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简答

财政学简答

财政学简答
财政学简答

实证分析旨在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

实证分析可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理论分析从某些假设前提出发,借助一系列的假说和推论,对经济变量关系进行简化描述或推导的定性分析。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课税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实际影响,要看两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理论分析本身往往无法提供确定的结果

经验分析

指通过调查或实验取得实际资料而进行的定量分析;

主要有三种方式:访谈、实验、经济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分析是当前在经济学中最为流行的经验分析方法

评价经济活动的基本准则效率公平

帕累托效率,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帕累托改善,指可以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的结果。

实现帕累托效率的三大条件:生产效率产品组合效率交换效率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产权清晰;产权指人们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行使权力的能力,价格接受者;产品同质;完全信息;自由进退。

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的高低取决于社会上境况最差的那个人的效用;表达式:

政策主张:最小最大化原则:以社会境况最差人为标准而致力于实现公平的政策应努力实现最小效用的最大化

效率与公平的替代

要实现分配公平,就要以降低效率为代价;

要提高效率,也需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公平。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原因:市场势力:垄断、自然垄断等;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市场功能不足: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公共产品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即公共产品无法由私人按效率产量提供据效率原则,零边际成本要求零价格,但零价格无法提供收入来补偿任何固定成本。?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的极大潜力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了他人福利的情形。

外部性导致资源的无效配置如汽车尾气的排放:价格机制无法为清新空气的机会成本提供正确的信号。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可能影响到市场的形成,使一些为人们所需要的市场难以存在。如贫困保险市场功能缺失因市场功能不完整而力不能及的经济现象。

情形:1分配不公平,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政府参与公平分配的必要性

,经济公平是正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市场经济缺少协调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机制,一般认为,无须动用大量经济资源,政府的稳定政策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优值品和劣值品

优值品指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如基础教育、高雅艺术等;

市场供给通常不足,需要由政府出面提供。

劣值品指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和服务;如吸烟、吸毒等;市场供给往往过量,需要由政府适当加以控制。

财政职能:配置职能:矫正竞争的不完善;矫正市场的不完善。分配职能:为实现分配公平,政府的政策手段:财政支出,税收,政府管制。稳定职能

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偏好显示问题;偏好加总问题,加总方法:习俗,独裁,投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主要方法)

阿罗不可能定理

假设前提1个人理性条件;2无限制领域条件;3帕累托条件;4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5非独裁性。

结论:在上述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出现投票驳论的原因:多峰偏好

寻租指的是对垄断租金的追逐行为。

政治家四种类型:仙女半仙女不确定世界女巫

政府失灵的原因: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投票悖论2间接民主的问题3政治家受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4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矫正政府失灵

引入竞争机制1在政府内部重新确定竞争机制2在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3由私人企业承担公用事业。改革公共决策制度改造民主政体1进行立宪改革2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发明新的政治技术3约束政府开支

私人产品的特性举例:电视机

竞争性:新增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

排他性:存在将没有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纯公共产品的特性举例:路灯

非竞争性:mc=0

非排他性:即技术上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具有公共产品部分特征的产品

混合产品:1非竞争性2排他性;如:桥梁

公共资源:1竞争性2非排他性如:海中的鱼

教育服务的性质:混合产品

私人产品特征受教育者有获取更多未来收益的机会

越是基础教育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越强

教育的正外部性:1技术进步之基础;2有助于减少犯罪;3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4有助于公平和稳定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外部性的私人对策:道德约束;企业合并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

前提:产权明晰

启示:产权一旦确立,私人经济主体就能有效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无须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适用范围1当事人很少,而且外部性来源清楚

排污权交易制度指政府向企业拍卖污染许可证,并且允许排污权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政府管制指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政府活动扩张论

瓦格纳断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原因:

劳动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经济交往复杂化→经济主体间的摩擦增加→要求更多的政

府保护、调节和管理活动。

收入提高和社会进步→对分配问题的关心加强→对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务的需求增加→要求政府以更大的比例提高这些方面的支出。

政府需直接介入某些大规模的投资生产领域

偶然事件论

主要观点:1公民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2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受到冲击时,人们才会审视过去,在心理上接受一个更高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审视效应),容忍政府支出更多地替代私人支出(置换效应)3审视效应和置换效应促使政府支出上新台阶

4在冲击消失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因惯性而持续存在。

财政预算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年度内财政收支状况的计划。

预算原则:完整性;可靠性;公开性;年度性

预算程序:编制→审批→执行→决策

政府采购制度指政府以公开招投标方式,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政府采购程序确定采购需求;选择采购方式;审查供应商资格;签订采购合同

