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

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网络学习、终

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

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

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

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

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

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

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

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

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

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

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

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

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

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

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

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

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

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

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

“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

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

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

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

方式主要是对

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

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

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

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

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

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

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

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

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

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

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

一个沉痛教训。[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

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

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

分析、评价。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

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

社会依然存

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小结】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

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

是有价值的。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

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

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

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

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如何避免被

动挨打的局

面?让历史告诉未来。贯穿一条线索: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

>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

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本设计注重的是思维的扩展,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

反复穿梭,极大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实施过程中,突出的是在教

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挖掘方面,稍弱

一些。而且,由于时空跨度大,要求教师有极高的驾御课堂的能力。

【篇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

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

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

敬仰和学习。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不少国家曾经侵略中国,

其中对中国侵略程度最大,影响最深的当数日本。那么,日本是何

时开始大规模对中国开始侵略的呢?这就的上述到1894年的甲午中

日战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虽然我不喜欢日本。但是,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想

请大家思考,同样面对民族危机,为什么日本和清政府采取了不同

的政策?为什么日本最终摆脱了危机走上了强国的道路而清政府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从中我们也许能学到点

什么。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友好的邻邦。和中国一样,日

本实行的也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随着西方列强在全球的扩张,日本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的国门

也被迫打开了,日本也陷入了即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但是,和清政府不同的是,面对民族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改革

求生存的战略方针。1868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逐步摆脱了封

建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日本

逐步收回主权,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和英国一样,日本也是个岛国,资源稀少,市场狭小。而且日本的

资本主义建立要比英国晚200多年,为了尽快地赶超西方列强,日

本必须尽可能得缩短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因此,日本迅速走上了

对外扩张

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朝战争,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沦为日本的半殖民地。随后,日本把它的目光指向了中国,决定发动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为此,日本进行了精心地

准备,课本15~16页的小字部分就介绍了日本是如何精心准备的,

大家可以迅速浏览一下。

就在日本精心准备发动对华战争时,清政府又在干什么呢?1894年,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这个控制着中国政权的女人准备好好庆祝一

下,毕竟也是花甲之年了嘛。因此,她早早地开始进行了准备。她

不仅要求各省上交贡品,而且准备好好地修一下颐和园以供祝寿之用。修颐和园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长年对外作战,军费的消耗加上

大量的战争赔款,清政府的国库已是无钱可用。怎么办?寿总不能

不祝吧。这时,慈禧将她的目光瞄向了海军,她以海军建成之后从

来没发挥总作用为由将海军军费挪为己用。于是乎,从1888年北洋

海军正式成立后,没有再添过任何船只。1891年之后,又停止购买

枪炮弹药。到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舰船吨位已经落后于日本之后。而且船龄老化,行动迟缓,火力较差。因此,战争还没爆发,

胜负已经是可想而知了。那么,战争又是如何爆发的呢?

2、爆发:丰岛海战

在课本16页上第5行小字开始就介绍了战争的爆发过程,大家迅速浏览一下。丰岛海战之后,中日双方又先后进行了平壤战役、黄海

海战、旅顺战役、一直到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是

一败再败,最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以惨重的代价结束了这场

战争。在诸多的战役中,以黄海海战最为著名。它向充分我们展示

了清朝的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顽强地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

主义精神。

3、经过:黄海海战

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完成护送清朝援军到鸭绿江口的大东沟的

任务之后,准备返航。这一消息被日本间谍侦知。于是,一支庞大

的日本舰队出现在大东沟西南的海面上。北洋舰队的海军提督丁汝

昌立即指挥舰队,沉着应战。激战中,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多处中弹,舰身严重倾斜,沉没在即。这时,致远舰的管带邓世昌并没有慌乱

