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WMO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WMO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WMO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WMO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

供决策者参考的

世界气象组织的声明

世界气象组织

天气 ? 气候 ? 水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

供决策者参考的世界气象组织的声明

1. 世界气象组织(WMO)编写这份声明的目的是敦促决策者加强对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支持,

以便于其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从而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关键的社会经济动力

2. 民众的安全与保障、水和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日益繁荣、加强抵御灾

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改善公众健康都是每个政府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

国政府必须制订和落实考虑了气候变率和变化所带来挑战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并提倡社会和环

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然而,关于社会民生和经济增长,众所周知,我们正面临着自然环境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使之恶化,反过来又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灾害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发

引发了各种灾害,危害粮食安全,造成清洁的淡水量减少,人口被迫迁移,疾病增加和肆虐等等。

由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使这一形势更加复杂化,人类居住扩大到以前荒芜人烟的高风险地区,如:

干旱地区、山坡、泛洪平原和易遭受内涝的沿海地区,使人口暴露在粮食无保障、空气和水传播疾病、炎热天气、干旱、山体滑坡、洪水、风暴潮和海啸的环境之中。

3.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为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全球范围内,灾害造

成了严重的后果,超过70万人丧生,超过180万人受伤,还有超过2400万人无家可归。总体而言,将近17亿人口从多种方面受到了灾害的影响。总经济损失超过1.4万亿美元。此外,2008年到

2012年期间,1.44亿人因灾害而流离失所。只有清楚地了解这些与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相关

的风险、建设多灾种早期预警、将天气和气候信息与决策结合、以及充分地减少灾害风险和采取防

灾措施,我们才能发展抗灾型社会并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为NMHS布的早期预警投资一美元,就

可以挽救至少七美元的损失。

4. 并非所有会员的NMHS具备开展监测、预测和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所需的科

技和人力资源能力。NMHS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天气、气候、水文和相关环境服务取决于:(a) 是

否具备收集、加工、存储以及交换资料和产品的现代基础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人员;(b) 是否有能力

维持高标准的观测和资料;(c) 是否参与科研工作,并是否获取科研成果,从而改进监测、预测和

认识所有时空尺度的天气、气候、水和相关环境条件;(d) 是否有能力准备和提供高质量天气、气

候和与水相关灾害的早期预警和基于影响的预报;(e) 以及是否能够理解包括紧急响应当局在内的

各类用户界的需求,并且将此类需求融入到预报和预警计划中。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

5. 为天气、水文和气候服务投资将极大地推进拯救生命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

维持自然环境等各项工作。世界气象组织公约重申“国家气象、水文气象和水文部门在观测和认识

天气与气候以及提供气象、水文和相关服务以支持相关的国家需求方面的使命至关重要,该使命应

包括以下领域:(a) 保护生命与财产;(b) 保护环境;(c) 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d)促进长期观

测和气象、水文和气候资料的收集,包括相关环境资料;(e) 促进内生能力建设;(f) 履行国际义务;(g) 为国际合作做出贡献。”

6. 自从人类社会和环境管理进入新纪元以来始终如此,有关天气、水文和气候过程的知识关

系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已对文化、传统和社会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影响。正是在这个框架下,各

国的NMHS有能力针对多种与天气、气候、水相关的事件开展监测、预报和发布预警,这类事件可影

响人民生命和社会经济发展。例如,在自然灾害方面,NMHS赋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来监测和预警单

个事件,以帮助人们提前察觉灾害影响,保护生命,加强社会的抗御力,维持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并减少财产损失。

7. NMHS在其各自国家是发布天气警报的官方权威来源,在许多国家则是唯一的声音,其还负

责发布气候、水文、空气质量、地震和海啸警报而且还负责空间天气。为了减少和缓解灾害的影响,则需要NMHS提供快速、及时、准确、覆盖范围广泛和容易理解的信息以及高质量的服务,以便让政

府和民众采取适当的行动以响应预警。在WMO的框架内,NMHS正在努力改进服务的提供和质量,从

而帮助各国政府提高决策水平,旨在加强民众对气候变率和变化的抗御能力,加强粮食生产,改进

水资源管理,提高健康水平,发展可再生能源,使民众适应气候变率和变化,减轻风险,减缓自然

灾害以及实现持续发展。通过帮助政府和人民避开潜在灾害、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在国家建设

