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要求与技术规范

1.1.1. 数据资源体系

按照XX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要求,信息资源应按照“统一标准、一数一源、共建共享、逻辑集中、职属管理、授权使用”的原则统筹设计、应建立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基础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省、市两级政务资源目录中心,县级为政务信息采集点,各职能部门通过目录中心共享和发布政务资源,省、市提供各自信息;分别建立维护、管理、信息采集和更新制度,明确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一) 省级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来源于相关部门的业务信息,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等特征,支持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类应用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省级已经建设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和政策法规基础数据库,基础各级各部门按照要求共享,不得重复建设。基础数据库管理和应用规范参见《XX省电子政务公共基础信息库管理与应用规范》。

(二) 数据资源建设要求

基础数据库由全省统一建设,统一为市区和各区县、各部门提供相关基础信息的共享、比对、决策支撑等服务。与各个基础数据库有关的数据要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建库,在各部门要共享,充分使用基础数据库提供的服务。对各部门有以下几点要求:

(1) 部门业务库数据的变更应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库相应数据。

(2) 各部门在建设基础库时要充分利用示范区统筹建设的信息资源及相关服务。

(3) 各部门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共享数据的安全。

(4) 基础数据库相关数据信息不能重复采集。

(三) 专业数据库建设

示范区各部围绕本部门核心业务需求建设核心业务数据库,部门业务数据库是各政府部门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既为本部门开展业务和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也是基础信息、共享主题信息的基础和来源,对于本部门业务应用中需要使用的、产生于其它部门的业务数据,或可从其他部门共享获取的数据,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需求,并依托示范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从其它部门获取,是原则上不再重复采集,可对其它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也应通过注册共享提供目录供其它部门检索。

(四) 主题数据库

共享主题信息资源围绕跨部门综合应用而形成的、为业务协同提供支持,是在一个较高层次对数据进行综合、归类所生成主题对象信息的过程,侧重于面向行业应用主题、趋势分析主题、综合应用主题等的应用,比如证照信息资源、居民健康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等。能够依申请和授权为各级政务部门及社会提供相应政务信息资源服务。

1.1.

2. 数据资源共享要求

(一) 数据交换、共享和融合

各部门的数据交换通过各级多级数据交换平台进行交换;本级数据资源共享目录通过政务资源目录与交换系统建立;各类数据库融合通过多元数据融合与集成系统进行融合有关综合指标数据。

(二) 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处理

建立政务数据汇集与处理工作流程,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和实施细则,按照工作流程和范围,对相应的数据资源进行汇集和处理。元数据的建立、更新维护与汇集要求如下:

1) 元数据由数据产生者按统一要求分别建立、维护、更新,具备示范区平台数据存储中心条件的可直接发布;

2) 核心元数据由省级负责定期或者不定期从各示范区平台或数据库交换,并在门户网站集中发布。

主体数据库建设要求如下:

1) 主体数据库应具备详细设计及技术文档、元数据;

2) 应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加载与更新;

3) 涉及地理空间的数据库,宜采用国际通用的GIS数据格式和平台建设;

4) 支持XML数据交换格式;

5) 支持定期或不定期数据更新。

(三) 数据的存储与运行维护

数据存储策略基于集中式数据存储为主的数据存储模式。更新周

期比较长的数据采用集中存储为主,其他数据原则上可采取分布存储。

数据资源的更新、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管理,由数据库建库单位负责。

数据存储中心应建立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容错平台之上,具有可靠的后备系统。

数据的转存与恢复必须依据制定的备份策略以及恢复计划,定期对数据和日志文件备份。

1.1.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规范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包括信息采集与更新、开发、建设部署、编目、信息公开与共享等内容。

1.1.3.1. 信息资源采集

各单位应根据履行职能需要和信息共享原则,编制本部门《政务信息采集目录》(以下简称《采集目录》)并按照《采集目录》组织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化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XX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有关规定,明确本单位信息采集权责,统筹确认和调整《采集目录》,形成杨陵示范区政务信息采集总体目录。因职能调整,需要调整信息采集范围的,应及时修订《采集目录》,并向信息化主管部门办报备。

凡是《采集目录》已确定采集责任单位、能够通过共享获得的政务信息不再重复采集。除法律法规有规定外,不得超范围采集信息。本单位应准确、完整、及时地采集、更新、维护政务信息,确保政务

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主动与其他政务部门的政务信息进行比对、纠错,提高信息质量。需要下级单位采集或提供业务信息的,要与下级对口部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衔接,并向省级政务信息交换系统开放接口;不得直接部署下级对口部门重复采集可以从其他部门共享的、依《采集目录》采集的信息。

由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与省级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共享,形成共享数据库,并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向各级政务部门提供服务。基础信息共享指标按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布为准。

信息资源采集包括数据采集机构向数据库管理机构提交基础信息数据,供后者汇总、比对、整合、维护以及数据库管理机构向综合平台提交数据的过程管理和后期数据维户。

1.1.3.

