述。(一)宏观层面的设计要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入手 一级指标:具体指标名称 经济发展:经济净福利指标,社会生产物耗率 社会人口发展: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业劳动力 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城镇化率、失业率、居住质量指数、养老保 险覆盖率、贫困人口比重、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等指标构成。 资源环境情况:环境投资占GDP的比重、环境治理指数、空 气质量指数、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臭氧层 耗竭物质消费量、温室气体排放量、木材采 伐量、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受荒漠化影 响的土地面积、原料使用密度、年人均能源 消耗量、能源使用强度、农药使用量、化肥

使用量、能源使用密度、工业固体废弃物排 放、有害废弃物排放、放射性废物排放、废 物循环和再利用、废水处理率、广播电视覆 盖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资金利润率、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等指标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设置以经济净福利指标为中心指标,以反映优质生产、提高效益、节约能源、防止污染等内容的资源指标共同组成的指标体系。经济净福利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加上环境改变人们所获得的福利,减去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减去自然资源超过正常耗减而造成的损失,再加上自我服务的价值。这个指标能综合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间的协调关系。另外,社会生产的物耗率应该是该体系的重点指标。因为这一指标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物质消耗所占的比重。社会生产物耗率和净产值率是互相消长的,社会生产物耗率下降,净产值比重上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社会生产物耗率上升,则净产值比重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因此,节约物质消耗,降低社会生产物耗率,可以增加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从另一个角度能反映循环经济的内在本质。

统计学综合指标

统计学综合指标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完成度的( A ) A. % B. 140% C. % D. 2% 2.某月份甲工厂的工人出勤率属于( A ) A. 结构相对数 B. 强度相对数 C. 比例相对数 D. 计划完成相对数 3.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B ) A. 平均指标 B. 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5.若某总体次数分布呈轻微左偏分布,则有( B )成立。 A. x > e M >o M B. x o M >e M D. x

6.已知某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年支出6000元人数最多,平均年支出为5500元,该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分布属于( A ) A.左偏分布 B.右偏分布 C.对称分布 D.J形分布 7.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有一定的假定性,即( B )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 B.变量值在本组内的分布是均匀的 C.组中值能取整数 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 8.加权算术平均数不但受标志值大小的影响,而且也受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多少的影响。因此,下列情况中对平均数不发生影响的是( D ) A.标志值比较小而次数较多时 B.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小时 C.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多时 D.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相等时 9.已知某市场某种蔬菜早市、午市、晚市的每公斤价格,在早市、午市、晚市的销售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平均价格可采取的平均数形式是( C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调和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包括天然的和人工种植或改良的草地面积。 森林资源--指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林木指树木和竹子。森林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是集生的乔木及与共同作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气候等的总体。 活立木总蓄积量--指一定范围内土地上全部树木蓄积的总量,包括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和四旁树蓄积。 森林面积--指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林地或冠幅宽度10米以上的林带的面积,即有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包括天然起源和人工起源的针叶林面积、阔叶林面积、针阔混交林面积和竹林面积,不包括灌木林地面积和疏林地面积。 森林蓄积量--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依据。 森林覆盖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计算公式为: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水资源--水在自然界中以固体、液体和气态三种聚集状态存在,分布于海洋、陆地(包括土壤)以及大气之中,通过水循环形成水资源。水资源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地表水和地下水--陆地上的水因空间分布不同,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指分别存在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冰盖等水体中水分的总称,又称陆地水。地下水指储存在地面以下饱和岩土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 内陆水域总面积--指江、河、湖泊、池塘、塘堰、水库等各种流水或蓄水的水面占地面积。 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洋为地球表面上相连接的广大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海为地球表面相连接的广大咸水水体被陆地、岛礁、半岛包围或分隔的边缘部分。 海水可养殖面积--指利用滩涂、浅海、港湾进行鱼、虾、蟹、贝、藻等海水经济动植物的人工养殖的水面面积。 径流--指陆地上接受降水后扣除损耗外,从地表和地下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指沿地表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水流;地下径流指沿潜水层或隔水层间的含水层,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地下水水流。 径流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计算公式为: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矿产资源--矿产指由地质作用形成,富集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矿产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基础储量--基础储量是查明矿产资源的一部分。它能满足现行采矿和生产所需的指标要求,是控制的、探明的并通过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认为属于经济的、边界经济的部分,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示。 流域--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干流和支流,干支流共同组成这条河流的水系。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集水区域,这个集水区域就称为该河流的流域。 外流河--指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域。 内陆河--指在陆地内部干燥地区,河水沿途消失于沙漠或注入内陆湖泊的河流。供给内陆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陆区域。

