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1-8章部分作业答案复习课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1-8章部分作业答案复习课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1-8章部分作业答案复习课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1-8章部分作业答案复习课程

计算机系统结构第1-8章部分作业答案

第一章

1.6 某台主频为400MHz 的计算机执行标准测试程序,程序中指令类型、执行数量和平均时钟周期数如下:

求该计算机的有效CPI 、MIPS 和程序执行时间。

解:(1)CPI =(45000×1+75000×2+8000×4+1500×2) / 129500=1.776 (或

259

460

) (2)MIPS 速率=f/ CPI =400/1.776 =225.225MIPS (或

259

5180

MIPS) (3)程序执行时间= (45000×1+75000×2+8000×4+1500×2)/

400=575μs

1.9 假设某应用程序中有4类操作,通过改进,各操作获得不同的性能提高。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1)改进后,各类操作的加速比分别是多少?

(2)各类操作单独改进后,程序获得的加速比分别是多少? (3)4类操作均改进后,整个程序的加速比是多少?

解:根据Amdahl 定律Se

Fe

Fe S n +

-=

)1(1可得

4类操作均改进后,整个程序的加速比:

2.16)1(1

≈+-=∑∑i

i

i n S F F S

1.10 第二章

变长编码,哈夫曼编码 第三章

3.12 有一条指令流水线如下所示:

(1)求连续输入10条指令的情况下,该流水线的实际吞吐率和效率。 (2)该流水线的瓶颈在哪一段?请采用两种不同的措施消除此瓶颈。对于你所给出的两种新的流水线,连续输入10条指令时,其实际吞吐率和效率各是多少? 解:

(1)本题主要考察对各功能段用时不等的线性流水线的性能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2200(ns)

2009200)10050(50t n t T max

k

i i =?++++=?-+?=∑=)1(1

流水 )(ns 220

1

T n

TP 1-==流水

45.45%11

5

4400TP k

t

TP E k

1

i i

≈=?

=??

=∑= 注意:对于公式不能死记硬背,需要充分理解,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 (2)瓶颈在3、4段。

● 变成八级流水线(细分瓶颈段方法)

50ns

50ns

50ns

50ns

50ns

850(ns)

50

9850t 1)(n t T max

k

1

i i =?+?=?-+?=∑=流水

)(ns 85

1

T n

T P 1-==流水

58.82%17

10

8400TP k

ti

TP E k

1

i ≈=?

=??

=∑= ● 重复设置瓶颈段方法

1

2

Stage

)(ns 85

1

T n

TP 1-==流水

58.82%17

10

8

85010

400E ≈=??=

3.13 有一个流水线由4段组成,其中每当流过第三段时,总要在该段循环一次,然后才能流到第4段。如果每段经过一次所需的时间都是△t ,问: (1)当在流水线的输入端连续地每△t 时间输入一个任务时,该流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2)此流水线的最大吞吐率为多少?如果每2△t 输入一个任务,连续处理10个任务时,其实际吞吐率和效率是多少?

(3)当每段时间不变时,如何提高流水线的吞吐率?人连续处理10个任务时,其吞吐率提高多少? 解:

(1)会发生流水线阻塞情况。

(2)当任务流过第三段时要在该段循环一次,相当于要占用第三段2△t 时间,则该流水线可看成是具有瓶颈段的线性流水线,瓶颈段即第三段,所需时间为2△t 。每2△t 输入一个任务,连续处理10个任务的时空图如下:

1

234

则:

54.35%

92

50TP E T n

Tp T TP max ≈=??=?==?=?=

452310

2321

t t

t t

流水

流水

(3)重复设置部件。重复的部件可并联在流水线上,也可串联于流水线中。如下图所示:

t

t

t

t

t

采用并联方式时的时空图如下:

1

2t

?14

t

t ??=??==75

1410流水

T n

TP 吞吐率提高倍数=t

t ??231075=1.64

3.14 有一条静态多功能流水线由5段组成,加法用1、3、4、5段,乘法用1、2、5段,第3段的时间为2△t ,其余各段的时间均为△t ,而且流水线的输出可以直接返回输入端或暂存于相应的流水线寄存器中。现在该流水线上计算∏=+4

1

)(i i i B A ,画出时空图,并计算其吞吐率、加速比和效率。

解:此题容易出的问题是忽略静态流水线的特点,当加法任务流入流水线后紧跟着启动乘法任务。正确的做法是当所有加法任务完成从流水线流出后再启动乘法任务,同时还应注意到流水线中的第三段所用时间为2△t 。 (1)任务分析

(2)画时空图 1 2 3 4 5 6 7

1

2

3

4 1 2 3 4

5 6

7

△t △t

2△t △t 1 2 3 4

5

△t

18△t

(3)计算流水线性能 吞吐率:t

T n Tp ?=

=

187

加速比:18

29

1854=??+??=

=

t 3t 3t 流水

串行T T Sp

效率: 90

2954=???+??==

t 1853t 3t 时空区总面积实际占用面积E

3.18 在CRAY-l 机器上,按照链接方式执行下述4条向量指令(括号中给出了相应功能部件时间),如果向量寄存器和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需要1拍,试求此链接流水线的通过时间是多少拍?如果向量长度为 64,则需多少拍才能得到全部结果。