履行采购合同;验收与结算

贫困线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每年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调整,且取决于家庭规模。

贫困率指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常用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状

中国农村扶贫支出计划:主要是借助经济增长推动的

扶贫贷款,最大的农村扶贫项目;

资金投向:种植业,养殖业,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

发展资金(财政扶贫资金)

资金投向贫困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改变贫困农户基本生活条件项目。

以工代赈在反贫困行动中发挥了较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物质基础;为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就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缓解贫困人口的食物短缺问题。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运作以收入调查为基础;采取补差机制

给付方式一般采取现金救助方式;有些地区实行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相结合的方式。负所得税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

基本设想:低于贫困线的人可获得现金补助,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须缴税。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领域的原因

1弥补保险市场的市场残缺问题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贫困保险不存在;

2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a特别长寿者工作期间的积累可能不足以维持晚年生活;b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提前退休问题令个人福利状况大大下降

3社会保险是优值品个人缺乏远见,政府介入体现父爱主义观念

4相对于商业保险的其他优势,节约交易成本,更有利于分散风险可以实行指数化,以抵御物价上涨风险

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

现收现付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部分积累制在通过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是一种结合了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的筹资方

式。

国有财产收入指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价款等收入。

国有不动产一种是作为公共用途的资产,如道路、机场等公共基础设施、政府机关用房、图书馆、博物馆等,一般不以获取财政收入为目的;另一种是可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国有财产。

国有动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两类。

公共企业收入指政府从以法人资格经营的企业所取得的收入。竞争性公共企业

和私人企业处于同等的自由竞争地位

垄断性公共企业由政府控制该部门的生产和流通,其目的除了取得财政收入外,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某些社会经济和政治目的。

行政收入指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所取得的收入。规费特别课征特许金罚没收入

使用费指政府部门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或服务的使用者收取的费用。政府收取使用费有助于增进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设施或服务的使用效率

在多数情况下,政府收费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如教育、公共保健、文化设施等。政府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拥挤问题,在此情况下,收取使用费是实现效率原则的必然要求。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一国政府课征税收时所依据的各种法律、法规的总称。

税制的三个基本因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

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负税人是指最终承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与负税人可能一致(如所得税),也可能不一致(如流转税)。

征税对象

1也称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2征税对象规定着征税的范围,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税基又称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在量上的具体化,它表明在具体征税过程中政府按什么计算税额。

税目:征税对象内容上的具体化

税率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

按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划分: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即固定税额,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

定额税率与征税对象的价格没有直接联系,一般适用于从量税的征收。

定额税率计算简便,但缺乏弹性。

比例税率

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采用比例税率使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一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竞争。

但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具有计算简便、便于征收和缴纳等特点。

累进税率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全额累进税率

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的增加,税率逐步提高。实际上相当于按税基的大小规定不同的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

在税额累进税率下,当征税对象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其超过部分适用高一级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简便,但累进速度比较急剧,尤其是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分,很可能出现税收增长数量超过税基的不合理现象:

累进超额税率计算比较复杂,但累进速度平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全额累进税率的缺陷。

12

两种原则

公平的受益原则指纳税人的负担取决于其在政府支出中的受益情况持有这一观点的情况不再普遍

公平的支付能力原则指纳税人的负担取决于其缴纳税收的能力

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者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纳税能力较高者缴纳较多的税收

如何实现纵向公平:对某一既定数量的收入免税;实行负所得税;实行税率分级

流转税实现纵向公平的难度较大,原因是该税收是针对交易额征收的,无法设有免征额和分级的税率结构。

税收的超额负担因课税而带来的净损失或额外负担,是无法用税收的收益来弥补的,因而对经济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效率损失,称之为税收的无谓损失

税收超额负担的根源

商品课税的效应

收入效应:课税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导致的购买量变动。

替代效应:指在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更多购买变得便宜的商品,而减少购买变得相对较贵的商品。

补偿需求曲线用来衡量超额负担的需求曲线并非普通的需求曲线,而是补偿需求曲线普通需求曲线描述价格变化时商品需求量的非补偿性变化。

补偿需求曲线描述商品价格变化后,个人的收入得到补偿,即在消除收入效应的条件下需求量发生变化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超额负担取决于沿着补偿性需求曲线而非普通需求曲线的移动。