中NMHS成为国家风险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发展基础设施的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确实是可持续

发展的一个贡献者,尤其是一支消除贫困、加强粮食安全、提高健康水平和获得可再生能源和清洁

水源的力量。NMHS正在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携手努力,以实施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其目的是进

一步大幅减少由天气、水和气候相关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

8. NMHS是符合WMO标准的国家基准点。应消除阻止会员提供所需的全球、区域和国家服务以

解决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对安全产生影响的严重缺陷。这些缺陷可影响整个国际社会的能力,使其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难以减少灾害风险、难以保障航空、陆地和海上交通的安全、难以保障粮食

安全、难以可持续管理水资源、难以管理气候风险、难以适应气候变化以及难以建设抗灾型社会。

为了实施和运行用于收集、处理和交换观测资料和产品的现代基础设施,应该为NMHS配备充足的人力、技术和资金,以便帮助它们为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天气、气候、水文和

相关环境服务。

9. 要向政府提供这些服务,各组织间的合作必不可少。NMHS与学术界、政府部门、国际组织

和非政府间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及与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之间适当的和可能的伙伴关系有助于社会

更好地根据更完整和更准确的天气、水和气候信息做出决策。这些伙伴关系提供了更好的资料覆盖

率和信息处理、更高分辨率的模式和更精准、更有用的专业产品,以取得社会效益,其中还有为政

府和其他负责安全、经济和社会保障的决策单位提供更好服务的机会。NMHS应与这些合作伙伴开展

合作以制定适当的国家框架,以便于收集和分享资料和专业知识,从而以有用的格式和廉价的方式

让人容易实时获取这些信息。

未来的需求

10. 预计NMHS将致力于实施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以实现实施计

划中的各项里程碑,包括最初开发和提供用于农业和粮食安全、水、卫生和减少灾害风险领域的服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气候服务扩大到其它重点领域;以及确保全世界所有气候敏感类部门能够

获取更好的气候服务。

11. 2000年,通过国际认可的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宣言内的目标),国际社会制订了2015年要

达到的具体目标。到2015年以后,继承“千年宣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年后减少灾害风险框架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会对NMHS的要求产生重大影响,将要求其为满足政府、合作伙

伴和其它决策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而提供面向用户的天气、水文、气候和环境相关服务,从而实现可

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关键是各国政府和合作伙伴为气象和水文领域提供更多

的投资,以充分利用NMHS及其伙伴提供的众多科学技术进步,包括提供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

的多灾种早期预警和相关服务,以及通过GFCS提供的气候服务,妥善利用后可为社会提供非常重要

的信息,用于减少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将与天气和气候相关的机遇带来的效益最大化。WMO

可推进国际合作,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以及在联合国框架下国际合作尤为关键。

12. 拥有良好的通信手段可确保按需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各国政府必须认识到投资基础设施和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便通过WMO全球监管框架以统一和标准化的方法不间断地开展环境监测。各

国政府应当不断支持NMHS以实施和运行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实现其现代化、并发展这些基础设施

以符合WMO的标准。

13. 必不可少的是,应动员社会做好准备,妥善响应各类预警。为了使防备、响应和恢复工作得到改善,首要任务是教育和培训。如果各国政府搭建了适宜的系统及其公众明白如何做出响应,那么自然灾害早期预警系统才能见效。提供的信息必须容易获得、理解而且使用方便。向公众的主动和有效通报、强调预报和预警的内在不确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14. 为了实现效率,各国政府和其他决策者必须认识到NMHS是通过WMO进行协调的国际网络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驱动力,其可以加强社会安全和福祉、消除贫困、保持发展和经济增长、改善清洁饮用水的获取、加强粮食生产、实现较好的健康水平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提高世界公民的繁荣。