V0←存储器 (从存储器中取数:7拍) V2←V0+V1 (向量加:3拍) V3←V2<A3 (按(A3)左移:4拍) V5←V3∧V4

(向量逻辑乘:2拍)

解:通过时间就是每条向量指令的第一个操作数执行完毕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各功能流水线由空到满的时间,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要得到全部结果,在流水线充满之后,向量中后继操作数继续以流水方式执行,直到整组向量执行完毕。

(拍)

=+)=-+((拍)

)=++)+(++)+(++)+(+=(通过总共通过866323164T T 2312114113117T

说明:若考虑数据从存储器送访存部件也有1拍延迟,则通过时间应为24拍,完成全部任务所用时间相应为87拍。

3.19 某向量处理机有16个向量寄存器,其中V0-V5种分别存放有向量A,B,C,D,E,F,向量的长度是8,向量各元素均为浮点数;处理部件采用两个单功能流水线,加法功能部件时间为2拍,乘法功能部件时间为3拍。采用类似CRAY-1的链接技术,先计算(A+B)×C,在流水线不停的情况下,接着计算(D+E)×F 。

(1)求此链接流水线的通过时间是多少拍?(设寄存器出入各需1拍) (2)假如每排时间为50ns ,完成这些计算并把结果存进相应寄存器,此处理部件的时间吞吐率为多少MFLOPS? 解:

(1)我们在这里假设A +B 的中间结果放在V6中,(A +B )×C 地最后结果放在V7中,D +E 地中间结果放在V8中,(D +E )×F 的最后结果放在V9中。具体实现参考下图:

通过时间应该为前者((A +B )×C )通过的时间:

T 通过= (1+2+1)+(1+3+1) =9(拍)

(2)在做完(A +B )×C 之后,作(C +D )×E 就不需要通过时间了。

;

F V8V9E;D V8C;V6V7B;A V6*=+=*=+=

1200(ns)T T ==+=(拍))-+(通过24818=1200×10-9 (s )

题目中所问为吞吐率是多少MFLOPS ,显然是让求以MFLOPS 为单位的吞吐率。MFLOPS 是指每秒完成多少百万次浮点运算,因此要明确所有任务中共多少浮点运算。显然共有4条浮点向量指令,而每条指令完成8个浮点运算,因此浮点运算总数为32个。所以: 吞吐率:M FLOPS 26.67T 32TP E ≈??=?=

-6

9610

10120032

10

第四章

4.4 假设有一条长流水线,仅仅对条件转移指令使用分支目标缓冲。假设分支预测错误的开销为4个时钟周期,缓冲不命中的开销为3个时钟周期。假设:命中率为90%,预测精度为90%,分支频率为15%,没有分支的基本CPI 为1。 (1)求程序执行的CPI 。

(2)相对于采用固定的2个时钟周期延迟的分支处理,哪种方法程序执行速度更快?

解:

(1)程序执行的CPI = CPI基本+分支延迟

= 1 + 15%×[90%×(1-90%)×4 = (1-90%)×3]

= 1.099

(2)采用固定的2个时钟周期延迟时,

程序执行的CPI = CPI基本+分支延迟

= 1 + 15%×2

=1.3

显然采用分支目标缓冲器时程序执行时间更少,即速度更快。

4.5 假设分支目标缓冲的命中率为90%,程序中无条件转移指令的比例为5%,没有无条件转移指令的程序CPI值为1。假设分支目标缓冲中包含分之目标指令,允许无条件转移指令进入分支目标缓冲,则程序的CPI值为多少?假设无条件分支指令不进入分支目标缓冲时程序执行的CPI为1.1

解:无条件分支指令的特点是只要执行肯定分支成功。因此,对于进入分支目标缓冲器的无条件分支指令,分支预测的精度为100%,也就不会带来分支延迟。而没有进入分支目标缓冲器的无条件分支指令会带来一定分支延迟。首先要求出一条无条件分支指令的分支延迟是多少,不妨设为x个时钟周期。

由题知无条件分支指令不进入分支目标缓冲时程序执行的CPI为1.1,而程序中没有无条件转移指令的CPI为1,因此有

CPI = CPI无分支指令+无条件分支延迟 = 1 + 5%x = 1.1 所以 x= 2

因此,允许无条件分支指令进入分支目标缓冲器时,

CPI = CPI无分支指令+ 5%×(1-90%)×2 =1.01

第五章存储层次

5.1 解释下列术语(不要求写在作业本上,但应作为复习内容)

存储系统全相联映像直接映像组相联映像写直达法

写回法按写分配法不按写分配法命中时间失效率

强制性失效容量失效冲突失效 2:1经验规则相联度

答:(答案略)

5.2简述“Cache-主存”层次与“主存-辅存”层次的区别。

答:

5.3 地址映像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

(1)全相联映像。实现查找的机制复杂,代价高,速度慢。Cache空间的利用率较高,块冲突概率较低,因而Cache的失效率也低。

(2)直接映像。实现查找的机制简单,速度快。Cache空间的利用率较低,块冲突概率较高,因而Cache的失效率也高。

(3)组相联映像。组相联是直接映像和全相联的一种折中。

5.4 降低cache失效率有哪几种方法?