2. 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开发主要采用业务对象法。

业务对象:指政务部门为实现一定的政务目标而对其实施行政干预或服务的人、事、物的概念性、属性化表达。

业务对象法:指按照以服务和管理对象为中心的原则,从有利于服务和管理目标实现、有利于跨部门业务协同、有利于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角度,分析出政务部门政务活动所干预或服务的业务对象及属性,设计出业务对象基础库和操作库。业务对象基础库是对业务对象干预的结果信息,具有共享价值,必须在公共平台上的政务信息目录交换系统中注册发布。操作库对应于业务活动对业务对象干预的过

程信息,封装于部门内部业务过程中,属于部门内部信息。

各部门按照业务对象法设计出部门业务对象基础库和部门业务对象操作库,构成部门业务信息资源。

1.1.3.3. 建设部署要求

各部门应按照信息服务总线思路使用公共平台提供的统一支撑的数据环境,建设行业数据库以及证照信息、统计信息等主题数据库。主要业务对象的基础信息要统一标识、一数一源,从相关基础数据库获取或比对相关信息指标。数据部署方案原则上参照应用系统部署方案。数据部署要统筹下级基层单位和其他政府部门工作需要。

1.1.3.4. 信息编目要求

各部门应按照公共平台的编目要求,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并确保目录内容的完整性、逻辑的一致性、命名的规范性。按照目录标准,及时逐条登记、审核相关政务信息资源,并负责发布本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本部门要及时更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每年对本部门的目录进行一次目录内容的更新、维护和整合。

1.1.4. 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

1.1.4.1. 标识符的结构

(一) 标识符的构成

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由前段码(5位字母或数字)和后段码(不定长的字符串)两部分组成,前段码和后段码之间用字符“/”隔开,其形式如图20所示。

图20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的构成

(二) 前段码

前段码是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中的字符“/”之前的部分,用来标明为政务信息资源分配后段码的实体。该实体可以是各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者(以下简称“目录管理者”),也可以是拥有并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政务部门。

前段码共5位,所用字符应符合GB18030的规定。

(三) 后段码

后段码是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中的字符“/”之后的部分,用来对同一实体内部所管理或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唯一标识。

后段码的长度和编制规则本标准不作规定,所用字符应符合GB-18030的规定。

1.1.4.

2. 标识符的管理与分配

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的管理和分配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者负责,管理上采用省、市两级管理模式,市级设一个目录管理者。

省级目录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省级以下目录管理者分配前段码、审查同级各政务部门提交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合法性、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的编目、注册和发布工作;

市级目录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市级以下政务部门分配前段码、审查同级和市级以下各政务部门提交的政务信息资源的合法性、完成政务信息资源的编目、注册和发布工作。

(一) 前段码的管理与分配

信息资源标识符的前段码由省级目录中心目录管理者统一管理和分配。

前段码通常分配给各级目录管理者,也可以分配给拥有政务信息资源并向目录管理者提交(或注册)这些资源的各级政务部门。省级目录中心目录管理者负责确保前段码的唯一性,不得将一个前段码分配给多个实体。

各级目录管理者和各级政务部门应在筹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之初申请前段码,以便在开展目录体系建设时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

前段码分配给某一实体后,即使该实体被撤消,也不能将此代码分配给其他的实体。

(二) 后段码的管理与分配

后段码由拥有前段码的目录管理者或政务部门自行管理和分配,必须保证在本部门范围内的唯一性。

拥有前段码的目录管理者或政务部门都可以在编目信息资源时生成后段码,以实现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

后段码原则上采用顺序号,后段码的前两位由拥有前段码的目录管理者或政务部门分配给直属下属机构,后段码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分

配给直属下属机构的内设机构。编制后段码时应考虑代码的稳定性和简洁性。如果合适,后段码可以采用现有的编码体系。

1.1.5. 信息公开和共享模式

本部门应按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技术要求,部署本机关单位的前置交换系统,确保业务数据库与前置交换系统的有效连通和所发布的政务信息的同步更新。提供以下信息共享服务模式:

一、数据查询模式:数据提供方通过交换系统将共享信息发布成数据查询网络服务;获得授权的政务用户和应用系统由空间中心配置访问权限,通过调用网络服务接口并输入查询参数,获得满足条件的查询结果。

二、直接交换模式:数据提供方通过交换系统将共享信息发布成数据下载网络服务;获得授权的政务用户或应用系统由空间中心配置访问权限,直接下载共享数据。

三、定制处理模式: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提供过滤、比对、清洗等功能,在上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按需开展数据定制处理服务。

机关单位应主动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系统,开展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应用,以联机方式实现本机关业务系统与其他机关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协同运行,优化业务流程,开展精细化管理,提升公共服务和联合监管的能力,减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办理相关业务的负担和时间。

1.1.6.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技术规范

1.1.6.1. 交换指标项内容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参考GB/T21062的异构数据交换部分,本部分规定了在信息交换时封装业务数据采用的数据接口规范,提出了交换指标项。具体交换指标参考-附录C (规范性附录)交换指标项。

1.1.6.

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方式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可采用两种交换方式,即基于消息中间件的交换方式和基于Web服务的交换方式。

(一) 基于消息中间件交换方式

消息中间件可提供一个基于消息传输和处理的应用集成框架,也可提供已构建好的组件框架。应用集成框架应包含适配器、组件间传递数据格式和控制器。该交换方式适用于数据量较大、对效率要求较高的情况。

(二) 基于Web服务交换方式

该交换方式适用于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较高、工作流驱动的以及数量不大的情况。遵循的基本协议包括: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Web 服务描述语言(WSDL)和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DDI)。接口设计应符合Web Service接口技术规范。

1.1.6.3. 政务资源信息交换技术要求

一、基于消息中间件技术要求

(一) 前置系统建设

各部门应负责本部门前置系统的建设,应保证中心平台和前置系统之间的网络正常,确认前置机已经部署相应的软硬件。前置系统主要包括前置服务器、前置数据库、中间件及其他软件。前置服务器提