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

理想的税制的标准:税收公平原则税务行政最小成本原则最小负激励效应原则

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

1运用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的概念,在赋予各个标准不同权重的基础上,将这些标准统一于惟一的标准之中。2能够带来最大社会福利水平的税收就是最优税收)。

等比例减少法则要使税收的超额负担最小,税率的设置应当使各种商品的生产以相等的百分比减少。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当与课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例。

生活必需品(因为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应当课以高税,而对奢侈品则课以轻税。局限性:忽略收入分配,具有内在的不公平性。

最优税收理论的政策启示

需要重新认识所得税的公平功能,并重新探讨累进性所得税制的合理性。

税制改革应综合考虑效率与公平两大目标。

如果要在实践中实行最优税收理论所推导的各种规则,可能需要对财税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但这不太现实。改革过程中可能产生暂时性的无效率。制度变革之路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税收分类:按征税对象:所得课税,流转税,财产课税。

以课税的主客体:对人税,对物税

是否易转嫁:直接税,间接税

税权的归属:中央税,地方税

增值税:对商品和劳务在流转过程中新增价值课征的税收。

增值税的类型: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

中国的增值税征税范围:包括货物的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四个环节。此外,加工和修理修配也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纳税人:包括在中国境内从事货物销售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业务单位和个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是增值税的纳税人。

税率设置两档税率:基本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另有一档零税率。零税率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出口货物。

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采用扣税法计税,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一当期进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税率

李嘉图模型

假定:存在自愿的代际转移观点:私人实际上能够消除政府债务政策的代际效应,从而使税收融资和债务融资实质上是等价的。

政府债务风险指政府债务与其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不匹配,使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蒂伯特(Tiebout, 1956)模型:用脚投票假设前提: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辖区。人们可以自由流动,每个人都能够无代价地迁移到一个最能满足其偏好的辖区。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人们完全了解各辖区之间公共产品和税收的差别。公共产品或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提供公共产品。

财政补助的两种基本类型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

无条件补助指对补助金的用途不作限定,由受补助者自主决定和支配,这种无限制的总额补助有时被称为收入分享或一般性补助。

有条件补助指附带条件的补助,受补助者必须按指定的条件使用补助金,比如专门用于教育、道路建设、环境保护等特定项目,因此又称为专项补助。

配套补助受补助者不仅需要按指定用途使用资金,而且需要提供一定数额或比例的配套资金。封顶的配套补助:规定了受补助政府可以得到的补助款的最高限额。不封顶的配套补助:不作规定。

非配套补助由补助者提供一笔固定资金,并规定用于指定的项目。

经济波动的含义一国产出围绕长期增长趋势,呈现出时上时下、高低起伏的波动现象。

论述!!!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国家强制实施实行部分积累制

第二层次:企业年金国家政策扶持用人单位自行实施

第三层次: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税收优惠自愿性

1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筹集

2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给付

3亟需解决的问题

隐性债务:关键问题

a“空账”

b资金来源

国有股减持或土地批租收入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税率发行债券

c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

d可行的养老基金管理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类型扩张性紧缩性中性

政策组合

1“双松”: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2“双紧”: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3“一松一紧”: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一紧一松”: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以上政策称为: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

?即依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切入,以熨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的政策举措

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在价格为粘性的时间范围内影响经济的产出,这为其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

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表明,在刺激需求、促进增长方面,财政政策可以起到倍增的效果。挤出效应的存在,将使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削弱。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划分为扩张性的、紧缩性的和中性的三类。这样,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面,将形成不同的政策组合。

政府债务风险及管理

政府债务风险指政府债务与其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不匹配,使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损害的一种可能性

构建政府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传统政府会计和预算的改革;编制财政风险预算;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评价系统

控制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措施:1理顺财政管理体制,2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3建立完善的债务管理制度,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政务举债主要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资本项目支出5减少政府对生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不恰当介入6建立政府担保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债务规模7严格监管8整合资源管理,购建风险应急机制

财政学论述题

财政学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实现优化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稳定与发展智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论述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答:1.经济性因素:国家经济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波动等。 2.政治性因素:国际政治的复杂化和国家职能的扩大化。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与环境保护压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分工的复杂 化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三、论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答: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社会产品越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越高。二者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财政反复强调的原理就是经济决定财政。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可能有充裕的财源。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指通过分配机制的调节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一国的分配制度又是集权还是分权的政治体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而言,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的,其收入规模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由于一定量的财政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价格变动会引起GDP分配的变化,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四、简述税收的公平原则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财政学简答答案