15. 为了加强NMHS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鼓励各国政府落实各项政策以促进气象和水文部门收回政府所提供的成本,特别是从航空和海洋部门来收回。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 【摘要】气象水文信息与工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军事活动、科学试验息息相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提高气象水文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决策参考的科学性,从而使气象水文信息保障优质、高效。本文构建一个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主要介绍系统组成、主要功能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气象水文信息系统;信息采集 气象水文信息与工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军事活动、科学试验息息相关,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提高气象水文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决策参考的科学性,为优质、高效的气象水文信息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集定位、短报文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气象水文信息系统能较好地担当气象水文信息保障职责。 一、系统组成 气象水文信息系统主要由气象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组成。 1.气象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 气象水文信息自动采集系统由气象水文监测室及其所辖自动气象水文监测站、卫星遥测站、移动式气象水文数据采集终端、固定式气象水文数据采集终端和测量船等自动气象要素终端采集设备组成。 2.信息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由北斗卫星及定位总站组成。北斗卫星接收到采集终端发来的数据后,将其发送给定位总站。总站进行分拣后将数据通过北斗卫星发送到相应气象水文监测室的指挥型用户机;同时将所有数据通过地面链路发送到指控中心。定位总站通过逆向流程将指控中心发出的远程终端配置指令通过卫星发送到相应普通型用户机,由普通型用户机发送数据采集终端,进行系统识别码、采集频率等参数的修改。 3.信息综合应用系统 信息综合应用系统由信息分析处理机、信息显示设备、信息存储设备、信息应用工作站、网络互联设备、网络安全设备、信息交换处理机等组成。 二、系统功能

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汇总

**煤业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为切实做好我矿防治水工作,防止重特大水害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深入开展我矿防止水工作,结合本矿实际,着力整治矿井水害隐患,标本兼治,夯实基础,提高水平,保障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矿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促进企业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落实防治水工作责任和各项措施,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遏制较大以上水害事故发生,维护安全生产的稳定形势。 三、实施步骤 1、细化方案,安排布置。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防治水工作方案,安排布置汛期和防治水工作安全大检查。 2、自查自纠,迅速整改。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矿井水害隐患自查,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时间和工作措施,迅速进行整改。 3、督促检查,全面推进。要组织专职人员迅速开展汛期前和防治水工作专项安全检查,督促整改和消除水害隐患,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要责任到人,直至整改到位。 四、工作措施

1、落实矿井防治水责任制。矿长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矿井防治水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矿井水文地质调查,编制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年度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等水害综合防治措施,保障防治水资金投入,加强防治水工作检查,督促水害隐患整改,完善防治水相关资料。 2、健全防治水工作机构。设立防治水专门机构,配备专职防治水人员,建立专职探放水队伍,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和物资。 3、制定防治水各项工作制度。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建立健全防治水技术管理制度、水害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探放水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制定探放水、排水等操作规程,编制汛期及水害应急救援预案,签定矿山救护报务协议。 4、加强水害防治基础工作。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查清矿区范围内的含水层、岩溶带、地质构造情况,地下水的类型及补给、河流、排泄条件和动态变化规律,各含水层之间、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查明地表水系的汇水情况、疏水能力、积水区以及水利工程的现状、规划情况,掌握当地日最大降水量、历年最高洪水位等气象资料,填绘矿区水文地质图,调查核实矿区范围内的废弃矿井、采空区开采历史情况、开采深度、积水范围和积水量,矿井中的积水区等情况,判断矿井发生突然涌水的可能性,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2020年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都要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众对自己密切相关的气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就是中国给您带来的关于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xx纪念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1】 根据赣气会发〔xx〕1号《江西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学会关于组织开展xx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通知》和余科协字〔xx〕6 号《新余科协转发的通知》精神,新余气象学会紧紧围绕“3.23”世界气象日主题“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 一、创新活动方式,早规划、早部署。 为了做好今年的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新余市气象学会早行动、早部署,紧紧围绕xx年世界气象日“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的主题,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并且专门制定了《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准备、宣传方式、参加人员各事项,对宣传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报纸刊发“3.23“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摆摊设点、发放宣传资料和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指导茶农春茶采摘和茶树种植;通过进校园开展雷电防护知识讲座,使学生们更多地懂得防雷避险知识。这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地深入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及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旨在努力提高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1.报纸刊发“3.23“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在3月23日的《新余晚报》头版刊登“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字样,提醒广大读者关注”3.23“世界气象日。 2.摆摊设点科普咨询——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服务百姓福祉安康。3月24日,新余市气象局、渝水区气象局、渝水区水北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联合在渝水区水北镇农贸市场 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咨询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农民朋友。活动现场散发《中国气象报》“3.23”特刊、《春耕春播专题服务材料》、《科学认知雷电》、《气象科普知识》小报等,为农民朋友送去了春耕春播生产服务指导和气象科普大餐。 分宜县3月19日上午,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双林镇,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发放科普材料、灾害避险指南手册、知识读本、避险挂图及赠阅中国气象报和气象知识讲解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大力 宣传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等气象常识,“零距离”感知气象,并散发气象科普手册1000余份,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好评。 3.直通式气象服务到田间地头——3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气象局和渝水区气象局的气象专家联合在水北镇三八茶场了解茶叶的 生长情况。眼下,春茶相继开采。为服务茶农,市、区气象局为茶场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为茶叶专业合作社提供茶叶开采期间的天气预报,并在茶场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活动。3月26日的《中国气象报》、CMA网站报道。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讲义)