供与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的连接,以及共享信息的采集、转换、传输等服务,且该服务器应与部门内部网络物理隔离。前置服务器上安装数据库和消息中间件等。前置数据库存放参与部门交换的数据信息。消息中间件负责传输和接收各部门交换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准确及时传输,需要遵循JMS 1.1技术规范。应包括如下功能:

1) 数据采集—可选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触发器方式,通过增,删,改的操作对前置库中相应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第二种是通过时间戳的方式,按照数据的增量来采集数据;

2) 数据接收——由其它前置机或者中心发送过来的数据写入前置数据库中;

3) 数据转换——对特定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赋值,或者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类型及编码的转换等;

4) 数据传输——将数据以特定的数据流格式发送到目的服务器;

5) 数据入库——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入中心平台或者部门前置库中。

(二) 中心平台建设

中心平台支持面向消息中间件技术。应包括如下功能:

1) 前置机状态实时监控——监控前置机的状态,如CPU占用率、硬盘、内存等信息;

2) 查阅前置数据——实时查阅前置机上的相关数据信息;

3) 交换数据量监控——查询前置机在一段时间内交换的数据

量。

二、基于Web服务技术要求

(一) 前置系统建设

各部门应负责本部门前置系统的建设,并负责将本部门对外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信息在本级交换平台上进行注册和更新。前置系统主要包括前置服务器、前置数据库、数据库访问服务及其它系统软件。其中,数据库访问服务是为了便于其他结点能够从该前置系统获取信息资源,它是具有一组标准接口的Web服务,应包括:

1) 创建会话接口:规范化建立用户会话;

2) 关闭会话接口:规范化关闭并收回用户会话资源;

3) 服务自描述接口:规范化描述自身服务能力;

4) 数据类型自描述接口:规范化需要访问的数据类型结构模型;

5) 数据操作接口:规范化各种数据操作的实现,如查询数据、插入数据等操作。

(二) 中心平台建设

公共平台完成数据的存储、格式转化和数据交换,为保证它与web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通信正常,中心要对web服务进行管理,应包括如下功能:

1) 服务注册——提供web服务的注册功能;

2) 服务注销——提供web服务注销的服务;

3) 服务监控——监控所有已注册的web服务的启停状态;

4) 服务发布——发布已注册的web服务;

5) 服务配置——授权已注册web服务给指定单位;

6) 服务调度——启动或停止web服务;

7) 服务查阅——查看web服务的具体信息。

1.1.7.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技术实现

1.1.7.1.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和服务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和服务系统是数据编目的技术实现方式。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和服务系统由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和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2个子系统组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负责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采集、登记和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负责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查询、导航和定位服务。

各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和交换服务资源进行编目,并通过目录报送系统向目录管理系统报送和注册;管理者发布已注册的目录内容;使用者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查询目录,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导航和定位。

1.1.7.

2.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是数据共享的技术实现方式。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由交换中心和交换前置系统构成,交换中心部署在固定网络节点,主要负责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日志管理、性能监控等中心控制功能;前置系统部署在各政府部门的接入网络节点,主要负责本部门共享数据库的抽取和发布、下载和共享其他部门的共享数据库。

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数据交换和数据查询两种服务

模式。数据交换模式是指数据提供方通过交换前置系统将共享信息发布成数据下载web服务后,获得授权的政务用户和应用系统可以通过调用web服务,访问、获取共享数据。

数据查询模式是指数据提供方通过交换前置系统将共享信息发布成数据查询Web服务后,获取授权的政务应用系统可以通过调用web服务,可以查询共享信息并获取查询结果。

1.1.8. 异构数据库访问要求

1.1.8.1. 概述

为了满足在公共平台上部署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由于系统的建设时间、建设目标和建设者的不同,跨系统的数据访问难于实现。其系统的异构性主要表现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不同;数据库设计结构不同;数据字段的语义和表示方面的差异。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差异,可通过ODBC、JDBC等通用数据库接口屏蔽。

数据库设计结构的不同,可以通过实现具有一组统一接口的、标准的数据库访问服务来屏蔽。访问过程由数据访问客户端和数据访问服务器端的交互操作实现,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规范的数据访问请求,服务器接收数据访问请求并通过调用底层数据库访问接口完成服务请求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客户端。服务器端提供的访问服务应用WSDL描述,以提供客户端应用程序调用。

1.1.8.

2. 访问方式

在提供者的前置环境部署访问服务,使用者可采取轮询方式、订

阅发布方式或调用方式等获取交换的信息资源,将交换的信息资源存放在交换信息库。

轮询方式是使用者定期或定时访问提供者服务。

订阅发布方式是使用者向提供者一次性订阅,提供者分批向使用者发布。

调用方式是使用者业务系统通过其前置交换环境访问提供者前置环境,提供者前置环境再访问其业务系统,获得政务信息资源。

通过轮询、订阅发布或调用方式,使用者根据业务需求,将提供者的信息资源交换到交换信息库,以实现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多部门政务协同中,根据各自部门的需求,开发与部署交换服务。在交换中心环境部署采用工作流技术支持政务协同过程。

1.1.9. 政务信息资源调用接口规范

1.1.9.1. Web Service接口访问

业务服务描述遵从Web Service描述语言(WSDL)的要求。

1.1.9.