答:

(1)增加Cache块大小

(2)提高相联度

(3)增加Cache的容量

(4)Victim Cache

(5)伪相联Cache

(6)硬件预取技术

(7)由编译器控制的预取

(8)编译器优化。

5.5 简述减小cache失效开销的几种方法。

答:

(1) 让读失效优先于写。

(2) 写缓冲合并。

(3) 请求字处理技术。

(4) 非阻塞Cache或非锁定Cache技术。

(5) 采用二级Cache。

5.8 组相联Cache的失效率比相同容量直接映像Cache的失效率低。由此能否得出结论:采用组相联映像一定能带来性能上的提高?为什么?

答:不一定。因为组相联命中率的提高是以增加命中时间为代价的,组相联需要增加多路选择开关。

5.10 假设对指令Cache 的访问站全部访问的75%;而对数据Cache 的访问占全部访问的25%。Cache 的命中时间为1个时钟周期,失效开销为50个时钟周期,在混合Cache 中一次load 或store 操作访问Cache 的命中时间都要增加一个时钟周期,32KB 的指令Cache 的失效率为0.39%,32KB 的数据Cache 的失效率为4.82%,64KB 的混合Cache 的失效率为1.35%。又假设采用写直达策略,且有一个写缓冲器,并且忽略写缓冲器引起的等待。试问指令Cache 和数据Cache 容量均为32KB 的分离Cache 和64KB 的混合Cache 相比,哪种Cache 的失效率更低?两种情况下平均访存时间各是多少? 解:

(1)分离Cache 的总体失效率:

4975

.1242539.075.=?+?=?+?=?+?=?+?=

+=

=

%.8%%%F 数据访存失效率数据访存比例指令访存失效率指令访存比例数据访存失效率访存总次数

数据访存次数指令访存失效率访存总次数指令访存次数访存总次数

数据访存失效率数据访存次数指令访存失效率指令访存次数访存总次数

数据访存失效次数指令访存失效次数访存总次数

访存失效总次数分离 而容量为64 KB 的混合Cache 的失效率略低一些,只有1.35%。 (2)平均访存时间分析

平均数据访存时间

数据访存比例平均指令访存时间指令访存比例访存总次数

平均数据访存时间数据访存次数访存总次数平均指令访存时间指令访存次数访存总次数

平均数据访存时间数据访存次数平均指令访存时间指令访存次数访存总次数

数据访存总时间指令访存总时间访存总次数

访存总时间平均访存时间?+?=?+

?=?+?=

+=

=

所以:

平均访存时间分离 =75%×(1+0.39%×50)+25%×(1+4.82%×50) =(75%×1.195)+(25%×3.41) =1.74875

平均访存时间混合 =75%×(1+1.35%×50)+25%×(1+1+1.35%×50) =(75%×1.675)+(25%×2.675) =1.925

因此,尽管分离Cache 的实际失效率比混合Cache 的高,但其平均访存时间反而较低。

5.11 给定以下的假设,试计算直接映像Cache 和2路组相联Cache 的平均访问时间以及CPU 的性能。由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1)理想Cache 情况下的CPI 为2.0,时钟周期为2ns ,平均每条指令访存1.2次。

(2)两者Cache 容量均为64KB ,块大小都是32B 。

(3)组相联映像Cache 中的多路选择器使CPU 的时钟周期增加了10%。 (4)这两种Cache 的失效开销都是80ns 。 (5)命中时间为1个时钟周期。

(6)64KB 直接映像Cache 的失效率为1.4%,64KB2路组相联Cache 的失效率为1.0%。 解:

(1) 平均访问时间=命中时间+失效率×失效开销

平均访问时间1-路=2.0+1.4% ×80=3.12ns 平均访问时间2-路=2.0×(1+10%)+1.0% ×80=3.0ns 两路组相联的平均访问时间比较低

(2)CPU 时间 =(CPU 执行周期+存储等待周期)×时钟周期时间

= IC (CPI 执行+总失效次数/指令总数×失效开销) ×时钟周期 = IC ((CPI 执行×时钟周期)+(每条指令的访存次数×失效率

×失效开销

×时钟周期))

所以:

CPU 时间 1路 =IC(2.0×2+1.2×0.014×80)=5.344IC CPU 时间 2路=IC(2.2×2+1.2×0.01×80)=5.36IC

相对性能比:

路时间时间1CPU CP 2 5.36/5.344=1.003

直接映象cache 的访问速度比两路组相联cache 要快1.04倍,而两路组相联Cache 的平均性能比直接映象cache 要高1.003倍。因此这里选择两路组相联。