一、洪涝 1. 两种类型: 洪水(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涝渍(雨涝、内渍)2. 成因及危害: 类 型 形成原因多发地区危害 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 能被江河、湖库容 纳,水位上涨而泛 滥的现象,一般发 生在以降水为主 要补给的河流汛 期。 江河的两岸, 尤其是中下游 地区是洪水的 直接威胁区。 直接危害有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 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 人畜的伤亡,有时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 间接危害有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 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 时排除所产生的 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 弱、排水不畅 的低湿洼地。 两 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思考: 我国为什么洪涝灾害严重?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容易引起洪涝灾害。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汇聚了多条支流,水量较大,而且在地势低平处流速缓慢,因此多曲流、易淤塞,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风暴潮 1. 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 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成因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 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 生。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 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 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 缓 三、其他水文(海洋)灾害 1. 海啸——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等活动激发的波长达数百米的海洋巨浪,吞没城镇、村庄、耕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 海冰——天气寒冷,包括陆入海之冰。对船只、航运、渔业、养殖业等造成危害。我国主要发生于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归纳比较风暴潮与海啸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海岸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造成摧毁堤坝,涌入陆地,吞没城镇、村庄、耕地等后果。不同点: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而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底滑坡、塌陷所激发的。 【典例精析】 例题1 (北京东城区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2:2009年9月到2019年初夏,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3: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说出A图的中东部区域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并描述该地形区的地表特征。 (2)读材料2,分析导致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 (3)读B图和材料3,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 思路导航:第(1)题,地形区的名称及特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描述。第(2)题,该地区2009~2019年发生严重旱情的原因有气象气候因素、地形、植被、农业种植结构等。第(3)题,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要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云贵高原。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2)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 (3)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 例题2 (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思路导航: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我国雨带推移特点判断。第(2)题,结合A、B两地的地形、地势特征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等方面,从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可总结得出措施。 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一节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气象灾害的概念。 2.了解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 要性。 学习要点 1.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2.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学习过程 一、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是因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 造成和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因素和因素的影响。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区、、。 4.从地形因素看,、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5.洪涝危害巨大。洪水常常淹没、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设 施,造成伤亡、农作物、交通、人畜困难等。 6.洪涝还会引发河流、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 发展。 7.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8.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9.武汉位于与长江交汇处,地势,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遇特大 暴雨洪涝侵袭,则损失严重。 10.我国是世界上洪涝且灾害的国家之一。 11.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12.此外,广大 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 1.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造成的空气、土壤的现象。

2.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灾害,简称。 3.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发生的地区,其中的旱灾最严重。 4.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乃至颗粒无收。干旱也会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加剧草场和。 5.干旱还会引发短缺,造成人畜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6.干旱极易引发、、等灾害。 7.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 8.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易发生旱灾。 9.华北、、西南和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 1.台风是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 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和三部分组成。 4.外围大风区的风速从外向内;最的降水产生在旋涡风雨区;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少云和。 5.台风天气常伴随着、暴雨、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6.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等;暴雨会引发洪水、、等灾害,并危害;风暴潮海岸,破坏,造成海水。 7.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 1.寒潮是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气温24小时内下降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C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纬度地区的深秋到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地区。 3.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

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系统(浮标)

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浮标安装) 目录

一、前言 二、港口海域建立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的意义 三、港区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a)结构组成 b)主要技术指标 c)系统集成 i系统集成图 ii系统集成工作原理 1.系统组成组建 2.组件连接和系统工作流程 3.电源 四、附件 阔龙相关工作原理介绍 GPRS数据通讯模块介绍 浮标体相关介绍