2. 业务服务描述语言要求

应采用WSDL,XML格式应符合GB/T 18793的要求,见附件A。

1.1.9.3. 人口基础数据库应用

人口基础数据应用参照《XX省电子政务公共基础信息库管理与应用规范》的要求执行。

1.1.9.4. 法人基础数据库应用

(一) 应用原则

电子政务网数据用户在查询(验证)、获取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时,

应遵循以法人库作为数据源共享基础信息数据的原则。

——电子政务公务人员在日常业务管理中需要查询(验证)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时,可登录政务门户访问法人库应用系统查询法人单位基础信息;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可在本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机构提供的Web Services查询(验证)服务,供应用系统业务和管理人员使用;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要利用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建立该应用系统的主题数据库时,只能调用数据库统一提供的Web Services 访问法人基础数据库获取所需数据。

(二) 应用调用方式

法人库及其应用系统应提供Web查询(验证)和数据获取服务两种应用方式的功能以满足数据用户的应用需求。

(三) 应用数据获取内容

应用数据获取内容应用按照《XX省电子政务公共基础信息库管理与应用规范》的规范要求执行。

1.1.9.5. 地理信息数据库应用

(一) 数据发现

空间元数据的共享服务基于各级平台元数据库构建,在XX省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集成各级平台的目录服务,向电子政务内网用户、外网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提供数据发现服务,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发现、定位功能。

(二) 数据浏览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各级平台的网络地图、网络覆盖、网络要素、地图影像等多种服务,提供数据基本预览功能。

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绪论(基本概念)1、信息定义(判断) 是用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 3、信息的性质(选择,判断,案例分析,会用来分析问题) 1)普遍性2)客观性3)动态性4)可识别性5)可传递性6)可处理性(变换性) 7)可度量性8)可共享性9)依附性10)时效性11)转化性12)可伪性 13)无限性14)层次性15)相对性16)知识性17)转移性 4、知识定义:P287 知识是经过人得思维整理过程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 5、知识的基本特征P287(7+3增值性、非遗传性、依附性) 1)隐含性2)实体性3)共享性4)主观性5)价值性 6)复杂性7)变化性8)增值性9)非遗传性10)依附性 6、知识的分类(按载体):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7、资源定义: 窄派定义:自然资源,即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资源。 宽派定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8、资源的分类(分类准则很多) 从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划分 (1)物质资源:向人类提供材料(类比人的体质) (2)能量资源:向人类提供动力(类比人的体力) (3)信息资源:向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类比人的智力) 9、信息资源(广义,简答) 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 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的集合、信息生产者的集合、信息技术的集合。 10、信息资源的特征(3+6个)(简答、选择)P7-11 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稀缺性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4)共享性5)时效性6)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7)不同一性8)驾驭型 9)累积性与再生性 11、简述信息资源管理产生背景 (1)信息经济的崛起(2)信息观念的转变(3)信息技术的发展(4)企业的根本转变 12、信息资源管理(概念P15) 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分、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13、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 1)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2)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3)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 4)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 14、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 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确保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有条不紊

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 通常来说,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的内容包括:硬件、软件和资源。接下来我们就一个一个看一下它们可以怎样服务老师的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选题 参加比赛,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评分标准上特别指出:教学目标明确、选题有价值、内容安排合理,符合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应注意的是,选题有价值! 也就是说选择的题目涉及到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在传统课堂中比较难解决的,这时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突破和解决就变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另外教学目标也很重要,如果选的题目是合适的,但老师将教学目标设简单了或者说设置的用不用信息化都能解决,就失去了信息化比赛的意义。 因此老师们在选题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题目和对应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实现有困难,现在找信息化来帮忙。同时根据这一评分标准,我们要在教学目标上体现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比如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题目选完后开始进行教学设计。第一步需要对所选择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通常我们需要分析教材、学情和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模块主要通过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引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并说明本课程属于教材中的哪个部分。 学情分析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老师们需要介绍学生们在上这节课之前掌握了哪些同本节课有关联的知识,以及分析学生们学习状态、性格特点。分析这些主要是为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或相关教学活动做准备。 内容分析模块主要说清楚本节课的时长、时间分配,知识体系的关联性。这里老师们需要注意,我们参加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的内容至少两个学时以上。这一点和课堂比赛、实训教学是有区别的。 教学分析除了上述说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内容分析外,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内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因为接下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教学目标一旦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整个教学设计失败。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 本文就详细分析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技术,旨在为相关人士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质检技术;建设与应用 1 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1.1 推进地理信息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样的情形下,地理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的内容之一。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与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如车载导航、手机定位、智能交通、物流快递以及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产品,通过提升各种地理信息产品的附加值,能充分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相关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及人们对相关地理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全面拓展相关地理信息的消费市场。 1.2 加快相关技术的创新步伐 在智慧城市理念下,建设并应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还能加快相关技术的创新步伐,比如说地理信息测量技术、质量测量技术。通过建设和应用地理信息质检数据库,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先进测量技术,这样能提升我国相关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相关信息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还能促使我国相关行业占据该产业的制高点。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该行业的创新体系,提升该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地理信息质检技术的应用范畴 2.1 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实际的执行中,相关作业单位应对单位的采集人员、核查人员进行地理信息质检技术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作业水平,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作业单位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的自检、互检以及单位验收制度,验收最终的成果,从而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 2.2 加强相关产品质量内容的控制 除了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外,作业单位还可以根据地理信息质检技术加强相关产品质量内容的控制。比如:检查后数据采集的精度。作业单位通过对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