忙着逃生,而是冷静地观察战局。他发现,日本的旗舰吉野号依仗

船快炮猛,气焰十分嚣张。邓世昌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北洋舰

队做最后一点贡献:撞沉吉野号!他对全舰官兵说:“如果我们撞沉

吉野,就能大灭敌人的威风,大长我军的志气。”致远舰官兵士气大振,他们驾驶致远舰全速冲向敌舰,仿佛忘记此行将要献出他们的

生命。吉野号措不及防,狼狈逃窜,并接连发射鱼雷以阻止致远舰。一发鱼雷打偏了,又一发鱼雷。致远舰终于没能躲过敌人的鱼雷,

开始迅速沉没。邓世昌坠身入海。士兵们抛来了救生圈。邓世昌断

然表示:“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最终致远

舰全舰将士壮烈牺牲,他们用他们的生命维护了中国军队的尊严。

致远舰虽然没有撞沉吉野号,但日本舰队已是惊魂不定,很快,他

们便率先退离了战场。

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互有损失,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些,但实力尚存。但是,作为北洋水师的舰队创始人李鸿章却害怕自己的舰队再

次受到损伤,使自己失去在清廷的立身之本,遂强令北洋舰队躲入

威海卫,不准出海迎敌。使中国海军失去了制海权,陷入被动挨打

的局面。日本遂长驱直入,从陆路先后攻占旅顺、

威海卫,对威海卫军港内的北洋舰队进行两面夹击。丁汝昌命令舰

队冒死突围。但一些舰队将官贪生怕死,不肯执行命令。丁汝昌无奈,含恨服毒殉国。那些贪生怕死的将官遂勾结洋教习伪托丁汝昌

之令,率舰队投降,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这一点恐怕是李鸿章

所没有料到的吧。

北洋舰队覆灭,清政府已无力再战,被迫求和,1895年,双方签订

了《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人物

1895年4月,日本马关李鸿章、伊藤博文

2、内容:⑴割地⑵赔款⑶通商⑷设厂

打出《南京条约》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总结其影响。

3、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

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这

种情况下,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疯狂地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间的争夺

更加激烈,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突出的特点;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

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这是瓜分中国狂潮开始的标志。《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长期向东北扩张的沙俄的极大恐慌,围绕东北霸权问题,日、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895年4月17日,沙俄正式邀请德、法两国就辽东半岛问题对日本进行干涉,德、法出于本国在远

东和欧洲利益的考虑,立即接受邀请,决定联合干涉。三国公使走

访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本退出辽东半岛,三国军舰同时出现在日本

海面,对日本施加军事压力。日本考虑到对三国还不具备开战的实力,本着“对三国即使最终不得不完全让步,但对清帝国则一步不让”的精神,于5月4日同意退还辽东半岛,并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三国干涉还辽结束。

3、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之后,沙俄立刻向清政府索取“报酬”。 1895

年冬,清政府给予俄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特权。随即德国向清政

府提出租借要求,并与沙俄达成协议,辽东半岛归俄国,山东省归

德国。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课本18~19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打出表格)。美国由于陷

入美西战争等原因,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争夺,战争结束后,鉴于中

国的现状,美国提出了不再追随西方的“门户开放”政策。课文中的《时局图》形象地反映了列强的瓜分情况。中国陷入被列强宰割和

瓜分的危机之中。

四、课堂练习

1.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首次将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中部地区的是()(2006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题)

a.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共有:( )(2006

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

a.5处

b.10处

c.15处

d.16处

讲义: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

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

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共开放了16处。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

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2006年重庆市中考题)

a.英德联军

b.德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近代史上中华文物遭受了大肆掠夺和破坏,与此密切相关的事件

是()(2006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题)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c.中外签订《辛丑条约》

d.俄国侵占大片中国领土

【篇三:高一必修一第14课教案从中日甲午战争到

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解读】

1.列举1894~1901年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并结合《马关条约》

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

2.列举在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中,中国军民

进行抗争的史实。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认识中国人民的反

抗斗争,体会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提高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

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理解,掌握分析历史

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

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提高比较、概括和阐释

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引导

学生体会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

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重点:①《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难点: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②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音乐导入——王蓉《我们的钓鱼岛》。

钓鱼岛、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岛,不要装作不知道,自买自卖

真可笑;甲午海战你们是强盗,倭寇的臭名千百年的叫,弹丸小国

不要再胡闹?? 全世界的中国人已经手牵手,我们团结一致在危急的

时候,五千年的历史从来不低头,十三亿颗中国心十三亿双手,全

世界已听到了我们的怒吼??”