一、前言 水质环境实时监测(传输)系统是一个用于监测港域海洋环境因素(如水温、潮流、流向、水位等)、气象环境因素(温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能见度等),并为船舶进出港、离靠泊提供安全保障的监测服务信息网络。其核心是及时将海洋气象环境要素观测值予以传输和显示。 港区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传输)系统最早建成于美国的一些港口和海湾,如美国的纽约港、新西泽港、西雅图港等,近年台湾和日本的一些港口亦已建有该系统。然而我国大陆港区至今尚未建立与开展此项工作。 本海流气象实时监测系统旨在提供有效可靠的海流的流速、流向、气象的温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等实时数据,为港口海域的船只航行安全等提供实时水文和气象监测数据。系统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学多普勒法测量海流和流速剖面,最为稳定的温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等气象传感器,使用GPRS无线数据传输完成实时系统监控和数据传输。可实现远程现场数据查看、数据分析。

二、港域建立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的意义 随着航运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种运输方式,各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立足本港,不断提高港口的管理水平,己成为顺应复杂竞争态势的关建之举,其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则是实现此目的的强力支撑和后盾,亦是衡量现代化港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后,其实时信息可有效地保障船舶的进出港和离靠泊的安全,降低船舶的在港时间,规避船只对码头设施的碰撞和破坏,切实获取港口的最佳经济效益,同时大大地提升基地的著名度和竞争力,填补我国港口在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方面的空白。 此外,我们亦关注到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对港口海域的现实需要和意义。 泊前沿的特殊流况_迴流现象,是靠泊船只多次发生碰撞码头设施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码头前沿设置可以测量剖面流速、流向的自动测流系统,及时向靠泊船只提供泊位前沿水域的实际流况特征,乃是减少或避免船舶碰撞码事故发生的现实和有效的举措。 据此可知,“海洋气象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对基地营运管理的现实需要和意义。

323世界气象日总结

323世界气象日总结 世界气象日定在3月23日,其目的是为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世界气象组织活动情况和气象部门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以下是小编带来323世界气象日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323世界气象日总结范文1 20XX年xx市气象局纪念“”世界气象日有很多特点,现总结如下: 一、部署早分工细 吕梁市气象局下发《关于开展XX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的通知》后我局立即进行了安排布署,分工合作,分头准备,工作有序。 二、力度大形式多 1、xx市副市长任海铭在xx电视台做专题电视讲话。并在“世界气象日”前后黄金时段播出。 2、3月23日xx市副市长任海铭、政协副主席吕建英和市委常委姚翠萍参加了气象日的街头宣传活动。 3、3月23日在出动宣传车市内繁华区文化广场、汾酒集团、贾家庄公园、东关中学、晋源装饰城等地进行宣传流动.散发气象法律、法规、世界气象日知识、防雷知识、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单和《中国气象报》专版。并且xx电视台《xx新闻联播》记者进行了跟踪报道。 4、3月23日当天组织了市委政府四大班子、农口各局

领导参加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肯定了近年来气象为xx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并为进一步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三、影响大、效果好 通过本次活动影响大、受众面广,特别是宣传车流动宣传影响很大,使得公众更加了解气象,收到了预期效果。 323世界气象日总结范文2 在3月20日-23日期间,XX市气象局围绕XX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宣传,现总结如下: 一是3月16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气象日活动,制定《XX市气象局20XX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工作方案》,要求按照《方案》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纪念活动。 二是下发《关于世界气象日、微博客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旗县区气象局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纪念宣传活动。各旗县区按照本地区实际,及时上报了活动方案,并随时和市局纪念世界气象日领导小组保持联系,积极将活动准备情况、开展情况上报。并在结束后,及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各旗县组织活动特色分明、精彩纷呈,取到了可喜的效果。 三是3月20日,组织赤峰气象科技服务队15人,深入木头沟乡集市进行农业气象知识宣讲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洋水文气象台站自动观测系统配件

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洋水文气象台站自动观测系统配件 序号名称数量备注 1 气象数据采集器主板4件 2 温湿传感器封装帽(敏感件外帽)4件 3 潮位仪主板4件 4 压力式潮位仪主板4件 5 不锈钢AWAC水下支架2件 6 小型铠装电缆100米 7 信号电缆100米 注:投标方竞价所提供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所有配件应该和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目前正在应用的SXZ2-2型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相兼容和匹配。 技术参数 一、气象数据采集器主板 1. 技术要求: 1.1功能及设计要求: ①可实现气象各观测参数数据的自动观测,并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远程数据传输;数据采集、记录及传输格式符合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的规定;仪器设备自动化技术设计符合HY/T 059-2002《海洋站自动化观测通用技术要求》的规定;环境性能符合海洋行业标准《海洋仪器基本环境试验方法》(HY016—92); ②采集器的数据采集、计算、处理、数据传输等符合海洋站业务