第七章 互连网络

7.1 解释下列术语(不要求写在作业本上,但应作为复习内容)

线路交换分组交换静态网络动态网络互连网络互连函数网络直径结点度网络规模等分宽度对称网络

答:答案略

7.3 设E为交换函数,S为均匀洗牌函数,B为蝶式函数,PM2I为移数函数,函数的自变量是十进制数表示的处理机编号。现在有32台处理机,其编号为0,1,2,…., 31。

(1)分别计算下列互连函数

E2(12) S(8) B(9) PM2I+3(28) E0(S(4)) S(E0(18))

(2)用E0和S构成均匀洗牌交换网(每步只能使用E0和S一次),网络直径是多少?从5号处理机发送数据到7号处理机,最短路径要经过几步?请列出经过的处理几号。

(3)采用移数网络构成互连网络,网络直径是多少?结点度是多少?与2号处理机距离最远的是几号处理机?

解:

(1)共有32台处理机,因此用log232 = 5比特表示各处理器编号。

E2(12)十进制 = E2(01100)二进制=(01000)二进制= (8)十进制

S(8)十进制 = S(01000)二进制= (10000)二进制= (16)十进制

B(9)十进制 = B(01001)二进制= (11000)二进制= (24)十进制

PM2I+3(28) = (28 +23) mod 32 = 4

E0(S(4))十进制 = E0(S(00100))二进制= E0(01000)= (01001)二进制= (9)十进制S(E0(18))十进制 = S (E0(10010))二进制=S(10011)= (00111)二进制= (7)十进制

(2)2n 个结点的均匀洗牌交换网的网络直径是2n-1,32个结点的均匀洗牌交换网的网络直径为9。

从5号处理机发送数据到7号处理机,最短路径要经过6步:

00111100111001001001010000010000101S

E S E S E 000?→??→??→??→??→??→?

(3)网络直径是3,节点度是9,与2号处理机距离最远的是13、15、21、23号处理机。.

第八章 多处理机

8.1 解释下列术语(不要求写在作业本上,但应作为复习内容)

集中式共享多处理机 分布式共享多处理机 通信延迟 计算/通信比 监听协议 目录协议 写作废协议 写更新协议

答:答案略

8.2 一个具有32个处理器的多处理机,对远程存储器访问时间为2000 ns 。除了通信以外,假设所有其他访问均命中局部存储器。当发出一个远程请求时,本处理器挂起。处理器的时钟周期时间是10ns ,假设指令基本的CPI 为1.0(设所有访存均命中局部存储器)。对于下述两种情况: (1)没有远程访问。

(2)有0.5%的指令需要远程访问。 试问前者比后者快多少? 解:

已知远程访问率p=0.5%,远程访问时间t=2000ns,时钟周期时间

T=10ns,则

远程访问开销C=t/T = 2000ns/10ns = 200 个时钟周期

则有0.5%远程访问的机器的实际CPI2为:

CPI2= CPI1 + p×C = 1.0 + 0.5%×200 = 2.0

只有局部访问的机器的基本CPI1 =1.0 ,故

CPI2/CPI1 = 2.0/1.0 = 2(倍)

因此,没有远程访问状态下的机器速度是有0.5%远程访问的机器速度的2倍。

2007年版《课程与教学论》0467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以下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的内容: 领会: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 理解”研究的整合: “课程开发范式”的内涵(“怎样有效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这种取向有时被称为“程序主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内容的研究取向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体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把课程视为“符合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2.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 (1)二者相辅相成。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从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 (2)二者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是指向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 3.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 整合:“量的研究”的内涵; {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应用于一切情境。“质的研究”的内涵(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与“实在”的专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之关系。(课程研究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以下是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领会: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1)是文化交往与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国际性则是不同民 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能力。 (2)国际性与民族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国际性领先于民族性,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2.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涵义 在民族和文化交往当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3.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之间的关系 (1)平等与高质量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平等强调的是机会均等,高质量是