就是在一百多年前,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掠走了钓鱼岛,我们今天来深入分析战场战争,看看那百年前的伤疤和痛楚。(二)新课学习过程设计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师:3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自主学习丛书,阅读教材57页第一目,了解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将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

留待共同探究。

课堂设问: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1)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随着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根本原因)

(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

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直接原因)

(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导火索)

教师:幻灯片展示日本对外扩张的政策及路线图。

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全世界(小日本,大

野心)

2.战争的经过:

教师:幻灯片展示战争进程图。

重大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决战)、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教师:幻灯片展示战争相关材料——黄海战役。

材料一清军抗敌主要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材料二黄海战役是中日双方舰队主力的决战,双方互有损失,但最终以中国失利而告终。这一战役的失利使中国丧失了制海权,

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舰队之手,这对甲午战

争的后期战局有决定性影响。

材料三黄海大战后,日军以水陆两路分别进攻中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占领了旅顺、大连,并在旅顺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了几乎

全部的和平居民,1895年初,日本占领威海口,至此,北洋舰队全

军覆没,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最终失败而结束。

★“设计小贴士”:通过黄海战役,加深对战争结局的认识,同时明

确甲午中日战争实质上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3.结果: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

★“设计小贴士”:在此明确——历史的必然不仅体现在战争爆发的

原因上,也体现在其结果的必然性上,《马关条约》的诞生让我们

再一次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

找同学读课本p57《马关条约》的内容。

学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

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教师:请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有何不同?学生: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教师:这一条款表明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由商

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请同学们把这一点记在课本的相

应位置。

教师:此处应注重学习方法点拨。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

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

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补充:三国干涉还辽:以俄国为主导,又纠集了法国、德国。

沙俄早就对中国东北怀有野心,对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满,认为这

将会损害其在东北的利益,影响它在中国和太平洋的霸权,于是以

维护中国领土为名纠合法、德共同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

结果:日本同意退还辽东半岛,但又以“还辽”为名向中国索取3000

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④实质:帝国主义在中国和辽东的霸权之争。

请思考:《马关条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教师:能将这三个结果与刚才同学读的《马关条约》的相关的内容

对应上吗?学生: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

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又追加

3000万两“赎辽费”→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

措外债。

教师:非常好。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甲午战争的结果:侵略范围——扩大,侵略的程度——加深,赔款——空前的。

教师: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

条约。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教师:幻灯片展示:屠龙大会,人人有份;时局图。

屠龙大会人人有份时局图

教师: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

学生: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教师: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

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华民族又如何呢?

学生: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救亡图

存的斗争。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甲午战后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斗争,以及另外一次列强侵华。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从义和团揭贴,看运动兴起的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

佛忘祖先。天无雨,地焦干,都是鬼子止住天。神也怒,仙也烦,

一同下山把道传。

——《拳匪纪事》

课堂设问:据材料结合课本,请同学们分析运动兴起的原因。

学生: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②导火线:山东冠县拆庙建教堂事件。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兴起于山东(清政府态度派袁世凯剿杀)——转移到直隶——进入京津地区(“扶清灭洋”口号和清政府“招抚”政策)——抗击八国联军——失败(1900年8月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合作探究、重难点突破】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展示材料。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拳匪纪事》

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拳匪纪事》

课堂设问:据材料思考应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教师:基于以上的分析,同学们想一想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能探索出一条使中国人摆脱内忧外患的强国之路吗?