流程。主要实现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能见度等参数的自动观测,对数据的采集、处理、接收、存储、显示、编报、月报生成、转发等符合《海滨观测规范》(GB/T14914-2006)。既可作为单机使用,又可与浮子式自动验潮仪配套使用。 1.2供电方式: 采集器可选择交流220V、12V直流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三种供电方式,为实现三种供电方式的兼容及各模块之间的电气隔离,对各模块只提供12V直流电源,各自所需电源由各自板上电路实现; 1.3观测数据接收: 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中央处理模块通过RS-232接口可接收气象(温湿、气压、风速风向、雨量等)、能见度等数据;预留有多种传感器备用接口,与遥测波浪仪、ADCP、水质传感器挂接后可组成海洋水文气象自动综合观测系统。可以增加测量以下参数:潮位、温盐、流速流向、波高、波周期、水质等,或按照用户的要求增加其它的测量参数。 1.4与系统各部分的兼容性: ①传感器通讯:通过RS-232接口及RS-485接口与各数据采集模块及各传感器通讯; ②显示:与SDW8060-80液晶显示器项匹配。 ③与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系统工控机通讯:无线通讯方式下,通过RS-232接口连接GPRS DTU模块与接收工控机进行通讯。 1.5通信方式灵活:

WMO推荐的极端气候指标

世界气象组织在1998至2001年的气候变化监测会议中提出了一套极端气候 指数,并成为了气候变化研究的统一标准。其中有27个指数被认为是核心指数。 它们由日气温和日降水数据计算而得,具有弱极端性、噪声低、显著性强等特点。 各指数的定义如下: WMO推荐的极端气候指标 代码名称定义单位 FD 霜冻日数日最低气温(TN)< 0 ℃的日数 d ID 结冰日数日最高气温(TX)< 0 ℃的日数 d TXx 最高气温年、月的最高气温的最大值℃ TNx 最低气温极大值年、月的最低气温的最大值℃ TXn 最高气温极小值年、月的最高气温的最小值℃ TNn 最低气温年、月的最低气温的最小值℃ TN10p 冷夜日数日最低气温(TN)< 10%分位数的日数 d TX10p 冷昼日数日最高气温(TN)< 10%分位数的日数d TN90p 暖夜日数日最低气温(TN)>90%分位数的日数d TX90p 暖昼日数日最高气温(TN)>90%分位数的日数d WSDI 暖日持续日数每年至少连续6天日最高气温(TX)> 90% 分位数的日数 d CSDI 冷日持续日数每年至少连续6天日最高气温(TN)<10% 分位数的日数 d SU 夏天日数日最高气温> 25℃的天数 d GSL 生长期长度至少6日平均日平均气温>5℃的初日与 <5℃的终日间的日数 d TR 热夜日数日最低气温(TN)>20 ℃的日数 d DTR 是平均温差日温差的平均值℃ PRCPTOT 年降水量≥1 mm降水日累积量 mm SDII 降水强度年降水量/≥1mm日数 mm/d CDD 连续无雨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d CWD 连续有雨日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 d R25 大雨日数日降水量≥25mm日数 d R10 中雨日数日降水量≥10mm日数 d Rx1day 日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 mm

雨水情监测系统

系统建设原则 (1)实用、可靠,山洪灾害水雨情监测站的运行环境条件恶劣,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系统选用的监测方法、技术、设备应注重实用性和可靠性,并符合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的实际需求。 (2)突出重点,合理布设监测站网。山洪灾害分布面广,应优先考虑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严重的山洪灾害多发区建立监测系统。在现有的气象及水文站网基础上,充分考虑地理条件、受山洪灾害威胁程度,以及暴雨分布特点,合理布设水雨情监测站网。 (3)简易监测为主,简易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根据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的特点,以简易监测为主,因地制宜地建设适量的自动监测站。 (4)因地制宜地选择信息传输通信组网方式,信息传输通信组网应根据山洪灾害防御信息传输实际需求,结合山洪灾害防治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现有通信资源、供电情况、居民居住分布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和确定通信方式,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资源,节省系统建设、管理及运行的投资。 建设依据 《水情自动化测报系统规范》(SL61-94);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Sl250-2000);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DL/T5051-1996);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T102-1995);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备—遥测终端机》(SL/T180-1996);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备—中继机》(SL/T181-1996);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前置通信控制中心》(SL/T182-1996);