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作业讲评

课程与教学论平时作业讲评(2) 《课程与教学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于本教材比较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形成性考核册中涉及到新课程实际的题目比较多,在四次作业评讲中,将分别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各章教学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三组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分析: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积压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一贯主张。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科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各有其利弊。 本题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结合新课程实施现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因素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分清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影响课程实施。 分析: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包括校长和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包括:校区和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教育学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笔记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 1.班级的概念是基本教育单位,埃拉斯莫斯。特点:学习、教育、社会、不成熟性 2.班级组织的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创立:中国1862 京师同文馆 3.班级的功能社会化:价值观、科学文化、生活规范、社会角色个体:诊断矫正满足发展 4.新增:班级文化功能发展榜样自主特点教育凝聚自主制约性类型物质精神制度行为 二班级管理 1概念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带领…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功能目标效率秩序班风能力自理目的全面发展手段手段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3内容组织建设利于教育首要原则、制度管理、教学管理核心、活动管理 4管理模式:①常规核心三部分②平行马卡连柯③民主内涵要求④目标德鲁克 5问题偏专断缺活力对策:以生为本机制①满足目的核②确立主体宗③训练能力 三良好班集体的培养IM 1.班集体概念是按…组织的,以…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2特征①目标基础②领导集体③共同准则健全制度④平等相容氛围⑤宽松个性发展空间 3教育作用三个利于:①形成群体意识②培养社会交往适应能力③训练自我教育能力 4发展阶段初建期的松散群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成熟期的集体阶段新增其他表述p202 5.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发展目标②建立班级核心③建立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 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四班主任工作概述(简答班主任作用?答案以课后练习提供为准) 1班主任概念:是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贯彻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2地位是力量是桥梁作用①建设的设计者②组织的领导者(个性影响力3)③协调人际关系主导者 3领导方式权威型消极依存性行为、民主型积极行为、放任型无原则行为教学集体两中心 4任务①组织建立良好班集体首要任务②促进全体成员全面发展中心任务 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特别重要的简答是1、7、9、11) 1、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前提基础内容群体方面①基本构成②学业状况③发展状况④行为 表现状况:个体方面①基本情况②社会关系③学业状况④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方法:①调查法②书面材料分析法③观察法基本④谈话法IM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是中心环节)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内容:①任课教师②班级团队活动③家庭社会力量 4、学习指导①学习方法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③制定学习计划学习活动管理上课自修作业考试; 生活指导:①礼仪常规②日常交往③生理卫生④劳动教育⑤遵纪守法生活管理考勤作息纪律秩序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6、建立学生档案四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7、操行评定(1)概念(2)意义(3)原则(4)写法谈心式描述过程情感性(5)步骤自 评小组班主任反馈(6)应注意事项①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②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不足③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IM 8、工作计划与总结计划三部分:基本情况工作内容要求和措施主要工作安排总结全面专题 9、个别教育工作一般要求①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区别对待②热爱和尊重学生,促其转化③发现“闪光点”,及 时表扬,逐步提高④自我剖析,制定措施,接受监督⑤常抓不懈,持之以恒。IM后进生心理不适度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注意问题:关心爱护尊重人格、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10、班会活动组织班会班级活动主要形式简答:组织主题班会的阶段及应注意的问题? 11、偶发事件的处理简答:班主任应如何处理偶发事件?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哪些原则?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吴南中 《课程与教学论》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由于本教材比较切合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形成性考核册中涉及到新课程实际的题目比较多,在四次作业评讲中,将分别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各章教学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兰色是说明和解释。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此题的着重点在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其特点,分析三组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即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分析: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积压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一贯主张。近年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原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的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这种横向组织也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而目前的教师队伍尚不具备这一条件;学科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资设施也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就一般而言,直线式与螺旋式各有其利弊。 本题需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的不同组织方式,结合新课程实施现状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2、试论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课程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及其影响因素:课程实施的因素此题的着重点在于分清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并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影响课程实施。 分析: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主要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包括校长和教师

自考财务管理学练习题(第八章 项目投资决策)

第八章项目投资决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一组独立备选方案中某项目的净现值小于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项目的现值指数小于0 B.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小于0 C.项目不可以采纳 D.项目的会计平均收益率小于0 2、某投资方案,当折现率为15%,时,其净现值为45元,当折现率为17%时,其净现值为-20元。该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 A.14.88% B.16.38% C.16.86% D.17.14% 3、在确定投资项目的相关现金流量时,所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 A.考虑投资项目对公司其他项目的影响 B.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C.辨析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的区别与联系 D.只有增量现金流量才是相关现金流量 4、某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数据如下:NCF0=-100万元,NCF1=0万元,NCF2-10=30万元;假定项目的折现率为10%,则该项目的净现值为()万元。 A.22.77 B.57.07 C.172.77 D.157.07 5、独立投资和互斥投资分类的标准是()。 A.按投资项目的作用分类 B.按项目投资对公司前途的影响分类 C.按投资项目之间的从属关系分类 D.按项目投资后现金流量的分布特征分类 6、A企业投资10万元购入一台设备,无其他投资,初始期为0,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无残值。设备投产后预计每年可获得净利4万元,则该投资的投资回收期为()年。 A.2 B.4 C.5 D.10

7、相关成本是指与特定决策有关的成本,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相关成本的是()。 A.未来成本 B.重置成本 C.沉没成本 D.机会成本 8、某项目的现金流出现值合计为100万元,现值指数为1.5,则净现值为()万元。 A.50 B.100 C.150 D.200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净现值缺点的是()。 A.当各方案的经济寿命不等时,最好用净现值进行评价 B.不能动态反映项目的实际收益率 C.当各方案投资额不等时,无法确定方案的优劣 D.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而折现率的确定较为困难 10、已知某投资项目的计算期是10年,资金于建设起点一次投入,当年完工并投产(无建设期),若投产后每年的现金净流量相等,经预计该项目的投资回收期是4年,则计算内含报酬率时的年金现值系数(P/A,IRR,10)等于()。 A.3.2 B.5.5 C.2.5 D.4 11、按项目投资对公司前途的影响分类,项目投资可分为战术性投资和()。 A.战略性投资 B.新设投资 C.维持性投资 D.扩大规模投资 12、按项目投资后现金流量的分布特征分类,项目投资可分为常规投资和()。 A.非常规投资 B.战略性投资 C.维持性投资 D.扩大规模投资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终结点现金流量的是()。 A.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或变价收入