【摘要】: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以中央电教馆的基础教育资源云、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果实网、清华同方的知好乐教育云等为代表的教育资源云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使得基于云服务的资源整合、云服务管理与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问题。 教育资源逐渐以云服务的形式运行在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云端个人学习环境与设备当中。同时,教育资源云服务所呈现出的海量、动态、自主、协同、演化等特性是云环境下教育资源服务的应用生态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合理有效的云服务信息的描述、组织和管理,是云环境下一切数字化教育活动的基础。现有的教育资源描述模型扩展性不足,难以满足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语义描述的需求,更难以实现云服务的自动管理和搜索,严重影响了云服务在系统之间的共享和互操作。 本体(Ontology)作为语义Web的核心技术,是描述概念层次结构和语义模型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知识交互、共享和重用的一个有效手段。标准化和形式化的领域本体为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把本体用在教育资源云的描述,以及资源云服务的描述、整合、管理和检索上面,既实现了教育资源云之间的交流和互

操作,也为构建具体的教育资源云实例提供了工程化的借鉴与重用,同时也可利用本体的推理和匹配技术来发现最适合用户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从而实现根据语义进行资源云服务的发现与选择,满足云端用户随时随地“应需而变”的资源云服务需求。据此,本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服务工程方法的指导下,构建了教育资源云的概念模型,实现了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接着提出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以服务的方式描述了所有数据和应用服务,清晰地描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用例,分析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流程,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本体创建方法开发了教育资源云服务应用本体,有效地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一致性问题,通过云服务类与对象的继承与多态,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可扩展性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自治与共享。 (2)为了实现本体的正确性,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应用的本体评价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实

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读者能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信息资源的含义、信息资源在现代组织上的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狭义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掌握信息资源的主要起源领域、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和信息技术标准化内容和分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信息需求、信息源、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存储、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传递、信息资源反馈等概念含义;掌握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存储、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传递、信息资源反馈等的意义、原则、程序和方法。 学习建义 本章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概述了与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包括信息资源的含义,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意义、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与人员、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狭义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等内容。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的组织、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内容和分类、狭义信息资源管

理过程。本章的难点内容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管理学的方法论为、信息资源加工自动化技术。需要提醒广大读者注意的是:由于本章理论性较强,所以要求读者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本章所讲的主要内容。 2.1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从事信息资源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始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问题。本章简要介绍了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 2.1.1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1979年,美国人迪博尔德(J.Diebold)以信息资源管理(IBM,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为题发表论文“IBM:The New Challenge”。从那时起,信息资源管理(IBM)这一术语一直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试图从理论上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但是,东西方研究人员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确切含义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对这一基本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下面简要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不同论述。 1.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西方研究人员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确切含义持有不同看法。1997年,中国科学院的霍国庆博士发表论文“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文中详细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并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即管理哲学说、系统方法说、管理过程说以及管理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网络化的资源 Internet 网络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系统进行学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 ..,根本实信息化教学。 【引言】教育信息化是以信息化教育进课堂为目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的感 受和消化,不断积累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 化,最终形成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 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与信息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基于这个出发点,如何应对教育的信息化,如何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作者从事信息化教学几年,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信息化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一、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从诞生至今已经经历多次的飞跃,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影视、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意味着多媒体.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不仅 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而且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等方式的历史变革,因此,多媒体计算机从客观上具备了充当多媒体教师的角色。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 类的智慧汇集到网络系统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且也创造了一个外化的、 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 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孤陋寡闻。 因此,要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地理库)地理库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地理库) 地理信息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定位基准,是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综合信息的基础,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智慧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智慧南平地理库”建设将结合南平市现有数据情况,补充生产或整合更新南平市域范围内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按照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整合改造形成面向应用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并研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建库管理和维护更新,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丰富权威的数据资源,推动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补充生产:补充生产地名地址数据、三维景观数据等;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改造更新。将原来离散的、数据格式各异的空间信息改造成为逻辑上一体的、具有统一空间定位框架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对象主要是现有数字线划图、中小尺度遥感影像、高程模型以及地名数据; (3)公共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整合生产(含政务版、公众版):以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根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标准规范,面向公共应用需求进行数据的对象化、网格化、信息化加工处理,形成面向公共服务的地理框架数据 (4)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研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入库、日常管理及更新维护, (5)数据库建设: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整合后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政务版地理框架数据和公众版地理框架数据进行入库处理,最终建成包含影像数据、矢量数据、高程模型数据的基础地理信

息数据库、政务地理框架数据库、公众地理框架数据库以及对应的元数据库和数据目录。 “智慧南平地理库”建设将改变南平市因获取掌握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所形成的数据在内容、格式、坐标系统、定位精度等方面存有差别的现状,最大限度地推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为交通、水利、国土、统计、公安、民政等各类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还将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讯技术向全社会提供导航、定位、出行等位置服务,从而推进南平市信息化进程,为创建和谐、有序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江苏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

江苏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试行稿) 为了推进江苏开放大学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保障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根 据我校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以适应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为主要原则,在以往各项标准的基础上做了 适当简化,强调标准的简明性、可操作性、以及标准执行过程中的经济性。 本标准制订的过程中着重参考的文献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 会2001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简称CELTS)、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 资源建设委员会2005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和中央 广播电视大学2008年颁布的《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技术标准(2008)》。 1 第一部分:江苏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元数据标准 元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或对象,的不可分割的最小数据单元,元数据可以为 数据,或对象,说明其元素或属性,名称、大小、数据类型等,或其结构,长度、字段、数据列,或其相关数据,位于何处、如何联系、拥有者,。在本标准中,元 数据用来为描述江苏开放大学教学资源的属性或结构。 江苏开放大学的所有教学资源,包括独立提供的媒体素材,均需挄以下标准提 供相应的元数据,其中“必项数据元素”为必项填写内容,“可选数据元素”根据资源自身情况选取填写。编名称览释号 1. 标题教学资源的名称。 2. 诧种教学资源所使用的诧言。 3. 简介对教学资源内容的简单文本描 述。 4. 关键字描述教学资源的关键字。 5. 主持人教学资源建设的负责人。 6. 彔像课件的主讲教师、教材主要编写者或课件的脚本提供主讲教师者。