学生:不能。

教师:很显然,义和团运动虽然部分地承担了当时的革命任务,但它的落后性却使中国的革命重任、中国的强国之梦只能由新的阶级来承担。

教师: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完全抹杀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请同学看大屏幕。

材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课堂设问:据材料说明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学生: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

的灭亡;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力量。

★“设计小贴士”:此处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知识拓展——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视学生

及课堂情况而定)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2.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 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俺小猪也会!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模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了解掌握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于学生掌握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所讲述,但讲述的深度与高中教材相比显得比较浅薄,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甲午战争相关史实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事件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的认识不够。而且,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是学生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反割台斗争、三国迫日还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时通过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对其影响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战争的经过、结果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树立振兴国家、民族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 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网络学习、终 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 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 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 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 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 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 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 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 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 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 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甲午中日战争 习题(含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从前我国还只有被西方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东方的小国是() A. 日本 B. 英国 C. 韩国 D. 法国 2. “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吴淞老将立国门;菜市横刀血溅笑;……”(引自丁芒《气节颂》)诗中“黄海波涛怒气冲”的人物指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海疆英魂() A. 林则徐 B. 关天培 C. 邓世昌 D. 陈化成 3.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的条款是() A. 赔款白银二亿两 B. 开埠通商 C. 办工厂 D. 割台湾等大片领土 4. “此日漫挥天下,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这副挽联悼念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哪位为国捐躯的清军将领() A. 林则徐 B. 丁汝昌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5.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锋向前,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A. 丁汝昌 B. 林则徐 C. 左宗棠 D. 邓世昌 6. 以下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争爆发于1894年 B. 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中日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 在《马关条约》诸内容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 赔款白银数额巨大 B. 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 割台湾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 《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最主要的表现是() A. 赔偿白银二亿两 B. 割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给日本 C. 开放重庆沙市等为通商口 D.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9.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赞誉的此“公”是()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左宝贵 D. 丁汝昌 10.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赔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与哪一战争有关()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19世纪后半期,京城一度流传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讽刺慈禧太后在民族危难之际仍不忘追求个人享乐。此对联出现的时间是()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12. 请给如图人物进择一个最合适的称谓()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盘锦市第二初级中学王博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岛的图示,指出台湾这个美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当下的图片,附上小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师:面对着现今如此繁华的台湾,再看看这首小诗,不禁思考,历史上的台湾曾经如何被割占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定向示标 通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 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2、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请阅读教材P16-P18,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分小组回答以上问题,采取对2错1的计分方式。) 合作探究: 【探究一】《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①割地有什么变化? ②赔款有什么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河北平山回舍中学杜霞霞 【课程标准】 (实验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11版)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邓世昌的故事和为邓世昌做颁奖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使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 本课授课对象是农村初二学生,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处在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所以宜采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大量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他们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中,对历史事件有一定分析能力,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堂上可采用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初二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灵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 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捍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

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清政府的无能,为其再次侵犯埋下伏笔。 之后几年,日本和朝鲜频繁接触,而当时的朝鲜是靠清政府的支持苟安一时。在此期间日本着重自身的发展,从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邓进星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 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 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法指导 1、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 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来自日本的挑战(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后,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迅速走上了的发展道路。把作为基本国策,其侵略矛头直指邻近的。(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民众起义,日本趁机进攻。7月,日本舰队在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重点考题汇总

1.(04上海24)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日:“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平?” 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平时请款辄驳洁”,“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可知,四个选项中对甲午战败最全面的表述应为D。 2.(05黄冈3月)下列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B.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C.俄国对朝鲜虽有野心但未准备就绪,对日采取不干涉政策 D.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和日本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 答案:D 解析:当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镇压,日本则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D与史实不符。 3.“三国干涉还辽”的真正结果是 A.被中国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 B.为俄、德、法三国瓜分 C.表面收回,但仍被日本控制 D.置于俄国势力范围之内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三国干涉还辽”知识点。结合有关史实分析选项可知:A项中“维护了国家主权”说法不准确。C、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正确,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湾,将长城以北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4.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方位,需联系地理知识作答。 5.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充分说明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烈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答案:解析:“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德俄法相勾结与日本进行争夺对辽东半岛的侵略权益,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既相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情况。因此正确答案是D 项。 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doc

2.5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