管理学第八章知识点

管理学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组织资本的理论研究 1、组织资本概念:组织资本是组织成员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协同工作而形成的、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资本形式,它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制度、知识管理系统、客户和公共关系系统之中。(注意它的演变和形成) 2、组织资本的本质:组织资本是依托组织结构和制度,汇集组织内部的信息以及经验的积累,通过激励、约束、不断学习和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组织文化的价值体现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资本形态。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这个定义至少可理解和延伸如下六层意思: ①是人力资本是依赖于人们的体力能力和脑力能力,因而的有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具有人力资本的依附基础; ②是人们的体力和智力是由于营养、保健、医疗和教育、培训、自学等形成的,需要花费资金,即投资形成的; ③是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有效劳动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的,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或不参加劳动的人,因为不能创造价值,因而也就失去了人力资本; ④是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谁投资谁受益,因而人力资本创造的经济效益,应按投资比例分配给个人、国家和工作单位; ⑤是所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社会给予的平均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至少要等价于他们个人的平均投资成本,才能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体力和智力)得以维持; ⑥是人力资本对于个人是从小到大直到老年,从投资、产出直到分配,从获得、增长直到降低、消失的全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使组织能够有效地利用人们的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发展: ①劳动管理阶段②人际关系阶段③组织行为科学阶段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4、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 ①因事择人的原则 ②因材施用的原则 ③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5、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内容: 一、流程:①招聘前:工作分析、设计、人力资源规划 ②招聘挑选实践:招聘、甄选 ③招聘挑选后:培训/开发、激励、领导、沟通、绩效评估、报酬、劳动关系、企业文化 能力动机满意度忠诚与献身精神

阅读材料: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第十二章 一、重要概念与

阅读材料: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八章、第十二章 一、重要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课程研制概述 一、课程研制:是指精心组织的设计、实施、评价并管理课程的动态过程,意在改进课程功能和提高学习走教学质量,包括从提出变革课程的动议、确立理论原理、编制课程文件、实施课程、开展教学与评价课程等一系列复杂事项。 二、课程研制的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①、课程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制定课程计划或方案,研制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教材以及开发课程 资源等活动过程。 ②课程实施:实质上就是把规划阶段研制的课程计划方案变成师生的教与学行动。 ③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研制过程,包括课程的规划、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预期教育目 标是否实现,学习和计划是否获得成功。 政治方面的参与者 学校方面的参与者 三、课程研制的参与者 教育系统方面的参与者 公众 社会 四、课程研制的特性:课程变迁,课程创新,课程改革 课程变迁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 课程创新课程 改革 五、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改变课程领域的价值命题基础上革新课程形成和组成成分的专门活动。课程改革有必然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改革的类型:

全国性课程改革 按空间范围分: 区域性课程改革 学校性课程改革 更替性课程改革 按承担的任务: 试验性课程改革 整体课程改革 按所涉内容: 局部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形式:突变式 渐变式 渐变与突变统一式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 1、课程改革的“钟摆现象”:课程改革中两种对应而对立的课程理论、价值取向、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形式等,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地此消彼长,然后有彼消此长,从而实现着课程的不断发展。 2、课程改革的系统性:课程结构改革的系统性 (有三个层次) 课程研制过程的系统性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 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要符合整体的系统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涉及课程内容、课程平衡、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问题就是课程内容问题 2、课程平衡是指选入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各类课程及其所包含的课目主次分明、比例相当,满足 学生的潜在需要和合乎社会价值观标准。 3、课程设置:实际上就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课目或主题,根据一套预订准则而有机结合在一起, 意在恰当地覆盖整个学习领域。 4、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之间关系是动态的,大致存在“从内容到结构”“从结构到内 容”两种关系模式。