7. 教学设计者主要的教学设计人员。 8. 制作人员资源制作技术人员。 9. 格式教学资源在技术上的数据类型。 10. 教学资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类型,如多媒体课件,彔像类型课件等,。 11. 资源所属学科。所属学科 12. 资源的版权归属。版权归属 编名称览释号 1. 版本教学资源的版本状态。 2. 大小教学资源的字节大小。 3. 资源在屏幕上呈现时的尺寸,分辨率,,一般以像素为单位尺寸,如 640*480,。 4. 位置表明如何获取教学资源。如网址或光盘或其他媒体介质。 5. 使用该教学资源的主要用户,最重要的优先列出。,如:教使用对象师,作者,学习者,管理者,。 6. 对典型的目标用户来说,使用该教学资源一般或大约所需典型学习时间时间。 7. 来源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或来源说明。 2 第二部分:江苏开放大学文字,印刷,教材编写标准 1、定义 文字教材,印刷教材,是挃以纸为材料印刷而成的教科书。文字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内容、实验内容、导学内容及学习参考内容。 2、文字,印刷,教材的编写标准 2.1 书稿结构 一部完整的文字教材书稿应包括: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节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曲靖财经学校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响应教育厅推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号召,特制定本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全面负责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 副组长: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成员:1、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信息化教学设备资产管理。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教研与专业提升。 4、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及家校互动。 5、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办公及后勤保障。 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备维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档案管理。 三、方法步骤 1、学习讨论准备阶段: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外出考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此项工作达成共识,提升领导小组成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宣传动员,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先行摸索并大胆进行教学尝试。

2、初步尝试阶段: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高级应用培训。在每个教研组内确定两至三名信息化教学中坚教师,带动和提高以年级组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将现有的网站、文件服务器中的相关功能,分解为校门户网站(新闻类)、信息化资源平台(数据类)、网络教研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分学科教研栏目)和视频服务器系统等四类,并完成测试,保障正常使用,打造数字化校园。 3、提高阶段:在全体老师中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以赛代培,促进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完善信息资 源库,及时收集整理校内外信息化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在学校常理和德育教学中运用资源平台,开展员工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4、全面实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际、区际互通,增强资源共享。开展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等相关课题研究。 四、实施情况 (一)优化环境,丰富资源,使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 学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已经实现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展台、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要实现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更新计算 机教室设备,在专用教室内配备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在不断完善学校网站的同时,安装能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提供服务支持的校园网络应用软件平台---信息化资源教学资源平台,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将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教师开展生本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后的信息平台应用,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辅助教师教学,拓宽教育资源提供网络服务,共享系统资源;提高信息能力, 更新教学 方法加强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互学;实现无纸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内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 2、丰富完善资源整合平台,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 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校正在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

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学院: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乔婷婷 学号:201301181122

摘要: 目前,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兴未艾,它们的建设都需要有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其基础。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把基础地理数据获取、处理、管理、维护等各个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以平原区某市数字城市建设项目为例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 与实现的研究。 该数字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地形数据库建设涉及1:500、1:1000、1:10000、1:50000等多种比例尺;图形信息以点状、线状以及面状地物等形式存在;数据的属性信息以扩展属性和文字描述等方式存在,形成多尺度、多数据格式的数据源。 关键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概念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三部分组成,一般包括现势库和历史库。 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类型分为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五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素分成若干层; 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是数据存储、管理和运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条件。 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总体流程: 总体流程如下:基础地理数据收集、数据检查分析、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编辑整理、质量检测、数据入库。 (一)基础地理数据收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类型分为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五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素分成若干层; 研究数据为2012年野外实测,由南方CASS软件编辑成的数字线划图;图层依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按八大类进行分层;要素编码采用国际码+图形代码组成,地形图数据中点状地物的编码在要素的Z比例属性中;线状地物的编码在要素的厚度属性中;要素的扩展属性为地物的实体名称。 地形图数据根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标准,要对需要面状表示的要素进行构面处理,如池塘面、植被面,构面前需进行拓扑关系处理。 (二)数据检查分析

资源管理平台系统-技术方案

资源管理平台技术方案

文档修改记录 版本号修改内容描述修改人修改日期V0.1 建立 V1.0 修订

目录 1概述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 (1) 1.3 建设目标 (1) 1.4 设计原则 (2) 1.5 术语及缩略语 (2) 1.6 引用文件 (3) 2主要功能与战术技术指标 (3) 2.1 总体要求 (3) 2.1.1 可定制性 (4) 2.1.2 可靠性 (4) 2.1.3 可扩展性 (4) 2.1.4 实用性 (4) 2.1.5 安全性 (4) 2.1.6 易维护性 (5) 2.2 主要功能要求 (5) 2.2.1 集成架构设计 (5) 2.2.1.1 硬件设施及基础监控层 (5) 2.2.1.2 采集管理平台层 (5) 2.2.1.3 资源层 (5) 2.2.1.4 应用层 (6) 2.2.2 业务系统集成注册发布管理 (7) 2.2.3 数据采集处理功能 (7) 2.3 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8) 2.3.1 响应时间 (8) 2.3.2 可用性指标 (8)