统计学综合指标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一、单选题 1.某企业某种产品计划规定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7%,则实际生产成本为计划完成度的( A ) A. 97.9% B. 140% C. 10 2.2% D. 2% 2.某月份甲工厂的工人出勤率属于( A ) A. 结构相对数 B. 强度相对数 C. 比例相对数 D. 计划完成相对数 3.按全国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 B ) A. 平均指标 B. 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结构相对指标 5.若某总体次数分布呈轻微左偏分布,则有( B )成立。 A. x > e M >o M B. x o M >e M D. x

6.已知某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年支出6000元人数最多,平均年支出为5500元,该企业职工消费支出分布属于( A ) A.左偏分布 B.右偏分布 C.对称分布 D.J形分布 7.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有一定的假定性,即( B )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 B.变量值在本组内的分布是均匀的 C.组中值能取整数 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 8.加权算术平均数不但受标志值大小的影响,而且也受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多少的影响。因此,下列情况中对平均数不发生影响的是( D ) A.标志值比较小而次数较多时 B.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小时 C.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多时 D.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相等时 9.已知某市场某种蔬菜早市、午市、晚市的每公斤价格,在早市、午市、晚市的销售额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计算平均价格可采取的平均数形式是( C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简单调和平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 10.若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则平均数( A )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城市地铁数据统计指标大全 1.线网指标 1.1运营线路条数 定义:为运营列车设置的固定运营线路总条数。 单位:条。 计算方法:已对社会开通载客运营、独立命名的线路数量,包括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1.2线路运营长度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按照(CJ/T8-1999)规定方法计算,运营线路长度=1/2(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含非独立运营和命名的支线,不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的长度。 1.3网络运营长度 定义:网络中各线路运营长度之和。 单位:公里。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线路运营长度 1.4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 定义: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与上期相比的增长比例。 单位:%。 计算方法:网络运营长度增长率=(本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上期网络运营长度×100。 2.车站指标 2.1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办理运营业务和为乘客提供服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按独立命名线路统计的运营车站个数。 2.2换乘车站总数 定义:运营线路交汇处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计算方法:包括付费区换乘车站和非付费区换乘车站。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在付费区内利用站台、站厅、通道等方式实现换乘的车站;非付费区换乘车站指同一票务系统站外换乘连续计费和非同一票务系统设有换乘设施的车站。2线或2线以上换乘车站均只计作1座换乘站;共线运营线路,当连续共线车站超过2座时,只计作2座换乘站。 2.3网络车站总数 定义:网络中各条运营线路的车站总数。 单位:座。

032项目团队KPI指标库

项目团队KPI指标库

目录 1财务 (3) 1.1销售收入 (3) 1.2毛利率 (3) 1.3累计赢利时间 (4) 1.4PDT研发费用预算执行偏差率 (5) 1.5目标成本完成率 (5) 2客户 (6) 2.1BETA客户软件缺陷密度 (6) 2.2问题缺陷密度 (6) 2.3硬件故障率 (7) 2.4问题及时解决率 (7) 3内部业务 (8) 3.1技术评审要素通过率 (8) 3.2内部问题累计解决率 (8) 3.3计划完成率 (9) 3.4软件重用率 (9) 3.5产品共享电路使用量 (9) 3.6规格更改率 (10) 3.7软件开发生产率 (10) 3.8硬件开发生产率 (11)