设备安装调试 1)自动雨量站的安装调试 快速安装 安装一体化支架 打开一体化支架包装箱,取出一体化支架,放置在事先预埋的混凝土基桩上,拧紧四个平垫、弹垫、螺母固定于基座上即可,如图: B B B 安装终端机 打开终端机箱,取出终端机。用十字螺丝刀拧开固定终端机箱盖四周的4个螺钉,向上提起终端机箱盖,用螺栓、垫片从终端机内部向下穿过4个底板固定孔,用螺母进行第一次固定,然后将终端机底板上边4个螺栓长出的部分插入一体化支架的法兰盘上,用螺母将终端机与法兰盘拧紧固定,在将终端机箱盖盖回原处并用4个螺钉拧紧固定。 机箱底板固定与一体化支架实际效果图: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7、咸潮

☆蝗灾: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WMO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 供决策者参考的 世界气象组织的声明 世界气象组织 天气 ? 气候 ? 水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及运行 供决策者参考的世界气象组织的声明 1. 世界气象组织(WMO)编写这份声明的目的是敦促决策者加强对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支持, 以便于其履行职责和提供服务,从而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关键的社会经济动力 2. 民众的安全与保障、水和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日益繁荣、加强抵御灾 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及改善公众健康都是每个政府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 国政府必须制订和落实考虑了气候变率和变化所带来挑战的各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并提倡社会和环 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然而,关于社会民生和经济增长,众所周知,我们正面临着自然环境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使之恶化,反过来又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灾害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频发 引发了各种灾害,危害粮食安全,造成清洁的淡水量减少,人口被迫迁移,疾病增加和肆虐等等。 由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使这一形势更加复杂化,人类居住扩大到以前荒芜人烟的高风险地区,如: 干旱地区、山坡、泛洪平原和易遭受内涝的沿海地区,使人口暴露在粮食无保障、空气和水传播疾病、炎热天气、干旱、山体滑坡、洪水、风暴潮和海啸的环境之中。 3.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为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全球范围内,灾害造 成了严重的后果,超过70万人丧生,超过180万人受伤,还有超过2400万人无家可归。总体而言,将近17亿人口从多种方面受到了灾害的影响。总经济损失超过1.4万亿美元。此外,2008年到 2012年期间,1.44亿人因灾害而流离失所。只有清楚地了解这些与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相关 的风险、建设多灾种早期预警、将天气和气候信息与决策结合、以及充分地减少灾害风险和采取防 灾措施,我们才能发展抗灾型社会并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为NMHS布的早期预警投资一美元,就 可以挽救至少七美元的损失。 4. 并非所有会员的NMHS具备开展监测、预测和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所需的科 技和人力资源能力。NMHS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天气、气候、水文和相关环境服务取决于:(a) 是 否具备收集、加工、存储以及交换资料和产品的现代基础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人员;(b) 是否有能力 维持高标准的观测和资料;(c) 是否参与科研工作,并是否获取科研成果,从而改进监测、预测和 认识所有时空尺度的天气、气候、水和相关环境条件;(d) 是否有能力准备和提供高质量天气、气 候和与水相关灾害的早期预警和基于影响的预报;(e) 以及是否能够理解包括紧急响应当局在内的 各类用户界的需求,并且将此类需求融入到预报和预警计划中。 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的作用 5. 为天气、水文和气候服务投资将极大地推进拯救生命和财产、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 维持自然环境等各项工作。世界气象组织公约重申“国家气象、水文气象和水文部门在观测和认识 天气与气候以及提供气象、水文和相关服务以支持相关的国家需求方面的使命至关重要,该使命应 包括以下领域:(a) 保护生命与财产;(b) 保护环境;(c) 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d)促进长期观 测和气象、水文和气候资料的收集,包括相关环境资料;(e) 促进内生能力建设;(f) 履行国际义务;(g) 为国际合作做出贡献。” 6. 自从人类社会和环境管理进入新纪元以来始终如此,有关天气、水文和气候过程的知识关 系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已对文化、传统和社会的发展路径产生了影响。正是在这个框架下,各 国的NMHS有能力针对多种与天气、气候、水相关的事件开展监测、预报和发布预警,这类事件可影 响人民生命和社会经济发展。例如,在自然灾害方面,NMHS赋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来监测和预警单 个事件,以帮助人们提前察觉灾害影响,保护生命,加强社会的抗御力,维持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并减少财产损失。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 干旱 -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 ↓ 旱灾 知识点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 ~ (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 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区域认知)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综合思维)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 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如下图所示: [学法指导] 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 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