管理学-第八章

管理学:第八章组织设计 分类:经管格式:doc日期:2009年03月06日 备注:本文章/文件仅为课件“管理学”(或其中一个章节)的简单文本/文件预览版,可能不包括课件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相关素材,本文章/文件与课件详细内容可能有较大差异,部分音视频、flash等多媒体文件可能因客户端没有安装相关插件而无法预览,建议用户下载完整版课件。 第八章组织设计 一、名词解释 1.组织结构 2.组织设计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组织结构特性的是( ), A.复杂性 B.分权性 C.规范性 D.集权性 2.人类社会需要正式的组织机构主要是因为( )。 A.便于发挥社会精英分子的才智B.社会在不断进步,不断变革 C.人们需要寻求最佳的组织结构D.人们需要有效协作以达成群体目标 3.对于一十组织来说,只有在下列哪项确定后才具有活动能力( )。 A.管理幅度的确定 B.组织部门的划分 C.组织职权的设计 D.组织职位的设计 4.职能部门化的一个主要缺点是( )。 A.需要较多的综合管理人员 B.易产生本位主义 C.管理成本上升 D.增加高层管理部门管理难度 5.在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 A.投有什么必然联系 B.直接成正比关系 C.有明显的间接联系 D.直接成反比关系 6.解决直线与参谋间冲突的一个方法是( )。 A.赋予直线管理人员职能职权 B.让直线人员更多地依靠参谋人员的知识 C.允许直线人员压制参谋人员 D.把直线与参谋的活动结合起来 7.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企业存在的方式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当一个企业的组织模式由“金字塔”型开始向扁平化转变时,下列哪项活动不能有力促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 A.严格规章制度 B.管理者授予下属更大的权力 C.大量使用计算机 D.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8.王某是某公司销售经理,在应该由他决策的许多问题上,他都去请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并由副总经理最后决策。实际中,他们的做法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违背了( )的授权原则。 A.职权层次 B.职能界限 C.职权与职责对等 D.级差授权 9.一些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组织,在其发展初期通常都采用的是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所具有的最大优点是( )。A.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 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 三本教材: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2008年

小结: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 (选用教材: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本章复习建议: 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三)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极其相似,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这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是,“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范围更宽泛,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 局限:对儿童价值的忽视、背离教育本质而盲目运用“泰罗主义”管理模式。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管理会计学》第八章答案

《管理会计学》第8章 标准成本法 练习题答案 简(选择、计算、综合)1 第八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DDAC 6----10 BACCA 11----15 CCBC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CDE 3.ABDE 4.ABC 5.ABCE 6.ABC 7.ABC 8.AB 9.BCD 10.AD 11.ABC 12.ABCDE 13.ABCE 14.ABCE 15.BD (三)判断题 1. √ 2.√ 3.√ 4.× 5.√ 6.× 7.× 8.× 9.√ 10.√ (四)计算题 1.解:依题意得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20×5+32×9=388(元/件)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7.5×13=97.5(元/件) 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38 00010 000 ×13=49.4(元/件) 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成本=61 00010 000 ×13=79.3(元/件) A 产品标准成本=388+97.5+49.4+79.3=614.2(元/件) 2.解:依题意得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9 000-450×20=0(元)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9 000900 -9)×900=+900(元) 直接材料用量差异=9×(900-50×20)=-900(元)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3 325-180×20=-275(元)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3 325950 -4)×950=-475 (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4×(950-45×20)=+200(元) (3)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2 375-135×20=-325(元) 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 375950 -3)×950= -475(元) 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3×(950-45×20)=150(元) (4)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2 850-90×20=+1 050(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 850-2×1 000=+850(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950-45×20)=+100(元) 固定性制造费用能力差异=2×(1 000-950)=+100(元) 3.解:(1)单位标准成本=3×10+5×8+12×3+8×3+12×3=30+40+36+24+36=166(元/件) (2)∵实际工资-12×3×1300=-800 ∴实际工资=12×3×1 300-800=46 000(元) (3)效率差异=12×(4 100-3×1 300)=+2 400(元) 工资率差异=46 000- 12×4 100=46 000-49 200=-3 200(元) 4.解:(1)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23 700-22 000=+1 700(元) (2)直接材料数量差异=10×(1 200-1 000)+6×(2 100-2 000)=+2 600(元)

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一节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及其要素 1.课程与课程管理的涵义 课程是什么?研究人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①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③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④课程即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这些定义都从某个角度探讨了课程的本质,一般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进程。 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和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因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 2.课程管理的基本要素 (1)课程管理主体 课程管理主体是指课程管理者,包括课程的主管人员和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 课程的主管人员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专门的工作委员会。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指负责课程实施的学校管理人员(校长、教导主任等)、教学人员(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等)。 一方面,课程管理的主体是多层级的,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各有其主要的职责。另一方面,课程管理主体也是相对的,某一层级的管理机构或人员相对于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或人员,就会转化为课程管理的客体。 (2)课程管理客体 课程管理客体是指课程管理的对象,它包括被管理的人、财、物、信息等因素及其所组成的课程系统。 在这里,“人的因素”主要是指课程设计者、课程编订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物的因素”是指课程建设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必要的仪器设备、活动场所、图书资料等。“财的因素”是指进行课程建设所必需的经费投入。“课程信息”是指在课程建设进程中、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 (3)课程管理手段 课程管理手段是连接课程管理主体与课程管理客体的纽带,主要指有关课程管理的技术、方法以及对课程管理客体所施加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职能。 (4)课程管理目标 课程管理目标是指课程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课程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围绕确定课程目标和实现课程目标进行管理活动的过程,因此,课程管理目标在课程管理活动中处于中心的地位。 二、课程管理体制 1.课程管理体制的类型 (1)集中管理的体制 在教育行政实行中央集中管理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主要由中央教育部统一编制或审定,地方和学校必须遵照执行。在这种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对课程拥有决定权,地方和学校只有执行权。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无论置身于什么学校,其教学的标准、学科课时的分配、教科书的内容几乎都是完全统一的。在世界上,法国常常被视为这类体制的代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属于这一类型。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自主学习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公共事业管理类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有关的三个问题;课程问题;教学研究的问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他们不再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广大教师将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承担起开发、研制课程的重任。以往,我们教师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没有开发课程的任务,这个矛盾不突出。现在情况不同了,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那么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如何承担承担起了开发课程,研制课程的重任?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改变过去课程论与教学论分家的局面,形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相融合的新兴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中小学课程正在改革,其