3系统总体设计 (10) 3.1 系统体系结构 (10) 3.1.1 系统组成 (10) 3.1.2 组成架构 (12) 3.1.3 技术体制 (14) 3.2 系统使用流程 (14) 3.2.1 用户角色 (14) 3.2.2 工作流程 (16) 4分系统设计 (18) 4.1 系统运维管理功能 (18) 4.2 注册发布管理功能 (18) 4.2.1 功能组成 (19) 4.2.2 形式审查 (19) 4.2.2.1 功能说明 (19) 4.2.2.2 业务流程 (19) 4.2.2.3 外部信息关系 (20) 4.2.3 数据审核 (21) 4.2.3.1 功能说明 (21) 4.2.3.2 业务流程 (21) 4.2.3.3 外部信息关系 (22) 4.2.4 数据发布 (23) 4.2.4.1 功能说明 (23) 4.2.4.2 业务流程 (23) 4.2.5 数据查询 (23) 4.2.5.1 授权内数据查询 (23) 4.2.5.1.1 功能说明 (23) 4.2.5.1.2 业务流程 (24) 4.2.5.2 授权外数据查询 (24)

工商管理专业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632725 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人才却仍然比较匮乏。基于此,我们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根据组织的特征确定信息资源,分析组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组织的信息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组织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信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和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等。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学会综合应用。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的重点是对信息、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概括了解,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案例分析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信息资源管理基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库建设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冲破学科传统本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进行学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根本实 信息化教学。 【引言】教育信息化是以信息化教育进课堂为目的,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的感受和消化,不断积累和总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最终形成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21世纪,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与信息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 基于这个出发点,如何应对教育的信息化,如何在信息与网络环境下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作者从事信息化教学几年,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信息化教学和资源库建设。 一、 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从诞生至今已经经历多次的飞跃,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影视、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这就意味着多媒体... 计算机几乎能同人的所有感官进行交流和对话,这不仅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而且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等方式的历史变革,因此,多媒体计算机从客观上具备了充当多媒体教师的角色。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到网络系统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大脑的思维活动,而且也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孤陋寡闻。 因此,要把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设计说明书 学院:信息学院研 13级

学号: 1043113266 姓名:杨涛 目录 一. 引言 (3) 1.1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 (3) 1.2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和特点 (4) 1.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目的 (5) 1.4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开发步骤 (4) 二. 需求说明 (4) 2.1需求分析 (6) 2.2可行性分析 (6) 2.2.1 技术可行性 (6) 2.2.2 经济可行性 (5) 2.2.3 操作可行性 (5)

三. 系统构架及开发工具简介 (7) 3.1应用系统架构方式 (7) 3.1.1 B/S架构概述 (7) 3.1.2 系统体系结构 (6) 3.2开发工具简介 (7) 3.2.1 系统开发技术JSP (7) 3.2.2 ORACLE简介 (7) 四. 概要设计 (8) 4.1系统具体功能 (8) 4.1.1 系统的整体功能模块 (8) 4.1.2 系统的不同用户操作权限介绍 (8) 4.1.3 系统整体界面设计 (8) 4.2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8) 4.2.1 一般用户登陆操作流程介绍 (9) 4.2.2 一般用户登陆后台验证流程介绍 (9) 4.3数据库设计 (10) 4.3.1 逻辑设计 (14) 4.3.2 数据字典设计 (14)

一. 引言 1.1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教学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是相当有必要的。但是,简单地实现以二进制形式组织教学资源、以计算机管理代替人工管理教学资源这个功能是不能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要求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在教室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是当今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即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 目前,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都往网络化方向发展。即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一些实时的教学功能,比如:教师在线解答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在线视频、视频点播或者进入虚拟教室来实时地进行学习,这也是我国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 1.2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功能和特点 本系统能实现一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比如:学生用户快速搜索、浏览、下载学校最新公告和其所需教程、课件;教师用户发布课件、上传相关教学辅助材料,对相关课程,教案等进行增加,编辑,删除。教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部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试行)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 二OOO年五月 目录 关于规范的说明 1. 前言* 2. 国外研究资源建设标准的现状* 1.LOM模型* 2.Dublin core * 3.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体系结构*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1. 术语定义* 1.1媒体素材* 1.2题库* 1.3案例* 1.4课件与网络课件*

1.5网络课程* 2. 媒体素材* 2.1总则* 2.2文本素材* 2.3 图形(图像)素材* 2.4 音频素材* 2.5 视频素材* 2.6 动画素材* 3. 题库* 3.1 理论模型* 3.2 试题组织* 3.3 试题的分布结构* 3.4 试题质量要求* 3.5 试题的参数标注* 3.6 试题的抽样测试* 3.7 网络题库基本功能* 3.8 题库运行环境要求* 4. 网络课件库* 4.1体系* 4.2 软件的功能要求* 4.3 设计原则* 4.4 输入/输出标准* 4.5 运行的平台要求* 4.6 开发的要求*