(完整word版)FAMEMS900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FAMEMS900机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2016.8.19

机场自动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民航各机场使用气象数据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数据库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了对自动气象观测系统(AWOS)原始数据电报的接收、处理、控制和存储,能动态实时地显示AWOS各种气象数据、观测METAR报文,提供AWOS各种传感器的监控,并在设备故障后及时自动报警;同时,利用其存储的数据,回放过去任意时间段各种气象数据的历史曲线,分析对比各种数据曲线。该系统是一款集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气温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雨量传感器、云高仪、大气透射仪或前向散射仪、背景光亮度传器等仪器得综合自动监测应用系统。它为飞机的安全起飞、降落提供精确可靠的气象数据和科学依据。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中关村西区,致力于气象与环境监测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美好中国”为愿景的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以在线式监测系统为核心,研发、销售气象与环境传感器、自动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形成了“FAMEMS”、“FANDA”、“SKY”等核心系列品牌的在线实时观测系统产品,并为众多行业退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气象、环保、交通、航空、农业、林业、水文、电力及研究院所等行业。 作为气象与环境监测的行业领先者,方大天云具有深厚的硬件与软件技术示例。企业先后获得“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拥有多项产品专利与软件资质。 秉承“专业、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方大天云严格遵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气象与环境监测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 一、系统内容

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

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 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有关要求,为切实做好我矿防治水工作,防范重特大水害事故发生,根据我公司实际情况,特编制该方案。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推进防治水工作,着力整治矿山水害隐患,标本兼治,夯实基础,提高水平,保障安全。 二、工作原则 将灾害性天气的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努力构建“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抗灾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提升我矿的防汛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矿区,确保国家和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工作目标 提高对暴雨、雷电、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减轻灾害损失,确保矿区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家园。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矿山防治水责任制。总经理是本单位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本单位防治水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矿区水文地质调查,编制矿山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等水害综合防治措施,保障防治水资金投入,加强防治水工作检查,督促水害隐患整改,完善防治水相关资料(台账、

图件)。 (二)健全防治水工作机构。设立防治水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水文地质人员,建立专业探放水队伍,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和物资。 (三)制定防治水各项工作制度。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建立健全防治水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 (四)加强水害防治基础工作。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查清矿区范围内的含水层、地质构造情况,地下水的类型及补给、河流、排泄条件和动态变化规律,各含水层之间、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查明地表水系的汇水情况、疏水能力、积水区以及水利工程的现状、规划情况,掌握当地日最大降水量、历年最高洪水位等气象资料,填绘矿区水文地质图,为防治水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调查核实矿区范围内的废弃矿井、老采空区开采历史情况、开采深度、积水范围和积水量,矿井中的积水区等情况,判断其对我矿井是否造成威胁。 (五)完善矿井排水设备设施。按照设计和相关要求建立排水系统,设置泵房和水仓。主要泵房的出口应不少于两个,其中一个通往井底车场,另一个用斜巷通到井筒,并应高出泵房地面7米以上,泵房地面应高于其入口处巷道底板0.5米。主要排水设备至少应由三台同类型的水泵组成,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小时内排出井下一昼夜的正常涌水量。备用水泵的能力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工作和备用水泵的总能力,应能在20小时内排出井下一昼夜的最大涌水量。检修水泵的能力应不小

世界各组织机构全称及缩写

世界各组织、机构全称及其缩写UN (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 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C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其前身是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DO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DP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联合国环境署 UNCDF(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 联合国资本开发基金会 UNCTA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 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世界气象组织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 前身为GATT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关税及贸易组织 WIPO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PC (World Peace Council) 世界和平理事会 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国际劳工组织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OC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UPU (Universal Postal Union) 万国邮政联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