1、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的原因: 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市场和政府。一般而言,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公共经济活动,尤其是普适性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一般具有成本高、规模大、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且不易将免费搭便车者排除在外。因此私人没有能力或没有激励来投身于公共经济活动,提供某种公共产品。政府通常拥有巨大的“暴力潜能”和动员大量社会资源的能力,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所以,有条件、有能力来从事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非盈利性的公共经济活动。 2、简答BOT投融方式: “BOT(Built—Operate—Transfer)投融资方式”也可以称为“特许权投融资方式”。 BOT主要是指国家或地方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外商投资企业或是国内民间资本来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特许权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经营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融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届满,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3、简答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支出的区别: (1)经常性支出: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产品的成本,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从理论上说,其补偿方式应该是税收。(2)资本性支出: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社会当期受益并长期受益,资本性支出的补偿方式主要有税收和国债。 4、论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Richard A. Musgrave)和罗斯托(W. W. Rostow)在对经济发展史料及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支出增长形势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把经济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部分: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 ⑴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共产品,尤其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如法律、秩序、教育、公路、桥梁等往往供给不足。于是,政府为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这种公共部门的大量支出对于早期阶段的经济起飞必不可少。 ⑵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后,社会基础设施供求趋于平衡,公共部门投资逐渐让位给日益增长的私人投资。但由于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政府必须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来矫正、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此也必然导致政府公共支出的增长。 ⑶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公共支出的主要对象将从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支出结构的变化也必然带来公共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 马斯格雷夫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解释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强调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支出的增长速度和结构是不同的。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1.税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法律条款,给 予特定的纳税人或纳税项目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减少纳税人税收负担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财政支出。(P127邓) 2.财政: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 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即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财政在本质上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两个基本属性。(P16邓) 3.瓦格纳法则:由于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从而国家活动的不断扩张是财政支出不断增长 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瓦格纳将财政支出的增长与国家活动的扩张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些人将“瓦格纳法则”称为“政府活动扩张法则”。(P72邓) 4.税收收入: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 纳税人征收的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P132邓) 5.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团选择。它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 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所使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它的基本假设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P48陈共) 6.税率:是指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或税基之间的比例。在税基一定的前提下,税收负担 的大小和政府课税的程度就体现在税率上。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因此,税率被看做税制的中心环节。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还有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之分。在实际运用中,按照边际税率的变动情况,税率可以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三类。(邓P137) 7.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 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反映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治税思想。现代税收原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公平类税收原则和效率类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又包含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而效率类税收原则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原则和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邓P146) 8.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满足社会成员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社会保障措 施。此时的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具有规范性,而且保障范围也十分广泛。这种社会保障是与社会化和专业化相适应的。综合比较不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们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部分。(P109邓) 9.税利分流:是指国家在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征一道所得税(这一道所得 税对所有经济成分企业而言都是一样的),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邓P269) 10.政府预算: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按 照一定的发露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政府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体现了一定时期政府的施政方针和要达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邓P299) 11.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 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陈共P255)12.财政体制:是指为了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以及相 应的财权财力的基本制度。具体,它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权之间,划分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财政学资料归纳分析

选择题 1.()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7.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8.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9.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与社会效益 D、企业效益 10.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A、C+V+M B、C+V C、V+M D、C+M 11.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A、农业 B、重工业 C、建筑业 D、轻工业 12.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东部沿海 B、中部省份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13.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14.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构成. A、c B、v+c C、m+v D、c+v+m 15.财政积累的源泉是() A、v B、m C、v+m D、c+v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17.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18.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00002)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再分配政策力度越大,财政收入规模就越大

财政学 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简答题

《财政学》简答题(5个) 1、财政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目标:效率(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衡量指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景气指数,我国采用GDP增长率。 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支出、税收、管理)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公务员、事业单位 ③加强税收调节 1.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与赠与税,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征收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征收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 ④安排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补贴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⑤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2、收集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试用财政学原理进行分析 3、公共产品特征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若按边 际成本定价就得不到最大利润——导致私人不愿提供 ?非排他性(Non-exclusion):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并不排除他人同时使 用,即无法在技术上阻止不付费的人也使用;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阻止,但阻止费用太高而不可能被采用——导致免费搭车 4、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是公共提供:税收弥补。成本为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 二是市场提供:收费弥补。成本为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 三是混合提供:部分拨款或补贴。为提高使用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混合品采用这种方式 ?从各国实践看,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5、衡量财政支出项目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6、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指标及含义 1、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比上年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7、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包括的内容 性质: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是国家执行

《财政学》习题、答案94418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 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