1 财务 1.1 销售收入 【指标名称】销售收入 【指标定义】当年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收入 说明: 销售收入是公司对外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指为使用户取得设备向用户收取的全部价款。其中包括设备收入和外配套收入。 【指标用途】KPI考核指标 【测量对象】PDT 【设置目的】反映PDT管理的产品销售规模 【统计部门】财务部 【统计方法】销售收入由R版本对应的产品型号核算获得 【计算公式】 ①季度计算公式:本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销售收入 ②累计计算公式:本年截止报告期各季度PDT管理的产品的累计销售收入 【计量单位】万元 【统计周期及时间】季度 1.2 毛利率 【指标名称】毛利率 【指标定义】当期PDT管理的产品的实际平均毛利率。此指标应和开发合同书中的约定保持一致。 ①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 销售税金及附加)÷销售收入×100% ②销售收入是公司对外销售产品的收入,是指为使用户取得设备向用户收取的全部价款。其中包括设备收入和外配套收入。 ③销售成本是公司为销售设备和提供服务所发生的成本,包括产品销售成本、服务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成本包括设备的制造成本(BMC:Basic Manufacture Cost)、期间成本和外配套成本。 制造成本包括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摊。 期间成本包括发货运费、存货跌价准备、知识产权费、出口不能抵扣的进项税、其他期间成本(关税清关费等)。 外配套成本是指销售中配套件的成本。 服务销售成本包括安装培训保修成本,对外服务成本。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一、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单独看一些指标,只能说明总体的某些数量特征,得不出什么结论性的认识;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这两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单独使用总量指标或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较的结果可用相对数,如百分数、倍数、系数等,也可用相差的绝对数和相关的百分点(每1%为一个百分点)来表示,即将对比的指标相减。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是总体上的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 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

列。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进行动态分析,要注意数列中各个指标具有的可比性。总体范围、指标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都应该前后一致。时间间隔一般也要一致,但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间隔期,如按历史时期分。 四、指数分析法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指数所研究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个体指数、类指数与总指数之分。 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总体看成是各因素变动共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总变动中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定。因素分析按其所研究的对象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对总量指标的变动的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统计学习题集答案

统计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总体的特点是(A) A. 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B. 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C. 数量性、社会性、工具性 D. 数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2、某学校的所有学生为一总体时,则学生的平均年龄就是(D ) A. 数量标志 B. 质量指标 C. 品质标志 D. 数量指标 3、某商店有职工50人,把他们的工资加起来除以50,就是(B) A. 对50个变量求平均数 B. 对5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C. 对50个标志求平均数 D. 对50项指标数值求平均数 4、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75分,则其中的变量为(B ) A. 某学生 B. 某门课成绩 C. 75分 D. 某学生的成绩 5、连续型变量可以(A) A. 被无限分割,无法一一列举 B. 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 C. 不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 D. 可以一一列举 6、统计指标(A ) A. 都是可量的 B. 不都是可量的 C. 不具有综合特征 D. 具有综合特征,但不可量 7、了解某地区职工情况时,统计指标是(C ) A. 该地区某个企业 B. 该地区每个职工 C. 该地区职工工资总额 D. 某企业人数1000人 8、对统计指标来说,(D) A. 其中的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成 B. 其中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而成 C. 既有数量标志汇总而成的,也有品质标志汇总而成的 D. 是根据指标汇总而成的 9、某地区全部商品作为总体,每一商店为总体单位,则该地区全部商品零售额是(A ) A. 数量指标 B. 品质标志 C. 质量指标 D. 数量标志 10、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A ) A. 现象的数量方面 B. 统计学的规律和方法 C. 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 D. 现象的规律和方法 12、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性是指(C ) A. 统计指标体系内各具体指标不可分开使用 B. 统计指标体系内各具体指标分开无意义 C. 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要大于其所属各指标的具体功能 D. 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要不小于其所属各指标的简单加总 13、统计指标体系内各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因此(D) A. 各指标之间一定存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统计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最权威的统计指标解释 农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1957年以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1958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1980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指报告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数。 耕地面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还包括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以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面积。不包括属于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