中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只强调按学科来设置课程的传统,而是提倡综合。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小学以综合为主,初中是综合或者分科,由各地来选择,高中则以分科为主。三个层次有三种要求。总的趋势是强调综合,强调学生知识的综合。这样,就设立综合实践课,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怎么整合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要求。课时数怎么分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师培训很重要,因为有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教。本课程紧密结合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努力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时代要求。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置的课程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及时地把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的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做到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确保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在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组织上,又始终围绕小学教育的实际展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具备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更好地适应教师岗位的需要。 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 1、上网条件较好,家里和学校都可以上网学习。 2、学习资源多样化 (1)文字教材有马云鹏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考核点提示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掌握近年来 国际上流行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 般趋势,把握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领悟中国面向未来 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181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 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穴1雪“课程开发”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 程序。 穴2雪“课程理解研究”: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 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穴3雪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 件;②二者又是内在的统一;③二者相辅相成。 2.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 的研究”的整合。 穴1雪“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 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 及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有欺骗性。 穴2雪“质的研究”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 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 穴3雪“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 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穴1雪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穴2雪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族化与教育公平的理 念。 穴1雪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①二者是不同的两种价值追求。 ②平等与高质量又是内在统一的。 182 穴2雪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即是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穴1雪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①二者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②二者又是内在统一、历史地统一的。 穴2雪主体教育观的内涵:①人是主体,教育应当是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②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 三尧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和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 统一。 穴1雪“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与特征: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其特征是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是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过程的主体。 穴2雪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发展: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阶段始于80年代中叶以后。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八章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般是小题) 第一节班级组织 一、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正式组织 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班级的特点:学习性、不成熟性、教育性、社会性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 2.赫尔巴特进一步设计和实施了班级教学。 3.英国“导生制”推动了班级组织的发展。 4.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开始于1862年清末办的京师同文馆 5.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班级组织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 (三)班级的功能(了解就好)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基友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1.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功能: (1)论断功能; (2)矫正功能 (3)满足需要的功能; (4)促进发展功能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 1.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最终目的 2.班级管理的目的 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目标、秩序、指挥系统)——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4.班级活动管理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规章制度、基本要素)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常规制度、班级规范制度 2. 班级平行管理(马卡连柯) 3. 班级民主管理(全员参与) 4. 班级目标管理(德鲁克) ——小组和个人目标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 (五)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当前班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性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把班级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三、学校组织的管理 1.沟通的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信息传递;(2)控制;(3)激励; (4)情感交流 2.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自考“行政管理学”第八章练习题及答案

自考“行政管理学”第八章练习题及答案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根本标志是( ) A.行政决策 B.行政构想 C.行政执行 D.行政效率 2.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工作的( ) A.起始环节 B.实施环节 C.反馈环节 D.终结环节 3.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A.行政组织 B.行政执行 C.行政沟通 D.行政决策 4.谋求最大效益、追求最优选择的决策模式是( ) A.渐进决策模式 B.混合扫描决策模式 C.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D.理性决策模式 5.执行工作的关键环节是( ) A.计划 B.动员 C.协调 D.指挥 6.在行政执行的若干环节中,其关键环节是( ) A.计划 B.指挥 C.协调 D.控制 7.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 A.全体公务员 B.行政机关 C.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D.全体公民 8.新闻舆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 A.外部监督 B.内部监督 C.职能监督 D.一般监督 9.我国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活动实施的监督是( ) A.立法监督 B.社会监督 C.检察监督 D.司法监督 10.财政部对其他政府机构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属于( ) A.职能监督 B.主管监督 C.行政监督 D.审计监督 11.省级卫生厅对县级卫生局的监督和管理属于( ) A.职能监督 B.主管监督 C.行政监察 D.审计监督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 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领导 D.行政沟通 E.行政监督

2.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包括( ) A.计划 B.动员 C.指挥 D.协调 E.控制 3.行政协调的方法有( ) A.信息沟通法 B.行政命令法 C.宣传教育法 D.行政诉讼法 E.利益调节法 4.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包括( ) A.权力机关的监督 B.政党的监督 C.司法机关的监督 D.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 E.新闻舆论的监督 5.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的是( ) A.权力机关的监督 B.政党监督 C.行政监察 D.上下级监督 E.审计监督 6.我国行政监察机关依法享有( ) A.调查权 B.检察权 C.审判权 D.建议权 E.行政处理权 三、简答题: 1.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 2.简述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3.简述行政监督的特征。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2.试述我国完善行政决策基本程序的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