4.7 提交的产品要求* 4.8 软件的属性标准* 5. 案例库* 5.1编写要求* 5.2 案例组成* 5.3属性标注* 6. 文献资料库* 6.1入选的文献资料必须符合如下要求之一* 6.2属性标注* 7. 网络课程* 7.1基本要求* 7.2 课程教学内容* 7.3 课程导航* 7.4 教学活动设计* 7.5 教学设计原则与开发要求* 7.6 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7.7 网络课程的属性描述* 8. 教学支持系统功能要求* 8.1授课系统* 8.2 适应性学习系统* 8.3 辅导答疑系统* 8.4作业发布、批阅系统* 8.5 网络题库系统* 8.6 远程考试及评价系统*

浅议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浅议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 发表时间:2019-05-06T16:38:47.2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蔡云霞 [导读] 对于城市范畴中的所有空间数据,赶着全方位的管理作用,通过对地图的数据化处理,进而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储存。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该文阐述了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地图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作用与差别。针对我国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同时建立与维护空间数据库与地图数据库的必要性。指出了随着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最终将取代地图数据库,同时提供多比例尺地图服务及各种时空尺度的地理信息服务。 一、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的相关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又称“地学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系统。而所谓的空间数据库,正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力辅这以计算机硬件力量的支撑和扶持,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处理活动,以实现提供空间动态层面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服务的质量的一种技术操作手段。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与核心元素,对于城市范畴中的所有空间数据,赶着全方位的管理作用,通过对地图的数据化处理,进而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系统化储存。 二、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GIS空间数据库与普通的数据库在模型及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总的来说,空间数据有以下特征。空间特征:每一个空间对象具有空间坐标。除了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文件系统关键字索引和辅关键字索引以外,一般都需要建立空间索引。非结构化特征:空间数据不满足结构化的要求。将一条记录表达一个空间对象时,它的数据项有可能是变长的。例如,一条弧段的坐标,其长度将是不可预料的;此外,一个对象也可能包含另外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空间关系的特征:空间数据中记录的拓扑信息表达了多种的空间关系。该种拓扑数据结构一方面既方便了空间数据的查询和空间分析,另一方面也给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维护增加了复杂性。海量数据特征:空间数据库是海量数据。由于空间数据量大,需要在二维空间上划分出块或者图幅,垂直方向上分层来组织。由于空间数据的如上几个特征,当前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难以满足要求。而大部分GIS软件将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来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较弱,特别在数据的安全性、以及一致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数据损坏后的恢复方面都缺乏基本的功能。所以GIS 开发商一直在寻找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同时管理图形和属性数据。 三、空间数据库构建中的数据分析 空间数据库在实际构建前需对设计的用途以及应用对象进行确认,确保空间数据分析能够为数据库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数据分析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首先,做好数据库应用对象的调查工作。通过对应用对象的调查了解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处理内容,以此为依据确定空间数据库的构建目标。其次,对数据研究范围进行确定,主要包括区域边界与地理控制点两方面。最后,保证源数据的准确性。为使空间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参考价值,需注意综合考虑调查资料与其数学精度,如地物间是否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或图面的相关表示是否准确等。尤其要求在构建前应使各坐标系统进行统一,避免出现数据不统一的情况。 四、空间数据库分类 空间数据可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两大类。矢量数据用点、线、面等来描述现实世界,表达地表信息,通过坐标值来定义,是数学的表达方式。栅格数据用一定的空间分解力来解析地表的信息,通过灰度、色调来定义。以前矢量数据以其数据结构严密,拓扑关系完善、数学分析方便、图形输出精美、数据记录量小等诸多的优点而为广大GIS用户青睐,但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制约栅格数据的硬件问题得到解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图周期和更新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矢量数据复杂的内容、漫长的采集期,不便快速更新的缺点反而越来越突出。现在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相互相成,互相转化,使矢量图的内容相对数字地形而言,内容大为减少,缩短了矢量数据生产和更新的周期。 五、我国的空间数据库建设问题与改进策略 5.1我国现行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设过程 我国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期,很多人由于对数据库这一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把地理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弄混淆,所以在两个数据库中分别含义对方的数据信息。还有一些空间数据库在设计初期不合理,无法满足地图数据库的要求。为此,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直接对已有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或者在进行地形图生产的同时,利用同一数据源,采用与地形图相同的地理要素建立空间数据库。 5.2现有空间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两个数据库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在空间数据库后期制作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常常出现在同一个区域利用逻辑关系把相关的地理信息分隔开来;在数据库中记录信息不全面,设计结构不合理;在数据库中存在大量人工处理过的地理信息。这样不仅给数据空间带来很大的负担,而且还降低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 5.3未来空间数据库建设思路 在充分了解地图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后,知道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数据库。为此,在以后的建设中要集中到这两个方面:其一,对空间数据库的更新和改造。从不同角度出发,提高提取地理信息的速度,数据的精度和准确度;加强管理,对每一条信息进行有效操作;加强对信息的安全把控,防止数据泄露,并进行有效分类,统一标准。其二,对地图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明确地图的符号化,统一标准,提高对数据的挖掘能力,加强地图制图综合能力。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时,就证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信息储存方面也可以及时的更新,不用在大量积攒无用的信息。 六、我国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基本途径 虽然我国在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存在了20多年的研究历程,但如令人欲改变停滞不前的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基本途径的转换和更新。第一,要在新兴的空间数据库的工作上,夯实其更新创造的基础。更新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实现对地理信息速度和精确度的增长,自动化程度的增强,同时也要促进数据系统的人为管理。第二,对于传统通用的地图数据库,也要进行适度的改造,对于地图数据库中的系统功能的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图形的符号化动作,以便解决地理信息的合理表示问题;地图制图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